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以差異化教學實施國小混齡數學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
書刊名:臺灣數學教師
作者:徐慧中徐偉民
作者(外文):Hsu, Hui-chungHsu, Wei-min
出版日期:2019
卷期:40:2
頁次:頁1-28
主題關鍵詞:差異化教學國小混齡數學補救教學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09
  • 點閱點閱:4
期刊論文
1.王曉璿(2009)。不同電腦輔助學習策略輔助數學分數概念課程學習效益之研究。數位學習科技期刊,1(4),326-3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洪素敏、楊德清、蔡鳳秋(20070700)。等值分數補救教學之研究。課程與教學,10(3),125-16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宇樑(20111200)。國小五年級學生數學自我效能感之調查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9(6),507-5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佩璇、高翠鴻、許燕萍(20161200)。差異化教學的矛盾與轉化:活動理論觀。中等教育,67(4),7-2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立敏、白曉珊、郭伯臣、劉育隆(20070400)。數位個別指導教材研發與適性補救教學模式之研究--以國小五年級數學「因數與倍數」單元為例。網際網路技術學刊,8(2),191-19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欣毅、鄭章華、廖素嫻(20161200)。混齡教學於國中小階段之實施方式與支持措施--多重個案探究。教育實踐與研究,29(2),1-3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碧祥、魏佐容(20110900)。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童數學文字題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台灣數學教師(電子)期刊,27,31-5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黎娟(20180100)。非主科混齡教學實施現況之研究--以一所實驗小學為例。學校行政,113,119-1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鄭章華、林成財、蔡曉楓(20161200)。國中數學差異化教材設計與實施初探。中等教育,67(4),38-5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張新仁(20010600)。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教育學刊,17,85-10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黃詒嬛(2012)。同儕教導制之數學補救教學效益探究--以山水國小為例。2012提升中小學補救教學成效之理論與實務研討論壇。臺南市:國立臺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徐偉民(2011)。國小學校本位數學補救教學模組之應用 (計畫編號:NSC100-2511-S-153-006-MY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張福松(2010)。數學低成就學生實施補救教學困境之研究--以台東縣某國小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孫允梅(2015)。差異化教學應用於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許瑋芷(2009)。數學表徵及數學自我效能對國小五年級學生樣式推理學習成效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慧煒(2014)。透過數學遊戲進行補救教學之研究--以二年級加減法和乘法為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惠玲(2014)。低成就原住民學生幾何之困境及補救教學之成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謝秀雲(2018)。應用合作學習於國小四年級低成就學生數學補救教學之研究(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杜竹萱(2017)。數學文字題解題困難學童補救教學策略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低年級混齡班原住民學生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呂炎玲(2016)。高雄市國民小學補救教學實施現況與困境之探析。臺北市:教育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Carr, W.、Kemmis, S.(1986)。Becoming critical: Knowing through action research。London:Falmer。  new window
3.Vygotsky, L. S.、Cole, M.、Jolm-Steiner, V.、Scribner, S.、Souberman, E.(1978)。Mind in Socie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4.Bandura, Albert(1977)。Social Learning Theory。Prentice-Hall, Inc.。  new window
其他
1.Tomlinson, C. A.(2014)。How to differentiate instruction in mixed ability classrooms,http://www.ascd.org。  new window
2.教育部(2017)。106學年度補救教學實施方案,臺北市:教育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Bandura, A.(2006)。Guide for constructing self-efficacy scales。Self-efficacy beliefs of adolescents。Information Age。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