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國小英語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以字母拼讀法教學為例
作者:陳翠霞
校院名稱: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博士班
指導教授:林志成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1
主題關鍵詞:英語教師專業發展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字母拼讀法教學English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teacher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phonics instruc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62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英語教師進行專業發展的行動與影響因素,以及有效地改善字母拼讀法教學的策略與作法。以協同行動研究的歷程,輔以訪談法和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運作,探究國小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的運作方式。在新竹縣的兩所公立國民小學四年級的班級中進行字母拼讀法的教材教法設計,並利用電腦資訊設備,提供學生課外時間的班級共學和強化學習的練習頻率,協助學習落後的學生增進使用字母拼讀法的能力。
本研究主要結論如下:
一、國小英語教師進行專業發展的行動包括:(一)培養英語教學行動研究的知能:有效作法包括隨時撰寫省思札記、參與行動研究工作坊進行研究、進行協同性的英語教學觀察、進行技術性、詮釋性和批判性的省思;(二)參與區域性的英語專業學習社群:採取的作法包括:組織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成立英語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克服聚會的困難。而影響專業發展的因素包括:(一)改進英語教學方法的知能:必須能夠設計英語教學計畫、多元創意的英語教學活動、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英語教學、製作英語教學檔案;(二)具備英語教學評量的知能:包括確定英語教學評量的目的、實施英語多元評量;(三)運用電腦輔助英語教學媒體的知能:具體行動包括使用出版商所發行的英語教學媒體、篩選使用網路的英語教學資源、自製英語教學媒體;(四)學校組織對英語教師專業發展具有影響。
二、提升字母拼讀法教學成效的策略包括:(一)從改變英語教材和教法著手:包括具備自編英語教材的能力、採取學習者為中心的英語教學、實施電腦輔助英語教學;(二)掌握英語教學的目標:編寫英語教學計畫和實施創意多元的教學活動、實施形成性評量、提供學習落後的學生DVD光碟在家獨立學習以強化學習;(三)以相關的英語閱讀教材練習閱讀:提供學生相關的英語閱讀教材、不同難度的英語讀本讓學生選擇、融合閱讀和寫作的英語教學。有效進行字母拼讀法強化學習的作法包括:(一)提供學生含有互動遊戲的練習光碟;(二)擴大家長參與以鼓勵學生確實複習;(三)英語教師檢視學生的複習狀況。
最後根據研究結論,對教育行政機關、學校單位及英語教師提出具體建議,並對未來的研究提出相關建議供作參考。
Abstract
This research explores the initiativ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primary English teachers, and effective strategies and practice to improve the instruction of phonics. It applies collaborative action research, and interviews, coupled with teacher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to investigate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elementary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Conclusions are drawn by the overall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1. Initiative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primary English teachers: (1) Developing the knowledge and abilities for action research on English teaching: writing reflective notes in time, participating in action research workshops and doing research, joining collaborative teaching observations, and practicing technical, hermeneutic and critical reflection. (2) Joining regional English learning communities: including learning communities of teachers from different subjects and the ones who are only English teachers, and overcoming the difficulties of presenc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primary English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1) Expertise of improving instruction practices: being able to design lesson plans, creation of multiple and learner-centered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develop teaching portfolios. (2) Expertise of assessment: able to pinpoint the purpose of an assessment, and implement multiple assessments. (3) Expertise of well using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 and the Internet materials and media. (4) School organizations have impacts 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2. Strategies of improving phonics instruction: (1) Starting with changing th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ing routines; (2) Fulfilling teaching goals; and (3) Using relevant readers to practice reading. Methods to reinforce phonics learning for slower learners: (1) Offering interactive DVDs; (2) Inviting parents’ participation; and (3) Teachers’ inspection on practicing.
