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閱讀與記憶策略在公職考試應用之研究
作者:賴世昌
作者(外文):Lai, Shih-Chang
校院名稱:國立嘉義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研究所
指導教授:姜得勝
楊國賜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7
主題關鍵詞:閱讀策略記憶策略公職考試reading strategiesmemory strategiescivil service exam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3
本研究旨於探討閱讀與記憶策略在公職考試之應用,主要研究目的包括:了解上榜者對閱讀與記憶策略在公職考試之認知概況、探究上榜者對閱讀與記憶策略在公職考試之運用概況、探討閱讀與記憶策略在公職考試運用之實益、闡明閱讀與記憶策略在公職考試運用之可行性、解析閱讀與記憶策略在公職考試運用之困難,以及探索準備公職考試除運用閱讀與記憶策略之外,影響考生上榜之其他重要因素。
本研究係採「文獻探討」、「焦點團體訪談」及「內容分析」此3種方法進行研究。其中焦點團體訪談對象共有23位公職考試上榜者參與訪談;內容分析資料共有300筆,係蒐集自考選部網站公開之公職考試行政類科榜首經驗談及聯合報刊登之公職考試行政類科上榜者經驗談資料,進行質性分析與描述統計,再將研究結果綜合分析詮釋。
統合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上榜者對閱讀與記憶策略的概念認知不同,甚至有些上榜者對閱讀與記憶之概念認知不足,因此影響其對閱讀與記憶策略的運用。
二、上榜者在公職考試運用的閱讀與記憶策略種類多比常見的文獻少,其中上榜者運用的閱讀策略共有13種,依其運用比率由高至低排序分別為:勤做筆記摘要、找尋適合的讀書方法、重點式閱讀、有效率的閱讀方法、廣泛閱讀、利用文具輔助閱讀、配合補習班教學進度閱讀、快速瀏覽、找到產生樂趣的讀書法、系統略讀、反覆閱讀、精讀及推理思考;而上榜者運用的記憶策略則共有8 類,依其運用比率由高至低排序分別為:精熟重點、重視法律相關科目之法條背誦、重複背誦、運用口訣、圖像記憶、聯結生活經驗、整理表格、聽錄音內容。
三、考生在公職考試妥善運用閱讀與記憶策略,具有時間配置、資訊處理及提昇應考能力此3方面之實益。
四、閱讀與記憶策略在公職考試運用具有可行性,因為「閱讀與記憶策略對於上榜具有正面且明顯的提升效果」;尤其,「善用閱讀與記憶策略是上榜的關鍵因素」。
五、閱讀與記憶策略在公職考試之運用,考生可能遭遇的困難,通常是因為使用者不了解其運用原理或技巧未臻熟練所致,經過短期學習或訓練,這些困難應可加以克服或改善。
六、除閱讀與記憶策略之外,可能導致公職考試上榜與否之因素尚有:20項「其他重要因素」與25項「其他影響因素」。
根據前述研究發現,提出相關建議如下:
一、實務應用層面:對相關單位與相關人員提出建議。
二、未來相關研究層面:對研究結果中有待進一步探究部份,從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研究資料、研究範圍、研究文獻及其他有待深入研究之相關議題等方面提出建議。
三、其他領域應用層面:對成績不理想的在學生、自學者及終身學習者提出建議。
The study is about investigating reading and memory strategies in preparing for civil service exams. The purposes include to understand the reading and memory strategies those who’ve passed the exams perceived and how they applied those strategies to preparing for the exams. In addition, the benefits those strategies have on preparing for the exams are investigated to understand if they could help those who want to take the exams. Also, the difficulties which the test takers encountered are also analyzed as well as other factors that may cause people to fail the exams.
The study was done by literature review, focused group interview and content analysis. Twenty-three people who passed civil service exams were interviewed. The content analysis includes the information released by the Ministry of Examination about those who got the highest scores on the exams for administrative officials and the articles published by United Daily News about how those who passed the same exams prepared for them, 300 extracts in total. They were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in a qualitative method and were integrated to the final result.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ose who passed the exams have very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about reading and memory strategies, and some of them even had very limited understanding about them, which deterred them from applying them to the preparation for the exam.
2. The reading and memory strategies those who passed the exams are much less than those which are found in the literature. There are only thirteen kinds of reading strategies they used. They are, according to frequency of usage, constantly taking notes, finding appropriate ways of studying, outlining, finding more efficient ways of studying, extensive reading, using helpful stationary, joining the study programs provided by cram schools, browsing, finding interesting ways of reading, systematic scanning, repetitive reading, intensive reading and reasoning. And the eight memory strategies they used are memorizing key points, memorizing the regulations in those law-related subjects, repetitive recitation, using chants, picturized memorization, associating with life experiences, using tables or charts and recording.
3. Those who used reading and memory strategies well in preparing for civil service exams benefit substantially from time arrangemen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the general ability to take the test.
4. The application of reading and memory strategies in preparing for civil service exams is feasible because “they are really effective in helping the test takers to pass the tests”, especially “it’s the key factor for the test takers to use reading and memory strategies well.”
5. The difficulties those test takers may encounter when applying those reading and memory strategies to preparing for the exams are either they did not know the reasons for using those strategies or they were not skillful in using them. However, those difficulties can be overcome after learning or training for a short period of time.
6. Except for reading and memory strategies, there are other important factors that may influence if the test takers would pass the exams, including 20 “other important factors” and 25 “other factors.”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are made:
1. Pragmatic perspective: Suggestions should be made for related organizations and people involved.
2. Future investigation perspective: There are fields to be further explored including research method, research samples, research data, research range and literature.
3. Other application perspective: Suggestions are made for those did not do well on the test, who are self-educated or life-long learners.
