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莊子與阮籍、嵇康人生哲學之比較研究
作者:沈雅惠
作者(外文):Shen, Ya-hui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系
指導教授:曾春海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1
主題關鍵詞:莊子阮籍嵇康人生哲學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3)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46
莊子思想為一主觀境界修養,亦為主觀境界型態之學問,學者對莊子的看法多半停留在此,但筆者所欲突顯與證明的是莊子更為一種生命之實踐,以及為一種價值與實踐優先之學問。筆者認為莊子思想有四大進程:第一為論證有為思想之弊,第二為力主破除有為思想,第三為主張無為思想,第四為實踐無為之用。是故莊子思想是種由第一到第四種的實踐過程。
阮籍與嵇康處於魏晉之時,受魏晉玄學儒道匯通影響,兩人本有儒家淑世之志,但因政局之紛擾使生命遭逢極大侷限,亦使生死遭受極大變數,阮籍與嵇康垢病於司馬政局的虛假儒學與禮法人士之虛偽人性,是故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兩人將魏晉玄學重「三玄」特質轉向莊子思想,此理由在莊子之實踐特質,特重痛苦之化除,而以逍遙無待為目標,又因莊子重心知執著之破除,以顯生命之自然純樸,對阮籍與嵇康而言更是種生命之啟發與救贖,是故兩人皆有著作論及與闡揚莊子思想,然而本論文所欲追蹤的研究課題在:阮籍與嵇康繼承莊子思想處為何?以及超越與歧出莊子思想處又為何?再者,三人的思想的分野與交接點為何?另外,莊子思想之實踐性,阮籍與嵇康到底實踐到何種程度?
本文欲從宇宙觀、人性論、三人才情生命品藻、情才生命中之酒品品藻、養生論、生死觀、思想及其處世之行誼等七大側面討論與研究三人人生哲學之異同,最後再總結與反省三人對現代生命處境之意義與價值,此三人與當今雖處不同時代但同樣之生命內涵同存有生死憂懼與生命限制之課題,阮籍與嵇康勇於實踐莊子思想,更企圖突破莊子思想中對「無己」思想之迷思與侷限,莊子思想主張「無己」思想,使莊子陷入「無己」的侷限與實踐困難中,人終究為血肉之身,仍有形骸、情感、心知、思維、情緒等人性,莊子主張一一超越又產生實踐上之困難,亦落入荀子所言「蔽於天而不知人」之盲點,然而阮籍與嵇康又將莊子思想重新人格化,在兩人身上不只是承繼莊子思想,更是賦予莊子思想新的時代意義與價值。本文之另一角度便是呈現兩人如何賦予與創新莊子思想,以及兩人實踐性格對當代人生有何新的啟示、反思與時代意義。
嵇康:《嵇中散集》卷一,(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藏善本,1985年。)
戴明揚校注:《嵇康集校注》,(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年7月北京第一版。)
魯迅輯校:《嵇康集》,(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4年7月港版。)
二、研究專書類
陳鼓應:《老莊新論》,(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5月初版3刷。)new window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臺北市:中華書局,1990年。)
陳鼓應:《莊子哲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new window
陳鼓應:《道家文化研究》第6-7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陳鼓應:《道家文化研究》第12卷,(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
方勇先生:《莊子學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1日)。
釋德清:《觀老莊影響論》,(臺北市:廣文書局,1974年。)
王叔岷:《莊學管闚》,(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8年。)
陳啟天:《莊子淺說》,(臺北市:中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7月初版。)
葉海煙:《莊子的生命哲學》,(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80年。)new window
胡哲敷:《老莊哲學》,(臺北市:中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1月臺8版。)
葉國慶:《莊子研究論集》,(臺北市:木鐸出版社,1983年4月再版。)
張默生:《莊子新釋》,(新北市:漢京文化事業,1983年9月。)
顏崑陽:《莊子藝術精神析論》,(臺北市:華正書局,1985年。)new window
王煜:《老莊思想論集》,(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
陳冠學:《莊子新注》,(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9月重印初版。)
楊儒賓:《莊周風貌》,(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1年。)
劉紹瑾:《莊子與中國美學》,(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
