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王世貞詩文論研究
作者:卓福安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TOH HOCK AN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許建崑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3
主題關鍵詞:復古前後七子格調場域文學史觀積學妙悟晚年定論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5)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72
雖然大部學者認為王世貞的詩文論過於是古非今,注重摹擬,所以價值不大。然而在事實上,王世貞詩文論的內容與一般學者的認知有一些差距,如有關於摹擬的部份,王世貞也強調「剽竊模擬,詩之大病」,並認為創作應以情感與基礎,提出「有真我然後有真詩」。如此看來,王世貞的復古理論具有相當程度複雜性,非能以「摹擬」兩個字可以概括,其中亦包含了重振世風及建立理想文化型態的思想。王世貞之文學本論由重情、主格調、追求自然以至於作者之情與外境融洽無間的境界,其詩文論之中心目的在於此,故所謂的師心、真我都是追求的目標,並非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摹擬。而其所以追溯秦漢魏晉盛唐,意義在於提倡古文辭與日益庸俗化的學風對抗,具有深厚的文化意涵。
我們以王世貞的詩文論為主題,以「時空環境」、「作家」、「作品」及「讀者」四個元素為基本架構,並以「文學研究」及「文學批評研究」的概念建構分析王世貞之詩文論。過程由王世貞的生平、人生觀及當時社會的各項條件,找出其致力於文學復古之根由,進而釐清其詩文論的結構,探析其詩文論如何兼容新舊、正變、雅俗等問題,以期把詩文論中的抽象概念具體化,最後由辨析其擁戴者與反對者的評論及標準,並結合場域的概念以獲得王世貞詩文論的價值與意義。
我們的論述順序是:第一章敘述研究動機、過去研究概況評述及研究方法論,第二章途述王世貞所處之宇宙(Universe)特徵;即時代的大環境對他的影響,及其在此影響之下所形成之人生觀感。第三章討論王世貞對當時文化及文學環境的反應,以論析其提倡古文辭之因由與意圖。第四、五、六三章則進入對王世貞詩文論的解析,即「作品」的部份,並嘗試整理王世貞的詩文論體系。第四章主要論述文學本論的部份,探討王世貞之詩文本論之主情觀、格調論、及對自然與情境合一的追尋。第五章從文學史觀的角度切入,探討王世貞如何閱讀歷代文獻典籍,並從其中建構足以法式之正典。第六章則是分論的部份,探討王世貞的詩文論理想,是如何從典範的閱讀中進行學習並取得超越,這是其創作的工夫論,共有三部份,一、為法式的摹擬及以「熟讀涵泳」捕捉格調;二、注重積學,具有智識主義的精神,並以「劑」的方式達到「捃拾宜博」的目的;三、最後以「悟」作為學古而不為古役的超越。第七章為結論,目的在討論讀者對王世貞的評論並分析其角度(可為讀者對作者、讀者對作品或這兩者之相互影響),由其晚年定論作為主要觀察對象。
aaa
參考書目
本論文參考書目分為六大類,前五類除「古籍類」中的王世貞著作優先排序之外,其他書籍依作者或編者姓名之漢語拼音順序排列;翻譯書籍以作者譯名之漢語拼音按英文字母順序排列;外文書籍按APA Reference格式排列。
本參考書目之分類如下:
一、 古籍類;
二、 今人論著;
三、 期刊論文;
四、 學位論文;
五、 檢索工具書;
六、 翻譯與外文書籍。
一、古籍類: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偉文圖書影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藏本,明代論著叢刊,台北:偉文圖書出版公司,民國65年6月初版。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續稿》,文海出版社影印明崇禎間刊本,明人文集叢刊,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59年3月初版。
(明)王世貞:《讀書後》,商務印書館影印四庫全書本,四庫全書珍本六集,台北:商務印書館。
(明)王世貞:《弇山堂別集》,台灣學生書局影印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本,中國史學叢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54年5月初版。
(明)王世貞著:《王世貞詩話》,收錄於吳文治主編《明詩話全編》第四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1版1刷,頁4188—4610。
(明)王世貞:《弇州史料前集三十卷》,收錄於《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48,北京:北京出版社。
(明)王世貞:《弇州史料後集七十卷》,收錄於《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49—50,北京:北京出版社。
(明)王世貞:《史記短長說》,清道光海山仙館叢書本影本,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
(明)王世貞:《鳳洲筆記二十四卷、續集四卷、後集四卷》,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14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大陸外版,1997年6月初版一刷。
(明)王世貞:《鳳洲雜編》,明萬曆紀錄彙編本影本,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
(明)王世貞:《觚不觚錄》,借月山房彙鈔本影本,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
(明)王世貞:《名卿績紀》,明代傳記叢刊名人類,台北:明文書(明)局。
(明)王世貞:《嘉靖以來內閣首輔傳》,明代傳記叢刊名人類,台北:明文書局。
(明)王世貞著、錢仲聯主編、陳書錄等選註評點:《王世貞文選》,明清八大家文選叢書,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1刷。
CHEN
(明)陳洪謨:《治世餘聞》,元明史料筆記叢刊,紀錄彙編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第2次印刷。
(明)陳洪謨:《繼世紀聞》,元明史料筆記叢刊,紀錄彙編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第2次印刷。
(明)陳夢雷編:《古今圖書集成》,台北:文星書局 1964年。
(清)陳 田:《明詩紀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
陳文和主編:《嘉定錢大昕全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DING
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台北:木鐸出版社,民國77年7月。
FANG
(元)方回編、李慶甲集評校點:《瀛奎律髓》,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FU
(清)傅山著, 劉貫文、張海瀛、尹協理主編:《傅山全書》,太原 : 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初版。
GAO
(明)高棅:《唐詩品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7月第二版。
GU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台北:三民書局出版。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元明史料筆記叢刊,點校清光緒三十年金陵叢刻本,足刻本,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4月第1版,1997年11月湖北第2次印刷。
GUO
(清)郭慶藩輯:《莊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民國74年8月。
HE
(明)何景明撰、李淑毅等點校:《何大復集》,中州古籍出版社。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元明史料筆記叢刊,點校萬曆足刻本,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4月第1版,1997年11月湖北第3次印刷。
(清) 何文煥:《歷代詩話》,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民國72年2月初版。
