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裴頠〈崇有論〉之現實關懷思想
書刊名:問學
作者:周筱葳
出版日期:2014
卷期:18
頁次:頁131-147
主題關鍵詞:裴頠崇有論貴無現實關懷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45
  • 點閱點閱:104
司馬氏專權之後,利用儒家教條打壓知識份子,形成慘烈的迫害與屠殺現象。士子為了避惑,企圖打破僵化的儒家教條,放浪形骸之外,即使位居顯貴,也以不務政事以求全生,更甚者,以為「不以物務自嬰」為氣節高尚的選擇。上行下效之風起,「貴無賤有」之思維,大行其道。在「貴無」之眾生喧嘩之場域,裴頠獨排眾議,倡「崇有」之說。細究原因,裴頠並非強調「無」、「有」之間的對立,而是從「有」著手,企圖改革僵化的、被政治利用的儒家教條。裴頠出身官宦世家,對政治有熱情、有想法,慨然如一儒家學者,拯天下於歪風之弊。裴頠以為「無」不能生「有」,「有」才能生「有」;而「無」只是「有」的一種消散狀態而已,所謂的「無」,並非「至無」,在現象界暫時消失,無法以感官感知罷了!待其性質上有所轉化,便又會成能夠感知到的「有」。裴頠企圖以「有」表現出其政治關懷、情感關懷,因為在一片「貴無」風氣下,禮教崩壞,在上位者不務政事,人民將何所依歸?規範將何由而來?國家若失去規範,將如何運作?人類不能恃「無」而生,必須有賴「外資」,人類以「順感」與「損欲」,讓政治社會達到平衡,人民居於其中,得以「全生」。裴頠「崇有論」,並非只有思想上的價值性,對於國家的關懷之情,更現其中。
期刊論文
1.李銳(200509)。由竹書《恒先》看漢晉學術。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5),26-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何善蒙(200605)。從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看裴顏的情感觀念。濟南大學學報,16(6),57-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鄢焜(200801)。魏晉玄學及之前的哲學家關於有無關係論述中的整體統一論思想。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6-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顯叔(20060800)。裴頠及其〈崇有論〉索解二題。六朝學刊,2,83-9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羅洪啟(200512)。現實關懷與名理玄思--裴顔《崇有論》略論。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5(12),33-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邱宜文(19980900)。裴頠「崇有論」解析。鵝湖,24(3),37-4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劉又銘(20061200)。荀子的哲學典範及其在後代的變遷轉移。漢學研究集刊,3,33-5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林郁迢(20091200)。略論魏晉荀學之發展。漢學研究集刊,9,81-10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江建俊(1998)。玄風中的反玄。第十八屆「中國學」國際學術會議。韓國:漢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曾敬宗(2008)。兩晉時期「反玄」現象研究--以裴頠、孫盛、王坦之、戴逵為考察對象(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侯建州(2004)。魏晉「君子」概念研究--以魏初至西晉為研究階段(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王弼、韓康伯(1972)。周易王韓注。台北:新興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房玄齡(1987)。晉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歸有光(1988)。南華真經。台北: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韓國良(2009)。道體.心體.審美:魏晉玄佛及其對魏晉審美風尚的影響。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許建良(2003)。魏晉玄學倫理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老子、王弼、袁保新(1986)。老子。台北:金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阮元(2001)。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劉義慶、劉孝標、余嘉錫(2002)。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荀子、王先謙(2000)。荀子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湯一介(2000)。郭象與魏晉玄學。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羅宗強(2003)。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楊明照(1991)。抱朴子外篇校箋。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余英時(2001)。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台北: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余敦康(2004)。魏晉玄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許抗生(19920000)。魏晉思想史。臺北:桂冠。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馮友蘭(1998)。中國哲學史新編。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許抗生、李中華、陳戰國、那薇(1989)。魏晉玄學史。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周)列子、張湛(1985)。列子。北京市: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