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活躍老化樂齡學習系統方案規劃之研究
作者:陳雪珠
作者(外文):Hsueh-Chu Chen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
指導教授:魏惠娟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活躍老化樂齡學習方案規劃高齡教育方案active agingelder learningprogram planningElderly Education progra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6
本研究旨在探討活躍老化樂齡學習系統方案規劃架構、實施策略與操作模式,提出研究結果作為國內推動樂齡學習方案之參考。為達上述研究目的,首先以理論探討文獻分析,發展活躍老化樂齡學習系統方案之架構;其次,透過焦點座談法,檢視架構、提出實施策略並修正訪談題綱;最後,以40位不同年齡、性別與社經背景高齡者為對象,實施半結構式訪談,獲至研究結果。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研究結論與建議如下:
一、 結論
(一) 活躍老化樂齡學習系統方案規劃包括三部分:規劃架構、實施策略及操作模式
1. 架構含三類學習目標、六大學習領域、12項學習主題及26個學習內涵。
2. 以高齡者中心、彈性變通整合資源、提昇專業以差異化行銷實施策略。
3. 規劃符合不同高齡者需求的一套整體動態循環且可執行的操作模式。
(二) 活躍老化樂齡學習系統方案規劃四大實施策略:包含產品、價格、通路及促銷
1. 實施差異化產品策略命名「福祿壽易學」分年齡與性別兩個系統模組。
2. 以價格策略區分義務教育、以工助學補助計畫以及樂齡學習自費產品。
3. 以通路策略輸送社區樂齡中心、高等教育機構和民間企業單位。
4. 以促銷策略制定機構辦理日間學期多元生活學程或自主團體學習方案。
(三) 活躍老化樂齡學習系統方案規劃四類操作模式:學科統整、多元操作、自主團體與特定對象
1. 學科統整模式:以學程策略建構高齡學習知識樹。
2. 多元操作模式:以多元操作習得調適因應的生活知能
3. 自主團體模式:以團體動力促進社會參與與延續成效。
4. 特定對象模式:以學習者特質規劃核心主題以符需求
二、 建議
(一) 活躍老化樂齡學習方案核心主題應以義務教育定位,編列教育預算支應。
(二) 應用活躍老化樂齡學習系統方案架構,具體實施並建立培訓與認證制度。
(三) 依據學習對象之年齡、性別與社經背景,規劃活躍老化樂齡學習系統方案。
(四) 培育樂齡學習方案規劃人才,運用產品、價格、通路與促銷實施策略。
(五) 培育樂齡教師,進行學科統整、多元操作與自主團體與特定對象操作模式。
(六) 活躍老化樂齡學習方案之參與志工,得以補助或減免部分學費。
(七) 針對研究範圍、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及研究方法,提出建議給後續研究者。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develop the active aging elder learning program planning, framework、strategy and operating model. For research purposes, develop the active aging elder learning program framework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and literature analysis; secondly, through focus groups , law, architecture review, propos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strategies and revise the interview subject headings; Finally, 40 elderly people for the study, using interviews methods get results.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presented.
The conclusions
1.Active Aging Seniors learning program planning system includes three parts: planning framework,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and modes of operation.
2.The framework contains three types of learning objectives, the six fields of study, 12 study themes and 26 learning content.
3.Active Aging Seniors program planning four learning system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Contains product, price, channel and promotion
4.Active Aging Seniors Learning System program planning four modes of operation: Integration disciplinary, multi-operation, independent groups and specific objects
The suggestions
1.Core Learning theme should be compulsory orientation, education budget provision cope.
2.Applications framework, implementation measures set and establish training and certification system.
3.Depending on the learning objects planning active aging Ageing learning system solutions.
4.Nurture talent program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using 4P marketing mix.
5.Senior teachers use to cultivate the operating mode to match the elderly learners.
6.Volunteers involved in the program, to supplement or partial tuition waiver.
7.For the study, study, research, and research methods, to make recommendations to the subsequent researchers.
