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史學的中國纏結
作者:彭明輝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02
出版項:臺北:麥田
集叢:歷史與文化叢書;16/盧建榮
ISBN:9574699145
主題關鍵詞:史學 -- 中國 -- 現代(1900- )歷史 -- 教育 -- 臺灣
學門:歷史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7) 博士論文(6) 專書(4)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3
期刊論文
1.王汎森(199512)。讀傅斯年檔案札記。當代,116,30-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仲孚(197106)。高中中國文化史教學的困難。中等教育,22(3),15-2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仲孚(198702)。國中歷史科的性質與歷史教學的基礎知識。臺灣教育,434,19-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仲孚(199502)。最近六年臺灣地區歷史教育論文目錄。中等教育,46(1),111-12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仲孚(1991)。對於國一公民、歷史、地理合倂爲「社會科」的質疑。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2(1),207-2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仲孚(198504)。談新編高中歷史第一冊的編寫經過。中等教育,36(2),11-1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汎森(199706)。什麼可以成爲歷史証據--近代中國新舊史料觀點的衝突。新史學,8(2),93-1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聿均(198607)。羅家倫對史學與文學的貢獻。中外雜誌,40(1),32-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聿均(199608)。羅家倫對史學與文學的貢獻下。中外雜誌,40(2),32-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王晴佳(1996)。胡適與何松比較研究。史學理論研究,2,62-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矢野仁一(1931)。滿蒙藏は支那の領土に非る論。外交時報,35(412),51-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朱鴻召(199702)。文化與政治的岐途--胡適與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國文化月刊,203,73-8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何炳棣(199311)。讀史閱世六十年--胡適之先生雜憶。歷史月刊,70,68-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吳文星(1999)。社會科七至九年級課程設計芻議,以日本爲例。邁向課程新紀元,224-2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吳秀玲(199612)。「羅家倫先生百年誕辰」口述歷史座談會紀實。近代中國,116,64-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宋晞(199612)。民國以來的史學--國八十五年九月十五日上午在中國歷史學會年會上請。國史館館刊,21,1-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李小兵(19890425)。歷史的原罪與贖還:「五四」七十年祭。中國論壇,28(2)=326,7-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李孝悌。我對高中歷史教科書的一些想法。清華歷史教學,9,20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李東華(198407)。中華民國歷史學博士論文内容及方法之評祈。史學評論,8,21-1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李國祁(199602)。八十六年度國民中學歷史科教材精簡工作紀實。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8(5)=47,24-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李國祁(199701)。談國中歷史科教科書編寫的理想與認知。國立編譯館通訊,10(1)=34,18-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李國祁(19901200)。歷史教育的革新之道。文訊,23=62,76-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李東華(198510)。一九四九年以後中華民國歷史學研究的發展。中國論壇,21(1)=241,36-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王仲孚(199502)。國高中歷史課程新標準簡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5(5)=29,6-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李雲漢(199612)。羅志希先生的新史學觀--紀念志希先生百年誕辰。近代中國,116,86-10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李緒武(199106)。國中史地公民「合科教學」的商榷。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2(1),213-2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李緒武(198702)。國民小學社會科的教學功能。臺灣教育,434,16-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李慶西(19960600)。國中歷史教科書教材內容疑難問題的歸類與對策。中學教育學報,3,135-1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李慶西(199506)。國民中學歷史教科書相關問題的探討。中學教育學報,2,147-1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沈雲龍(197905)。五四愛國運動的歷史回顧與價値評估。傳記文學,34(5),11-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汪榮祖(197106)。梁啟超新史學試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2,227-23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阮毅成(197008)。記何炳松先生。傳記文學,17(2),25-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周質平(199406)。胡適與梁漱溟。漢學研究,12(1)=23,61-7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林一新(197706)。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0(6),14-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林德政(199003)。梁啓超對傳統史學的態度及其新主張。成大歷史學報,16,229-25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林德政(198903)。論梁啓超的治史方法。歷史月刊,14,154-1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林麗月(198902)。以國史爲志業:張蔭麟的史學生平。歷史月刊,13,9-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林麗月(200002)。國中歷史第一冊的編寫與教學。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0(5)=59,44-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林麗月(199701)。新編國中歷史第一冊的編寫構想。國立編譯館通訊,10(1)=34,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施添福(199106)。國中社會科分科與合科的論述。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2(1),215-2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胡昌智(1988)。