Finally, proposing concrete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administration and English teacher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findings, and making related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壹、中文部分
刁正財(2002)。字母拼讀法教學。英文工廠,4,頁18-20。臺北:東西。
丁琴芳(2008)。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校務經營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王受榮(1992)。我國國民中小學教師效能感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new window
王幸子(2004)。資訊科技融入字母拼讀法教學對促進國小學童音韻覺識之研究。南臺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王秋絨(1987)。教師專業社會化理論在教育實習設計上的蘊義。臺北:師大書苑。
王 薔(2010)。From the curriculum to classroom practice – What support do teachers need?亞洲地區英語教育政策論壇手冊,頁5-10。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丘立崗(主譯)(2006)。Kauchak, D. P. & Eggen, P. D.著。教學原理-學習與教學。臺北:學富。
朱仲謀(譯)(2004)。McNiff, J. & Whitehead, J.著。行動研究:原理與實作。臺北:五南。
朱家汶(2008)。國小學童英語字彙記憶策略訓練效益之研究: 以國小四年級為例。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應用外語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朱惠美(1998)。從師資觀點看小學英語教學問題。教育資料與研究,23,6-11。new window
朱惠美(2001)。字母教學與評量。載於施玉惠等主編之國民中小學英語教學活動設計及評量指引,頁95-136。臺北:教育部。
但昭蕙(2006)。臺灣國小四年級學童中英文聲韻覺識與英文識字能力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何福生(2003)。澎湖縣國小英語教學實施現況調查與需求評估。國立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班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吳汶瑾(2008)。臺灣國小英語教育演變過程之政策論述分析。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青容(2005)。有系統之字母直接拼讀教學與改良式默示法對國小發音教學之成效比較。國立成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吳金聰(2007)。精進國小教師的數學專業知能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new window
吳俊憲(2002)。國小英語課程革新的理念與作法-以臺北市推動國小一至六年級英語教學為例。中等教育,53(3),142-150。new window
吳美琪(2005)。兩種早期閱讀訓練對台灣國小英語閱讀困難學童閱讀能力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清山(1998)。學校效能研究(第二版)。臺北:五南。new window
吳清基(1989)。教師與進修。臺北:師大書苑。new window
吳潔琳(2002)。學校本位英語教學教師成長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吳嚴雪虹(2006)。桃園縣國民小學英語教育計畫之實施及其對英語教學的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呂淑惠(2005)。國民小學英語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呂錘卿(200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的指標及其規劃模式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new window
李式薇(2006)。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角色知覺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育謙(2011)。運用合作學習於字母拼讀教學對國民小學學生英語音素覺識、認字與拼字能力之成效。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李坤崇(2011)。教師評量專業發展~開放教育多元評量。載於新竹縣教育研究發展暨網路中心主辦新竹縣100年度國民小學評量命題創新精進研習英語領域研習手冊一書,頁7-33。新竹:新竹縣教育研究發展暨網路中心。
李俊湖(1992)。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俊湖(1998)。教師專業成長模式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new window
李俊湖(2007)。教師專業成長。研習資訊,24(6),97-102。
李茵琦(2008)。Word box及word sort字母拼讀法對國小三年級學童之音韻覺識及拼字能力之影響。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英語教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敏娜(2011)。兩種字母拼讀法對國小學童單字唸讀及拼寫之成效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李輝華(2004)。有效英語教學法。臺北:書林。
汪文聖(1995)。胡塞爾與海德格。臺北:遠流。new window
沈翠蓮(2001)。教學原理與設計。臺北:五南。
沈翠蓮(2005)。創意原理與設計。臺北:五南。
依筱雯(1997)。字母拼讀法的應用。臺北:敦煌。
林于雯(2003)。屏東縣國民小學英語教學實施現況及其遭遇問題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玉姬(2003)。字母拼讀法國民小學英語教師信念與課堂運用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至誠(1999)。從字母發音到字母拼音。載於戴維揚(主編),英語科教材教法,頁271-282。臺北:文鶴。
東西圖書編輯部(2007)。從字母拼讀到單字學習。臺北:東西。
林均鞠(2008)。網路多媒體教學對國小高年級英語學習落後學生音素覺識能力與英語學業成就之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志成(2001)。行動知識對校長專業發展課程設計與教學方式之啟示。載於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主編之「中小學校長專業成長制度規劃」,頁349-367。高雄:復文。
林志成(2003)。批判省思、專業對話的理念與作法。學校行政,23,3-14。
林志成(2004)。教育行政行動智慧的概念建構與實踐之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林志成(2005)。從行動智慧概念看校長專業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29,5-14。new window
林志成(2006)。教師專業發展與評鑑的困境與對策。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6,1-48。
林志成(2007)。教育行動研究的迷思與省思。元智大學第二屆倫理與身體思維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頁54-70。桃園:元智大學。
林志成(2008)。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應有想法與可行作法。竹縣文教,37,1-7。
林志成(2009)。教師專業發展與評鑑之省思與前瞻。教育研究月刊,178,47-57。new window
林志成、張學善(2006)。教育行動研究的覺知行思與經驗分享。載於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輔導叢書75)2006地方教育輔導論文集一書,頁79-108。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林志成、陳翠霞、林淑媛(2010)。國小英語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以字母拼讀法教學為例。載於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主辦創新‧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一書,頁84-85。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new window
林佩蓉(2008)。電腦合作學習在國小英語補救教學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怡婷、許俊賓(2003年1月9日)。本土培訓師資:我們不輸外籍教師。中堅報。
