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iEARN專案式學習教師信念、專案認知與專案教學取向之關係研究
作者:郭玟嬨
作者(外文):Wen-tsz Kuo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
指導教授:梁茂森
朱耀明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iEARN專案式學習教師信念專案認知教學取向iEARNProject-based LearningBeliefPerceptionTeaching Approach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8
iEARN(國際教育資源網學會)自1988年成立迄今,每年師生參與線上社群與論壇,進行跨國交流專案的人數仍在持續增加中。本研究探討iEARN國際教師信念、專案認知與專案教學取向現況與彼此的關係,並比較不同背景變項,在信念、專案認知與教學取向之差異。本研究採行混合模式研究法,並訪談國際教師後,使用自編的教師信念量表、教師專案認知量表與專案教學取向量表,針對iEARN國際教師進行線上問卷調查,將179份問卷結果以統計分析處理。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1. 國際教師信念呈現中上程度。
2. 國際教師的專案認知呈現中上程度。
3. 國際教師在三種教學取向上呈現平均,尤以仿造型教學取向每題平均數最高。
4. 國際教師的信念、專案認知與教學取向呈現部份正向關係。
5. 國際教師的信念與專案認知可用來預測專案教學取向。
根據上述發現,提出以下建議,供從事國際交流的教師與相關單位參考:
(一) 對國際教師之建議
1. 從事iEARN跨國專案宜多採取協同教學與跨領域教學
2. 國際教師應相互學習與請益,可以變化跨國專案的教學取向
3. 善用iEARN論壇,維持「讓世界更美好」(make a difference)信念
4. 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專案,增加對跨國專案理論的認知
5. 教師教學融入iEARN專案,以活化並創新教學
6. 因應教師評鑑的趨勢,跨國專案能提升教師教學專業
(二) 對推動跨國交流單位之建議
1. 多多辦理跨國活動與發表,以增進教師國際教育信念
2. 持續推廣跨國專案式學習的融入課堂,以提升學生國際視野
iEARN stands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Resource Network established in 1988. The number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participating the online community and forum is still increasing every year. This study explores iEARN teachers’ belief, perception and teaching approach toward project-based learning and relationship among one another and compares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three variables. Meanwhile, this study adopts the mixed model method to interview the subjects and to develop the questionnaire. The questionnaires of “Teachers’ Belief,” “Teachers’ Perception,” and “Teachers’ Teaching Approach” were distributed to all iEARN teachers in the online survey and the data was analyzed by SPSS statistics.
The main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iEARN teachers’ belief scored in general at the middle-high level.
2.iEARN teachers’ project perception scored averagely at the middle-high level.
3.iEARN teachers’ teaching approach scored averagely at the three teaching approaches, especially high at the imitator one.
4.There are positive correlations partly among iEARN teachers’ belief, project perception and project teaching approach.
5.iEARN teachers’ belief and project perception in response to the project teaching approach are predictable.
The suggestions as follows are provided for the teachers and organizations that are interested in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llaboration as references.
1. For teachers:
(1)Adopting collaborative teaching and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approaches as doing iEARN projects.
(2)Learning and questioning from iEARN teachers to apply different teaching approaches flexibly.
(3)Using the iEARN forum well to maintain the belief, “Make A Difference.”
(4)Encouraging teachers to do iEARN projects to enhance the theory of project-based learning.
(5)Applying the iEARN project into their curriculum to improve and innovate their teaching.
(6)Doing the iEARN projects to promote teachers’ profession to deal with the tendency toward teacher evaluation.