一、中文部分
丁玉珍(2009)。青少年失業問題分析。台灣勞工季刊,56-65。
內政部(2005)。老人狀況調查報告。
內政部(2006)。臺閩地區各縣市人口年齡結構重要指標。2006年8月1日,取自http://www.ris.gov.tw/ch4/static/st1-9-9506.xls
內政部(2009a)。行政院核定友善關懷老人服務方案。
內政部(2009b)。內政統計年報「獨居老人人數及服務概況」,2010 年 7 月 29 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year/y04-13.xls"
內政部(2013)。戶籍人口統計月報。2013年1月26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news_content.aspx?sn=7121
內政部社會司長青學苑簡報(2012)。內政部「長青學苑」 推動情形簡報
方菲(2012年2月1日)。美65歲以上老年人20%曾遭金融詐騙。大紀元。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12/9/2/n3673357.htm
王子裕文(2011)。台日社區高齡教育政策規劃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new window
王正一(1999)。健康快樂100歲。台北巿:天下遠見。
王素敏(1997)。老人的休閒滿意及其休閒教育取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
王婉如(2010)。高齡學習者學習風格、學習結果與學習遷移關係之研究-以臺中市高齡教育機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高齡者教育研究所,嘉義。
王淑婉(2004)。南投縣老人參與識字教育動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王森龍(2009)。高齡者成功老化之學習需求與發展策略之研究─以新竹市長青學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王麗萍(2005)。嘉義縣高齡者的學習需求之調查研究-以老人日間照顧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古允文(2008)。台灣貧窮問題的本質-失業、不穩定就業與社會救助。古允文、李易駿、孫健忠、詹宜璋、吳明儒(合著),台灣大未來-社福,回到根本:重構台灣的基本生活安全網(頁46-71)。台北:財團法人厚生基金會。"
田其虎(2011)。高齡教育資源整合與行銷策略之研究─以台中地區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嘉義縣。new window
全秀蘭(2012)。文化傳承對老人自我實現、成功老化之研究-以布農族Lileh之聲傳統音樂社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開科技大學,南投縣。
朱坤連(1995)。退休人員生活需求及滿意度相關因素之研-以高雄市公教退休人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
朱芬郁(2006)。高齡者學習社區策略規劃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臺北市。new window
朱芬郁(2007)。高齡者學習社區策略規劃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台北巿。new window
朱富榮(2011)。新北市樂齡學習中心課程與地方文化產業連結之初探。新北市終身教育期刊,2,69-76。
朱楠賢(2008)。我國老人教育政策規劃與願景。載於魏惠娟(主編),高齡教育政策與實踐(頁1-25)。臺北市:五南。
江亮演(1998)。瑞典的勞動者年金保險制度之研究。國立空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6,93-133。
江亮演(2001)。社會問題與政策。台北:空大。
江亮演、余漢儀、葉肅科、黃慶鑽(2001)。老人與殘障福利。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江鈺正(2007)。休閒阻礙、休閒利益與活躍老化之關係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大學運動管理學系,台中巿。
行政院主計處(2003)。台閩地區老人居住安排與健康照護之研析,2010 年 7 月 29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1174&ctNode=548
行政院主計處(2005)。取自http://www.dgbas.gov.tw/mp.asp?mp=1
行政院勞委會(2008)。協助外籍配偶及大陸地區配偶就業協助說明(中文版),2011年5月13日。取自http://www.evta.gov.tw/content/list.asp?mfunc_id=17&;func_id=17&;mcata_id=864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0)。2010 年至2060 年臺灣人口推計。2012年3月21日取自www.cepd.gov.tw/dn.aspx?uid=8966
行政院衛生署(2009)。2020 健康國民白皮書。
吳永銘(1998)。我國老人教育辦理現況暨發展取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吳永銘(2008)。高齡教育機構學習者生命態度、生死教育需求及機構因應對策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new window
吳明烈(1999)。1999國際老人年與聯合國高齡者教育。成人教育,49,2-7。
吳明烈、李藹慈、賴弘基(2009)。2008臺閩地區成人教育調查報告。 臺北:五南。
吳明烈、李藹慈、賴弘基(2010)。我國終身學習的發展困境與因應策略。台灣教育雙月刊,666,13-25。
吳明烈、詹明娟(2010)。中高齡學習者休閒態度與活躍老化之關係研究。成人及終身教育,27,17-28。
吳易謙、韓良誠、林錫璋(2008)。長壽與成功老化。內科學誌,19,394-400。
吳信如(2006)。資訊軟體業業務人員專業核心職能量表之建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桃園巿。
吳思華(2006),台灣地方城市創意競爭力之比較研究。台北市,政治大學。
吳清山、林天祐(2005)。教育新辭書(New Dictionary of Education)。台北巿:高等教育文。
吳逸如(2012)。戰後嬰兒潮世代公教人員活躍老化學習需求及參與意願。國立中正大學高齡者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呂寶靜(2004)。老人手足社會支持功能之初探:從生命週期探究法出發。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11-13。
呂寶靜(2007)。老人照顧:老人、家庭、正式服務。台北:五南出版。
李秀娟(2006)。「在地老化」老人服務模式發展元素初探-以財團法人華山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服務經驗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巿。
