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國民小學閱讀磐石獎學校推動閱讀教育之研究
作者:鄭玟玟
作者(外文):CHENG, WEN-WEN
校院名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語文教育學系碩博士班
指導教授:劉瑩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8
主題關鍵詞:國民小學閱讀磐石獎閱讀教育Elementary SchoolsReading Rock AwardReading Educ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4
國民小學閱讀磐石獎學校推動閱讀教育之研究
摘 要
教育部表彰閱讀磐石獎學校,以形塑閱讀風氣,深耕閱讀教育,其卓越的績效,實值得借鏡。本研究採用多重個案研究的方式,透過訪談及文件分析方式蒐集資料,以臺灣中部地區國民小學大型、中型、小型規模各一所閱讀磐石獎學校為研究場域,探討閱讀磐石獎學校閱讀教育之理念目標及形成特色之關鍵、推動閱讀教育之實際作為及所遇困境突破之歷程,並探究促進教師閱讀教學專業成長之情形及學生閱讀學習成效之現況。各項研究資料經整理分析後,獲致以下結論:
一、三所個案學校一致認為閱讀教育的推動,無論是城市、偏鄉、弱勢與缺乏資源的學生皆很重要。閱讀教育形成特色之關鍵:大型學校宜由下漸上、上下互動發展,善用同儕的相互影響與帶動;校長以身作則推動並善用鼓勵原則,使成員自主性成長;偏鄉小校找出學校特色與亮點,克服被整併的危機。
二、推動閱讀教育之實際作為部分,三所個案學校的閱讀教育透過利用資源整合、營造閱讀環境之成效;看見閱讀亮點、閱讀推動歷程展現;落實閱讀推動策略、深化閱讀質量。推動閱讀教育所遇困境突破之歷程部分,分別就「閱讀教育之領導」及「閱讀教育之資源」論述之。
三、三所個案學校有系統的持續提升或協助教師閱讀教育專業發展,以促進教師閱讀教學專業之成長。
四、三所個案學校養成學生閱讀習慣,展開愛讀書的行動閱讀質量並重,提升學生閱讀力閱讀策略循序漸進。
最後,提出對閱讀磐石學校或其他有意推動閱讀學校在推動閱讀時的建議,以及可供未來研究之建議。
關鍵詞:國民小學、閱讀磐石獎、閱讀教育
The Study of Promoting Reading Education in Reading Rock Award Elementary Schools
Abstract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commends the reading rock award schools to shape the reading culture and deepen the reading education. Its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is worthy of reflection. This study mainly uses multiple case studies and the data collection strategies include interview, and documentation analysis. Three reading rock award schools of large scale, medium scale, and small scale each at central Taiwan are taken as research field. This study aims at exploring the goal of reading the education of the reading rock award schools and the key to its formation, promoteing the practical work of reading education and the breakthrough of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promoteing the growth of teachers' reading teaching profession, and exploreing the status of students' reading and learning outcome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stated as follows:
First, The three case schools agreed that the promotion of reading education is important for both urban and rural, disadvantaged and resource-poor students. For large scale schools, bottom-up and up-down interaction development, peer mutual influence are suggested. The principal shall make an example, promote and use principle of encouragement, in order to enable member autonomous growth. For remote area small scale schools, feature and highlight should be distinguished to overcome crisis of merger.
Second, case study schools through the use of resources to integrate and create a reading environment, find reading highlights, reading the driving process, implement reading promotion strategies and deepen reading quality. In the course of the breakthrough in the dilemma, discuss the "leadership in reading education" and "resources for reading education".
Third, case study schools systematically improve and assist teachers in the profession development of reading education.
Fourth, case study schools develop students' reading habits, carry out the love reading, pay equal attention to the quality of reading, and improve the reading strategies of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Finally, suggestions for other schools that are interested in promoting reading education, as well as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study.