2. For organizations:
(1)Hosting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ctivities and presentations to increase teachers’ belief towar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Promoting to apply project-based learning into the regular curriculum to enhance students’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壹、中文部份
2011-2012 iEARN專案手冊(2011)。取自www.iearn.org/iearn-project-book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2011)。取自http://12basic.edu.tw/Detail.php?LevelNo=38
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2011)。取自https://www.ietw.moe.gov.tw/GoWeb/include/index.php?Page=A-2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2000)。課程統整:理論篇。台北市:教育部。
王世桓(2007)。澎湖縣國民中學數學領域教師對實施九年一貫數學課程的認知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台南市。
王春展(1997)。專家與生手間問題解決能力的差異及其在教學上的啟示。教育研究資訊,5(2),80-92。new window
王致遠(2009)。專題導向學習法應用於「單晶片控制」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雲林縣。
王國華、段曉林、張惠博(1998)。國中學生對科學教師學科教學之知覺。科學教育學刊,6(4),35-47。new window
王梅芳(2005)。資訊融入教學在視覺藝術課程之行動研究-以「全球建築藝術」專案學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高雄市。
王淑璟(2006)。透過專題式學習探討國小學童科學過程技能之個案研究--以水火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花蓮市。
王紫妃(2008)。國民小學專家與初任教師班級經營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台中市。
王裕宏、張美珍、朱耀明(2008)。國中生參與專案式學習活動之科技概念學習成效分析。科技博物,12(4),59-76。new window
王麗君(2009)。三位特教老師的實習故事~實習對教師信念形塑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台北市。
王艷蕉、曾淑惠(2011)。國民中學教師賦權增能知覺現況之研究。學校行政,72,61-76。
古玉鈴(2011)。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信念、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學視導,屏東市。
台灣國際教育資源網協會(2011)。關於iEARN。取自http://www.taiwaniearn.org/index.php/about-us
台灣國際教育資源網學會編譯小組譯(2007)。專案式學習手冊。高雄市:復文。
石淑華(2011)。以個案研究探討兩位補救教學的英文老師其教學認知和實務(未出版碩士論文)。交通大學英語教學研究所,台北市。
伍志鵬、楊均易(2010)。論教師信念及其改變。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6),21-23。
朱敬先(2004)。教學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朱耀明(2009)。科技發展哲學的資訊融入教學推廣策略—以iEARN泰迪熊跨國專案學習為例。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2(5),21-33。
朱耀明、吳翠玲(2012)。國際瞭解與文化學習典範臺灣iEARN為例。取自http://www.taiwaniearn.org/index.php/iearn-taiwan
何俐安、高熏芳(2009)。專業成長實務社群發展歷程之比較研究---以中國生產力中心知識長交流會及臺灣國際教育資源網學會Iearn Taiwan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97-2410-H032-030)。
何慧慈(2008)。高雄縣市國小特殊教育教師信念、生命意義感與生命教育態度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吳佳潔(2010)。國小教師特殊教育內隱理論、教學信念與自我效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台北市。
吳孟貞(2009)。國小音樂教師在直笛教學與認知之現況調查-以台北縣、市直笛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學系,台北市。
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高雄市:五南。
吳明隆、涂金堂(2006)。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市:五南。
吳紀蓉(2003)。偏遠小學專題式學習之行動研究─以蝴蝶養殖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花蓮市。
吳郁芬、鄭詠文(2007)。高中推行ENO環境專案學習之個案分析。2007「e化社會的課程與專案式學習」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2-38。
吳婉寧(2009)。幼稚園教師教育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台南市。
吳翠玲(2007)。「跨國合作專案」對「班級經營」之應用實例個案分析。2007「e化社會的課程與專案式學習」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06-113。
吳翠玲(2011)。乘著iEARN的翅膀 以英文與世界接軌。取自http://ajds.nsysu.edu.tw/1000212268/ncku_iearn/t1_iearn.htm
吳翠玲、朱耀明(2012)。「三個專案在一班」--跨國合作專案運用實例。取自http://www.taiwaniearn.org/index.php/iearn-taiwan/119-2012-05-23-10-19-15
吳樎椒、張宇樑(2009)。幼稚園教師對主題統整課程的知覺研究。教育研究學報,43(2),81-105new window
吳曉玲(2007)。學前教師數學教育信念與數學教學實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台南市。
呂佳玲(2003)。台北縣市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承諾關係之研究。取自http://web.phc.edu.tw/thesie/thesie.htm