簡介《中國歷史研究法,附補編》。歷史月刊,1,154-1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孫同勛(198901)。談傅斯年先生的史學。歷史月刊,12,8-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徐雪霞(198704)。光復以來初級中學歷史教科書變遷及歷史意識。臺南師專學報,20(下),201-2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徐雪霞(199604)。歷史不留白--試評國小新社會科實驗課程鄉土史教材。國教之友,47(4)=540,5-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秦賢次(197905)。梁啓超與五四運動。傳記文學,34(5),36-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袁筱梅(200002)。“國中歷史教師對歷史教科書中秦漢時代人物的看法”問卷調査報告。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0(5)=59,53-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張朋園(197303)。梁啓超與五四時期的新文化運動。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6(1),1-1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張效乾(198107)。懷念張蔭麟先生。傳記文學,39(1),115-1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張學良(196809)。西安事變懺悔錄。明報月刊,33,50-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張灝(198605)。五四運動的批判與肯定。當代,1,48-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陳天民(19950900)。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現藏國軍檔案概況。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20,65-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陳木杉(199107)。大陸史學界對五四運動的曲解。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23,265-28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陳芳明(197111)。末代正統論的形成背景及其内容。食貨月刊,復刊8,16-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陳芳明(197211)。宋遼金史的纂修與正統之爭。食貨月刊,2(8),398-4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陳紀瀅(1989)。五四人物的影響與貢獻--胡適、羅家倫、傅斯年。文訊月刊,4(2)=43,27-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陶英惠、吳大猷(198906)。關於羅家倫口述五四運動文。傳記文學,54(6)=325,49-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彭明輝(198805)。古史辨運動與五四反儒學思潮。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20,265-32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彭明輝(1992)。顧頡剛與中國史學現代化的萌芽:以史料學爲中心的探討。國史館館刊,復刊12,9-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黃秀政(200002)。高中歷史教科書的開放與審査。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0(5)=59,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黃秀政(199502)。國中“認識臺灣,歷史篇”課程標準的研訂與特色。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5(5)=29,11-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黃進興(198007)。梁啓超的終極關懐。史學評論,2,85-10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齊思和(194910)。晚淸史學的發展。燕京社會科學,2,1-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劉紹唐(197605)。民國人物小傳,35。傳記文學,28(5),119-1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劉德美(198206)。何炳松與新史學的提倡。教學與研究,4,187-20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歐素瑛(199502)。銜接性課程的探討--以現行中學歷史教科書為中心。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5(5)=29,17-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蔡學海(19830800)。胡適對史學方法論及文化史的見解和貢獻。大陸雜誌,67(2),3-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盧紹稷(197309)。記何炳松先生的史學。東方雜誌,7(3),52-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謝泳(19970500)。三大史學家三條不同的道路--胡適、陳垣與陳寅恪。傳記文學,70(5)=420,43-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羅炳錦(197112)。梁啓超對中國史學研究的創新。新亞學報,10(1)/上,145-2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羅家倫、馬星野(198905)。蔡元培時代的北京大學與五四運動:「五四」領導人之一羅家倫自述,五十四年前舊作首度發表。傳記文學,54(5)=324,13-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王仲孚(20000200)。談高中歷史的教學目標與教科書的編輯。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0(5)=59,10-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逯耀東(198509)。裴松之與魏晉史學評論。食貨月刊,15(3/4),93-10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劉子健(19860400)。史學方法和社會科學:研究宋代的一些例證。食貨月刊,15(9/10),371-3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王仲孚(19811000)。略談本國歷史教學上的幾個問題。中等教育,32(5),11-1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黃寬重、周婉窈、張元、杜正勝、余玥貞、林秋芳、林思慧、林憶梅、莊寶雲、蔡宗憲(20001200)。歷史教科書與歷史教學座談會。新史學,11(4),139-19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逯耀東(197403)。裴松之與《三國志注》研究。國立編譯館館刊,3(1),1-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黃俊傑(19830700)。近十年來國內史學方法論的研究及其新動向:民國60年至民國70年。漢學研究通訊,2(3)=7,135-14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黃俊傑(19830400)。近十年來國內史學方法論的研究及其新動向:民國60年至民國70年。漢學研究通訊,2(2)=6,69-7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周玉山(19960500)。五四的歷史與文學。聯合文學,12(7)=139,55-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周策縱、蔡振念(19880300)。五四前後的孔教與反孔教運動。大陸雜誌,76(3),21-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李筱峰(19840600)。近三十年來臺灣地區大學歷史研究所中有關臺灣史研究成果之分析。臺灣風物,34(2),84-9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丘為君(19941200)。清代思想史「研究典範」的形成、特質與義涵。