HU
(明)胡應麟:《詩藪》,台北:正生書局,民國62年5月。
HUA
(明)華 淑編:《明人選明詩》(原名:《明詩選最》),台北:大通書局,民國63年1月初版。
HUANG
(明)黃宗羲:《南雷文定》,台北:世界書局,民國五十三年二月初版。
JIAO
(明)焦竑編:《國朝獻徵錄》(全八冊),中央圖書館珍藏善本,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七十三年十二月再版。
(明)焦竑:《玉堂叢語》元明史料筆記叢刊,點校萬曆四十六年曼山館重刻本,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7月第1版,1997年12月湖北第2次印刷。
(明)焦竑撰、李劍雄點校:《澹園集》(上、下),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5月第1版。
LI
(明)李夢陽撰:《空同先生集》,台北:偉文圖書公司,明刊本影印,1976年。
(明)李攀龍:《滄溟先生集》台北:偉文圖書公司,1976影印明刊本。
(明)李詡:《戒庵老人漫筆》,元明史料筆記叢刊,點校常州先哲遺書本,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2月第1版,1997年湖北第2次印刷。
(明)李贄:《續藏書》,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5年7月第二次印刷。
(明)李贄著,張建業編:《李贄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1刷。
LIU
(梁)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里仁書局,民國73年5月20日。
LONG
(清)龍文彬撰:《明會要》,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56年10月第1版,1998年北京第3次印刷。
LU
(明)陸 粲:《庚巳編》,元明史料筆記叢刊,點校紀錄匯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4月第1版,1997年11月湖北第2次印刷。
(明)陸 容:《菽園雜記》,北京:元明史料筆記叢刊,清嘉慶十五年墨海金壺點校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第2次印刷。
QIAN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明代傳記叢刋》,台北:明文書局印行。
(清)錢謙益:《初學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9月,第一版。
SHEN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元明史料筆記叢刊,點校清道光七年姚氏扶茘山房本,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2月第1版,1997年11月湖北第3次印刷。
(清)沈德潛:《明詩別裁》,商務印書館。
(清)沈德潛編:《唐詩別栽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清)沈德潛、周準編:《明詩別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清)沈德潛著、霍松林校注:《說詩晬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
SHI
《四庫菁華》(第九冊),台北:生生印書館,民國七十六年三月七日初版。
SUN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77年10月,第三版。
TANG
(明)唐順之:《唐荊川集》,四部叢刊本。
WANG
(明)王夫之著、陳新校點:《明詩選評》,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3月第1版1刷。
(明)王 錡:《寓圃雜記》,元明史料筆記叢刊,點校玄覽堂叢書本,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6月第1版,1997年11月湖北第3次印刷。
(清)王士禎著、張宗柟纂集、戴鴻森校點:《帶經堂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王熙元、尤信雄、沈秋雄合編:《詩府韻粹》,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2年12月。
王祖畬等纂:《太倉州志》,民國八年刊本影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
WEN
(明)文徵明:《甫田集》,明嘉靖影印本,明代藝術家叢刊,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民國57年7月初版。
WU
(明)吳國倫:《甔甀洞稿》,台北:偉文圖書出版公司,民國65年初版。
(明)吳納,于北山校點:《文章辨体序說》,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8月第1版,1998年5月1刷。
吳文治主編:《明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1版1刷。
XIE
(明)謝榛:《四溟山人全集》,台北:偉文圖書公司,明刊本影印,1976年。
XU
(明)徐師曾著,羅根澤校點:《文章明體序說》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8月第1版,1998年5月1刷。
(明)徐渭:《徐渭集》,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4月1版,1999年2月北京2刷。
(明)徐禎卿:《迪功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徐中行:《徐天目先生集》,台北:偉文圖書出版公司,民國65年初版。
(明)許學夷著,杜維沫校點:《詩源辯體》,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
YANG
楊家駱主編:《易程傳、易本義》,台北:世界書局,1996年2月初版,第13刷。
(清)楊倫箋注:《杜詩鏡銓》台北:華正書局,民國79年9月。
(元)楊士弘選:《唐音》,四庫全書珍本,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71年。
YE
(清)葉德輝等:《書林清話》,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七十七年四月再版。
(明)葉 權:《賢博編》,元明史料筆記叢刊,點校萬曆間黃應台刻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第2次印刷。
YONG
(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北京:新華書店,1995年4月北京第六次印刷。
YU
(明)余繼登:《典故紀聞》,元明史料筆記叢刊,點校明萬曆畿輔叢書本,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7月第1版,1997年12月湖北第2次印刷。
(明)于慎行:《穀山筆塵》,元明史料筆記叢刊,點校萬曆四十一年本,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6月第1版,1997年11月湖北第3次印刷。
YUAN
(明)袁宏道著、錢伯城箋校:《袁宏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清)袁枚著 劉衍文、劉永翔合注:《袁枚續詩品詳注》,上海:上海書店:1993年12月第一版。
(明)袁中道:《珂雪齋前集》,台北:偉文圖書公司,明刊本影印,1976年。
ZHANG
(明)張岱《瑯嬛文集》,長沙:岳麓書社,1985年初版。
(明)張 瀚:《松窗夢語》,元明史料筆記叢刊,點校武林往哲遺書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第2次印刷。
(明)張居正:《張文忠公全集》,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24年初版。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出版,2000年1月1版1刷。
ZHENG
(明)鄭 元:《今言》,元明史料筆記叢刊,點校民國二十七年上海涵芬樓影印紀錄彙編叢書本,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5月第1版,1997年11月湖北第2次印刷。
ZHONG
