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戴震及其後學與孟荀思想異同研究
作者:郭寶文
作者(外文):Pao-Wen Kuo
校院名稱: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夏長樸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1
主題關鍵詞:戴震孟子荀子焦循阮元凌廷堪Tai ChenMenciusXunziChiao HsunRuan YuanLing Ting Ka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35
本論文目的在嘗試解決戴震思想較接近孟學或荀學之問題,以及相關思想在清代中葉時的影響。在學界紛雜不一的意見中,筆者發現戴震與孟子同樣主張性善,以及戴震思想有接近荀子之處,是各家的共識。因此判定戴震之性善論及相關思想,究竟是孟子式抑或荀子式,便成為解決此矛盾問題之關鍵。故本文先列舉與戴震相關之孟、荀思想差異,包括論性之定義、如何達成性善、禮義與情欲之關係、天人觀及聖人觀、群己關係等課題,再以此差異為判準分析戴震思想。可以發現戴震雖然主張性善,並強調禮義內在於人性,此兩點的確異於荀子,但就以情、欲、知論性,反對禁絕情欲,重視心知之智,「反對復其初」以及「重視發展、累積」等思想來看,戴震思想其實離開孟子較遠,反與荀子有許多相似之處。本文也進一步分析戴震由於崇敬孟子以及反對理學的緣故,因此認可孟子而不贊同荀子。但就思想之實質內容而言,其實戴震與荀子有著共同的核心關懷,也就是反對回歸源始,返復天理或原初之性的思想傾向。這使荀子與戴震的思想建構,皆屬於往前看、向前走,而非向上、向內回溯的思想,迥異於孟子而自成一類,也因此戴震思想實可視為「改良」或「調整」後的荀子學。最後本文也分析受戴震影響的三位學者:焦循、阮元、凌廷堪與荀子學的相近之處,並發現在重視聖人教化及給予荀子正面評價上,甚至有較戴震更接近荀子之處。戴震等四位學者正是清代中葉荀學思潮的代表人物,也象徵荀子及戴震思想的重要性及影響力。
This dissertation tries to resolve whether the thought of Tai Chen is closer to that of Mencius or Xunzi and the influence of relevant thoughts in mid-Qing Dynasty. With regarding to this, though scholars hold differents opinions, there is still a consensus: though Tai Chen, like Mencius, espouses the theory of Good Nature, he still has something in common with Xunzi. Therefore, key to this paradox lies in adequately judging the doctrine of good human nature as proposed by Tai Chen to be more like Mencius or Xunzi. In order to analyze Tai Chen’s thoughts, different viewpoints in Mencius’ and Xunzi’s philolophy related to Tai Chen are listed, such as their definitions of human nature, the way to achieve the good human nature, relationship between Rites and lust,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ven and human, the thought of the Sage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ety and individual. We can find that Tai Chen advocates the doctrine of good human nature and emphasizes that the Rites is within human nature. However, he opposes abstinence of lust, analyzes human nature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affection, lust and intelligence while stressing in particular the importance of intelligence. In addition, he is “againt returning to the origin” and “emphasizes development and accumulation.” Therefore, it is obvious that Tai Chen is in fact more similar to Xunzi. This dissertation further points out the reason why Tai Chen identifies with Mencius while opposes Xunzi is that he holds Mencius in great respect and opposes the Neo-Confucianism. But, with regard to the content of their thoughts, their essential concerns are the same, that is, they are both against returning to the beginning, the Principle and the original nature. This characteristic renders both of their thought structures forward-looking and progressing, instead of up-ward and introspective, differing greatly from Mencius’ thoughts. In fact, Tai Chen’s thoughts can be viewed as an “improved” or “revised” edition of Xunzi’s philosophy. In the last part, this dissertation also discusses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Xunzi and three scholars influenced by Tai Chen, including Chiao Hsun, Ruan Yuan and Ling Ting Kan. And we found that in terms of emphasis on the teaching and influence of the Sage and positive evaluation to Xunzi, they are even closer to Xunzi than Tai Chen is. As these four scholars play a leading role in the trend of thought of Xunzi’s philosophy in mid-Qing Dynasty, it also signifies the importance and influence of the thought of Tai Chen.
