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陶淵明的生死世界
書刊名:清華學報
作者:蔡瑜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Tsai, Yu
出版日期:2008
卷期:38:2
頁次:頁327-352
主題關鍵詞:陶淵明生死任化知命人倫自然Life and deathTao yuan-mingCoping with changesUnderstanding destinyNatureEthic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 博士論文(2)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556
  • 點閱點閱:56
期刊論文
1.蔡瑜(20050600)。從飲酒到自然--以陶詩為核心的探討。臺大中文學報,22,223-26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齊益壽(200509)。傷老悲志中的省思--陶淵明〈雜詩〉前八首析論。中國韻文學刊,19(3),6-1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見成(19970700)。形神與生死--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形神之爭。中國文化月刊,208,24-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吉川幸次郎、鄭清茂(19770900)。推移的悲哀--古詩十九首的主題。中外文學,6(4),24-5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吉川幸次郎、鄭清茂(19771000)。推移的悲哀--古詩十九首的主題。中外文學,6(5),113-13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林麗真(1991)。從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看「形神生滅離合」問題。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研討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89-1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蔡璧名(1996)。身體與自然:以《黃帝內經素問》為中心論古代思想傳統中的身體觀(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任繼愈(1997)。中國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榮華(2003)。海德格「存有與時間」闡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川合康三、蔡毅(1998)。中國的自傳文學。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嚴可均(1999)。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晉文。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瑤(2000)。陶淵明集編注。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Heidegger, Martin、陳嘉映、王慶節(1989)。存在與時間。臺北:唐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劉義慶、余嘉錫、劉孝標(1984)。世說新語箋疏。臺北:仁愛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鍾嶸、曹旭(1994)。詩品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呂正惠(1989)。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臺北: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龔卓軍(20060000)。身體部署:梅洛龐蒂與現象學之後。臺北:心靈工坊。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區結成(1987)。慧遠。臺北:東大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逯欽立(1988)。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木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牙含章、王友三(1992)。中國無神論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蔡英俊(1986)。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大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嵇康、載明揚(1978)。嵇康集校注。河洛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莊子、郭慶藩、王孝魚(1995)。莊子集釋。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牟宗三(1974)。才性與玄理。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周與沈(2005)。身體:思想與修行--以中國經典為中心的跨文化觀照。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Heidegger, Martin、Macquarrie, John、Robinson, Edward S.(1962)。Being and Time。Harper & Row。  new window
20.朱熹(1994)。四書章句集注。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陳寅恪(1977)。陶淵明之思想與清談之關係。陳寅恪先生全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鄧小軍(2001)。陶淵明與廬山佛教之關係。中國作家與宗教。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木村英一(1962)。慧遠の報應說と神滅論。慧遠研究(1)。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常盤大定(1938)。廬山の慧遠を中心として。支那佛教の研究(第1冊)。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福永光司(1993)。自然と因果─老莊道教と中國佛教。中國の哲學.宗教.藝術。京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明)黃文煥(1974)。陶淵明詩文彙評,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明)史鑑(1972)。西村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清〉邱嘉穗(1997)。東山草堂陶詩箋,臺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清)方東樹(2004)。昭昧詹言,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清)吳瞻泰(1997)。陶詩彙註,臺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明〉黃文煥(1997)。陶元亮詩,臺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東漢)班固(1962)。新校本漢書,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漢)韓嬰(1991)。韓詩外傳,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晉)張湛(1990)。列子注,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清)方宗誠(1971)。陶詩真詮,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955)。易經注疏,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逯欽立(1977)。形影神詩與東晉之佛道思想。陶淵明研究。台北:九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