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原鄉部落發展與照顧服務模式初探--以東部泰雅族為例
書刊名: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
作者:林明禛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in, Ming-chen
出版日期:2013
卷期:6:2
頁次:頁189-213
主題關鍵詞:泰雅族部落部落發展中介組織部落照顧服務Tayal indigenousIndigenous intermediate organizationIndigenous care servic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7)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6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23
  • 點閱點閱:104
原住民困境的連動及複雜性,增加了解決問題的困難度;文化、教育、經濟、健康醫療、社會福利諸多面向困境,可能源自相同原因或者交互影響因素所致。例如,就業經濟匱乏減少教育機會,以及醫療不足使得存在較多特殊福利人口群;部落就業機會的欠缺、外出就業,影響家庭功能發揮,更間接衝擊隔代教養問題。原住民困境包括源於原鄉地區社會結構條件,或者含跨非原鄉地區的原住民個人及家庭的經濟與社會現象議題。本文從部落結構困境出發,運用原住民集體特性以及泰雅部落集聚成員關係特性,提出以泰雅族群原鄉部落為場域和對象的照顧服務勞動合作性模式機制,提供部落就業機會,也設法滿足因偏遠致使服務輸送不到位的社會服務需求的初步論述。解決部落的經濟匱乏問題,舒緩山地部落面臨普遍貧窮、就業時間短和收入偏低、中高齡及婦女的失業、失能人口嚴重等問題。最後,實際執行上應防範以往漢人社會結構的操作失敗因素、政策推行適度遵循原住民族群文化價值脈絡,避免直接複製方式,適度調整、改進成為適合原鄉的社會福利措施,以期舒緩原鄉族群的結構性困境。
The ”indigenous predicament” has its complexity and associated relationship. Culture, education, medical health, and welfare all are problematic issues and influenced in multiplicity. For example, unemployment affects economic deficiency, and then job seeking impacts family function. The indigenous dilemma may be separated from (1) indigenous original living area, and (2) indigenous needs and problems of the individuals, and family. Finally, to avoid the previous false operational, the Tayal tribe worker cooperative mechanism of care service should combine cultural and traditional value context of their own abd revise original program of general practice to better fit for the Tayal indigenous, and improve economic condition within indigenous living area.
期刊論文
1.尹樹生(1996)。輔導原住民組織勞合社增進就業機會。合作發展,14,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明政(2012)。原住民族福利體制的建構。台灣原住民研究學報,2(2),28-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高德義(2012)。從國家發展到民族發展--解/重構原住民族發展政策。台灣原住民研究學報,2(2),46-8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傅仰止(20000400)。都市原住民的生活適應。原住民文化與教育通訊,6,7-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鄭麗珍(20000300)。原住民族兒童福利需求探討。東吳社會工作學報,6,189-22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增勇、陳秋瑩、林美薰(20061000)。原住民婦女與家庭暴力社工員的相遇:一個弱勢者保護弱勢者的制度?。性別平等教育季刊,37,36-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林明禛(20110600)。中介團體:臺灣社區發展運作難題與另類選擇。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5(1),137-16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亦園(19790900)。社會文化變遷中的臺灣高山族青少年問題--五個村落的初步比較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8,1-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李明政(19990300)。臺灣原住民族社會福利服務建構的理念初探。東吳社會工作學報,5,71-8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詹宜璋(20031200)。原住民各類人口群潛在福利需求之探討--2000年臺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資料分析。社會發展研究學刊,5,93-11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Cairns, T.、Fulcher, L.、Kereopa, H.、Nia, P. N.、Tait-Rolleston, W.(1998)。Nga pari karangaranga o puao-te-ata-tu。Canadian Social Work Review,15(2),145-167。  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嚴祥鸞(2001)。原住民女性在工作職場的困境:族群、性別與階級交錯關係的觀點12-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邱汝娜(2000)。從多元文化觀點談台灣原住民處境社會福利制度。前瞻21 世紀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教育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0年6月15日)。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系。117-1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Smith, D. E.(2000)。Indigenous Families and the Welfare System: Two Community Care Studies。Canberra:Centre for Aboriginal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new window
2.孫健忠、萬育維、王增勇(2001)。建構原住民社會救助制度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源協、詹宜璋(2000)。建構山地鄉原住民社會工作體系之研究--以部落為基礎的服務整合模式。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慧端、毛冠貴、吳天泰、邱宗治、施能傑、高德義(1996)。「臺灣原住民社會發展方案」執行成果評估報告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洪國治(2009)。台灣原住民族經濟產業政策之研究-以桃園縣原住民勞動合作社經營實務為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何家豪(2003)。族群、性別、階級交織出都市原住民的就業困境--以有限責任台北市原住民清潔勞動合作社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顏瑞儀(1999)。「給他們一份工作!?」大台北地區都市原住民勞工就業現況與就業促進政策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民族學院研究所資料彙編編輯委員會(2000)。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台北市:中央研究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蔡信重(1988)。台灣原住民社會經濟變遷之研討。台北:天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Burn, Shawn Meghan(2000)。Women Across Cultures-A Global Perspective。Mayfield Publishing Co.。  new window
4.Payne, Malcolm、Gurid, Aga Askeland(2008)。Glob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 Postmodern Change and Challenge。London:Ashgate。  new window
5.臺灣省政府社會處(1996)。臺灣省山地鄉原住民社會福利需求調查報告。南投:臺灣省政府社會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尹樹生(1990)。合作經濟概論。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6)。中華民國台灣地區民國95年至140年人口推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1)。99年原住民經濟狀況調查。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劉其偉(1996)。臺灣原住民文化藝術。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Weber, Max、于曉、陳維綱(1987)。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Chaskin, R. J.、Brown, P.、Venkatesh, S.、Vidal, A.(2001)。Building Community Capacity。New York:Aldine De Grayter。  new window
12.Rostow, Walt W.(1960)。The Stage of Economic Growth: A Non-Communist Manifesto。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3.黃源協、蕭文高(2006)。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臺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謝世忠(1987)。認同的污名: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李明政(20030000)。文化福利權。臺北:松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行政院主計處(2008)。台灣2008第4季國民所得統計及經濟情展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0)。99年度上半年原住民就業調查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0)。99年01月台閩縣市原住民族人口-按性別年齡調查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BIA(1996)。Bureau of Indian Affairs-Strategic Plan,http://www.doi.gov/bia/plan728.html。  new window
5.Horomia, H. P.(200008630)。Speech of Minister of Maori Affairs at National Building and Maori Development Conference,Waikato University。,http://www.tpk.goivt.nz/press/2000_8_30_Horomia.htm。  new window
6.INAC(1998)。Gathering Strength-Canada's Aboriginal Action Plan,http://www.ainc-inac.gc.ca/gs/chg_e.html。  new window
7.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6)。民國95年臺灣原住民經濟狀況調查,http://boss.apc.gov.tw/economyshow.aspx?id=13, 2011080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Yamato, G.(1992)。Something About the Subject Makes It Hard to Name。Race, Class, and Gender: an Anthology。CA:Wadsworth。  new window
2.王增勇(2002)。原住民社會工作與福利服務。社會工作與臺灣社會。臺北:巨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