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失意的國族、詩意的民族、失憶的族/國:顯影民國時期的西南少數民族
作者:王鵬惠
作者(外文):Peng-hui Wang
校院名稱: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人類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謝世忠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8
主題關鍵詞:中國西南民族影像《猺山艷史》約瑟夫•洛克香格里拉莊學本孫明經老照片Visual images of Chinese southwest ethnic minoritiesYaoshan YanshiJoseph F. RockShangri-laZhuang XuebenSun MingjingOld photograph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09
本研究旨在探討1920至1940年代,中國在濃厚的國族主義氛圍下,對西南民族的影像拍攝、傳播與藉此強化國族宣傳的過程,以及該時期拍攝留存的影像,在當代中國作為旅遊宣傳資源,和重建民國記憶之社會效益。這項民族影像史研究,分析材料以照片為主,輔以電影與紀錄片的文字資料。
民國時期,邊疆危機與第二次中日戰爭,迫使失意的中國在捍衛邊疆、撤守西南時,積極建立國族認同,意圖整合西南邊民為國之編民。當時在中國尚屬新興學科的人類學,將西南地區視為一座內容豐富的民族實驗室,不但奠定了學科日後研究發展的基礎,也留下可觀的影像紀錄。此外,西南地區以桃花源般詩意形象被重新認識,當時的研究者、記者、旅行者頻頻進入邊區,大量拍攝西南民族。從當時報刊影像中,可見該時期西南民族與主體社會密集的交流。西南民族形象還躍上銀幕,號稱首部深入猺山拍攝,根據真人實事改編的電影《猺山艷史》,雖宣稱獲得國民黨嘉獎,但該片在影史上的地位僅與蠻荒電影等同。
1949年以後,中國的政治運動,造成許多民國時期的人、事、物成為禁忌話題,部分民國記憶逐漸被扭曲與淡忘,其中包括多位致力西南民族影像紀錄與研究的中外人士。直到1990年代,為了西南旅遊發展之需,美國植物學家與探險家約瑟夫•洛克和他於民國時期在中國西南拍攝的影像,意外捲入「香格里拉」地名爭奪戰,顯示西方人對東方的紀錄與想像,被轉化認可為當代中國西南深具指標意義的旅遊資源。同時,中國出版業颳起一股老照片旋風,前輩攝影師莊學本與孫明經的舊照、紀錄片陸續出土,民國時期的邊民影像重回民間並廣泛流傳,昔日禁忌的歷史與影像,成為今日傲人的文化資產,老照片喚起被淡忘、扭曲的民國記憶。藉由西南民族的顯影,分析人類學、影像史發展,與旅遊符號、歷史論述的創構,分別說明不同歷史脈絡下,影像在文化生產中的獨特地位。
This dissertation aims to explore the process in which historical visual recordings of China’s southwest ethnic minorities, and the subsequent dissemination of such material, served as a means to strengthen Chinese nationalism via nationalistic propaganda in the 1920s to 1940s, and the ways these surviving visual records became rich resources for tourism promotion and the social effects they had on reshaping Republican memories in modern China. This study on ethno-visual history is based primarily on historical photography and supplemented by other documents on cinema and documentary films.
During China’s Republican era, borderland crises and the advent of 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forced the then-deeply frustrated nation to safeguard its frontier and retreat to the southwest to zealously strengthen national identities throughout the nation. One of its tactics was to infuse such ideology into the southwest frontier people by incorporating them as national citizens. At the time, anthropology was a newly established academic discipline and scholars treated China’s southwest region as a resourceful ethno-laboratory. The accomplishments made during their time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lat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left behind considerable quantities of visual records. At the time, interest in southwest China gained a revival and was recognized as a romantic utopia: researchers, journalists, and travelers frequently visited the border areas and produced large amounts of visual archives of the minorities. The visual images produced in this era depict intensiv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majority Han people and southwest minorities. Images of southwest minorities also made their way to the silver screen, although the general audience’s reception to such subject matter was mediocre; despite being praised by the KMT, Yaoshan Yanshi, a film adapted from a real life story claimed to be the first real footage in the Yao mountains, only reached a status equivalent to “barbaric” film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inema.
After 1949, the PRC’s political campaigns transformed various people, events, and even artifacts of the Republican era into political taboos. Memories of the Republican era were gradually distorted and forgotten, including many efforts by Chinese and foreign individuals who had documented and researched China’s southwest ethnic groups. It was not until the 1990s when historical photographs of southwest China taken by American botanist Joseph F. Rock in Republican era became involuntarily involved in southwest China’s tourism revival with many counties vying for the term “Shangri-la”. It was a clear example of how Rock’s interpretation and imagination of China’s southwest region from a Western perspective had been transformed into tourism-boosting resources in modern China. Meanwhile, China’s contemporary media industry has helped rekindle wide interest in its own historical photography by uncovering the photographic and cinematic masterpieces of senior photographers such as Zhuang Xueben and Sun Mingjing. Once considered taboo, visual images of frontier ethnic minorities from the Republican era have grasped the people’s attention and have been circulated widely, becoming assets of China’s cultural heritage and are no longer the forgotten and distorted memories of the Republican era. This study concludes that visual images of China’s southwest ethnic minorities,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anthropology and visual history, as well as the construction of touristic codes and historical narratives, explicitly explain the unique role that visual images have played in the cultural reproduction of modern China from a historical context.
