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洪棄生的旅遊文學——《八州遊記》研究
作者:程玉凰
作者(外文):Yu-Huang Cheng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吳福助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1
主題關鍵詞:洪棄生文化認同人道主義反戰思想旅遊文學旅行文學八州遊記八州詩草日記體遊記臺灣詩薈祖國情懷身分認同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1) 專書(2)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05
論 文 摘 要
洪棄生字月樵,祖籍福建省南安縣,同治5(1866)年出生於今彰化縣鹿港鎮,是學養深厚的臺灣古典學文學家與史學家。自幼聰慧好學,青年時期即以文章受到白沙書院師長的稱讚,名聞鄉里,然而他的舉業過程卻極為艱辛不順,歷經四次考試始中式秀才,鄉試更是四次失利。光緒20(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失敗,清廷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使他絕意仕途,遂閉戶讀書,潛心於詩歌、古文辭的創作,因此文學、史學創作十分豐富,質量幾居全臺之冠。文學著作計有《寄鶴齋詩集》、《寄鶴齋古文集》、《寄鶴齋駢文集》、《寄鶴齋詩話》、《八州遊記》、《八州詩草》;歷史著作有:《瀛海偕亡記》、《中東戰紀》、《中西戰紀》、《時勢三字經》等約兩百餘卷。
由於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與祖國情懷,洪棄生於大正11(民國11、1922)年9月6日(壬戌7月15日)前往嚮往已久的祖國大陸遊覽,遊蹤遍及中國十省,《八州遊記》是他將旅途所見所聞,以日記體寫成,是他的旅遊文學作品最重要的巨著,內容豐富,長達21萬餘字。筆者有鑑於台灣文學界對於洪棄生的文學作品研究獨缺旅遊文學此一領域,基於對「洪棄生研究」的使命感,於是對《八州遊記》進行專題式的研究。
本論文的撰寫共分十章,全文共約25萬字,除第一章緒論,第二章對其生平和旅遊文學作品簡介之外,第三章「壯遊中華八州」,探討他出遊中國的動機,如何設計行程以及此行的收穫,呈現他遊中華的壯舉及意義。而後各章,對於《八州遊記》的體裁版本,內容、寫作方法都詳細深入探討。如將《八州遊記》的六種版本作詳細的介紹與比較,以見其差異。對於遊記內容,分成描摩自然景觀、記述人文景觀、考據文史地理、抒發感慨議論等四節作詳細分析。將其寫作方法特色分成對照比較法、引證詩文典故、考查古代典籍、重視地理與數據等四節詳加敘述。此外深入觀察洪棄生在遊覽途中,對於臺灣鄉土之愛與祖國情懷常流露在遊記的字裡行間,乃是基於地緣、血緣、文化緣所致。尤其注意其同時的作品《八州詩草》,對於研究《八州遊記》的重要性,故特立一章說明兩書之間互補的密切關係。最後從《八州遊記》中探討洪棄生的思想與人格特質,歸納出他的人道主義、反戰思想,以及呈現他的科學求真精神和雅俗觀。最後結論,回顧每一章撰寫的內容主旨,檢視各章之間的連貫性,並分析《八州遊記》對文學、歷史、地理、文獻、旅遊學的價值貢獻,以及未來延伸研究的方向。
重要參考書目 (按出版時間排序)

一、洪棄生及相關研究著作

(一)洪棄生著作及旅遊文學作品
1.洪棄生,〈南臺灣遊記〉,1925年手稿,未刊印。new window
2.洪棄生,〈新竹獅頭山遊記〉,1926年手稿,未刊印。
3.洪棄生,《瀛海偕亡記》(附《寄鶴齋詩選》),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59種),1959年10月。
4.洪棄生,〈雞籠港漫遊感事〉,《瀛海偕亡記》(附《寄鶴齋詩選》),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59種),1959年10月。
5.洪棄生,《洪棄生先生遺書》(全9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6.洪棄生,《洪棄生先生全集‧寄鶴齋詩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5月。
7.洪棄生,《洪棄生先生全集》(全7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5 月31日。
8.洪棄生,《洪棄生先生全集‧八州詩草》,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5月。
9.洪棄生,《洪棄生先生全集‧八州遊記》,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5月。
10.洪棄生,《洪棄生先生全集‧中東戰紀‧中西戰紀‧瀛海偕亡記‧時勢三字編》,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5月。
11.洪棄生,《洪棄生先生全集‧寄鶴齋古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5月。
12.洪棄生,《洪棄生先生全集‧寄鶴齋詩話》,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5月。
13.洪棄生,《洪棄生先生全集‧寄鶴齋駢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5月。