Keywords: Elementary Schools, Reading Rock Award, Reading Education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王文科(1990)。質的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王自強(2009)。教師專業成長歷程所遭遇問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王怡棻(2007)。北歐閱讀風,奠定競爭力基礎。遠見雜誌,254,118-120 。
王茜穎(1999)。教孩子批判思考,從餐桌開始。商業週刊,1117,60-61。
王雲東(2012)。社會研究方法:量化與質性取向及其應用。新北市:威仕曼文化。
王筑韻(2015)。新北市國民小學推展閱讀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王瓊珠(2012)。台灣中文字詞教學研究之文獻回顧與展望。教育心理學報,44(2),253-272。
王文科 、王智弘(2006)。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書局。
文化部(2014)。101年圖書出版產業調查。臺北市:文化部。
方德隆(2004)。班級社會體系。載於陳奎熹(主編),現代教育社會學,139-177。臺北市:師大書苑。
甘靜玲(2012)。屏東縣國小教師知覺學校行政支援閱讀教育與閱讀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朱似萼(2007)。國民小學閱讀教育政策執行情形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桃園縣深耕書田追求卓越專案計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朱格誼(2014)。運用協同教學推行國小ㄧ年級繪本閱讀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江吟梓、 蘇文賢譯,Lichtman Marilyn著(2009)。教育質性研究:實用指南。臺北市: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李玉梅譯,Stephen D.Krashen著(2009)。閱讀的力量 : 從研究中獲得的啓示。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李欣霈(2015)。電子繪本對幼兒閱讀動機及閱讀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李政賢譯,Irving Seidman著(2009)。訪談研究法。臺北市:五南書局。
李政賢譯,Robert K. Yin著(2014a)。質性研究:從開始到完成。臺北市:五南書局。
李政賢譯,Catherine Marshall & Gretchen B. Rossman著(2014b)。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臺北市:五南書局。
李重毅(2012)。校長分布式領導、教師專業社群運作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李連珠譯,Goodman, K. S.著(1998)。全語言的「全」全在哪裡。臺北市:信誼出版社。
李彩鳳(2006)。國小教師參與「希望閱讀」專案之研究-以台南縣與高雄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李惠芬(2013)。國小四、五年級學童知覺班級閱讀環境與閱讀動機和閱讀理解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李曉萱(2001)。華語文教師教學專業知能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嫣紅(2000)。台北市兒童圖書館與兒童書店合作之可行性研究與合作模式之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臺北市。
吳百祿(2010)。教師領導研究。高雄市:復文書局。
吳佳玲(2009)。國民小學「閱讀磐石學校」得獎方案之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吳清山 (1997)。學習型組織理論及其對教育革新的啟示。國教月刊,43,1-7。
吳芝儀、李奉儒譯,Michael Quinn Patton著(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吳清山、林天祐(2010)。專業學習社群。教育研究月刊,191,125-126。
吳清山、林天佑(2010)。教育e辭書。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何琦瑜(2010)。尋找共好的夥伴。線上檢索日期:西元2017年1月03日。取自:http://parenting.cw.com.tw/issue/reading10mins/pg3.jsp
何琦瑜、錢欽昭(2009)。世界視野:為什麼閱讀讀寫能力,決定國家競爭力。親子天下,27,12-20。
阮凱利、歐用生(2011)。國小校長課程領導的敘事探究。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101,83-106。
林玉卿(2012)。國小學生閱讀行為與學校推動閱讀活動相關之研究以臺東縣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林示宜(2015)。在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中發展教師專業成長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林巧敏(2009),推動國中小學數位閱讀計畫之探討,台灣圖書館管理期刋,5(2)期,7-9。
林巧敏(2011)。台灣國小學童數位閱讀興趣與行為之調查分析,國家圖書館館刊,2,30-59。
林志信(2014)。探討國小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對教師專業成長之影響─以臺中市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林如薇(2011)。班級閱讀環境、教師閱讀教學信念與學童閱讀態度-以新北市試辦「活化課程實驗方案」之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玫伶(2008)。深耕閱讀的下一步~培養興趣及習慣、增進理解及思考能力。教師天地,154,27-30。
林忠仁(2010)。國民小學校長分佈領導、灰猩猩效應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孟君(2011)。閱讀教育政策與學生閱讀素養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美琴(1999)。兒童讀書會DIY。臺北市:天衛文化圖書公司。
林家元(2003)。鄉土教學對學童的鄉土環境知識、態度和行為意向之影響研究-以台中縣后里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39-262)。高雄市:麗文書局。
林菀如(2011)。任務導向夥伴關係促進職前生物教師專業成長之探討(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林進材(1999)。教學理論與方法。臺北市:五南書局。
林意雪(2013)。學習模範與性別教育。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季刊,63,18-19。