呂宥芊(2011)。常態分班之有效教學:EFL國中英語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質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應用英語系,屏東市。
呂傑華、秦梅心(2008)。花蓮縣國小教師電視媒體素養內涵認知及媒體素養教育實踐之研究。社會科教育研究,13,265-294。
李介麟(2007)。高雄市國小教師信念、單親學生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李平生(2011)。新北市國民中學學生國際觀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台北市。
李志民(2008)。認知風格與網路同儕互評對專題式學習法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彰化市。
李宛蒨(2011)。國小資優班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資賦優異研究所,彰化市。
李明郎(2011)。運用ICT進行iEARN跨校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以高雄縣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高雄市。
李建億、蔡芳遠(2004)。應用資料探勘技術於網路專題學習活動之分析。南師學報,38(1),1-23。new window
李香月(2008)。國小教師鄉土教學信念與鄉土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屏東市。
李嘉峰(2007)。網路專題式學習關鍵成功因素探討--以彰化縣國小網界博覽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雲林縣。
沈樹玉(2009)。專業英語課程認知之研究 — 以朝陽科技大學專業英語教師與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研究所,台中市。
辛俊德(2009)。國民小學社群特徵與教師教育信念及專業表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台北市。new window
岳修平譯(1998)。E. D. Gagné, C. W. Yekovich, & F. R. Yekovich著。教學心理學:學習的認知基礎。台北市:遠流。
岳修平譯(2003)。E. D. Gagné, C. W. Yekovich, & F. R. Yekovich著。教學心理學。台北市:遠流。
林心暉、郭育汝(2011)。華文教學於跨國專案式學習之運用—以屏東女中為例。取自chincenter.fg.tp.edu.tw/cerc/epaper/47_epaper/03.doc
林心暉、郭育汝(2012)。華文教學於跨國專案式學習之運用—以屏東女中為例。取自chincenter.fg.tp.edu.tw/cerc/epaper/47_epaper/03.doc
林宏宜(2006)。【發現芬蘭競爭力】台灣國旗 列芬蘭小學數學教材。取自http://blog.udn.com/humanconcern/1317926
林亮均(2010)。探討網路化案例教學影音同儕互評對國小職前教師學科教學知識和教師信念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新竹市。
林美紅(2011)。國小教師教學信念、情緒管理與教師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雲林縣。
林崇河(2009)。運用專案式學習促進國小電腦課程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高雄市。new window
林淑媛(2007)。以IEARN為主之專題導向式跨國互動EFL學習:以兩個國中班級為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英語教學,台北市。
林凱玲(2011)。臺北市高職英文科教師文法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台北市。
林榮美(2009)。高雄市國小教師鄉土語言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邱慧媚(2009)。桃園縣國民小學導師之教師信念與班級經營策略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
邱馨儀(2002)。國民中學語言學習領域教師對實施九年一貫課程認知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台北市。
金車教育基金會(2011)。青年國際觀和英語能力還需加強。取自http://www.kingcar.org.tw/newsDetail.php?id=59
施心韻(2008)。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對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本質認知與落實情形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中市。
施頂清(2000)。維果斯基(Vygotsky)認知發展論在教學上之應用。教師之友,9-14。
洪雪卿(2009)。臺灣國際教育資源網學會iEARN Taiwan實務社群發展歷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新北市。
韋國鋒(2010)。“云時代”來了,教學方式該變革了——兼述教學方式變革的全球化探索項目IEARN。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5,15-16。
孫春在、林珊如(2007)。網路合作學習:數位時代的互動學習環境、教學與評量。台北市:心理。new window
徐秀菊、黃秀雯(2005)。通識教育藝術領域教師教學信念研究。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師的教育信念與專業標準(頁28)。台北市:心理。
徐新逸(1997)。情境學習對教學革新之回應。研習資訊,15 (1),16-25。
徐曉晴(2010)。西方語言教師認知研究焦點之評述。山東外語教學,31(5),9-13。
翁國元(2010)。國小教師海洋教育課程認知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系,台北市。
高汶旭(2002)。專題本位教學與學習對國小學童進行科學展覽活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台北市。new window
高熏芳、陳美娟(2002)。國小教師專業知能形成歷程要件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5,527-556。new window
張文哲譯(2005)。R. E. Slavin著。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際。台北市:學富。
張春興(2002)。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洪鈞(2005)。中華民國參與國際組織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新北市。
