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幼兒園教師文化知覺、教師專業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探究
作者:梁佳蓁
作者(外文):LIANG, CHIA-CHEN
校院名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
指導教授:楊銀興
蔣姿儀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8
主題關鍵詞:教師文化知覺教師專業承諾學校效能teacher culture awareness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mitmentschool effectivenes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5
本研究旨在探討幼兒園教師文化知覺、教師專業承諾與學校效能之關係。研究採嵌入式混合研究法,以中部地區公私立幼兒園教師為研究對象,總計發出1,250份問卷,問卷回收率為88%,有效問卷為84%。本研究採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二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逐步多元迴歸分析及結構方程模式之適配度考驗等方法進行分析。
研究結論:
1. 中部地區幼兒園教師文化知覺、教師專業承諾與學校效能現況正向良好。
2.(1)教師人數在「26人以上」、「教師」、教學年資「21年以上」、「研究所以上」學歷的幼兒園教師之整體教師文化知覺較佳。
(2)「公立幼兒園」、 「年長」、「園長/園主任」、教學年資「21年以上」、「研究所以上」學歷的幼兒園教師之整體教師專業承諾較高。(3)「私立幼兒園」、教師人數在「26人以上」、「助理教保員」、「25歲以下」、教學年資「21年以上」的幼兒園教師之整體學校效能知覺較高。
3. 教師文化知覺、教師專業承諾與學校效能具有正向相關。
4. 教師文化知覺、教師專業承諾對學校效能具有正向預測作用。
5. 幼兒園教師文化知覺、教師專業承諾與學校效能結構模式經修正後適配度良好;教師文化知覺透過教師專業承諾的中介作用,對學校效能具有正向的影響效果。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the teacher culture awareness,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mitment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preschool. The research method of this study adopted is embedded mixed methodology.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public and private preschool in middle Taiwan. The issued 1,250 questionnaires response rates were 88%; the usable rates were 84%. The collected data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two-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1.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eacher culture awareness,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mitment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preschool are positive.
2. (1)Preschool teacher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26 teachers or above” , “serving as a teacher”, “more than 21 years of teaching seniority” and “with a master degree or above” is better of teacher culture awareness.
(2)Preschool teacher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in public preschools”, “senior”, “principal or director”, “more than 21 years of teaching seniority” and “with a master degree or above” is better percep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mitment.
(3)Preschool teacher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in private preschools”, “26 teachers or above”, “educare assistant”, “being 25 years old or below” and “more than 21 years of teaching seniority” is better perception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3. Verifiably a positive correlation is among teacher culture awareness,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mitment,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the preschool.
4. Both preschool teacher culture awareness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mitment could positively predict school effectiveness.
5. Under some adjustment of preschool teacher culture awareness,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mitment, and the model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structure, the goodness-of-fit degree become very good. Teacher culture awareness could positively affect school effectiveness through the mediate effect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mitment.
中文部分
丁文祺(2008)。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教師社群互動、教師專業實踐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丁雪茵(2004)。幼稚園組織文化個案研究(III)。國科會專案補助計畫(計畫編號:NSC91-2413-H-134-016),未出版。
丁雪茵(2008)。組織文化與幼兒教育-未來研究方向之思考。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6(1),1-39。