檔案資料

中國國民黨黨史館檔案
1939行政院公函,〈行政院函復國民參政會第三次大會建議〉, 1939年6月12日。
1940〈高玉柱和喻杰才的履歷表〉,中國國民黨黨史資料,收入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特藏電子資料庫,編號:特26/3.13。1940年11月。
1941國防最高委員會第4334卷,〈設置邊疆語文系與西北西南文化研究所培植籌邊人才案〉,1941年4月28日。
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傅圖整編史語所檔案
1941〈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九年來籌備經過簡要報告〉,編號:考28-22(1941年08月)
1945〈芮逸夫函傅斯年〉,編號:李14-3-1(1945年5月21日)。
1945〈芮逸夫函傅斯年〉,編號:李14-3-5(1945年6月20日)。
1946〈本所函總辦事處〉,編號:李47-5-2(1946年3月1日)。

中文書目

C.P.菲茨傑拉爾德著;郇忠、李堯譯
2004《為什麼去中國:1923-1950年在中國的回憶》。濟南市:山東畫報出版社。
C.P.費茨杰拉德(費子智) 著;劉曉峰、汪暉 譯
2006《五華樓:關于雲南大理民家的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C.P.費茨杰拉德(費子智)攝影;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所編
2006《大理:1936-1938》。北京:民族出版社。
Davies, H. R.原著;張君勱譯
1941《雲南各夷族及其語言研究》。長沙:商務印書館。
丁丁
1933〈「猺山艷史」之我見〉,《申報•電影專刊》1933/09/07。
丁文江
1932〈漫遊散記(三)〉,《獨立評論》8: 21-22。
1933〈漫遊散記(十三)〉,《獨立評論》34: 14-20。
1933〈漫遊散記(十六)〉,《獨立評論》42: 15-20。
1933〈漫遊散記(十四)〉,《獨立評論》35: 11-16。
丁放懷
1946〈國大代表訪問記(五) 土著民族代表的願望〉,《中央日報》1946/11/19。
人民美術出版社編
1980《莊學本少數民族攝影選》。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大威
1944〈滇西南之行〉,《旅行雜誌》18(2): 67-72。
大理市志編纂委員會編纂
1998《大理市志》。北京:中華書局。
小魯
1957〈雅康道上〉,《聯合報•聯合副刊》1957/12/27。
不著撰人
[n.d.]《國立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二十二年度總報告》,收入《國立中央研究院二十二年度總報告》。
不著撰人
[n.d.]《國立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二十四年度總報告》,收入《國立中央研究院二十四年度總報告》。
不著撰人
1911〈四川冕甯縣境內之民俗〉,《東方雜誌》8(2):無頁碼。
不著撰人
1927〈本刊啟事〉,《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週刊》5:無頁碼。
不著撰人
1928〈本刊啟事〉,《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週刊》20:無頁碼。
不著撰人
1928〈滇南牛角苗之裝束〉,《上海漫畫》12:3。
不著撰人
1928〈滇南男女紅苗之裝飾〉,《上海漫畫》9:2。
不著撰人
1928〈滇南苗民之一:儂家苗〉《上海漫畫》5:3。
不著撰人
1928〈滇南苗民之二:補儂家苗〉,《上海漫畫》7:3。
不著撰人
1929〈(附錄)美國植物學家在我國西部作長期採集〉,《國立中央研究院院務月報》1(3):51。
不著撰人
1929〈川邊土司派員進貢〉,《申報》1929/01/11。
不著撰人
1929〈國府通令 對藏族禁用番夷名稱〉,《中央日報》1929/10/9。
不著撰人
1930〈五十年來照相業之進步〉,《婦女雜誌》16(11):37。
不著撰人
1930〈秋季新裝〉,《良友》50:23。
不著撰人
1931〈川南之猓夷〉,《申報圖畫週刊》56:1(1931.06.21)。
不著撰人
1931〈社會科學研究所二三四五月份工作報告〉,《國立中央研究院院務月報》2(9):29-36。
不著撰人
1931〈黃種考察團仍然前進!〉,《蒙藏週報》78: 25-27。
不著撰人
1931〈獎勵國人考察邊境〉,《蒙藏週報》76: 10-11。
不著撰人
1932〈介紹楊成志先生關於西南民族誌的五本著述〉,《西南研究》2: 65。
不著撰人
1932〈國立中山大學西南研究會成立宣言〉,《西南研究》1:1。
不著撰人
1933〈《猺山艷史》廣告〉,《現代電影》1(3):33。
不著撰人
1933〈《猺山艷史》廣告〉,《現代電影》1:23。
不著撰人
1933〈《猺山艷史》廣告〉,《現代電影》2:無頁碼。
不著撰人
1933〈「藝聯三部曲」廣告〉,《現代電影》1(5):25。
不著撰人
1933〈中央獎勵「猺山艷史」〉,《申報•電影專刊》1933/09/06。
不著撰人
1933〈砲轟五指山──海南島將上銀幕〉,《現代電影》1(4):12。
不著撰人
1933〈荒島野人記〉,《申報》1933/04/01。
不著撰人
1933〈教部通令研究邊政文化〉,《蒙藏旬刊》57:19。
不著撰人
1933〈猺山公主與駙馬黃雲煥〉,《現代電影》1(4): 無頁碼。
不著撰人
1933〈猺山艷史〉,《申報》1933/09/03。
不著撰人
1933〈猺山艷史〉,《申報•電影專刊》1933/09/01。
不著撰人
1933〈猺山艷史〉,《晨報》1933/09/03。
不著撰人
1933〈猺漢聯歡──(猺山)猺王李榮保招待黃漪磋〉,《現代電影》1(6): 無頁碼。
不著撰人
1933〈廣西猺王李榮保夫婦往廣西省政府領槍械預備訓練猺民 為異日抗日禦國〉,《良友》74:13。
不著撰人
1933〈藏人至內地經商情形〉,《東方雜誌》30(16)(1933)。
不著撰人
1933〈藝聯公司征桂攝『猺山艷史』與猺王合影〉,《現代電影》1(4): 無頁碼。
不著撰人
1933〈藝聯公司赴廣西〉,《攝影畫報》9(9):27。
不著撰人
1933〈藝聯影業公司為猺山艷史公映鳴謝〉,《申報•本埠增刊》(五)1933/09/03。
不著撰人
1933〈蠻荒之花〉,《申報•電影專刊》1933/11/19。
不著撰人
1934〈中大教授組織雲南地理考察團 考察工作分自然與民生兩方 一行五人定十一日由京出發〉,《中央日報》1934/9/7。
不著撰人
1934〈中國民族學會工作計劃〉,《新社會科學季刊》1(4): 337-338。
不著撰人
1934〈美羅克博士將赴藏探險〉,《新亞細亞》7(6):146。
不著撰人