劉坤生:《莊子哲學本旨論稿》,(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2年。)
高柏園:《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2年4月初 版。)new window
董小蕙:《莊子思想之美學意義》,(臺北市:學生書局,1993年。)new window
鄭世根:《莊子氣化論》,(臺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new window
陶東風:《從超邁到隨俗―莊子與中國美學》,(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
崔大華:《莊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重印。)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
牟宗三講述,陶國璋整構:《莊子齊物論義理演析》,(香港:中華書局,1998年。)
王志楣:《莊子生命情調的哲學詮釋》,(臺北市:里仁書局, 2008年9月。)
聶文郁:《阮籍詩解譯》,(西宁市:青海人民,1985年。)
邱鎮京:《阮籍詠懷詩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1月。)
辛旗:《阮籍》,(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年6月。)
周紹賢.劉貴傑:<阮籍之學>,《魏晉哲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6年7月。)
徐公持:《阮籍與嵇康》,(臺北市:萬卷樓發行,三民總經銷,1991年7月。)
范欽、陳德文校:《阮嗣宗集》,(臺北:華正書局1997年3月。)
韓傳達:《阮籍評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6月。)
黃節:《阮步兵詠懷詩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0年11月。)
鍾京鐸:《阮籍的人生道路及其詠懷詩》,(臺北縣:學海,2002年2月。)
葉嘉瑩著:《阮籍詠懷詩講錄》,(臺北市:桂冠,2007年1月。)
孫良水:《阮籍審美思想研究》,(臺北市:文津,2010年。)new window
高晨陽:《阮籍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3月二刷。)
童強:《嵇康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4月一刷 。)
魯迅:《嵇康集》十卷, ([出版地不詳] :魯迅全集出版社,1938年。)
楊國娟:《嵇康研究論文集》,(臺中市:光啟,1982年。)
殷翔、郭全芝注:《嵇康集注》,(合肥市:黃山書社,1986年。)
莊萬壽:《嵇康研究及年譜》,(臺北市:臺灣學生,1990年10月。)
王曉毅:《嵇康評傳:漢魏風骨盡,竹林遺恨長》,(南寧市:廣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
張蕙慧:《嵇康音樂美學思想探究》,(臺北市:文津,1997年。)new window
徐麗真:《嵇康的音樂美學》,(臺北市:華泰文化,1997年。)
曾春海:《嵇康:竹林玄學的典範》,(臺北市:萬卷樓圖書公司,2000年3月。)
皮元珍:《嵇康論》,(長沙市:湖南人民,2000年3月。)
陳慶元、林女超:《龍性難馴:嵇康傳》,(北京市:東方出版社,1999年7月。)
蔡忠道:《魏晉儒道互補之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6月初版。 )new window
曾春海:《兩漢魏晉哲學史》,(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公司,2008年8月初版。 )new window
鄔昆如:《哲學概論》,(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6月四版三刷)。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臺北:台灣商務書局,1969年。)
錢穆:《中國思想史》,(臺北市:華岡出版有限公司,1971年3月再版。)
何啟民:《魏晉思想與談風》,(臺北:學生書局,1978年2月。)new window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學生書局,1978年4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3月再版。)
許抗生:《魏晉玄學史》,(陝西: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7月。)
李志林:《氣論與傳統思維方式》,(上海:學林出版社,1990年。)
李存山:《中國氣論探源與發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湯用彤:《理學‧佛學‧玄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2月第1版。)
劉大杰‧賀昌群‧袁行霈:《魏晉思想》甲編三種,(臺北:里仁書局,1991年8月。)
魯迅‧容肇祖‧湯用彤:《魏晉思想》乙編三種,(臺北:里仁書局,1991年8月。)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共七冊,(臺北市: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12月初版。)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new window