清華學報,24(4),451-49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徐雪霞(19940500)。中學歷史教科書的歷史意識分析--以國初中本國史為例。教育研究資訊,2(3),123-13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李國祁(19770900)。歷史教育的目的與使命。近代中國,3,41-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徐雪霞(19920200)。我國國小歷史教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2(5),42-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王明珂(19970600)。臺灣青少年的社會歷史記憶。歷史學報,25,149-18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王仲孚、林淑華(19990800)。九年一貫社會科課程下的歷史教育座談會紀錄。近代中國,132,197-22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王汎森(19960600)。傅斯年對胡適文史觀點的影響。漢學研究,14(1)=27,177-19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杜維運(19800600)。梁著「中國歷史研究法」探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1(2),315-32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張朋園(19861200)。胡適與梁啟超:兩代知識分子的親和與排拒。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5(下),81-10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杜正勝(19950900)。中國史在臺灣研究的未來。歷史月刊,92,79-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逯耀東(19851200)。經史分途與史學評論的萌芽。大陸雜誌,71(6),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王震邦(19910300)。臺灣近三十年來的胡適研究(專論類專著部份)。國文天地,6(10)=70,107-11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李國祁(19880100)。我國中學歷史課程及教材之檢討與建議。臺灣教育,445,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杜正勝(19951200)。從疑古到重建--傅斯年的史學革命及其與胡適、顧頡剛的關係。當代,116,10-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方豪(1980)。略論張蔭麟先生在史學上之成就。書目季刊,13(4),61-6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吳文星。認識臺灣─歷史篇。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0(5)=59,35-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陳明銶(1982)。《資治通鑑》的史學。食貨月刊,12(4)/12(6),164-1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杜正勝(1990)。發刊詞。新史學,1(1),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魏格林(1999)。“史”與“論”--中國史學類型學的研究。中國史學史研討會。臺北:稻鄕出版社。323-3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孫中山先生與近代中國學術討論集編輯委員會(1985)。孫中山先生與近代中國學術討論集。臺北:孫中山先生與近代中國學術討論集編輯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1991)。第三屆史學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第三屆史學史國際研討會。臺北:青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所(1986)。國際歷史教育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所。267-2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魏格林、施耐德(1999)。中國史學史研討會:從比較觀點出發論文集。中國史學史研討會。臺北:稻鄕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哲郎(1993)。歷史學系課程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歷史學系課程教學研討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杜維運(1993)。史學方法的教與寫。臺北:政治大學歷史系。45-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林玉体(1986)。我國中學生歷史意識的調査報告。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所。285-3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春梅(2000)。新編高中本國史,初版有關臺灣日治時期教材之分析比較 及其與國中《認識臺灣,歷史篇》之連貫性探討。歷史教科書與歷史教育學術,中國近代史學會 。臺北:中央硏究院。17-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嚴佳芳(2000)。探討現行國、高中教科書的銜接性--以本國史爲例。歷史教科書與歷史教育學術研討會,中國近代史學會主辦 (會議日期: 2000/11/17-11/18)。臺北:中央研究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仲孚(2000)。試論中學歷史教科書。歷史教科書與歷史教育學術,中國近代史學會主辦 (會議日期: 2000年11月17-18日)。臺北:中央研究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周惠民(2000)。歷史教育與國家意識。中央硏究院第三屆國際漢學會,中央研究院主辦 (會議日期: 2000年6月29日-2000年7月1日)。臺北:中央研究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林慈淑(2000)。學歷史與歷史學之間--九年一貫人與時間領域規 劃之商榷。歷史教科書與歷史教育學術,中國近代史學會主辦 (會議日期: 2000年11月17-18日)。臺北:中央硏究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張明雄(1986)。四十年來臺灣地區高中歷史教育的回顧。國際歷史教育研討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所。267-2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黃俊傑(1993)。關於「史學方法論」教學工作的幾點思考。臺北:政治大學歷史系。65-1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張元、周樑楷(1998)。方法論: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的分析編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竹:國立淸華大學歷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杜正勝(19910000)。中國社會史研究的探索--特從理論、方法與資料、課題論。第三屆史學史國際研討會。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25-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Schwartz, Benjamin I(1964)。In Search of Wealth and Power: Yen Fu and The West.。Cambridge, Mass.:Havard University。  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王汎森(1993)。Fu Ssu-nien : History and Politics in Modern China(博士論文)。Princeton University,Princeton。  new window