中文部分
丁雪茵、鄭伯壎、任金剛(1996)。質性研究中研究者的角色與主觀  性。本土心理學研究,6,354-376。
于富雲、陳玉欣(2008)。概念構圖對不同空間能力之國小學童自然  科學習成效的影響。教育心理學報,39(測驗與評量專刊),83-104。
中華百科全書(2004)。「四聲」辭條。中國文化大學資訊中心。線上檢索日期:2015年10月24日。取自:http://ppt.cc/fNOpp。
王文中、呂全燮、吳毓瑩、張郁雯、張淑慧(2008)。教育測驗與評  量-教室學習觀點。台北市:五南。
王文科(2000)。「處理層次」詞條。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  名詞暨辭書資訊網。線上檢索日期:2016年3月8日。取自:  http://ppt.cc/jOczv。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臺北市:幼獅。
王守玉、Windsor, Carol、Yates, Patsy(2012)。簡介紮根理論研究法。  護理雜誌,59(1),91-95。
王秀鶯(2014)。概念構圖融入專題式學習對不同學習風格學生學習  成效之影響(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王美蓉(2006)。網路後設認知閱讀策略訓練對南台灣高中生英語閱  讀成效及網路學習認知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雅玄(2013)。內容分析法。載於蔡清田主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新論(頁205-227)。台北市:五南。
王雲五(1971)。二千五百餘年來中國治學方法的綜合研究。中山學  術文化集刊,8,1-114。
王瑋瀚、花茂棽、楊啟正、朱怡娟、鄭婷文、葉炳強、…徐文俊(2008)。  臺灣WAIS-Ⅲ中文版算術、記憶廣度測驗及其組何估算工作記憶  指數在臨床上之適用性:回溯性研究。中華心理學刊,50(2),  187-199。
王爾敏(1994)。中國傳統記誦之學與詩韻口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  研究所集刊,23,33-64。
王鳳喈(1945)。中國教育史(臺16版)。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王錦玲(2002)。新近成人理論、實踐與反思。成人教育學刊,6,1-29。
甘桂貞、徐新逸(2011)。大學生背景變項對其學習策略及學習成就  之分析。博雅教育學報,7,67-85。
田秀蘭(2000)。紮根理論在諮商心理學研究中的應用。輔導季刊,  36(4),35-40。
白雲霞(2013)。補習與教學型態對數學低成就生之文字題表現的影 響。教育實踐與研究,25(2),1-34。
伊慶春(2007)。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簡述研究發現之一二。中央研究院週報,1139。線上檢索日期:2015年3月5日。取自:http://ppt.cc/ex7tS。
伍振鷟、林逢祺、黃坤錦、蘇永明(1999)。教育哲學(二版)。台北市:五南。
朱英勝,(1993)。速讀訓練與應用。台北:幼獅。
江淑卿(2001)。概念構圖與圖示對兒童自然科學的知識結構、理解  能力與學習反應之影響。科學教育學刊,9(1),35-54。
江憲坤、黃華山、王怡舜、施威佑、蔡佳芳(2013)以概念構圖評量  方式探討多維度概念圖學習成效之研究。資訊管理學報,20(3),  315-340。
百科百度(2016)。「世界記憶力錦標賽」辭條。百科百度。線上檢索日期:2016年3月10日。取自:http://ppt.cc/qkmvA。
老志鈞(1994)。背誦-國文教學之重要環節。國文天地,9(10),  92-99。
考選部(2012)。中華民國100年考選統計。台北:考選部。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3月8日。取自:http://ppt.cc/jOczv。
考選部(2017)。中華民國100年考選統計。台北:考選部。線上檢索 日期:2017年8月30日。取自:http://ppt.cc/jOczv。
何正斌、陳祖澤(2007)。長字串之串組方式對於活性記憶的影響-  以身分證號碼與統一編號為例。人因工程學刊,9(2),35-44。
何東墀、胡永崇(1996)。後設認知策略教學對國小閱讀障礙學童閱  讀理解成效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1,173-210。
何東墀、陳莉莉(1991)。智優學生與並通學生記憶策略之比較研究。  特殊教育學報,6,247-284。
何金蘭(1999)。《S/Z》:從可讀性走向可寫性──羅蘭‧巴特及其語  碼解讀法。藍星詩學,1,141-156。
何嘉雯、李芃娟(2003)。交互教學法對國小閱讀理解困難學生教學  成效之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1,101-125。
余民寧(2002)。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台北市:  心理。
余佩芬、沈中偉(2003)。多元化記憶策略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六年  級學生社會學習領域配對學習之研究。視聽教育雙月刊,44(6),15-29。
吳俊升(1988)。教育哲學大綱(三版)。台北市:台灣商務。
吳訓生(2000)。國小低閱讀能力學生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效果之研究。  (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吳慎慎(2000)。多元智能的學習觀:分佈認知學習與個人化學習與  個人化學習的新視野。社會教育學刊,29,123-151。
吳裕聖(2007)。鷹架概念構圖教學模式的建立與實施成效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吳裕聖、曾玉村(2011)。鷹架式概念構圖教學策略對學童生物文章  的閱讀表徵與情意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43(1),1-23。
呂宗昕(2005a)。學校沒有教的K書秘訣。台北市:時報文化。
呂宗昕(2005b)。學校沒有教的考試秘訣。台北市:時報文化。
宋兆麟(2010)。圖說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台北市:世界書局。
宋曜廷、劉佩雲、簡馨瑩(2003)。閱讀動機量表的修訂及相關因素 研究。測驗學刊,50(1),47-72。
巫博瀚、王淑玲(2004)。自我調整學習的理論與實踐。中等教育, 55(6),94-109。
李玉琇(2012)。回應:工作記憶、記憶與自動化。應用心理研究,  53,10-11。
李玉琇、王馨敏、Gathercole, S. E.(2011)。工作記憶在教室中的應  用。應用心理研究,52,37-55。
李坤崇(2000)。「內容效度」詞條。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  名詞暨辭書資訊網。線上檢索日期:2016年4月10日。取自:  http://ppt.cc/au0dt。
李泓泊(2003)。讀〈長恨歌〉—羅蘭‧巴特五種文學符碼的方法運  用。文學前瞻,4,34-56。
李家同(2010)。大量閱讀的重要性。台北市:博雅書屋。
李新鄉、黃秀文、黃瓊儀(1997)。相互教學法對國小六年級學童閱  讀理解能力、後設認知能力與閱讀態度之影響。嘉義師院學報,  11,89-117。
李麗貞、王淑惠(2008)。交互教學法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  成效之研究。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10,71-92。
沈富源(2014)。英語閱讀:有效的理解策略教學活動。國立彰化師  範大學文學院學報,9,61-82。
周台傑、黃雪慧(1991)。圖片與心像對國中智能不足學生語句記憶  效果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7,149-163。
周玉秀(1998)。維高斯基心理歷史分析。幼教天地,15,241-251。
周育如、樂可天(2013)。應用工作記憶理論促進學習成效之研究初  探。慈濟大學教育研究學刊,9,33-68。
周敏華(2007)。隱喻及轉喻的重寫:從雅可布森的失語症分類到拉  岡的無意識圖示。中山人文學報,25,151-174。
周臺傑、詹文宏(1995)。後設認知閱讀策略對國小閱讀障礙兒童閱  讀理解能力之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4,109-152。
林士堯、楊雅婷(2012)。意元集組教學策略對學生記憶廣度影響之  研究。嘉大教育研究學刊,28,59-72。
林天佑(2003)。認識研究倫理。載於臺北市師範學院學生輔導中心  主編,研究論文與報告撰寫手冊(頁77-84)。臺北市:臺北師範學院。
林文晟、彭貞淑(2012)。英語閱讀策略對學習動機影響之研究。通 識論叢,13,7-28。
林本喬(2001)。後設認知的學習策略(第三章)。載於李咏吟主編,  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頁115-146)。台北市:心理。
林生傳(2007)。教育心理學(三版1刷)。台北市:五南。
林宏旻(2011)。概念構圖取向數位學習教學對高職特教班學生門市  服務技能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  範大學,彰化。
林沛穎、林昱成(2007)。簡明閱讀模式初探。特教論壇,2,70-81。
林武憲(1969)。背誦教學的新評價。中國語文,25(1),20-23。
