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殖民與遺民的對視:洪棄生與王松的棄地書寫
書刊名:臺灣文學研究集刊
作者:高嘉謙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Ko, Chia-cian
出版日期:2007
卷期:4
頁次:頁1-40
主題關鍵詞:乙未割臺遺民地方王松洪棄生漢詩Territorial cession of Taiwan in 1895LoyalistsPlaceWang SongHong QishengHan poem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6) 博士論文(1) 專書(2)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6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29
  • 點閱點閱:95
期刊論文
1.余美玲(2001)。隱逸與用世:論滄海遺民王松的詩歌世界。竹塹文獻,18,32-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夏鑄九(20001200)。殖民的現代性營造--重寫日本殖民時期臺灣建築與城市的歷史。臺灣社會研究,40,47-8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知灝(20060800)。殖民現代性初體驗--以洪棄生《寄鶴齋詩集》中日治時期社會詩作為研究中心。彰化文獻,7,61-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美娥(20061100)。日、臺間的漢文關係--殖民地時期臺灣古典詩歌知識論的重構與衍異。臺灣文學研究集刊,2,1-3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錦樹(20050700)。抒情傳統與現代性:傳統之發明,或創造性的轉化。中外文學,34(2)=398,157-18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余美玲(20061200)。蓬萊風景與遺民世界--洪棄生詩歌探析。臺灣文學學報,9,45-8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標(2006)。空間的想像和經驗:民初上海租界中的遜清遺民。杭州師範學院學報,2006(1),33-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施淑(2005)。臺島詩人洪棄生的文化意識及身份認同。天津。556-5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陳光瑩(2003)。洪棄生詩歌研究(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尾崎秀眞(1906)。鳥松閣唱和集。臺北府:臺灣日日新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美秀(2004)。傳統詩文的殖民地變奏:王松詩話與詩的現代詮釋。高雄:太普公關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洪棄生(1993)。寄鶴齋駢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會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程美寶(2006)。地域文化與國家認同:晚清以來「廣東文化」觀的形成。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馬丁.海德格、王慶節、陳嘉映(2002)。存在與時間。臺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Soja, Edward W.、王志弘、張華蓀、王玥民(2004)。第三空間:航向洛杉磯以及其他真實與想像地方的旅程。桂冠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梅家玲(1997)。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汪暉(2004)。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松(1994)。臺陽詩話。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洪棄生(1993)。寄鶴齋古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洪棄生(1993)。寄鶴齋詩集。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蘇碩斌(20050000)。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 : 清末至日治時期臺北空間與權力模式的轉變。臺北:左岸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Cresswell, Tim、徐苔玲、玉志弘(2008)。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群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Lefebvre, Henri、Nicholson-Smith, Donald(1991)。The Production of Space。Wiley-Blackwell。  new window
15.段義孚、潘桂成(1998)。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王德威(20070000)。後遺民寫作。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陳昭瑛(2000)。儒家詩學與日據時代的臺灣:經典詮釋的脈絡。臺灣儒學:起源、發展與轉化。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清)吳德功(1992)。讓臺記。讓臺記。南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許進發(2004)。臺灣民主國成立之宣言。臺灣重要歷史文件選編1895-1945(第一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林資修(1992)。櫟社二十年間題名碑記。南強詩集‧南強文錄。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桑兵(2004)。臺灣民主國內渡官紳。庚子勤王與晚清政局。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清)康有為(1998)。上清帝第二書。康有為政論集(上)。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黃錦樹(2006)。論中體。文與魂與體:論現代中國性。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清)俞明震(2002)。讀散原鬼趣詩。夢苕盦詩話。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清)王松(1992)。友竹詩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清)王松(1900)。和衣洲先生南菜園晚眺原韻,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清)易順鼎(1992)。魂南記,南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清)思痛子(1997)。臺海思慟錄,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清)洪棄生(1997)。瀛海偕亡記,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莊永清(1995)。王松與洪棄生詩歌精神初探,臺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清)王松(1901)。恭祝臺灣神社祭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清)王松(1900)。時擬遊南洋赴邱先生之招也,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松(1915)。鳥松閣小集賦呈內田方伯,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黃美娥(2007)。日治時代臺灣遺民詩人的應世之道--以新竹王松爲例。古典臺灣文學史•詩社•作家論。臺北:國立編譯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永彬(2000)。日本領臺初期日臺官紳詩文唱和。臺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臺北:播種者文化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美娥(2006)。差異/交混、對話/對譯:日治時期台灣傳統文人的身體經驗與新國民想像(1895-1937)。文化啟蒙與知識生產:跨領域的視野。臺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吳密察(1997)。「歷史」的出現。臺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研究。臺北: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梁啟超(1999)。戊戌政變記。梁啟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