:::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當代原住民的族群認同與意識建構--從記憶與懷舊探析撒奇萊雅族人的認同意識
書刊名:臺灣原住民研究論叢
作者:督固.撒耘謝若蘭
作者(外文):Toko SayionBavaragh Dagalomai
出版日期:2017
卷期:22
頁次:頁131-167
主題關鍵詞:認同族群邊界族群政策族群意識流動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957
  • 點閱點閱:19
期刊論文
1.黃宣衛、蘇羿如(20080600)。文化建構視角下的Sakizaya正名運動。考古人類學刊,68,79-10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詹素娟(20060300)。傳說世界與族群關係--加禮宛人在花蓮地區的歷史與傳說(1827-1930)。新史學,17(1),1-4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湯仁燕(20021200)。臺灣原住民的文化認同與學校教育重構。教育研究集刊,48(4),75-10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甫昌(20021200)。族群接觸機會?還是族群競爭?:本省閩南人族群意識內涵與地區差異模式之解釋。臺灣社會學,4,11-7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姚人多(20010600)。認識臺灣:知識、權力與日本在臺之殖民治理性。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2,119-18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石垣直(20051200)。「部落地圖」調查之省思:以布農族之內本鹿調查為例。東臺灣研究,10,37-6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鳥居龍藏(1896)。台湾生蕃地探検者の最も要す可き知識。太陽期刊,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鄭偉斌、王宏濤(2016)。斷裂與接續:撒奇萊雅族正名後的族群維繫與文化重建。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31,11-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明珂(2001)。歷史事實、歷史記憶與歷史心性。歷史研究,2001(5),136-1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劉阿榮(2007)。族群記憶與國家認同。多元文化與族群和諧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7/11/23-11/24)。臺北:臺北教育大學華語中心。7-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井迎瑞(2004)。後殖民方法論:以影像修復重建原住民族的歷史記憶。歷史影像重返地方工作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佳涵(2015)。傳承與延續的交界:撒奇萊雅族復振行動進行式。2015原住民族研究論文發表會優選論文社會組,原住民族委員會 。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夏春祥(2004)。「集體記憶」的記憶--臺灣社會中觀念接受史的考察。文化研究學會2003年會暨「靠文化‧By Culture」研討會,東吳大學 。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徐正光(1995)。臺灣的族群關係--以客家人為主體的探討。客家文化研討會。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381-39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潘繼道(2009)。日治初期「七腳川事件」前後奇萊地區的族群關係--以原住民族為中心的探討。七腳川事件一百週年紀念研討會。花蓮:花蓮縣青少年公益組織協會。38-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羅正心(2012)。文化的「過程」與「能力」:以撒奇萊雅族復振為例。2012世界原住民族高等教育聯盟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9月19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林蒔慧(2007)。撒奇萊雅語初探:語言描述與參考語法 (計畫編號:NSC95-2411-H-259-00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益昌、鍾國風(2009)。水璉遺址緊急調查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花蓮縣壽豐鄉水璉遺址。花蓮縣政府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康培德、李宜憲、陳俊男(2003)。原住民重大歷史事件--加禮宛事件。花蓮:花蓮教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陳俊男(1999)。奇萊族(Sakizaya人)的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撒韻.武荖(2014)。撒奇萊雅族的精神--族群認同與文化實踐(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蔡麗凰(2005)。從粒線體DNA之分析看花蓮地區沙奇萊雅人與阿美族之差異(碩士論文)。慈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鄭安睎(2011)。日治時期蕃地隘勇線的推進與變遷(1895-1920)(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俊男(2010)。撒奇萊雅族的社會文化與民族認定(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宇欣(2007)。傳統?再現?--Sakizaya信仰與祭儀之初探(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林修澈(2006)。Sakizaya族的民族認定。臺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Fanon, Frantz Omar、陳瑞樺(2005)。黑皮膚,白面具。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Said, Edward W.、蔡源林(2000)。文化與帝國主義。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余文儀(1774)。續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Castells, Frant Manuel、夏鑄九、黃麗玲、黃肇新、楊長苓、黃慧琦、劉昭玲(2002)。認同的力量。臺北市:唐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Halbwachs, Maurice、畢然、郭金華(2002)。論集體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Nora, Pierre、戴麗娟(2012)。記憶所繫之處。行人文化實驗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玉芬(20070000)。