林靜宜(2011)。閱讀方舟的領航舵手:兩所閱讀磐石學校圖書館的創新經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卓石能(2011)。閱讀磐石學校之個案研究-以高雄市佳佳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周芷誼(2006)。閱讀環境與學童閱讀態度相關之研究-以彰化縣一所國小五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周倩如(2000)。公共圖書館如何推廣兒童閱讀活動。書苑季刊,44,48-56。
周淑卿主編(2017)。課程發展的知行思看見學校的生命力。線上檢索日期:西元2018年4月25日,取自:http://12cur.naer.edu.tw/upload/files/f40f3d0a0651fa64 e3f6f5bb81bd8e19.pdf
幸曼玲(2008)。閱讀的心理歷程與閱讀教學。教師天地,154,4-8。
邱連煌(2007)。成就動機:理論研究策略與應用,臺北市:文景書局。
邱憶惠(1999)。 個案研究法:質化取向。教育研究,7,113-127。
尚榮安譯,Yin, Robert K.著(2001)。個案研究。臺北市:弘智文化公司。
孟瑛如、陳虹君(2012)。從語文課程綱要探討華語地區學生的閱讀表現與問題。特教論壇,12,51-71。
洪月女譯,Goodman,K.S.著(1998)。談閱讀。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洪慧萍(2002)。合作學習融入閱讀教學模式對國小六年級學生閱讀理解、後設認知、閱讀動機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洪駿命(2013)。基於心智圖之數位說故事專題學習模式對學習動機、問題解決與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洪碧霞、林素微、吳裕益(2011)。台灣九年級學生閱讀樂趣與策略對PISA閱讀素養解釋力之探討。課程與教學季刊,14(4),1-24。
胡幼慧 (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胡銘浚(2015)。國民小學校長教導型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學校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范良火(2003)。教師教學知識發展研究。上海市:華東大學。
范振倫(2013)。與政策對話: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峰與谷(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范純燕、莊琬琳、郭碧玄、劉邦珧、鍾桃芳(2009)。以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為徑建構學校學習社群-記陸豐經驗。線上檢索日期:西元2017年11月29日,取自:https://eb1.hcc.edu.tw/edu/data/page/20150418085319793.pdf
施佩芳(2010)。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教師學習文化與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柯華葳(1994)。從心理學觀點談兒童閱讀能力的培養。華文世界,74,63-67。
柯華葳(2006)。教出閱讀力。臺北市:天下雜誌。
柯華葳(2009a)。培養Super小讀者。臺北市:天下雜誌。
柯華葳(2009b)。PIRLS2006結果說了什麼。研習資訊,26(6),3-9。
柯華葳(2011)。閱讀與思考。載於新北市永和區秀朗國民小學主編,閱讀理解-文章與試題範例(頁4-7)。臺北市:教育部。
柯慶輝(2013)。國小教師閱讀教學專業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柯蘭英(2009)。臺北縣三鶯區高年級原住民學童課外閱讀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柯華葳、詹益綾、丘嘉慧(2013)。PIRLS2011報告臺灣四年級學生閱讀素養。線上檢索日期:西元2016年2月11日,取自:http://lrn.ncu.edu.tw/Teacher%20web/ hwawei/ Project/ PIRLS%202011%E5%AE%8C%E6%95%B4%E5%A0%B1%E5%91%8A.pdf。
柯華葳、詹益綾、張建妤、游婷雅(2008)。臺灣四年級學生閱讀素養(PIRLS2006報告)。線上檢索日期:西元2016年2月11日,取自:http://lrn.ncu.edu.tw/Teacher%20web/hwawei/PIRLS%202006%20National%20Report%EF%BC%882nd%20Edition%EF%BC%89.pdf
紀麗雲(2013)。PIRLS評比與閱讀教育政策:香港與臺灣國小學童閱讀教育政策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大學,嘉義縣。
紀雪進、詹季燕(2001)。從家庭、學校談閱讀。教育研究與資料,38,16-18。
孫志麟(2004)。開啟專業學習的新視窗:教師的知識管理。教育研究月刊,10,5-18。
孫劍秋、林孟君(2012)。談 PISA 閱讀素養評量對十二年國教閱讀教學的意涵。北市大語文學報,9,85-98。
孫劍秋、林孟君(2013)。從臺灣中學生PISA閱讀素養的表現談精進學生閱讀素養的教學策略。中等教育,64(3),35-51。
孫鶴雲譯,南美英著(2007)。晨讀10分鐘。臺北市:天下雜誌。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揚帆再訪之旅。臺北市:麗文文化。
高蓮雲(1992)。 國小學童運用圖書館及課外書實況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3,189-234。
涂秋英(2017)。桃竹苗地區閱讀卓越學校推動閱讀教育對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徐碧君(2010)。臺灣地區教學卓越幼稚園創新經營、組織承諾、教師專業社群及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徐淑敏(2015)。新北市國民中學閱讀教育推動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秦夢群、濮世緯(2006)。學校創新經營理念與實施之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3),123-150。
陳木金(2006)。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發展型管理營造班級成為學習型組織之研究。(計畫編號:94-2413-H-004-012),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
陳向明(2005)。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書局。
陳李綢(2005)。個案研究: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陳育含譯,Kvale, Steinar著(2009)。訪談研究法。臺北市:韋伯文化。
陳欣希(2013)。課文本位閱讀理解教學研習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陳美玉(2002)。教師個人知識管理與專業發展。臺北市:學富文化。