張美珍(2010)。從國際營隊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國際觀與科技創新能力—iSEE 科學營的個案研究。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3(2),3-16。
張珮鳳(2011)。參加靜思語教學研習國小教師教學信念與班級經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台中市。
張婉如(2010)。個案教師推動環境教育之教師信念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生態學研究所,台中市。
張善禮(2010)。大學前第二外語教育與國際教育。臺德學刊,19,151-166。new window
張新仁主編(2003)。學習與教學新趨勢。台北市:心理。
張慧如(2010)。國小教師道德認知發展與品格教學信念及教學行為相關性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學,台北市。
張慧媛(2009)。中小學課業補習班從業教師教育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台北市。
張擁政、於翠紅(2010)。教師認知與EFL教學理論研究與實證調查。河北理工大學學報,10(3),117-120。
張興蘭(2012)。國際卡片交換專案提升國中生國際觀與英語學習動機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張蕙蘭(2008)。一位國小教師品格教育信念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北市。
粘舒愉(2006)。幼稚園關懷氣氛與教師品格教育信念、教學行為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台中市。
莊靜圓(2001)。專題式學習網站之建置檢核表發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市。
許孟琪(2007)。南投縣國小教師教育信念及其生命態度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嘉義縣。
許潔萍(2009)。台中縣市國民中學國文科教師教學信念、教師效能與教學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台中市。
許憶華(2011)。專案式學習對班級氣氛與班級認同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高雄市。
許瀞文(2007)。「跨國專案學習」教師運用資訊融入教學之專業知能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系,高雄市。
許瀞文、朱耀明、方冠中(2007)。「跨國專案學習」教師運用資訊融入教學之專業知能研究。2007「e化社會的課程與專案式學習」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55-63。
連榕(2004)。新手-熟手-專家型教師心理特徵的比較。心理學報,36(1),44-52。
郭玉華(2006)。關於河北中小學音樂教師新課程認知狀況的調查報告。滄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2(4),100-101。
郭育汝(2007)。華文教學於跨國專案學習之運用研究—以屏東女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高雄市。
郭玟嬨(2007)。專案式學習運用於國中英語創意教學個案研究。2007「e化社會的課程與專案式學習」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64-83。
郭玟嬨(2009)。探討NDY專案式學習之問題解決歷程。發表於2009年E世代教學專業與研究學術研討會,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郭庭妤(2009)。國內大專院校教師之高等教育教師信念及意圖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應用統計資訊學系,台北市。
郭慧龍(2004)。高職特教班專家教師及生手教師與學生語言互動行為之觀察比較硏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硏究所,彰化市。new window
陳弘哲(2006)。英國中小學階段國際教育策略之研究。取自http://www.ced.ncnu.edu.tw/proposal/%E9%99%B3%E5%BC%98%E5%93%B2.pdf
陳怡伶(2011)。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教育信念與正向管教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台中市。
陳奎憙(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羿蓁(2009)。教師信念與教師生涯發展之研究-以中等學校代理代課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嘉義縣。
陳悅倫(2009)。師資培育多元化後國小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單文經、劉怡君(2002)。我國各大學師資培育學程所推動與國際事務相關活動之調查研究。收錄於《師資培育的政策與檢討》。台北市:學富文化。
曾家炎(2005)。「父母效能系統訓練」課程對「父母教養態度」及「親子關係滿意度」之影響效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台北市。
黃乃熒(2009)。台灣推動中小學國際教育之行動建構。教育資料集刊,42,1-24。new window
黃千芳(2012)。WebQuest 跨國專案式英語學習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黃永寬(2007)。幼教師對幼兒運動遊戲課程認知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8(2),27-40。new window
黃安邦譯(1992)。社會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黃希庭等譯(1992)。認知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黃秉勝(2007)。在網路專題式學習中搭建自主學習的鷹架--以行動研究為取向(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北市。
黃香燕(2010)。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對生命教育課程認知、校務行政支援與實施情形知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逢甲大學公共政策所,台中市。
黃國勳、劉祥通(2006)。一個情境認知取向教學活動的發展與實踐-以「因數大老二」為例。科學教育學刊,14(1),2006。new window
黃郭鍾(2003)。應用大六教學法於專題式學習之行動研究─以國小四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市。