中華民國幼兒教育改革研究會 (2001)。邁向專業的老師—幼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業倫理工作坊研習手冊。臺北市:中華民國幼兒教育改革研究會。
文崇一、張春曉(1979)。職業聲望與職業對社會的實用性。載於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主編),臺灣人力資源會議論文集(頁623-639)。臺北市: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王文科、王志弘(2010)。值得研究的信度與效度。彰化師大教育學報,17,29-50。
王如哲(2003)。英美學校效能研究的回顧與啟示。台灣教育,619,14-20。
王俐文、邱淑惠(2013)。教學信念之變與不變-以教育大學幼教系畢業生為例。幼兒教育年刊,24,25-47。
王美晴(2013)。變革之舞:公立幼兒園組織文化變革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臺南市。
王素貞(2014)。國民小學校長道德領導、教師工作投入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王雅玄(1996)。教師組織承諾之理論分析。教育資料文摘, 38(4),172-189。
幼兒教育及照顧法(2012年 05 月 22 日)
幼兒園教保服務實施準則(2012年 08 月 01日)
幼兒園評鑑辦法(2012年 05 月04 日)
全國教保資訊網(2012)。幼兒園各類補助。取自http://www.ece.moe.edu.tw/?p=722
全國教保資訊網(2016)。幼兒園概況-學校所在地區別。取自http://depart.moe.edu.tw/ED4500/cp.aspx?N=1B58E0B736635285&s=D04C74553DB60CAD
朱涵英、魏渭堂(2014)。臺中市私立幼兒園園長領導風格與經營績效關係之研究。幼兒教育年刊,25,63-85。
江澈(2007)。私立高級中學校長競值領導、教師專業承諾、組織創新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私立高中有效經營模式之建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jeZF4x/webmge?switchlang=tw
江志正(2000)。國民小學團體動力、組織學習、學校發展策略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江滿堂(2008)。國民小學校長多元領導型態、團體動力、學校組織文化特質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江麗莉(1999)。幼稚園搭檔教師合作關係的建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8-2413-H134-011),未出版。
行政院(2000)。發放幼兒教育劵實施方案。行政院台八十九教字第二六o二五號函。
行政院主計處(2016)。行政院主計總處- 105年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統計結果。取自https://www.dgbas.gov.tw/ct.asp?xItem=41364&ctNode=5624
行政院經濟委員會(2012年8月)。中華民國 2012年至2060年人口推計。取自http://iknow.stpi.narl.org.tw/Post/Files/policy/2012/policy_12_037_2.pdf
余秋雨(2012)。何謂文化。臺北市:遠見天下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吳明隆(2007a)。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2007b)。結構方程模式 AMOS 的操作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吳明雄(2009)。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轉型領導、教師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吳勁甫(2012)。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學校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之關係:競值架構的觀點。量化研究學刊,4(1),69-97。
吳清山(1998)。學校效能研究(二版)。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2005)。學校效能研究的價值。教育研究集刊,51(2),133-139。
吳清山(2010)。教育改革與教育發展。臺北市:Airiti Press。
吳清山、張世平、黃旭鈞、黃建忠、鄭望崢 (1998)。教師專業倫理內涵之建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87-413-H-133-006),未出版。
吳清山、蔡菁芝(2006)。英美兩國教育績效責任之比較分析及其啟示。師大學報,51(1),1-21。
吳碧如(1990)。國民小學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倫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呂翠夏(2001)。幼稚園的合作教學--以一個班級為例。臺南師院學報,34,475-492。
宋文里(1995)。「批判教育學」的問題陳顯。通識教育季刊,2(4),1-15。
宋曜廷、潘佩妤(2010)。混和研究在教育研究的應用。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5(4),97-130。
李安明(2004)。我國國小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有效教學之調查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92-2413-H-134-009)。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
李明堂(2012)。迎接新的「幼兒園」公立附幼機構面臨的挑戰與因應。教育行政論壇,4(1),113-132。
李欣潔(2012)。初任幼教師知覺組織文化中困擾與因應策略─以三位初任幼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李新民、戴嘉南、黃美惠(2005)。幼兒教師的組織文化知覺與組織承諾初探。國立臺南大 學學報,39(1),21-40。
李新鄉(1993)。國小教師教育專業承諾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李新鄉(2010)。教學卓越獲獎團隊表現與學校教師文化關聯性之研究:以大一國小為例。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0(2),41-83。
李新鄉、黃振恭(2009)。不同世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南台人文社會學報,1,1-30。
李碧雯(2008)。幼稚園教師人格特質、組織文化知覺與課程變革關注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李瑞娥(2004)。國民學校終身學習文化、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學習型學校模型之建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曉蓉(2003)。女性教師文化之探討:女性主義的觀點。幼兒保育學刊,1,39-63。
汪慧玲、沈佳生(2008)。幼兒實習教師任教意願之研究。幼兒保育學刊,6,63-75。