陳昭吟(2009)。全語文精神落實之沉思與建議。國教之友,60(3)。
陳昭珍(2015)。臺灣中小學圖書館發展現況。線上檢索日期:西元2018年06月26日,取自:https://nclfile.ncl.edu.tw/files/201610/34df3baf-ff81-4b16-a224-b 8bed0eb8322.pdf
陳威序(2014)。影響國小學童閱讀興趣關鍵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虎尾科技大學,雲林縣。
陳迺珊(2009)。國小閱讀護照成效評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陳宜彥(2015)。閱讀教學的推手-以四位校長閱讀教學領導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陳建立(2010)。國中生物教科書因果類複句分析與學生閱讀理解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海泓(1999)。兒童讀物、閱讀課和圖書館館藏對兒童學業成就以及教育機會均等之理論探討。台南師院學報,32,1-26。
陳海泓(2000)。增進學生閱讀和討論的有效班級閱讀教學。臺東師院學報,32,1-25。
陳祥麟(2011年12月1日)。精進閱讀教育,品質重於數量。國語日報,13版。
陳淑貞(2012)。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閱讀教學之行動研究—國小三年級國語科文本閱讀理解策略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添城(2006)。鄉土教育融入九年一貫課程社會領域中學生鄉土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意向之研究-以台南市國小五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陳惠雯(2014)。國小教師專業成長影響因素之探究─以新北市一所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陳曉卉(2009)。國小學童班級閱讀環境、教師閱讀教學信念與閱讀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慧萍(2007)。台南市國小社會領域教師鄉土認同與鄉土教學實踐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陳俊翰、梁育維(2009)。國小學童家庭閱讀環境與閱讀行為相關性探究。網路社會學通訊,78。線上檢索日期:西元2017年01月10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78/78-25.htm
陳祺祐、林弘昌(2007)。行動學習在教育上的應用與分析,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0(5),31-38。
郭生玉(1993)。心理與教育研究法(第十一版)。臺北市:精華書局。
郭明堂(2011)。教師學習社群與其專業成長之研究─以屏東教大實小為例。研習資訊,28(1),13-25。
郭展佑(2004)。建置一個應用於戶外課程之pda學習護照系統(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張召雅(2011)。運用實踐社群於教保場域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兆文(2010)。典範教師專業成長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怡婷(2003)。個人認知風格、班級閱讀環境與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張春興(2003)。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耿豪(2016)。運用翻轉教學提昇溫泉區旅遊意願之行動研究─以國中社團閱讀指導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南藥理大學,臺南市。
張莉慧(2009)。臺灣推動閱讀之觀察與省思。臺灣圖書館管理季刊,5(4),82-98。
張雅苓(2010)。彰化縣國小六年級學童班級閱讀環境閱讀動機與國語科學業成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張雅茹(2009)。繪本教學對增進國小低年級學童適當表達生氣情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雅萍(2012)。宜蘭縣國民小學教師閱讀態度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張詩萍(2012)。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運用教學領導推動閱讀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新仁(2012)。臺灣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推動策略。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29(1),13-24。
張瑞純(2014)。故事結構教學對國小六年級低成就學童閱讀理解及閱讀動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臺南市。
張雁婷(1998)。教師學科教學知識之研究﹣以國中英語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麗香(2002)。整合型「鄉土教學活動」課程之行動研究-以「我愛羅東」融入中年級國語科和社會科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張德銳、王淑珍(2010)。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在教學輔導教師制度中的發展與實踐。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1(1),61-90。
張德銳、高敏麗(2012)。喚醒沉睡的巨人─教師領導故事集。臺北市:五南書局。
張新仁、王瓊珠、馮莉雅(2009a)。規劃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實施方案。教育部委託專案計畫成果報告。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張新仁、王瓊珠、馮莉雅(2009b)。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再版)。臺北市:教育部。
許有鐘(200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個案研究-以台中市一所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許君詳(2012)。國小教師閱讀信念與推展閱讀活動相關性之研究~以澎湖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許菀玲(2010)。桃園縣國民中小學學校特色發展與認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巿。