葛榮晉:《中國哲學範疇導論》,(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年。)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二,(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2月第二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共4卷,(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10月增訂7版。)
鄭曉江:《中國死亡智慧》,(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年4月。)new window
康韻梅:《中國古代死亡觀之探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叢刊,1994年。)new window
張立文:《氣》,(臺北:漢興書局,1994年。)
羅宗強:《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10月。)
劉宗坤:《魏晉風度及其文化表現》,(北京:大象出版社,1997年4月。)
汪涌豪‧俞灝敏:《中國游仙文化》,(大陸:法律出版社,1997年11月。)
任繼愈:《中國哲學發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5月。)
莊耀郎:《郭象玄學》,(臺北市:里仁書局,1998年初版。)new window
尤雅姿:《魏晉士人的思想與文化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9月。)
李建中:《魏晉文學與魏晉人格》,(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
王邦雄:《中國哲學史》,(臺北市:國立空中大學印行,1999年4月出版3刷。)new window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年。)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史論稿》,(臺北:昭明出版社,1999年12月。)
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增訂本)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7月。)
湯用彤:《湯用彤全集》,(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
魯金波、劉耕路:《佯狂任自然-竹林七賢》,(臺北:萬卷樓,2000年12月。)
景蜀慧:《魏晉詩人與政治》,(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4月。)
江淑君:《宋代老子學詮解的義理向度》,(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公司, 民new window
2010年3月初版。)
江健俊:《竹林學的形成與域外流播》,(臺北市:里仁書局, 2010年4月。)
三、博士學位論文
顏崑陽:《莊子藝術精神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5年4月。)new window
李宣侚:《莊子的生命理境及其藝術精神》,(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9年。)new window
李志勇:《孟子與莊子修養論之比較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6月。)new window
黃漢青:《莊子內篇與外雜篇比較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6月。)new window
周翊雯:《從《莊子》到《莊子注》的身體觀研究––以「身體工夫」為研究核心》,(台南市:成功大學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邱茂波:《從「內聖外王」論莊子哲學及其重要詮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6月。)
孫良水:《阮籍審美思想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new window
李清筠:《時空情境中的自我影像----以阮籍.陸機.陶淵明詩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new window
李建興:《嵇康與郭象「名教與自然」思想之比較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6月。)
洪景潭:《魏晉玄學「以無為本」的再詮釋》-以王弼、嵇康、郭象為中心,(台南市:成功大學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林麗真:《魏晉清談主題之研究》,(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78年。)new window
江建俊:《魏晉玄理與玄風之研究》,(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年。)new window
