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清末民間教派人士光月老人之《四書說約》研究
書刊名:清華學報
作者:鍾雲鶯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ung, Yun-ying
出版日期:2008
卷期:38:1
頁次:頁1-33
主題關鍵詞:光月老人民間教派四書說約太極養氣Guangyue laorenPopular religionThe brief interpretation of four booksTaichiCultivating Qi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219
  • 點閱點閱:107
期刊論文
1.鍾雲鶯(20070600)。清末民初民間教派對「格物致知」的解讀--以光月老人、王覺一、楊毅廷為例。漢學研究,25(1)=50,403-43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鄧克銘(20011200)。羅欽順「理氣為一物」說之理論效果。漢學研究,19(2)=39,33-5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孝悌(19900600)。從中國傳統士庶文化的關係看二十世紀的新動向。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299-33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鍾雲鶯(20060600)。論一貫道《學庸淺言新註》的注疏意義。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3(1),163-18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藝曦(20060600)。明中晚期古本《大學》與《傳習錄》的流傳及影響。漢學研究,24(1)=48,235-26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楊儒賓(20061200)。兩種氣學,兩種儒學。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3(2),1-3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楊儒賓(20040300)。宋儒的靜坐說。臺灣哲學研究,4,39-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豐楙(19961000)。六朝道教的度救觀--真君、種民與度世。東方宗教研究,新5=7,137-1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李豐楙(19960900)。傳承與對應:六朝道經中「末世」說的提出與衍變。中國文哲研究集刊,9,91-1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夏明玉(2001)。民國新興宗教結社--萬國道德會之思維與變遷(1921-1949)(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范純武(1996)。清末民間慈善事業與鸞堂運動(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陳來(198012)。朱熹哲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光月老人(198709)。三教心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岑溢成(1986)。大學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宗羲、全祖望、陳金生、梁運華、黃百家(1987)。宋元學案。華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莊吉發(2002)。真空家鄉:清代民間秘密宗教史研究。臺北:文史哲。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潘德榮(20020900)。詮釋學導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酒井忠夫(1960)。中國善書の研究。東京:弘文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Buber, Martin、陳維剛(1991)。我與你。臺北:久大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吉岡義豊、余萬居(1985)。中國民間宗教概說。華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熊月之(1995)。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彭國翔(2003)。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杜維明、陳靜(20020000)。儒教。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榮捷(1988)。朱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楊儒賓(19960000)。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曾春海(1988)。陸象山。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劉述先(1984)。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佐野公治(1988)。四書學史の研究。東京:創文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梁其姿(19970000)。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陳昭瑛(2005)。儒家美學與經典詮釋。台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Senge, Peter M.、Scharmer, C. Otto、Jaworski, Joseph、Flowers, Betty Sue、汪芸(2006)。修練的軌跡:引動潛能的U型理論。天下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劉又銘(20000000)。理在氣中:羅欽順、王廷相、顧炎武、戴震氣本論研究。臺北:五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黎志添(2003)。宗教研究與詮釋學:宗教學建立的思考。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朱熹、鵝湖月刊社(1984)。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王立文(2006)。信息場的競存演化說。探索信息場。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林啟屏(2004)。「正統」與「異端」。儒家思想中的具體性思維。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黃俊傑(1991)。孟子思想的生命觀。孟學思想史論(一)。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陳來(1997)。心學傳統中的神秘主義問題。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南宋)陸九淵(1990)。陸象山全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李豐楙(1999)。救劫與度劫:道教與明末民間宗教的末世性格。道教與民間宗教研究論集。香港:學峰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笑敢(2003)。經典詮釋體系的建構:中國哲學詮釋傳統的成熟與特點芻議。儒家經典詮釋方法。臺北:喜馬拉雅基金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豐楙(1999)。六朝道教的末世救劫觀。末世與希望。臺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