許雅惠(2017)。臺灣國民小學閱讀教育政策執行現況、影響因素及評估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許詩珮(2010)。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研究-以同德國小閱讀教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許夢芸譯,Seale Clive著(2012)。質性研究方法的實踐。臺北市:韋伯文化。
許碧勳(2001)。幼稚園實施融合教育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2,451-484。
許慧貞譯,Aidan Chambers著(2001)。打造兒童閱讀環境。臺北市:天衛文化。
許麗鈞(2010)。家庭閱讀環境、學校閱讀環境與國小一年級學童閱讀能力及閱讀動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許懿卿(2013)。當「課文本位閱讀理解教學」遇上「學習共同體」。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9),頁 38-41
教育部(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再版)。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2a)。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2b)。國民中小學提升閱讀計畫。線上檢索日期:西元2017年01月10日,取自:http://ireading.kh.edu.tw/plan/upload/%E6%95%99%E8%82%B2%E9%83% A8% E6%82%85%E8%AE%80101%E8%A8%88%E7%95%AB.pdf
教育部(2015)。提升國民中小學學生閱讀教育實施計畫。線上檢索日期:西元2015年12月5日,取自:http://www.edu.tw/
教育部(2016)。教育統計簡訊。線上檢索日期:西元2016年10月3日,取自:http://stats.moe.gov.tw/files/brief/%E6%9C%AA%E4%BE%865%E5%B9%B4(105%EF%BD%9E109%E5%AD%B8%E5%B9%B4%E5%BA%A6)%20%E5%85%AC%E7%AB%8B%E5%9C%8B%E4%B8%AD%E5%B0%8F%E7%8F%AD%E7%B4%9A%E6%95%B8%E5%8F%8A%E6%95%99%E5%B8%AB%E4%BA%BA%E6%95%B8%E6%8E%A8%E4%BC%B0%E7%B5%90%E6%9E%9C.pdf
鈕文英(2007)。教育研究方法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書廊。
傅佩榮(2004)。閱讀的興趣。教師天地,129,8-12。
馮秋萍(1998a)。兒童閱讀行為之探討。圖書與資訊學刊,25,63-72。
馮秋萍(1998b)。台灣地區國小五,六年級兒童課外閱讀行為研究:以國立政治大學附設實驗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市。
童建勳(2010)。台中縣國民小學教師参與網路學習社群之現況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黃一敏(2014)。「閱讀磐石學校」推動閱讀教育之研究-以新竹市東門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黃心慈(2012)。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與教師專業成長效果之行動研究-以一所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黃昆輝(1988)。教育行政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黃貞錦(2015)。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歷程之個案研究:以一所國中教師閱讀社群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黃秋鑾(2009)。台灣地區國民中學校長之領導學習社群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冠達、張純、幸曼玲(2015)。國小教師參與閱讀理解教學實踐社群與其專業成長之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1(1), 57-80。
黃能堂(2007)。台灣人口結構變遷對技職教育的衝擊與其因應。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4,97-114。
黃國禎(2012)。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的發展與應用。T&D飛訊,141,1-16。
黃智慧(2016)。國小教師透過社群運作發展閱讀理解教學專業知能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黃鈺樺(2006)。教學視導與專業社群之建構。線上檢索日期:西元2017年11月30日,取自https://dokumen.tips/documents/56813950550346895da0ef04.html
黃詩貽(2016)。跨組織合作推動國小學童閱讀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黃聲儀(2014)。閱讀,改變的力量。線上檢索日期:西元2017年11月30日,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article.aspx?id=7870&type=Blog(20170305)
黃道遠、吳婷婷(2011)。從教學文化看教師領導之困難與因應策略:以新竹縣一所國小為例。學校行政,77,46-62。
黃葵、俞君立(1996)。閱讀學基礎。武漢市:武漢大學。
黃昱凱、陳怡如、徐士偉、孫淑芬(2011)。運用層級分析法探討國小推動閱讀活動的重要因素。文化事業與管理研究,7,99-140。
彭淑玲(1996)。國小學童班級學習環境知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曾美華(2017)。快樂國小推動閱讀教育建構與實踐之探索-以一所閱讀磐石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曾莉雯(2009)。統合取向繪本活動之班級輔導方案對國小一年級學童同理心與同儕接納之輔導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曾惠忠(2008)。應用自然步道探索活動在國小鄉土教學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曾榮梅、林漢裕、傅星惠(2009)。已知與全新的架構用於內容編排對讀者閱讀理解能力之影響。高雄師大學報,27,181-193。
曾國鴻、陳榮宗、巫銘昌、羅希哲(2004)。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取得的可行策略及其障礙因素之研究-以臺南縣國民小學為例。師大學報,49(2),65-88。
甯範恬(2004)。閱讀悅讀-以圖畫書搭起師生共讀的橋樑。國教世紀,211,65-72。
喻鳳英(2013)。高雄市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曾黛玲(2015)。臺南市國民小學運用學習型組織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臺南市。
辜曉進(2002)。居安思危-美國報紙的教育工程。線上檢索日期:西元2017年1月8日,http://www.people.com.cn