林炎全(1997)。中國數學課程的演變。數學傳播,21(3),31-44。
林秉武(2004)。交互教學策略對不同組型閱讀障礙兒童增進閱讀理  解效果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林俊賢(2013)。大意策略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與問題解  決能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
林建平(1995)。國小學童的閱讀動機、理解策略與閱讀成就之相關 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6 ,267~294。
林重新(2001)。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市:揚智。
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巨流。
林清山、程炳林(1996)。國中生自我調整學習因素與學習表現之關  係暨自我調整的閱讀理解教學策略效果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  28,15-57。
林惠芬(1997)。自我教導問/答閱讀策略對國中輕度智能不足學生閱  讀理解效果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2,103-123。
林菁、謝欣穎(2013)。資訊素養與閱讀策略融入國小四年級「我們  的水族箱」主題探究:以Big6模式為例。圖書資訊學刊,11(1),  95-130。
林瑜一(2013)。與腦相容的教學原則與策略初探。慈濟大學教育研 究學刊,9,69-104。
林漢裕(2006)。工作記憶、空間能力與設計表現:潛在變項分析(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林漢裕、李玉琇(2010)。空間短期記憶、空間工作記憶與空間能力對圖學表現的影響。設計學報,15(4),1-18。
林蕙君(1995)。閱讀能力、說明文結構對國小高年級學生的閱讀理   解及閱讀策略使用之影響研究。新竹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  集,1,57-85。
邱上真(2003)。Bruner發現式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第7章)。載於張新仁主編,學習與教學新趨勢(頁189-216)。台北市:心理。
邱發忠(2012)。對〈工作記憶在教室中的應用〉鴻文的回應。應用  心理研究,53,8-10。
邱順應(2010)。房產命名的珍石寶器符號與語法結構。高雄師大學  報,28,163-181。
邱銘章(2007)。記憶與記憶障礙。Acta Neurologica Taiwanica,16  (4),243-250。
姜得勝(2005)。校園符號與社會變遷關係之研究。教育學刊,24,  175-202。
姜得勝(2012)。符號與教育場域關係之研究。高雄市:麗文。
宣崇慧(2007)。二年級學童讀字相關認知因素及提取發音訊息的習  字表現之探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2(3),17-37。
施良方(1996)。學習理論。高雄市:麗文。
施能傑(2010)。職能理論對國家考試制度設計的啟示。國家菁英,6  (3),17-35。
柯華葳(1993)。語文科的閱讀教學(第八章)。載於李咏吟主編,學  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頁307-350)。台北市:心理。
柯華葳、幸曼玲、陸怡琮、辜玉旻(2010)。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手冊。  台北市:教育部。
柯華葳、林玫伶、葉煥婷(2012)。閱讀策略,可以輕鬆玩:台北VS.  香港一課兩教。台北市:天下雜誌。
柯慶輝(2014)。國小教師閱讀教學專業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洪月女(2010)。以古德曼的閱讀理論探討中英文閱讀之異同。新竹  教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3(1),87-113。
洪榮照、賴芹如(2010)。概念構圖多媒體教學對國中低閱讀理解能  力學生社會領域 教學成效之研究。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學報,2,  73-101。
洪蘭(2013)。洪蘭老師開書單2:悅閱人生。台北市:天下雜誌。
胡幼慧(2008)。焦點團體研究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 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85-196)。台北市:巨流。
胡永崇(1987)。心像策略對智能不足學生語文配對聯想學習之影響。  特殊教育學報,2,335-354。
夏國華(2009)。海峽兩岸公務員考選制度之比較研析。國家菁英,5  (3),113-138。
孫易新(2002)。心智圖法Mind Mapping 基礎篇:多元知識管理系  統。台北縣:耶魯國際文化。
徐振國(2012)。內容及文本內容分析。載於瞿海源、畢恆達、劉長  萱、楊國樞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方法(二):質性研究法(頁271-311)。台北市:台灣東華。
徐綺穗(2010)。自我解釋學習策略對學生社會學習領域學習統整影  響之研究。教育研究學報,44,49-72。
涂金堂(1998)。後設認知理論介紹。菁莪季刊,9(4),58-66。
涂馨友、周建智、張思敏(2014)。合作式概念構圖教學對學童批判  思考能力與動作技能之影響。體育學報,47(2),291-301。
袁炳泉(1987)。記憶缺陷與記憶術的訓練。特殊教育季刊,25,9-11。
馬玉華(2014)。融入式閱讀教學對技專生英文閱讀態度/動機之影 響(未出版博士論文)。淡江大學,台北市。
高令秋(1996)。記憶策略在學習障礙教育上的運用。特殊教育季刊,  60,8-16。
高宣揚(1998 )。當代社會理論。台北市:五南。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
高博銓(2001)。多元智慧理論的理念與實踐。課程與教學季刊,5 (1),21-36。
高博銓(2004)。社會層次學習的涵義及其所啟示的原則。中等教育, 55(4),114-129。
高琦玲(2009)。成人學生後設記憶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高敬堯(2013)。大學應用文讀寫結合模式教學成效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常雅珍(2009)。記憶策略與心智繪圖。師友月刊,503,47-51。
常雅珍(2012)。心智繪圖暨多元化記憶策略融入大學「課後托育與  實務」課程之研究。長庚科技學刊,16,125-140。
常雅珍、林冠良(2013)。多元化記憶策略對大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  長庚科技學刊,19,53-73。
常雅珍、鄭淨文(2008)。多元化記憶策略教學之研究。社會科教育  研究,13,295-330。
張志玲(2007)。ASOIM閱讀策略--提升閱讀效果的利器。科學發展月刊,412,76。
張亞旭(2007)。記憶過程(第5章)。載於陳烜之主編,認知心理學  (頁163-222)。台北市:五南。
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 教育學刊,35,87-120。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重修二版)。  台北市:台灣東華。
張春興、簡茂發(1969)。自我能力與性格的了解對大學成績的影響  ─Atkinson氏成就動機理論的實驗研究。心理與教育,3,89-99。
張美華、簡瑞良(2012)。自我監控策略在身心障礙學生學業與行為  問題之運用。特殊教育季刊,122,22-33。
張新仁(1990)。從資訊處理談有效的學習策略。教育學刊,9,47-66。
張新仁(1992)。奧斯貝的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教育研究雙月刊,32,31-51。
張新仁(1993)。教學心理學的發展趨勢。教育研究雙月刊,34,7-9。
張新仁(2003)。緒論(第1章)。載於張新仁主編,學習與教學新趨  勢(頁1-22)。台北市:心理。
張毓仁、柯華葳、邱皓政、歐宗霖、溫福星(2011)。教師閱讀教學行為與學生閱讀態度和閱讀能力自我評價對於閱讀成就之跨層次影響:以PIRLS2006為例。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6(2),69-105。
張瀚中、陳均伊(2011)。融入閱讀策略於科學探究教學中新住民子  女的閱讀策略表現。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58,33-64。
梁雲霞、陳芸珊(2013)。國中小學生學習策略使用之分析。教育研  究與發展期刊,9(2),33-64。
梁麗珍(2008)。在職進修學生自我導向學習、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  之結構方程模式。嶺東學報,23,149–179。
梁麗珍、賴靜惠(2007)。在不同學習策略使用下學習動機與自我導  向學習相關之研究。華人經濟研究,5(1),50-68。
符碧真(2012)。有效閱讀的方法:SQ3R。國立臺灣大學教學發展中  心教學資源網。線上檢索日期:2015年9月6日。取自:http://ppt.cc/N0HjP。
莊敏仁(2006)。質性資料分析─訪談逐字稿編碼。音樂藝術學刊,4,  69-98。
