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北齊華嚴造像的開展:以華嚴三聖與七處八會為例
書刊名:華梵人文學報
作者:陳俊吉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en, Chun-chi
出版日期:2015
卷期:23
頁次:頁1-39
主題關鍵詞:華嚴經變盧舍那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The tableaux of Huayan sutraVairocanaManjushri BodhisattvaSamantabhadra Bodhisattva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29
  • 點閱點閱:91
期刊論文
1.小島彩(1995)。騎象普賢と騎獅文殊の像:中国における成立過程。美術史,137,43-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朴亨國(2004)。中国における騎獅文殊と騎象普賢の成立と一化過程にする一試論。密教像,23,1-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鎌田茂雄(1996)。華嚴三聖像の形成。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4(2),595-6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牛延鋒(2007)。北齊的戒殺斷肉運動。佛教文化,92(6),121-1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惠民(2011)。華嚴圖像研究論。敦煌學輯刊,74(4),166-1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裕德(2012)。靈泉寺北齊婁睿華嚴經碑研究。考古學報,184(1),63-82+131-1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周建軍、徐海燕(1997)。山東巨野石佛寺北齊造像刊經碑。文物,490(3),69-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殷光明(2010)。從釋迦三尊到華嚴三聖像的圖像轉變看大乘菩薩思想的發展。敦煌研究,121(3),1-10+125-1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曹文斌(2010)。中國漢傳佛教素食傳統形成的原因。中國宗教,128(7),47-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清香(20110400)。從臺灣佛寺供像藝術圖譜看華嚴思想的傳承。華嚴學報,1,261-30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林清涼(2012)。中國漢傳佛教素食觀疑議略辨。法音,334(6),28-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維峰(20060100)。五、六世紀盧舍那佛造像稱名意向的詮釋--關於方法論的思考。藝術學,22,55-7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徐立強(1998)。「梁皇懺」初探。中華佛學研究,2,177-20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賴鵬舉(20021200)。唐代莫高窟的多重「華嚴」結構與「中心壇場」的形成。圓光佛學學報,7,97-11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陳俊吉(20120600)。中國善財童子的「五十三參」語彙與圖像考。書畫藝術學刊,12,355-39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曹郁美(2011)。《華嚴經》「毘盧遮那佛」之研究(博士論文)。華梵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釋見脈(2010)。佛教三聖信仰模式研究(博士論文)。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中國石窟雕塑全集編輯委員會(2001)。中國石窟雕塑全集第六卷:北方六省。重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孫曉崗(2007)。文殊菩薩:圖像學研究。蘭州: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高峯了州(1942)。華嚴思想史。京都:興教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賴鵬舉(2002)。絲路佛教的圖像與禪法。中壢:圓光佛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伯謙(2005)。中國佛教文史探微。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顏尚文(1999)。梁武帝。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924)。大方廣華嚴十惡品經。東京:大藏經刊行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敬(1986)。費縣金石志。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求那跋摩(1924)。優婆塞五戒威儀經。東京:大藏經刊行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武憶、趙希璜(1995)。安陽縣金石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徐紹強(1995)。大方廣華嚴十惡品經。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陸增祥(1995)。八瓊室金石補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聖堅(1924)。佛說羅摩伽經。東京:大藏經刊行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魯迅(1991)。魯迅輯校石刻手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曇無蜜多(1924)。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東京:大藏經刊行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釋惠詳(1924)。弘贊法華傳。東京:大正一切經刊行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ジャック‧ジエス、秋山光和(1994)。西域美術。東京:講談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大村西崖(1980)。中國美術史彫塑篇附圖。東京:國書刊行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李仁清(2008)。中國北朝石刻拓片精品集。鄭州:大象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李國禔(1986)。安陽金石錄。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桑大鵬(2007)。三種華嚴及其經典闡釋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張焯(2011)。雲崗。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雲岡石窟研究院(2008)。雲岡石窟。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劉鳳君(2008)。山東佛教藝術。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潘桂明、董群、麻天祥(2000)。中國佛教百科全書(參)歷史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龍門博物館、龍門石窟研究院(2005)。龍門博物館藏品︰佛教藝術卷。鄭州:大象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大村西崖(1980)。中國美術史彫塑篇。東京:國書刊行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陳清香(19970000)。佛經變相美術創作之研究。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釋聖嚴(2002)。天台心鑰:教觀綱宗貫註。臺北:法鼓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顏娟英(2008)。北朝佛教石刻拓片百品。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林保堯(1993)。法華造像研究--嘉登博物舘藏東魏武定元年石造釋迦像考。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北京圖書館金石組(1989)。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片匯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釋星雲、慈怡(198812)。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望月信亨、釋印海(1994)。淨土教起源及其開展。海印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魏道儒(2007)。中國華嚴宗通史。臺北:空庭書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曹仕邦(19990000)。中國佛教史學史--東晉至五代。臺北:法鼓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賴永海(2010)。中國佛教通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木村清孝、李惠英(1996)。中國華嚴思想史。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釋道世(1924)。法苑珠林。大藏經刊行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釋道宣(1924)。續高僧傳。大藏經刊行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古正美(2003)。從天王傳統到佛王傳統:中國中世佛教治國意識形態研究。商周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陳奕愷(1997)。從北朝造像藝術看佛教的表現題材。佛雕之美。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趙聲良(1999)。莫高窟唐代故事畫藝術。中國敦煌學百年文庫:藝術卷。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顏娟英(20020000)。北朝華嚴經造像的省思。中世紀以前的地域文化、宗教與藝術。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