李明政(2003)。文化福利權。台北市:松慧。new window
李素端(2005)。英國第三年齡大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嘉義。
李雅惠、魏惠娟(2012)。從男性氣概到自由的性別角色態度:成功老化的關鍵。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季刊,59,60-64。
李瑞金(1995)。高齡者社會參與需求—以台北市為例。社會建設,95,7-19。
沈珊珊(2007)。人口結構變遷趨勢與因應—國際觀點。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4,167-182。
沈素甜(2012)。終身學習需求與生活品質關係之研究。高雄巿政府101年度研究發展成果報告。高雄巿政府教育局家庭教育中心,高雄巿。
周玟琪(2007)。中高齡者與老年人年齡層界定問題之探討。就業安全,7(2),66-72。
周玟琪(2008)。從新批判老年學觀點論台灣民眾對未來退休年齡與退休後再就業意願與型態之分析。2008年行政院國科會高齡社會研究成果學術研討會。主辦單位: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高齡社會整合型研究團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
周玟琪(2011)。創造性勞動與身心靈健康:台南西港銀髮人才中心社區行動方案效果之初探國科會北區成果發表會。主辦單位:高齡社會研究團隊。(第五章政策、方案與研究建議)
周玟琪(2012)。追求有活力能貢獻的老年:我國年長者合宜勞動的多年期研究計畫與社會實踐之旅。國科會人文社會科學簡訊,13(3):97-106。
周玟琪、林萬億(2008年4月)。從活力老化與生產老化觀點檢視我國中、高齡者志願服務社會參與現況與意涵。「2008 年行政院國科會高齡社會研究成果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台北巿臺灣大學。
周玟琪、蔡瑞明(2006)。台灣因應高齡社會之就業與人力資源之準備與規劃。「2006 年高齡社會研究規劃成果發表會」發表之論文,台北巿國立臺灣大學。
周麗端(2011)。樂齡家庭生活與學習調查報告。2012年3月22日,取自http://moe.senioredu.moe.gov.tw/ezcatfiles/b001/img/img/28/154701326.pdf。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臺北市:巨流。
林杏足(2006)。國中高危險群學生對其危險因數與保護因數的知覺之分析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8(2),151-176new window
林芝安(2007)。30世代看60世代大調查-其實你不懂我的心。台北:康健雜誌50+專刊。
林亭玉(2000)。社區老人教育之研究-以高雄市本館社區和君正社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巿。
林俊達(2011)。太極拳運動參與者涉入程度對休閒利益及活躍老化之影響研究-以嘉義縣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運動管理學系,台中市。
林振春(1995)。臺灣地區老人教育的實施現況與發展趨勢。成人教育雙月刊,26,34-40。
林振春(1999)。台灣社區教育發展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new window
林案倱(2009)。邁向高齡社會,落實高齡教育實施模式與運作機制之探討。國立台南生活美學館演講稿。
林淑敏(2004)。我國老人教育實施途徑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林勤敏(2002)。高齡學習者的障礙與困難。成人教育,65,44-50。
林萬億(2011年7月)。因應高齡社會的來臨:2025年的臺灣社會規劃。台大校友雙月刊。76,10-14。
林璣萍(2003)。台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台東。
林麗惠(2002)。 高齡者參與學習活動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new window
林麗惠(2006)。台灣高齡學習者成功老化之研究。人口學刊,33,133-170。new window
林麗惠(2006)。高齡者參與志願服務與成功老化之研究。生死學研究(4),1-36。new window
林麗惠(2007)。從高齡教育機構開設的課程類別評析高齡學習內容之發展趨勢。課程與教學季刊,1,83-96。new window
林麗惠(2012)。活躍老化指標建構其對老人教育政策之啟示。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19,77-111。new window
洪淑宜(2012)。中高齡者對於活躍老化課程認知與學習參與差異之研究︰以新北市樂齡學習中心為例。未出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胡小玫(2009)。高齡教育者老化知識、工作價值觀、對老人態度與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new window
胡淑慧(2009)。成人學生對邁向成功老化的認知、準備程度及學習需求之研究-以台北市某技術學院進修專校成人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台北市。
胡夢鯨(2009)。樂齡精神。取自樂齡教育輔導團培訓講義。教育部委託專案,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高齡教育中心。未出版。
胡夢鯨(2010)。高齡社會新價值與新架構。成人終身教育,26,10-23。
胡夢鯨(2012)。樂齡課程與性別平等:論樂齡中心激勵性別平等參與的策略。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季刊,第59期,65-75。
胡憶蓓(2007)。大專校院服務學習課程與活動參考手冊。台北市:教育部。
胡澤芷(1997)。臺灣地區老人健康狀況之動態研究:多重狀態生命表的應用與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嘉義縣。
孫珮禎、黃偉堯(2010)。年齡與疾病的關係-疾病擴張、壓縮與動態均衡概論。台灣老年學論壇,5,主題論文。
徐千惠(2010)。高齡學習需求與參與情況分析之研究:以苗栗縣六所樂齡學習資源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徐立忠(1996)。老人問題與對策-老人福利服務之探討與設計。台北:桂冠。
徐建平(2010)。高齡教育工作者對方案規劃核心能力認知與評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徐慧娟(2003)。成功老化:老年健康正向觀點。社區發展季刊,103,252-260。new window
徐慧娟、張明正(2004)。臺灣老人成功老化與活躍老化的現況:多層次分析。臺灣社會福利學刊,3(2),1-36。new window
