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中部市街群的形成與區域變遷(1684~1895)
書刊名:白沙歷史地理學報
作者:陳宏維
作者(外文):Chen, Hung-wei
出版日期:2008
卷期:5
頁次:頁87-128
主題關鍵詞:市街中地區域變Market-townCentral placeRegional transform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773
  • 點閱點閱:81
期刊論文
1.劉淑芬(1985)。清代的鳳山縣城(1684-1695):一個縣城遷移的個案研究。高雄文獻,20/21,47-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夏黎明、隋麗雲、Crissman, L. W.(19840600)。彰化平原的交易活動。地理教育,10,107-1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簡炯仁(20020600)。清代鳳山縣最大街市「下陂頭街」崛起初探。高市文獻,15(2),1-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玉茹(20021200)。歷史學與區域研究:以東臺灣地區的研究為例。東臺灣研究,7,103-13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許雪姬、劉淑芬、方惠芳(19850100)。清代鳳山縣的研究 (一六八四至一八九五)。高雄文獻,20/21,1-1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曾品滄(20060300)。從番社到漢庄--十七至十九世紀麻豆地域的拓墾與市街發展。國史館學術集刊,7,1-4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Skinner, William G.(1965)。Marketing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Rural China。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24(2),195-228。  new window
8.Skinner, G. William(196411)。Marketing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Rural China。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24(1),3-43。  new window
9.林玉茹(20050600)。番漢勢力交替下港口市街的變遷:以麻豆港為例(1624-1895)。漢學研究,23(1)=46,1-3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施添福(19900300)。清代臺灣市街的分化與成長:行政、軍事和規模的相關分析。臺灣風物,40(1),37-6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施添福(19890600)。清代臺灣市街的分化與成長:行政、軍事和規模的相關分析。臺灣風物,39(2),1-4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李瑞麟(19730900)。臺灣都市之形成與發展。臺灣銀行季刊,24(3),1-2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Skinner, George William(1965)。Marketing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Rural China。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24(2),195-228。  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施添福(2000)。臺灣東部的區域性:一個歷史地理學的觀點。族群、歷史與空間:東臺灣社會與文化的區域研究研討會。臺東: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1-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洪郁青(2006)。清代彰化平原之漢人土地拓墾與聚落發展(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秋寶(1974)。蘭陽平原之開發過程與中地體系(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簡炯仁(2004)。高雄縣旗山地區的開發與族群關係。高雄:高雄縣政府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丕煜(2005)。鳳山縣志。臺北市:文建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瑛曾(1997)。重修鳳山縣志。臺北:大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997)。新竹縣采訪冊。臺北:大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997)。臺灣府輿圖纂要。臺北:大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余文儀(1997)。續修臺灣府志。臺北:大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沈茂蔭(1997)。苗栗縣志。臺北:大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周璽(1997)。彰化縣志。臺北:大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倪贊元(1997)。雲林縣采訪冊。臺北:大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培桂(1997)。淡水廳志。臺北:大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劉良璧(1997)。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北:大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1994)。臺中縣鄉土史料。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賴志彰(1997)。台中縣街市發展:豐原、大甲、大里、內埔。臺中縣: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謝英從(2002)。挖仔街腰站--清季彰化郵驛道路研究調查。彰化市:彰化縣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Knapp, Ronald G.(1995)。China's Island Frontier。Taipei:SMC Publishing Press。  new window
16.洪敏麟、屈慧麗(1994)。犁頭店歷史的回顧。臺中市:臺中市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Wong, David W. S.、Lee, Jay(2005)。Statistical Analysis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with ArcView GIS and ArcGIS。Hoboken, New Jersey:John Wiley & Sons。  new window
18.Johnston, R.、Hauer, J.、Hoekveld, G. A.(1990)。Regional Geography: Current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prospects。London:Routledge Press。  new window
19.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1998)。雲林縣鄉土史料。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高拱乾、周元文、張光前、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2004)。臺灣府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黃智偉(2002)。省道臺一線的故事。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施添福(2004)。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立文化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邱奕松、嘉義縣朴子市公所(1998)。朴子市志。嘉義縣朴子市公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盧德嘉(1987)。鳳山縣采訪冊。台北:大通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王必昌(2005)。重修臺灣縣志。臺北市:文建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六十七、范咸(2005)。重修臺灣府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伊能嘉矩、江慶林、臺灣省文獻會(1991)。臺灣文化志。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19990600)。苗栗縣鄉土史料。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1999)。彰化縣鄉土史料。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陳正祥(1993)。臺灣地誌。臺北:敷明產業地理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陳宗仁(1996)。從草地到市街--十八世紀新庄街的研究。臺北:稻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王禮(2005)。臺灣縣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王世慶(1998)。淡水河流域河港水運史。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洪敏麟(1999)。臺灣舊地名之沿革。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尹士俍(2005)。臺灣志略。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張素玢(2004)。歷史視野中的地方發展與變遷:濁水溪畔的二水、北斗、二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林玉茹(20000000)。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絡。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林玉茹(19960000)。清代臺灣港口的空間結構。臺北:知書房。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王世慶(19940000)。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市:聯經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Shepherd, John Robert(1993)。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 1600-1800。Stanford, 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41.Skinner, G. Willian、葉光庭、徐自立、王嗣均、徐松年、馬裕祥、王文源(2000)。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Skinner, George William(1977)。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43.戴炎輝(19790000)。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蔡采秀(2005)。海運發展與臺灣傳統港都的形成--以清代的鹿港為例。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簡炯仁(2002)。茄萣、永安二鄉的開發。高雄縣岡山地區的開發與族群關係。臺北市:文建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章英華(1986)。清末以來台灣都市體系之變遷。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Crissman, Lawrence William(1972)。Marketing on the Changhua Plain, Taiwan。Economic organization in Chinese society。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