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鹿橋小說研究
作者:馬琇芬
作者(外文):Hsiu-fen Ma
校院名稱:國立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指導教授:龔顯宗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6
主題關鍵詞:人子未央歌吳訥孫鹿橋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1
鹿橋的《未央歌》和《人子》自從在臺灣出版以來,不僅暢銷,而且長銷,尤其《未央歌》更不知為多少青年編織了美麗的大學景象,雖常有人對這兩部小說發表感性的文章,但卻鮮見以學術的方式提出的評論。故本論文首先在〈緒論〉中匯整了歷來有關《未央歌》和《人子》這兩部小說的評論資料,並提出分析探討,一方面做為論文撰述的基礎,一方面則為未來研究鹿橋作品的研究者,提供詳細的研究資料。
《未央歌》和《人子》的讀者眾多,但鹿橋的生平事蹟鮮為人知,因而筆者以樸月女士所編著的《鹿橋歌未央》為主要參考資料,將鹿橋生平分為成長、求學、成家以及晚年四個階段,並從情感態度、生活情致、農家情操、寫作觀念四方面,鋪寫鹿橋的事略,以期能提供鮮明的鹿橋形象。
在《未央歌》的研究方面,經由伍寶笙、余孟勤、藺燕梅和童孝賢四個主要人物的分析,以及友誼、愛情、兩性、情調等方面的探討,論述《未央歌》如何發揚人性中的美善,彰顯青春的樂情與希望。
在《人子》的研究方面,基本上以老子和莊子的思想為主要的詮釋依據,輔以儒家思想進行部分篇章的說解,或運用佛教思想、神話傳說、心理學分析、性別論述、以及西方哲學思維等理論,探討十三篇故事的寓意,然後再將《人子》整合出一套「人生歷程」的脈絡,以期呈現出完整的章法結構。
整體而言,《未央歌》以抗戰時期的大學校園生活為背景,其中關於友誼的描述、愛情的鋪陳以及校園精神的探討,皆能表現出年輕學子對於美善的追求與樂觀的生命態度;《人子》則敘述著寓意隱微的故事,不但隱含著普遍的哲理、提供思想的酵素,更足以引發讀者的思辯和爭論。如果說《未央歌》是一塊璞玉,代表了鹿橋青年時期的思想,《人子》則如一位智者,呈現了鹿橋深思熟慮後的思想結晶。
Since their publication in Taiwan, “Wei-yang Ko”(Song Never to End), and “Jen-tzu”(the Human Child and Legend Stories) authored by Lu-ch’iao have not only had buoyant sales, but also long-term steady sales. It is especially so for “Wei-yang Ko”. By reading it, so many youths weave picturesque campus life. Although perceptual articles have often been released to comment on the two novels, there are very few academic critiques. As it is, this paper gathers the historic commentaries related to “Wei-yang Ko” and “Jen-tzu”, analyzes and investigates them. On one hand they are used as the basis for this paper to elucidate, on the other, they provide detailed data for other researchers to research on Lu-ch’iao’s works in the future.
“Wei-yang Ko” and “Jen-tzu” have a large number of readers, but very few of them are aware Lu-ch’iao’s life. As is the case, the author makes reference to “Lu-ch’iao’s Song Never To End” authored by Ms. Pu Yue as the major source and divides Lu-ch’iao’s life into four stages, growth, school attendance, having a family and his old age. At the same time, Lu-ch’iao’s biographic accounts are depicted from four aspects, his emotions, life dedication, sentiment for farming life and writing concept, in attempt to provide a vivid image about Lu-ch’iao.
For “Wei-yang Ko”, this paper elucidates how it promotes the virtue of human nature and highlights the youth’s enthusiasm and expectations through the analyses made by four major personages, Bao-sheng Wu, Meng-qin Yu, Yan-mei Lin and Xiao-xian Tong along with the investigation on friendship, love, gender, and sentiment.
For “Jen-tzu”, while the thinking of Lao-tzu and Zhuang-tzu is the major basis for interpretation, the Confucianism is used in some sections to assist in interpretation. In addition, Buddhism, mythology/legends, psychological analysis, gender discourse and western philosophical thinking, etc, are also used to explore the implication of the 13 stories. In the end, they are integrated as the context of “a life course”, in the hope of presenting an intact writing structure to the readers.
As a whole, “Wei-yang Ko” uses the campus life in the university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as the background, in which the youth’s pursuit of virtue and optimism about their lives are well presented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of friendship depiction, love illustrations and campus spirits. For “Jen-tzu”, it recounts fable-like stories to imply common philosophy and provide thinking stimulant which are strong enough to trigger readers’ pondering and arguing temptation. If “Wei-yang Ko” is described as an uncut jade to represent Lu-ch’iao’s thinking in his youthhood, then “Jen-tzu” is like a sage to show Lu-ch’iao’s thinking brainchild resulting from his contemplation.
鹿橋著作
〈結婚第一年──我的妻子〉,《皇冠》第44卷第1期,民64年,頁78-83。
《未央歌》,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81年2月,普及版。
《人子》,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民79年6月,二十三版。
《懺情書》,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民76年9月。
《市廛居》,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民87年12月。