沈碩彬(2014)。高中職教師心理資本、工作價值觀、情緒勞務與學校生活適應之徑路模式探析(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jeZF4x/webmge?switchlang=tw
谷瑞勉(1999)。幼稚園班級經營。臺北市:心理。
周珮儀(2001)。追求社會正義的課程理論-H.A.Giroux課程理論之探究。教育 研究集刊,1(46),1-29
周新富(199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承諾、教師效能信念與學生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周新富(2013)。教育社會學。臺北市:五南。
林以凱(2014)。幼托整合後教保服務人員定位及專業之重要性。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10),1-2。
林佳儒(2008)。Gardner多元智能理論借鑑於台灣幼兒教育的省思-組織文化分析的觀點(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南投縣。
林明地、連俊智(2013)。國小學校領導動力及其學校效能的差異分析。教育研究集刊,59(85),1-45。
林明珠(2012)。國民中學組織文化與體育組長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嘉南學報,38,377-384。
林俊傑(2011)。國民中學校長多元型模領導、教師領導、學校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jeZF4x/webmge?switchlang=tw
林俊瑩(2010)。工作滿意度、組織承諾與離職意圖:中小學教師與其他職業之比較。教育實踐與研究,23(1),1-30。
林俊瑩、謝亞恆、曹靜麗、林淑華(2014)。學前教師「組織承諾」影響機制的公私立差異 性分析:以花蓮地區為例。臺南大學教育研究學報,48(2),49-70。
林春妙、楊淑朱(2005)。幼兒教師專業知能之研究。兒童與教育研究,1,55-84。
林美慧、蔡春美(2002)。談幼稚園教師分級制度之借鏡與願景。國民教育,42(5),5-17。
林海清(2017)。高中職優質化品牌的塑造與發展。師友月刊,596,14-21。
林清江(1981)。教育社會學新論。臺北市:五南。
林清江 (1984)。 教師職業聲望與專業形象之調查研究。載於中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世界師範教育改革動向。臺北市:幼獅文化。
林清章(2012)。幼兒園教師專業能力指標之建構。幼兒教保研究期刊,8,53-79。
邱美惠(2013)。公私立幼兒園品牌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jeZF4x/search#result
邱皓政(2004)。社會與行為科學的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市:五南。
邱嘉玲、魏美惠(2014) 。幼托整合對公私立兒園影響之初探。幼兒教育年刊,25,163-183。
侯世昌(2002)。國民小學家長教育期望、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段慧瑩、馬祖琳(2013)。社會變遷中私立幼兒園未來發展議題與策略研究。幼兒教保研究期刊,10,1-17。
洪福財(2000)。台灣地區幼兒教育歷史發展及未來義務化政策之探討(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范慶鐘(2011)。國民小學校長多元架構領導、學校組織健康、教師專業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jeZF4x/webmge?switchlang=tw
范熾文(2002)。國小校長領導行為、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組織績效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jeZF4x/webmge?switchlang=tw
范熾文、陳靖娥(2014)。國小校長故事領導與教師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市北教育學刊,45,69-98。
孫立葳(2000)。幼兒園經營品質指標之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師資培育法(1994年2月7日)
徐碧君(2010)。臺灣地區教學卓越幼稚園創新經營、組織承諾、教師專業社群及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徐鶴容(2013)。苗栗縣公立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協同教學與專業發展之現況普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涂淳益、簡名卉、葉霖蓉(2010)。屏東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課程領導與教師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68,192-207。
秦夢群(2013)。教育領導理論與應用(二版)。臺北市:五南。
秦夢群、吳勁甫(2006)。國中校長轉型領導、學校組織健康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52(3),141-172。
高士傑(2015)。幼兒園主管轉型領導、學習型組織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高瑞新(2011)。工作價值觀與服務導向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以警專學生為例探討心理契約與專業承諾之中介效果(博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巿。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jeZF4x/webmge?switchlang=tw
國家發展委員會國土區域離島發展處(2016)。都市及區域發展統計彙編。取自http://statistic.ngis.org.tw/Document/pdf/105.pdf
康素杏(2008)。一位托兒所所長建立組織文化的歷程故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張芳全(2007)。國家現代化指標建構:教育對現代化影響。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3(3),127-164。
張芳全、林惠玲(2009)。我國近十年來學校效能學位論文後設分析。2009年臺灣教育學術研討會-社會變遷中的教育發展論文集,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張奕華、張倪甄(2010)。幼稚園教育人員資訊素養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67,68-86。
張春興(1983)。從師大學生求學心態檢討加強師範聲專業精神構想的成效。教育心理學報,16,1-28。
張盈堃(2008)。誰是好老師?幼教工作者的多重面貌、專業認同與其生活世界的文化探究(NSC 96-2413-H-153-01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張盈堃(2013)。幼教工作者生活世界的探究-朝向文化研究取向的可能性。教資料與研究,111, 29-53。
張美雲、林佩蓉(1998)。工作價值觀對幼兒教保人員離職或異動之影響。中台學報,10,89-103。
張純子(2009)。教師專業認同之敘說探究:一位男性幼兒教師「找尋」與「轉化」的故事。國民教育研究學報,23,81-111。