1934〈貴州苗民〉,《申報圖畫特刊》11:1 (1934.04.19)。
不著撰人
1935〈川邊季刊徵稿簡約〉,《川邊季刊》1(1):247。
不著撰人
1935〈中央攝影場派員赴西藏拍製影片〉,《康藏前鋒》3(3):61。
不著撰人
1935〈汪院長昨參觀影展並定購七件〉,《中央日報》1935/10/5。
不著撰人
1935〈首都之五人影展〉,《攝影畫報》11(34):1270。
不著撰人
1935〈首都民俗展覽會征求出品綱要〉,《中央日報》 1935/09/05。
不著撰人
1935〈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二十四年度報告〉,收入《國立中央研究院二十四年度總報告》,國立中央研究院文書處編輯,頁117-132。國立中央研究院總辦事處。
不著撰人
1935〈新居於雲南之猓猓婦女[照片]〉,《申報月刊》4(7):197。
不著撰人
1935〈聯合影展今晚閉幕〉,《中央日報》1935/10/7。
不著撰人
1936〈中大雲南考察團舉行攝影展覽 歡迎前往觀覽〉,《中央日報》1936/10/9。
不著撰人
1936〈中央宣傳部 招待西南夷苗民眾代表 邀請新聞界文藝界參加 喻杰才等報告夷族現狀〉,《中央日報》1936/09/05。
不著撰人
1936〈本會員名錄(二十四年二月份止)〉,《地理學報》3(1):219-224。
不著撰人
1936〈好萊塢攝製中的三張中國片 將軍死在黎明時 大地 地平線外〉,《中央日報》1936/05/28。
不著撰人
1936〈朱偰等影展今日起在中德文化會〉,《中央日報》1936/10/08。
不著撰人
1936〈青海土女手中之本誌〉,《良友》116:56。
不著撰人
1936〈猺民願意歸化〉,《西陲宣化使工署月刊》1(7,8): 64-65。
不著撰人
1936〈編輯室雜記〉,《良友》123:56。
不著撰人
1937〈文科研究所海南黎苗民俗品及攝影展覽會訓〉,《民俗》1(3):15。
不著撰人
1937〈全民團結禦侮:桂省開化苗傜之實況〉,《良友》131:24-25。
不著撰人
1937〈地方協會 昨歡迎邊疆來滬士女 到高玉柱等一百餘人 會長杜月笙致歡迎詞〉,《申報》1937/02/05。
不著撰人
1937〈西南邊疆的夷族〉,《少年畫報》3: 8-9。
不著撰人
1937〈京滇週覽電影即將在京公映〉,《中央日報》1937/6/16。
不著撰人
1937〈時代電影四月份電影大事記〉,《時代電影》1937(5):1。
不著撰人
1937〈滇省各土司 否認高玉柱為代表 業已電呈中央聲明 對高行動不負責任〉,《申報》1937/07/08。
不著撰人
1937〈徵稿簡章〉,《新夷族》1.2:無頁碼。
不著撰人
1938〈文法學院籌設苗民文物館〉,《大夏周報》14(2):9。
不著撰人
1938〈高玉柱練夷兵〉,《西南導報》1(1)59-60。
不著撰人
1939〈川康青邊區土司代表羅桑端珠活佛來渝 即將晉謁中樞當局敬獻禮品 表示共赴國難赤誠擁護中央〉,《中央日報》1939/03/24。
不著撰人
1939〈川邊番民擁護抗戰國策〉,《東方畫刊》2(2)。
不著撰人
1939〈抗戰中的苗民〉,《申報》1939/11/12。
不著撰人
1939〈雲南民族學研究會成立消息〉,《圖書季刊》新1(1): 95-96。
不著撰人
1939〈雷波夷民歸順中央〉,《良友》142:25。
不著撰人
1940〈編輯者言〉,《良友》158:無頁碼。
不著撰人
1941〈滇緬公路上之新動態〉,《良友》162:無頁碼。
不著撰人
1943〈本部與二團體聯合舉辦羌民文化展覽〉,《邊疆服務》2:23。
不著撰人
1943〈到邊疆去(社論)〉,《中央日報》1943/5/20。
不著撰人
1943〈金陵大學文學院近況〉,《圖書季刊》新4(3,4):125。
不著撰人
1944〈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之各種展覽〉,《圖書季刊》新5(2,3):109。
不著撰人
1944〈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之麼些文物展覽〉,《圖書季刊》新5(4):110。
不著撰人
1947〈滇南舞踊〉,《文匯報》1947/5/18。
不著撰人
1947〈邊疆歌舞〉,《中央日報》1947/1/5。
不著撰人
1948〈滇西邊胞紛遷緬境〉,《邊疆服務》25:19。
不著撰人
1948〈邊政簡誌 夷族觀光團抵京晉謁蔣主席致敬〉,《邊疆通訊》5(5):15。
不著撰人
1957〈披著技術專家的外衣向電影事業進攻 電影界批判孫明經反動言行〉,《人民日報》1957/08/15。
不著撰人
1978〈柯達公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漢聲》1:無頁碼。
不著撰人
1983〈映照誌奇〉,《點石齋畫報》5(4):58。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不著撰人
1984〈苗瑤侗儸民謠舞踊 今日正式演出〉,收入廣西戲劇研究室、廣西桂林圖書館編,《西南劇展上冊》,頁148(原載1944年3月28日《大公報》)。南寧:漓江出版社。
不著撰人
1993〈著名電影教育家孫明經逝世〉,《電影藝術》1993(1):95。
不著撰人
2002〈編後記〉,《中國攝影》2002(2):47。
不著撰人
2002〈編輯手記〉,《中國攝影》2002(2):無頁碼。
不著撰人
2004〈康巴藝術節圓滿落幕〉,《四川日報》2004/09/03。
不著撰人
2007〈莊學本年表〉,收入《羌戎考察記:攝影大師莊學本20世紀30年代的西部人文探訪》,無頁碼。成都市:四川民族出版社。
不著撰人
2008〈英國人類學家所拍老照片首次亮相 老照片帶你「逛」60年前的三月街〉,《春城晚報》2008/04/14。
中央社攝
1948〈夷族代表觀光團全體在機場合影〉,《中央日報》1948/4/1。
中國邊疆學會
1944〈中國邊疆學會叢刊總序〉,《抗戰以來之邊疆》,黃奮生編著,頁1-5。重慶:史學書局發行。
尹明德
[1931],《滇緬界務北段調查報告》。[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
1934《天南片羽》。[出版地不詳:尹明德自印]。
太國柱
1938〈川南會理的夷民生活〉,《邊聲月刊》1(2): 58-61。
戈阿干
2004《雪山第一村──中國麗江洛克舊居尋訪》。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
文萱
1934〈評梅心如先生著「西康」〉,《康藏前鋒》1(8): 39-42。
方國瑜
1943〈裸黑山旅行記〉,收入《滇西邊區考察記》第五編,頁1-48。昆明:國立雲南大學西南文化研究室。
木基元
1992〈奧裔美籍學者J. F. 洛克及其納西文化研究〉,《東南文化》1992(2): 263-266。
毛如筠
1947《大小涼山之夷族》。重慶:四川省政府建設廳。
王小亭攝
1934〈猓玀婦女〉,《良友》85。
王天元(王元輝)
1935《近西遊副記》。南京:拔提書店。
