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孔子教學觀的一個側面--以《論語.公冶長》「聞一知十」章為探討基點
書刊名:鵝湖
作者:許從聖
作者(外文):Hsu, Tsung-sheng
出版日期:2017
卷期:43:4=508
頁次:頁36-50
主題關鍵詞:孔子顏回子貢朱熹聞一知十教學觀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509
  • 點閱點閱:12
期刊論文
1.劉錦賢(20090600)。顏淵之學行面面觀。興大中文學報,25,17-4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錦賢(20050600)。顏淵之聖學造詣蠡測。興大中文學報,17,71-9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蔡振豐(20011200)。「論語」所隱含「述而不作」的詮釋面向。臺大歷史學報,28,175-19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勞悅強(20140600)。《論語》〈先進〉篇「屢空」辨。漢學研究,32(2)=77,265-29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錦賢(20110600)。子貢之學行述論。興大中文學報,29,41-7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許從聖(20150100)。「顏淵形象」新詮--以〈君子為禮〉、《論語》和《孔子家語》為討論中心。中國文學研究,39,1-4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逢源(20140600)。從五賢信仰到道統系譜--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聖門傳道脈絡之歷史考察。東華漢學,19,121-15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吳冠宏(20101100)。仁心詩興的進路--從馬浮的經學思想到蔣年豐的經學解釋學。臺大文史哲學報,73,37-6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吳冠宏(20091200)。人物品鑒學之新向度的探索--從蔣年豐〈品鑒人格氣象之解釋學〉一文談起。成大中文學報,27,1-3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皇侃、高尚榘(2013)。論語義疏。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黎靖德、王星賢(2007)。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澤厚(2000)。論語今讀。臺北市: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荀況、北大哲學系(1983)。荀子新注。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錢穆(1999)。先秦諸子繫年。台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朱熹(2012)。論語集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劉向、石光瑛、陳新(2001)。新序校釋‧雜事。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黃暉(1990)。論衡校釋‧問孔。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錢穆(2015)。論語新解。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大齊(1996)。論語臆解。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榮捷(1992)。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孔丘、程樹德、程俊英、蔣見元(1990)。論語集釋。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程頤、程顥、王孝魚(1981)。二程集。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何晏、邢昺(2011)。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牟宗三(1993)。人物志之系統的解析。才性與玄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勞悅強(2011)。孔門面貌考釋。諸子學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冠宏(2000)。《論》《莊》顏子形象的塑成與定位--從商榷「莊子之學傳顏氏之儒」論起。聖賢典型的儒道義蘊試詮--以舜、甯武子、顏淵與黃憲為釋例。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啟屏(2007)。繼承者的批判:以子貢為例。從古典到正典:中國古代儒學意識之形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少明(20080000)。孔門三傑的思想史形象--顏淵、子貢和子路。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個案篇。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蔣年豐(20000000)。品鑒人格氣象的解釋學。文本與實踐(1):儒家思想的當代詮釋。臺北:桂冠。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林義正(1987)。由孔子的思想談教育的藝術。孔子學說探微。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楊朝明(2005)。弟子行第12。孔子家語通解--附出土資料與相關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湯用彤(2009)。魏晉玄學流別略論。魏晉玄學論稿。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吳冠宏(2009)。綜論。顏子形象與魏晉人物品鑒。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明輝(1994)。先秦儒學中的隱默之知。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邁可‧博蘭尼、許澤民(2014)。言述。個人知識:邁向後批判哲學。臺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陸九淵、鍾哲(2012)。語錄上。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郝大維、安樂哲、蔣弋為、李志林(2012)。思維方式之比較。孔子哲學思微。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李明輝(2008)。孔子論「學」:儒家的文化意識。儒家視野下的政治思想。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瀧川龜太郎(1998)。仲尼弟子列傳。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本杰明‧史華慈、程鋼(2008)。孔子《論語》的通見。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吉爾伯特‧萊爾、劉建榮(1992)。知道怎樣與知道什麼。心的概念。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勞悅強(2012)。從學術、修養、信仰論孔門儒學。中國哲學與文化。桂林:漓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陳逢源(2013)。「穎悟」與「篤實」--朱熹論孔門弟子。「融鑄」與「進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之歷史思維。臺北:政大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吳光明(19960000)。古代儒家思維方式試論。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臺北:正中。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