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郭松棻[小說]〈草〉的孤寂書寫
書刊名:輔大中研所學刊
作者:李東霖
作者(外文):Lee, Tung-lin
出版日期:2010
卷期:24
頁次:頁143-156
主題關鍵詞:郭松棻孤寂病體旁觀蒼白Kuo Sung-fenGrassSolitudeCarriesOnlookPal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02
  • 點閱點閱:138
本文探討郭松棻在〈草〉這篇小說中所使用欄杆與窗子形象、特殊的色彩運用,以及詩化的陳述語言與旁觀的敘事角度。透過研究可以發現,郭氏藉由這些安排營造了完整的孤寂意識,作品通篇呈現一整體的孤寂氣氛
This article was aimed to probe into the images of handrails and windows, the special uses of colors and poetic description and the narratives in an onlooker's angle of the novel, ”Grass,” which is written by Kuo, Sung-fen. Through the study, it could be found that Kuo make a complete consciousness of solitude via these arrangements. The whole work was displayed am integral atmosphere of solitude
期刊論文
1.黃錦樹(200406)。詩,歷史病體與母性--論郭松棻。中外文學,33(1)=385,91-11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韶君(2004)。想像、象徵與真實——釋郭松棻作品中的母親形象。真理大學臺灣文學硏究集刊,6,83-10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德威(2002)。冷酷異境裡的火種——郭松棻的創作美學。聯合文學,210,32-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文義(2005)。陌路與望鄕——認識郭松棻。印刻文學生活誌,23,55-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佩儀、陳筱瑀(2008)。孤寂感的槪念分析。澄清醫護管理雜誌,4(4),45-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舞鶴(2005)。不爲何爲誰而寫——在紐約訪談郭松棻。印刻文學生活誌,23,36-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吳靜儀(2006)。文學的寂寞單音:郭松棻小說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簡義明(2007)。書寫郭松棻:一個沒有位置和定義的寫作者(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小民(2005)。郭松棻小說硏究。中國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魏偉莉(2004)。異鄕與夢土——郭松棻思想與文學硏究。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林鎮山(2002)。臺灣小說與敘事學。臺北:前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大山正(1998)。色彩心理學:追尋牛頓和歌德的腳步。臺北:牧村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郭松棻(1993)。郭松棻集。臺北:前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欣倫(2004)。戰後臺灣疾病書寫。台北:大安出版。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Betton, Gérard、劉俐(1990)。電影美學。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廖玉蕙(200405)。打開作家的瓶中稿:再訪補蝶人。台北市:九歌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周蕾、孫紹誼(20010000)。原初的激情:視覺、性慾、民族誌與中國當代電影。臺北:遠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朱光潛(1987)。談文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耿占春(2002)。敘事美學——探索一種百科全書式的小說。鄭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格非(2002)。小說敘事研究。北京:清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劉麗真、Block, Lawrence(2008)。卜洛克的小說學堂。臺北:臉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黃木村(2009)。色彩再生論。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鄭聖勳、翁健鐘、Eng, David L.、Kazanjian, David(2010)。哀悼殘存/持續。憂鬱的文化政治。臺北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吳達芸(1993)。齎恨含羞的異鄕人。郭松棻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范銘如(2005)。亞細亞的新孤兒——評郭松棻《奔跑的母親》。像一盒巧克力:當代文學文化評論。臺北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許素蘭(2002)。流亡的父親,奔跑的母親——郭松棻小說中性/別烏托邦的矛盾與背離。奔跑的母親。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劉建基。愛與「癱瘓/麻痺」:論郭松棻作品〈雪盲〉與〈論寫作〉中的喬伊斯幽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