王文光
2003〈中國西南民族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收入中國史學會、雲南大學編,《21世紀中國歷史學展望》,頁191-203。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同惠
1936《廣西省象縣東南鄉花籃猺社會組織》。廣西省政府特約硏究專刊。
王明珂
2006〈近代華夏邊緣再造〉,收入《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頁209-221。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王建民
1997《中國人類學史•上卷》。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
2007〈中國人類學西南田野工作與著述的早期實踐〉,《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7(12):1-13。
王建民等編著
2009《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百年紀事》。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
王家槐
1993《海南近志》。台中市:吳乾華發行。
王德威
2007《後遺民寫作》。臺北:麥田出版。
王興瑞
1939〈西康文物展覽會〉,《西南邊疆》5: 76-80。
1948《海南島之苗人》。廣州:珠海大學。
王鵬惠
1999《族群想像與異己建構:明清時期滇黔異族書寫的人類學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碩士論文。
王耀倫
1991〈國民黨「民族同化」政策在台江的一幕鬧劇〉,收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貴州省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貴州少數民族文史資料專輯》,頁354-357。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史圖博 著;錢俠倫 譯述
1976〈旅行海南島考察人種誌結果報告:國立同濟大學生理學院院長史蒂勃教授演講于一九三一年十月二十四日舉行之第十三次上海醫學科學會〉,收入史圖博、李化民著,《浙江畬民調查》,無頁碼。臺北:東方文化書局。
四川省人民政府、雲南省人民政府、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
2004〈四川雲南西藏三省區旅遊合作大香格里拉宣言〉http://www.yn.gov.cn/yunnan,china/74310493363240960/20041014/6761.html。2009年7月7日上網。
四川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纂
1996《四川省志•商業志》。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本刊編輯部
2008〈哀思過後是反思〉,《學習博覽》2008(6):22-23。
本報記者
1945〈紅紙上的名字 夷胞觀光團訪問記〉,《中央日報》1945/5/1。
本報記者
2003〈洛克老照片吸引觀者萬餘人〉,《四川日報》2003/01/20。
本報訊
1944〈西康新聞 八月二十四日 金大電影部帶來一萬二千磅大炸彈 昨晚在省府首次放映 並將在此間補攝鏡頭〉,《電影與播音》3(7,8):21。
本報麗江特約通訊
1942〈麗江氣象一新 邊胞雜處團結無間 文化教育積極推進〉,《中央日報》1942/11/22。
田見
1957〈必須堅決排斥反動黃色歌曲〉,《文匯報》1957/09/11。
田曙嵐
1935《廣西旅行記》。上海:中華書局。
申報圖畫增刊編輯部
〈徵求照片〉,《申報圖畫週刊》1(1930):3。
白永達
2004〈羌區步走三千里──60年前的一段大學生生活〉,《老照片》36: 133-152。
白庚勝
2002〈序〉,收入蓋明生著,《靈魂居住的地方》,無頁碼。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
白敦厚
1946〈紀念工作中的苗胞同伴──王毓華女士〉,《邊鐸月刊》7/8: 41-46。
1947〈談黔省邊胞文化〉,《邊鐸月刊》10/11: 13-18。
石青陽
1933〈蒙藏叢書發刊詞〉,收入瓦特著;楊慶鵬譯,《西康之神秘水道記》。南京:蒙藏委員會。
石啟貴
2008[1940],《湘西苗族實地調查報告》。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伍婷婷 問;李紹明 答
2007〈學術與學會的里程──—李紹明先生談中國西南民族研究學會的發展〉,《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07(11):22-26。
伍艷
2007〈1937年:京滇公路周覽會〉,《老照片》55:61-68。
任乃強
1932《西康劄記》。上海:新亞細亞月刊社。
1933《西康圖經•境域篇》。南京:新亞細亞學會。
1987[1933],《西康圖經•民俗篇》。臺北:南天書局。
任國榮
1929《廣西猺山兩月觀察記》。[廣州市]:民鐸出版社。
曲木藏堯
1934《西南夷族考察記》。南京:拔提書店。
有竟
1936〈瓊島黎苗廣州觀光團攝影〉,《民俗•復刊號》1.1。
朱元曙
2008〈明月不隨江水去,山光依舊照人來──寫在朱偰遊記《汗漫集》、《漂泊西南天地間》出版之際〉,收入朱偰著,《漂泊西南天地間》,頁1-3。南京:鳳凰出版社。
朱其
2008〈肖像史:面貌與精神〉,《新周刊》284: 28-29。
朱契(偰)
2003[1942],《康昌考察記》。收入《中國西南文獻叢書•西南民俗文獻第12卷》,中國西南文獻叢書編輯委員會編。蘭州市。蘭州大學出版社。
朱偰
1934《金陵古蹟圖考》。上海:商務印書舘。
1936《金陵古蹟名勝影集》。上海:商務印書舘。
1945〈西南行詩紀〉,《說文月刊》5(3,4): 85-92。
朱耿元攝
1937〈貴州苗民〉,《申報圖畫特刊》253:1。
朱麗雙
2003〈70年前用鏡頭寫遊記的「徐霞客」〉,《中國國家地理》2003(12): 124-135。
江紹原
1928〈照像〉,《新女性》29: 532-534。
江曉林
2003〈關於《滇西擺夷之現實生活》(代序)〉,收入江應樑著;江曉林箋注,《滇西擺夷之現實生活》,頁1-34。潞西:德宏民族出版社。
2005《江應樑傳》。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江應樑
1937〈評鳥居龍藏之苗族調查報告〉,《現代史學》3(2):1。
