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清香風味」作為研究主題:李亦園院士致力督促之身體感的研究取徑
書刊名:臺灣人類學刊
作者:余舜德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Yu, Shuenn-der
出版日期:2018
卷期:16:2
頁次:頁123-156
主題關鍵詞:身體感清香高山茶茶文化臺灣ShentiganSocial life of tasteHigh-mountain teaTea cultureTaiwa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96
  • 點閱點閱:19
期刊論文
1.余舜德(20130600)。臺灣凍頂烏龍茶之工匠技藝、科技與現代性。臺灣人類學刊,11(1),123-15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宇翔(20071200)。從烏龍茶到高山茶:臺灣茶壟斷租的社會建構。臺灣社會學刊,39,107-15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余寶婷(19971100)。臺灣茶園空間變遷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27,133-17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Kuriyama, Shigehisa(1997)。The Historical Origins of Katakori。Japan Review,9,127-149。  new window
5.Yu, Shuenn-der(20100000)。Materiality, Stimulants and the Puer Tea Fad。中國飲食文化,6(1),107-142。new window  new window
6.余舜德(20091200)。Introduction: Bodily Cultivation as a Mode of Learning。臺灣人類學刊,7(2),3-12。new window  new window
7.吳聲舜(20011100)。臺灣烏龍茶大觀。新竹文獻,7,21-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吳振鐸(19631200)。茶樹花部形態的研究。中華農學會報,44,34-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吳振鐸、葉速卿、鄭觀星(1975)。不同製茶種類對而茶素(Catechins)含量的影響。中國農化學會誌,33(3/4),454-4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阮逸明(2015)。從紅水烏龍到清香烏龍。茶藝,54,26-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余舜德(2011)。感同身受:日常生活的身體感(專號)。考古人類學刊,74,1-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余舜德(20110600)。身體感與雲南藏族居家生活的日常現代性。考古人類學刊,74,169-20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Kuriyama, Shigehisa(2001)。The Resonance of Strings。「物質文化的歷史硏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主辦 (會議日期: 2001/12/14-12/15)。臺北南港:Academia Sinica。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肖坤冰(2013)。「山場」與「岩韻」:茶香之中的「文化圖式」--對閩北山區的空間結構之形成過程分析。第13屆中華飲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國飲食基金會。117-1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黎志剛、Hamilton, Gary G.(19860000)。近代中國商標與全國都市市場。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49-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Yu, Shuenn-Der(2016)。Authenticity, Terroir, and Invention of Tradition: French Wine Versus Taiwanese Tea。201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ese Food Culture。Taipei: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85-102。  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楊佳軒(2016)。高山出好茶?臺灣梨山高山茶崛起的個案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Shove, Elizabeth(2003)。Comfort, cleanliness and convenience: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normality。Berg。  new window
2.Kuriyama, Shigehisa(1999)。The Expressiveness of the Body,and the Divergence of Greek and Chinese Medicine。New York:Zone Books。  new window
3.Seremetakis, C. Nadia(1994)。The Senses Still: Perception and Memory as Material Culture in Modernity。Westview Press。  new window
4.笑笑生。金瓶梅。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瑞成(2009)。酵素茶的魅力:臺灣烏龍茶。嘉義市:張顯禮。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曹寅(1987)。全唐詩。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程啟坤、阮逸明(2008)。臺灣烏龍茶。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閔麟嗣(1679)。黃山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廖春梅(1987)。臺灣茶園調查報告。南投縣:臺灣省政府農林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煥堂、林世煜(2001)。臺灣茶。臺北市:貓頭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徐松、劉琳、刁忠民、舒大剛、尹波(2014)。宋會要輯稿。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許賢瑤(2005)。臺灣包種茶論集。臺北:樂學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1908)。茶之好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08)。上旬茶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子禎(19360220)。烏龍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鮑永建(19720908)。怎樣練好手藝?各業優秀技術員談經驗(五)用手和嗅覺為茶葉分等級林火樹的評茶技術不必靠品嚐定好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何振奮(19570519)。南港包種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洪震宇(19690413)。鑑定茶葉品質且聽專家經驗談(下)明瞭商品性質辦別貨色優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曾瑞慶(1978)。香甘一杯文山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許小麗(2008)。視覺到聽覺再到觸覺診察--運用「身體感」對漢代早期醫學手稿的新解讀。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尚仁(20080000)。腐物與骯髒感:十九世紀西方人對中國環境的體驗。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余舜德(2008)。市場、價值建構與普洱茶交易中的陳韻。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蔡璧名(2015)。當莊子遇見Tal Ben-Shahar:莊子的快樂學程--兼論情境、情緒與身體感的關係。身體感的轉向。臺北:臺大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珣(2015)。物與身體感理論:以香為例。身體感的轉向。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丁亮(2015)。中國古文字中的身體感。身體感的轉向。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鏡玲、蔡怡佳(2015)。神聖與身體的交遇:從靈動的身體感反思宗教學「神聖」理論。身體感的轉向。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林允發(2015)。推薦序--一個血液裡都是茶的人。茶路天涯:臺灣茶第一堂課。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元朋(20080000)。追求飲食之清--以《山家清供》為主體的個案觀察。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鍾蔚文(2008)。體物入微、漸窺堂奧:從身體感到行動。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鐘蔚文(2015)。從行動到技能:邁向身體感。身體感的轉向。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簡美玲(2015)。人類學與民族誌書寫裡的情緒、情感與身體感。身體感的轉向。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顏學誠(20080000)。專家、物性、身體感:茶葉比賽中的社會秩序。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郭奇正(20080000)。衛生、城市現代基礎設施與商品化過程中的身體經驗--上海里弄住宅的社會形構。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張珣(20080000)。馨香禱祝:香氣的儀式力量。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余舜德(20150000)。身體感:一個理論取向的探索。身體感的轉向。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余舜德(20150000)。從日常生活的身體感到人類學文化的定義。身體感的轉向。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蔡怡佳(20080000)。恩典的滋味:由「芭比的盛宴」談食物與體悟。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林淑蓉(20080000)。食物、味覺與身體感:感知中國侗人的社會世界。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余舜德(20080000)。從田野經驗到身體感的研究。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蔡璧名(20080000)。疾病場域與知覺現象:《傷寒論》中的「煩」證的身體感。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