參考書目
一、古籍(依四部及時代先後排列)
(一)孟子、荀子與戴震原典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十三經注疏》本,1997。
(清)焦循著,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
(清)王先謙著,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
于省吾:《荀子新證》,台北:樂天出版社,1970年。
李滌生:《荀子集釋》,臺北:學生書局,1979。
北京大學哲學系:《荀子新注》,臺北:里仁書局,1983。
李中生:《荀子校詁叢稿》,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1。
王天海:《荀子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清)戴震:《戴東原先生全集》,臺北:大化書局,影印《安徽叢書》編印處刊本,1978。
─────:《戴震集》,臺北:里仁書局,1980。
張岱年主編:《戴震全書》,合肥:黃山書社,1997。
戴震研究會、徽州師範專科學校、戴震紀念館編纂:《戴震全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二)其他古籍
1、經部:
舊題(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十三經注疏》本,1997。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十三經注疏》本,1997。
(清)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1983。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
(清)焦循:《論語通釋》,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木犀軒叢書本,1966。
2、史部
皮錫瑞:《經學歷史》,台北:藝文印書館,1987年二版。
徐世昌:《清儒學案》,臺北:世界書局,2009。
3、子部:
(清)王先謙著,沈嘯寰點校:《莊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7。
4、集部: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99。
(宋)朱熹著,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清)傅山:《霜紅龕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顧炎武著,陳垣校注,陳智超主編:《日知錄校注》,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
(清)程瑤田:《通藝錄》,《叢書集成續編》本,集部165冊,上海:上海書店,1994。
(清)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4。
(清)王念孫:《讀書雜志》,台北:樂天出版社,1972。
(清)凌廷堪著,王文錦點校:《校禮堂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
(清)焦循,《雕菰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
(清)江藩:《漢學師承記》,香港:三聯書店,1998。
(清)阮元著,鄧經元點校:《揅經室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
──────:《揅經室外集》,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
(清)陳澧:《東塾讀書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4。
二、近人論著(依作者姓氏筆劃和出版年代排列)
(一)專書
王邦雄、岑溢成、楊祖漢、高柏園:《中國哲學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9new window
王茂、蔣國保、余秉頤、陶清:《清代哲學》,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
王俊義、黃愛平:《清代學術文化史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
王俊義:《清代學術探硏錄》,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王軍:《荀子思想研究:禮樂重構的視角》,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王國維:《王國維先生全集》,臺北:大通書局,1976。
方利山、杜英賢:《戴學縱橫》,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
孔繁:《荀子評傳》,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
成中英:《創造和諧》,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1969。new window
────:《名家與荀子》,臺北:學生書局,1979。
────:《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學生書局,1983。
────:《圓善論》,臺北:學生書局,1996。
吳根友:《中國現代價值觀的初生歷程:從李贄到戴震》,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4。
吳復生:《荀子思想新探》,臺北:文史哲書局,1998。new window
吳通福:《清代新義理觀之硏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吳樹勤:《禮學視野中的荀子人學──以「知通統類」為核心》,山東:齊魯書社,2007。
何澤恆:《焦循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
李杜:《中國古代天道思想論》,臺北:藍燈出版社,1992。new window
李明輝編:《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臺北:中硏院文哲所,1995。
李亞彬:《道德哲學之維:孟子荀子人性論比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李哲賢:《荀子核心思想:「禮義之統」及其現代意義》,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new window
李開:《戴震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臺北:三民書局,1996。
汪學群,武才娃:《清代思想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岑溢成:《詩補傳與戴震解經方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
周兆茂:《戴震哲學新探》,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
林安梧:《中國近現代思想觀念史論》臺北:學生書局,1995。new window
胡適:《戴東原的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
姜廣輝:《走出理學》,北京: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
韋政通:《荀子與古代思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二版。
────:《中國思想史》,臺北:水牛出版社,1999。
高春花:《荀子禮學思想及其現代價值》,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高柏園:《孟子哲學與先秦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new window