1938〈廣東北江猺人的生活〉,《東方雜誌》35 (11): 29-41。
1938《抗戰中的西南民族問題》。重慶:中山文化教育館。
1947〈歷代治黎與開化海南黎苗之研究〉,收入許崇灝編,《瓊崖誌略》,頁66-106。上海:正中書局。
1948〈請確定西南邊疆政策〉,《邊政公論》7(1): 1-6。
1948《涼山夷族的奴隸制度》。廣州:珠海大學出版。
2003[1950],《擺彝的生活文化》,收入《中國西南文獻叢書 第4輯,西南民俗文獻;第18卷》。蘭州市:蘭州大學出版社。
江應樑攝影;江曉林 撰文補圖
2003《滇西土司區諸族圖說》。潞西:德宏民族出版社。
西昌警備司令部編印
2003[1946],〈川康滇邊區夷務治理方案〉,收入《西藏史志》第二部9,中國西南文獻叢書編輯委員會編。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何炳榮
1988〈昆明照像業發展簡況〉,收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昆明市五華區委員會編,《五華文史》,頁95-97。 [昆明市五華區: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昆明市五華區委員會]。
何漢威
2005〈史語所藏丁文江檔案的收藏原委、編輯整理及史料價值舉隅〉,《古今論衡》12: 3-34。
何翠萍
1999〈從中國少數民族研究的幾個個案談「己」與「異己」的關係〉,收入徐正光、黃應貴主編,《人類學在臺灣的發展:回顧與展望篇》,頁357-404。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伯時
1930〈滇黔苗話〉,《旅行雜誌》4(8): 29-36。
伯特•克拉夫奇克(Bert Krawczyk)
1999[1994],《一個美國人難忘的雲南印象:1943-1944》。昆明:雲南美術出版社。
伯商
1946〈倮儸群像──樂西公路途中見聞之一〉,《旅行雜誌》20(11): 58-61。
克興額
1931〈中法考察團侮辱事件與蒙藏人應有之覺悟〉,《蒙藏週報》78: 1-2。
吳文藻
1936〈導言〉,收入王同惠著,《廣西省象縣東南鄉花籃猺社會組織》,頁iii-xi。廣西省政府特約硏究專刊。
吳定良
1943〈國族融合性在人類學上之證明〉,《中央日報》1943/06/20。
1944〈邊區人類學調查法〉,《民族學研究集刊》4: 6-20。
吳雯
2006《民族志紀錄和邊疆形象:莊學本民國時期的邊疆考察和攝影》。成都: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碩士論文。
吳敬��
1985〈第八回 望遠鏡先登荷蘭市 寫真術創始協南城〉,《上下古今談》,收入《筆記小說大觀》39編,頁110-128。臺北:新興書局。
吳澤霖
1940〈序言〉,《民族學論文集》第一輯,無頁碼。貴陽:大夏大學社會研究部。
1940《民族學論文集》第一輯,廣告頁。貴陽:大夏大學社會研究部。
吳寶基
1937〈西南邊疆的夷族〉,《少年畫報》3:8-9。
呂新雨
2008〈國事、家事、天下事──《良友》畫刊與現代啟蒙主義〉,收入《書寫與遮蔽──影像、傳媒與文化論集》,頁100-113。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妙觀
1929〈觀開拓蒙邊影片記〉,《北洋畫報》298:2 (1929.03.28)。
宋兆麟
2008〈羌族文化今何在〉,《中國民族報》2008/06/20。
李士諤
2006[1942],〈十二點四十三分〉,收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川康科學考察團展覽會特刊》,頁15-18。收入《民國珍稀期刊. 民國珍稀短刊斷刊. 雲南卷 2》。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李亦人
1941《西康綜覽》。[上海]:正中書局。
李甫薇
2001《十九、二十世紀之交西南中國的東西方逢遇:兼論當代的國家回應》。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碩士論文。
李忠初
1986〈十年來漢語詞彙的變化〉,《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S2):9-13,8。
李承三
1939〈西康地質調查旅行記略(十三)〉,《新民族》3(18): 603-605。
李拂一
1955《十二版納志》。臺北:正中書局。
李昌華
2004〈圭山彝族歌舞首次赴昆演出始末〉,收入《雲南文史集粹(九)民族、宗教》,頁38-40。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李明
1936〈西康風光〉,《東方雜誌》33(4): 103-106。
李春材
1934〈西康教育實施之研究〉,《康藏前鋒》1(6,7): 51-64。
李媚編
2006《莊學本》。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
李媚
2007〈編輯的光榮與夢想 〉,《中國攝影》2007(12):69。
2007〈關于莊學本的肖像〉,《中國攝影家》2007(4):15-19。
2009〈關於莊學本回顧展〉,收入廣東美術館編,《第三屆廣州國際攝影雙年展2009——看真D.com》,頁46-49。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出版。
2009〈攝影的「看」與「真」學術研討會——第三屆廣州國際攝影雙年展2009學術研討會第三單元(1)(現場發言紀錄)〉,時間:2009年5月19日,地點:廣州美術館多功能廳。http://www.gdmoa.org/zhanlan/international/8/1/5/15412.jsp
李道新
2007《中國電影批評史(1897-2000)》。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李德培攝
1931〈四川蠻兵檢閱〉,《良友》58:10。
李霖燦
1939〈貴州的苗民〉,《東方畫刊》2(5):24-25。
1939〈滇黔道上(二續)〉,《大公報(香港)》1939/9/29。
1976《霖燦西南遊記:點蒼.金沙.玉龍.瀘沽》。臺北:揚名。
1991〈沈從文老師和我〉,收入《西湖雪山故人情》,頁58-68。臺北:雄獅美術。
杜雲之
1972《中國電影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沈松僑
2009〈中國的一日,一日的中國——1930年代的日常生活敘事與國族想像〉,《新史學》20(1):1-59。
沈從文
1995〈虹橋〉,收入彭小妍編,《沈從文小說選II》,頁475-489。臺北:洪範書店。
沈達明
1948〈介紹西南的新興邊疆研究團體「國立四川大學邊疆研究學會」〉,《邊疆通訊》5(1):19-20。
汪廷熙