黃菁琴(2002)。高中電腦科實施專題式學習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黃雅琳(2004)。網路專題式學習環境發展與應用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台北市。
塗凱貽(2011)。台灣高職生的英文寫作表現及共同建構意義之研究:以台灣及土耳其合作之泰迪熊方案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高雄市。
楊仁昇(2004)。參與跨國合作專案學習之教師信念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研究所,高雄市。
楊梅黃(2010)。國小專家、生手教師將數學教科書轉化為運作課程之研究~以小六「縮圖和比例尺」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縣。
楊梅黃(2010)。國小專家、生手教師將數學教科書轉化為運作課程之研究~以小六「縮圖和比例尺」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縣。
楊雅惠(2004)。專家與生手輔導知識結構之測量。教育與心理研究,27(4),823-844。new window
溫家男(2002)。高中生物科資深與實習教師發問策略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葉重新(2009)。心理學。台北市:心理。
鄒慧英(2000)。另類的統整主題教學—專題學習。國教之友,52(2),3-11。
甄曉蘭(2007):課程研究的趨勢與方法論問題。課程與教學,10(3),49-62。new window
齊若蘭(2004)。深入全球視野,先讓老師動起來!。天下雜誌,1311。
劉純如(2009)。高雄縣國小教師生命意義感、教師信念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劉純如(2009)。高雄縣國小教師生命意義感、教師信念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劉盛佑(2009)。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取向與教育政策執行效能認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台北市。
增進高級中等學校學生國際視野方案(2009)。取自http://old.tpde.edu.tw/files/common_unit/6e063c8b-4522-4bbf-8ea7-9b6b7cbad01c/doc/245.doc
蔡清田、許素秋(2004)。James A. Beane課程統整理論之評析。中正教育研究,3(2),49-68。new window
蔣偉寧(2012)。十二年國教教育決策程序論壇引言稿。取自http://case.ntu.edu.tw/CASEDU/?p=3160
鄭育嬿(2010)。跨國網路專案式學習實施歷程之比較:以臺灣與香港小學合作案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學系,南投縣。
鄭惠敏(2008)。教師使用互動式電子白板於自然科教學之教學信念與師生互動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應用科學系教學,新竹市。
鄭麗玉(1993)。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台北市:五南。
盧俊宇(2009)。高職教師對職業學校群科課程綱要之學校本位課程認知與態度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彰化縣。
盧美貴(2008)。課程地圖在課程統整的應用─以嘉大附幼產學輔導為例。幼教研究彙刊,2(1),1-28。new window
蕭宜倫(2005)。技職校院本土與留美英文教師之教師信念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技職教育與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台南市。
賴佳穗(2005)。Big6技能應用在國小社會領域專題式學習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賴雨揚(2004)。全球化、在地化與社區工作。社區發展季刊,107,120-133。
賴虹美(2011)。台南地區國中教師生涯發展、休閒參與及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賴慶三(2002)。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專題本位教學之探討。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43(1),59-64。
閻中軍(2003)。應用網路資源於高中基礎地球科學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薛雅婷(2009)。國小教師人格特質、教學信念與班級經營之研究—以高雄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台南市。
謝志偉(2007)。教育研究典範的未來趨勢混合方法論介紹。屏東教育大學學報,26,175-194。new window
謝育明(2008)。建立網路學習社群中知識分享意願之模式(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科技發展與傳播,台南市。new window
鍾聖校(1990)。認知心理學。台北市:心理。
簡芊卉(2009)。教師在過程性概念與物質性概念上的教學表徵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台北市。
簡楚瑛(2001)。方案教學之理論與實務。台北市:文景。
藍鴻輝、王明政、王美玲、吳翠玲、吳郁芬、蔡聖珠等(2005)。「跨國專案式學習」對高中生「國際觀」之影響。發表於教育部九十四年度鼓勵中小學教師從事行動研究成果發表暨研習會,國立台南一中。
蘇全屏(2009)。高中學生對生活科技教師教學信念的知覺與學生學習態度之研究-以高雄市公立高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高雄市。
饒見維(2003)。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貳、英文部份
Abbott, L. (2005). The nature of authentic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during curriculum-based telecomputing.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J690979)
Al-Amoush, S. A., Markic, S., Abu-Hola, I., & Eilks, I. (2011). Jordanian prospective and experienced chemistry teachers' beliefs about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their potential role for educational reform. Scienc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22(3), 185-201.