(梁)鍾嶸著、陳延傑注:《詩品注》,台北:里仁書局,民國81年9月25日。
ZHOU
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書局。
(清)周亮工:《書影》,台北:世界書局,民國65年初版。
ZHU
(清)朱彝尊:《明詩綜》,台北:世界書局,1970年 再版。
(清)朱彝尊著,姚祖恩編,黃君坦校點:《靜志居詩話》(上、下),北京:1998年2月北京第1次印刷。
二、今人論著:
CAI
蔡鎮楚:《中國詩話學史》,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1988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蔡鎮楚:《詩話學》,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7月初版第2次印刷。
CAO
曹勝高:〈論古典詩歌敘述口吻的模糊性〉,《齊魯學刊》,2001年第2期。
CENG
程 杰:《宋詩學導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1版1刷。
CHEN
陳伯海:《唐詩學引論》,上海:知識出版社,1990年11月第2次印刷。
陳國球:《胡應麟詩論研究》,香港:華風書局有限公司,1986年9月初版。
陳國球《唐詩的傳承—明代復古詩論研究》,台北:學生書局,民國79年9月初版。
陳良運:《中國詩學體系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1998年9月第2次印刷。
陳書錄:《明代前後七子研究》,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陳鳴樹著:《文藝學方法概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 版。
陳文新:《明代詩學》,中國詩學叢書,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陳 行:《長江文化與中華民族》,上海:上海書店,1996年9月第1版。
DONG
董小英:《再登巴比倫塔—巴赫金與對話理論》,北京:三聯書店,1994年北京1版1刷。
GONG
龔鵬程:《詩史本色與妙悟》,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75年4月初版。new window
龔鵬程:《晚明思潮》,台北:里仁書局,民國83年11月30日初版。new window
GUAN
關文發、顏廣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5月2版2刷。
GUO
郭紹虞:《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民國74年10月台一版。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79年7月。
郭英德:《痴情與幻夢——明清文學隨想錄》,上海:三聯書局,1992年6月初版。
HE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台北:桂冠圖書,1989年8月第1 版。
HU
胡傳安:《詩聖杜甫對後世詩人的影響》,台北:幼師文化事業,民國74年2月4版。
HUA
花建、于沛著:《文藝社會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年5月第1 次印刷。
華正書局編輯部:《中國歷代文學論著精選》,台北:華正書局。
HUANG
黃景進:《嚴羽及其詩論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75年2月初版。new window
黃卓越:《明永樂至嘉靖初詩文觀研究》,文化與詩學叢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初版1刷。
JIAN
簡恩定:《中國文學復古風氣探究》,文史哲學集成,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1年3月出版。
簡錦松:《明代文學批評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8年2月初版。
簡政珍主編:《文學理論》,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一,台北:民國八十二年5月臺初版。
JIANG
姜公韜:《王弇州的生平與著述》,文史叢刊之三十九,台北:台灣大學文學院,民國63年12月初版。new window
JIN
金達凱:《中國文化史論》,香港:屯青書屋,1994年12月。
LI
李炳海:《民族融合與中國古代文學》,東北師範大學文庫,長春:東北師範大學1997年9月初版。
李瑞良:《中國古代圖書流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版1刷。
李世英、陳水雲:《清代詩學》,中國詩學叢書,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LIAO
廖可斌:《復古派與明代文學思潮(上、下)》,大陸地區博士論文叢刊,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3年2月初版。
LIU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第1版。
劉紹瑾:《復古與復元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劉士林:《中國詩性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1刷。
劉德重、張寅彭:《詩話概說》,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8月第1版北京第1次印刷。
劉衍文,劉永翔著:《文學鑑賞論》(增補本),台北:洪葉文化事業,1995年9月初版1刷。
劉毓慶:《從經學到文學——明代「詩經」學史論》,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2001年6月第1版1刷。
LU
呂正惠:《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台北:大安出版社,民國78年9月初版。
陸海明:《中國文學批評方法探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1刷。
陸侃如、馮沅君:《中國詩史》,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1996年3月1版1刷。
MOU
繆永禾:《明代出版史稿》,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版1刷。
NIU
牛建強:《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8 月初版1刷。
QI
啟功、張中行、金克木:《說八股》,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6月新1版。
QIAN
錢基博:《明代文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9月台二版1刷。
錢鍾書:《談藝錄》(增訂本),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民國77年11月初版。
錢鍾書著,舒展選編:《錢鍾書論學文選》,廣州市:花城出版社,1990年4月第1版,1991年10月2刷。
QIAO
喬惟德、尚永亮:《唐代詩學》,中國詩學叢書,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SHAO
邵 紅:〈明代文學批評的特色及流派〉,《明代文學批評資料彙編(上)》頁1—63,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國67年9月初版。
SUI
史小軍:《復古與新變—明代文人心態史》,石家庄市: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版1刷。
WANG
汪向榮編:《明史日本傳箋証》,成都:巴蜀書社出版社,1988年3 月第一版。
王凱符:《八股文概說》,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4月第1 版。
王其榘:《明代內閣制度史》,中國歷史叢書,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1月第1版1刷。