許松樑、邱上貞、蔡長添(1990)。國中生物科概念構圖在評量上之  應用研究。科學教育,1,95-119。
許淑玫、游自達(2000)。交互教學歷程中學生發問類型及教師鷹架  之探討。課程與教學季刊,3(4),1-30。
許瑛玿、林詩怡(2003)。多元化教學與評量中學生多元智能表現之 研究模式。科學教育學刊,11(4),351-372。
許禎元(2003)。內容分析法的研究步驟與在政治學領域的應用。師  大政治論叢,1(創刊號),1-29。
許麗媛(2008)。比較台灣大學生對中文及英文閱讀信念與閱讀策略  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許麗霞(2008)。交互教學法介入閱讀指導對增進國小高年級學生閱  讀理解成效之研究。花蓮教育大學學報,26,59-75。
郭生玉(2009)。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市:精華。
郭生玉(2012)。心理與教育研究法:量化、質性與混合研究方法。 台北市:精華。
郭齊家(1994)。中國古代考試制度。台北市:台灣商務。
郭澤寬(2012)。吳錦發小說中的隱喻與轉喻。人文與社會學報,3  (1),91-122。
郭靜芳(2008)。概念構圖教學對國小學生在社會學習領域文化知識  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郭靜姿(1992)。閱讀理解訓練方案對於增進高中學生閱讀策略運用  與後設認知能力之成效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台北市。
郭靜姿(1993)。閱讀理解訓練方案對於增進閱讀策略運用與後設認  知能力之成效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5),26-50。
郭靜姿(1994)。不同閱讀能力學生成敗歸因方式、策略運用與後設  認知能力之差異比較。師大學報,39,284-325。
陳玉玲(2002)。自我調整學習理論探究及相關研究。教育學刊,19, 27 -45。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志銘、陳冠雯、陳志修(2015)。點讀筆支援紙本繪本閱讀提升兒 童閱讀動機、情緒、注意力與理解成效之探討。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41(1),38-56。
陳李綢(1988)。學習策略的研究與教學。資優教育季刊,29,15-24。
陳李綢(1999)。認知發展與輔導。台北市:心理。
陳李綢(2000)。「關鍵字法」詞條。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  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線上檢索日期:2016年3月9日。取自:  http://ppt.cc/Ymr7A。
陳牡丹(2009)。概念構圖法應用於會計案例解題成效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陳宣宏(2013)。以鷹架式概念構圖策略為基礎之適性教學子系統開  發及應用在混合學習上(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陳政煥、邱瓊慧、吳秋儀(2012)。小學課堂中分享式筆記與提問複  習之效益。當代教育研究,20(2),47-91。
陳美資(2014)。交互教學法對科大學生日語閱讀理解與後設認知策  略之影響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陳峰津(2011)。杜威教育思想與教育理論。台北市:五南圖書。
陳茹玲(2010)。三種閱讀策略教學課程對低閱讀能力大學生閱讀策  略運用與摘要表現影響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國泰(2007)。知名數學補習班名師的學科教學知識之個案研究。 高雄師大學報(教育與社會科學類),22,43-67。
陳湘淳(2012)。兒童工作記憶發展縱貫研究:複誦策略的效果(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陳湘淳、李玉琇(2005)。記憶策略訓練對工作記憶容量的影響。教  育心理學報,37(1),41-59。
陳湘淳、高于涵、李玉琇(2015)。作業間的語意關聯性對工作記憶  的影響。中華心理學刊,57(2),177-194。
陳湘淳、蔣文祁(2011)。注意力控制在工作記憶發展中的角色。應 用心理研究,52,95-127。
陳詠卉(2013)。整合「關鍵字學習法」、「栓釘法」與「心智圖法」  之英文字彙記憶術對於英語為外語大學生字彙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淡江大學,台北市。
陳瑋婷(2011)。自我效能、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結合  後設分析與結構方程模式。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4(2),83-96。
陳嘉甄(2005)。系統結構圖與概念構圖的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生科學  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陳綱佩、張寶芳、洪瑞雲(2007)。科學報導的閱讀理解與隱喻的角  色。中華傳播學刊,11,71-109。
陳學志(2012)。工作記憶與教學。應用心理研究,53,12-17。
陸怡琮(2011)。摘要策略教學對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童摘要能力與閱  讀理解的成效。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6(3),91-118。
傅佩榮(2013)。孔子辭典。台北市:聯經。
彭妮絲(2009)。華語文閱讀教學研究—以閱讀理論與個案為基礎之  探索。聯大學報,6(1),39-61。
彭增軍(2012)。媒介內容分析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彭錦鵬(2009)。考試制度的觀念革新--以簡併考試類科及考試及格  人員地方歷練為例。國家菁英,5(1),49-67。
曾建章(2009)。應用電腦融入閱讀策略教學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  生閱讀理解表現之影響(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曾陳蜜桃(1990)。國民中小學生的後設認知及其閱讀理解之相關研  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游東道(2014)。南台灣英語系研究生對於改述策略訓練表現及回應  之效益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鈕文英(2007)。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市:雙葉書廊。
鈕文英(2012)。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市:雙葉書廊。
黃友亭、辜玉旻(2013)。結合自我解釋的閱讀策略教學對國小學童  閱讀理解之影響。課程與教學季刊,16(2),135-160。
黃佳純、王湧泉、李姿青(2009)。員工自我效能、學習策略與數位  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高應科大人文社會科學學報,6(2),  119-142。
黃明月(1993)。我國空中大學學生閱讀策略之研究。社會教育學刊,  22,149-180。
黃國禎、郭凡瑞、蔡新德(2009)。概念構圖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童線  上資料搜尋能力及知識結構的影響-以自然科課程為例。科學教  育學刊,17(5),367-385。
黃琇瑩(2013)。成人外語學習信念、學習策略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  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琬婷(2012)。交互教學法對國小低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與閱讀  動機影響之研究。教育研究論壇,3(2),201-224。
黃鉦堤(2008)。巴特的符號學與政策方案的解讀。政治科學論叢,  35,181-204。
黃靜華(2008)。談「朗讀」「背誦」在國文教學上的價值 。中等教  育,16(4),10-12。
楊志良、郭力平、王沛、陳寧(2001)。記憶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楊志和(2013)。活躍老化高齡者學習特質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楊佩玲(2013)。運用社會認知理論於EFL大學環境中:探討語言學習  策略、英語自我效能和學習策略教學之關係(未出版博士論文)。淡江大學,台北市。
楊宗仁(1991)。後設認知的源起及其理論。資優教育,38,16-25。
楊國賜(2013)。培養新世紀大學生的關鍵能力。臺灣教育,680,10-16。
楊國賜(2014a)。終身學習的新思維與新方向。臺灣教育,689,2-7。
楊國賜(2014b)。提升我國大學生就業力的策略。臺灣教育,685,2-7。
楊智雄(2010)。從基模理論分析學校層級政策執行問題。學校行政  雙月刊,66,169-187。
楊雅惠(2015)。交互教學法融入國小五年級少年小說閱讀教學之行  動研究。區域與社會發展研究,6,31-61。