林美玲(2000)。國小英語教師專業知能內涵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林美玲(2002)。教學原理。高雄:復文。
林美瑩(2002)。國小字母拼讀法教學與其教學順序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素卿(2002)。教師行動研究導論。高雄:復文。
林素卿(2003)。協同行動研究-以班級經營之常規改善為例。師大學報,48(1),91-112。new window
林素卿(2008)。行動研究與教學檔案於教師專業發展之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67,24-35。new window
林素娥(2007)。Phonics-通往閱讀世界的橋樑。從字母拼讀到單字學習,頁11-12。臺北:東西。
林湘綺(2010)。臺北市國小英語教師專業知能需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進材(2004)。教學原理。臺北:五南。
林進材(2008)。教學檔案的應用與研究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啟示。教育研究月刊,167,5-13。new window
林意苹(2002)。國小英語教師之教師效能感探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瑞昌(2006)。以專業社群概念內涵為核心的教師專業發展策略。載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主編之「熱情卓越新典範」,頁67-76。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林葉真(2002)。從Rhymes和Songs中玩聲韻的遊戲Phonemic Awareness。英文工廠,4,頁14-17。臺北:東西。
邱珮瑜(2008)。國小六年級英語教材規劃、選用及實施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侯美妃(2010)。資訊科技融入國小五年級英語音韻覺識與字母拼讀法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施美如(2005)。臺中市國民小學英語教學現況之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柯娜雯(2003)。國小英語學習落後學生中、英文音韻處理與識字能力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柯蘭英(2010)。「跳脫框架 注入活水」~為孩子多做一些事。2010年4月20日,取自http://www.info.tpc.gov.tw/web/News?command=showDetail&postId=199692。
洪士雯(2002)。學校本位教師進修之個案研究-以英語科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洪志成、廖梅花(譯)(2003)。Krueger, R. A. & Casey, M. A.著。焦點團體訪談。嘉義:濤石。
胡榮、王小章(譯)(1995)。George Herbert Mead著。心靈、自我與社會:從社會行為主義者的觀點出發。臺北:桂冠。
英國文化協會(2008)。How adults learn。國小英語講師培訓計畫【第一階段】學員講義。臺北:作者。
凌新福(1999)。胡賽爾的現象學及其在教育上的蘊含。教育研究,7,327-338。
唐睿謙(2002)。如何讓活潑好動的孩子讀英文?。英文工廠,4,頁24-27。臺北:東西。
夏林清等譯(2004)。Schon, D. A.著。反映的實踐者-專業工作者如何在行動中思考。臺北:遠流。
孫志麟(2010)。專業學習社群: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平台。學校行政雙月刊,69,138-158。
孫蕙文(2000)。英語科phonics教材選用規準與實際應用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徐莉雯(1998)。新知識與舊知識相遇的那一刻:國小英語教學中老師利用學生既有知識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殷允美(2000)。音韻學實用篇之ㄧ-phonics的教與學。載於國立政治大學教師語言學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一書,頁57-65。臺北:國立政治大學。
高千惠(2009)。電腦輔助字母拼讀教學對五年級學生拼讀與拼字的影響。國立中正大學外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張于玲(2006)。國小英語補救教學模式之探究-以臺北縣國民小學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玉芳(2002)。非都會型地區的國小英語教學情形及師資現況調查。教育資料與研究,49,94-100。new window
張玉玲(2004)。全語言兒童英語教學。臺北:敦煌。
張玉燕(2004)。教學。教育概論。載於秦夢群(主編),頁258-259。臺北:高等。
張武昌(2006)。臺灣的英語教育:現況與省思。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9,129-144。new window
張芳琪(2001)。從聲音遊戲中學英文的拼音讀寫。英文工廠,0,頁25-28。臺北:東西。
張芳琪(2007)。學英文的拼音寫讀。從字母拼讀到單字學習,頁18-22。臺北:東西。
張淑旻(2004)。城鄉國小學童英語學習情況之研究--以桃竹地區六所學校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張湘君(2000)。國小英語老師行前必備。敦煌英語教學雜誌,24,頁8。臺北:敦煌。
張雅卿(2004)。國小英語教學城鄉差距之研究-以新竹地區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張雁婷(1998)。教師學科教學知識之研究-以國中英語科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新仁(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教育學刊,17,85-106。new window
張銘峰(2004)。國中英語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張德銳(1992)。國民小學教師評鑑之研究。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專業,頁241-248。臺北:師大書苑。new window
張德銳、李俊達(2011)。教學行動研究對中學教師教學省思影響之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7(1),151-178。new window
張德銳、李俊達、蔡美錦、陳輝誠、林秀娟、楊士賢…張淑娟(2004)。教學檔案: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臺北:高等。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英語課程綱要。臺北:作者。new window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英語教學活動設計及評量指引。臺北:作者。
教育部(2003)。教育部公報,338。
教育部(2004)。教育部公報,350。
教育部(2008)。國民小學英語教育改善方案。2009年6月6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bulletin/B0055/國民小學英語教育改善方案0512(最終版).doc。
教育部(2009a)。97年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2010年2月26日,取自http://140.117.12.91/9CC/index_new.php。
教育部(2009b)。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臺北:作者。
教育部(2011)。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黃金十年百年樹人。臺北:作者。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201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英語)修訂Q & A。臺北:教育部。new window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2011)。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100學年度實施)。2011年7月18日,取自http://www.edu.tw/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5326。
曹勝傑(2008)。以互動式電子白板為基礎之ICT教學環境建置及提升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臺中技術學院資訊科技與應用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章 菁(2003)。國小四年級學生英語認字與拼字能力發展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莊筱玉(2005)。教師專業知識建構、轉化及發展之研究-一位技術學院英文教師的個案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屏東。new window
