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原住民」的框架內/外--重探臺灣原住民運動的文化論述與「文學性」問題
書刊名: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
作者:徐國明
作者(外文):Hsu, Kuo-ming
出版日期:2010
卷期:18
頁次:頁159-201
主題關鍵詞:文化論述文學性原住民文學原住民性原住民運動最後的獵人Cultural discourseLiterarinessTaiwan indigenous literatureIndigeneityTaiwan indigenous movementThe Last Hunter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66
  • 點閱點閱:407
我認為,原住民文學的「文學性」,已經不是單純的語言、形式與題材的文學批評,就可以完全解決的。它的背後,還籠括著許多相當辯證的問題叢結,像是權力關係、美學標準、主流文學規範、特殊的文學/文化脈絡等。更重要的是,在目前情勢詭譎多變的文化生態中,無論是「去殖民」的實踐或者「後殖民」的思考,都已經無法繼續承擔原住民文學的諸多問題。在文章裡,我適當地舉出拓拔斯•塔瑪匹瑪(Topas Tamapima)的《最後的獵人》,這個明顯表現出,臺灣文化論述與主流文學規範,對於原住民文學的「文學性」的判斷過程,不只是為了突顯弱勢族裔文學在面對主流文化時,必然需要的「協商」過程,同時,也是為了指出這樣的「協商」,對於「弱勢族群/社群的文化存活可能」具有的重要意義。
I believe literary criticisms that engage with language, form, and theme are too simplified to resolve power relation, aesthetic standards, canon debate, particular literary and cultural phenomena, etc. In addition, neither dc-colonizing nor post-colonial discourse could theorize the issues of Taiwan indigenous literature, because actually both of them fix minor literature. Hence, I emphasize that the process of "negotiation"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space of minor literature when it encounters the judgment of major literature by Tuobasi Tamapima's The Last Hunter.
期刊論文
1.廖炳惠(20040300)。全球弱裔論述中之新興文化表達與比較文學方向芻議。中外文學,32(10)=382,7-2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德威(19830100)。淺論福寇 : 語言、陳述、歷史。中外文學,11(8),134-15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單德興(20010400)。冒現的文學/研究:臺灣的亞美文學研究--兼論美國原住民文學研究。中外文學,29(11)=347,11-2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孫大川、莊淑芝、莊紫蓉(19930100)。黃昏文學的可能--試論原住民文學。文學臺灣,5,61-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彭瑞金(1992)。傾聽原聲--台灣原住民文學討論會。文學台灣,4,69-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紀蕙(20000700)。序論:何謂「中國」?哪裡有「臺灣」?。中外文學,29(2)=338,17-2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謝世忠(1992)。偏離群眾的菁英:試論「原住民」象徵與原住民菁英現象的關係。島嶼邊緣,5,52-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趙中麒(20030900)。關於臺灣原住民「民族」生成的幾個論證。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1,185-22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巴蘇亞.博伊哲努(20050900)。什麼是原住民族文學。中外文學,34(4)=400,171-19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邱貴芬(20070800)。在地性論述的發展與全球空間:鄉土文學論戰三十年。思想,6,87-10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邱貴芬(20040400)。紀錄片/奇觀/文化異質:以《蘭嶼觀點》與《私角落》為例。中外文學,32(11)=383,123-14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蕭阿勤(19990700)。1980年代以來臺灣文化民族主義的發展:以「臺灣(民族)文學」為主的分析。臺灣社會學研究,3,1-5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孫大川(20051000)。用筆來唱歌--臺灣當代原住民文學的生成背景、現況與展望。臺灣文學研究學報,1,195-22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莊坤良(20001000)。翻譯(與)後殖民主體:讀阿切貝的《四分五裂》與魯西迪的《魔鬼詩篇》。中外文學,29(5)=341,73-10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未署名(1983)。我們必須要說!――臺灣高山族正面臨著種族滅亡的重大危機。高山青,創刊號,頁 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高子衿(2008)。太陽落下的方向是家鄉:撒伐楚古.斯羔烙。藝術認證,20,92-9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莫那能(1985)。〈燃燒〉。《山外山》,第 1 期,頁 16-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張富忠(1984)。黨外不要急!編聯會不要急!。黨外編輯作家聯誼會會訊,第 1 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趙貴忠(1993)。〈來自山林的傳響──原住民刊物〉。誠品閱讀,第 12 期,頁 18-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邱貴芬(2007)。跨領域實踐與疆界--從夏曼•藍波安創作談起。跨領域對話:全球化的台灣文學與文化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成大臺文系 。臺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文雄(1994)。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發展路線之初步探討。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75-2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邱貴芬(2004)。臺灣文學研究的「文學性」。臺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國超(2004)。「典範」的省思:論 1980 年代臺灣原住民文學史的建構。臺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董恕明(2003)。邊緣主體的建構--台灣當代原住民文學研究(博士論文)。東海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魏貽君(1997)。另一個世界的來臨--原住民運動的理論實踐(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芷凡(2006)。語言與文化翻譯的辯證--以原住民作家夏曼‧藍波安、奧威尼‧卡露斯盎、阿道‧巴辣夫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童信智(2007)。台灣原住民族的民族自覺脈絡研究:以原住民族文學為素材分析〈1980、90年代〉(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Todorov, Tzvetan、王東亮、王晨陽(1990)。批評的批評。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Eagleton, Terry、吳新發(2009)。文學理論導讀。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陶東風(1999)。文體演變及其文化意味。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Culler, Jonathan D.(1997)。Literary Theor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5.孫大川(2000)。山海世界--臺灣原住民心靈世界的摹寫。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孫大川(20000000)。夾縫中的族群建構:臺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臺北:聯合文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瓦歷斯.諾幹(1999)。〈臺灣原住民文學的去殖民──臺灣原住民文學與社會的初步觀察〉。《21 世紀臺灣原住民文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石湘恆(2008)。我們就要出發!(「原權會」籌備紀事)。臺灣原住民族運動史料彙編(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吳錦發(1989)。靜靜流淌過心底的哀歌――序臺灣山地散文選。願嫁山地郎:臺灣山地散文選。臺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吳錦發(2008)。原住民族運動的興起。臺灣原住民族運動史料彙編(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孫大川(1996)。〈原住民文學概論〉。原住民文化工作者田野應用手冊(三)。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謝芳郁記錄(1987)。田雅各作品「最後的獵人」討論會。悲情的山林:臺灣山地小說。臺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陳茂泰(1993)。臺灣原住民的族群標幟與政治參與。臺北:業強。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錦發(1987)。山靈的歌聲--序田雅各小說集「最後的獵人」。最後的獵人。台中:晨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孫大川(2003)。原住民文學的困境--黃昏或黎明。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臺北縣:INK印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茂桂(2002)。多元主義、多元文化論述在臺灣的形成與難題。臺灣的未來。臺北:華泰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邱貴芬(20030000)。臺灣(女性)小說史學方法初探。後殖民及其外。臺北:麥田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