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經典的存有論基礎
書刊名: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
作者:謝大寧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05
卷期:7
頁次:頁59-80
主題關鍵詞:經典經學詮譯學經典存有論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5)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5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75
  • 點閱點閱:90
所謂經典存有論的基礎,並不是去問經典背後的伯日可本質陸的存在,而是企圖追問經典如何成其為經典這樣的問題。要解決此一問題,我們可能必須先確立經典這樣的文本,它在存有論上的優先性,然後我根據高達美在《真理與方法》一書中,對藝術作品「同時共存性」這一存有方式的描述,轉而確立經典的存有方式。可是經典的存有方式尚不只此,由於經典與傳統的互文性,我乃更進一步依據伊里亞德對聖與俗的存有論區分,進而以「祈求」這一概念作為對經典存有方式的描述,從而以此確立經典存有論的基礎。
期刊論文
1.陸敬忠(20010100)。當代哲學詮釋學源生初探--黑格爾、海德格與高達美。哲學雜誌,34,4-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賴錫三(20000400)。海德格從存有學立場對科技危機的反思與拯救。文明探索叢刊,21,77-1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陸敬忠(2001)。當代哲學詮釋學源生出探--黑格爾、海德格與高達美。哲學雜誌,34,4-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陸敬忠(1999)。詮釋學之為倫理學?--高達美[Hans-Georg Gadamer]《真理與方法》中應用概念之簡介。應用倫理研究通訊,11,4-1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榮華(199201)。海德格論技術(Technik)。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15,209-25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榮華(20010100)。海德格與高達美論語言:獨白與對話。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24,115-161+16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榮華(20000100)。高達美:語言的統一能力。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6,111-13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鼎國(20010100)。詮釋學論爭在爭什麼:理解對話或爭議析辯?--高達美與阿佩爾兩種取徑的評比。哲學雜誌,34,32-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陸敬忠(20020100)。高達美哲學詮釋學之原理--理解之歷史性與詮釋學循環。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25,211-26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榮華(1993)。葛達瑪遊戲概念的存有學。台大哲學評論,1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榮華(1993)。葛達瑪的藝術哲學:欣賞與暸解。台大哲學評論,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趙永吉(2000)。高達美遊戲觀的評估與啓發-遊戲觀與宗教論述。輔仁宗教研究,1,175-20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榮華(2000)。論高達美詮釋學的文本與證釋之統一性。文史哲學報,52,269-29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榮華(2000)。證釋學循環:史萊瑪赫、海德格和高達美。台大哲學論評,23,97-99+101-13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張鼎國(1997)。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高達美[Hans-GeorgGadamer]與希臘人。哲學雜誌,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莊慶信(1993)。海德格 [Martin Heidegger ]與高達美[G. Gadamer ] 對現代詮釋學的貢獻。東吳哲學傳習錄,2,107-1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孫周興(1999)。在現象學與解釋學之間一早期弗萊堡時期海德格爾哲學。江蘇社會科學,199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林鎭國(1994)。「裂峙:德希達/海德格/尼采」[by Ernst Behler]。哲學雜誌期,4,198-2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Dahlbende, Giselher、吳俊業(2000)。馬丁•海德格思維中的科技與倫理問題。哲學與文化,27(7)=314,636-641+701-70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孫周興(1997)。還原、建構、解構-海德格[MartinHeidegger]前期哲學中的現象學方法。哲學雜誌,21,214-2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陳嘉映(19970800)。哲學概念翻譯的幾個問題從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哲學談譯名的一致。哲學雜誌,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倪梁康(1999)。胡塞爾與海德格爾的存在問題。哲學研究,199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孫周興(19931200)。老子對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的特殊影響。哲學與文化,20(12)=235,1163-116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汪文聖(19941200)。由胡塞爾與海德格哲學來看「智」生「識」之問題。鵝湖學誌,13,121-15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陳榮華(19930100)。海德格哲學的詮釋學。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16,223-26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陳榮華(20000100)。詮釋學循環:史萊瑪赫、海德格和高達美。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23,97-99+101-13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陳榮華(19981200)。高達美《真理與方法》中的完整性先前概念(Vorgriff der Vollkommenheit)與真理概念。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49,57+59-7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林鎮國(19990100)。重訪人文主義--從沙特、海德格、德希達到牟宗三。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5,197-21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汪文聖(19960500)。一解海德格之《何謂形上學?》。哲學與文化,23(5)=264,1570-157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吳秀瑾(1997)。比較海德格和傅柯對現代主體性之批判。1997學術研討會,台灣哲學學會 。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漢斯-格奧爾格.加達默爾、洪漢鼎(1993)。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臺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耿占春(1993)。隱喻。北京: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榮華(1998)。葛達瑪與中國哲學的詮釋學。台北:明文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榮華(1992)。海德格哲學:思考與存有。台北:竹葉青印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Heidegger, Martin、孫周興(1996)。海德格爾選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陳嘉映(1999)。哲學概念翻譯的幾個問題從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哲學談譯名的一致。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