許美雪(2003)。強化式字母拼讀法教學對臺灣國小學童英語早期閱讀能力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許婉琳(2008)。字母拼讀法對音韻覺識的影響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許雪芳(2003)。培養兒童的文字認讀與拼寫能力:三種發音教學方式的成效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許儷馨(2000)。字母拼讀法與音標在英語教學之研究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許儷齡(2004)。兩種字音拼讀教授設計對國小六年級學生聲韻覺識與拼字能力之成效。國立成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陳又銘(2004)。高雄市國小英語教師對教材的看法及使用現況。南臺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陳文富(2009)。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相關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行政與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陳衣屏(2007)。由互動模式探討國小教師在英語社群中之專業成長。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陳伸佩(2007)。國小學童的音韻覺識、英文拼字以及字母知識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伯璋(1990)。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臺北:南宏。
陳秀美(2003)。國小英語教師多元評量信念與實施概況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俊生(2009)。北縣英語教學成效概況。2010年4月20日,取自http://epaper.tpc.gov.tw/20090410/Issues-00026.asp。
陳俊佑(2000)。臺北市實施國小英語教學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冠宜(2006)。字母拼讀法融入國小英語科學習落後學生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奎憙(2007)。教育社會學。臺北:三民。
陳建利(2008)。美國手語趣味學英語光碟輔助接受「攜手計畫-課後扶助」補救教學的國小學生成效之研究。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陳彥叡(2009)。國小英語教師對於英語雙峰現象的教學困境與補救現況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映秀(2004)。國民中小學英語教師對於英語學習低成就學生補救教學之看法與實施現況。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春蓮(1998)。小學外語教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new window
陳竑媝(2007)。國小學童英語音素能力的電腦化訓練環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秋蘭、廖美玲(1998)。從國小英語教學現況瞭望全面實施國小英語課程前景-以臺中市為例。第十五屆中華民國英語文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27-39。臺北:文鶴。
陳秋蘭(2011a)。字母拼讀教學與英語閱讀能力的培養。師德會訊,64,12-14。
陳秋蘭(2011b)。圖畫書閱讀與英語閱讀能力的培養。師德會訊,65,3-5。
陳美玉(1996)。教師專業實踐理論及其應用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new window
陳美玉(1999)。教師專業學習和發展。臺北:師大書苑。
陳婉玫(2003)。在九年一貫的理念下,如何遴聘優秀的小學英語教師?國教世紀,205,15-18。
陳淑卿(2007)。國民小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淑華(2011)。國小英語教師教學論述與實踐之探討。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南。new window
陳淑嬌(2001)。讀寫教學與評量。載於施玉惠、葉錫南、朱惠美、陳純音、周中天、陳淑嬌(主編)國民中小學英語教學活動設計及評量指引。頁253-300。臺北:教育部。
陳淳麗(1999)。國小英語師資訓練手冊。臺北:師德。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陳須姬(2003)。深耕英語教學。臺北:師德。
陳隆進(2005)。從學校本位管理論國小實施英語教學的困境及因應策略。國教天地,161,32-38。
陳瑋瑜(2008)。協同教學之中、外籍英語教師專業成長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new window
陳慧珠(2009)。電腦輔助英語歌曲聽力學習任務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new window
陳韻雯(2009)。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使用互動式電子白板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事業創新經營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麗惠(2006)。學習社群應用於國小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麗雯(2004)。以「字音結合拼讀法」進行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外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郭明堂(2011)。教師學習社群與其專業成長之探究-以屏東教大實小為例。研習資訊,28(1),13-25。
郭惠玲(2002)。自然發音法對國中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在英語字彙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郭鳳蘭、江憲坤(2001)。拼字讀音對應字庫與發音教學之研究。第十八屆中華民國英語文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423-434。臺北:文鶴。
單文經、李咏吟(1997)。教學原理。臺北:遠流。
彭美玲(1995)。臺北市國小校內團體活動與兒童英語組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彭麗綺(2000)。學校本位教師之研究-以發展生活科課程方案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曾允薇(2007)。以學習站模式進行國小字母拼讀法補救教學之效益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曾俊傑(2008)。英語老師在以省思為基礎的電腦輔助語言教學工作坊中之專業成長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new window
黃自來(1998)。英語閱讀見字識音教學探究。第十五屆中華民國英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頁243-266。臺北:文鶴。
黃佳萲(2007)。音韻覺識訓練對以英語為外語的臺灣國小學生解碼能力之成效探討。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黃政傑(1993)。班級經營-理念與策略。臺北:師大書苑。
黃振恭(2008)。不同世代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價值觀、角色知覺與教學自我效能和專業表現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new window
黃淑慧(2010)。五、六年級學童對英語教學評量之觀感。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應用英語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黃誌坤(2004)。網路教學對國民中小學之應用與衝擊。載於林生傳所策畫主編之「教學新世紀理論與實務」,頁200-220。臺北:心理。
黃慧英(2006)。偏遠地區國中教師參與網路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發展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馮莉雅、張新仁(2011)。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啟動與挑戰。研習資訊雙月刊,28(1),5-11。
新北市教育電子報。中小學教師評鑑規劃預定半年內完成。2011年5月10日,取自http://epaper.ntpc.edu.tw/modules/tadnews/index.php?nsn=53。
新竹縣政府。100年度英語課程綱要研擬說明會。2011年3月2日,取自http://eb1.nc.hcc.edu.tw/eduide/pub/show_msg.php?id=29182&show_kind=1&selpage=8&selpart=全部課室。