古籍
漢、趙岐注疏:《孟子注疏》,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晉、王弼註,唐、陸德明釋文:《老子道德經注》,台北:世界書局,1996年。
唐、張守節:《史記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宋、賾藏主編:《古尊宿語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台北:世界書局,1991年。
清•郭慶藩編:《莊子集釋》,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
《大方廣佛華嚴經.寶王如來性起品》,《大正新脩大藏經》第9冊,台北:大藏經刊行會,1973年。
《阿婆檀那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5冊,台北:大藏經刊行會,1973年。
《楞嚴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9冊,台北:大藏經刊行會,1973年。



專著
于凌波:《釋迦牟尼與原始佛教》,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方祖榮:《小說結構》,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王孝廉:《水與水神》,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王宏志:《歷史的偶然──從香港看中國現代文學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
王邦雄:《生死道》,台北:漢藝色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
司馬長風:《中國新文學史》,台北:駱駝出版社,1987年。
甘紹平:《傳統理性哲學的終結》,台北:唐山出版社,1996年。
田兆元:《神話與中國社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印順法師:《佛法概論》,台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
朱光潛:《談文學》,台北:書泉出版社,2001年。
《談美》,台中:星晨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5年。
李 喬:《小說入門》,台北:大安出版社,2002年。
蕭群忠:《孝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周裕鍇:《禪宗語言》,台北:財團法人世界宗教博物館發展基金會附設出版社,2002年。
林 河:《九歌與沅湘民族》,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0年。
林玉体:《西洋教育思想史》,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林毓生:《思想與人物》,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邱秀文:《智者群像》,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77年。
金元浦:《接受反應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
柯淑敏:《兩性關係學》,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倪愫襄:《善惡論》,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年。
唐德剛:《書緣與人緣》,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1年。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1年。
袁 珂:《中國神話傳說》,台北:里仁書局,1995年。
張春興:《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張素貞:《續讀現代小說》,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張德勝:《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結》,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8年。
郭永玉:《孤立無援的現代人──弗洛姆的人本精神分析》,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0年。
陳建憲:《神祇與英雄──中國古代神話的母題》,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年。
陳國球:《感傷的旅程:在香港讀文學》,台北:學生書局,2003年。new window
陳蒲清:《寓言文學理論•歷史與應用》,台北:駱駝出版社,2001年。
傅道彬、于茀:《文學是什麼》,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彭運石:《走向生命的顛峰──馬斯洛的人本心理學》,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年。new window
曾仰如:《亞里斯多德》,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new window
楊 適:《人倫與自由》,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
楊韶剛:《尋找存在的真諦──羅洛•梅的存在主義心理學》,台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漢寶德:《漢寶德談美》,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劉世劍:《小說概說》,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劉笑敢:《兩種自由的追求》,台北:正中書局,1998年。
潛明茲:《中國神話學》,寧夏:寧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
應平書:《學人風範》,台北:中華日報社,1980年。
關永中:《愛、恨與死亡──一個現代哲學的探索》,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new window
顧建華:《寓言──哲理的詩篇》,台北:淑馨出版社,1994年。