張純子(2010)。幼教工作者專業認同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張純子、洪志成(2008)。幼兒教師之情緒勞務-勞心勞力的脈絡情境分析。教育研究學報,42(2),45-65。
張媛甯、岳美秀(2012)。台南市公立幼兒園教師覺知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82,70-89。
張新基(2008)。國民小學創新經營、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張瑞村 (2003)。職業學校教師組織承諾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朝陽學報,8 (1),37-69。
張瑞村(2008)。幼稚園教師工作價值觀之初探研究。朝陽人文社會學刊,6(2),145-196。
張瑞村、李佳佩、劉乙儀(2013)。幼兒園教師工作價值觀之分析。朝陽人文社會學刊,11(1),137-184。
張碧紐(2013)。私立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協同教學實施情形之探究(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jeZF4x/webmge?switchlang=tw
張德銳(2012)。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檢討與展望-實踐本位教師學習的觀點。 教育資料與研究,108,1-30。
張慶勳(1996)。學校組織行為。臺北市:五南。
張慶勳(2000)。國小校長轉化、互易領導影響學校組織文化特性與組織效能 之研究。高雄市:復文。
張慶勳(2003)。學校組織文化研究方法之評析。屏東師院學報,18,1-40。
教育部(1999)。發展與改進幼兒教育中程計劃。取自:http://edu5.tnc.edu.tw/index/00002/00206.htm
教育部(2012)。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白皮書:發揚師道.百年樹人。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6)。中華民國教師專業標準指引。取自:http://depart.moe.edu.tw/ED2600/cp.aspx?N=45AF7B22B274D558&s=B7DDBFCACE3EB8F9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直轄市縣(市)政府充實及改善幼兒園教學環境設施設備作業要點(2004年12月22日)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辦理公私立幼兒園輔導作業原則(2006年1月25日)
教師法(1995年8月9日)
梁佳蓁(2016a)。教學反思與幼兒教師專業成長:以教學日誌為例。嘉大教育研究學刊,37,111-128。
梁佳蓁(2016b)。國小附幼實施品德教育親師聯絡簿之探究。幼兒教育年刊,27,25-45。
梁佳蓁(2016c)。我國幼兒教保人員專業發展的困境與因應。學校行政,102,99-119。
梁福鎮(2004)。教育倫理學起源、內涵與問題之探究。林建福(主編),教育專業倫理(頁147-187)。臺北市:五南。
梁福鎮(2005)。教師專業倫理內涵與養成途徑之探究。教育科學期刊,5(2), 61-77。
梁福鎮(2013)。教育行政學: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許玉齡(1998)。桃竹地區幼稚園園長領導措施與教師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1,281- 300。
許玉齡(2004)。公立幼稚園園長的工作職責與角色之調查研究。國教學報,16,249-278。
許玉齡(2005)。幼兒園園長專業能力發展指引初探。2005幼兒教育專業、品質與卓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許玉齡(2006)。幼稚園評鑑問題探討與幼稚園輔導方案規劃。國民教育,46(6),38-45。
許玉齡(2012)。新手幼兒園園長專業培訓之研究。幼兒教保研究期刊,9,1-24。
許玉齡(2014)。幼托整合後臺灣幼兒園基礎評鑑新定位。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10),8-12。
許麗娟(2015)。幼兒園園長轉型領導、教保人員組織承諾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許麗娟(2016)。中部地區幼兒園教師全面品質管理與教學績效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學報,18(2),101-120。
郭丁熒(1990)。從教師角色與地位淺談教師文化。教師天地,2,23。
郭丁熒(2004)。教師圖像—教師社會學研究。高雄市:復文。
陳乃華、陳詳衡(2012)。薪酬、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關係-中國東莞市某台商企業大陸員工案例研究。城市學學刊,3(2),1-32。
陳文龍(2013)。國民小學校長領導、教師專業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陳木金(1999)。從學校組織文化塑造談如何增進學校領導效能,學校行政雙月刊,3,14-29。
陳木金(2005)。創造專業與評鑑結合的教師進修文化。師友月刊,461,12-16。
陳木金 (2011)。優質學校行政管理新取向的核心技術探討。教育學術彙刊, 3(2), 57-80。
陳木金、吳春助(2011)。優質學校文化:卓越校長的觀察。教育研究月刊,202,36-52。
陳木金、邱馨儀(2007)。推動優質學校行政管理保障教育品質。學校行政,50,87-102。
陳木金、謝紫菱、邱馨儀(2006)。國民小學的學校學習文化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教育行政與評鑑學刊,1,51-82。
陳伯璋、薛雅慈、范惠卿(2013)。家庭型態變遷趨勢對幼兒園教育之影響。國家教育研究院總計畫期末報告,(計畫編號:NAER-100-24-A-1-02-00-3-02),未出版。
陳佳燕(2009)。桃竹苗四縣市校長轉型領導、教師文化與教師專業承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怡靖(2006)。探究幼教師異動因素的新取向:實務工作者的訪談分析。華醫社會人文學報,14,23-39。
陳怡靖(2009a)。臺灣地區公私立幼稚園與托兒所教師離職異動之研究:相關變項與理論之驗證。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學報,22,53-77。
陳怡靖(2009b)。臺灣地區幼教師與教保員異動傾向之實徵研究:整合理論與相關變相之模型初構。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20,73-106。
陳怡靖、鄭燿男﹙2009﹚。台灣地區幼兒教師異動傾向之影響因素研究:檢驗個人背景、社會交換、價值適配、分配公平、工作負荷、薪資之角色。屏東教育大學學報,32,1-34。
陳奎憙(1994)。教育社會學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奎憙(1999)。現代教育社會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炳男(2005)。從Schein、Martin與Quinn等文化觀點,對學校領導者的啟示。朝陽人文社會學科,3(2),100-130。
陳美華、廖瑞琳(2013)。幼兒園教師專業倫理實踐困擾之研究。弘光人文社會學學報,16,P171 - 191。
陳珮雯(2014)。幼兒園老師為什麼出走?。親子天下雜誌。取自網址: 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0897&page=2
