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宗教團體經濟資源的吸納與運用
書刊名:宗教哲學
作者:鄭志明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Zheng, Zhi-ming
出版日期:2014
卷期:67
頁次:頁39-54
主題關鍵詞:宗教團體經濟資源神聖世俗社會福利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55
  • 點閱點閱:192
宗教團體雖然是一種非營利組織,但是其關注的重點不在於經濟資源上,而在於神聖的宗教使命與終極關懷。宗教團體在經濟資源的吸納、管理與運用,是偏重在信仰符號的價值實現上,追求的是宗教神聖化的意義本質,各種世俗利益只是附帶而來的成果,應該在信仰的前提下,順其自然的流動,宗教團體可以強化其神聖儀式服務,來奠定組織生存與發展的基礎,真正關懷的應該是民眾生命的安頓,而非世俗的資源吸納。宗教團體基於發展的需要,有效地吸納各種社會資源,其中最主要的是經濟資源的募集與運用,引起各界的關注與重視,加上近年來有一些宗教團體產生了財務糾紛的爭議,顯示宗教經濟資源在管理與掌控上衍生出不少相關的問題。一般人誤以為宗教團體有豐富的經濟資源,應投入於公益慈善與社會教化等福利事業上,這是對宗教團體財力資源過分期待,忽略了宗教自身維繫生存的經濟需求。宗教團體在經濟的吸納與運用上,是偏向於「非營利」的經營模式,是需要釐清其組織角色與功能運作等問題,這種宗教性的經濟經營形態,有必要引進現代化組織管理策略嗎?有必要採用社福組織的資源運用方式嗎?宗教團體是一種志願服務組織嗎?這些問題涉及宗教團體組織特性在經濟資源運用上的特殊考量,牽連著各種複雜的社會因素與文化內涵,是值得學理的深入探討與研究。
期刊論文
1.吳永猛(19940500)。當今臺灣佛教募款方式之探討。商學學報.空大,2,121-13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丁仁傑(19990400)。文化脈絡中的積功德行為:以臺灣佛教慈濟功德會的參與者為例,兼論助人行為的跨文化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5,113-1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順民(19940900)。宗教福利服務之初步考察:以「佛光山」「法鼓山」與「慈濟」為例。思與言,32(3),33-7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劉怡寧、瞿海源(2001)。塵世的付出,來世的福報--台灣社會中的宗教捐獻現象。宗教與社會變遷--第三期第五次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之研究分析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硏究所。105-1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許良福(2000)。非營利組織策略性行銷之研究--以慈濟功德會為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木梓(2000)。臺北市寺廟經濟資源運用過程之探討--以法令規範下的資料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郭素芳(2000)。非營利組織之知識管理研究--以慈濟功德會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彭俊亨(1995)。組織符號之研究:非營利組織--慈濟功德會的個案分析(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馮文饒(1993)。志願福利服務組織形成及運作之探討:以慈濟功德會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川正(2000)。非營利組織的「認同」管理--以基督教的「細胞小組模式」等教會為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羅竹風、陳澤民(1991)。宗教學概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羅竹風(1995)。人.社會.宗教。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O'Dea, Thomas F.、胡榮、樂愛國(1989)。宗教社會學。寧夏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高長江(1993)。符號與神聖世界的建構--宗教語言學導論。吉林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鄭志明(1998)。台灣當代新興佛教--禪教篇。嘉義大林:南華大學管理學院宗教文化研究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鄭志明(2001)。臺灣神明的由來。臺北市:中華大道文化事業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黃慶生(2000)。寺廟經營與管理。台北:永然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順民(20010000)。當代臺灣地區宗教類非營利組織的轉型與發展。臺北:洪葉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Berger, Peter L.、高斯寧(1991)。神聖的帷幕--宗教社會學理論之要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王順民(19990000)。宗教福利。臺北:亞太圖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黃維憲(19900000)。變遷中臺省寺廟的社會福利服務。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Streng, Frederick J.、金澤、何其敏(1991)。人與神--宗教生活的理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潘顯一、冉昌光(1999)。宗教與文明。四川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戴康生、彭耀(2000)。宗教社會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張志剛(1995)。走向神聖--現代宗教學的問題與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呂大吉(1998)。宗教學通論新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Johnstone, Ronald L.、尹今黎、張蕾(1991)。社會中的宗教:一種宗教社會學。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吳寧遠(2000)。非營利組織法令與宗教組織法令。宗教與非營利事業。嘉義大林: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永猛(1996)。台灣寺廟寺廟募款與現代社會的互動關係。1996年佛學研究論文集:當代台灣的社會與宗教。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鄭志明(2001)。本土宗教社會福利服務商議--以民間神廟為例。華人宗教的文化意識。台北:宗教文化研究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瞿海源(1997)。民間信仰的基本特徵與奉獻行為。台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變遷。台北:桂冠。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本炫(2001)。我國當前宗教立法的分析。宗教論述專輯第三輯--宗教法制與行政管理篇。臺北:內政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