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魏晉隱逸思想及其美學涵義
作者:許尤娜
出版日期:2001
出版項:臺北:文津
集叢:英彥叢刊;36
ISBN:9576686490
主題關鍵詞:哲學中國魏晉南北朝
學門:哲學/宗教研究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7) 博士論文(13) 專書(7)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7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29
期刊論文
1.徐傳武(19990300)。「皇甫謐卒年新考」補證。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4,363-36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翔飛(19790500)。論「招隱」詩。中外文學,7(12),98-11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魏明安(1982)。皇甫謐,《高士傅》初探。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方燕(1999)。試論魏晉時期的反儒傾向。魏晉南北朝隋唐史,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朱榮智(199107)。莊子的自由精神。鵝湖,17(1)=193,63-7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洪安全(197607)。孔子與隱士。幼獅月刊,44(1),16-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高建平(1994)。中國古代繪畫中的隱逸精神。學人,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黃宛峰(198903)。論東漢的隱士。南都學壇(社科版),198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曾昭旭(19910700)。論莊子的整體存在感與人我相通感。鵝湖,17(1)=193,13-1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楊國娟(199306)。世說新語中的竹林七賢風貌探究。靜宜人文學報,5,13-1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楊鍾基(1988)。陶集引「論語」考︰兼論陶潛之儒學思想。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9,77-9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楊鍾基(1989)。陶詩「心遠」義探微﹣﹣兼論陶潛之隱逸思想。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20,181-1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鄭紅綢(199205)。詩、詩人與性格--試從人格心理學觀點探討田園詩人的隱逸性格。南港高工學報,10,19-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禚夢庵(1996)。魏晉之際的北方高士。人生,30(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劉苑如(199507)。雜傳體文類生成初探。鵝湖,21(1)=241,33-3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謝大寧(199310)。仁者之樂。國立中正大學學報‧人文分冊,4(1),109-1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蕭振邦(199106)。魏晉前期審美觀的轉化與特色暨「人物志」的美學意義。中央大學人文學報,9,161-18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小林昇。朝隱の說についへ--隱逸思想の問題。早稻田大學文學文學研究科紀要,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下見隆雄(197010)。抱朴子外篇におけゐ隱者贊美の意味。廣島哲學會﹒哲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下見隆雄(1979)。後漢末期の隱逸。哲學,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橋本循。隱逸思想の流變。立命館文學,1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橋本循。隱逸思想の流變。立命館文學,1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村上嘉賓。隱逸--晉時代。史林,3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佐滕一郎。隱逸思想の起源。北海道大學文學紀要,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松本雅明(1941)。後漢の逃避思想。東方學報,2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神樂岡昌俊(1999)。抱朴子におけゐ隱逸思想。東方宗教,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李正治(199107)。莊子「超禮遊道」型的禮樂思索。鵝湖,17(1)=193,33-4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謝大寧(19911000)。「興觀群怨」的美學意涵--試論孔子詩教的用心。國立中正大學學報,2(1),41-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許尤娜(19981100)。隱者、逸民、隱逸概念內涵之釐清--以東漢之前為限。哲學與文化,25(11)=294,1061-1074+109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李幸錦(19980900)。「人物志」其人、其書之探究。鵝湖,24(3)=279,25-3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楊國榮(199405)。儒家人格學說發微。鵝湖,19(11)=227,30-3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王元軍(19970200)。中古時期隱士奇異行為的文化含義。中國研究,2(11)=23,61-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章義和(19931200)。試論漢魏六朝的隱逸之風。中國文化月刊,170,88-1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周大興(19911100)。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釋私論》的道德超越論。鵝湖,17(5)=197,29-3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阮芝生(19810300)。伯夷列傳析論。大陸雜誌,62(3),37-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Vervoorn, Aat(19840000)。The Origins of Chinese Eremitism。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5,249-2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謝大寧(19921000)。儒隱與道隱。國立中正大學學報.人文分冊,3(1),121-1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林麗真(19791100)。魏晉人論聖賢高士。孔孟月刊,18(3),33-3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蔡信發(19830600)。析論皇甫謐之高士傳。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院刊,1,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張光甫(19780600)。中國社會「受難者」與「隱士」傳統之探討。幼獅月刊,47(6),16-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李栖(19820600)。世說新語中為何不見陶淵明。東方雜誌,15(12),61-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徐傳武(19970300)。皇甫謐卒年新考。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0,91-10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蕭振邦(19980600)。道家美學思想基型--《莊子》的美學觀。鵝湖學誌,20,1-7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趙映林(19960400)。中國古代的隱士與隱逸文化。歷史月刊,99,30-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許尤娜(19981000)。魏晉人物品鑑的一個新尺度:隱逸--以「世說新語」「棲逸」篇為例。鵝湖,24(4)=280,1-1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王邦雄(19910700)。莊子思想及其修養工夫。鵝湖,17(1)=193,1-1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王國瓔(19950400)。陶詩中的隱居之樂。臺大中文學報,7,93-11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張仁青(1991)。六朝隱士導論。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廖啓宏(199712)。從許由形象的解讀看莊子的隱逸思想。中央大學全國中文所研究生論文研討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魏敏慧(1990)。東漢隱逸風氣探析(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翔飛(1978)。唐人隱逸風氣及其影響(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柯金木(1996)。唐人史鑒意識之探析(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栗子菁(198807)。魏晉任誕士風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朴敬姬(1982)。世說新語中人物品鑑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宗若莉。葛洪思想研究(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沈禹英(1985)。魏晉隱逸詩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林聖智(1994)。〈竹林七賢與榮啓期圖〉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徐文貴(1980)。抱朴子研究(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玲娜(1983)。六朝隱逸思想研究(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葉論啟。葛洪學術思想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寥麗鳳(1990)。