編著
毛瓊英:〈慕蓮是鹿橋的影子〉,本論文附錄頁13-16。
王幼玲:〈舊傳統下的現代愛情風貌──難違父母命、門第觀念深〉,余德慧策劃:《中國人的愛情觀──情感與擇偶》(頁253-258),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王瑞香:〈基進女性主義〉,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頁105-137),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new window
王鼎鈞:〈若苦能甘〉,載於項青主編:《見仁見智談人子》(頁1-16),台北:廣城出版社,1976年。
余安邦、楊國樞:〈成就動機本土化的省思〉,載於楊中芳、高尚仁合編:《中國人•中國心──人格與社會篇》(201-290),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new window
吳昭婷:〈回家〉,載於樸月編:《鹿橋歌未央》(頁236-246),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吳昭楹:〈為父親而寫〉,載於樸月編:《鹿橋歌未央》(頁247-258),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吳麗仙:〈未央歌〉,載於明道文藝雜誌社編撰:《翰海觀潮》(頁50-52),台北:行政院文建基金會,1997年。

扶 笠:〈和阿青談人子〉,載於項青主編:《見仁見智談人子》(頁147-154),台北:廣城出版社,1975年。
李利國:〈我看「人子」〉,載於項青主編:《見仁見智談人子》(頁91-104),台北:廣城出版社,1975年。
李霖燦:〈田園交響樂〉,載於樸月編:《鹿橋歌未央》(頁76-89),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周美伶、何友暉:〈從跨文化的觀點分析面子的內涵及其在社會交往中的運作〉,頁232。載於楊國樞、余安邦主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理念及方法篇(1992)》(頁205-254),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new window
周夢蝶述、項青筆錄:〈談人子〉,載於項青主編:《見仁見智談人子》(頁105-145),台北:廣城出版社,1975年。
周靜琬:〈《人子》情意世界探索〉,載於:《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第七屆所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頁177-196),1998年。
林 雨:〈鐵面看「人子」與中國文評〉,載於項青主編:《見仁見智談人子》(頁73-90),台北:廣城出版社,1975年。
姚秀彥:〈說鹿橋•話未央〉,本論文附錄,頁23-26。
胡蘭成:〈評人子〉,載於項青主編:《見仁見智談人子》(頁17-41),台北:廣城出版社,1975年。
翁文嫻:〈一個荒誕、真摯的世界──讀鹿橋作品「人子」〉,載於項青主編:《見仁見智談人子》(頁43-66),台北:廣城出版社,1975年。
尉天驄:〈中國古代神話的精神〉,載於古添洪、陳慧樺編著:《從比較神話到文學》(頁239-251),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


