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海外小說的離散書寫與身分認同的追尋--以六○到八○年代為探討中心
書刊名:文學新鑰
作者:侯作珍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Hou, Tzuoh-jen
出版日期:2007
卷期:6
頁次:頁27-41
主題關鍵詞:離散放逐身分認同存在主義海外小說DiasporaExileIdentityExistentialismOverseas novel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45
  • 點閱點閱:77
海外文學是六○年代以降的台灣知識份子在特定的時代環境下出國留學和移民所創作的作品。由於身處異國文化的環境,心中又懷抱著無法割捨的祖國想像與情感,海外文學常出現擺盪在祖國和居留國兩種文化之間難以調適的困惑,而產生了身分認同的迷惘,形成無根與放逐的「流浪的中國人」的創作主題,這一代知識份子也成為「無根的一代」,在異國放逐不歸;身分的追尋與認同迷惘的消解過程,是他們開啟的離散書寫中最引人注目的經歷。本文將觀察六○年代到八○年代海外文學(以小說為主)的離散書寫,是如何從解決認同迷惘的困境來展開身分的追尋?
期刊論文
1.Ang, Ien、施以明(19921200)。不會說中國話--論散居族裔之身份認同與後現代之種族性。中外文學,21(7)=247,48-6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馮品佳(20050900)。鄉關何處?:《桑青與桃紅》中的離散想像與跨國移徙。中外文學,34(4)=400,87-10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林翠真(2003)。女性主義的離散美學閱讀:以《桑青與桃紅》為例。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台南:文化保存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張系國(1979)。昨日之怒。臺北:洪範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叢甦(1978)。中國人。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白先勇(200707)。紐約客。臺北:爾雅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白先勇(2003)。寂寞的十七歲。台北:允晨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於梨華(1981)。又見棕櫚又見棕櫚。台北:皇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保真(1984)。邢家大少。台北:九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蔡雅薰(2001)。從留學生到移民:台灣旅美作家之小說析論。台北:萬卷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馬森(2004)。夜遊。台北:九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聶華苓(1988)。桑青與桃紅。台北:漢藝色研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廖玉蕙(2004)。打開作家的瓶中稿:再訪捕蝶人。台北:九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林鎮山(2006)。離散、家國、敘述:當代台灣小說論述。臺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白先勇(1995)。第六隻手指。爾雅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簡政珍(20031100)。放逐詩學:臺灣放逐文學初探。臺北:聯合文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Woodward, Kathryn、林文琪(2006)。認同與差異。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孟樊(20010000)。後現代的認同政治。臺北:揚智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范銘如(2002)。眾裡尋她:臺灣女性小說綜論。臺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Hall, Stuart(1990)。Cultural Identity and Diaspora。Identity: Community, Culture, Difference。London:Lawrence and Wishart。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