1939〈番民請纓〉,《良友》141: 16-17。
汪懋祖
1946〈麗江觀風〉,《東方雜誌》42 (17): 47-53。
汪濟西(曲木藏堯)
1931〈羅羅民族之要求〉,《新亞細亞》2(5): 163-164。
谷繼奎
2002〈編讀往來〉,《中國攝影》2002(6): 93。
辛樹幟
1928〈猺山調查〉,《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週刊》4(42):15-19。
和段琪
2002〈洛克世界 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陽光之旅》2002(6):15。
和鐒宇
2002〈巨人的陰影:約瑟夫•洛克的功與過〉,《中國國家地理》2002(10): 58-67。
周小林 編輯
2008〈海螺溝 百年前的磨西大杉樹!〉http://www.youduo.com/forum/thread-29428-1-6.html。2009年7月7日上網。
周芳美
2006〈中國西畫家的「東方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中國少數民族的形象〉,《藝術學研究》1: 59-101。
周開慶
1976〈國民參政會川康建設視察團〉,收入《民國四川史事續集》,頁239-261。臺北新店:四川文獻雜誌社。
周壽昌
1997〈廣東雜述〉,收入《思益堂日札》卷九,頁24-27,收入《續修四庫全書》(據光緒十四年版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周憲
2008〈攝影與圖像生產〉,收入《視覺文化的轉向》,頁269-294。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孟韜
2005〈孫明經,被遺忘的先行者〉,《中國攝影》2005(5): 52。
征鵬
2006《傣王宮秘史》。昆明:雲南美術出版社。
於曙巒
1923〈貴州苗族雜譚〉,《東方雜誌》20 (13): 73-91。
昆明市路南彝族自治縣志編纂委員會編
1996《路南彝族自治縣志》。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
服真、振之
1930〈國內弱小民族之「用字」的問題〉,《新亞細亞》1(3) : 125-126。
林文玲
2001〈米酒加鹽巴:「原住民影片」的再現政治〉,《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43:197-234。
2003〈台灣原住民影片:轉化中的文化刻寫技術〉,《考古人類學刊》 61:145-176。
2005〈翻轉漢人姓名意像:「請問『蕃』名」系列影片與原住民影像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58:85-134。
林定谷
1977《滇省調查實習日記》。臺北:成文出版社。
林英敬
1931〈對于月刊改進之祈望〉,《新亞細亞》2(3):170。
林茨
2007〈《皇清職貢圖》與人類學影像〉,《中國攝影家》2007(4):15-17。
林惠祥
1930〈台灣番族調查報告撮要 附民族學的效用略說(在中央黨部廣播無線電台演講)〉,《國立中央研究院院務月報》1(11): 62-65。
金玉寶
1988〈大瑤山歷史上的封閉與開化〉,收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廣西文史資料選輯28》,頁155-158。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出版。
金知溫
1942〈西康大觀──記西康攝影展覽〉,《康導月刊》3(10,11): 84-86。
金洪根
1941〈擺夷雜寫〉,《旅行雜誌》15(10): 41-45。
阿韻
1933〈喊口號與腳踏實地 「瑤山艷史」的獻詞〉,《申報•電影專刊》1933/09/01。
芮逸夫
1944〈中華國族的支派及其分佈〉,收入中國民族學會編,《中國民族學會十週年紀念論文集》,頁1-13。成都:中國民族學會。
1948〈中國邊疆民族(一)雲南西北的山頭人〉,《國際文化》1.2(1948):7-12。
1948〈中國邊疆民族(二)雲南西南邊境的倮黑人〉,《國際文化》1.3(1948):1-5。
1948〈中國邊疆民族(三)雲南西南的擺夷人〉,《國際文化》1.4(1948):6-11。
1948〈中國邊疆民族(四)滇緬邊境的佧佤人和佧喇人〉,《國際文化》1.5(1948): 6-11。
1989[1954],〈西南少數民族蟲獸偏旁命名考略〉,收入《中國民族及其文化論稿》上冊,頁73-117。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出版。
1989[1954],〈雲南倮黑體質之研究〉,收入《中國民族及其文化論稿》,頁411-467。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侯林利
2008〈雲朵上的民族羌族文化展展週末登場〉,《成都晚報》2008/10/24。
姚炘
1943〈新聞片與紀實片〉,《電影與播音》2(1):2-3。
宣明德
1930〈西藏人宣明德君的一封信〉,收入楊成志著,《雲南民族調查報告》,頁6-7。[廣州]: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硏究所。

1934〈新書介紹:嶺表紀蠻〉,《圖書季刊》1(3): 149-151。
建德•東周編寫
1992《索觀瀛傳》,《馬爾康文史資料2》。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馬爾康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
思茅地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1996《思茅地區志》下冊。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
柯象峰
1941〈西康紀行〉,《邊政公論》1(3,4): 177-198。
1942〈西康紀行〉,《邊政公論》1(7,8): 109-114。
1942〈西康紀行〉,《邊政公論》1(9,10): 85-104。
洪深
1934〈1933年的中國電影〉,《文學》2.1。
流金石
1958〈右派分子孫明經是怎樣一個人〉,《電影藝術》1958(3):46。
活水 文;孫明經 圖
2005〈孫明經和他的西康筆記本〉,《西藏人文地理》2005(1):76-81。
洛克 原著
1936〈貢噶各寺探奇記〉,《康藏前鋒》4(1,2):58-71。
洛克 著;容紹芬譯
1992〈中國納西族的生活與文化〉,《雲南民族學院學報》1992(1):40-43。
洛濤
1933〈「猺山艷史」的我見〉,《申報•電影專刊》1933/09/10。

1932〈到廣西去的藝聯公司〉,《申報》1932/11/25。