14.洪棄生,〈瓦窰村讀書記〉,「文獻會本」《寄鶴齋古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5月。
15.洪棄生,〈遊珠潭記〉,《寄鶴齋古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5月。
16.洪棄生,〈遊珠潭記〉,《寄鶴齋駢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5月。
17.洪棄生,〈自跋雞籠紀遊後〉,《寄鶴齋駢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5月。
18.洪棄生,〈紀遊滬尾〉,《寄鶴齋駢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5月。
19.洪棄生,〈紀遊雞籠〉,《寄鶴齋駢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5月。
20.洪棄生,〈遊淡水記〉,《寄鶴齋駢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5月。
21.洪棄生,〈遊關嶺溫泉記〉,《寄鶴齋古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5月。
22.洪棄生,〈關嶺歸途瑣記〉,《寄鶴齋駢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5月。
23.洪棄生,〈遊關嶺記〉,「文獻會本」《寄鶴齋古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5月。
24.洪棄生,〈遊李氏半園記〉,《寄鶴齋古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5月。

(二)研究洪棄生相關論述
1.胥端甫,〈《寄鶴齋八州遊記》序〉,《抑庵論文集》,臺北:廣東出版,1980年9月初版。new window
2.施懿琳,〈我自倔強風塵外,習氣不為俗世除——鹿港詩人洪棄生及其詩〉,《鹿港風物》,第3 期,1986年8月。
3.許俊雅,〈鐵漢奇才洪棄生〉,《臺灣文學散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11月。
4.程玉凰,〈洪棄生及其作品考述〉,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6月。
5.程玉凰,《嶙峋志節一書生——洪棄生及其作品考述》,臺北:國史館,1997年5月。
6.龔顯宗,〈臺灣實證——具史書功能的洪棄生詩〉,《第二屆國際清代學術討論會論文集》,1997年11月。
7.程玉凰,《洪棄生傳》,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年。
8.鄭淑文,〈寄鶴齋古文研究——以史評為範疇〉,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9.洪銘水,〈日據時期臺灣的社會詩人——洪棄生〉,《臺灣文學散論——傳統與現代》,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12月1刷。
10.洪銘水,〈洪棄生「觀風」與「戰記」〉,《臺灣文學散論——傳統與現代》,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12月初版1刷。
11.劉麗珠,〈臺灣詩史——洪棄生詩與史研究〉,東海大學中國學文系碩士論文,2000年。
12.陳光瑩,〈洪棄生論李鴻章誤國與甲午戰爭及馬關乞和詩作之分析〉,《「戰爭與戰爭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1年3月16日。
13.陳光瑩,〈日據時期大正5年(1916年)洪棄生遊台北、淡水、基隆詩作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第十一屆所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2002年10月5日。
14.劉振維,〈略論乙未遺民洪棄生的民族精神——以《寄鶴齋詩話》為例〉,《南臺科技大學學報》,第27期,2002年12月。
15.田啟文,〈洪棄生山水散文的藝術表現:以遊珠潭記、遊關嶺二文進行觀察〉,《新竹師院學報》,第17期,2003年。new window
16.李知灝,〈日治時期社會變貌對臺灣詩話的影響——以《臺陽詩話》、《寄鶴齋詩話》、《瑞桃齋詩話》中記載日人詩事為研究中心〉,《台日研究生臺灣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10月。
17.張靜茹,〈以林癡仙、連雅堂、洪棄生、周定山的上海經驗論其身分認同的追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3年。new window
18.許雯琪,〈洪棄生《寄鶴齋詩話研究》〉,逢甲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3年。
19.陳光瑩,〈洪棄生詩歌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2003年6月。new window
20.謝崇耀,〈洪棄生《寄鶴齋詩話》初探〉,《古今藝文》,第29卷第2期,2003年2月。