王興亞:《明代行政管理制度》,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7月初版1刷。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袁震宇、劉明今著:《中國文學批評通史—明代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王子武:《中國詩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76年8月。
王鍾陵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文精粹.文學史方法論卷》,石家庄市: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第1次印刷。
WU
吳建國:《雅俗之間的徘徊——16至18世紀文化思潮與通俗文學創作》,湖南長沙:岳麓書社,1999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XIA
夏咸淳:《晚明士風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7月1版1刷。
XU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1年9月5版(學4版)。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2年1月8版。new window
許建崑:《李攀龍文學研究》,文史哲學集成,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76年2月初版。
YE
葉嘉瑩:《中國古典詩歌評論集》,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7月再版1刷。
葉慶炳、邵紅編輯:《明代文學批評資料彙編(上、下)》,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國67年9月。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76年初版。
葉樹聲、余敏輝:《明清江南私人刻書史略》,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1刷。
葉維廉:《中國詩學》,北京:三聯書店,1996年3月北京第3次印刷。new window
YIN
印 順:《中國禪宗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2版,2002年3月2刷。
YOU
游國恩編:《中國文學史》,台北,五南書局,民國79年初版。
由毓淼等:《杜甫和他的詩》(全二冊),台北:學生書局,民國71年2月再版。
YU
余英時、許倬雲等著:《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份子》,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11月初版第5刷。new window
YUAN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台北:五南書局,民國91年初版。
ZHANG
張伯偉:《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研究》,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張 荷:《吳越文化》,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年7月。
張雙英:《中國文學批評的理論與實踐》,台北:萬卷樓出版社,民國82年10月初版2刷。
張思齊:《宋代詩學》,中國詩學叢書,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ZHAO
趙沛霖:《興的源起—歷史積澱與詩歌藝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版1刷。
ZHOU
周 邨:《上海風俗志》,台北:明文書局,1988年9月31日初版。
周明初:《晚明士人心態及文學個案》,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8 月1版1刷。
周群:《儒釋道與晚明文學思潮》,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1刷。
周世箴:《語言學與詩歌詮釋》,即將出版。new window
ZHU
朱東潤撰,章培恒導讀:《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北:大夏出版社, 民國80年12月。new window
朱自清:《詩言志辨》,台北縣: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72年1月5日初版。
三、期刊論文:
BAI
白新良:〈江蘇書院述論〉,《南開學報》,1993年第1期,總第111期,頁52—60。
BAO
鮑永軍:〈王世貞的史學思想〉,《史學史研究》,2001年第3期,總第103期,頁34—39。
包遵彭:〈王世貞及其史學——為弇山堂別集影本作〉,《弇山堂別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54年5月初版。
CANG
倉修良:〈明代大史學家王世貞〉,《文獻》,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年第2期,總第72期。
CAO
曹林娣:〈景因文而構,園賴文以傳——蘇州園林與中國古典文學〉,《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3期,總第80期,頁65—67。
CHANG
昌彼得、喬衍琯:〈國立故宮博物院、中央圖書館所藏明代方志聯合書目(上)〉,《故宮季刊》,總第一卷第三期,頁67—78。new window
常建華:〈論明代社會生活性消費風俗的變遷〉,《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4期,總第120期,頁53—63。
CHEN
陳寶良:〈晚明文化特質初探〉,《中州學刊》,1990年第1期,總第55期,頁115—118。
陳寶良:〈明代生員新論〉,《史學集刊》,2001年第3期,總第84期,頁38—43。
陳寶良:〈明代文人辨析〉,《漢學研究》第19卷第1期,民國90年6月。new window
陳國球:<簡論唐選本與明代復古詩說>,《評論》,1993年第2期,頁111—121。
陳國球:<明清格調詩說的現代研究(1917—1979)>,《杏壇擷英—陳炳良教授榮休紀念文學研究論文集》,文星圖書出版公司,2001年8月初版,頁115—119。
陳寒鳴:〈《顏鈞集》與明代中後業的平民儒學〉,《中州學刊》,1997年第3期,總第99期,頁69—73。
陳靜瑩:<謝榛《四溟詩話》創作方法論評析>,《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學刊》,2000年10月第10期,頁187—198。new window
陳良運:〈當代文論建設中的古代文論〉,《文學評論》,2000年第2期,頁135—140。
陳謙豫:<李卓吾評點小說的項獻>,《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79年第3期,頁59—63。
陳文新:〈論詩文體性之異——明代詩學的一項重要建樹〉,《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0年5月,第53卷第3期,總248期,頁365—370。
陳文新:〈明代格調派的演變歷程及其對意圖派的否定〉,《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年3月,第54卷第2期,總253期,頁205—211 。
陳蔚松:<李贄反傳統思想的成因及其特色>,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5年第6期,總第118期,頁85—88,頁78。
陳增輝:<李贄的倫理思想(上)>,《孔孟月刊》,民國83年3月,第32卷第7期,頁24—33。new window
陳增輝:<李贄的倫理思想(下)>,《孔孟月刊》,民國83年4月,第32卷第8期,頁30—34。new window
CHENG
程祥徵:《語言風格初探》,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0年1月。
CUI
崔曉西:〈明代民歌批評的歷史成就及其局限〉,廈門:《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1996年第3期,總第127期,頁79—84。
DONG
董乃斌:〈郭紹虞先生中國文學批評史研究的成就與貢獻〉,《文學遺産》,1992年第1期,未標示總期數,頁107—113。
董曉萍:〈論明七子在詩論復古中對民間「真詩」的發微〉,《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4期,總第113期,頁88—95。
FAN