約•弗•洛克 著;楊逸天、習煜華譯;陳錫周校
1988〈納西語英語百科詞典〉,《雲南民族學院學報》1988(4):44-53。
約瑟夫F•洛克 著;李潮譯
1991〈穿越中國的蠻荒之地〉,《雲南民族學院學報》1991(4): 40-46。
胡士銓
1937〈京滇公路週覽團隨征記〉,《旅行雜誌》11(6): 21-38。
1937〈京滇公路週覽團隨征記〉,《旅行雜誌》11(8): 53-62。
胡香、趙希斌
2002〈爭奪香格里拉〉,《新西部》2002(10):18-21。
胡鴻保 主編
2006《中國人類學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范曉
2004〈洛克的香格里拉之旅〉,《中國國家地理》2004(7):124-127。
苟子平、王國平
2007〈1930年代的目光──人文地理攝影大師莊學本1934年鏡頭中的都江堰〉,收入《都江堰兩個世紀的影像紀錄》,頁61-72。濟南市:山東畫報出版社。
郎靜山 口述,榮智文 整理
1978〈中國攝影的發展〉,《漢聲》1:25-29,109-111。
韋贊唐
1933〈廣西猺山遊記〉,《殖邊月刊》2(5,6):10-13。
1934〈廣西猺山遊記〉,《殖邊月刊》2(8):14-18。
修眉
1930〈對於本刊的貢獻〉,《新亞細亞》1(5):127-128。
凌純聲
1933〈民族學與現代文化〉,《國風半月刊》2(1): 40-46。
1936〈民族學實地調查方法〉,《民族學研究集刊》1:45-75。
凌純聲、芮逸夫等
1947〈邊疆自治與文化──本刊邊疆問題座談會紀錄〉,《邊政公論》6(2): 1-8。
凌鶴
1933〈評「猺山艷史」〉,《申報•電影專刊》1933/09/02。
1933〈評「蠻荒之花」〉,《申報•電影專刊》1933/11/20。
唐澤稜
1942〈西康攝影展覽〉,《康導月刊》3(10,11): 92-95。
夏光南
1996[1923],《雲南文化史》。上海:上海書局。
孫大營
1944〈西康之行〉,《電影與播音》3(7,8):17-20。
孫光駿
[2008],〈百年滄桑歲月 茶馬古道今安在〉,收入《瀘定文史•第十輯》,頁58-61。瀘定:中國政治協商會議四川省瀘定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工作委員會。
孫京濤
2004〈紀實攝影在中國的發展(上)──1850-1989年紀實攝影在中國的緩慢醞釀〉,收入《紀實攝影──風格與探索》,頁265-295。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
孫明經 攝影;張鳴 撰述
2003《1939年:走進西康》。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
孫明經
1942〈開發西康之意義及其途徑〉,《西南邊疆》14: 17-23。
1942〈電影與動員民眾〉,《電影與播音》1(5):2-8。
1944〈電化教育與西康建設〉,《電影與播音》3(7,8):22-25。
2003《1937年:戰雲邊上的獵影》。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
孫建三
2002〈照片和我們家的故事〉,《老照片》21: 29-39。
孫建三、黃健、程龍剛撰述;孫明經等攝影
2005《遍地鹽井的都市──抗戰時期一座城市的誕生》。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孫福熙
1938〈西南是抗戰建國的田園〉,《旅行雜誌》12(11): 5-7。
1938〈旅行雜誌不是花樣鏡〉,《旅行雜誌》12(3): 3-5。
徐友春主編
2007〈黃雲煥〉,收入《民國人物大辭典 (增訂版) 》v.2,頁1612。石家莊市:河北人民出版社。
徐松石
1939《粵江流域人民史》。上海:中華書局。
1946《泰族僮族粵族考》。上海:中華書局。
徐思執
1938〈康南旅行記〉,《康導月刊》創刊號: 78-87。
徐益棠
1933〈浙江畲民研究導言〉,《金陵學報》3(2): 427-442。
1940〈西康行記(下)〉,《西南邊疆》9: 72-83。
1941〈(書評)西康夷族調查報告〉,《西南邊疆》13: 75-77。
1942〈西康影展與民族學〉,《康導月刊》3(10,11): 87-88。
1942〈雷馬行紀〉,《邊政公論》1(11,12): 93-110。
徐榮鋒
2003〈100年前的屯堡婦女〉,《貴州都市報》,《新華網》2003/8/18轉載,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gz.xinhuanet.com/tppd/2003-08/18/content_833056.htm,2009年7月7日上網。
晏友瓊
2005〈認識雲南 相約雲南〉,收入雲南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編,《雲南:雲天之外的香格里拉》,無頁碼。北京:外文出版社。
格桑澤仁
1945《邊人芻言》。[重慶]:西藏文化促進會。
浦熙修
1942〈畫面西康──請看我們的邊防〉,《康導月刊》3(10,11): 86-87。

1938〈從速發動邊民參戰〉,《西南導報》1(1):3-4。
留伯仙 編
2003《晚清明信片集萃》。北京:東方出版社。
秦賢次
2007〈20世紀30年代中國文壇鉤沉〉,《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 23-26。
秦燮源
1931〈滇黔歸語〉,《旅行雜誌》5(5): 61-68。
耕夫
1931〈國民要注意!——巴黎殖民地博覽會〉,《大公報》1931/05/05。
馬大正
2002〈新疆探察史研究〉,收入《中國邊疆研究論稿》,頁332-396。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馬君健
1946〈致力攝影藝術四十年的郎靜山〉,《中國攝影》10:28-30。
馬長壽
1936〈中國西南民族分類〉,《民族學研究集刊》1: 177-196。
1947〈十年來邊疆研究的回顧與展望〉,《邊疆通訊》4(4): 1-5。
馬長壽遺著;李紹明、周偉洲等整理
2006《涼山羅彝考察報告》。成都市:巴蜀書社。
馬運增、陳申、胡志川、錢章表、彭永祥、編著
1987《中國攝影史:1840-1937》。北京:中國攝影出版社。
馬鼐輝
2003〈民族攝影的開拓者——憶攝影家莊學本〉,《攝影文史》2003.1/2。轉引自中國攝影博物館。http://www.cpanet.cn/gcms/end.php?news_id=7471。2009年7月7日上網。
馬學良
1951〈帝國主義怎樣摧殘我兄弟民族的文化〉,《人民日報》1951/09/10。
馬鶴天
1947《甘青藏邊區考察記》第一編。上海:商務印書館。
高世經攝
1935〈滇邊民族生活〉,《申報圖畫特刊》171:1。
高玉柱
1938〈動員夷苗民族與抗戰前途〉,《西南導報》1(4):7-12。
