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音樂子弟團之研究回顧
書刊名:民族學界
作者:李孟勳
作者(外文):Li, Meng-hsun
出版日期:2014
卷期:34
頁次:頁203-236
主題關鍵詞:音樂子弟團社群組織社會變遷MusicZi-di groupsCommunity organizationsSocial chang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579
  • 點閱點閱:119
本文回顧台灣音樂子弟團之研究成果,分為五節來探討:一、日治時期以來台 灣音樂調查的成果。二、台灣音樂戲曲史總論。三、傳統子弟團之組織與功能。四、子弟團在現代社會的發展與變遷。五、學位論文之分析。從本文的回顧可知,音樂子弟團的研究在前輩學者的開拓下,已經累積相當的成果。但目前以藝術學門的研究居多,少見跨領域的對話。筆者認為,若能用社會結構的研究取徑,探討音樂社群的分類與社會變遷的關係,應能提出新的觀點。
This paper reviews research on the Musical Zi-di groups in Taiwan, divided into five sections : First, the results of a survey of Taiwanese music since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Second, an overview of Taiwan music history. Third, the organization and fun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Zi-di groups. Fourth, Zi-di groups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Fifth, analysis of degree thesis. This paper shows that studies of the musical Zi-di groups by pioneering scholars had resulted in a considerable achievement. But studies are concentrared in the artistic disciplines and nterdisciplinary dialogue is rare. I believe that if we take a research approach which includes the stud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sic communities genre, classifications, and social change, we should be able to put forward new views.
期刊論文
1.陳健銘(19990300)。農村聚落居民自組戲班的過程--以宜蘭頭城下埔「草蝦仔班」為例。宜蘭文獻雜誌,38,119-13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秀娥(20060900)。臺北霞海城隍廟與八大軒社。臺北文獻(直字),157,47-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風山堂(1901)。徘優と演劇。臺灣慣習記事,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宜蘭廳調查(1903)。西皮福祿の歷史的調查及目下の情勢竝に兩派首領と目せらるい者の視察要領及他廳(基隆頂双溪)同黨者との關係(氣脈通ずるや否)。臺灣慣習記事,3(1),10-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師大音樂所民族音樂調查隊(1984)。台南地區民間音樂的調查報告。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年刊,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師大音樂所民族音樂調查隊(1985)。彰化縣民俗曲藝田野調查報告。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年刊,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林清財(1986)。高雄民間音樂田野調查報告。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年刊,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林清財、吳榮順(1986)。台東民族音樂田野調查報告。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年刊,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李文政(1986)。民族音樂採集工作日誌。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年刊,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王一剛(1973)。子弟戲.子弟班。臺灣風物,23(2),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邱坤良(19740600)。臺灣子弟團。臺灣風物,24(2),82-8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士儀(19740400)。臺灣的地方戲劇。文藝復興,51,55-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林鋒雄(1974)。台灣亂彈子弟的一個實例--彰化梨春園所藏劇本目錄初輯。書評書目,10,70-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邱坤良(19800500)。臺灣民間戲曲表演的社會功能。文藝復興,112,53-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曹甲乙(19821200)。前臺北之子弟團。臺灣風物,32(4),14-1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林珀姬(20050600)。從子弟陣頭「文武郎君陣」看臺灣民間音樂的傳承與發展。關渡音樂學刊,2,1-2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柯孟潔(20060600)。臺中新樂軒與何厝關係之研究。民俗曲藝,152,221-25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賴錫中(20041200)。臺灣第三樂系「十三腔」微探。高市文獻,17(4),72-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陳松民(19910700)。民俗與戲曲--兼談慈濟宮祭祀與歌仔戲的興起和傳播。民俗曲藝,72/73,146-15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洪梅芳(20061000)。光復後南臺灣私人樂團之活動--以「有忠管絃樂團」(1945-1966)為例。臺灣音樂研究,3,61-8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顏綠芬(20081200)。從善友樂團始末探討五○年代音樂環境及其時代意義。關渡音樂學刊,9,125-1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簡秀珍(19950700)。羅東福蘭社與震安宮--日治時期北管戲曲社團與寺廟間的互動關係。宜蘭文獻雜誌,16,88-10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王櫻芬(20030900)。Amateur Music Clubs and State Intervention: The Case of Nanguan Music in Postwar Taiwan。民俗曲藝,141,95-167。new window  new window