21.吳東晟,〈洪棄生《寄鶴齋詩話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22.林哲偉,〈《寄鶴齋詩話》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23.田啟文註釋,〈遊關嶺記〉,《臺灣文學讀本》,臺北:五南出版公司,2005年2月初版1刷,2005年6月初版2刷。
24.田啟文編釋,〈遊珠潭記〉,《臺灣古典散文選讀》,臺北:五南出版公司,2003年3月初版1刷,2004年8月2版1刷,2005年10月2版2刷。
25.陳怡如,〈回歸風雅與傳統——洪棄生《寄鶴齋詩話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26.徐慶齡,〈讀《寄鶴齋詩話》中論《詩經》〉,《雄工學報》,2006年5月。
27.崔成宗,〈臺灣先賢洪棄生賦研究〉,《東亞人文學》第9輯,2006年6月。
28.程玉凰,〈洪棄生《瀛海偕亡記》版本考校〉,《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第47卷,2006年7月。
29.李知灝,〈殖民現代性初體驗——以洪棄生《寄鶴齋詩集》中日治時期社會詩作為研究中心〉,《彰化文獻(7)——日本統治下的彰化》,2006年8月。
30.陳光瑩,〈洪棄生遊仙詩世變書寫之研究〉,《應華學報》,第1期, 2006年12月。new window
31.施 淑,〈洪棄生的文化意識及身分認同〉,《彰化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7年6月。
32.高嘉謙,〈殖民與遺民的對視:洪棄生與王松的棄地書寫〉,《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4期,2007年11月。new window
33.余美玲,〈蓬萊風景與遺民世界——洪棄生詩歌探析〉,《日治時期遺民的多重視野》,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new window
34.賴威儒,〈洪棄生的人文鄉愁〉,《應用倫理教學與研究學刊》,第4卷第1期,2009年1月。new window
35.陳光瑩,〈洪棄生題畫詩題品畫境與書寫世變之研究〉,《南開學報》,第6卷第1期,2009年6月。
36.陳光瑩,《臺灣古典詩家洪棄生》,臺中:晨星出版公司,2009年10月。

二、專著
1.外務省編,《日本外交文書》第28卷第2冊, 1953年10月31日。new window
2.彭國棟,《廣臺灣詩乘》,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6年。
3.中國史學會主編,《中日戰爭(7)》(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4.郁永河,《裨海紀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44種),1959年。
5.廖漢臣,《臺灣省通志稿》卷6,〈藝文志‧文學篇〉,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9年6月。
6.范文瀾,《文心雕龍》,香港:商務印書館,1960年。
7.葉慶炳,《中國文學史》,作者發行,1966年11月初版,1963年第5版。
8.陸游,《入蜀記》,臺北:商務印書館,1966年。
9.鄭玄注,《周禮.夏官》,臺北:藝文圖書公司,1966年。
10.酈道元,《水經注》,臺北:世界書局,1970年。
11.郭璞注,《爾雅》,臺北:故宮博物院,1971年。
12.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上、下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72年8月臺9版。
13.楊家駱編,《丁校本徐霞客遊記》,臺北:鼎文書局,1974年。
14.洪炎秋,《教育老兵談教育》,臺北:三民書局(三民文庫31),1974年3月第3版。
15.李守孔,《中國近代史》(全1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5年9月第8版。
16.吳濁流,《吳濁流作品集(4)》,臺北:遠行出版社,1977年初版,1980年再版。
17.連 橫,《臺灣詩薈》,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77年6月。
18.王琦輯註,《李太白全集》,臺北:華正書局,1979年。
19.楊倫編輯,《杜詩鏡詮》(一、二),臺北:華正書局,1979年。
20.周維金,《大陸記遊》,臺北:老古出版社,1979年3月。
21.楊藤西選編,《中國當代游記選》,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1982年。
22.劉安彥,《心理學》,臺北:三民書局,1978年初版,1982年4月再版。
23.中華民國史事紀要編輯委員會,《中華民國史事紀要(民國10年1至6月)》臺北:國史館,1982年6月。
24.陳正祥,《中國文化地理》,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7月。
25.賴熾昌,《彰化縣志稿》,卷10,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26.成 華,《神州漫遊記》,臺北:黎明文化公司,1985年初版。
27.呂士朋,《中國近代史》,臺北:世界書局,1985年8月7版。