世說新語之人物群像與描寫技巧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衛昭如(1993)。晉代神異思想與當代社會之關係(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柯金木(1990)。魏晉論語學考述(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徐麗真(1995)。世說新語呈現之魏晉士人審美觀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劉漢初(198305)。六朝詩發展述論(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陳美朱(1995)。西晉之理想士人論(碩士論文)。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張釩星(1988)。魏晉知識分子道家意識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梅家玲(1991)。《世說新語》的語言藝術(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李豐楙(1978)。魏晉南北朝文學與道教之關係(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紀志昌(1999)。魏晉隱逸思想研究--以高士類傳記為主所作的考察(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陳昌明(1987)。六朝「緣情」觀念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蕭振邦(1990)。從後設美學論先秦至魏晉儒道美學規模(博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吳冠宏(1997)。魏晉玄論與士風新探--以「情」為綰合及詮釋進路(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沈禹英(1993)。六朝隱逸詩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張蓓蓓(1983)。漢晉人物品鑒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賀昌群、劉大杰、袁行霈(1995)。魏晉思想:甲編三種。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德保(1997)。仕與隱。北京:華文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赤塚忠、金谷治、福永光司、山井湧、張昭(1981)。中國思想史。臺北:儒林圖書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錢穆(1989)。國史新論。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中野孝次、李永熾(1995)。清貧思想。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澤厚(1996)。美學四請。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中華(1996)。新譯抱朴子。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林毓生(1999)。思想與人物。臺北: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柯靈烏、黃宣範(1996)。歷史的理念。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永明(1998)。莫信詩人竟平澹--陶淵明心路歷程新探。臺北:臺灣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程兆熊(1987)。人學與人物。臺北: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魯迅、容肇祖、湯用彤(1995)。魏晉思想‧甲種三編。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蔣星煜(1987)。中國隱士與中國文化。臺北:華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吳功正(1996)。六朝美學史。江蘇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史記。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漢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後漢書集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晉書斛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宋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南齊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梁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隋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十三經注疏‧周易正義。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皇甫謐。高士傳。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孔平仲。續世説。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釋僧祐。弘明集。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釋慧皎。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湯用彤、昭明太子(1979)。昭明文選。臺北:文化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丁福保(1967)。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台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郭慶藩。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王孝魚、嚴可均(1977)。全上古三代秦漢六朝文。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陶淵明研究。九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王叔岷(1978)。莊學管闖。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王邦雄(1991)。行走人間的腳步--儒門與隱者的對話。臺北:漢光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王瑤。中古文人生活。三人行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牟宗三(1992)。道徳的理想主義。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呂正惠(1990)。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臺北: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余秋雨(199302)。文化苦旅。臺北:爾雅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何啓民(1966)。竹林七賢論。臺北:中國學術著作賛助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冷金生(1997)。隱士與解脱。北京:作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林麗雪(1980)。抱朴子內外篇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高明(1994)。隱士傳。河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唐君毅(1982)。人生之體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唐君毅(1996)。人生之體驗續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陳洪(1996)。隱逸人格。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黃修明、張力(1992)。中國十大隠士。延吉:延邊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陳寅恪(1977)。陳寅恪先生集。臺北:九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陳正宏、馬華(1992)。隱士生活祕探。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張淑香(1992)。抒情傳統省思與探索。臺北:大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張南(1994)。隱士生涯。臺北:漢欣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聶雄前(1991)。中國隠士。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楊勇(1998)。陶淵明集校箋。臺北: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葉嘉瑩(2000)。陶淵明的飲酒詩。臺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劉澤華(1992)。土人與社會。天津: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小尾郊一(1983)。中國の隱遁思想。東京:中央公論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富士正晴(1973)。中國の隱者--亂世の知識人。東京:岩波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根本誠(1952)。專制社會におけゐ抵抗精神--國隱逸の研究。東京:創元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曹道衡(1994)。中古文學史論文集續編。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楊承彬(1978)。秦漢魏晉南北朝教育制度。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李祥年(1995)。漢魏六朝傳記文學史稿。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梁漱溟(1996)。中國文化要義。臺北:里仁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沈清松(1997)。簡樸思想與環保哲學。臺北:立緒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唐君毅(1975)。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江建俊(1983)。漢末人倫鑑識之總理則--劉邵人物志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熊十力(1984)。中國歷史講話。臺北: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洪順隆(198407)。由隱逸到宮體。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陶東風、徐莉萍(1993)。死亡.情愛.隱逸.思鄉--中國文學四大主題。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周紹賢(1987)。魏晉清談述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朱義祿(1991)。