馬積高:《荀學源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袁保新:《孟子三辨之學的歷史省察與現代詮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new window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 導論篇》,臺北:學生書局,1993。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 先秦篇》,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著,傅傑校訂:《國學講演錄》,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
────著,朱維錚編校:《訄書 初刻本 重訂本》,香港:三聯書店,1998。
黃俊傑:《孟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
────主編:《孟子思想的歷史發展》,臺北:中央硏究院中國文哲硏究所,1995。
────:《孟子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2002。
────:《中國孟學詮釋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梁啟超:《戴東原》,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9。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江蘇: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0。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5臺八版
梁啟雄:《荀子簡釋》,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
許宗興:《孟子的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
許蘇民:《戴震與中國文化》,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
陳大齊:《荀子學說》,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9。
陳來:《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陳居淵:《焦循儒學思想與易學硏究》,濟南:齊魯書社,2000。
────:《焦循阮元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陳昭瑛:《儒家美學與經典詮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
郭明道:《阮元評傳》,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郭寶文:《胡適論戴震思想及其相關問題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93增訂臺一版。
────:《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彭林、鄭吉雄主編:《清代學術講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95。
張勻翔著:《攝王於禮、攝禮於德──荀子之智德及倫理社會建構之意涵》,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new window
張立文:《戴震》,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new window
張亨:《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允晨文化實業,1997。new window
張麗珠:《清代義理學新貌》,臺北:里仁書局,1999。new window
────:《清代新義理學──傳統與現代的交會》,臺北:里仁書局,2003。
────:《清代的義理學轉型》,臺北:里仁書局,2006。
楊長鎮:《荀子類的存有論硏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
楊國榮:《孟子評傳:走向內聖之境》,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4。
────:《孟子的哲學思想》,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楊澤波:《孟子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3。new window
葛榮晉主編:《中國實學思想史》,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
路德斌:《荀子與儒家哲學》,濟南:齊魯書社,2010。
廖名春:《荀子新探》,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
────選編:《荀子二十講》,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臺北:學生書局,1989。new window
────:《理學的演變: 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
鄭吉雄:《清儒名著述評》臺北:大安出版社,2001。
────:《戴東原經典詮釋的思想史探索》,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
鄭宗義:《明清儒學轉型探析──從劉蕺山到戴東原(增訂本)》,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
劉又銘:《理在氣中》,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
劉昭仁:《戴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
劉瑾輝:《清代《孟子》學硏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蔡錦芳:《戴震生平與作品考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蔡錦章:《拿捏分寸的思考──荀子與古代思想新論》,臺北:唐山出版社,1996。
錢穆:《朱子新學案》,臺北:三民書局,1989。
──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96。
鮑國順:《荀子學說析論》,臺北:華正書局,1982。
────:《戴震研究》,臺北:國立編譯館,1997。
────:《清代學術思想論集》,高雄:高雄復文書局,2002。
戴兆國:《心性與德性:孟子倫理思想的現代闡釋》,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戴君仁:《梅園論學續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
譚宇權:《荀子學說評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new window
────:《孟子學術思想評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
(日)小野澤精一、(日)福永光司、(日)山井涌著,李慶譯:《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和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日)村瀨裕也著,王守華、卞崇道、余時化、劉榮、史學善譯:《戴震的哲學──唯物主義和道德價值》,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96。
(日)溝口雄三著,索介然、龔穎譯:《中國前近代思想的轉變》,北京:中華書局,1997。
(美)柯雄文(A.S.Cua)著,賴顯邦譯:《倫理論辯──荀子道德認識論之研究》,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0。
(美)艾爾曼(Benjamin A. Elman)著,趙剛譯:《從理學到樸學──中華帝國晚期思想與社會文化面面觀》,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
A.S. Cua, Ethical argumentation : a study in Hsun Tzu''s moral epistemology, 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c1985.