2.陳以愛(1999)。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早期的發展(1922-1927)--兼論中國現代學術研究機構的興起(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邵銘煌(1979)。抗戰前北方學人與「獨立評論」(1932-1937)(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淨淑(1995)。國民中學歷史教科書課程目標、教材編輯及實施現況之硏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龍心(1991)。史料學派與現代中國史學之科學化(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中雲(1996)。整理國故運動之研究:以章太炎、胡適、顧頡剛為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正茂(1988)。少年中國學會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潘光哲(1991)。郭沫若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發展(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昭順(1989)。五四時期的反儒思潮(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葉憶如(1993)。顧頡剛古史神話觀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鄭文芳(1998)。國中歷史教科書在教師教學歷程中使用情形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林毓生(1979)。The Crisis of Chinese Consciousness: Radical Antitraditionalism in the May Fourth Era(-),Madison。  new window
13.李永謀(1997)。國小教科書歷史教材內涵分析及國小高年級兒童歷史知識與歷史意識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劉曉芬(1991)。我國中學歷史教科書中臺灣史教材的分析(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金毓黻(1983)。中國史學史。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錢鍾書(1965)。談藝錄。香港:龍門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忠棟(1987)。胡適五論。台北:允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嚴耕望(1985)。治史答問。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康樂、黃進興(1981)。歷史學與社會科學。臺北市:華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周質平(1992)。胡適叢論。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何炳松、劉寅生、謝巍、房鑫亮(1990)。何炳松論文集。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顧頡剛(1964)。當代中國史學。香港:龍門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玉法(1981)。中國現代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Sadie, Stanley(1995)。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London:Washington, D.C.:Macmillan Publishers:Grove dictionaries of music。  new window
11.袁英光、桂遵義(1989)。中國近代史學史。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1915)。滿洲歷史地理。東京:東京帝國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青木富太郎(1940)。東洋學の成立とその發展。東京:螢雪書院株式會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俞大維(1970)。談陳寅恪。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南一書局(1995)。國民小學社會科課本。臺南:南一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政治大學社資中心(1985)。全國博碩士論文分類目錄。臺北: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政治大學社資中心(1989)。全國博碩士論文分類目錄。臺北: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胡適(1968)。胡適文選,考據。臺北:文星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胡繩武、金沖及(1983)。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胡適(1967)。胡適文選。臺北:文星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馬金科、洪金陵(1994)。近代中國史學發展敘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國史館淸史稿校註編纂小組(1986)。淸史稿校註。臺北:國史館淸史稿校註編纂小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國立編譯館(1997)。高級中學中國文化史。臺北: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國立編譯館(1997)。高級中學世界文化史。臺北: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國立編譯館(1997)。高級中學歷史。臺北: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國立編譯館(1995)。國民小學社會科課本。臺北: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國立編譯館(2000)。國民中學認識臺灣,社會篇。臺北: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國立編譯館(2000)。國民中學認識臺灣,歷史篇。臺北: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國立編譯館(2000)。國民中學歷史。臺北: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張朋園(1981)。梁啓超與民國政治。臺北:食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張朋園(1972)。梁啟超與清季革命。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教育部(1952)。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與文化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教育部中等教育司(1956)。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與文化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教育部(1994)。高級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教育部(1972)。國民學中學課程標。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教育部(1983)。國民學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許南村(1999)。認識臺灣教科書評祈。臺北:人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陳寅恪(1977)。陳寅恪先生全集.補編。臺北:九思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陳寅恪(1980)。寒柳堂集。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傅虹霖、王海晨、胥波(1988)。張學良的政治生涯。瀋陽:違寧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黃秀政(1996)。歷史學科教育之趨。臺北: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逯耀東(19890501)。且做神州袖手人。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逯耀東(1987)。史學危機的呼聲。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雷海宗(1968)。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香港:龍門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滿鐵庶務課(1937)。滿蒙歷史。