Anderson, J. R. (1983). The architecture of cognition.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Anderson, J. R. (1990). Cognition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 (3rd ed.). New York, NY: W.H. Freeman & Company.
Berliner, D. C. (1988). In pursuit of the expert pedagogue.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5(7), 5-13.
BIE (2012, January 1).What is PBL? Retrieved from http://www.bie.org/about/what_is_pbl
Bragaw, D. (Ed.) (2001). Technology and Global Education.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457112)
Brown, J. S., Collins, A., & Duguid, P. (1989).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8, 32-42.
Burden, P. R. (1982). Developmental supervision: Reducing teacher stress at different career stages.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218267)
Caballé, S., Daradoumis, T., Xhafa, F., & Juan, A. (2011). Providing effective feedback,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to on- line collaborative learning discussion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7(4), 1372-1381.
Chai, C. S. (2010). Teachers’ epistemic beliefs and their pedagogical beliefs: A qualitative case study among Singaporean teachers in the context of ICT-supported reforms. The 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9(4). Retrieved from http://www.tojet.net/articles/v9i4/9413.pdf
Chai, C. S., Hong, H. Y., & Teo, T. (2009). Singaporean and Taiwanese pre-service teachers’ beliefs and their attitude towards ICT use: A comparative study. The Asia-Pacific Education Researcher, 18(1), 117.
Chai, C. S., Teo, T., & Lee, C. B. (2010). Modelling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beliefs about learning, knowledge, and teaching of pre-service teachers in Singapore. The Asia-Pacific Education Researcher, 19(1), 25-42.
Chan, K. W., & Elliott, R. G. (2004). Relational analysis of personal epistemology and conceptions about teaching and learning.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 817-831.
Chitanana, L. (2012). A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the design and delivery of an onlin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urse: a case of the iEARN online course.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529108)
Davis, N., Roblyer, M.D., Charania, A., Ferdig, R. Harms, C., Compton, L. K. L., & Cho, M. O. (2007). Illustrating the “virtual” in virtual schooling: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for creating real tools to prepare virtual teachers. 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10(1), 27-39.
Deniz, H. (2011). Examination of changes in prospective elementary teachers' epistemological beliefs in science and exploration of factors meditating that change.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20(6), 750-760.
Ertmer, P. A., & Ottenbreit-Leftwich, A. T. (2010). Teacher technology change: How knowledge, confidence, beliefs, and culture intersect. Journal of Research 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42(3), 255-284
Fessler, R. (1985). A model for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 P. J. Burke, & R.G. Heideman (Eds.), Career-long teacher education. (pp.181-193). Springfield, IL: Charles C. Thomas.
Fitts, P. M., & Posner, M. I. (1967). Human performance. Belmont, CA: Brooks Cole.
Gowers, M. (2009). Connecting youth: Making a difference in the world. Education Review, 21(2), 41-46.
Gragert, E. (2001). It takes many villages to make a world: iEARN. In D. Bragaw (Ed.), Technology and Global Education (p. 5)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457112)
Greenwood, N. L. (2003). The culture fair: Reinventing project-based learning to meet current standard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A 42/02, 377.
Hargrave, O. S. (2003). We are all learning here: Project-based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Retrieved from http://pqdd.sinica.edu.tw/cgi-bin2/Libo.cgi?
Hutchins, E. (2000). Distributed cognition. Retrieved from http://eclectic.ss.uci.edu/~drwhite/Anthro179a/DistributedCognition.pdf
iEARN (2011, December). 2011-2012 iEARN Project Book. Retrieved from http://www.iearn.org/index.php?q=iearn-project-book
iEARN(2011). History. Retrieved from http://www.iearn.org/about/history
Jobson, L. (2001). Connecting cultures: A teacher's guide to a global classroom.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461371)
Karaman, S., & Celik, S. (2008). An exploratory study on the perspectives of prospective computer teachers following project-based lear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 Design Education, 18(2), 203-215.
Kollias, V., Mamalougos, N., Vamvakoussi, X., Lakkala, M., & Vosniadou, S. (2005). Teachers’ attitudes to and beliefs about web-bas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in the context of an international implementation. Computers & Education, 45(3), 295-315.