楊文凱(2014)。以創設國民小學研發整合體系敘說學校品牌故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葉玉珠(2011)。教育心理學。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葉芸婷(2014)。如何有效指導國中生從閱讀文本中成就寫作。國民教育,54(3),100-103。
齊若蘭譯,James C. Collins、Jerry I. Porras著(2007)。基業長青。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楊淙富(2012)。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楊振富譯,P.M.Senge著(2002)。學習型學校(上)-第五項修練教育篇。臺北市:天下文化。
楊曉雯(1997)。高中生閱讀行為研究:以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學生為例。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3(4),75-87 。
趙鏡中(2011)。提升閱讀力的教與學。臺北市,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劉乙儀(2017)。幼兒園園長分布式領導、教師領導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以中彰投地區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劉芳(2012)。基隆市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態度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劉逸民(2003)。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歷程與困境-一所國民小學童詩發展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劉瑩、鄭玟玟(2009)。國小四年級以SQ3R為基礎輔以心智繪圖加強摘要能力之閱讀教學策略的開發與實驗。教育部閱讀教學策略開發與推廣計畫成果報告書。台北市:教育部。
劉佩雲、簡馨瑩、宋曜廷(2003)。國小學童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相關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1(6),135-158。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臺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9)。落實學校本位的課程發展。國民教育,39(4),2-7
蔡枚峨(2011)。國民小學學校閱讀環境與高年級學生閱讀動機、閱讀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蔡進雄(2004)。學校行政領導與教師專業發展。研習資訊,21(1),55-59。
蔡婉緩(2005)。社會學習領域中鄉土教學之研究∼以新竹市國小四年級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蔡碧璉(1993)。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其形象知覺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鄭彩鳳(2008)。學校行政研究:理論與實務。高雄市:麗文書局。
鄭雅媛(2010)。臺北市國小六年級學童班級閱讀環境知覺與閱讀理解表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潘永珍(2016)。學校閱讀教育推行策略之研究:以桃園市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市
潘煦俐(2006)。臺北縣國小「衛星學校方式」閱讀環境經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新竹市。
談麗梅(2002)。兒童閱讀運動中教師推行信念、學校策略與兒童閱讀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賴志峰(2009)。教師領導的理論及實踐之探究。教育研究與發展,5(3),113-144。
賴明凱(2015)。彰化縣國民小學學童閱讀環境與閱讀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賴苑玲(2000)。讓我們來參與閱讀活動。社教資料雜誌,269,1-3。
賴苑玲(2001)。談閱讀活動在國民小學的推廣。全國新書資訊月刊,3,3-5。
賴苑玲(2006)。國小六年級學童之家庭、班級及學校圖書館閱讀環境與其閱讀態度之研究。社會科教育研究,11,47-86。
賴盈琇(2014)。閱讀磐石學校國小組獲獎方案內容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賴嘉君(2014)。一個教師專業閱讀社群的新生與成長─以高雄市飛翔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蕭人龍(2012)。新北市閱讀磐石學校推動閱讀實施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謝文全(2000)。學校行政。臺北市:五南書局。
謝金菊(1997)。台灣圖書館事業之現況與遭遇的困難─兒童服務部份。中國圖書館學會學報,58,73-79。
謝錫金等著(2005)。兒童閱讀能力進展香港與國際比較。香港:香港大學。
鍾莉娜(2016)。城鄉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歷程之比較研究-以高雄市二所國中教學卓越團隊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蕭富元(2007)。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祕密。天下雜誌,384,52-58。
羅玉霞(2017)。國小校長課程領導之研究-以品格教育結合閱讀教育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羅淑貞(1997)。原住民國小班級學習環境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譚彩鳳(2011)。有效能教師學習社群之發展:香港個案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7(2),213-246。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書局。
嚴秀鳳(2010)。國中學生完美主義、成就動機及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蘇玲(2012)。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形塑歷程之研究─以臺中市國光國小兒童音樂劇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二、英文部分
Aidan Chambers.(1991).The Reading Environment: How adults help children enjoy books. New York Thimble Press.