大連: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大連圖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趙令揚(1977)。關於歷代正統問題之爭論。香港:學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劉廣京(1991)。經世思想與新興事業。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箭內亙(1913)。滿洲歷史地理。東京:南滿鐵道株式會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蔣廷黻(1978)。中國近代史研究。臺北:九思出版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蔣秉南(1985)。陳寅恪編年事輯。臺北:弘文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鄭學稼(19781100)。社會史論戰簡史。臺北:黎明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翰林出版社(1995)。國民小學社會科課本。臺南:翰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謝國禎(1982)。明末淸初的學風。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饒宗頤(1979)。中國歷史上之正統論。臺北:宗青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周陽山、楊肅獻、張灝(1980)。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晚淸思想。臺北:時報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林能士(2000)。高級中學世界文化,歷史篇。臺南:南一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林能士(1999)。高級中學歷史。臺南:南一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胡春惠(1999)。高中歷史--本國歷史。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胡春惠(2000)。高級中學世界文化。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張元(1999)。高級中學歷史。臺北:龍騰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張崇山(1983)。胡適來往書信選。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張蔭麟(1977)。張蔭麟先生文集。九思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許冠三(1988)。新史學九十年1900-。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陳寅恪(1977)。陳寅恪全先生全集。臺北:九思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陳豐祥(2000)。高級中學歷史。臺北:建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新學友書店(1995)。國民小學社會科課本。臺北:新學友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Teng, Ssu-yu(1971)。China’s Response to the West: A Documentary Survey, 1839-1923。New York。  new window
68.Bloch, Marc(1968)。Strange Defeat。New York:W.W Norton & Company Inc。  new window
69.Che, Joseph T、陳曾燾(1972)。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 Shanghai: The Making of a Social Movement in Modem China。Leiden。  new window
70.周策縱(1960)。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tellectual Revolution in Modem China。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71.傅斯年(1932)。東北史綱,古代之東北。北平: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傅樂成(1970)。傅孟真先生年譜。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周陽山、楊肅獻、周策縱(1979)。五四與中國。臺北:時報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教育部(197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胡逢祥、張文建(1991)。中國近代史學思潮與流派。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逯耀東(1998)。胡適與當代史學家。臺北:東大圖書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蔣廷黻、謝鍾璉(1984)。蔣廷黻回憶。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張玉法(1980)。中國現代史。台北:東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蔣天樞(1985)。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彭明輝(1991)。疑古思想與現代中國史學的發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張朋園、陳三井、陳存恭、林泉、郭廷以(1987)。郭廷以先生訪問紀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Kwok, Danny Wynn Ye(1965)。Scientism in Chinese Thought, 1900-1950。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83.楊奎松(1995)。西安事變新探:張學良與中共關係之研究。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教育部(1971)。高級中學課程標準。臺北市:教育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錢穆(198011)。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陳垣(1981)。陳垣史學論著選。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教育部(1952)。國民學校課程標準。台北市: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胡適(1986)。胡適作品集。臺北: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胡適、唐德剛(1981)。胡適口述自傳。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Dirlik, Arif(1978)。Revolution and History: The Origins of Marxist Historiography in China, 1919-1937。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91.汪榮祖(1979)。五四研究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顧頡剛(1985)。秦漢的方士與儒生。台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教育部(1983)。高級中學課程標準。臺北市: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侯健(1974)。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臺北:中外文學月刊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Andersson, J. G.(1934)。Children of the Yellow Earth: Studies in Prehistoric China。London:Kegan Paul, Trench & Co.:Macmillan。  new window
97.Bakhtin, Mikhail Mikhailovich、Emerson, Caryl、Holquist, Michael(1981)。The Dialogic Imagination: Four Essays by M. M. Austin。Austin, TX: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new window