Kuo, W. T. (2011, July). Exploring teachers’ cognition toward “special place” project-based learning in online learning community. Symposium conducted at the meeting of 2011th iEARN Taiwan Academic Conference, Kaohsiung, Taiwan.
Leinhardt, G. (1983). Novice and expert knowledge of individual student's achievement.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18, 165-179.
Levin, T., & Nevo, Y. (2009). Exploring teachers' views on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the context of a trans-disciplinary curriculum.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41(4), 439-465.
Lu, Y. N. (2010). Comparison between teachers’ beliefs of four aspects of English instruc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s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in Kaohsiung city.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Department of English, National Kaohsiung Normal University, Kaohsiung, Taiwan.
Markic, S., & Eilks, I. (2008). A case study on German first year chemistry student teachers beliefs about chemistry teaching, and their comparison with student teachers from other science teaching domains. Chemistry Educ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9, 25- 34.
Meirink, J. A., Meijer, P. C., & Bergen, T. C. M. (2009). Understanding teacher learning in secondary education: The relations of teacher activities to changed beliefs about teaching and learning. Teacher and Teacher Education, 25(1), 89-100.
Newmann, F. P., & Wehlage, G. G. (2011). Five standards of authentic instruc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learner.org/workshops/socialstudies/pdf/session6/6.AuthenticInstruction.pdf
Özgün-Koca, S. A., & Şen, A. I. (2006). The beliefs and perceptions of pre-service teachers enrolled in a subject-area dominant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 about “effective education”.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2(7), 946-960
Pruess, D. A. (2002). Creating a project-based curriculum. Tech Directions, 62(3), 16-18.
Ravitz, J., & Blazevski, J. (2010).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online technologies on PBL use in US high schools. Retrieved from http://www.bie.org/images/uploads/general/8e4c7685f4d8c5cce96a452793d9f980.pdf
Richardson, V. (1996). The role of attitude and beliefs in learning to teach. In J. Sikula, T. J. Buttery, & E. Guyton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 (2nd ed. pp.102-119). New York, NY: MacMillan.
Shulman, L. S. (1986). Those who understand: 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5(2), 4-14.
Shulman, L. S.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 1-22.
Shulman, L. S., & Grossman, P. (1988). 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 A final report to the Spencer Foundation.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Sidman-Raveau, R. L.(2006). Computer-assisted project-based learning in second language: Case studies in adult ESL.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V67-04, 1213.
Solomon, G. (2003). Project-based learning: A primer. Technology and Learning, 23, 20-30.
Sterbinsky, A. D. (2003). Reliability of the school observation measure using generalization theory and the frequency of classroom practices used in school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A 64/05, 1618.
Sternberg, R. J. (2003). Cognitive psychology (3rd ed.). Wadsworth, OH: Thomson Learning.
Steve, J. (2005).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Steve Jobs' speech at Stanford. Retrieved from http://www.hindustantimes.com/world-news/Americas/stay-hungry-stay-foolish-steve-jobs-speech-at-stanford/Article1-754153.aspx
Stipek, D. J., Givvin, K. B. Salmon, J. M., & MacGyvers, V. L. (2001). Teachers’ beliefs and practices related to mathematics instruction.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17(2), 213-226.
Thomas, J. W. (2000).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project-based learning. Retrieved from http://www.bie.org/research/study/review_of_project_based_learning_2000
Thomas, W. R. (2002). An analysis of student collaboration and task completion through project-based learning in a web-supported undergraduate course.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A 63/04, 1311.
Toci, M. J. (2000). The effect of a technology-supported, project-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 on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A 61/04, 1282.
Van Driel, J., Bulte, A., & Verloop, N. (2007).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eachers' general beliefs about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their domain specific curricular beliefs.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17, 156-171.
Vinson, S. A. (2002). The El paso overland stage project: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and web-based instruction for problem-based learning.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A 63/05, 1699.
Wolff, S. J. (2002). Sustaining systems of relationships: The essence of the physical learning environment that supports and enhances collaborative, project-based learning at the community college level.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A 62/10, 3278.
Wolk, S. (1994). Project-based learning: Pursuits with a purpose.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2(3), 42-45.
Zong, G. (2009). Developing preservice teachers' global understanding through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5(5), 617-62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