Andrews, D., & Lewis, M.(2007).Transforming practice from within: The power of the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In L. Stoll & K. S. Louis (Ed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pp. 132-148). Berkshire England: McGraw-Hill Education.
Angeletti, N.,Hall, C., & Warmac, E.(1996). Improving elementary students’attitudes toward recreational reading.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98553) Retrieved from http://www.eric.ed.gov/PDFS/ED398553.pdf
Argyle, M. & Henderson, M. (1996). The Rules of Friendship.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211- 237.
Blandford, S. (2001).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schools. In F. Banks, &; A. S. Mayes (Eds.), Early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Teachers(pp. 12-19). London, WC:David Fulton Publishers Ltd.
Blau, G., Andersson, L., Davis, K., Daymont, T., Hocner, A., Koziara, K., et al.(200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ployee organizational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ctivitie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72, 123-142.
Block, C. C., Parris, S. R., Reed, K. L., Whiteley, C. S., & Cleveland, M. D. (2009). Instructional approaches that significantly increase reading comprehens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01 (2), 262-281.
Bogdan,R.(1983).Teaching fieldwork to educational researchers. Anthropology & Education Quarterly, 14(3), 171-178.
Bolam, R., Stoll, L, & Greenwood, A.(2007). The involvement of support staff in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In L. Stoll & K. S. Louis (Ed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pp. 17-29). Berkshire England: McGraw-Hill Education.
Bullough, R. & Gitlin, A. (1991). Educative commun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In B. Tabachnich & K. Zeichner, K. (Eds.), Issues and practices in inquiry-oriented teacher education.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Deci, E. L., & Ryan, R. M.(1985).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Plenum.
Denzin, N. K. (2001). Interpretive interactionism (2n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Dix,M.(1976). Are reading habits of partants related to reading performance of their childre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133 693)
DuFour , R. & Eaker, R.(1998).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t work. Bloomington , IN: Solution Tree.
DuFour, R., DuFour, R., Eaker, R., & Many, T.(2006). Learning by doing: A handbook for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t work. Bloomington,IN: Solution Tree.
Dufour, DuFour, & Eaker. (2008).Revisiti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j at Work: New Insights for Improving Schools, Bloomington, IN: Solution Tree Press.
Gambrell, L. B.(1996).Seven rules to engagement. The Reading Teacher, 50(1), 14-25.
Grossman, P. L., & Richer, A. E. (1988). Un acknowledged knowledge growth: A re-examination of the effects of teacher education. Teaching & Teacher Education, 4(1), 53-62.
Harris, A. J. & Sipay, E. R.(1990). How to Increase Reading Ability-A Guide to Developmental & Remedial Methods, N.Y.:Longman.
Hipp, K.K., & Huffman, J. B.(2010). Demystifying the concept of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Rowman & Littlefield Education Published.UK.
Holdaway Don.(1986).The Structure of Natural Learning as a Basis for Literacy Instructions. In M.Sampson, Ed. The Pursuit of Literacy Early Reading and Writing.Dubuque,IA j Kendal/Hunt.
Hord, S. M.(1997).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communities o f continuous inquiry and improvement. Austin, Texas: 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Jensen, K., Papp, S., & Richmond, B.,(1998).Improving Children’s Habits, in Recreational Reading.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pp.20-25.
Jones, N., &; Fear, N.(1994).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 from human resource professional. Personnel Review, 23(8), 49-60.
Krashen, S.(1995). School libraries public libraries , and NAEP reading scores. School Library Media Quarterly, 23, 235-238.
Kuzborska, I. (2011) . Links between teachers ’beliefs and practices and research on reading. Reading in a Foreign Language, 23 (1), 102-128.
Kwakman, K.(2003).Factors affecting teachers’ participation in professional learning activitie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9, 149-170.
Lam, J. W., Cheung, W. M., & Lam, R. Y. (2009).Learning to read: The reading performance of Hong Kong primary students compared with that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in PIRLS 2001 and 2006.Chinese Education & Society.42(3).pp.6-32.