98.湯一介(1989)。論傳統與反傳統。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教育部(1962)。國民學校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教育部國教司(1968)。國民小學暫行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彭明輝(1995)。歷史地理學與現代中國史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陳援庵(1977)。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柳詒徵(1954)。中國文化史。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教育部國教司(1994)。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陸寶千(1983)。清代思想史。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胡頌平(1984)。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逯耀東(1979)。中共史學的發展與演變。臺北:時報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Schneider, Laurence A.、梅寅生(1984)。顧頡剛與中國新史學。臺北:華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陳志明(1993)。顧頡剛的疑古史學--及其在中國現代中國思想史上的意義。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汪榮祖(1983)。晚清變法思想論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教育部國民教育司(1975)。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市: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教育部中等教育司(1962)。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林毓生(1983)。思想與人物。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劉康(1995)。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台北:城邦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雷家驥(1990)。中古史學觀念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羅根澤(1970)。古史辨。台北:明倫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Schneider, Laurence A.(1971)。Ku Chieh-kang and China's New History: Nationalism and the Quest for Alternative Tradition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119.Cohen, Paul A.、李榮泰、平雲、邱澎生、許瑞浩、張麗芬、鍾淑敏、鍾月岑、游紫玲、吳翎君、金鴻文、沈宗憲、古偉瀛(1991)。美國的中國近代史研究--回顧與前瞻。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Bakhtin, Mikhail、Emerson, Caryl(1984)。Problems of Dostoevsky's Poetic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new window
121.Michael Randel, Don(1986)。The New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new window
122.傅斯年、陳槃(1980)。傅斯年全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3.Grieder, Jerome B.(1970)。Hu Shih and the Chinese Renaissance: Liberalism in the Chinese Revolution, 1917-1937。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24.胡昌智(1988)。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5.政治大學社資中心(1977)。全國博碩士論文分類目錄。臺北: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政治大學圖書館(1998)。中文博碩士論文索引光碟資料庫,臺北: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瑞元。歷史科新教材各版本比較-掌握歷史學習新紀元:歷史科新教材各版本比較與評析,八十八學年度下學期社會科期初教學研究會書面報吿,http://mvpaperl.ttimes.com.tw/user/askwusir/index.html。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聯合報(19970328)。我們要教給孩子什麼樣的歷史,聯合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杜維運(1985)。民國史學與西方史學。孫中山先生與近代中國學術討論集。臺北:孫中山先生與近代中國學術討論集編輯委員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周樑楷(2000)。高級中學世界文化,歷史篇。臺北:龍騰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教育部(1967)。國民學中學課程標準草案。臺北:教育部中等教育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1993)。歷史科教學研究。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梁啓超(1994)。中國歷史硏究法。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垣(1977)。明季滇黔佛教考。中國佛教之歷史研究。臺北:九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垣(1977)。通鑑胡注表徴,小引。新校資治通鑑注。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德毅(1976)。司馬光與《資治通鑑〉。中國史學史論文選集。臺北:華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呂實強(1983)。胡適的史學。近代中國歷史人物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李歐梵(1979)。五四文人的浪漫精神。五四與中國。臺北:時報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林毓生(1992)。「問題與主義」論辯的歷史意義。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分子。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胡昌智(1980)。呂祖謙的史學。中國史 學史論文選集。臺北:華世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張其昀(1988)。吾師柳翼謀先生。張其昀先生文集。臺北:國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張其昀(1977)。張蔭麟先先的史學。張蔭麟先生文集。臺北:九思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陳訓慈(1976)。淸代浙東之史學。中國史學史論文選集。臺北:華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黃進興(1981)。論「方法」及「方法論」:以近代中國史學意識爲系絡。歷史學與社會科學。臺北:華世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逯耀東(1986)。三國志注與裴松之三國志自注。勞貞一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王國維(1971)。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國新發見之學問。學衡。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余英時(1979)。五四運動與中國傳統。五四研究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汪榮祖(1980)。五四與民國史學之發展。中國史學史論文選集。臺北:華世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康虹麗(1980)。論梁任公的新史學和柳翼謀的國史論。中國史學史論文選集。臺北:華世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