張力、黃克武、曹如君訪問•記錄:〈雷穎先生訪問紀錄〉,載於雷穎著:《造化遊戲四十年》(頁281-310),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年。
張晉芬、黃玟娟:〈兩性分工觀念下婚育對女性就業的影響〉,載於劉毓秀主編:《女性•國家•照顧工作》(頁227-251),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new window
梅新採訪、張素貞記錄:〈鹿橋太太談鹿橋〉,載於樸月編:《鹿橋歌未央》(頁111-121),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鹿 橋:〈鹿橋旁白〉,載於樸月編:《鹿橋歌未央》(頁122-123),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黃秋芳:〈人子〉,載於明道文藝雜誌社編撰:《翰海觀潮》(頁47-49),台北:行政院文建基金會,1997年。
黃囇莉:〈差異與平等的辯證──兩性平等教育基本概念之釐清〉,載於黃囇莉主編:《跳脫性別框框》(頁9-15),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楚 戈:〈未央歌未央──鹿橋訪問記〉,載於樸月編:《鹿橋歌未央》(頁95-110),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楊中芳:〈中國人真是「集體主義」的嗎?──試論中國文化的價值體系〉,載於楊國樞編:《中國人的價值觀──社會科學觀點》(321-433),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new window
〈試論中國人的「自己」:理論與研究方向〉,載於楊中芳、高尚仁合編:《中國人•中國心──人格與社會篇》(93-145),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楊國樞:〈中國人的社會取向:社會互動的觀點〉,楊國樞、余安邦主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理念及方法篇(1992)》(頁87-142),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new window
雷 穎:〈憶訥孫〉,載於樸月編:《鹿橋歌未央》(頁90-94),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雷戊白:〈宣揚東方文化有成〉,本論文附錄,頁17-22。
雷戊白:〈哲人其萎,長歌未央──悼念吳訥孫教授〉,載於樸月編:《鹿橋歌未央》(頁192-235),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廖伯娥記錄、張素貞校正:〈鹿橋閑談〉,本論文附錄,頁1-11。
劉世琳:〈聖路易的啟示〉,載於樸月編:《鹿橋歌未央》(頁259-267),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劉紹唐主編:《民國人物小傳•吳詠香》第七冊(頁161-166),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5年。
劉毓秀:〈女性、國家、公民身份:歐美模式、斯堪地那維亞模式與台灣現況的比較〉,載於劉毓秀主編:《女性•國家•照顧工作》(頁13-55),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new window
魯 迅:《魯迅全集•故事新編•起死》第2卷(頁469-481),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
《魯迅全集•且介亭雜文末編•《出關》的「關」》第6卷(頁517-523),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
《魯迅全集•南腔北調集•我怎麼做起小說來》第4卷(頁511-515),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
樸 月:〈一生一代一雙人──鹿橋與慕蓮的故事〉,載於樸月編:《鹿橋歌未央》(頁158-191),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往事如煙──鹿橋姑父與我〉,載於樸月編:《鹿橋歌未央》(頁124-157),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從「小童」到「鹿橋」〉,載於樸月編:《鹿橋歌未央》(頁304-315),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鹿橋家譜〉,載於樸月編:《鹿橋歌未央》(頁58-59),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燕國材:〈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人的性格〉,載於楊國樞、余安邦主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頁41-85),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4年。new window
錢南揚:〈祝英台故事敘論〉,載於王秋桂編:《由國民間傳說論集》(頁125-135),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
謝宗憲:〈永遠的小童──記鹿橋〉,本論文附錄,頁33-35。
〈吳訥孫(鹿橋)小傳〉,載於樸月編:《鹿橋歌未央》(頁17-50),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吳訥孫(鹿橋)年表〉,載於樸月編:《鹿橋歌未央》(頁51-57),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靈 修:〈讀「人子」隨感〉,載於項青主編:《見仁見智談人子》(頁67-71),台北:廣城出版社,1975年。

翻譯著作
Duane Schultz & Sydney Ellen Schultz著,丁興祥校閱、陳正文等譯:《人格理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Gerald Corey著、李茂興譯:《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Pepper Schwartz 、Virginia Rutter 著,陳素秋譯:《性之性別》,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今道友信著,王永麗、周浙平譯:《關於愛和美的哲學思考》,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
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著,陳濤、周輝榮譯:《歷史的用途與濫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弗雷澤(J. G. Frazer)著,汪培基譯,陳敏慧校閱:《金枝》上冊,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伊麗莎白•佛洛恩德(Elizabeth Freund),陳燕谷譯:《讀者反應理論批評》,台北:駱駝出版社,1994年。
安菊•芮曲(Adrienne Rich)著、嚴韻譯:〈憤怒與溫柔〉,載於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頁133-152),台北:女書文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new window
艾布拉姆斯(M. H. Abrams)著,酈稚牛、張照進、童慶生譯:《鏡與鐙》,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佛洛姆(Erich Fromm)著、孟祥森譯:《愛的藝術》,台北:志文出版社,1994年。
佛斯特(E. M. For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2000年。
尚•方斯華•何維爾(Jean-Francois Revel)、馬修•李卡德(Matthieu Ricard)著,賴聲川譯:《僧侶與哲學家》,台北:先覺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麥克爾•凱里澤(Michael Carrithers)著,孟祥森譯:《佛陀──至善的覺悟者》,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1年。
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性別與氣質〉,載於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頁65-75),台北:女書文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
歐文•亞隆(Irvin D. Yalom)著、易之新譯:《存在心理治療(上)──死亡》,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羅勃C•赫魯伯(Robert C. Holub)著、董之林譯:《接受美學理論》,台北:駱駝出版社,1994年。