高辰吉(2011)。高齡教育教師核心能力指標之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高辰吉(2011)。高齡教育教師核心能力指標之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高雄:麗文出版社。
國發會人力發展處(2014)。聯合國世界人口高齡化趨勢分析。國發會人力發展處。
張良鏗(2007)。美國老人寄宿所學習機制在我國實施可行性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new window
張鐸嚴(2000)。高齡化社會中高齡者的終身學習策略與規劃。空中大學社會科 科學學報,8,1-22。new window
教育部(2006)。邁向高齡社會老人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6b)。推展老人教育五年實施計畫(草案)。教育部未出版。
教育部(2006c)。第七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4,185-925。
教育部(2007)。教育部「建立終身學習社會」五年計畫。2007年10月1日,取自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OCIETY/EDU0866001/960524-1.doc?FILEID=146580&UNITID=145&CAPTION=%A1u%AB%D8%A5%DF%B2%D7%A8%AD%BE%C7%B2%DF%AA%C0%B7|%A1v%A4%AD%A6~%ADp%B5e
教育部(2009)。樂齡教育輔導團第一年成果報告。2012年1月10日,取自http://moe.senioredu.moe.gov.tw/front/bin/home.phtml。
教育部(2011)。樂齡大學運作手冊。2012年1月19日,取自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10100026&Category=68。
教育部(2012b)。103年度歲出機關別預算表。2014年12月25日,取自http://www.edu.tw/userfiles/url/20140310095731/%E6%95%99%E8%82%B2%E9%83%A8103%E5%B9%B4%E5%BA%A6%E5%96%AE%E4%BD%8D%E6%B3%95%E5%AE%9A%E9%A0%90%E7%AE%97%E6%9B%B8.pdf
梁明皓、魏惠娟、李雅慧(2014)。老年準備評估量表發展之研究:前瞻因應方案規劃的觀點。弘光學報,73,30-51。new window
莊雅婷、黃錦山、魏惠娟(2008)。臺灣地區高齡教育的現況分析。載於魏惠娟(主編),高齡教育政策與實踐(頁121-178)。台北市:五南。
許智豪(2005)。Y世代、X世代和嬰兒潮世代學習風格分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台北市。
許瓊文、楊雅婷(2007)。銀髮貴族經濟力活化策略。科技發展政策報導第5 期,35-50,2007年9月。
郭乃禎(2012)。 活躍老化學習策略與學習需求分析。彰化:彰雲嘉大學校院聯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http://cyc2012.dyu.edu.tw/pdf/B-5-活躍老化學習策略與學習需求分析(郭乃禎).pdf
郭昱均(2004)。高雄市長青學苑高齡者生活型態與學習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台北市。
陳巧倫(2012)。臺灣樂齡學習-爺爺奶奶的新天地。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季刊,第59期,10-15。
陳玉燕(2012)。桃園縣國小教師老化態度、活躍老化學習認知與活躍老化學習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院,嘉義縣。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new window
陳妙娟(2012)。高齡者學習需求及成效問題之研究。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研究報告。
陳怡璇(2011)。戰後嬰兒潮男性對於活躍老化學習重要性認知及參與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陳怡璇(2013)。以高齡者時空路徑探討都市公共空間之不友善處-以台北市萬華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台北。
陳淑珍(2008)。高齡教育學術研究趨向之探討:1990-2007國內碩博士論文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陳雪珠(2004)。基金會經理人方案規劃專業知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陳雪珠(2010年10月)。新加坡的高齡志工組織、方案及其對台灣的啟示。蔡秀美(主持人),論文發表II。2010成人教育青年高峰論壇,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陳雪珠(2011)。樂齡學習的人力開發:樂齡志工組織RSVP。載於胡夢鯨(主編),新加坡樂齡學習:組織與實務,第五章。高雄:麗文文化 。
陳雪珠(2011a)。樂齡學習的人力開發:樂齡志工組織RSVP。載於胡夢鯨(主編),新加坡樂齡學習:組織與實務,第五章。高雄:麗文文化 。
陳雪珠(2011年1月)。社會行銷理論及其在樂齡學習中心實踐-以樂齡學習中心為例。胡夢鯨(主持人),樂齡培力行銷。台灣樂齡發展協會第一屆樂齡產學合作研討會-樂齡發展新契機,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陳雪珠(2011年1月b)。社會行銷理論及其在樂齡學習中心實踐-以樂齡學習中心為例。胡夢鯨(主持人),樂齡培力行銷。台灣樂齡發展協會第一屆樂齡產學合作研討會-樂齡發展新契機,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陳雪珠(2012年2月)。高齡者運動與健康社會企業創業規劃與營運策略初探-以Go4Life運動處方為例。余嬪(主持人),樂齡產業發展。台灣樂齡發展協會第二屆樂齡產業發展研討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陳雪珠(2012年4月)。社區志工招募與培力之研究-以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大使計劃為例。劉邦富(主持人),社區組織資源。2012年「社區工作與高齡服務:傳承與創新」國際學術研討會,台中朝陽科技大學。
陳雪珠(2012年7月)。樂齡志工招募與培力之研究-以樂齡學習中心為例。楊國德(主持人),樂齡學習與經營策略。樂齡學習系列論壇(六),台北國家圖書館。
陳雪珠(2014)。高齡社會的連攜動能:高齡社會NGO連攜協議會。《日本高齡社會動能》專書第三章ISBN978-986-91187-2-9。嘉義: 台灣樂齡發展協會。
陳雪珠(2014年10月)台灣老年教育課程發展之研究-ARCS動機設計模式初探。中國國際教育年會《第二屆國際老年教育論壇》論文集。中國北京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