范宜如:〈吳中地誌書寫——以文徵明詩文為主的觀察〉,《中國學術年刊》民國89年3月,總第21期。new window
范宜如:〈明代中期吳中商業活動及其文藝現象〉,《中國學術年刊》,民國90年5月,總第22期。new window
FU
傅立萃:〈謝時臣的名勝四景圖——兼談明代中期的壯遊〉,《美術研究集刊》(台大:藝術史研究所,1997年3月,總第四期),頁185—213。new window
傅小凡:〈從「獨抒性靈」到「無欲無我」——論袁宏道思想的轉變〉,《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2期,總148期,頁30—35。
GAO
高燮初:〈吳學研究的歷史、現狀與未來〉,《江海學刊》,1997年第1期,總第187期,頁173—183。
GONG
龔鵬程:〈區域特性與文學傳統〉,《古典文學》第十二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81年10月初版,頁1—26。new window
龔顯宗:<高棅詩論>,《明清文學研究論集》,華正出版社,民國85年1月初版,頁37—43。
GUO
郭英德:〈明代文人結社說略〉,《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4期,總第113期,頁28—34。
郭英德:〈元明文學史觀散論〉,《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3期,總第129期,頁16—24。
HAN
韓經太:〈中國古典詩學新探四題〉,《中國社會科學》北京:1987年第6期,總48期,頁173—190。
HE
何大猷:〈袁宏道與民間文化〉,《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4期,總116期,頁78—79。
何冠驥:〈試論中國文學批評史的分期〉,《借鏡與類比——中國文學研究的現代化》,台北:東大書局,1989年出版,頁1—40。
HOU
侯淑娟:〈徐渭的文學批批觀〉,《中國文化月刊》,1992年4月,總第150期,頁108—123。
HUAI
懷效鋒:<明代中葉的宦官與司法>,《中國社會科學》,1985年第6期,總第36期,頁193—205。
HUANG
黃炳輝:〈高棅《唐詩品匯》述評〉,《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4期,總第112期,頁23—28。
黃 強:<八股文與明清戲曲>,《文學遺產》,1990年第2 期,頁100—108。
黃仁生:〈二十世紀的明代文學研究〉《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1期,未標示總期數,頁120—124。
黃文樹:<李贄的思想根源>,《孔孟月刊》,民國83年2月,第32卷第六期,頁22—30。new window
黃振民:〈論王士禛詩之神韻說及其所謂之神韻說〉,《中國國學》,1990年11月,總第18期。
JIA
賈順先:〈楊慎的文學思想〉,《國文天地》,1988年5月,總第36期,頁56—60。new window
JIAN
簡恩定:〈明代何以走上復古之路?〉,《古典文學》第十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7年12月初版,頁169—190。
簡錦松:〈論明代文學思潮中的學古與求真〉,《古典文學》第八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5年4月初版,頁313—356。
JIANG
蔣寅:<起承轉合:機械結構論的消長—兼論八股文法與詩學關係>,《文學遺產》,1998年第3期,頁65—75。
KONG
孔慶茂:<八股文與中國文學>,《江海學刊》,1999年第3期,總201期,頁177—182。
KUANG
鄺健行:<明代唐宋派古文四大家「以古文為時文」說>,《香港中文大學學報》,1991年第22卷,頁219—231。
鄺健行:《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台北:臺灣書局,民國88年5月初版。
LI
李伯重:〈明清江南的出版印刷業〉,《中國經濟史研究》,2001年第3期,總第63期,頁94—146。
李春青:〈文化詩學視野中的古代文論研究〉,《文學評論》,2001年第6期,未標示總期數,頁46—50。
李健章:〈三袁詩歌初探〉,《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1期,頁67—75。
李建中:〈辨體明性:關於古代文論詩性特質的現代思考〉,《華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3月,第40卷第2期,總150期,頁64—69。
李 凱:〈關於文學理論學科界屬問題的思考〉,《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1期,總第112期,頁132—137。
李 慶:〈二十世紀日本的明代研究概述〉,《漢學研究(第三集)》,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9年1月第一版,頁162—189。
李銳清:〈沈德潛「格調說」的來源及理論〉,《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香港:中文大學,1985年,總第16卷。
李小林:〈明萬曆年間的撰修「國史」活動〉,南開學報,1991年第6期,總第104期。
李秀華:〈晚明尚態書風流行之成因〉,《花蓮師院學報》,1997年10月,頁307—336。
LIAN
連文萍:〈試論明代茶陵派之形成〉,《古典文學》第十二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81年10月初版,頁143—176。
LIN
林嘉怡:〈明代文人「情」概念之遞變探究〉,《中國文化月刊》,1998年2月,總第215期,頁83—94。
林繼中:〈文氣說解讀〉,《文藝理論研究》,2001年5月,總第118期,頁83—89。
林其泉:〈李贄是怎麼評朱熹的〉,《國文天地》,1988年6月,總第37期,頁46—49。new window
林興宅、洪身我:〈神韻說之系統觀〉,《福建論壇》,1990年第6期,總第61期,頁36—40。
LIU
劉海燕:<試論明初詩壇的崇唐抑宋傾向>,《文學遺產》,2001年第2 期,頁66—77。
劉康德:<從明儒的「號」:山、水、川、谷看「心性之學」>,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3期,頁41—46。
劉泰山:〈清物、情物、孤物、活物——鍾惺、譚元春的詩歌理論述評〉,《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5期,總75期,頁109—111。
劉曉東:〈明代士人本業治生論——間論明代士人之經濟人格〉,《史學集刊》,2001年第3期,總第84期,頁70—75。
劉修明:<李贄的思想歷程和價值取向>,《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二期,頁52—59。
劉志琴:〈晚明城市風尚初探〉,《中國文化研究集刊(第一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4年3月第一版》,頁190—208。
LU
呂景琳:〈李贄與明末三教合一思潮〉,《中國文化研究集刊》(第一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4年3月第一版,頁229—247。
呂士朋:〈明代的黨爭〉,《歷史月刊》,1993年11月,總第70期,頁48—61。
LUO
羅錦堂:〈明代的民間文學〉,《第一屆中研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文學組)》,頁115—133。
羅肇錦:《語言與文化》,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民國79年10月初版。new window
羅宗強:〈評《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兼論中國文學批評史研究中的一些問題〉,《中國社會科學》,北京:1982年第3期,總15期,頁173—186。
羅宗真:〈吳文化與吳學〉,《江海學刊》,1997年第4期,總第190期,頁183—185。
MA
馬 光:〈文學批評的移植問題——兼及「批評學」的建構〉,《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1年6月,總66期,頁73—78。
馬美信:<陽明心學與文學復古運動>,《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六期,頁97-102,頁12。
MENG
孟祥榮:<公安三袁與李贄>,《孔孟月刊》,民國89年8月,第38卷第12期,頁30—38。new window
MOU
牟鍾鑒:〈《明代思想史》與明代思想研究〉,《中國文化》,香港:總第10期,頁173—178。
PENG