消失中的都市部落?:臺東市馬蘭社阿美族生活空間的形成與轉變。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鳥居龍藏、楊南郡(2012)。探險臺灣:鳥居龍藏的臺灣人類學之旅。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Hobsbawm, Eric J.、陳思仁(2002)。被發明的傳統。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吳叡人(2016)。受困的思想:臺灣重返世界。衛城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康培德(19990000)。殖民接觸與帝國邊陲:花蓮地區原住民十七至十九世紀的歷史變遷。臺北:稻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Said, Edward W.、王志弘、王淑燕、莊雅仲(1999)。東方主義。立緒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Young, Iris Marion、陳雅馨(2017)。正義與差異政治。商周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駒込武、吳密察、許佩賢、林詩庭(2017)。殖民地帝國日本的文化統合。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李承機、李育霖(20150000)。「帝國」在臺灣:殖民地臺灣的時空、知識與情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周鍾瑄(1671)。諸羅縣志。臺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夏獻綸(1880)。臺灣輿圖。臺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陳有貝(2013)。花蓮縣四八高地遺址調查研究。花蓮:花蓮縣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陳淑均(1963)。噶瑪蘭廳志。臺北: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黃叔璥(1722)。臺海使槎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臺灣研究基金會(19930000)。建立臺灣的國民國家。臺北:前衛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劉良璧(1708)。重修福建臺灣府志。新北市:大通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劉益昌(2010)。花岡山遺址搶救發掘報告。花蓮:花蓮縣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謝若蘭(2017)。在,之間。in between--認同與實踐之間的學術研究儀式。臺北:稻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藍鼎元(1680)。東征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羅大春(1997)。臺灣海防並開山日記。臺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López, Alfred J.(2001)。Posts and Pasts: A Theory of Post Colonialism。Albany, New York:SUNY Press。  new window
29.張茂桂(19930000)。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臺北:業強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駒込武(19960326)。植民地帝国日本の文化統合。岩波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許木柱、廖守臣、吳明義(20010000)。臺灣原住民史: 阿美族史篇。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靳菱菱(20130000)。認同的路徑:撒奇萊雅族與太魯閣族的比較研究。高雄:麗文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王佳涵(2010)。撒奇萊雅族裔揉雜交錯的認同想像。東臺灣研究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Cresswell, Tim、徐苔玲、玉志弘(2008)。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群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Anderson, Benedict Richard O'Gorman、吳叡人(2010)。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王甫昌(20030000)。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市:群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李壬癸(2010)。珍惜臺灣南島語言。臺北市:前衛。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潘繼道(20010000)。清代臺灣後山平埔族移民之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潘繼道(2008)。國家、區域與族群--臺灣後山奇萊地區原住民族群的歷史變遷(1874-1945)。臺東:東臺灣研究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Trimble, Joseph E.、Dickson, Ryan(2005)。Ethnic identity。Encyclopedia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science。Thousand Oaks, 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  new window
2.王甫昌(1998)。省籍融合的本質:一個理論與經驗的探討。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臺北:業強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譚光鼎、湯仁燕(1993)。臺灣原住民青少年文化認同與學校教育關係之探討。多元文化教育。臺北:臺灣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茂桂(20030000)。族群關係。社會學與臺灣社會。臺北:巨流圖書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明珂(2005)。歷史事實、歷史記憶與歷史心性。歷史研究五十年論文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紀駿傑(2014)。族群關係。社會學與臺灣社會。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吳叡人(20160000)。三個祖國:戰後初期臺灣的國家認同競爭,1945~1950。族群、民族與現代國家:經驗與理論的反思。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