陳毓璟(2010)。老人寄宿所模式在活力老化學習之成效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33,91 -114。new window
陳肇男、徐慧娟、葉玲玲、朱僑麗、葉嫣聘(2012)。活躍老化-法規政策與實務變革之臺灣經驗。台北市:雙葉畫廊。
陳麗光等(2011)。成功老化的多元樣貌。台灣老年學論壇,第 9 期,2011 年 2 月。
曾中明(1993)。老年人的社會參與-志願服務。社區發展季刊,64,94-96。
曾方鶴(2012)。南投縣國小教師老化素養、活躍老化學習認知與學習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院,嘉義縣。
曾宇凡(2012)。嬰兒潮世代男性對活躍老化的學習需求與學習偏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曾桂蘭(2011)。台中市高齡學習者終身學習關鍵能力與活躍老化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南投。
曾淑芬(2007)。高齡者電腦網路使用行為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高齡者教育所,,嘉義縣。
曾淑貞(2011)。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使用生活課程電子教科書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台中巿。
游家訓(2010)。銀髮族學習需求與服務創新之機會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舒昌榮(2008)。由積極老化觀點論我國因應高齡社會的主要策略∼從「人口政策白皮書」談起。社區發展季刊,122,215-235。new window
黃心珍(1995)。嘉義市老年婦女的自我概念對其生活滿意度及參與學習意願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黃幸玲(2012)。參與樂齡學習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開科技大學,南投縣。
黃國彥(1991)。台灣地區老人學習需求與內涵之研究。教育部委託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
黃國彥、林美珍(1991)。台灣地區老人學習需求與內涵之研究。教育部委託研究:嘉義師範學院。
黃富順(1995)。成人心理與學習。台北市:師大書苑。new window
黃富順(2004)。高齡學習活動的發展。載於黃富順(主編),高齡學習(頁21-55)。臺北:五南。new window
黃富順(2007)。2007台灣地區新近高齡教育的實施、特色與問題。朝陽科技大學,台北巿。
黃富順(2008)。我國屆齡退休及高齡者參與學習需求意向調查研究報告。教育部,台北市。new window
黃富順(2010)。高齡化社會的挑戰與因應。100年度全國樂齡學習中心分區聯繫研習會議資料,教育部樂齡網。http://moe.senioredu.moe.gov.tw/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11030002&Rcg=6new window
黃富順(2010年7月)。台灣新近高齡教育的發展、特色與問題。論文發表於海峽兩岸社區教育學術研討會。上海:教育科學研究院。
黃富順、林麗惠、梁芷瑄(2009)。我國屆齡退休及高齡者學習需求調查研究。玄奘大學成人教育及人力發展學系,新竹巿。new window
黃富順、林麗惠、梁芷瑄、林曉齡(2008)。我國屆齡退休及高齡者參與學習需求意向調查研究報告。黃富順(主編),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玄奘大學教育人力資源與發展學系,新竹巿。new window
黃富順、梁世武(2006)。台灣地區民眾對於我國已邁入高齡化社會之看法民意調查報告。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計畫。
黃富順、楊國德(2011)。高齡學。臺北市:五南。
楊千霈(2012)。樂齡大學課程規劃者對於活躍老化學習課題的認識與規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高齡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楊志良(2010)。我國長期照護現況與展望。研考雙月刊,34(3),86-91。
楊依茹(2012)。嬰兒潮世代對於活躍老化學習認知及參與情形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楊欣恩(2002)。台北市長青學苑藝術學習需求與現況之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台北市。
楊國德(1995)。大學成人教育與大學教育改革。成人教育。23,20-25。
楊國德(1999)。老人學習及社會參與的新契機。成人教育,48,51-52。
楊國德(2001)。全球化衝擊與成人教育的發展,64,9-17。
楊國德(2006)。高齡社會的教育願景與策略:高齡學習體系的建構。成人及終身教育,16,16-24。
楊培珊、羅鈞令、陳奕如(2009)。創意老化的發展趨勢與挑戰。刊載於社區發展季刊,125,408-423。new window
董怡汝(2012)。探究日本高齡教育政策日本高齡教育政策發展歷程-以終身學習為分析焦點。臺灣老年學論壇,16。
詹明娟(2009)。中高齡學習者休閒態度與活躍老化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南投縣。
遠見雜誌(2014)。國人退休生活大調查。2014.8。台北:遠見。
劉香蓮,宋翔(2007)。老年人防騙35招。北京巿:石油工業出版社。
劉德彥(2010)。銀髮族休閒運動動機、阻礙及參與頻度對活躍老化之研究-以臺北市市民運動中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劉慧俐(2007)。人口老化的趨勢與對策。原載自高醫醫訊月刊,26(11), 5。
劉慧俐、蔡青墉(1998)。長青綜合服務中心服務現況。長青研究發展通訊,1,http://w4.kcg.gov.tw/~seniorww/tw_erdc/old_pub/pub0002.doc。
樂齡教育輔導團(2009)。引自http://www.ccunix.ccu.edu.tw/~astsyz/01.htm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蔡文綺(2006)。美國大學連結退休社區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高齡者教育所,嘉義縣。
蔡文綺(2012)。我國實施退休教育可行性之研究—以美國國際退休教育基金會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嘉義縣。new window
蔡秀美(1996)。終身學習社會的成長與規劃,在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編:終身學習與教育改革。臺北市,師大書苑,頁83-118。