儒家理想人格與中國文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王國瓔(199607)。中國山水詩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李辰冬(1975)。文學新論。臺北:東大書局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郭銀田(1996)。田園詩人陶潛。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顏崑陽(1982)。莊子的寓言世界。臺北:尚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龔鵬程(1998)。飲食男女生活美學。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胡孚琛(1995)。魏晉神仙道教--《抱朴子內篇》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陶淵明、逯欽立(1985)。陶淵明集。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王伊同(1978)。五朝門第:附高門權門世系婚姻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何啟民(1978)。中古門第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葉朗(1987)。中國美學的開展。臺北:金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王世德(198712)。美學辭典。臺北:木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葉朗(1987)。中國美學的發端。臺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許倬雲(1994)。求古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劉義慶、余嘉錫、劉孝標(1984)。世說新語箋疏。臺北:仁愛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劉文典、劉安、劉向(1992)。淮南鴻烈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劉劭、陳喬楚(1996)。人物志今註今譯。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郭模(198707)。人物志及注校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余英時(1997)。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朱光潛(1987)。文藝心理學。臺北:金楓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余英時(1996)。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唐君毅(1989)。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林安梧(1995)。論語:走向生活世界的儒學。台北: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劉義慶、劉孝標、楊勇(199210)。世說新語校箋。台北: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杜普瑞、傅佩榮(1996)。人的宗教向度。台北:幼獅。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唐君毅(1993)。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葉朗(1986)。中國美學史大綱。臺北:滄浪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李澤厚(1987)。美學論集。台北:駱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王文進(1999)。仕隱與中國文學。台北:台灣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張溥(1979)。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余英時(1995)。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顏崑陽(19850000)。莊子藝術精神析論。臺北市:華正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朱光潛(1988)。西方美學家論美與美感。台北:天工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王曉毅(1990)。放達不羈的士族。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羅宗強(1992)。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王葆玹(1996)。玄學通論。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張蓓蓓(1991)。中古學術論略。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傅偉勳(1994)。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牟宗三(1994)。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李澤厚(1986)。美的歷程。蒲公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Stace, Walter Terence、楊儒賓(1998)。冥契主義與哲學。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劉昌元(1986)。西方美學導論。臺北:聯經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楊恩寰(1993)。審美心理學。台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葉嘉瑩(1997)。漢魏六朝詩講錄。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唐翼明(19920000)。魏晉清談。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馬良懷(1993)。崩潰與重建中的困惑:魏晉風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文潔華(1993)。藝術自然與人文--中國美學的傳統與現代。台北:允晨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葛洪、楊明照(1997)。抱朴子外篇校箋。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王仁祥(19950000)。先秦兩漢的隱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林安梧(1998)。儒學革命論:後新儒家哲學的問題向度。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嵇康、載明揚(1978)。嵇康集校注。河洛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何啟民(19900000)。魏晉思想與談風。臺北:臺灣學生。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陳榮華(1998)。葛達瑪詮釋學與中國哲學的詮釋。明文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馮友蘭(1991)。中國哲學史新編。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3.徐復觀(1992)。中國藝術精神。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4.許抗生(1995)。魏晉思想史。桂冠。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5.徐復觀(1994)。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灣商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6.陶淵明、龔斌(1996)。陶淵明集校箋。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7.任時光(1964)。中國教育思想史。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8.張立偉(1995)。歸去來兮:隱逸的文化透視。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9.樂蘅軍(19920000)。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綜論。臺北:大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黃永武(19870405)。隱逸詩與疏離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錢穆(1995)。如何研究歷史人物。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宗白華(1989)。論,《世說新語》和晉人的美。美學與意境。臺北:淑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沈剛伯(1982)。仕與隱的人生観。沈剛伯先生文集。臺北:中央日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立偉(1993)。論朝隠。天府新論(成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寅恪(1997)。桃花源記旁證。陳寅恪先生全集。九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程兆熊。中國田園詩的精神。中國文學論。臺北:大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廖蔚卿(1987)。論魏晉名士的狂與癡。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叢刊--散文與論評之部。巨流圖書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魯迅(1989)。隱士。魯迅全集(六)且介亭雑文二集。谷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劉文剛(199501)。隱士的生活。文化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蕭振邦(1991)。老莊美學思想析論。文學與美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蕭振邦(1994)。由孔子的美學觀探究中國「唯美」的初始模式。文學與美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蕭萣父(1998)。道家的起源。吹沙紀程。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蕭萣父(1998)。道家﹒隱者與山林文化。吹沙紀程。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神樂岡昌俊(1976)。後漢の逸民。中國哲學史の展望と摸索。東京:創元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劉紀曜(1993)。仕與隱--傳統中國政治文化的兩極。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一):理想與現實。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