24.周志煌(19940600)。臺灣北管「子弟班」所反映的社群分類現象--以西皮福祿及軒園之爭為中心的探索。國文天地,10(1)=109,70-7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范揚坤(20010300)。曲館文化與常民生活--以日治時期(大正昭和年間)彰化街(市)北管子弟活動為例。彰化文獻,2,217-2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王嵩山、汪宜展(19840300)。臺灣民間戲曲的形式與意義:兼論傳統的轉型與現代發展。民俗曲藝,28,55-12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林良哲(19990300)。由落地掃到歌仔戲--日治時期歌仔戲發展過程初探。宜蘭文獻雜誌,38,3-4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李國俊(19910500)。臺灣南管社團的興衰。民俗曲藝,71,42-5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胡臺麗(19790900)。南屯的字姓戲--字姓組織存續變遷之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8,55-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林美容(19921100)。彰化媽祖信仰圈內的曲館與武館之社會史意義。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5(1),57-8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王雲峰(1955)。電影、唱片、民間音樂。臺北文物,4(2),77-7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張鉯茹(2012)。從「浚洋國樂協會」看民間「做場音樂」之生態。國際傳統音樂學會台灣分會2012年學術研討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朱樂寧(2008)。台灣當代國樂團的發展探討--以小巨人絲竹樂團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君玲(2006)。陣頭、文物與展演--論蘭陽地區北管陣頭文物的展演及其文化意涵(碩士論文)。臺北藝術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以璇(2010)。蘭陽溪南二結與四結北管發展之研究(碩士論文)。佛光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游庭婷(1996)。桃園地區客家八音研究--以音樂文化為主(碩士論文)。國立藝術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德賢(1992)。臺灣鹿港老人會館票房正音戲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蘇玲瑤(1997)。chi-to、場域、子弟戲,從play觀點看北管子弟團的演出與脈絡(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林伊文(2000)。美濃的客家八音與傳統禮俗(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高琪(2003)。北管戲反調類唱腔研究--以宜蘭地區的北管館閣為主要考察對象(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謝慧瑾(2004)。台南市民俗性京調排場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黃學穎(2005)。臺灣文武郎君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黎錦昌(2005)。新竹地區客家八音之研究--以葉金河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吳佳慧(2006)。天子門生陣的傳承與變遷--以台南市公親寮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周瑜音(2007)。北管館閣昭樂軒及其戲曲唱腔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王昭惠(2006)。善友樂團的研究(碩士論文)。台南科技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江巧雯(2007)。台南B.B.B.兒童弦樂團發展歷程探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陳育恬(2008)。非營利組織推動社群音樂之個案研究--以嘉義市音樂協進會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陳怡如(2008)。南管館閣儀式性活動研究--以2001年至2007年所見館閣為範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劉芷姍(2008)。2004-2007年南聲社的儀式活動及其音樂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蘇靜蘭(2009)。廟宇、外來移民與南管館閣音樂活動之關係--以高雄地區為例(碩士論文)。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潘燕貞(2009)。社區管樂之組訓與發展--以城韻管樂團為例(碩士論文)。臺北藝術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林文霞(2009)。桃園北管鈞天社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鄧宏晏(1998)。竹北地區「田屋八音團」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翁瑋鴻(2010)。淡水北管子弟團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黃瑞誠(2010)。竹塹北管藝術團的演藝活動與傳習保存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蔡季芳(1999)。嘉義縣布袋地區慶和軒北管樂團之研究(碩士論文)。臺北藝術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洪雅雯(2010)。東港東隆宮大漢樂團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陳婉榆(2011)。嘉南地區歌仔戲業餘演藝團體研究--以仁紅歌仔戲研習營、鄉城歌仔戲劇團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張盈瑩(2011)。寺廟、社區、國樂團:台中市元保宮附屬國樂團在社區活動中扮演之角色與功能(碩士論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吳彥德(2011)。從北管什音團看台灣傳統音樂陣頭的發展與傳承(碩士論文)。臺北藝術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陳容君(2012)。基隆閩南第一樂團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施瑞樓(2011)。鹿港聚英社南管戲之演出及〈益春留傘〉身段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楊秀卿(2012)。錦成閣之探討--一個傳統曲館的組織型態與在地營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宗方容(2012)。「普賢台中國樂團」佛曲演奏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李秀娥(1989)。民間傳統文化的持續與變遷--以臺北市南管社團的活動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嚴淑惠(2004)。鹿港南管的文化空間與樂社之研究(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謝昌益(2006)。台灣本地京調票房之研究--兼論其本地化發展的文化意義(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洪梅芳(2005)。鄭有忠與其樂團之研究--以1920至1960年代為主(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孫慧芳(2005)。臺灣太平歌館之音樂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林清涼(1978)。臺灣子弟戲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陳孝慈(2000)。