楊照(2013)。詩經:唱了三千年的民歌。台北市:聯經。
葉至誠、葉立誠(1999)。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市:商鼎。
廖平勝(2003)。考試學原理。中國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維基百科(2005)。「心智圖」辭條。中文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  書。線上檢索日期:2016年3月5日。取自:http://ppt.cc/KP43T。
維基百科(2015a)。「八卦」辭條。中文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線上檢索日期:2015年9月24日。取自:http://ppt.cc/LcJkI。
維基百科(2015b)。「時間」辭條。中文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線上檢索日期:2015年9月24日。取自:http://ppt.cc/5JX01。
維基百科(2016)。「世界記憶大師」辭條。中文維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書。線上檢索日期:2016年3月5日。取自: http://ppt.cc/teRbe。
趙淑美(1990)。由MAS模式看記憶策略的教學。資優教育,34,  10-14。
趙雅麗(2003)。符號版圖的迷思:影象化趨勢下語言的未來發展。  新聞學研究,77,187-215。
劉正(2006)。補習在臺灣的變遷、效能與階層化。教育研究集刊, 52(4),1-33。
劉沛琳(2008)。概念構圖理解策略在大學英文閱讀教學之成效。課  程與教學季刊,11(4),137-162。
劉佩雲(2009)。目標導向與趨向或逃避行為之關係。課程與教學季  刊,12(3),213-240。
劉坤億(2009)。從多元角度檢討分階段考試之利弊得失。國家菁英,  5(1),35-47。
劉政宏(2012)。重視極限,跨越極限:工作記憶與教學反思。應用  心理研究,53,1-4。
劉炯朗(2013)。國文課沒教的事2:劉炯朗讀三字經。台北市:時  報文化。
劉英茂(1983)。心像記憶法的研究-英文字彙之習得。科學發展月 刊,11(5),987-999。
劉海峰、田建榮、張亞群、鄭若玲(2002)。中國考試發展史。中國  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劉國兆(2013)。升學主義、學校生活與課後補習。教育研究學報,47(2),73-98。
劉遠楨、黃思華、王聖仁(2008)。結合概念構圖與註記分享線上摘  要之寫作學習環境之研究。課程與教學,11(3),155-180。
歐用生(1992)。內容分析法及其在教科書上的應用。載於開放社會  的教育改革(頁254-279)。台北市:心理。
潘世尊(2001)。羅吉斯的人本教育觀:理論、實踐與反省,屏東師 院學報,15,203-230。
潘世尊(2003)。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第11章)。載於張新仁主編,學習與教學新趨勢(頁307-344)。台北市:心理。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潘靖瑛(2013)。大學生目標導向型態、自我調整學習策略與英文閱 讀成就之關係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學刊,9,163-193。
潘麗珠(2008)。閱讀的策略。台北:商周。
蔡文瑞(2010)。相互教學法在增進成人學生英文閱讀理解表現上應  用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蔡秀枝(2003)。巴特《S/Z》中的轉向與閱讀策略。中外文學,31  (9),33-66。
蔡姿娟(2006)。高中英文平衡閱讀教學模式及其教學效果之實驗研  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蔡珮(2004)。「王八」、「Wombat」,你是誰?Saussure符號學的  啟示與限制。中華傳播學刊,6,19-33。
蔡雅泰(2006)。概念構圖融入國語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理解、  大意摘要能力與語文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蔡銘津(1998)。文章結構分析策略教學對學童寫作成效之影響。課  程與教學季刊,1(2),139-160。
蔣文祁(2011)。工作記憶與兒童的數學學習。應用心理研究,52,  57-93。
鄭正博(1969)。關於背誦。中國語文,24(6),16-19。
鄭夙芬(2012)。焦點團體研究法。載於瞿海源、畢恆達、劉長萱、楊國樞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方法(一):總論與量化研究法(頁269-301)。台北市:台灣東華。
鄭昭明(1982)。心理學的哲學基礎:從行為主義到認知心理學。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叢刊,39-54。
鄭昭明(2010)。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際。台北市:學富。
鄭麗玉(2006)。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賴世昌(2002)。每考必中考試王 :十次高普特考及格考壇怪傑漫談公職考試上榜速成心法(二版)。屏東:自行。
賴世昌(2012a)。國家考試的上榜相對論。清流月刊,21(6),11-14。
賴世昌(2012b)。閱讀策略與記憶策略在公職考試應用之研究。論文  發表於國立嘉義大學100學年度研究生論文發表會,嘉義。
賴世昌(2012c)。國考達人賴世昌的閱讀、記憶及應考策略。台北市:  聯經。
賴世昌(2012d)。批判性思考學習經驗談─以「行政法專有名詞」概  念區別之學習為例。台灣教育,675,18-21。
賴世昌、姜得勝(2011)。有效記憶策略在創意「教」與「學」之試探性個案研究。論文發表於2011年「創造力思考與創意教學」學術研討會,嘉義。
賴詩婷、劉明松(2013)。精緻化記憶策略對識字困難學生識字學習  成效之研究。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15,55-88。
謝建雄(2008)。當代台灣漢語慣用轉喻:認知語言學取徑。人文及  社會科學期刊,4(1),55-67。
謝進昌(2012)。概念構圖策略後設分析資料庫建置之初探研究。測  驗學刊,59(4)。
謝進昌(2015)。有效的中文閱讀理解策略。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0  (2),33-77。
謝雅慧(2014)。探討線上概念構圖策略對學生合作創作的影響(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台北市。
簡彤紋(2015)。關鍵字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英語認字學習之效  益:以新北市一個國小為例。國民教育,55(2),34-50。
簡郁芩(2012)。從圖文閱讀的眼動型態建構與驗證機械動態表徵的  認知模式(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簡馨瑩(2007)。國小教師之教學專業發展:以閱讀策略教學為例(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簡馨瑩(2010)。學生提問策略教學對教室裡師生互動與教學序列結  構之影響研究。當代教育研究,18(3),125-163。
藍天虹(2015)。學生學習之自我效能及其相關因素之多層次模型分 析-以高職電機科學生為例(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藍佩嘉(2012)。質性個案研究法:紮根理論與延伸個案法。載於瞿  海源、畢恆達、劉長萱、楊國樞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方法(二):質性研究法(頁61-91)。台北市:台灣東華。
顏秀珊(2008)。從認知語言學角度探討台灣閩南語「食ciah」的多  義性。漢學研究,26(1),261-280。
魏慧美、黃家溱(2009)。大一新生學習策略與學習成就關係之研究。  高雄師大學報,26,1-27。
魏麗敏(2000)。「雙碼理論」詞條。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  名詞暨辭書資訊網。線上檢索日期:2016年3月9日。取自:  http://ppt.cc/FCNwE。
羅希哲、溫漢儒、曾國鴻(2009)。概念構圖融入電腦輔助教學法應 用於綜合高中學生化學科之學習成效及態度之研究。科學教育學  刊,15(2),169-194。
蘇文擢(1911)。文學的教育功能及其教學要點-朗誦與背誦。中國  語文通訊,14,17-21。
襲充文(2012)。「心像」(Mental Imagery) 詞條。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 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線上檢索日期:2016年5月10日。取自:https://ppt.cc/fyM5jx。















外文部分
Aarnoutse, C., & Schellings, G. (2003). Een onderzoek naar destimulering van leesstrategieën en leesmotivatie inprobleemgestuurde leeromgevingen. Pedagogische Studiën, 80(2), 110-126.