陳淑姿(2008)。私立幼稚園組織文化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陳淑琴(1999)。幼托師資合流教育課程探討。載於陳秀才(主編),跨世紀幼教師資培育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頁173-188)。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陳斐卿、林盈秀、蕭述三(2013)。教師合作設計課程的困難-活動理論觀點。教育實踐與研究,26(1),63-94。
陳鈞泓(2011)。屏東縣國民小學科技領導、組織學習、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jeZF4x/webmge?switchlang=tw
陳雅慧(2010)。安親班還是功課代工廠?父母一定不能外包的功課。親子天下雜誌,2016年01月16日,取自: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68372
陳翠萍(2015)。臺中市幼兒園組織文化與創新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
陳寬裕、王正華(2014)。 論文統計分析實務:SPSS與AMOS的運用。臺北市:五南。
陳慧芬(1998a)。組織文化的意義與功能。臺中師院學報,12,1-22。
陳慧芬(1998b)。組織文化探究的觀點與途徑。國民教育研究集刊,6,47-63。
陳慧芬、劉芯廷(2015)。國民小學校長文化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31,63-94。
陳麗俐(2004)。批判理論對教師文化轉化的省思。學校行政,31,81-96。
曾信榮(2010)。高中職工業類科學校教師教學效能、教育專業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湯志明(2006)。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臺北市:五南。
湯維玲(2012)。美國《無落後兒童法案》之小學課程與教學變革之研究。教育資料集刊,53,47-80。
黃士怡、孫保瑞、黃如敏(2005)。私立幼稚園的管理與永續經營。幼兒運動遊戲年刊,1,54-59。
黃宗顯(2008)。1996~2007 年台灣地區學校文化研究的狀況與前瞻。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集刊,4,27-48。
黃宗顯(2010)。學校領導研究的新視域:領導的美學實踐。教育研究集刊,56(3),1-28。
黃芳銘(2007)。結構方程模式:理論與應用(五版)。臺北市:五南。
黃建翔、吳清山(2012)。國民中學教師專業發展、專業承諾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TEPS資料庫為例。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6(2),117-140 。
黃彥超(2013)。國民小學教師文化之理論模式建構(未出版的博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黃彥超(2017)。國小教師文化之探究:文獻分析與省思。南投文教,35,43-45。
黃政傑(1996)。中小學基本學力指標之綜合規劃研究。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黃政傑、李咏吟、張新仁、潘慧玲 (1993)。國際有效學校管理與教學合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0063),未出版。
黃美惠(2005)。幼兒教師的組織文化知覺、組織承諾及其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縣。
黃娟娟、楊淑朱(2015)。雲嘉南地區不同年代私立幼兒園存在意義與經營之挑戰。幼兒教保研究期刊,15,33-60。
黃啟峯(2014)。高雄市國民小學校長人格特質、課程領導、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jeZF4x/webmge?switchlang=tw
黃國隆(1986)。中學教師的組織承諾與專業承諾。政大大學學報,53,55-84。
黃琦珍(2008)。企業附設幼兒園組織文化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黃嘉莉(2006)。教師社會學之研究-Lortie, Dan C.(1975)《學校教師:社會學的研究》(School teacher: a sociology study)導讀。中等教育,57 (2),152-165。
黃毅志(2001)。台灣地區勞力市場分隔之探討:流動表分析。台灣社會學刊,25,157-200。
黃儒傑(2008)。新手教師成就目標導向、自我調整策略及其教學承諾之研究:以臺中縣市幼稚園為例。國民教育研究學報,21,31-62。
黃儒傑(2010)。新手與資深幼稚園教師教學效能信念及其教學承諾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7(2),1-36。
黃寶園、周莎涵、陳淑觀、張起梅、吳水仙、陳秋蓮(2008)。臺中市幼兒園所長領導風格與教師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2 (1),51-74。
黑立言(2015)。卡內基教育訓練-執行長的話。取自https://www.carnegie.com.tw/about-engagement.php
楊巧玲(2008)。照顧「無價」?幼稚園、國小教師工作的性別意涵。2008年臺灣女性學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楊念湘、陳木金(2011)。優質學校品質管理指標建構之研究。教育學術彙刊,3(2),57-80。
楊淙富(2012)。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jeZF4x/webmge?switchlang=tw
楊豪森(2008)。綜合高中校長課程領導、教師專業承諾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jeZF4x/webmge?switchlang=tw
楊銀興、翁福榮(2005)。國民小學組織再造對校長領導行為影響之個案研究。國民教育研究集刊,13,87-109。
楊銀興、翁福榮(2006)。從混沌理論之觀點析論家長參與教育對教師專業自主權之衝擊與啟示。現代教育論壇,14,459-482。
楊慶麟、蔡素惠(2016)。國小校長中西領導模式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結構方程式驗證為例。學校行政,106,27–51。
葉玉珠(1999)。代理(課)教師批判思考教學專業知識,個人教學效能及教學行為之現況及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78,55-84。
葉怡伶(2008)。幼稚園教師組織文化知覺、創意人格與創意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董力華(2002)。學校組織文化設計。學校行政,21,12-20。
詹棟樑(1996)。教育倫理學。臺北市:明文。
榮泰生(2009)。 AMOS 與研究方法。臺北市:五南。
漢菊德(1996)。如何扮演好園長的角色?新幼教,12,22-25。
劉明秀(2008)。高雄市私立幼兒園所教保人員覺知園所長轉型領導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劉春榮(1993)。國民小學組織結構、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劉春榮(1996)。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承諾研究。教育資料集刊,22,85-95。
劉敏熙、徐紹博(2010年6月)。探討組織心理擁有感對員工的組織承諾和工作績效的影響。「2010第13屆科際整合管理研討會」發表之論文,東吳大學。
劉福鎔(2006)。高中職輔導教師專業承諾影響因素模式驗證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大學,彰化市。