吳明:《自然與名教――從儒家名教思想與德國理想主義道德哲學看魏晉玄學之會通孔老》,(新亞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
蕭振邦:《從後設美學論先秦至魏晉儒道美學規模》,(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6月。)new window
莊耀郎:《王弼玄學》,(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new window
林朝成:《魏晉玄學的自然觀與自然美學研究》,(臺大哲學所博士論文,1992年6月。)new window
陳昌明:《從形體觀論六朝美學》,(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
周大興:《王弼玄學與魏晉名教觀念的演變》,(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new window
王志楣:《從弘明集看佛教中國化》,(臺北市: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new window
江淑君:《魏晉論語學之玄學化研究》,(臺北市: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new window
吳冠宏:《魏晉玄論與士風新探—以情為綰合及詮釋進路》,(國立臺灣大學中研所博士論文,1997年5月。)new window
蔡忠道:《魏晉儒道互補思想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1998年6月。)new window
黃雅淳:《魏晉士人之悲情意識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研所博士論文,2001年6月。)new window
王岫林:《魏晉士人之身體觀》,(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new window
方碧玉:《東晉南北朝世族家庭教育研究》,(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6月。)new window
施穗鈺:《公與私――魏晉士群的角色定位與自我追尋》(臺南市:成功大學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new window
何美諭:《魏晉樂論與樂賦音樂審美研究》,(臺南市:成功大學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new window
黃潔莉:《魏晉樂律、樂理、樂境抉微》,(臺南市:成功大學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四、期刊學術論文
陳文章:<大小之辯與生命的境界層次—莊子逍遙遊試探>,《鵝湖》,1978年8月,頁36-40。new window
沈清松:<莊子的人觀>,《哲學與文化》,1987年6月,頁13-23。new window
沈清松:<莊子論美>,《東方雜誌》,1990年2月,第23卷第8期,頁16-22。
鄭琳:〈莊子生命哲學的境界〉,《中央大學人文學報》,1992年6月第9期。new window
王邦雄:〈莊子與惠施的論學相知〉,《鵝湖月刊》,第八卷,第6期,1992年12月。new window
王邦雄:〈莊子系列(1):逍遙遊〉,《鵝湖月刊》,第十八卷,第6期,1992年12月。new window
王邦雄:〈莊子系列(2):齊物論〉,《鵝湖月刊》,第十八卷,第7期,總號211號,1993年1月。new window
王邦雄:〈莊子系列(3):養生主〉,《鵝湖月刊》,第十八卷,第8期,總號212號,1993年2月。new window
王邦雄:〈莊子系列(4):人間世〉,《鵝湖月刊》,第十八卷,第9期,總號213號,1993年3月。new window
王邦雄:〈莊子系列(5):德充符〉,《鵝湖月刊》,第十八卷,第10期,總號214號,1993年4月。new window
王邦雄:〈莊子系列(6):大宗師〉,《鵝湖月刊》,第十八卷,第11期,總號215號,1993年5月。new window
王邦雄:〈莊子系列(7):應帝王〉,《鵝湖月刊》,第十八卷,第12期,總號216號,1993年6月。new window
王邦雄:〈莊子思想及其修養工夫〉,《鵝湖月刊》,第十七卷,第1期,總號193號,1993年7月。new window
李道湘:<從《管子》的精氣論到《莊子》氣論的形成>,《管子學刊》,1994年第1期,頁18-23。
黃毓任:<《莊子》陰陽宇宙觀及其美學特徵>,《江海學刊》,1994年第4期,頁146-151。
王邦雄:〈從修養工夫論莊子「道」的性格〉,《鵝湖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期,總號246號,1995年12月。new window
李道湘:<莊子的人格理論與現代中國人格建構>,《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7年第4期,頁85-92。
鄧聯合:<論莊子的「無知」「不知」思想>,《中州學刊》,1997年第4期,頁94-98。
陳洪:<莊蝶之夢與渾沌之死―《莊子》「物化」「氣變」論解析>,《蘇州大學學報》,1997年第1期,頁66-71。
葉海煙:<莊子哲學的「陰陽」概念>,《宗教哲學》,1997年7月,頁88-100。new window
周宏麗:<論「心齋」說>,《淮陰師專學報》,1997年第1期,頁73-76。
王建疆:<通往自然無為的莊子修養論美學>,《西北師大學報.社科版》,1997年1月,第34卷第1期,頁41-46。
邱章紅:<試論先秦道家美學思維方式的失誤>,《江淮論壇》,1998年第2期,頁91~98。