蔡良宏(1995)。老年人學習動機與學習行為。載於蔡培村(主編),老人學習與生涯發展(61-76頁)。高雄市:麗文文化公司。
蔣若葳(2013)。台灣嬰兒潮世代高學歷女性活躍老化認知與學習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研究所,嘉義縣。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9a)。1999-2007 年台灣老人成功老化與活躍老化之 變遷探討。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13,12月16日)‧友善關懷老人服務方案第二期計畫(核定本)‧取自http://www.sfaa.gov.tw/activity/684.jhtml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09)。本署簡介。引自http://www.hpa.gov.tw/BHPNet/Web/About/About.aspx?class=live
衛福部(2013)。2013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衛生福利部。
鄭羽琄(2010)。臺灣樂齡學習資源中心課程類型、學習需求及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盧宸緯(2008)。從活躍老化觀點談戶外休閒的重要性。學校體育,106,18(3),35-41。
蕭偉勳(2011)。運動環境與運動參與對活躍老化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運動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中市。
賴怡君(2010)。桃園縣青少年網路閱讀動機與網路閱讀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賴銹慧(1990)。我國高齡者學習需求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巿。
賴銹慧(1991)。我國高齡者學習需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戴穎儀(2003)。中老年婦女參與醫院減重課程之動機與身體意象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所,高雄。
戴興業(2006)。住-台灣的高齡者用住方面的現況與發展。台日共用品交流研討會。文化大學推廣部大新館。
謝元賓(2008)。長期照護機構住民活躍老化之質性初探-以北部某長期照護機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台北市。
謝春滿(2005)。熟年商機。今周刊,444,60-61。
顏童文、蔡榮貴(2012)。台灣高齡者活躍老化教育策略之探討。嘉南藥理科技大學教師教學研究成果研討會。
魏惠娟(1997年9月)。成人教育方案發展的系統分析。成人教育學刊,1, 253~287。
魏惠娟(1998)。成人教育方案發展的系統分析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魏惠娟(2001)。成人教育方案發展:理論與實際。臺北:五南。
魏惠娟(2007)。我國人口結構變遷與教育政策之研究- 子計畫八、高齡者教育發展之研究報告。臺北:教育部。
魏惠娟(2009)。看見未來,邁向2020學校教育新主題:三個前瞻的高齡教育方案規劃構想。北縣終教,33,22-29。
魏惠娟(2010)。論高齡教育方案目標:應該是什麼?為什麼?如何?。迎接新北巿2010亞洲高齡教育學術研討暨專案研究成果發表會,研討會手冊,頁161-174。
魏惠娟(2010-2013) 。成功老化取向的高齡教育方案模式之建構與應用:規範性需求的觀點。國科會計畫編號(I,II, III)(NSC 99-2410-H-034-SS3),計畫主持人。
魏惠娟(2012)。台灣的樂齡學習。台北:五南。
魏惠娟(2013)。創造有效的成人學習: 理論與應用。國家文官學院 T&D 飛訊,161,1-18。
魏惠娟(2014)。臺灣高齡教育的現況與展望。2014年高齡學習與代間教育國際研討會會議手冊,2014年3月7-8日,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魏惠娟,楊志和,董瑞國(2008)。高齡教育工作者方案規劃核心能力指標建構及其對落實老人教育政策的啟示。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11,1-42。new window
魏惠娟、施宇澤(2009)。高齡教育工作者課程規劃能力評估之研究:以樂齡學習資源中心為例。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13,1-40。
魏惠娟、胡夢鯨、陳冠良(2010)。台灣樂齡學習中心課程之分析:McClusky 需求幅度理論的應用。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15,115-150。new window
魏惠娟、胡夢鯨、黃錦山、莊雅婷、梁明皓(2007)。台灣地區老人教育推動現況與需求調查。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暨高齡者教育研究所舉辦之「邁向高齡社會:落實老人教育政策白皮書。2007高齡教育整合與創新」研討會論文集(頁159-173),嘉義縣
魏惠娟、胡夢鯨、蔡秀美(2009)。臺灣教育部門97年度委託辦理樂齡銀髮教育行動輔導團期末報告書。2010年8月17日,取自http://moe.senioredu.moe.gov.tw/front/bin/home.phtml
魏惠娟、胡夢鯨、蔡秀美、陳冠良(2008)。成立樂齡銀髮教育行動輔導團訪視成果報告。嘉義:國立中正大學高齡者教育研究所、高齡教育研究中心, 教育部委託之成立樂齡銀髮教育行動輔導團專案報告。
魏惠娟、陳冠良、李雅慧(2014)。活躍老化高齡教育課程架構與評析:規範性需求的觀點。中正教育研究,13(1),39-76。new window
魏惠娟、楊志和、董瑞國(2008)。高齡教育工作者方案規劃核心能力─指標建構及其對落實老人教育政策的啟示,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2008年11期,中華民國成人及終身學習學會,台北。new window
覺元宏(2010)。高齡學習需求與參與情況分析之研究:以嘉義市長青學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顧燕翎(2011)。芬蘭老年照顧政策轉型研究。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








二、英文部分
Abraham Maslow(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The Psychological Review, Vol.50
Achenbaum(2009).‘A Meta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Theories of Aging’, in V. L. Bengtson, D. Gans, N. M. Putney and M. Silverstein(eds.), Handbook of Theories of Aging. New York: Springer.