潘慧玲(1999)。學校效能相關概念的釐析。教育研究資訊,7(5),138-153。
潘慧玲(2006)。教育效能與教育革新。載於謝文全(主編),教育行政學-理論與案例(頁471-495)。臺北市:五南。
蔡春美、張翠娥、陳素珍(2007)。幼教機構行政管理:幼稚園與托兒所實務。第三版。臺北市:心理。
蔡純姿(2007)。幼稚園創新經營之個案研究。幼兒保育學刊,5,35-58。
蔡純姿(2012)。幼兒園品牌行銷策略與效益之研究。現代桃花源學刊,1,53-70。
蔡純姿(2014)。幼兒園管理創新與行銷之個案研究。保育學刊,5,56-70。
蔡淑桂(2009)。幼兒園行政管理與班級經營創新模式之研究。南亞學報,29, 297-329。
蔡淑鈴、瞿海源(1989)。主客觀職業問卷之初步建構。載於伊慶春、朱瑞玲(主編),臺灣社會現象的分析 (頁477-516)。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蔡菁菁(2003)。我、合班教師、園長一談幼教師的人際關係及自我的自處之道。載於中華民國幼兒教育改革研究會(主編),來!說我們的故事:幼教師的專業成長(頁223-224)。臺北市:心理。
蔡雯琪、李錦旭(2016)。勞工階級的孩子如何成為國小教師:以屏東地區國小教師為例。「2015年第11屆南台灣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屏東大學。
蔡榮貴(2005)。學校組織與學校文化。載於台灣教育社會學(主編),教育社會學(頁165-220)。臺北:巨流。
蔣姿儀(2003)。幼保人員教保專業能力信念之研究。幼兒教育年刊,15,99-130。
蔣姿儀(2004)。托兒所保育人員專業踐行之研究。幼兒教育年刊,16,99-127。
蔣姿儀(2012)。臺灣與中國大陸幼兒師資培育相關議題之探討。大陸教育期刊,1,29-42。
蔣姿儀(2013)。中部地區幼兒園教師對教師專業評鑑看法之研究。幼兒教育年刊,24,129-151。
鄭世仁(1996)。我國國民小學教師次級文化之研究。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85-2418-H-134-001),未出版。
鄭青青(2013)。國小附設幼兒園教保員制度的爭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3,2(1),82-84。
鄭雅婷(2017)。幼兒園教師多元文化素養、師生互動、園長領導行為對幼兒園教師教學效能的相關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鄭詩釧(2005)。國民中小學組織文化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jeZF4x/webmge?switchlang=tw
戰寶華、陳惠珍(2008)。學前教育機構因應環境變遷之經營策略探討。幼教資訊,206,11-21。
盧美貴、黃月美、陳玉芳(2013)。幼兒教育階段核心素養之研究。課程研究,8(1),15-40。
蕭雪玲(2016)。國民中學學校效能指標建構之研究(博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jeZF4x/webmge?switchlang=tw
蕭慧君、張美雲(2014)。臺中市學前教師融合教育專業承諾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幼兒教育年刊,25,21-40。
戴文青(2005)。從深層結構論臺灣幼兒園教師專業認同轉化的可能性。南大學報,2,19-42。
戴文青(2013)。「重構論述秩序」作為幼兒園教學輔導的關鍵機制。幼兒教育年刊,24,223-241。
謝志偉(2007)。教育研究典範的未來趨勢混合方法論(Mixed Methodology)介紹。屏東教育大學學報,26,175-194。
謝亞恆、林俊瑩(2011)。學校永續經營的關鍵-家長對學前幼兒就讀園所忠誠度的影響因素分析。教育與社會研究,23,1-40。
謝易臻(2007)。台北縣公立幼稚園組織結構、組織文化和園長領導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謝翌、馬雲鵬(2005)。重建學校文化:優質學校建構的主要任務。當化華人教育學報,7,161-207。
鍾任琴、曾騰光(2003)。學校效能之整合性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90-2413-H324-003),未出版。
簡楚瑛(2001)。幼稚園園長與托兒所所長角色及其所處園、所文化環境互動關係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4,135-165。
簡楚瑛、李素銀、蘇馨容、劉蓁、劉姵君(2007)。幼稚園園長領導知能與困境之探索性研究。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12,157-172。
簡楚瑛、廖鳳瑞、林佩蓉、林麗卿(1995)。當前幼兒教育問題與因應之道。教改資訊,14,32-33。
魏美惠、林珮伃(2013)。我國當前幼兒教育師資政策評析與改善方案。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6),144-149。
羅巧玲、魏美惠(2013)。中部地區幼兒教師創造力人格特質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教育科學期刊,12(1),149-178。
譚光鼎(2010)。教育社會學。臺北市:學富文化。
蘇銘勳(2015)。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與學校效能相關之研究-以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組織氣氛為中介變項(博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jeZF4x/webmge?switchlang=tw
Creswell, J. W., & Clark, V. L. P. (2010)。混合方法研究導論。謝志偉、王慧玉(譯)。臺北市:心理出版社。(原著出版於2007)
Creswell, J. W. (2015)。研究設計:質性、量化及混合方法取向(二版)。(林正昌譯)。臺北市:學富文化。(原著出版於2014)
Gerrig, R. J., & Zimbardo, P. G.(2006)。心理學。游恆山(譯) 。臺北市:五南。 (原著出版於2004)
Smith, P. (2007)。文化理論面貌導讀。(林宗德譯)。新北市:韋伯文化。(原著出版於2001)
Tylor, E. B.(2005)。原始文化:神話、哲學、宗教、語言、藝術和習俗發展之研究。(連樹聲譯)。廣西師範大學:桂林。(原著出版於1929)

英文部分
Adam, N. (2002). School health and its relation to teacher commitment. Planning and Changing, 33(1), 106-126.
Becker, H. S. (1960). Notes on the concept of commitment.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66(1), 32-40. Retrieved from https://strategietcetera.files.wordpress.com/2011/09/becker-notes-on-the-concept-of-commitment.pdf
Berns, R. M. (2013). Child,family, school, community: Socialization and support (9th ed.). Belmont, CA: Wadsworth.
Blau, G. J. (1988). Further exploring the meaning and measurement of career commitment.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32(3), 284-297.