沈維華:<莊子、向郭與支遁之逍遙觀試析>,《中國學術年刊》,1998年3月,頁145-160。new window
曹智頻:<大陸近五十年來的莊子研究>,《鵝湖》,1998年10月,頁15-24。new window
謝明陽:<莊子氣論的思想體系>,《鵝湖》,1998年9月,頁18-24。new window
王邦雄:〈老莊哲學的生死智慧〉,《宗教哲學月刊》,第四卷,第3期,1998年7月。new window
皮朝綱、劉方:<忘——即自的超越>,《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1999年11月,第20卷第6期,頁96-102。
郭明志:<孟莊論氣發微>,《北方論叢》,2000年第6期,頁67-72。
張芳德:<逍遙:人類個體生命自由精神的張揚>,《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2000年第18卷第3期,頁72-76。
唐名輝:<《莊子》哲學的內在張力>,《濟南大學學報》,2001年第11卷,頁22-25。
胡鐘寰:<「虛靜」的審美機制與中國審美精神>,《安慶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2月,頁35-38。
江煜坤:〈莊子的無用之用〉,《建中學報》,第1期,1995年12月。
朱榮智:〈莊子的自由精神〉,《鵝湖月刊》,第十七卷,第1期,總號193號,1991年7月。new window
吳汝鈞:〈莊子的終極關懷〉,《哲學雜誌》,第17期,1996年8月。
吳汝鈞:〈莊子的靈臺心與自然和諧論〉,《哲學與文化》,第二十一卷,第8期,總號243號,1994年8月。new window
林文琪:〈藝術活動的認識基礎-以「莊子」「庖丁解牛」為例的辨析〉,《華岡研究學報》,第1期,1996年3月。
連清吉:〈莊子內篇的實存義〉,《鵝湖月刊》,第十四卷,第10期,1989年4月。new window
張火慶:<評阮籍的生命情調>,臺北市:《鵝湖月刊》第4卷第1期,1978年7月。new window
陳正一:〈阮籍詠懷詩思想內容之研究〉,臺北市:《實踐學報》第29卷,1998年6月 ,頁309-330。
蔡忠道:〈阮籍與嵇康的儒道思想〉,臺北市:《問學集》第2卷,1998年7月 ,頁31-49。new window
王力堅:〈阮籍「咏懷」的模式結構意義〉,臺北市:《中國語文月刊》第83卷第3期,1998年9月 ,頁40-44。
黃雅莉:〈阮籍的性格矛盾及其「詠懷詩」〉,臺北市:《中國文化月刊》第224卷,1998年11月 ,頁83-103。
林宴寬:〈阮籍「自然與名教」思想析論〉,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43卷,1999年6月 ,頁185-288。
劉運好:〈和:理想的美學原則--阮籍「樂論」與正始美學理想〉, 臺北市:《古今藝文》第25卷第4期,1999年8月 ,頁11-18。
林曉琦:〈阮籍「詠懷詩」的意象指涉〉,臺北市:《興大中文研究生論文集》第5卷,2000年9月 ,頁105-125。
蕭凱文:〈阮籍「樂論」所論之「樂」意探究〉,臺北市:《問學集》第11卷,2002年6月 ,頁103-115。new window
許婷:〈阮籍「詠懷詩」主旨顯隱探討〉,臺北市:《東方人文學誌》第2卷第2期,2003年6月 ,頁97-115。new window
劉姿君:〈阮籍「聖人觀」探析〉,臺北市:《鵝湖月刊》第28卷第12期,2003年6月 ,頁49-57。new window
劉原池:〈阮籍「大人先生傳」中理想人格的修養方法〉, 臺北市:《哲學與文化》第31卷第7期,2004年7月 ,頁147-161。new window
黃偉倫:〈阮籍〈達莊論〉的義理結構〉,臺北市:《孔孟學報》第82卷,2004年9月 ,頁237-262。
呂光華:〈論阮籍四言詠懷詩的內容與特質〉,臺北市:《國文學誌》第9卷,2004年12月 ,頁75-92。new window
張瑋儀:〈阮籍「化玄為詩」的解消特質〉,臺南市:《南臺科技大學學報》第29卷,2004年12月,頁99-111。
劉原池:〈阮籍「達莊論」中的莊學思想〉,新竹市:《新竹師院學報》第17卷,2003年12月 ,頁373-388。new window
簡秀娥:〈阮籍「詠懷詩」隱逸思想之探析〉,臺北市:《嶺東學報》第17卷,2005年6月 ,頁131-165。new window
吳幸姬:〈從阮籍「詠懷」詩論文學與意義治療〉,臺北市:《華梵人文學報》第5卷,2005年7月 ,頁63-93。
黃偉倫:〈工夫、境界與自然之道--阮籍「達莊論」的理論思維〉,臺北市:《政大中文學報》第1卷,2004年6月 ,頁49-74。new window
游羚佑:〈阮籍自然觀析論〉,臺北市:《東方人文學誌》第5卷第2期,2006年2月 ,頁41-64。new window
朱曉海:〈嵇康仄窺〉,臺北市:《臺大中文學報》第11卷,1999年5月 ,頁59-103。new window
蔡忠道:〈時代的悲歌--讀嵇康的兩封絕交信〉,臺北市:《語文教育通訊》第17卷,1999年1月 ,頁12-20。
張展源:〈音樂與情感--嵇康音樂美學的比較研究〉, 臺北市:《哲學雜誌》第20卷,1997年5月 ,頁186-196。
黃靖芠:〈理想與現實結合的養生論--試探嵇康「養生論」〉, 臺北市:《雲漢學刊》第4卷,1997年5月 ,頁163-178。new window
崔末順:〈嵇康四言詩及其詩的評價--與阮籍詩評價的比較為主〉,臺北市:《人文學報》第21卷,1997年8月 ,頁39-51。
洪華穗:〈從「聲無哀樂論」試探嵇康對儒道家的傳承--以「和」為範圍〉,臺北市:《中國文化月刊》第210卷,1997年9月 ,頁96-113。
李美燕:〈老、莊養生哲學的流變與影響--以嵇康與葛洪的「養生論」為主〉, 屏東市:《屏東師院學報》第13卷,2000年6月 ,頁317-334。new window
徐欣薰:〈從嵇康、阮籍、山濤看魏晉名士與司馬政權〉,臺北市:《歷史文化月刊》第28卷,2000年6月 ,頁1-26。