Benjamin A. Elman, From philosophy to philology : intellectual and social aspects of chang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Cambridge, Mass. :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1984
(二)論文集與論文集論文
汪暉著:〈重讀《孟子字義疏證》──兼談現代學術史上的戴震評價問題〉,清華大學歷史系、三聯書店編輯部合編:《清華歷史講堂初編》,北京:三聯書店,2007。
李明輝著:〈焦循對孟子心性論的詮釋及其方法論問題〉,李明輝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二):儒學篇》,臺北:財團法人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2。new window
唐亦男、柯雅卿著:〈戴震孟子學孟荀性格衡定〉,周紹泉、趙華富主編:《’98國際徽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
黃進興著:〈荀子:孔廟從祀的缺席者〉,劉翠溶主編:《四分溪論學集:慶祝李遠哲先生七十壽辰》,臺北:允晨文化實業,2006。
劉又銘著:〈從「蘊謂」論荀子哲學潛在的性善觀〉,政治大學文學院編印:《「孔學與二十一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1。
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
────、祝平次編:《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
鮑國順著:〈戴震與孟荀思想關係探究〉,國立中山大學清代學術研究中心編:《清代學術論叢》第二輯,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
臺灣哲學學會編著:《儒家哲學》,臺北:桂冠出版社,2004。
羅哲海(Heiner Roetz)著,匡釗譯,彭國翔校:〈荀子的正義觀:因正義而和諧〉,王中江、李存山主編:《中國儒學》第四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三)期刊論文
丁四新:〈天人‧性偽‧心知──荀子思想的核心線索〉,《中國哲學史》,1997年第3期
丁成際:〈性命.人禽.心性──孟子的「性善說」的三個層面〉,《孔孟月刊》46卷7-8期,2008年4月。
大谷敏夫著,盧秀滿譯:〈揚州、常州學術考──有關其與社會之關連〉,《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0卷第1期,2000年3月。new window
王其俊:〈試論焦循的《孟子正義》〉,《孔孟學報》87期,2009年9月。
王祥齡:〈荀子哲學思想核心價值的建構〉,《哲學與文化》第34卷第12期,2007年12月。new window
────:〈荀子的超越性思維〉,《孔孟學報》86期,2008年9月。
王國良:〈戴震對理學的解構與中國哲學的近代轉向〉,《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5期。
王楷:〈性惡與德性:荀子道德基礎之建立──一種德行倫理學的視角〉,《哲學與文化》第34卷第12期,2007年12月。new window
── :〈從「知者利人」到「仁者安仁」──荀子道德論證的兩層結構〉,《哲學與文化》第35卷第11期,2008年11月。
── :〈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荀子誠論的精神修持意蘊〉,《哲學與文化》第36卷第11期,2009年11月。
王慶光:〈論晚周「因性法治」說的興起及荀子「化性為善」說的回應〉,《興大中文學報》第13期,2000年12月。new window
王艷秋:〈論戴震哲學中道德的知識化傾向〉,《貴州社會科學》,2003年05期。
────:〈戴震「理」概念的价值和道德內涵〉,《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田富美:〈清儒心性論中潛藏的荀學理路〉,《孔孟學報》第85期,2007年9月。new window
成中英:〈儒家思想的發展與戴震的善之哲學〉,《幼獅學誌》第18卷第1期,1984年5月。
伍振勳:〈荀子的「身、禮一體」觀──從「自然的身體」到「禮義的身體」〉,《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9期,2001年9月。new window
────:〈從語言、社會面向解讀荀子的「化性起偽」說〉,《漢學研究》第52期,2008年3月。
佐藤將之:〈荀子哲學研究之解構與建構:以中日學者之嘗試與「誠」概念之探討為線索〉,《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34期,2007年10月。new window
─────:〈掌握變化的道德──《荀子》「誠」概念的結構〉,《漢學研究》第59期,2009年12月。
岑溢成:〈戴震一本論的淵源和特點〉,《鵝湖學誌》第20期,1998年6月。new window
────:〈焦循性善論的探討〉,《鵝湖學誌》第35期,2005年12月。
────:〈阮元哲學思想中的「性」與「仁」〉,《鵝湖學誌》第39期,2007年12月。