楊 炘(2008)。桃園縣國中英語教師個人背景、電腦素養、學校設備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經驗及態度之相關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楊智先(2007)。教師社群互動、工作希望感受與創造性轉劃之關係:量化模式建構與典範案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new window
楊嘉怡(2010)。臺北市國小英語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楊滿春(2011)。節首輔音韻腳字母拼讀法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英語字彙之學習成效。國立彰化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楊麗敏(2008)。資訊融入英語音素覺識訓練對國小學童在認字、拼字能力上的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北。
溫嘉榮。屏東縣中小學教師e化研習。2010年3月20日,取自www.raps.ptc.edu.tw/sinews/upload/。
葉杏珠(2007)。英語字彙記憶策略融入字母拼讀法之實驗教學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南。
詹棟樑(1995)。現代教育思潮。臺北:五南。
詹雅婷(2009)。國中英語領域教學研究會對教師專業發展之影響。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鄒海茵(2010)。自然發音法、字典查閱及記憶策略教學對國小學童字彙學習成效之探討。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廖仁義(譯)(1997)。Edo Pivcevic著。胡賽爾與現象學。臺北:桂冠。
廖美玲(2010)。The first decade of elementary school EFL education in Taiwan: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載於亞洲地區英語教育政策論壇手冊,頁55-59。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劉世雄(2004)。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模式與學生學習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屏東。new window
劉怡伶。淺談字母拼讀法的教學及應用。2010年4月16日,取自http://www.cavesbooks.com.tw/e_magazine/e_magazine_article.aspx?sn=300&language1=0。
劉芳伶(2001)。國小英語教師教育專業能力與專門學科素養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劉桂君(2007)。未來教室的建置與應用-以英語教學結合電子白板為例。國立中正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劉菊如(2009)。字母拼讀法極音標發音法對五年級學生發音正確性之教學成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北。
劉慶剛(2002)。淺談Phonics與英語發音。英文工廠,4,頁4。臺北:東西。
劉顯親(2000)。英語師資培育及專業發展:以教學反省為例。省思與英語師資培育:理論、研究和應用,頁50-68。臺北:文鶴。new window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臺北:師大書苑。
歐素汝(譯)(2000)。Stewart, D. W. & Shamdasani, P. N.著。焦點團體:理論與實務。臺北:弘智文化。
潘慧玲、王麗雲、簡茂發、孫志麟、張素貞、張錫勳等人(2004)。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指標之發展。教育研究資訊,12(4),129-168。new window
潘慧玲主編(2004)。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臺北:高等。
潘慧玲主編(2007)。教師增能。臺北:高等。
蔡美華(譯)(2008)。Mills, G. E.著。行動研究法-教師研究者的指引(第二版)。臺北:學富。
蔣桂枝(2000)。國小英語課程與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蔡培村(1995)。教師的生涯發展與規劃。輯於成人教育與生涯發展,頁229-260。高雄:麗文。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心理。
蔡逸梅(2009)。國小級任教師實施英語科同儕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蔡進雄(2004)。九年一貫課程下國民中學教師學習社群之研究。載於中華民國教育學會、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師專業成長問題研究:理念、問題與革新,頁167-187。臺北:學富。new window
蔡進雄(2009a)。學校經營的新典範:論教師學習社群的建立與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88,48-59。new window
蔡進雄(2009b)。提升校長專業發展的有效教學及其成效評鑑。教育研究月刊,178,71-83。new window
蔡碧華(2009)。臺灣大學生透過電腦輔助軟體學習英語發音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new window
鄭仁燦(2009)。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國小英語教學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鄭俊芬(2005)。國小英語教學步步艱難步步行。國教天地,161,18-24。
鄭思慈(2010)。教師專業成長現況之研究-以彰化縣國小英語教師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鄧美湘(2004)。臺北縣國小英語教師資訊融入教學之現況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鄭桂能(2007)。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教學困擾與專業成長需求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行政與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鄧梅華(2009)。大班級程度差異之有效教學:資深國小英語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質性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鄭雅娟(2004)。臺灣與香港小學英語教育政策之比較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鄭楓琳(2000)。臺南市國小英語教學實施現況與意見調查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蕭英勵(2009)。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研究趨勢與發展--以臺灣地區2001~2009年學位論文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南。new window
賴文婷(2002)。以字母拼讀法增強英語科學習落後國中生拼字能力之研究。國立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賴秀芬(2003)。國中英語專家教師實務知識之探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戴雲卿(2007)。社會建構導向的資訊融入國小英語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戴維揚(2001)。資訊科技融入英語教學。中等教育,52(1),50-69。new window
戴維揚(2002)。國小英語課程的沿革與展望。中等教育,53(2),32-51。new window
謝一謙(2002)。國民小學英語教學實施現況及其遭遇問題之研究-以臺中市為例。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謝沁宜(2008)。國小英語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南台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謝相如(2005)。國小英語教師對識字技巧之了解與課堂實施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謝淑娟(2001)。桃園縣國民小學英語教學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謝欽舜(1997)。暢談發音教學。臺北:師德。
鍾炳雄(2002)。九年一貫課程「英語教學」-在國小實施的困境與因應策略。屏縣季刊,10,12-16。
簡紅珠(1992)。教學研究的主要派典及其啟示之探析。高雄:復文。new window