Bronfenbrenner, U. (1979).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nesig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ruce Beairsto (2012, March, 03). Teacher engagement is the key to student engagement [Web log post]. Retrieved from http://www.cea-ace.ca/blog/brucebeairsto/2012/03/6/teacher-engagement-key-student-engagement/
Buchanan, B. (1974). Building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The socialization of managers in work organization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4), 533-546.
Cartwright, S. (1999).What makes good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Young Children, 54(4), 4-7.
Cassidy, D. J., Lower, J.K., Kintner-Duffy, V.L., Hegde, A.V., & Shim, J. (2011). The day-to-day reality of teacher turnover in preschool classrooms: An analysis of classroom context and teacher, director, and parent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hildhood Education, 25(1), 1-23.
Cavanaugh, R. F., & Dellar, G. B. (1998). The development, maintenance and transformation of school cultur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San Diego, CA, April 13-17, 1998.(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18962).
Cheng, Y. C. (1996).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based management: A mechanism for development. London: Faimer Press.
Cherkowski, S. L. (2005). Teacher commitment: Toward a wholeness view. Canada, NA: 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
Creswell, J. W., & Miller, D. L. (2000). Determining validity in qualitative inquiry. Theory into Practice, 39(3), 124-130.
Cohen, J. (1988).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2nd ed.). Hillsdale, NJ: Erlbaum.
Currivan, Douglas B. (2000). “The Causal Order of Job Satisfaction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in Models of Employee Turnover.”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Vol. 9, No. 4:495-524.
Deal, T. E., & Kennedy, A. A. (1982). Corporate culture: The rites and rituals of corporate life. MA: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Deal, T. E., & Peterson, K. D. (1990). The principal’s role in shaping school culture.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Firestone, W. A., & Pennell, J. R. (1993). Teacher commitment, working conditions, and differential incentive policie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3(4), 489-525. Retrieved from https://www.academia.edu/6526176/Teacher_Commitment_Working_Conditions_and_Differential_Incentive_Policies
Gonza´lez-Roma´, V., Schaufeli, W. B., Bakker, A. B., & Lloret, S. (2006). Burnout and work engagement: Independent factors or opposite pole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68, 165-174. Retrieved from http://www.wilmarschaufeli.nl/publications/Schaufeli/235.pdf
Guskey, T. R. (2000). Evaluat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Guskey, T.R. (2002). Does it make a difference?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9(6), 45-51.
Hargreaves, D. H. (1972).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and education. London, England: Routledge & Kegan Paul.
Hawkins, G. (1997). Organizational culture : Sailing between evangelism and complex economic growth.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16(4), 4-21.
Hofstede, G., & Hofstede, G. J. (2005). 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 Software of the mind. New York: McGrawHill.
Hoy, A. W., & Hoy, W. K. (2006). Instructional leadership: A research-based guide to learning in schools 2nd edition. Boston, MA: Allyn & Bacon.
Hussen, A. A., Tegegn, S. A.W., & Teshome, T. Z. (2016).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mitment towards students learning, their profession and the community in eastern ethiopian secondary schools.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and Educators, 5(3), 289-314.
Jensen, R. A. (1988). Iowa’s young leaders: Characteristics,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 and career orientations. Ames: Iowa State University.
Kennedy, M. M. (2016). How doe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mprove teaching?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36. doi:10.3102/0034654315626800
Kim, H. J., & Hwang, H. S. (2016). The effects of preschools` organizational culture, directors`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and teachers` creative personality on preschool teachers` teaching flow. Journal of Fisheries and Marine Sciences Education, 28(1), 150-161.
Korjenevitch, M., & Dunifon, R. (2010). Child care center quality and child development. Ithaca,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Kraft, M, A., Marinell, W. H., & Yee, D. (2016) . School organizational contexts, teacher turnover,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Evidence from panel data. Working Paper. New York, NY: The Research Alliance for New York City Schools.
Larkin, I. M. (2015). Job satisfaction,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nd turnover intention of online teachers in the K-12 setting. Doctor of Education in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Dissertations. Retrieved from http://digitalcommons.kennesaw.edu/instruceddoc_etd/2
Larkin, I. M., Brantley-Dias, B., & Lokey-Vega, A. (2016). Job satisfaction,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nd turnover intention of online teachers in the K-12 setting. Online Learning, 20(3), 26-51. Retrieved from https://eric.ed.gov/?id=EJ1113339
Lawler, E. E., & Hall, D. T. (1970). Relationship of job characteristics to job involvement, satisfaction,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54(4), 305.
Lee, J., & Park, J. (2015). 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on teachers’ problems-turnover intention link in early childhood settings. Advanc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tters, 115, 43-46. http://dx.doi.org/10.14257/astl.2015.115.09
Levine, D. U., & Lezotte, L. W. (1990). Unusually effective schools: A review and analysis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Madison, WI: National Center for Effective School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ewis, V. K., & Shaha, S. H. (2003). Maximizing learning and attitudinal gains through integrated curricula. Education, 123(3), 537-547.
Lodahl, T. M., & Kejnar, M. (1965). The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 of job involvement.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49(1), 24.
Lortie, D. C. (1975). Schoolteacher: A sociological study.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
Maehr, M. L., Smith, J., & Midgley, C. (1990). Teacher commitment and job satisfaction, project Repor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27951).