彭玉平:〈中國文學批評史的邏輯基點和型態特徵〉,《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廣州:2000年第6期,總168期,頁8—14。
PU
(韓)朴璟蘭:<錢謙益的文學本質論>,《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4期,頁121—126。
QIAN
錢中文:〈對話的文學理論——誤差、啟動、融化與創新〉,《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北京:1993年第5期,總77期,頁4—10。
SHANG
商 傳:〈晚明社會轉型的畸形因子〉,《歷史月刊》,1996年10月,總第105期,頁89—96。
SHAO
邵曼珣:〈明代中期蘇州文人尚趣之研究〉,《古典文學》第十二集,頁177—199,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81年10月初版。new window
邵毅平:〈評《四庫全書總目》的晚明文風觀〉,《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年第三期,頁52—57。
SHI
石守謙:〈浪蕩之風——明代中期南京的白描人物畫〉,《美術研究集刊》(台大:藝術史研究所,1994年3月,總第一期),頁39—53。new window
史小軍:〈論復古者的文體意識及其影響 〉《學術研究》,廣州市: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期,頁12—17。
SUN
孫竟昊:〈明清江南商品市場結構與市場機制探析〉,《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6年第5期,總第127期,頁91—96。
孫克強:〈雅俗初論〉,《中州學刊》,1990年第4期,總第58期,頁66—69。
孫蓉蓉:<論古代文學批評的整合思維>,《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1996年第3期,頁44—49,頁58。
孫衛國:<論王世貞《弇山堂別集》對《史記》的摹擬>,《南開學報》1998年第2期,總142期,頁74—80。
孫學堂:〈王世貞隆萬時期文學思想研究〉,《文學與文化》,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年3月初版,頁77—121。
孫之梅:<鬼趣、兵象—錢謙益論竟陵派>,《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期,咩第91期,頁58—64。
WANG
汪世清:<明後七子及其交游生卒補考>,《香港中文大學學報》,1991年第22卷,頁31—50。
王長俊:〈詩歌意象的不確定性與模糊審美〉,《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期,頁91—96。
王春瑜:〈明末四公子的深誼〉,《歷史月刊》,1997年1月,總第108期,頁35—37。
王春瑜:〈明人文集的人文傳統〉,《明人文集與明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1990年4月。
王春瑜:〈明代商業文化初探〉,《中國史研究》1992年第四期,總第56期,頁141—154。
王國強:〈明代的皇室藏書事業〉,《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2期,總第69期,頁107—111。
王家儉:〈晚明的文學思潮〉,《漢學研究》,第7卷第2期,1989年12月,頁279—300。
王建生:〈神韻說的意義〉,《中國文化月刊》,1998年7月,總220期,頁62—67。
王建生:〈肌理說的意義〉,《中國文化月刊》,總221期,1998年8月,頁46—48。
王金凌:〈文學理論的理式〉,《古典文學》第七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5年4月初版,頁1011—1043。
王日根:〈明清科舉制度對民營教育的促進〉,《廈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4期,總第148期,頁98—104。
王衛平:〈從尚文到尚武——吳地民風嬗變研究之一〉,《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3期,總第80期,頁84—90。
王文生:〈明代的文學理論〉,《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1期,總41期,頁59—66。
王宇根:〈「比興」與中國詩學意義的動態生成〉,《北京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6期,總第178期,頁87—90。
王 聿:〈李卓吾雜揉儒道法佛四家思想〉,《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香港:中文大學,1979年,總第10卷下冊。
汪正章:<論文學的真實性及其虛幻形態—古典文學理論札記>,《南開學報》,1989年第5期,總第91期,頁37—46。
WU
鄔國平:〈民歌與明代文學批評〉,《復旦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頁37—43。
吳承學:〈傳統文學批評方式的歷史發展〉,《文學遺産》,1990年第1期,未標示總期數,頁42—50。
吳重翰:〈明代文學復古之論戰〉,《廣大學報》第3期,廣東大學,1949年3月,頁53—64。
吳調公:〈神韻論:民族文化土壤與詩人心理結構〉,《江海學刊》,1989年第3期,總第141期,頁158—166。
吳調公:〈古代文論在矛盾迴旋中昇華〉,《文學遺産》,1989年第4期,未標示總期數,頁15—24。
吳調公:〈晚明文藝啓蒙曙色中的雙子星座——公安與竟陵個體意識比較〉,《文學遺産》,1991年第3期,未標示總期數,頁91—100。
吳宏一:〈晚明的詩壇風氣〉,《國文天地》,1987年1月,總第20期,頁56—63。new window
吳建民:〈妙悟論〉,《中州學刊》(1996年第5期,總95期),頁103—106。
吳兆路:〈性靈文人的心態擇向〉,《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1期,頁78—83。
吳振漢:<王世貞<史乘考誤>所論嘉、隆之際史事考釋>,《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人文學報》,第17期頁66—91。new window
XIA
夏咸淳:〈明代後期文士與商人的關係〉,《社會科學》,上海:1993年,總第7期,頁59—63。
夏咸淳:〈晚明文士與市民階層〉,《文學遺產》,1994年第2期,頁85—91。
XIAO
蕭淳鏵:〈詩人玉屑與滄浪詩話之關係〉,《中國文化月刊》,1998年4月,總217期,頁44—70。
XIE
謝貴安:〈《明實錄》修纂與明代政治鬥爭〉,《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1期,總第228期,頁108—113。
謝明陽:〈李贄與王國維文學觀念之比較——文學上的童心與赤子之心〉,《中國文化月刊》,1996年6月,總第68期,頁78—85。
XU
徐 泓:〈明代社會風氣的變遷——以江浙地區為例〉,《中研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1989年6月,頁137—159。
徐明安:〈徐渭的文藝本體論及其意義〉,《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3月,總第30卷第2期,頁81—85。
YAN
鄢傳恕〈<清代詩論家論明代前後七子〉,《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3舛第3期,總第103期,頁70—74。
顏學恕:〈明代平民思想家嚴鈞的理想追求〉,《中國史研究》,1997年第2期,總第74期,頁149—156。
YANG
楊志恆:〈李贄美學思想片論〉,《福建論壇》,1991年第6期,總第67期,頁35—37。
YU
余手民:〈評《中國文學批評資料彙編》〉,《國文天地》,1986年2月,頁64—65。new window
余英時:<從宋明儒學的發展論清代思想史——宋明儒學中的智識主義的傳統>,《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9年4月初版第21刷,頁87—119。new window
ZHANG
張伯偉:〈論詩詩的歷史發展〉,《文學遺產》,1991年第4期,頁1—7。
張德信:〈《劍橋中國明代史》的得與失〉,《中國社會科學學報》,1994年第4期,總第88期,頁147—161。
張漢良:〈論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氣」的問題〉,《比較文學理論與實踐》,台北:東大書局,1986年出版,頁343—357。