簡麗真(2002)。臺灣學童英語語音覺識、拼字能力及閱讀能力之發展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藍毓豪(2007)。國小英語科能力指標轉化至教科書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顏宏如(2002)。以國小英語教師專業成長社群暸解英語閱讀教學現狀與教師參與團體之感想。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顏惠英(2004)。直接、有系統之字母拼讀教學與有意涵之閱讀讀物練習對國小學童外語閱讀之成效。國立成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羅銀慧(2001)。「小班、國中常態編班、國小英語教學」政策演變之研究-從郭為藩、吳京到林清江部長。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嚴珮瑄(2008)。網路探索學習對國小四年級學童英語學習成就與學習動機之影響。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蘇復興、李雅惠、葉慈芬(1999)。國小學童英語拼字之錯誤。跨世紀國小英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頁205-224。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蘇慧瑩(2003)。課室字母拼讀教學法與網站輔助字母拼讀教學法在國中學生英語拼字教學上之比較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饒見維(2005)。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貳、西文部分
Adams, M. J. (1990). Beginning to read: Thinking and learning about print [electronic book]. Cambridge, MA: MIT Press.
Adams, M. J., & Bruck, M. (1995). Resolving the great debate. American Educator, summer, 7-20.
Albert, E. (1994). Phonics for learning how to read. U.S. Dept. of Education 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70 078).
Anderson, R. C., Hiebert, E. H., Scott, J. A., & Wilkinson, I. A. G. (1985). Becoming a nation of readers: The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on reading. IL: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Reading and 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53 865).
Bailey, K. M. (2001). Action research, teacher research, and classroom research in language teaching. In Celce-Murcia, M. 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3rd ed.). MA: Heinle & Heinle.
Bailey, K. M., Curtis, A., & Nunan, D. (2001). Purs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self as source. MA: Heinle & Heinle.
Beck, I. L. (2006). Making sense of phonics: The hows and whys. NY: The Guilford Press.
Blachman, B. A., Ball, E. W., Black, R., & Tangel, D. M. (Eds.). (2006). Road to the code. MD: Paul H. Brookes Publishing Co.
Blevins, W. (1997). Phonemic awareness activities for early reading seccess – Easy, playful activities that prepare children for phonics instruction. NY: Scholastic.
Blevins, W. (2006). Phonics from A to Z: A practical guide. (2nd ed.). NY: Scholastic.
Brinton, D. M. (2001). The use of media in language teaching. In Celce-Murcia, M. 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3rd ed.). MA: Heinle & Heinle.
Brown, H. D. (2004). Language assessment: Principles and classroom practices. NY: Pearson Education.
Brown, H. D., & Abeywickrama, P. (2010). Language assessment principles and classroom practices (2nd ed.). NY: Pearson Education.
Brown, J. D. (2005). Testing in language programs: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English language assessment. NY: McGraw-Hill.
Burton, J. (2007). Seeking the standard: Using existing resources to support EFL teachers in evaluation processes. In Coombe, C., Al-Hamly, M., Davidson, P., & Troudi, S. (Eds.). Evaluating teacher effectiveness in ESL/EFL contexts. 25-39. MI: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Chard, D. J., & Dickson, S. V. (1999). Phonological awareness: Instructional and assessment guidelines. Intervention in School and Clinic, 34(5), 261-270.
Clarke, A. (2004). E-learning skills. NY: Palgrave Macmillan.
Clarke, D., & Hollingswort, H. (2002). Elaborating a model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Teaching and Teaching Education, 18, 947-967.
Cohen, A. D. (2001). Second language assessment. In Celce-Murcia, M. 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3rd ed.). MA: Heinle & Heinle.
Colton, A. B., & Sparks-Langer, G. M. (1993). A conceptual framework 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 reflection and decision–making.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4(1), 45-54.
Coombe, C., Al-Hamly, M., Davidson, P., & Troudi, S. (Eds.). (2007). Evaluating teacher effectiveness in ESL/EFL contexts. MI: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Cottrell, S. (2003). Skills for success. NY: Palgrave Macmillan.
Crandall, J. J. (2001). Keeping up to date as an ESL or EFL professional. In Celce-Murcia, M. 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3rd ed.). MA: Heinle & Heinle.
Crookes, G. (2007). A practicum in TESOL-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rough teaching practice.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rookes, G., & Chaudron, C. (2001). Guidelines for language classroom instruction. In Celce-Murcia, M. 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3rd ed.). MA: Heinle & Heinle.
Crystal, D. (2003). A dictionary of linguistics and phonetics. MA: Blackwell Publishing.