Adler, M. J. & Van Doren, C. (2003)。如何閱讀一本書(郝明義、朱衣譯)。台北市:台灣商務。(原著出版於1972)。
Afflerbach, P., Cho, B. Y., Kim, J. Y., Crassas, M. E., & Doyle, B. (2013). Reading: What else matters besides strategies and skills? Reading Teacher, 66(6), 440-448.
Afflerbach, P., Pearson, P. D. & Paris, S. G. (2008). Clarifying differences between reading skills and reading strategies. Reading Teacher, 61(5), 364-373.
Akyel, A., & Ercetin, G. (2009). Hypermedia reading strategies employed by advanced learners of English. System, 37(1), 136-152.
Amato-Zech, N. A., Hoff, K. E., & Doepke, K. J. (2006). Increasing on-task behavior in theclassroom: Extension of self –monitoring strategies.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43(2), 211-221.
Ashcraft, Mark H. (2004)。認知心理學(陳學志主譯、邱發忠、劉政 宏、林奕宏共同翻譯)。台北市:學富。(原著出版於2002)。
Barthes, R. (1997)。神話學(許薔薔、許綺玲譯)。台北市:桂冠(原著出版於1957)。
Bauer, M. W. (2008)。古典內容分析:回顧。載於Bauer M. W. & Gaskell, G. 主編,質性資料分析:文本、影像與聲音(頁167-195) (羅世宏、蔡欣怡、薛丹琦譯)。台北市:五南。(原著出版於2000)。
Beaton, A. A., Gruneburg, M. M., Hyde, C., Shufflebottom, A., & Sykes, R. N. (2005). Facilitation of receptive and productive foreign vocabulary learning using the keyword method: The role of image quality. Memory, 13(5), 458-471.
Berger, J. L., & Karabenick, S. A. (2011). Motivation and students’ use of learning strategies: Evidence of unidirectional effects inmathematics classrooms.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21, 416–428.
Best, J. B. (2009)。認知心理學(黃秀瑄譯)。台北市:心理。(原著出版於1999)。
Bimmel, P. E., van den Bergh, H., & Oostdam, R. J. (2001). Effects of strategy training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first and foreign. language. European Jaurnal of Psychology of Educational, 16(4), 509-529.
Braun, V., & Clarke, V. (2006). Using Thematic Analysi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Psychology, 3, 77-101.
Buzan, T. (2010)。超高效心智圖學習法(蔡誠志譯)。台北市:商周。(原著出版於2007)。
Byrnes, J. P. (2004)。心智、大腦與學習:認識心理及教育相關之神經 科學研究(游婷雅譯)。台北市:洪葉。(原著出版於2001)。
Campos, A., Amor, A., & González, M. A. (2004). The importance of the keyword-generation method in keyword mnemonics.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51(2), 125-131.
Campos, A., Camino, E., & Pérez-Fabello, M. J. (2011). Using the keyword mnemonics method among adult learner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4), 327-335.
Cerdan, R.(2007). Reading and question-answering strategies with multiple documents: A think-aloud study. Infancia y Aprendizaje, 30(1), 55-71.
Chen, Chin-Yin (陳瑾茵) (201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glish reading strategies and comprehension. 美和學報,30(2),111-130。
Chen, I-Chun (陳怡君)(2012). Cross-cultural discussion forum: A study on reading strategies. 語文與國際研究,9,61-84。
Chen, Wan-Ching (陳婉青)、Tsai, Min-Yeh (蔡旻燁)(2015). A preliminary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extroversion-introversion personality,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English proficiency. 朝陽人文社會學刊,13(1),33-56。
Chiu, Chiung-Hui., Wu, Chiu-Yi., & Cheng, Hsiao-Wei (2013). Integrating reviewing strategies into shared electronic note-taking: Questioning, summarizing and note reading. Computers & Education, 67, 229-238.
Chuang, Ying-Ying (莊媖纓) (2014). A study of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tudents' English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strategies for online reading. 正修學報,27,169-191。
Dehaene, S. (2012)。大腦與閱讀(洪蘭譯)。台北市:信誼基金。(原著出版於2009)。
Doolittle, P. E., Hicks, D., Triplett, C. F., Nichols, W. D., & Young, C. A. (2006). Reciprocal teaching for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higher education: A strategy for fostering the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ex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17(2), 106-118.
Dunlosky, J. Kubat-Silman, A. K., & Hertzog, C. (2003). Training monitoring skill improves older adults’ self-paced associative learning. Psychology and Aging, 18, 340-345.
Fendrich, D. W., & Arengo, R. (2004). The influence of string length and repetition on chunking of digit strings. Psychological Research, 68(4), 216-223.
Firelds, R. D. (2013)。另一個腦:開啟思考、記憶、健康與疾病的未知領域(楊宗宏、楊凱雯、潘震澤譯)。新北市:衛城。(原著出版於2009)。
Fischer, S. R. (2009)。閱讀的歷史(李中文譯)。台北市:博雅。(原著出版於2003)。
Fiske, J. (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張錦華、劉容政、孫嘉蕊、黎雅麗譯)。台北市:遠流。(原著出版於1990)。
Fore, Joshua (2012)。記憶人人hold得住:從平凡人到記憶冠軍的真實故事(謝佩妏譯)。台北市:橡樹林。(原著出版於2011)。
Fritz, C. O., Morris, P. E., Acton, M., Voelkel, A. R., & Etkind, R. (2007). Comparing and combining retrieval practice and the keyword mnemonic for foreign vocabulary learning. 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21, 499-526.
Gardner, H. (2008)。多元智能(國立編譯館主譯;李乙明、李淑貞譯)。台北市:五南。(原著出版於2006)。
Gardner, H.(1997)。MI開啟多元智能新世紀(陳瓊森譯)。台北市:信誼。(原著出版於1993)。
Gersten, R., Jordan, N. C., & Flojo, J. R. (2005). Early identification and interventions for students with mathematics difficultie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38(4), 293-304.