羅洛•梅(Rollo May)著、朱侃如譯:《哭喊神話》,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
羅洛•梅著,彭仁郁譯:《愛與意志》,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
羅睺羅•化普樂著、顧法嚴譯:《佛陀的啟示》,台北:慧炬出版社,1993年。

學位論文
夏小芸:《象牙塔之光──論《未央歌》在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98年。
常秀珍:《鹿橋《人子》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李卓夫:《大學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兩性平權態度關係之研究》,成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吳冠宏:《魏晉玄論與士風新探──以「情」為綰合及詮釋進路》,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new window

期刊
尤煌傑:〈引頸企盼的思維者:關於人的意義的考察〉,《應用心理研究》第9期,2001年3月,頁90-91。new window
王文進:〈「人子」鹿橋這本書〉,台北:《明日世界》第2期,1975年,頁77-79。
王秀槐:〈人我之際:台灣大學生的生涯建構歷程〉,台北:《本土心理學研究》第17期,2002年6月,頁165-242。new window


王春展:〈台灣地區大學生情緒智慧、憂鬱傾向與情緒調整策略之研究〉,《嘉南學報:人文類》(台南:嘉南藥理科技大學),第三十期,2004年12月,頁443-460。new window
王慶褔、王郁茗:〈性別、性別角色取向與愛情觀及愛情關係的分析研究〉,台中:《中山醫學雜誌》第14卷第1期,2003年1月,頁71-82。
田秀蘭:〈大學生,你在想什麼?──談大學生的生涯決定困難與生涯想法〉,台北、中國輔導學會:《輔導季刊》第36卷第2期,2000年6月,頁22-25。new window
白崇珠:〈且自高歌遣悲懷──話鹿橋〉,台北:《出版與研究》第45期,1979年5月,頁31-33。
安大略:〈人子愛吃糖〉,台北:《書評書目》第19期,1974年11月,頁5-6。
江 漢:〈鹿橋在彈什麼調子〉,台北:《夏潮》第3卷第1期,1977年,頁74-76。
何淑靜:〈亞里斯多德與孟子:幸福與成聖〉,《中國文化月刊》,第238期,2000年1月,頁21。
冷步梅:〈鹿橋終身追求美〉,台北:《綜合月刊》第82期,1975年9月,頁46-53。
吳啟銘:〈滿足想像及追尋的欲望──試論鹿橋和其作品〉,台北:《文訊》第219期,2004年1月,頁13-15。
宋遂良:〈追求人格的完備──讀長篇小說《未央歌》〉,泰山:《岱宗學刊》創刊號,1977年,頁41-54。
杜宜展:〈大學生自我設限行為之探討〉,台北:《諮商與輔導》第183期,2001年3月,頁26-28。
沈慶鴻:〈由大學生兩性交往的現況談大學性教育的必要性〉,台北:《學生輔導》第69期,2000年7月,頁28-35。
周本驥:〈鹿橋歌未央〉,台北:《經典》第8期,1999年3月,頁100-105。