Darling-Hammond, L. (2010). Evaluating teacher effectiveness: How teacher performance assessments can measure and improve teaching. Retrieved from http://www.americanprogress.org/issues/2010/10/teacher_effectiveness.html.
Dlugosz, D. W. (2000). Rethinking the role of reading in teaching a foreign language to young learners.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 54(3), 284-290.
Dudeney, G., & Hockly, N. (2007). How to teach English with technology. UK: Pearson.
DuFour, R. (2004). What is a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Educational Leadership, 61(8), 6-11.
Elliott, J. (1993). Reconstructing teacher education: Teacher development. UK: The Falmer Press.
Englishraven.com. (2010).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and methodology. Retrived from http://www.englishraven.com/methodology.html.
Freedman, S. W. (2001). Teacher research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urposeful planning or serendipity. In Lieberman, A., & Miller, L. (Eds.). Teachers caught in the action, pp. 188-208.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Fullan, M., & Hargreaves, A. (2005 digital printing). Teacher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change. UK: Routledge Falmer.
Gabriel, D-M. (2004). Establishing a learning community. In Teacher-center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lexandria, VA: ASCD.
Graddol, D. (2006). English next. England: English Company (UK) Ltd.
Green, A. (2006). Watching for washback: Observ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English language testing system academic writing test in the classroom. Language Assessment Quarterly, 3(4), 333-368. doi:10.1207/s15434311laq0301_5
Green, J. E., & Smyser, S. O. (1996). The teacher portfolio. PA: Technomic Publishing Company, Inc.
Guskey, D. R. (1988). Teacher efficacy, self-concept, and attitudes implementation of instructional innovation. Teacher education, 4(1), 63-69.
Guskey, T. R. (2000). Evaluat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A: Corwin Press.
Hargreaves, A., & Fullan, M. (2009). Mentoring in the new millennium. Retrieved from http://www.eduweb.vic.gov.au/edulibrary/public/staffdev/teacher/induction/Mentoring_in_the_New_Millennium.pdf.
Hawkins, B. (2001). Supporting second language children’s content learning and language development in K-5. In Celce-Murcia, M. 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3rd ed.). MA: Heinle & Heinle.
Hess, N. (2004). Teaching large multilevel classes.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sieh, L. T. (2002). The effects of pronuciation instructional methods on children’s English learning. Proceedings of the Ninete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lish Teaching & Learning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267-278. Taipei: Crane.
Hughes, A. (2003). 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 (2nd ed.).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ensen, L. (2001). Planning lessons. In Celce-Murcia, M. 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3rd ed.). MA: Heinle & Heinle.
Johnson, B. (1993). Teacher-as-researcher. ERIC Diges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55 205).
Juel, C. (1988). Learning to read and write: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54 children from first through fourth grad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0, 437-447.
Kaminski, R. A., & Good, R. H. (1996). Toward at technology for assessing basic early lilteracy skills.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25(2), 215-227.
Knezevic, A., & Scholl, M. (1996). Learning to teach together: Teaching to learn together. In Freeman, D., & Richards, J. C. (Eds.). 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ane, H. B., & Pullen, P. C. (2004). Phonological awareness assessment and instruction: A sound beginning. NY: Pearson.
Lapp, D., & Flood, J. (1997). Where is the phonics? Making the case (again) for integrated code instruction. The Reading Teacher, 10(5), 690-700.
Linville, H. (2011a). Unit 1: Teaching, learning, assessment, and testing: Choices in the EFL classroom [PowerPoint Slides]. Retrieved from ELC 689 Blackboard course: http://blackboard.umbc.edu.
Linville, H. (2011b). Unit 2: Assessment principles and stages of test development [PowerPoint Slides]. Retrieved from ELC 689 Blackboard course: http://blackboard.umbc.edu.
Little, J. W. (2001).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pursuit of school reform. In Lieberman, A., & Miller, L. (Eds.). Teachers caught in the action, pp. 23-44.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McCloskey, M. L., Thornton, B., & Touba, N. (2007). New standards for a new era: Developing tools to assess the qualified teacher. In Coombe, C., Al-Hamly, M., Davidson, P. & Troudi, S. (Eds.). Evaluating teacher effectiveness in ESL/EFL contexts. 25-39. MI: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acmillan/McGraw-Hill Reading. (2003). Scientifically-Based Research. NJ: McGraw-Hill.
McCulloch, C. L. (2011). Understanding and tips of teach remedially. Retrieved from http://www.brighthub.com/education/special/articles/103030.aspx.
McGinley, W., & Tierney, R. J. (1989). Traversing the topical landscape: Reading and writing as ways of knowing. Written Communication, 6, 243-269.
Mclaughlin, M. W., & Zarrow, J. (2001). Teachers engaged in evidence-based reform: Trajectories of teachers’ inquiry, analysis, and action. In Lieberman, A., & Miller, L. (Eds.). Teachers caught in the action, pp. 79-101.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McNiff, J. (1999). Action research: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NY: Routledge.