Anderson, D. J.(1995). Consciousness raising in participatory research: method and methodology for emancipatory nursing inquiry. Advances in Nursing Science, 17(3), 58-69.
Ardelt, M.(2000). Intellectual versus wisdom-related knowledge: The case for a different kind of learning in the later years of life,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6, 771–789.
Atchley(1989).A continuity theory 0f n0rmal aging.The Eerontologist,29,183-190.
Baltes, P. B. & Baltes, M. M. (1990).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successful aging: The model of selective optimization with compensation. In P. B. Baltes & M. M. Baltes (Eds.), Successful aging: perspectives from the behavioral science, 1-34.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assuk, S. S., Glass T. A., & Berkman, L. F. (1999). Social Disengagement and Incident Cognitive Decline in Community-Dwelling Elderly Persons. 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American Society of Internal Medicine, 131(3), 165-173."
Catherine Mayer(2012)。逆齡社會:愈活愈年輕的全球新趨勢(Amortality: The Pleasures and Perils of Living Agelessly)(顧淑馨譯)。台北:天下。
Chan, S., & Stevens, A. H.(2008). What you don’t know can’t help you:Pension knowledge and retirement decision-making.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90(2), 253–266.
Chappell, C., Hawke, G., Rhodes, C., & Soloman, N. (2003). Major research program for older workers Stage 1: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Sydney, Australia: OVAL Researc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ou,K.L.and Chi,I.(2002). Successful aging among the young-old,old-old,and oldest-old, Chine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54 (1),1-14.
Cumming E. M. & Henry, W. (1961).Growing old: The process of disengagement.New York: Basic Books.
Davey, J. A.(2002). Active ageing and education in mid and later life. Ageing and Society, 22, 95-113.
David L. Morgan(2013).Focus Groups as Qualitative Research.Portland State Univers
Erik H. Erikson & Joan M. Erikson(1998). The Life Cycle Completed-extended version with new chapters on the ninth stage of development.Norton paperback.USA
Erikson, E.(1950). Childhood and society (1st ed.). New York: Norton
Fries, J. F.(1980). Aging, natural death, and the compression of morbidity. NEngl J Med, 303(3), 130-135.
Fries, J. F.(1983). The compression of morbidity. Milbank Mem Fund Q Health Soc, 61(3), 397-419.
Fries, J. F.(1988). Aging, illness, and health policy: implications of the compression of morbidity. Perspect Biol Med, 31(3), 407-428.
Fries, J. F.(1989). The compression of morbidity: near or far? Milbank Q, 67(2), 208-232.
Fries, J. F.(1996). Physical activity, the compression of morbidity, and the health of the elderly. J R Soc Med, 89(2), 64-68.
Fries, J. F.(2003). Measuring and monitoring success in compressing morbidity. Ann Intern Med, 139(5 Pt 2), 455-459.
Gene D. Cohen,MD.,Ph.D.(2007)。熟年大腦的無限潛能(The Mature Mind The Positive Power of the Aging Brain)(李淑珺譯)。台北:張老師文化。
Glass, T. A., Mendes de Leon, C. F., Marottoli, R. A.,& Berkman, L. F.(1999). Population base studyof social and productive activities as predictors of survival among elderly Americans. BMJ, 319,478-483.
Golding, B.(2011). Social, local, and situated: Recent findings about the effectiveness of older men´s informal learning in community contexts.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61 (2), pp.103- 120
Goldstein, H.(1991).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social work : Partner in discovery.Journal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Welfare, 18 (4), 101-120.
Hooyman, N. R. & Kiyak, A.(2003)。社會老人學(林歐貴英、郭鐘隆譯)。台北:五南。
Huang, C. Y. (2003). Taiwanese elders: Successful aging and physical activity.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the Incarnate Word, United StatesTexas.
Johnson, C. L., & Barer, B. M.(2003). Life beyond 85 years. Amherst, NY: Prometheus Books.
Jung, C. G.(1953). The stages of life. In H. Read, M.Fordham, & G. Adler(Eds), Collected works.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Knowles, M. S. (1980). The modern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 From pedagogy toandragogy (revised and updated). Englewood Cliffs: Cambridge AdultEducation
Krause, N.(2006). Social relationships in later life. In Robert H. Binstock & Linda K. George (Editors).Handbook of aging and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Burlington, MA. USA.
Lamdin, L. & Fugate, M.(1997). Elder learning: New frontier in an aging society. Phoenix, Arizona: The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and Oryx press.