張良志:〈袁宏道文學思想中的辯證因素〉,《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1期,總71期,頁114—117。
張民服:〈明清時期商品經濟對社會生活的影響〉,《中州學刊》,1991年第6期,總第66期,頁121—123。
張全之:〈雅俗對立: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內在矛盾運動〉,《中州學刊》,2001年第1期,總第121期,頁97—101。
張雙英:〈文學理論產生的架構及其運用舉隅〉,《古典文學》第七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5年4月初版,頁1045—1078。
ZHAO
趙善嘉:〈明清科舉與文學〉,上海:《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92年第1期,總第52期。
趙永紀:《詩之真—中國古典詩學散論》,《南開學報》,1991年第3期,總第101期,頁50—56。
趙永紀:<嚴羽風格論的歷史地位>,《南開學報》,2001年第1期,總第159期,頁73—80。
ZHENG
鄭克晟:〈明清江南地主的衰落與北方地主的興起〉,《北京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5期,總第167期,頁49—58。
鄭樹森:<西方理論與中國文學研究>,《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二卷第1期,頁16—34。new window
ZHOU
周 秦:〈不讓古人專美於前——《清詩紀事編纂情況追記》,《國文天地》,1990年1月,總第56期,頁104—105。
周群:<佛禪旨趣與竟陵派詩論>,《江海學刊》1998年第2期,總第194期,頁166—171。
周學軍:〈心學與晚明江南士風〉,《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1期,總第93期,頁52—57。
周鎮鶴:〈從明人別集看晚明旅遊風氣的形成〉,《明人文集與明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1990年4月。
ZHU
朱易安:〈明人選唐詩三部曲—從《唐詩品匯》、《唐詩選》、《唐詩歸》看明人的崇唐文化心態〉,《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90年28期,總第44期,頁77—84。
朱易安:〈後七子和明末文人的唐詩觀—明代唐詩批評史研究之二〉,《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91年第8期,總第49期,頁88—98。
ZHUO
卓福安:〈論《藝苑卮言》的文學史意識〉,台北:淡江大學漢學國際會議論文集,2000年5月。
ZOU
鄒 莉:〈明清江南士子心態的變遷〉,《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期,總第130期,頁54—57。
鄒徐文:<系統批評論綱>,《徐州師範學院學報》,1987年第2期,總第58期,頁13—19。
四、學位論文:
CAI
蔡榮昌:《制義叢話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七十六年四月。new window
CHEN
陳錦盛:《徐禎卿之詩論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民國80年6月。
陳萬益:《晚明性靈文學思想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66年6月。new window
FAN
范宜如:《明代中期吳中文壇研究——一個地域文學的考察》,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90年5月。new window
GONG
龔顯宗:《謝茂秦之生平及其文學觀》,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8年4月。new window
龔顯宗:《明七子派詩文及其論評研究》,台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68年6月。new window
HUANG
黃慧楨:《王世貞詞學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民國86年5 月。
黃瓊娟:《由「重寫文學史」運動反思大陸文學左傾思想的發展》,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6月。
黃如焄:《明代詩學精神與神韻傳統》,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民國89年6月。new window
黃志民:《明人詩社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民國61年。
黃志民:《王世貞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65年。
LI
李欣潔:《明代復古詩論重探》,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0年6月。
LIN
林琦妙:《明代蘇州文學與繪畫藝術之交流》,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民國80年7月。
林淑貞:《詩話論風格》,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7年。new window
MAI
麥杰安。《明代蘇常地區出版事業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系碩士論文,民國85年。
SHAO
邵曼珣:《論真——以明代詩論為考察中心》,台北:東吳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民國80年5月。
邵曼珣:《明代中期蘇州文人生活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民國89年6月。new window
WU
吳瑞泉:《沈德潛及其格調說》,台北:東吳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民國69年5月。
XU
徐國能:《歷代杜詩學詩法論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91年5月。new window
許建崑:《王世貞評傳》,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5年。
YANG
楊英姿:《明代復古詩論「緣情比興」說》,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民國85年6月。
ZHENG
曾金城:《漢「鼓吹鐃歌」十八曲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5月。
ZHUO
卓福安:《熟讀涵泳以合神境——論《藝苑卮言》的復古主張》,台北:淡江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民國87年6月。new window
五、檢索工具書籍:
CHI
池秀雲:《歷代名人室名別號辭典》,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
FANG
方詩銘編著:《中國歷史紀年表》,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5月第1版,1998年11月4刷。
FU
傅抱石著:《中國繪畫理論》台北:里仁書局,民國84年4月30日初版,第三刷。
HUA
華世出版社編輯部編訂:《中國歷史紀年表》,台北:華世出版社,民國67年1月初版。
JIANG
姜亮夫:《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7年1月初版,1993年11月臺1版第一版第四次印刷。
蔣文光:《中國書法史》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2年7月。
LAI
賴明德主編:《中國古典文學大辭典》,旺文社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7月。
MING
《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71年7月初版。
SENG
沈起煒、徐光烈編:《中國歷代職官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8月初版,1998年12月3刷。
SHAO
邵 紅:〈明代文學批評的特色及流派〉,《明代文學批評資料彙編(上)》,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國67年9月初版。
