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教育行動研究中的協同反省:方法與態度初探
書刊名:臺東大學教育學報
作者:潘世尊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Pan, Thiz-tzuen
出版日期:2004
卷期:15:1
頁次:頁265-303
主題關鍵詞:行動研究教育行動研究反省協同反省Action researchEducational action researchReflectionCollaborative reflec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71
  • 點閱點閱:32
反省是達成行動研究目的的核心手段。行動研究中的反省包含個人獨自進行的「自我反省」與參與者間共同為之的「協反省」。本文的主要目的在探究教育行動研究中的協同反省。方法上,主要是以一個行動研究及其後的再反省為途徑。在探究後,本文針對協同反省時,可行的方法與宜有的態度提出觀點: 協同反省的可行方法為:(1)以質問為心來進行「澄清與理解」及「論辯與超越」兩個層次的活動;(2)把注意力放在發言的身上,以抓取其行動理論及其中的問題所在;(3)發對方想法中的問題所在時,先質問後表達自身的觀點;(4)一時不議二事;(5)聽到耳熟能詳的概念亦追問提出者的原意(6)追 問對方不切題的回答。其中,以「以質問為核心來進行『澄清與理解』及『論辯與超越』兩個層次的活動」此點為核心,其它則為輔助或配合之策略。 在態度上,參與成員宜把「追求教學之真理」在第一位,進而願意接受溝通可能帶來的衝突及願意去除人際心理間的防衛性,從而開放自我的溝通。其次,參與成員須願意做自由、民主、平等、無宰制的溝通,並視他人的想法可能潛藏著某種問題所在,因而時時加以質問。要注意的是參與成員在質問的過程中,還須願意保持開放,以能察覺自身想法和行動中可能的問題所在。最後,參與協同反省者宜瞭解只要器個人願意做自由、民主、平等、無宰制的溝通, 則「批質問」、「請教」或「今員間的發言量不均」等現象的出現,並非代表成員間的關係不平等。 有志於行動研究者可參考本文所提的觀點,並視自身所處之情境加以調整。此外,亦可再透過行動研究來加深、加廣對協同反省之認識。
In an action research, collaborative reflection and self-reflection are essential. Collaborative reflection refers to a discussion with participants of the study and self-reflection refers to the participant’s individual thoughts.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the nature of collaborative reflection utilizing the principles of educational action research. The researcher proposes feasible techniques and appropriate attitudes of collaborative reflection. Researchers who wish to conduct an action research are suggested to supply these techniques and attitudes to the collaborative reflection discussion. The techniques are adjustable depending on the situation. The researcher believes that more action research will facilitate our knowledge and broaden our view on the effect of collaborative reflection on action research.
期刊論文
1.潘世尊(20031100)。行動研究中核心研究者的角色扮演。花蓮師院學報,17,55-8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潘世尊(20001200)。Rogers人本教育理論與建構主義教學模式二之發展:國小數學教學的行動研究。應用心理研究,8,209-23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潘世尊(20010400)。協同反省活動的研究取徑分析--以理論與實際的關係為焦點。花蓮師院學報,12,1-2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潘世尊(20001200)。教師的自我反省與協同反省:策略與品質的提升。臺東師院學報,11(下),91-10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潘世尊(20001200)。中國人的教學反省、困境與突破。國民教育研究集刊,8,145-155+15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潘世尊(19990700)。根本建構主義及其教學意含。教育研究(高師),7,203-2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潘世尊(20000700)。教師教學與課程發展的聯結:從自我反省、協同反省、到協同行動研究。課程與教學,3(3),103-120+16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世雄(19870100)。哈伯馬斯論意識型態的批判。思與言,24(5),49-6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陳惠邦、李麗霞(1999)。行行重行行 : 師院語文科教材教法中國小低年級寫作教學之探究。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成虹飛(1996)。以行動研究做為師資培育模式的策略與反省:一群師院生的例子 (計畫編號:NSC85-2745-H-134-001-F6)。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潘世尊(2003)。一個行動研究者的雙重追尋:改善教學與對行動研究的認識(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彭麗琦(2000)。學校本位教師進修之研究--以發展生活科課程方案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謝瑞榮(1999)。教師成長團體之協同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鍾宜玲(1997)。一個社會科教學小組之行動研究:教學經驗分享與教學反省(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McNiff, Jean、Lomax, Pamela、Whitehead, Jack、吳美枝、何禮恩(2002)。行動研究:生活實踐家的研究錦囊。濤石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Schön, Donald A.、夏林清、鄭村棋(2004)。反映的實踐者:專業工作者如何在行動中思考。台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Habermas, J.、McCarthy, T.(1984)。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Boston:Beacon Press。  new window
4.黃鉦堤(2001)。政治學方法論與行政分析立場。臺北市: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Habermas, Jürgen、林朝成、沈力(1990)。溝通與社會演化。臺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Altrichter, Herbert、Posch, Peter、Somekh, Bridget、夏林清、蕭幸玲、林益民、黃宜敏、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作研究。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Von Glasersfeld, E.(1995)。Radical constructivism: A way of knowing and learning。London:The Falmer Press。  new window
8.高敬文(1999)。推動國小「協同行動研究計畫」之行動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Argyris, Chris、Schön, Donald A.(1974)。Theory in Practice: Increasing Professional Effectiveness。Jossey-Bass。  new window
10.陳伯璋(1989)。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臺北:南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師大書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Carr, Wilfred、Kemmis, Stephen(1986)。Becoming Critical: Education, Knowledge, and Action Research。Falmer Press。  new window
13.Habermas, Jürgen、Shapiro, Jeremy J.(1971)。Knowledge and Human Interests。Beacon Press。  new window
14.陳榮華(1998)。葛達瑪詮釋學與中國哲學的詮釋。明文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林鎮國(1994)。詮釋與批判--嘉達美與哈柏瑪斯論辯的文化反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文團(1996)。論人類之合理性--哈伯瑪斯之共識理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Kemmis, S.(1988)。Action research。  new window
4.Newman, S(1999)。Constructing and critiquing reflective practice。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Winter, R.(1996)。Some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for the conduct of action research。New directions in action research。Bristol, PA:London:Falmer Press:Taylor & Francis Inc。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