Magdalena, S. M. (2009). Professional commitment in teachers: Comparative study. НАУЧНИ ТРУДОВЕ НА РУСЕНСКИЯ УНИВЕРСИТЕТ, 48(6), 148-150.
Marsh, H. W., & Hocevar, D. (1985). Application of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to the study of self-concept: First- and higher-order factor models and their invariance across group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7, 562–582.
Marsh, H. W., Balla, J. R., & McDonald, R. P. (1988). Goodness-of-fit indices in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The effect of sample size.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2, 391-410.
Meyer, J. P., Allen, N. J., & Smith, C. A. (1993). Commitment to organizations and occupations: Extension and test of a three-component conceptualiz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8(4), 538-551.
Mihaela, S., Adela, M., Adriana-Elena, T., & Monica, F. (2011). An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 in the preschool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 15, 998-1002. doi:10.1016/j.sbspro.2011.03.228
Mitchell, E. F. (1979). Cooperative vocational education principle, methods and problem. Boston, MA: Allan & Bacon.
Moller, S., Mickelson, R. A., Stearns, E., Bottia, M., & Banerjee, N. (2014). Is academic engagement the panacea for achievement in mathematics across racial/ethnic groups? Assessing the role of teacher culture. Social Forces, 92(4), 1513-1544. doi: 10.1093/sf/sou018
Morgan, G. (2000). The director as a key to quality. In M. L. Culkin(Ed.), Managing quality in young children’s program : the leader’s role(pp40-59). NY: Teacher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Morrow, P. C. (1983). Concept redundancy in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The case of work commit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8, 486-500.
Muijs, D. (2006). New directions for school effectiveness research: Towards school effectiveness without school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hange,7(3), 141-1460.
NAEYC (1998). Accreditation criteria and procedure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 Position Statement. Washington, DC: Author.
NAEYC (2006). Introduction to the NAEYC early childhood program standards and accreditation criteria. Retrieved April14, 2007, fromhttp://www.naeyc.org/academy/web_ready/IntroNewCriteria.asp
Nagar, K. (2012).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nd job satisfaction among teachers during times of burnout. Vikalpa, 37(2), 43-60.
Neena, S. (2015). Professional commitment among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relation to location of their school. Gjra - Global Journal For Research Analysis, 4(8), 238-239.
Nikpour, A. (2017). The 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on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The mediating role of employee’s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Leadership, 6, 65-72.
O’Connell, J. F. (2009). A model for asses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improving student learning (doctoral dissertation, Iowa State of University). Retrieved from http://lib.dr.iastate.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720&context=etd
Ott. J. S. (1989). Organizational Culture Perspective. Chicago: Dorsey Press.
Park, J., & Lee, J. (2015). The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on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burnout and intention to leave. Advanc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tters, 115, 47-50. Retrieved from http://onlinepresent.org/proceedings/vol115_2015/10.pdf
Parker, P. D., & Martin, A. J. (2009). Coping and buoyancy in the workplace: Understanding their effects on teachers’ work-related well-being and engagement.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Studies, 25(1), 68-75.
Pettigrew, A. M. (1979). On studying organizational culture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4, 570-581.
Robbins, S. J. (1992). Organization behavior (6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Rosenholtz, S. J. (1989). Teachers' workplace :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schools. White Plains, NY: Longman.
Roy, C. (2000). The visible and invisible fields that shape the future of the nursing care system. Nursing Administration Quartely, 25(1), 119–31.
Ruen, k. k. (2010).Teaching toward wholeness: The aesthetic in education. encounter magazine: Education for meaning and social justice, 23(2), 42-45. Retrieved from http://digitalcommons.slc.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010&context=facultyarticles
Russell, E. M., Williams, S.W., & Gleason-Gomez, C. (2010).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administerative support and antecedents of turnover.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hildhood Education, 24(3), 195-208.
Scheerens, J. (1990). School effectiveness research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rocess indicators of school functioning.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1(1), 61-80.
Scheerens, J. (2013).The use of theory in school effectiveness research revisited.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24(1), 1-38.
Schein, E. (1992).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 (2nd ed).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Schein, E. H. (2004).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 (3rd ed.).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hah, M., &Abualrob, Marwan,. M. A. (2009). Teacher collegiality and teacher professional commitment in public secondary schools in Islamabad, Pakistan.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46, 950 – 954.
Spencer-Oatey, H. (2012). A compilation of quotations: What is culture? GlobalPAD Core Concept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2.warwick.ac.uk/fac/soc/al/globalpad/openhouse/interculturalskills/global_pad_-_what_is_culture.pdf
Super, D.E. (1970). Manual for the work value inventory. Chicago: Riverside Publishing Company.
Tyree, A. K. (1996). Conceptualizing and measuring commitment to high school teach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89(5), 295-304.
Wallace, M. J., & Fay, C. H. (1988). Compens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Boston, MA: PWS-Kent.
Watson, T. (2010). Leader ethics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Undergraduate Leadership Review, 3(1), 16-26.
Wiener, Y. (1982). Commitment in organizations: A normative view.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7, 418-428.
Zembat, R., Koçyigit, S., Tugluka, M. N., & Dogan, H. (201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ffectiveness of preschools and leadership styles of school managers.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 2269-2276.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