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陸機挽歌詩三首及其生死觀初探
書刊名:問學
作者:劉仲娟
出版日期:2007
卷期:11
頁次:頁251-265
主題關鍵詞:自挽挽歌詩挽歌生死觀陸機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1)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65
  • 點閱點閱:201
陸機一生遊宦仕晉,飽受與親友生離之苦,在政局不安的情形下,更要隨時面對死別之哀痛,故其詩、賦、誄辭等均有哀天人永隔之作。除了〈歎逝賦〉、〈大暮賦〉、〈愍懷太子誄〉外,其挽歌詩開創了「死者自嘆」的自挽傳統,應是值得注意的一種變體之關鍵。本文擬由「挽歌」一詞的源起切入,述其流變,而後探析今收於《文選》及《陸士衡詩注》中,較為完整的五言挽歌詩三首內容,並進一步討論陸機創作挽歌詩的背後可能存在著怎樣的思想,即其對死生之事的看法,最後歸結出陸機這樣自挽的文人其挽歌詩的價值與代表地位。
期刊論文
1.吳承學(2002)。漢魏六朝挽歌考論。文學評論,2002(3),59-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立(2001)。中國古代自挽自悼詩文及審美價值。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學報,2001(3),49-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范子燁(1996)。永恆的悲美:中古時代的挽歌與挽歌詩。求是學刊,1996(2),77-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金榮(200207)。漢末魏晉挽歌及其流變論--兼談挽歌的產生。浩陵師範學院學報,18(4),45-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曹道衡(1996)。陸機的思想及其詩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6(1),60-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宜瑗(2000)。六朝文人挽歌詩的演變與定型。文學遺產,2000(5),22-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宋紅霞、楊磊(200209)。陸機擬古詩之情感分析。岱宗學刊,6(3),31-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黃亞卓(1999)。試論魏晉文人挽歌詩及「死亡」主題。柳州師專學報,14(2),9-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杜瑞平(2005)。挽歌考。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1(4)=82,44-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傅剛(1996)。試論《文選》所收陸機〈挽歌〉三首。文學遺產,1996(1),36-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陳玉惠(1987)。陸機詩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戴士媛(2003)。魏晉文學之生死觀研究:以阮籍、陸機、陶淵明為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雅淳(2002)。魏晉士人之悲情意識研究(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趙曦明(197310)。顏氏家訓注。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徐震堮(1985)。世說新語校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荀悅、馬總、周廣業(196603)。申鑒、意林附逸文一卷、古今注附中華古今注三卷。台北市:台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郭茂倩(1966)。樂府詩集。台北市:台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范曄、章懷太子(1984)。後漢書。台北市: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楊家駱(196211)。魏晉五家詩注。台北市: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姜亮夫、王雲五(197812)。晉陸平原先生機年譜。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成林、程章燦、黃志民、鄺采芸(2003)。新譯詩品讀本。台北市: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蕭統、李善(199311)。文選。台北市: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杜預(1991)。春秋經傳集解。臺北:七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黃明誠(2005)。魏晉風流的藝術精神--才性、情感與玄心。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李澤厚(1999)。美學三書。安徽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清筠(20000000)。時空情境中的自我影像:以阮籍、陸機、陶淵明詩為例。臺北: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