北管館閣梨春園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陳穎慧(1998)。地方劇團的變遷--以基隆暖暖地區靈義郡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藝術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謝珊珊(2003)。新竹市亂彈子弟與皮黃票房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林淑玲(1987)。鹿港雅正齊及南管唱腔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游慧文(1997)。南管館閣南聲社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藝術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吳秀櫻(1991)。基隆慈雲社《崑腔》音樂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簡秀珍(1993)。臺灣民間社區劇場羅東福蘭社研究(碩士論文)。文化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嚴立模(1998)。台灣嘉義新港舞鳳軒北管官話的音韻(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杜潔明(2003)。台南孔廟樂局:以成書院之研究(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許常惠(1989)。臺中縣音樂發展史。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鄭志明、孔健中(1998)。北港朝天宮的神明會。嘉義大林:南華管理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楊桂香(2004)。臺湾の南管--南管音楽における演劇性と音楽集団。東京:白帝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藍谷(2002)。臺北市北管藝術發展史:田野記錄。臺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洪惟助(1998)。嘉義縣傳統戲曲與傳統音樂專輯。嘉義:嘉義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許常惠(1982)。鹿港南管音樂的調查與研究。彰化:鹿港文物維護地方發展促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尹建中、林恩顯(1983)。中國民間傳統技藝與藝能調查研究。台北:教育部社教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許常惠(1989)。台中縣音樂發展史:田野調查總報告書。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徐亞湘(1995)。桃園縣本土戲曲、音樂團體調查計劃。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許常惠(1997)。彰化縣音樂發展史:論述稿。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許常惠(1997)。彰化縣音樂發展史:田野日誌。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蘇玲瑤(1998)。聲震竹塹城:新竹市北管子弟團振樂軒專輯。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正昇(1998)。南投縣音樂資源調查。南投:南投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藍谷(2002)。台北市北管藝術發展史:論述稿。台北:台北市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呂祝義、翁柏偉、蕭啟村(2004)。澎湖傳統音樂調查研究:八音與南管。馬公:澎湖縣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呂錘寬(2009)。台灣傳統音樂現況與發展。五結:台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8)。竹塹憨子弟。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洪惟助、孫致文(2003)。新竹縣傳統音樂與戲曲探訪錄。中壢: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戲曲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片岡巖(1924)。臺灣風俗誌。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蔡欣欣(2005)。臺灣戲曲研究成果述論:1945-2001。臺北:國家。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王振義(1982)。臺灣的北管。百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田邊尚雄(1923)。第一音樂紀行。東京:文化生活研究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林美容(1997)。彰化縣曲館與武館。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東方孝義(1942)。臺灣習俗--本島人の文學。臺北:同人研究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許常惠(1996)。臺灣音樂史初稿。臺北:全音樂譜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許常惠(1991)。台灣音樂史初稿。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邱坤良(19920000)。舊劇與新劇: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一八九五~一九四五)。臺北:自立晚報。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呂鈺秀(20030000)。臺灣音樂史。臺北市:五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山根勇藏(1930)。臺灣民族性百談。臺北:杉田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許常惠(1987)。追尋民族音樂的根。臺北:樂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呂訴上(1961)。臺灣電影戲劇史。銀華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曾永義(19880000)。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王櫻芬(20080000)。聽見殖民地:黑澤隆朝與戰時臺灣音樂調查(1943)。臺北:臺灣大學圖書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王嵩山(1997)。扮仙與作戲:臺灣民間戲曲人類學研究論集。稻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竹内治(1943)。台灣演劇誌。台灣演劇の現況。東京:丹青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台灣省文獻會(1971)。學藝志藝術篇。台灣省通誌。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美容(2008)。台灣的民間信仰與社會組織。祭祀圈與地方社會。台北:博揚。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江志宏(2004)。早期九份的演藝型態--論九份地區子弟團的社會意義。金九藝人的戲夢人生。台北:稻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佐藤仁史(2013)。日本的近現代中國基層社會史研究與田野調查。戰後日本的中國研究--口述知識史。台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系中國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