汪惠娟:〈從清代考據學談起──論戴震的義理思想〉,《哲學論集》第35期,2002年7月。new window
────:〈凌廷堪「以禮代理」之禮學思想探研〉,《哲學與文化》第32卷第11期,2005年11月。
杜保瑞:〈戴震重建儒學概念的理解與評價〉,《哲學與文化》第32卷11期,2005年11月。new window
────:〈荀子的性論與天論〉,《哲學與文化》第34卷第10期,2007年10月。
吳宣德:〈戴震「理欲」說對宋明理學的繼承與改造〉,《哲學與文化》第28卷第5期,2001年5月。new window
林明照:〈戴震哲學中的禮論〉,《哲學與文化》第35卷第10期,2008年10月。new window
武道房:〈對戴震批評朱熹理欲觀的再認識〉,《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5期。
岡田武彥著,陳瑋芬譯:〈戴震與古學派的思想──唯氣論與理學批判論的展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38期,2000年6月。new window
周天令:〈孟子氣哲學的探析〉(1)、(2),《孔孟月刊》47卷1-4期,2008年10-12月new window
周德良:〈荀子心偽論之詮釋與重建〉,《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4期,2008年3月。new window
周熾成:〈逆性與順性──荀子人性論的內在緊張〉,《孔子研究》,2003年第1期。
邱黃海:〈孟子政治哲學的序曲──對治盡物量的時代精神之性善的人文主義〉,《鵝湖》29卷5期,2003年11月。new window
洪櫻芬:〈論戴東原的理欲觀──由情欲與道理的對立到融合〉:《東華人文學報》第9期,2006年7月。new window
────:〈從「自然」歸向「必然」的人性論──談戴東原的人性觀〉,《鵝湖月刊》第32卷第3期,2006年9月。
────:〈融情欲於人性──談焦里堂的生命教育觀〉,《鵝湖》第34卷第12期,2009年6月。
柯雄文(A.S.Cua)著,許漢譯:〈荀子論德之統一性〉,《哲學與文化》第12卷第12期,1985年12月。new window
唐端正:〈荀學價值根源問題的探討〉,《新亞學報》第15期,1986年6月。new window
涂艷秋:〈戰國中期儒家「仁義禮智」內涵的轉變〉,《興大中文學報》25期,2009年6月。
莊錦章:〈荀子與四種人性論觀點〉,《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11期,2003年12月。new window
陳平坤:〈荀子的「類」觀念及其通類之道〉,《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31期,2006年3月。new window
────:〈人性善惡與天人分合──孟、荀心性論說之型態及其意義〉,《清華學報》第36卷第2期,2006年12月。
陳弘學:〈戴震「氣本論」內涵及其思想困境探析〉,《鵝湖學誌》41期,2008年12月。new window
陳波:〈荀子的政治化和倫理化的語言哲學──一個系統性的詮釋、建構、比較與評論〉,《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9期,2008年11月。new window
陳祖武:〈孔子仁學與阮元的「論語論仁論」〉,《漢學研究》第24期,1994年12月。new window
陳居淵:〈清代「乾嘉新義理學」探究〉,《求索》,2003年第5期。
────:〈從《易》學的通變理論看焦循對《孟子》的理解〉,《孔孟月刊》第33卷第9期,1995年5月。
陳昭瑛:〈「通」與「儒」:荀子的通變觀與經典詮釋問題〉,《臺大歷史學報》第28期,2001年12月。new window
────:〈「情」概念從孔孟到荀子的轉化〉,《法鼓人文學報》第2期,2005年12月。
陳福濱:〈《孟子》的「誠」──從「善」、「動」與「覺」之義理論起〉,《哲學與文化》第36卷11期,2009年11月。new window
陳榮捷:〈論戴震緒言與孟子私淑錄之先後〉,《大陸雜誌》第57卷第3期,1978年9月。
陳德和:〈孟荀性情說的共法與不共法〉,《當代中國哲學學報》第4期,2006年6月
許志信:〈戴震孟荀之解與其反理學思想〉,《實踐博雅學報》11期,2009年1月。new window
許宗興:〈荀子「心」析論〉,《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2期,2007年3月。
許建良:〈「曲成」──荀子道德教化的活性術〉,《孔孟學報》第84期,2006年9月。new window
郭齊勇:〈戴震思想的創獲〉,《儒教文化研究》第8輯,2007年8月。
陶清:〈戴震與儒學哲理化進程的終結〉,《哲學與文化》第32卷第11期,2005年11月。new window
── :〈戴震哲學思想研究──以《孟子字義疏證》為個案〉,《鵝湖》第32卷第3期,2006年9月。
黃立人:〈孟子心學之特質〉,《明道通識論叢》第2期,2007年3月。new window
黃愛平:〈乾嘉漢學治學宗旨及其學術實踐探析──以戴震、阮元為中心〉,《清史研究》,2002年第3期。
────:〈戴震的學術主張與學術實踐〉,《南通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3期。
黃麗娟:〈孟荀天人關係之別異〉,《興大中文學報》第15期,2003年6月。new window