TAI
臺敬農編:《百種詩話類編(上、中、下)》(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WANG
王世德主編:《美學辭典》,台北:木鐸出版社,民國76年12月初版。
王余光、徐 雁主編:《中國讀書大辭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2版5刷。
王毓銓、曹貴林主編:《中國歷史大辭典.明史》,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1刷。
WU
吳文治:《中國文學史大事年表(上、中、下)》,合肥:黃山書社,1996年2月第2次印刷。
XI
《西方美學名著引論》:台北:木鐸出版社,民國77年9月初版。
XIONG
熊秉明著:《中國書法理論體系》(未註明出版事項)。new window
XU
徐朔方:《徐朔方集》第二卷《晚明曲家年譜》,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
YAN
顏元叔編:《西洋文學辭典》台北:正中書局,民國80年9月初版。
YANG
楊金鼎:《中國文化史詞典》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8月第2 次印刷。
楊蔭深編著:《中國文學家列傳》,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國80年12月6版2刷。
YAO
姚鵬、袁堅等主編:《中國思想寶庫》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0。
ZHANG
張葆全主編:《中國古代詩話詞話辭典》,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3月第一版。
張福慶編著:《中國古代文學家室名別稱詞典》,北京:華文出版社,2002年1月初版。
張慧劍編:《明清江蘇文人年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
ZHAO
趙明著:《中國書法藝術》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68年9月修訂。
ZHENG
鄭利華:《王世貞年譜》,新編明人年譜叢刊,上海:复旦大學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次印刷。
ZHU
祝嘉著:《書學格言疏證》台北:木鐸出版社,民國76年11月第二版。
六、翻譯與外文書籍:
AI
(英)艾.阿.瑞恰慈(1893—1979)著、楊自伍譯:《文學批評原理》,南昌市: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2年2月1版1刷。
(法)艾斯卡皮著、王美華、于沛譯:《文學社會學》,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第1 次印刷。
DA
(日)大谷敏夫著,毛丹青譯:〈楊州常州學派及其江南文化圈〉,《中國文化研究集刊(第四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7年1月第一版,頁424—434。
DI
(日)荻原朔太朗著,徐復觀譯:《詩的原理》,台北,學生書局,民國78年1月修訂三版。
FA
(英)法蘭克(Frank Lentricchia)著, Thomas McLaunhlin編、張君媛等譯:《文學批評術語》,牛津大學出版社 1994。
FEI
(奧)費爾迪南.德.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 台北:弘文館出版社,民國74年10月初版。
GAO
(美)高友工、梅祖麟,李世耀譯、武菲校:《唐詩的魅力——詩語的結構主義批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5月第2次印刷。
HA
(美)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著、徐文博譯:《影響的焦慮》(The Anxiety of Influence),萬象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12月初版。
HENG
(日)橫田輝俊:〈明代詩文理論的發展〉,《日本學者中國文學研究譯叢》,吉林出版社,1990年3月。
JI
(日)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元明詩概說》,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民國75年6月初版。
JIA
(德)伽達瑪著, 王才勇譯:《真理與方法》,1987年7月第1 版。
JIN
(日)今道友信編, 李心峰等譯:《美學的方法》,外國文藝理論研究資料叢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年6月北京第1版。
KAI
(美)凱斯.京斯(Keith Jenkins)著.賈士衡譯、盧建榮導讀:《歷史的再思考》(Re—thinking History),歷史與文化叢書,香港:麥田出版社,1997年11月1日初版3刷。
LEI
(英)雷蒙德.查普曼 (Raymond Chapman) 著,王晶培審譯:《語言學與文學》(Linguistics and Literature),台北:結構出版群,1989年3月5日初版。
LING
(日)鈴木大拙、(美)佛洛姆(Erich Fromm)著,孟祥森譯:《禪與心理分析》,台北:志文出版社,民國78年3月再版。
LIU
(美)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4年8月第二次印行。
MA
(德)馬克思.韋伯著、李秋零.田薇譯:《社會科學方法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版1刷。
MOU
(美)牟復禮、(英)崔瑞德編:《劍橋中國明代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2月第1版,1995年11月第3次印刷。
WEI
(俄)維高斯基(L.S vygotsky)著,李維譯:《思維與語言》(E. Hanfmann, J. Kasanin trans. Thought and Language) ,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2月初版。
(美)韋勤克(Wellek)、華倫 (Rene) 著,梁伯傑譯:《文學理論》(Theory of Literature),台北:水牛出版社,民國84年11月10日3版2刷。
(美)韋勤克(Wellek)、華倫 (Rene) 著,王夢鷗、許國衡譯:《文學論—文學研究方法論》(Theory of Literature),台北:志文出版社,1992年12月再版。
ZUO
(日)佐藤一郎著,楊松濤譯:〈歸有光譜系〉,《明清詩文研究資料輯叢》,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8月初版。
Ferdinand de Saussure, (1959).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 (New York: Bookman books, Ltd. 1959 by The Philosophical Library, Inc.)
George Lakoff and Mark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1)
Harold Osborne Ed. (1979). Aesthet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reprinted in 1979.
Hazard Adams and Leroy Searle Eds. (1985). Critical Theory Since 1965. Florida: University Press of Florida.
Lawrence A.Pervin, (1989),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5th edi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Robert Con Davis, Ronald Schleifer, (1998).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Forth edition, New York: Longman 1998.
Thomas S. Kuhn, (1970).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 second editio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