McTaggart, R. (1997). 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 [electronic resource] : / international contexts and consequences.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Mertler, C. A. (2006). Action research: Teachers as researchers in the classroom.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
Moon, J. (2006). Children learning English. UK: 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
Murphy, J. M. (2001). Reflcetive teaching in ELT. In Celce-Murcia, M. 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3rd ed.). MA: Heinle & Heinle.
Noffke, S. (1992). The work and workplace of teachers in action research. Teaching Teacher Education, 8(1), 15-29.
O’Hanlon, C. (1996).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rough action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settings. PA: Falmer Press.
Oxford, R. L. (2001). Language learning styles and strategies. In Celce-Murcia, M. 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3rd ed.). MA: Heinle & Heinle.
Pinnell, G. S., & Fountas, I. C. (2003). Phonics lessons: Teaching resources. NH: Firsthand.
Power, T. (2010).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Retrived from http://www.btinternet.com/~ted.power/teflindex.htm.
Reutzel, D., & Cooter, R. B. Jr. (1999). Balanced Reading Strategies and Practices. NJ: Prentice Hall, Inc.
Richard, J. C. (2008).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language teachers: strategies for teacher learning.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odrigues, S. (2005).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hanges influenced by politics, pedagogy and innovations. NY: Nova Science Puslishers.
Sagor, R. (2005). The action research guidebook: A four-step process for educators and school teams. CA: Corwin Press.
Scrivener, J. (2005). Learning teaching: The essential guide to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2nd ed.). UK: Macmillan Education.
Sharma, P., & Barrett, B. (2007). Blended learning: Using technology in and beyond the language classroom. UK: Macmillan Education.
Shefelbine, J. (1998). Phonics: Scholastic teacher’s guide. NY: Scholastics.
Shinkfield, A. J., & Stufflebeam, D. (1995). Teacher evaluation: Guide to effective practice. MA: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Simmons, J. M. (1985). Action research as a means of professionalizing staff development for classroom teachers & school staff.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75 639).
Smith, C. B. (1997). Phonics offers fun ways to help your child decode words and gain meanings. ERIC Clearinghouse on Reading, English, and Communication, winter, 1-6.
Sokolik, M. (2001). Computers in language teaching. In Celce-Murcia, M. 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3rd ed.). MA: Heinle & Heinle.
Somekh, B. (2006). Action research [electronic resource] : / a methodology for change and development. Maidenhead: Open University Press.
Stenhouse, L. (1975). 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ondon: Heinemann.
Strickland, D. S. (2005). Teaching phonics today: A primer for educators. DE: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Stringer, E. T. (1999). Action research. CA: Sage.
Sweet, A. P. (1993). State of the art: Transforming idea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to read.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weitzer, H. F., & King, M. A. (2009). The successful internship. CA: Brooks.
Teachers of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2010). TESOL/NCATE standards for the recognition of initial TESOL programs in P-12 ESL teacher educ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tesol.org/s_tesol/bin.asp?CID=219&DID=13040&DOC=FILE.PDF.
Texas Education Agency. (2011).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language teachers: Implementing the Texas essential knowledge and skills for languages other than English. Retrieved from http://www.sedl.org/loteced/products/profdev.pdf.
Torgesen, J. K., & Mathes, P. G. (2000). A Basic guide: To understanding, assessing, and teaching phonological awareness. Tex: Pro•ed.
Tracey, D. H., & Morrow, L. M. (2010). Best practices for phonics instruction in today’s classroom. Retrived from http://www.sadlier-oxford.com/prof_development/900891_Phonics_13_WP.cfm?ispf=1.
Treiman, R., & Zukowski, A. (1991). Levels of phonological awareness. In Brady, S. A., & Shankweiler, D. P. (Eds.). Phonological processing in Literacy: A tribute to Isabelle Y. Liberman.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Tucker, P. D., Stronge, J. H., & Gareis, C. R. (2002). Handbook on teacher portfolios for evaluation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NY: Eye On Education, Inc.
Tuhiwai Smith, L. (2009). Decolonizing methodologies: Research and indigenous people. Retrieved from http://www.google.com/books?hl=zh-TW&lr=&id=Nad7afStdr8C&oi=fnd&pg=PR9&dq=Decolonizing+methodologies,+Tuhiwai+Smith,+L.&ots=lCdFa2qAal&sig=VUQak7DAatWInIHtZlGDBFopRng#v=onepage&q&f=fals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2008). Phonological awareness for literacy. Aus.: School of Health and Rehabilitation Sciences.
Ur, P. (1996). A course in language Teaching.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ajnryb, R. (2007). Classroom observation tasks-A resource book for language teachers and trainers.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allace, M. J. (2006). Action research for language teachers. (10th ed.).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Yopp, H. K. (1992). Developing phonemic awaremess in young children. The reading Teacher, 45(9), 669-703.
Zepeda, S. (1999). Staff developmen –Practices that promote leadership in learning communities. NY: Eye On Education, Inc.
Zepeda, S. J. (2008).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 What works. NY: NSDC.
Zgonc, Y. (2000). Sounds in action – Phonological awareness activities and assessment. NH: Crystal Springs Books.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