28.陳必祥,《古代散文文體概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29.唐錫仁等,《徐霞客及其遊記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8月第1版。
30.宋堯鉉,《唐文粹》,《欽定文淵閣四庫全書》74卷(474:2—476冊),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
31.呂士朋,《中國現代史》,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1月增訂再版。
32.滬尾文教促進會淡水歷史研究室編纂,《淡水大事紀》,臺北:滬尾文教促進會淡水歷史研究室出版,1988年6月。
33.孔穎達,《十三經注疏‧尚書》(一)卷6,臺北:藝文印書館 ,1989年。
34.張玉法,《中國現代史》(上冊),臺北:東華書局,1989年10月12版。
35.Edward&Lance著,蔡麗伶譯,《旅遊心理學》,臺北:揚智文化公司,1990年。
36.劉勵操,《寫作方法一百例》,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0年。
37.王元明,《佛洛姆人道主義精神分析學》,臺北:遠流圖書公司,1990年12月。
38.劉登翰等,《台灣文學史》,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1991年6月1 次印刷。
39.梁農剛,《回歸佛洛依德:拉剛的精神分析學》,臺北:遠流圖書公司,1992年。
40.連 橫,《連雅堂先生全集.雅堂先生餘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
41.連 橫,《連雅堂先生全集.劍花室詩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
42.連 橫,《連雅堂先生全集‧大陸詩草‧寧南詩草‧劍花室詩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3月31日。
43.余秋雨,《文化苦旅》,臺北:爾雅出版社,1992年11月初版。
44.戴國煇,《臺灣結與中國結:睪丸理論與自立共生的構圖》,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4年5月出版1刷。new window
45.許俊雅,《臺灣文學散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11月。
46.陳思倫等,《觀光學概論》,臺北:空中大學出版社,1995年。
47.施懿琳,《周定山作品選集》,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
48.張德水,《臺灣政治、種族、地名》,臺北:前衛出版社,1996年4月初版1刷。
49.郝長海、曹振華主編,《旅游文化學概論》,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7月。
50.施懿琳、楊翠,《彰化縣文學發展史》,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5月。
51.陳逸雄編,《陳虛谷作品集》,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12月。
52.施正鋒,《族群與民族主義: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臺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new window
53.邵驥順,《中國旅游歷史文化概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8年9月。
54.王淑良編,《中國旅游史》(古代部分),北京:旅遊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
55.東海大學中文系編,《臺灣古典文學與文獻》,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56.洪銘水,《臺灣文學散論——傳統與現代》,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57.鄭天挺等編,《清史》,臺北:昭明出版社,1999年。
58.傅紹良,《盛唐文化精神與詩人人格》,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6 月。
59.謝彥君等,《旅游學概論》,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60.施懿琳著,《從沈光文到賴和——台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年初版。
61.東海大學中文系編,《旅遊文學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1月1刷。
62.吳文星主編,《鹿港鎮志‧人物篇》,彰化:鹿港鎮公所,2000年6月。
63.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王洛林總監譯,《臺灣抗日運動史〈4〉》,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0年8月。
64.謝蘇等,《旅游心理概論》,北京:旅遊教育出版社,2001年1版。