周芬伶:〈以寫作技巧看「未央歌」〉,台中:《東海文藝季刊》第23期,民1987年,頁163-167。
周夢蝶:〈鹿橋《人子》二十年後重讀〉,台北:《臺灣詩學季刊》第14期,1996年3月,頁142-145。
林旖旎:〈個案探討:發展、探索、與成長中的大學生〉,台北:《諮商與輔導》第207期,2003年3月,頁32-36。
柏 安:〈深夜讀人子〉,台北:《愛書人》第35期,1977年,頁3。
洪寶蓮:〈影響大學生學業學習之因素探討〉,台中:中國醫藥學院:《通識教育年刊》第3期,2001年10月,頁7-27。
夏小芸:〈關於鹿橋〉,北京:《新文學史》第2期,2002年6月,頁151-157。
徐蘊康:〈自由的靈魂關不住〉,台北:《今周刊》第109期,1998年12月,頁116-118。
桂文亞:〈鹿橋印象記〉,台北:《皇冠》第44卷第1期,1975年,頁84-87。
馬偉業:〈愛與美與人生──論鹿橋的《未央歌》〉,哈爾濱:《呼蘭師專學報》第3期,1996年,頁52-54。
張克和:〈「人子」讀後感〉,台北:《明日世界》第2期,1975年,頁79。
張萍萍:〈20世紀40年代文學中的「文化宗教精神」〉,濟南:《文史哲》,2002年第3期,頁22-26。
張 鳳:〈《未央歌》未央──懷念鹿橋先生〉,台北:《聯合文學》第18卷第7期,2002年5月,頁168-174。
教育資料文摘社編輯:〈大學生違法事件逐年增加〉,台北:《教育資料文摘》第43卷2期,1999年2月,頁170-179。
莊秀珍:〈人子〉,台北:〈年青人〉第15期,1977年,頁126-136。
莊信正:〈《未央歌》的童話世界〉,台北:《當代》第47期,1990年3月,頁130-149。
陳金英、馬祖琳:〈台灣大學生的愛情觀、愛情關係與適應之研究〉,台北:《中華家政學刊》,2003年12月,頁71-87。
陳金英:〈網路使用習性、網路交友期望與社交焦慮之分析〉,嘉義、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資訊社會研究》第7期,2004年7月,頁112。new window
黃信二:〈論亞里斯多德「幸福」觀念在古希臘倫理學脈絡中之意義〉,《文明探索》二十一卷,2000年4月,頁75。
楚 戈:〈海外的「現代藝術季」──介紹鹿橋在美國所經營的中國林園及文會〉,台北:《幼獅文藝》第220期,1972年4月,頁54-58。
劉弘煌、呂以榮:〈大學生的情緒問題及其處理態度之研究〉,台北:《實踐學報》第32期,2001年6月,頁25-72。
蔡可欣:〈《未央歌》�堛漱k性角色〉,台北、淡江大學中文系:《受業集》第2期,2001年8月,頁80-91。
蔡長清、王明元、游仁良:〈大學生之休閒參與、休閒態度及休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高雄:《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學報》第31期,2001年12月,頁237-250。new window
蔡綺芬:〈睽違十六年又見鹿橋〉,台北:《出版情報》第128期,1998年11月,頁2-3。
歷史月刊整理:〈臺灣文學百年大事紀〉,台北:《歷史月刊》第96期,2003年11月,頁96-118。
蕭毅虹:〈評「人子」〉,台北:《書評書目》第30期,1975年,頁88-95。
戴麗珠:〈從未央歌、人子展望中國未來的小說世界〉,台北:《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0卷第9期,1977年,頁72-73。
薛齊嘉:〈從平凡中見奇偉〉,台北:《書評書目》第19期,1974年11月,頁6-7。

簡正鎰:〈大學生文化、價值觀及其世界觀對諮商之啟示〉,台北:《輔導季刊》第34卷1期,1998年3月,頁24-32。new window
魏子雲:〈關於鹿橋的「結婚第一年」〉,台北:《皇冠》第44卷第1期,1975年,頁75-77。
邊 疆:〈森林與樹──談「人子」〉,台北:《書評書目》第24期,1975年,頁107-109。