Gobet, F., & Clarkson, G. (2004). Chunks in expert memory: Evidence for the magical number four… or is it two? Memory, 12(6), 732-747.
Goodman, K. S. (1998)。談閱讀。(洪月女譯)。台北市:心理。(原著出版於1996)。
Grace Han, Tzu-Hsiang (韓子祥) (1998). Eighth grade chinese students' self-seported trategy use and metacognitive awareness after reading stories in english. 筧橋學報,5,177-204。
Hagaman, Jessica L., Casey, Kathryn J., & Reid, Robert (2012). The effects of the paraphrasing strategy on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young students.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33(2), 110-123.
Hall, L. A. (2012). The role of reading identities and reading abilities in students' discussions about texts and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Journal of Literacy Research, 44 (3), 239-272.
He, Tung-Hsien, (何東憲)(2001). On-line strategy use and goal orientations: how taiwanese English-major college freshmen with a combined mastery and performance achievement goal comprehend an english expository essay. 英語語言與文學學刊,9,17-29。
Higbee, Kenneth L.(2004)。聰明記憶王:記憶必修的14堂課(郭曉蓉譯)。台北市:小知堂。(原著出版於2001)。
Hopkins, K. D . (2002)。教育測驗與評量(李茂興譯)。台北市:學富文化。(原著出版於1998)。
Hsu, Feng-Ming (許峰銘);Peng, Teng-Lung (彭登龍)(2015). Peng effects of reciprocal teaching approaches on facilitating efl 9th graders' pisa reading literacy achievement. 教育科學期刊,14 (1),83-122。
Hsu, Li-Yuan (許麗媛)、Cheng, Yuh-Show (程玉秀)、Chern, Chiou-Lan (陳秋蘭)(2012). Reading beliefs and strategies in l1 and l2: a case study of three EFL readers.英語教學期刊,36(1),85-128。
Huang, Hsin-Chou (黃馨週)、Chern, Chiou-Lan (陳秋蘭)、Lin, Chih-Cheng (林至誠) (2006). EFL learners' online reading strategies: a comparison between high and low EFL proficient readers. 英語教學期刊,30(4S),1-22。
Huang, Yao-Feng (黃耀鋒) (2012). From a struggling reader to an engaged reader: A self case study of L2 reading strategies of an international doctoral student in the U.S. 大仁學報, 40, 175-192。
Johnson, M. H.(2001)。發展的認知神經科學(洪蘭譯)。台北市: 信誼。(原著出版於1999)。
Khajavi, Yaser., & Ketabi, Saeed(2012). Influencing EFL learners'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self-efficacy beliefs: the effect of concept mapping strategy. Porta Linguarum, 17, 9-27.
Kim, D., Kim, B., Lee, K., Park, J., Hong, S., & Kim, H. (2008). Effects of cognitive learning strategies for korean learners: A meta-analysis. 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view, 9(4), 409-422.
Koch, R. (2006)。80/20法則(謝綺蓉譯)。台北市:大塊文化。(原著出版於1997)。
Koriat, A., Ma'ayan, H., & Nussinson, R. (2006). The intricat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onitoring and control in metacogntion: Lessons for the cause-and-effect relation between subjective experience and behavior.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35, 36-69.
Lai, Ya-Li (賴雅俐)、Tung, Yu-Jung (董毓蓉)、Luo, Shu-Ying (羅舒穎) (2008). Theory of reading strategies and its application by EFL learners: Reflections on two case studies. 龍華科技大學學報,26,153-168。
Lau, K. L., & Chan, D. W. (2003). Reading strategy use and motivation among Chinese good readers and poor readers in hong kong. Journal of Research in Reading, 26, 177-190.
Lau, Kit-Ling (2006). Reading strategy use between Chinese good and poor readers: A think-aloud study. Jaurnal of Reading in 29(4), 383-399.
Linn, R. L. & Miller, M. D. (2009)。教育測驗與評量(王振世、何秀珠、曾文智、彭文松、邱瓊薇譯)。台北市:台灣培生。(原著出版於2005)。
Liu, Pei-Lin., Chen, Chiu-Jung., & Chang, Yu-Ju (2010). Effects of a computer-assisted concept mapping learning strategy on EFL college students' English reading comprehension. Computers & Education, 54(2), 436-445.
Lockl, k., & Schneider, W. (2002). Developmental trends in children’s feeling-of-knowing judgm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26, 327-333.
Marshall, C. & Rossman, G. B. (2006)。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李政賢譯)。台北市:五南。(原著出版於1999)。
McKinney. D., Dyck, J. L., & Luber, E. S. (2009). iTunes un iversity and the classroom: Can podcasts replace professors? Computers & Education, 52(3), 617-623.
McNeil, Levi (2011). Investigating the contributions of background knowledge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to L2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 exploratory study. Reading and Writing, 24(8), 883-902.
Medina, John(2009)。大腦當家─靈活用腦12守則,學習工作更上層樓(洪蘭譯)。台北市:遠流。(原著出版於2008)。
Metcalfe, J. & Kornell, N. (2003). The dynamics of learning and allocation of study time to a region of proximal learn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32, 530-542.
Metcalfe, J. (2002). Is study time allocated selectively to a region of proximal learning? Journal of Experimemtal Psychology: General, 131, 349-363.
Mischel, W. (2015)。忍耐力:其實你比自己想的更有耐力!棉花糖實 驗之父寫給每個人的意志增強計畫(陳重亨譯)。台北市:時報。 (原著出版於2014)。
Narjaikaew, P., Emarat, N., & Cowie, B. (2009). The effect guided notetaking during lectures on Thai university students’ understanding electromagnetism. Research in Science & Tecchnological Education, 27 (1), 75-94.
Nietfeld, J. L., & Schraw, G. (2002). The effect of knowledge and strategy training on monitoring accuracy.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95, 131-142.
O'Reilly, T. & McNamara, D. S(2007). The impact of science knowledge, reading skill, and reading strategy knowledge on more traditional "high-stakes" measures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science achievement.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44(1), 161-196.
Otani, H., & Widner, R. L., Jr. (2005). Metacognition: New issues and approaches–Guest editor’s introduction. (Special Issue) Journal of General Psychology, 132, 329-334.
Otto, B. W. (2010)。嬰幼兒的讀寫發展:0-8歲的反省式語文教學(方秋雅譯)。台北市:華騰。(原著出版於2008)。
Oxford, R. L. (2006)。語言學習手冊(蘇旻洵譯)。台北市:湯姆生。(原著出版於1990)。
Palladino, P. (2006). The role of interference control in working memory: A study with children at risk of ADHD.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59, 2047-2055.
Rawson, K., Dunlosky, J., & McDonald, S. (2002). Influences of metamemory on performance predictions for text.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55, 505–524.
Robert, C., Borella, E., Fagot, D., Lecerf, T., & De Ribaupierre, A. (2009). Working memory and inhibitory control across the life span: Intrusion errors in the reading span test. Memory & Cognition, 37, 336-345.