65.葛曉音編著,《中國名勝與歷史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5月2刷。
66.佐滕春夫著,邱若山譯,臺北:《殖民地之旅》,草根出版社,2002年。
67.孫喜林、榮曉華編,《旅游心理學》,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年重印。
68.馮乃康,《旅游文學概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1版。
69.徐有富,《治學方法與論文寫作》,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70.孟樊主編,《旅行文學讀本》,臺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2004年3月。
71.梅新林、俞樟華主編,《中國游記文學史》,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年12月1刷。
72.彭兆榮,《旅游人類學》,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12月1版。
73.陳淑卿,《徐霞客遊記研究——以文獻觀察為重點》,臺北:花木蘭文化工作坊,2005年。
74.田啟文,《臺灣文學讀本》,臺北:五南出版社,2005年。
75.王淑良等著,《中國現代旅游史》(旅遊與景觀科學叢書),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
76.臺中技術學院應用中文系編,《臺灣旅遊文學論文集》,臺北:五南出版社,2006年6月。
77.余光中,《從徐霞客到梵谷》,臺北:九歌出版社,2006年。
78.黃俊傑,《臺灣意識與臺灣文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6年。new window
79.章尚正,《旅游文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80.楊正寬,《明清時期臺灣旅遊文學與文獻研究》,臺北:國立編譯館,2007年。new window
81.許俊雅,《瀛海探珠——走向臺灣古典文學》,臺北:國立編譯館,2007年。new window
82.廖振富,《臺灣文學的時代刻痕:從晚清到二二八》,臺北:國立編譯館,2007年。
83.余美玲,《日治時期台灣遺民詩的多重視野》,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new window
84.徐日輝,《中國旅游文化史》,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85.秦永洲,《中國社會風俗史》,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月第1次版,2008年7月第3版。
86.許俊雅,《裨海紀遊校釋》,臺北:國立編譯館,2009年月初版。
87.東海大學中文系編,《臺灣古典散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9年12月19日。
88.呂不韋等著,《呂氏春秋.有始覽》(四部備要),臺北:上海中華書局(出版年不詳)。

三、報紙
1. 嘯霞,〈神州遊記〉,《臺灣日日新報》,1912年6月28日6版。此篇連載至8月5日,4版,共20集。new window
2. 黃朝琴,〈上海遊記〉,《臺灣日日新報》,1920年12月1、4、8、13、23日及1921年1月6日3版。
3.海外逸民,〈星加坡遊記〉《臺灣民報》,1924年1月1日。
4.沁園,〈北游談屑〉,《臺灣民報》,1925年8月16日。、
5..陳後生,〈遊朝鮮所感〉,《臺灣民報》,1926年1月21日。
7.一記者,〈南部遊記〉,《臺灣民報》,1926年1月31日。
8.張我軍,〈南遊印象記〉,《臺灣民報》。1926年2月7日、2月14日、2月21日、3月7日、3月14日。
9.黃朝琴,〈遊美日記〉,《臺灣民報》,1926年7月1日、7月18日、7月25日、8月1日、8月15日、8月22日、8月29日。
10.欽一盧,〈廈門遊記〉,《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1月23日。
11.欽一盧,〈汕頭遊記〉,《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2月9日。
12.黃鳥生,〈鮮滿遊記〉,《臺灣日日新報》,1929年10月5日。

四、一般論文與學位論文

(一)一般論文
1.張炳楠,〈鹿港開發史〉,《臺灣文獻》第19卷第1期,1968年3 月27日。new window
2.陳紀實,〈成績斐然的中國遊記文學〉,《今日中國》,第86期,1978年6月。
3.范能船,〈我國古代遊記散文的概況和經驗〉,《零陵師專學報》,第1期,1982年。
4.陳奇祿,〈臺閩古蹟巡禮弁言〉,《臺閩古蹟巡禮》,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5年。
5.王立群,〈蘇軾之遊記文〉,《河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報),第2期,1986年。
6.施懿琳,〈日據時期鹿港民族正氣詩研究〉,《師大國文研究所季刊》,第31期,1987年6月。
7.鄭明娳,〈論遊記體散文〉,《文訊月刊》第29期,1987年4月。