Lerner, J. W. (1997). Learning disabilities.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Lerner, J. W.(1988).Theories for intervention in reading. In C.N. Hedley&J.S. Hicks(Eds.), Reading and the special learner. Norwood, N.J.:Ablex Rublishing corporation, 7-20.
Lincoln, Y. S., & Guba, E. G.(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alls, CA: Sage.
Luchini, K., Quintana, C., & Soloway, E.(2004).Design guidelines for learner-centered handheld tools。
Margaret, A. R.(1989). Reading Problems:Assessment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New Jersey:Prentice-Hall, 7.
McIlvaine.(1997). Despite a Dose of Success.Mets Replace. Buster Olney.
McQuillan, J., and V. Rodrigo.(1998). Literature-based programs for fist language development: Giving native bilinguals access to books. In Literacy, Access, and Libraries Among the Language Minority Population, ed. R. Constantion. Lanham, Md.: Scarecrow,209-224.
Mellon, C. A .(1992). It’s the best thing in the world!Rural children talk about reading. School Library Journal, 38, 37-40.
Merriam, S. B. (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case study applications in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Merriam, S. B.(2009).Qualitative reserach: A guide to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Sacramento, CA: Jossey-Bass.
Mitchell, C., & Sackney, L. (2000). Profound improvement: Building capacity for a learning community. Lisse, The Netherlands: Swets & Zeitlinger.
Mizell, H.(2007). NSDC has a brand-new purpose . Available:http://www.nsdc.org/news/system/ sys9-07mizell.pdf
Morrow, L.(1983). Home and school correlates of early interest in literatur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5, 339-334.
Mullis, I. V. S., Martin, M. O., Kennedy, A. M., Trong,K. L., & Sainsubry, M. (2012). PIRLS2011_Framework.TIMSS & PIRLS, International Study Center, Lynch School of Education, MA: Boston College.
Mushayikwa, E., &; Lubben, F.(2009).Self-direct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hope for teachers working in deprived environment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5, 375-382.
Nancy, V. W.(1997). College Reading Instruction as Reflected by Current Reading Test books, Journal of College Reading and Learning, 28(3), pp. 83-86.
O' Neil, J.(1995). On schools as learning organizations: A conversation with Peter Senge. Educational Leadership.52(7),20-23.
Pachtman, A. B., & Wilson, K. A.(2006).What do the kids think?The Reading Tteacher,59(7), 680-684.
Patton, M. Q.(2002).Qualitative research & evaluation methods (3th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Rainer, J. & Guyton, E.(1999). Coming Together—Respectfully: Building Community in Teacher Education.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Montreal, Quebec, Canada). ERIC#: 441800.
Renninger, K. A., Hidi, S. & Krapp, A.(1992).The role of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Hillsdale, NJ: Lawrence.
Schmoker, M.(2006). Results now: How we can achieve unprecedented improvements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Virginia: ASCD.
Sergiovanni, T. J.(2000). The Lifeworld of Leadership: Creating Culture, Community, and Personal Meaning in Our School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s.
Sewell, E. J.(2003). Student’s choice books during self-selected reading.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76400). Retrieved from http:// www.eric.ed.gov/PDFS/ED476400.pdf
Shulman, L, S., & Shulman, J. H.(2004). How and what teachers learn: A shifting perspective ,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36(2), 257-271.
Stake, R. E.(1995). The art of case study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 Sage.
Stake, R. E. (2008). Qualitative case studies. In N. K. Denzin, & Lincoln, Y. S. (Eds.), Strategies of qualitative inquiry (pp. 119-149). Los Angeles: Sage.
Stoll, L., McMahon, A., & Thomas, S.(2006). Identifying leading effective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Journal of School Leadership, 16(5), 611-623.
Stoll, L., & Louis, K. S.(2007).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Elaborating new approache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Divergence, Depth and Dilemmas, 1-13.
Wenger, E.(1998).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 Learning, meaning, and identity.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esley, P. W., Buysse, V.(2001).Communities of Practice: Expanding Professional Roles to Promote Reflection and Shared Inquiry.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21(2),114-123.
West, J.(2002). Motivation and access to help: The influence of status on one child's motivation for literacy learning. Reading & Writing Quarterly , 18(3),205–229.
Whitehead, R. J. (1984). A guide to selecting books for Children. New Jersey: Scarecrow Press.
Yin, R. K.(2001).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4th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