陳昭銘:〈試論嵇康之名教觀與自然觀〉,臺北市:《古今藝文》第27卷第1期,2000年11月 ,頁15-31。
李美燕:〈從「聲無哀樂論」探析嵇康的「和聲」義〉,臺北市:《鵝湖月刊》第26卷第9期,2001年3月 ,頁40-50。new window
黃明喜:〈略論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臺北市:《哲學與文化》第28卷第3期,2001年3月 ,頁260-287。new window
林顯庭:〈<嵇康>[曾春海著]評介〉,臺北市:《哲學與文化》第28卷第3期,2001年3月 ,頁279-283。new window
周芳敏:〈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析義〉,臺北市:《孔孟月刊》第39卷,2001年3月 ,頁23-31。new window
張靜茹:〈貴在肆志,縱心無悔--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的政治立場與主題思想析論〉,new window
何修仁:〈嵇康生命情調中之美學風格〉,臺北市:《聯合學報》第18卷,2001年5月 ,頁185-198。
曾春海:〈嵇康的審美表現及生命美學〉, 臺北市:《哲學與文化》第28卷第8期,2001年8月 ,頁681-773。new window
吳佳璇:〈嵇康的自然觀〉,臺北市:《中國學術年刊》第23卷,2002年6月 ,頁211-228。new window
吳德育:〈析論嵇康的儒道思想〉,新北市:《輔大中研所學刊》第12卷,2002年10月 ,頁1-21。new window
蔡翔任:〈從魏晉「士」自覺看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嘉義縣:《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第4卷,2002年12月 ,頁197-212。new window
吳冠宏:〈嵇康「明膽論」之明膽關係試探〉,花蓮縣:《東華漢學》第1卷,2003年2月 ,頁261-282。new window
陳司直:〈論嵇康內心之衝突〉,嘉義縣:《吳鳳學報》第11卷,2003年5月 ,頁17-25。
陳瓊玉:〈從嵇康「釋私論」談其君子形象之詮釋與落實〉,臺北市:《雲漢學刊》第10卷,2003年6月 ,頁125-142。new window
劉立寧:〈道德與自由衝突下的嵇康--淺探嵇康的思維背景〉,花蓮縣:《國立光復商工學報》第1卷,2004年5月 ,頁53-81。
葉守桓:〈戴明揚《嵇康集校注》〈附錄〉考證一例之商榷與討論〉,臺中市:《興大中文學報》第16卷,2004年6月 ,頁311-322。new window
吳聯益:〈嵇康養生思想及其黃老、道教之淵源蠡測〉,臺北市:《中國文學研究》第18卷,2004年6月 ,頁23-54。new window
陳弘學:〈「山濤薦代嵇康為吏部郎」說糾謬〉,臺北市:《國文天地》第20卷第12期,2005年5月 ,頁40-47。new window
楊自平:〈嵇康「養生論」之養生主張與思惟表現〉,臺北市:《鵝湖月刊》第31卷第6期,2005年12月 ,頁21-33。new window
五、日歐美漢學研究
〔日〕北原峰樹編:《莊子郭象注索引》,(北九州:北九州中國書店,1990年。)
〔日〕池田知久著、黃華珍譯:《《莊子》――「道」的思想及其演變》,(臺北:國立編譯館,2001年。)
〔美〕愛蓮心著,周熾成譯:《嚮往心靈轉化的莊子:內篇分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
〔美〕本杰明‧史華茲(Benjamin I.Schwartz)著,程鋼譯,劉東校:《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The wori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
〔英〕葛瑞漢(A.C.Graham),張海晏譯:《論道者:中國古代哲學論辯》Disputers of the TAO:Philosophical Argument in Ancient China,(北京:中國社會科學社出版,2003年。)
〔法〕弗朗索瓦‧于連著、閆素偉譯,《聖人無意――或哲學的他者》,(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池田知久著、曹峰譯,《池田知久簡帛研究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日〕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編:《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與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六、工具書類
韋政通主編:《中國哲學辭典》,(臺北市:水牛出版社,1994年3月。)
張萬起編:《世說新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
劉乃和主編:《晉書辭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
哲學大辭書編審委員會:《哲學字典》,(臺北縣:輔大出版社,2003年2月。)
林麗真主編:《魏晉玄學研究論著目錄》1884-2004上下冊,(臺北:漢學研究中心編印,2005年11月。)
台灣商務印書館編審部編:《哲學辭典》,(臺北:台灣商務,1964年。)
布魯格編著,項退結編譯:《西洋哲學辭典》,(臺北:華香園,1989年。)
彼得‧A‧安傑利斯著,段德智、尹大貽、金常政譯:《哲學辭典》,(臺北:貓頭鷹出版,1999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