8.楊松平,〈江山之助——中國詩文論者論山水閱歷與文學創作之關係〉,《中國文學批評論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9.施懿琳,〈鍾理和作品中所表現的人道主義精神〉,《高雄歷史與文化》第1輯,1994年4月。
10.廖咸浩,〈在解構與解體間徘徊——臺灣現代小說中「中國身分」的轉變〉,《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臺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new window
11.王文進,〈中國自然山水文學的三部曲──以南朝「山水詩」到「徐霞客遊記」的觀察〉,《中外文學》第26卷第26期,1997年11月。new window
12.陳長房,〈建構東方與追尋主體——論當代英美旅行文學〉,《中外文學》第26卷,第4期,1997年9月。new window
13.林安梧,〈張深切的「台灣性」與「中國性」及其相關之問題〉,《鵝湖》第24卷第2期,1998年8月,new window
14.許雪姬,〈林獻堂著《環球遊記》研究〉,《臺灣文獻》第49卷2期,1998年6月。new window
15.陳淑美,〈誰說中國人安土重遷?——中國古代的遊記文學〉,《光華》第23卷第3期,1998年。
16.毛文芳,〈晚明的旅遊小品〉,《旅遊文學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17.阮桃園,〈從憂傷到浪漫——現代臺灣旅遊文學中的情懷與轉折〉,《旅遊文學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1月。
18.薛順雄,〈明清時期臺灣宦遊詩探析〉,《旅遊文學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1月。
19.廖炳惠〈旅行與異樣現代性——試探吳濁流的《南京雜感》〉,《中外文學》第29卷第2期,2000年7月。new window
20.徐千惠,〈出遊與回歸--連雅堂《大陸遊記》探析〉,《臺灣人文》,第6期,2001年12月。
21.王學玲,〈日據時期「皇民論述」的身分認同策略——以陳火泉〈道〉為主的討論〉,《中外文學》30卷第10期,2002年3月。new window
22.朱雙一,〈從旅行文學看日據時期台灣文人的民族認同——以彰化文人的日本和中國大陸經驗為中心〉,《台灣研究集刊》第2期,2002年。
23.林淑慧,〈臺灣清治時期遊記的異地記憶與文化意涵〉,《空大人文學報》第13期,2004年。new window
24.許宗元,〈陸游與旅游文化〉,《旅游科學》第18卷第4期,2004年12月。
25.黃朝恩,〈徐霞客及其遊記對地理學的貢獻〉,《地理教育》第30期,2004年。
26.古偉瀛,〈從宗教著述來看李春生的身分認同〉,《臺灣文學評論》第5卷第1期,2005年1月。new window
27.吳志良,〈旅遊文化與文化旅遊〉,《澳門理工學報》第1期,2005年。new window
28.張忠良,〈袁洪道遊記中的雅俗觀〉,《台南女院學報》第24期第2 卷,2005年10月。
29.莫礪鋒,〈讀陸游《入蜀記》札記〉,《文學遺產》第3期,2005年。
30.陳室如,〈對鏡引喻——日治時期臺灣遊記的重層觀照 〉,《臺灣文獻》第58卷第4期,2007年12月。new window
31.陳美霞,〈日據時期旅行文學論述:身分認同與現代性〉,《臺灣研究集刊》第4期,2008年。
32.黃立新,〈《入蜀記》人文旅游文獻學價值漫議〉,《圖書館工作與研究》總第125期,2008年第1期。
(二)學位論文
1陳素貞,〈宋代山水遊記研究〉,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班,1985年。
2. 梁秀鴻,〈徐霞客及其遊記之文學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3. 呂麗粉,〈徐霞客遊記研究〉,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8年。
4. 高顯瑩,〈蘇軾記遊散文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5.黃靖玫,〈陸游《入蜀記》探討——兼談南宋的日記式遊記〉,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6.莊燕玉,〈康南海《列國遊記》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7.紀懿珉,〈蘇軾記遊文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6月。
8.林雅韻,〈杜甫山水紀遊詩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9.陳佳妏,〈清代臺灣記遊文學中的海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10.徐千惠,〈日治時期台人旅外遊記析論——以李春生、連橫、林獻堂、吳濁流遊記為分析場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02年。
11.陳室如,〈出發與回歸的辯證——台灣現代旅行書寫研究(1949~2002〉,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04年。
12.黃孟慧,〈臺灣九○年代以來旅行文學研究(1990~2002)〉,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無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13.麗珠,〈單士釐及其旅遊文學研究(1990~2002)〉,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