報紙
卜珍偉:〈文學的力量──致鹿橋先生〉,聖路易:《聖路易時報》,2006年6月15日。
天 雷:〈鹿橋,你好!──在華盛頓訪吳訥孫〉,《中國時報》8版,民69年12月22日。
王文進:〈南方有佳人遺世而獨立〉,《中央日報》16版,民79年1月2、3日。
平常心:〈朋而不黨的君子儒〉,《中央日報》8版,世界華文周刊第310期,民88年5月10日。
何懷碩:〈笑談人子〉,《中央日報》12版,民65年10月8日。
李利國:〈「人子」透露的信息是什麼?〉,《中國時報》12版,民64年8月24、25日。
周 密:〈鹿橋談中國人的文化〉,《聯合報》41版,民86年12月19日。
周芬伶:〈未央的童歌〉,《中國時報》39版,民91年4月5日。
岳方濟:〈聖路易藝術博物館新購藝術珍藏品〉,《聖路易時報》1版,1998年9月25日。
林宜慧:〈與人子重逢21世紀〉,《中國時報》B3版,民國94年6月19日。

林柏燕:〈香格里拉之歌──論「未央歌」的序文及金童玉女〉,《中華日報》9版,民64年1月15日至1月19日。
紀 剛:〈利涉大川──留望齋的故事〉,《中央日報》5版,民86年4月4日。
庭 音:〈未央歌VS新未央歌〉,《中華日報》15版,民84年10月24日。
張素貞:〈君子儒的靈修內省──鹿橋的散文集《市廛居》〉,《中央日報》22版,民88年2月24、25、26日。
張惠娟:〈由歷史到神話──試論鹿橋的「未央歌」〉,《大華晚報》副刊,民75年6月29日。
張錦弘:〈應屆高中生今年九成有大學念〉,《聯合報》B8版,民93年1月8日。
陳台生:〈未央之歌〉,《自由時報》34版,民84年9月19日。
陳紫薇:〈利涉大川挾泰山以超北海──記鹿橋休士頓演講〉,北美:《世界日報》世界副刊,1999年5月21日。
陳瑞琳:〈閃亮的時光河〉,《中央日報》8版,世界華文周刊第310期,民88年5月10日。
陳銘慶:〈「人子」的探討〉,《青年戰士報》8版,民63年11月22日。
彭惠仙:〈人子鹿橋八十矣,一派天真歌未央〉,《中國時報》33版,民87年12月27日。
楊 照:〈浪漫樂觀的大學烏托邦──鹿橋的《未央歌》〉,《中國報報》37版,民87年4月7日。
董成瑜:〈鹿橋與讀者分享異鄉歲月〉,《中國時報》開卷,民87年12月1日。
漢寶德:〈鹿橋的方圓之間〉,《中國時報》39版,民91年4月1日。
齊邦媛:〈烽火邊緣的青春──重讀《蓮漪表妹》與《未央歌》〉,《聯合報》21版,民77年7月7日。
劉毓玲:〈且縱歌聲話未央〉,《中央日報》8版,世界華文周刊第310期,民88年5月10日。
樸 月:〈永遠的小童〉,《青年日報》15版,民84年10月14日。
錢 莉:〈利涉大川的文化志氣──鹿橋在美南作協漫談東西文化〉,《中央日報》8版,世界華文周刊第310期,民88年5月10日。

英文書目
《Who’s Who in America》44th edition 1986-1987 Volume2, p3039-3040.
Ling, Huping:《Chinese St. Louis—From Enclave to Cultural Community》, 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 2004, p152-153.

工具書目
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編:《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台南: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1994年1月。
袁珂編著:《中國神話傳說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年6月。
陳主顯著:《台灣俗誠諺語典•卷二》,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11月。
戴維•米勒(David Miller)、韋農•波格丹諾(Vernon Bogdanor)編,中國問題研究所等組織翻譯:《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年6月。
戴維•賈里(David Jary)、朱莉亞•賈里(Julia Jary)著,周業謙、周光淦譯:《社會學辭典》,台北:貓頭鷹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9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