Sagarra, N., & Alba, M. (2006). The key is in the keyword: L2 vocabulary learning methods with beginning learners of Spanish.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90(2), 228-243.
Salmeron, L., Canas, J. J., Kintsch, W., & Fajardo, I. (2005). Reading strategies and hypertext comprehension. Discourse Processes, 40(3), 171-191.
Salmeron, L., Kintsch, W., & Canas, J. J. (2006). Reading strategies and prior knowledge in learning from hypertext. Memory & Cognition, 34(5), 1157-1171.
Seth, A.(2014)。30秒搞懂大腦:天才與白疵沒你想的那麼複雜(林 奕伶譯)。台北市:旗林文化。(原著出版於2013)。
Shih, Ying-Chun (史穎君) (2009). The effects of gender differences, reading habits and English achievement on reading strategy.北商學報, 16,107-120。
Slavin, R. E. (2005)。教育心理學(張文哲譯)。台北市:學富。(原著出版於2003)。
Smith, B. L., Holliday, W. G., & Austin, H. W. (2010). Students' comprehension of science textbooks using a question-based reading strateg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47(4),363-379.
SoLso, R. L. (1998)。認知心理學(吳玲玲譯)。台北市:華泰。(原著出版於1995)。
Son, L. K. & Metcalfe, J. (2000). Metacognitive and control strategies study-time alloca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26, 204-221.
Son, L. K., & Sethi, R. (2006). Metacognitive control and optimal learning. Cognitive Science, 30, 759-774.
Sotoudehnama, E. & Azimfar, F. (2011). The effect of presence versus absence of reading task and its difficulty level on reading strategies use. Port Linguarum, 16, 105-121.
Souchay, C., & Isingrini, M. (2004). age-related differences in the relation between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learning. Experimental Aging Research, 30, 179-183.
Spence, J. D. (2009)。利瑪竇的記憶宮殿(陳恒、梅義征譯)。台北市:麥田、城邦。(原著出版於1983)。
Spörer, N., Brunstein, J. C., & Kieschke, U. (2009). Improving students' reading comprehension skills: Effects of strategy instruction and reciprocal teaching.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19(3), 272-286.
Squire, L. R., & Kandel, E. R. (2001)。透視記憶(洪蘭譯)。台北市:遠流。(原著出版於1999)。
St Clair-Thompson, H. L., & Gathercole, S. E. (2006). Executive functions and achievements in school: Shifting, updating, inhibition and working memory.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59(4), 745−759.
Staton, T. F. (2005)。閱讀方法(李鴻長譯)。台北市:聯經。(原著出 版於2004)。
Sternberg, R. J. (2010)。認知心理學(第五版)(李玉琇、蔣文祁譯)。台北市:新加坡商聖智學習。(原著出版於2009)。
Stins, J. F., Polderman, J. C., Boomsma, D. I., De Geus, E. J. C. (2005). Response interference and working memory in 12-year-old children. Child Neuropsychology, 11, 191-201.
Strauss, A. & Corbin, J. (2001)。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法(吳芝儀、廖梅花譯)。嘉義:濤石。(原著出版於1998)。
Su, Chia-Chun (蘇佳君)(2012). The impact of strategy-based reading instruction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reading motivation of Taiwanese EFL learners. 臺北海洋技術學院學報,5(2),91-105。
Sun, Li-En (孫莉恩)(2013). Reciprocal teaching as a reading strategy instruction to improve EFL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metacognitive awareness and English reading comprehension. 高雄師大學報:人文與藝術類,34,15–37。
Swanson, H. L. (2003). Age-related differences inlearning disabled and skilled readers’ working memor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85(1), 1-31.
Swanson, H. L., & Jerman, O. (2007). The influence of working memory on reading growth in subgroups of children with reading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96(4), 249−283.
Thiede, K. W., Anderson, M. C., & Therriault, D. (2003). Accuracy of metacognitive monitoring affects learning of text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5, 66-73.
Tok, S., & Beyazit, N. (2007). Effects of summary and note taking strategies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retention. Egitim Arastirmalari-Euras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28), 113-122.
Troyer, A. (2001). Improving memory knowledge,satisfaction, and functioning via an education and intervention program for older adults. Aging, Neuropsychology and Cognition, 8, 256-268.
Tsai, Cheng-Chang (蔡正章)(2009a). The Study of EFL reading strategies used by proficient and non-proficient applied foreign languages students. 蘭陽學報,8,49-54。
Tsai, Cheng-Chang (蔡正章)(2009b). EFL read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employed by technical students. 崑山科技大學學報,6,77-86。
Tsai, Cheng-Chang (蔡正章)(2011). The study of training efl reading strategies in English reading class. 崑山科技大學學報,8,1-10。
Tsai, Cheng-Chang (蔡正章)(2012). English vocabulary reading strategies. 崑山科技大學學報,9,48-57。
Tsai, Cheng-Chang (蔡正章)、Chen, Hsin-Lan (陳欣蘭)(2009). The Chinese read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used by competent high school readers. 建國科大學報,28(3),133-148。
Tsai, Heuy-Shing (蔡惠幸)(2012). Good and poor adult readers' reading strategies. 環球科技人文學刊,15,1-14。
Vaughn, S., Schumm J. S. & Sinagub J.(1999)。焦點團體訪談:教育 與心理學適用(王文科、王智弘譯)。台北市:五南。(原著出版於1996)。
Wang, Miao-fei (王妙妃)、Wang, Mei-jung (王美蓉)(2004).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reading strategies on EFL Readers: A think-aloud protocol. 國立臺中技術學院學報,5,359-379。
Wang, Y., Peng, H., Huang, R., Hou, T., & Wang, J. (2008). Characteristics of distance learners: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of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strategy, self-efficacy, attribution and learning results. Open Learning, 23 (1), 17-28.
Watkins, M. W., & Coffey, D. Y. (2004). Reading motivation: Multidimensional and indeterminat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6, 110–118.
Wijekumar, Kausalai Kay., Meyer, Bonnie J. F., & Lei, Puiwa (2012). Large-scal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with 4th graders using intelligent tutoring of the structure strategy to improve nonficti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Etr & D-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60 (6), 987-1013.
Wolf, M. (2009)。普魯斯特語烏賊:人類大腦如何演化出閱讀能力(王惟芬、楊仕音譯)。台北市:商周。(原著出版於2007)。
Yates, F. A. (2007)。記憶之術(薛絢譯)。台北市:大塊文化。(原著出版於1966)。
Yayli, D. (2010). A think-aloud study: Cognitive and metacognitive reading strategies of ELT department students. Egitim rastirmalari-Euras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38(10), 234-251.
Yien, Li-Ju (顏麗珠) (2001). Effective English reading trategies --implications from taiwan college students. 聯合學報,18,199-214。
Zhang, L .J., Gu, P. Y., & Hu, G. (2008).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on Singaporean primary school pupils' use of reading strategies in learning to read in English.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8(2), 245-271.
高木繁治(2011)。大腦構造地圖(陳姵君譯)。台北市:三悅。(原著出版於201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