馮耀明:〈荀子人性論新詮:附〈榮辱〉篇23字衍之糾謬〉,《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14期,2005年7月。new window
曾亦:〈戴震對宋明新儒學的誤讀及其思想的時代意義──兼對心之諸能力的闡發〉:《孔子研究》1997年第2期。
曾振宇:〈荀子「天」論百年誤讀與反撥〉,《哲學與文化》第34卷第10期,2007年10月。new window
程曉文:〈戴震學術的主軸和兩種變調──以淩廷堪、章學誠自戴學的繼承與發展為例〉:《中國文學研究》第19期,2004年12月。new window
張俊相:〈荀子「進則近盡,退則節求」的理欲觀〉,《道德與文明》,2001年第2期。
張哲挺:〈從結果主義看孟子道德哲學中的仁義原則〉(上)(下),《孔孟月刊》46卷7-10期,2008年4-6月。new window
張壽安:〈戴震義理思想的基礎及其推展〉,《漢學研究》第19期,1992年6月。new window
────:〈戴震對宋明理學的批評〉,《漢學研究》第25期,1995年6月。
────:〈打破道統、重建學統──清代學術思想史的一個新觀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2期,2006年6月。
張懷承:〈戴震氣化流行的學說及其對傳統氣論的繼承與發展〉,《中國文化月刊》第148期,1992年2月。
張麗珠:〈戴震人性論與孟、荀之異同〉,《國文學報》第47期,2010年6月。new window
楊建祥:〈孟子「熟仁」之考辨〉,《孔孟月刊》47卷第7、8期,2009年4月。
趙吉惠:〈論荀學與孔孟哲學的根本區別〉,《哲學與文化》第26卷第7期,1999年7月。new window
蔡家和:〈戴震哲學的倫理義涵──從自然到必然如何可能〉,《鵝湖學誌》41期, 2008年12月。new window
蔡錦昌:〈「性一」變成「性二」──現代新儒家孟子心性論讀法商榷〉,《經學研究集刊》第4期,2008年5月。
劉又銘:〈荀子的哲學典範及其在後代的變遷轉移〉,《雲科大漢學研究集刊》第3期,2006年12月。new window
────:〈合中有分──荀子、董仲舒天人關係論新詮〉,《台北大學中文學報》第2期,2007年3月。
────:〈明清儒家自然氣本論的哲學典範〉,《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22期,2009年7月。
劉昌佳:〈戴震《孟子字義疏證》詮釋上的問題及其所涵蘊的價值〉,《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0期,2005年6月。new window
劉滄龍:〈戴震氣學論述的儒學重構〉,《國文學報》44期,2008年12月。new window
潘小慧:〈《荀子》中的「智德」思想〉,《哲學與文化》第30卷第8期,2003年8月。
────:〈從「解蔽心」到「是是非非」:荀子道德知識論的建構及其當代意義〉 《哲學與文化》第34卷第12期,2007年12月。
────:〈禮義、禮情及禮文──荀子禮論哲學的特點〉,《哲學與文化》第35卷第10期,2008年10月。
鄧小虎:〈《荀子》中「性」與「偽」的多重結構〉,《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36期,2008年10月。new window
賴柯助:〈論孟子「性善說」──「性本善論」或「性向善說」〉,《鵝湖學誌》第42期,2009年6月。
簡良如:〈戴震《孟子字義疏證》對人性及人群問題的反省:以《孟子》相關思想為參照〉,《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2期,2005年5月。
羅雅純:〈真理的對話遊戲──從哲學詮釋學重釋戴震孟子學〉,《中文學報》第8期,2003年7月。new window
(四)學位論文
王靈康:《荀子哲學的反思:以人觀為核心的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new window
田富美:《清代荀子學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new window
伍振勳:《荀子「天生人成」思想的意義新探》,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
吳德玲:《阮元之經世思想與經世措施》,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new window
金基柱:《理想的道德與道德的理想:孟子道德哲學之再構成》,東海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1998。new window
陳禮彰:《荀子人性論及其實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new window
張曉芬:《天理與人欲之爭:清儒揚州學派「情理論」探微》,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new window
楊秀宮:《先秦儒家禮法思想的演變與發展》,東海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1998。new window
羅雅純:《朱熹與戴震孟子學之比較研究──以西方詮釋學所展開的反思》,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