Maddy Dychtwald(2003)。C 型人生-事業、愛情、家庭、娛樂、學習、健康的未來與商機(陳正芬譯)。臺北巿:商智文化。
Marcus Tullius Cicero(2008)。論老年(徐學庸譯)。臺北市:聯經。
Mather, M., Carstensen, L. L.(2005). Aging and motivated cognition: The positivity effect in attention and memory.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9 (10), 496-502.
McClusky, H. Y.(1971). Education: Background paper for 1971 White House conference on aging. Washington, D. C. White House conference on aging, 1971.
Moore, S.(2001). Sociology. London, England: Nelson Thornes.National Council on the Aging, NCOA http://www.ncoa.org/
Morgan, David L.(2013). Focus Groups as Qualitative Research.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shing.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2011).Pensions at a glance 2011: Retirement-income systems in OECD countries and G20 countries. Paris: OECD Publishing.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2011).Pensions at a glance 2011: Retirement-income systems in OECD countries and G20 countries. Paris: OECD Publishing.
Padgett, D.K.(1998).Qualitative methods in social work research:Challenges and rewards Thousand Oaks, CA:Sage.
Peck, R. C.(1955).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s in the second half of life. In J. E. Anderson(Ed.),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aging. Washinton, 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Peterson, D. A.(1980). Who are the Educational Gerontologists? In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5(1). Washing, D.C.: Hemisphere.
Peterson, D. A.(1983). Educational needs and wants in Facilitating education for older learners. The Jossey-Bass Higher Education Series and the Jossey-Bass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Series.Jossey-Bass Inc., Publishers. San Francisco, CA.
Peterson, D. A.(1985). A History of Education for Older Learners, in D. B. Lumsden(Ed.), The Older Adult As Learner: Aspect of Educational Gerontology,(1-23). New York: Hemisphere.
Rowe, J. W. & Kahn, R. L.(1997). "Successful aging.",The Gerontologist 37(4):433-440
Rowe, J. W. & Kahn, R. L.(1998). Successful aging. New York: Dell publishing sheet1 Tornstam, L.(1997). Gerotranscendence: The contemplative dimensions of aging. Journal of Aging Studies, 11, 143-154.
Tornstam, L.(1997). Gerotranscendence: The contemplative dimensions of aging. Journal of Aging Studies, 11, 143-154.
Torres, S.(1999). A culturally-relevant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successful ageing. Ageing and Society, 19, 33-51.
Tyler, R. W. (1949).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Chicag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U.S. Dep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2005).2005 White House Conference on Aging,200 Independence Ave, SW,Washington, DC 20201.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Population Division(2013).World Population Ageing 2013. ST/ESA/SER.A/348.
Vaughn, Sharon; Jeanne Shay Schumm & Jane Sinagub(1999)。焦點團體訪談︰教育與心理學適用(王文科、王智弘合譯) 。台北市:五南。
Walker, A.(2002). A strategy for active ageing. Inter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Review, 55(1), 121-139.
WHO (2002) Active Ageing: A Policy Framework. Madrid, Spain: Ageing and Life Course Program,Second United Nations World Assembly on Ageing Pres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1986). Ottawa Charter for Health Promotion.WHO/HPR/HER/95.1. Geneva:WHO.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2). Active ageing: a policy framework. September, 18, 2006, retrieved from http://whqlibdoc.who.int/hq/2002/WHO_NMH_NPH_02.8.pdf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11).《Global Health and Aging全球健康與高齡化》("http://www.who.int/ageing/publications/global_health.pdf)P.12.
上野千鶴子(2009)。一個人的老後:隨心所欲,享受單身熟齡生活(楊明綺譯)。台北市:時報文化。
上野千鶴子(2010a)。一個人的老後[男人版]:自在快活,做個老後新鮮人(楊明綺、王俞惠合譯)。台北 : 時報文化
大前研一(Kenichi Ohmae)(2008)。後五十歲的選擇(姚巧梅譯)。臺北巿:天下文化。
大島清(1996)。退休革命:精彩人生始於退休(張蓓蕾譯)。台北:星月書房。
文部科學省(2012)。長寿社会における生涯学習の在り方について:人生100年 いくつになっても 学ぶ幸せ 「幸齢社会」。日本:文部科學省。
米高.奎因.巴頓(1999)。質的研究與評鑑(吳芝儀、李奉儒譯)。台北:桂冠。
貝蒂.傅瑞丹Betty Friedan(1993)。美好的銀髮歲月-生命之泉(李錄後、陳秀娟譯)。台北:新自然主義。
香港行政長官施政報告(2013)。引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2013%E5%B9%B4%E5%BA%A6%E9%A6%99%E6%B8%AF%E8%A1%8C%E6%94%BF%E9%95%B7%E5%AE%98%E6%96%BD%E6%94%BF%E5%A0%B1%E5%91%8A
霍華.傅利曼(Howard S. Friedman), 萊絲麗.瑪汀(Leslie R. Martin)(2011)。他們為什麼活到99--顛覆保健觀念的史丹福百年大調查(張美惠譯)。臺北:時報文化出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