14.王小莉,〈當代臺灣旅行文學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年。
15.張百裕,〈徐霞客遊記及其敘事表現研究〉,南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16.陳室如,〈中國近代域外遊記研究(1840—1945)〉,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2007年。new window
17.吳芳真,〈《裨海紀遊》之文學研究——以柳宗元遊記文學為對照〉,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08年。
18.林美慧,〈余光中旅遊文學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19.許靖卿,〈南宋日記體遊記研究——以《入蜀記》與《吳船錄》為中心〉,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20.葉妙津,〈洪濤與細流——淡水旅行文學研究(1629~1945)〉,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班,2010年。

四、旅遊書籍與DVD影片
1.謝敏聰,《宮殿之海紫金城》,臺北:世界地理雜誌社,1983年。new window
2.上海辭書出版社主編,《中國風景‧名勝‧文物‧史蹟百科全書》,臺北:百川書局,1997年7月初版。
3.阮浩耕等編著,《西湖天下景》,浙江:浙江攝影出版社,1997年。
4.施永南、望天星,《故宮》,北京: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2刷。
5.望天星編,《頤和園》,北京: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7年第1版5刷。
6.王宗拭,《拙政園》,蘇州:古吳軒出版社,1998年。
7.林禹銘,《天津‧青島人文行腳》,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4月。
8.陳美枝等著,《蘇州‧江蘇》(自遊自在雜誌書No.74),臺北:墨刻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9.刁兆彥、陳秀琴主編,《典藏中國》,臺北:閣林國際圖書公司,2003年1月。
10.林開富等著,《江南水鄉》(自遊自在雜誌書No.74),臺北:墨刻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11.姚昆遺、殷名發等主編,《漫遊蘇州河》,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年1月1刷。
12.曾曉華,《洛陽龍門石窟》,廣東:廣東旅遊出版社,2006年第2版1刷。
13.胡開祥,《中國深度旅遊》,廣東:汕頭大學出版社,2007年。
14.楊 東,《古都開封》,海風出版社。(未標明年月)
15.《風雅錢塘之西湖情夢》,杭州:浙江音像出版社。(未標明年月)
16.《龍門石窟》,洛陽:洛陽金蘋果影像設計工作室。(未標明年月)
17.福光旅行家,《河南之旅》,北京:北京體育大學音像旅行社。(未標明年月)

五、工具書與網路
(一)工具書
1.張起文,《袖珍中國分省地圖》,上海:大陸輿地學社,1948年3月初版,1949年3月第10版。new window
2.箭內亙博士著、和田清增補、李毓澍編譯,《中國歷史地圖》,臺北:九思出版社,1977年。
3.臧勵龢等編,《中國人名大辭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
4.魏嵩山主編,《中國古典詩詞地名辭典》,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2刷。
5.魏嵩山主編,《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5年。
6.隗 芾,《中國名勝典故》,臺北:建安出版社,1997年1月初版12刷。
7.戚維熙等編, 《中國旅游文化大辭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8.丁超等撰,《中國名勝詞典》(精編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9. 莊濤等著,《新版寫作大辭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8年1版。
(二)網路
1.陳郁夫,臺北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文獻——寒泉資料庫檢索全唐詩new window
故宮【寒泉】古典文獻全文檢索資料庫
網址:http://libnt.npm.gov.tw/s25/「寒泉網路」
http://120.126.128.141/coolspring/index.htm
2.羅鳳珠,網路展書讀元智大學羅鳳珠中國文學網路研究室全唐詩
網址:「http://dls.hs.yzu.edu.tw/QTS/HOME.HTM」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