國民大會秘書處編印
1961《國民大會實錄》。臺北:國民大會秘書處。
國立中山大學廣西猺山採集隊
1929《國立中山大學廣西猺山採集隊採集日程》。廣州:國立中山大學生物學室。
國聞社
1929〈入京呈貢之木�堣g司 美國探險隊之一段記載〉,《申報》1929/01/12。
崔德潤
1947〈黑水三番旅行記(續)〉,《邊疆服務》17: 10-18。
1948〈四土紀行(續)〉,《邊疆服務》22: 7-13。
常人
1933〈「猺山艷史」評〉,《晨報》1933/09/02。
康晉侯
2006[1942],〈寧屬漫談〉,收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川康科學考察團展覽會特刊》,頁21-24。收入《民國珍稀期刊. 民國珍稀短刊斷刊. 雲南卷 2》。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張少微
1941〈研究邊疆社會之內容方法及步驟〉,《邊政公論》1(3,4): 32-47。
張心雄
1937〈抗戰時期的苗族〉,《少年畫報》10:28-29。
張正東
1988〈吳澤霖教授二三事〉,收入北京大學校友聯絡處編,《笳吹弦誦情彌切: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五十週年紀念文集》,頁177-178。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張旭東
2003《批評的蹤跡:文化理論與文化批評,1985-2002》。北京:三聯書店。
張玥晗
2009〈李媚:攝影真正的復活了〉,《信息時報》2009/05/24。
張道一
1994〈薰琹的夢〉,收入《龐薰琹研究》,頁22-48。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
張蓓
2002〈洛克老照片開展參觀者踴躍留言〉,《四川日報》2002/12/19。
張鳴
2003〈寫在前面的話〉,收入《1939年:走進西康》,無頁碼。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
張潛華
1941《西南民族問題》。重慶:青年書店。
張樸、樂亦琴
1933〈西康視察記(十二)〉,《大公報》1933/08/18。
張謙
2004〈視覺藝術與人類學筆記〉,收入龍瑞主編,《2004•美術學研究文萃》,頁216-235。石家莊市:河北教育出版社。
張鏡秋
1946〈「七七」四週年抗建大會孟海鎮僰劇表演記〉,《邊荒》,頁156。上海:正中書局。
張繼志 作文;蕭乾、鄺光攝影
1940〈從昆明到仰光〉,《良友》154:26-29。
強濟昌
1937〈海南島〉,《少年周報》1(2): 21-25。
啟凡集
1938〈七種苗家的小影〉,《邊聲月刊》1(3):無頁碼。
曹經沅
1936〈研究貴州苗民問題之動機及其經過〉,《禹貢半月刊》6(6): 49-52。
梁閣麟
1945〈大理三月街〉,《中央日報》1945/5/21。
莊文駿
2008〈莊學本與西南邊地:見證生命的安詳與尊嚴〉,《新周刊》284:66-67。
莊學本
1935〈川邊民族〉,《申報圖畫特刊》177:1。
1935〈廓落克〉,《申報圖畫特刊》102:1。
1936〈羌戎考察記•大鍋裝和小鍋裝〉,《中央日報》1936/09/07。
1936〈羌戎考察記•花蝴蝶般的戎女(下)〉,《中央日報》1936/03/02。
1937《羌戎考察記》。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
1940〈羅羅-各地婦女的頭飾〉,《良友》158:33。
1941《西康夷族調查報告》。[西康省]:西康省政府。
1942〈籌辦西康影展經過〉,《康導月刊》3(10,11): 80-83。
1948〈積石山區-廓落克旅行記 卓克基至阿壩〉,《旅行雜誌》22(5): 29-35。
1950《康藏民間故事》。上海:時代書局。
1957〈用攝影機反映少數民族的生活──寫在個人影展之前〉,《中國攝影》4: 37-41。
1962〈三訪昭覺〉,《中國民族》1962(10):18-19。
2007《羌戎考察記:攝影大師莊學本20世紀30年代的西部人文探訪》。成都市:四川民族出版社。
莊學本著;馬鼐輝、王昭武、莊文駿 主編
2005《塵封的歷史瞬間:攝影大師莊學本20世紀30年代的西部人文探訪》。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莊禮偉
2005〈「香格里拉」炒作中的若干謬誤〉,《南風窗》2005年11月下。
2006〈「香格里拉學」中的索隱遊戲〉,《南風窗》2006年1月上。
連玲玲
2006〈典範抑或危機?「日常生活」在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應用及其問題〉,《新史學》17(4):255-282。
連照美主編
1998《人類學玻璃版影像選輯》。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郭力昕
2008〈人道主義攝影的感性化與政治化:閱讀1980年代關於蘭嶼的兩部紀實攝影經典〉,《文化研究》6:9-42。
郭昌平
2005〈又見西康〉,《中國攝影》2005(5): 56-59。
郭琴舫攝
1946〈戴愛蓮領導表演邊疆舞蹈〉,《中央日報》1946/4/10。
陳才
1944〈滇南擺夷〉,《風土什誌》1(2): 32-35。
陳平原
2008《左圖右史與西學東漸——晚清畫報研究》。香港:三聯書店。
陳立峰
2002[1945]《康青紀遊》,收入季羨林名譽主編;徐麗華主編,《中國少數民族古籍集成. 94》,頁169-294。成都市:四川民族出版社。
陳志良
1937〈序〉,收入莊學本著,《羌戎考察記》,頁1-5。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
陳長虹
2006〈四川大學博物館館史簡介〉,收入四川大學博物館編,《四川大學博物館藏品集萃》,頁1-3。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陳國鈞
1942〈近一年來之社會研究部〉,《大夏周報》18(8):10-11。
2004[1941]〈貴州省的苗夷教育〉,收入《貴州苗夷社會研究》,頁35-47。北京:民族出版社。
陳祥麟
1934〈研究邊事的基本問題〉,《邊事研究》1(1):4。
陳蝶衣
1991〈三十年代歌詞名家 半世紀寫作經歷 由來千種意 并是桃花源〉,《聯合報•聯合副刊》1991/04/05。
陸介夫
1933〈今日的國產電影題材的商榷〉,《現代電影》1(4):14-16。
陶雲逵 遺著;徐益棠 序
1949〈車里擺夷之生命環〉,《邊疆研究論叢》3: 1-73。
陶雲逵
1941〈俅江紀程〉,《西南邊疆》12: 55-70。
1942〈俅江紀程(續十二期)〉,《西南邊疆》14: 32-36。
1942〈俅江紀程(續完)〉,《西南邊疆》15: 39-45。
1942〈雲南土著民族研究之回顧與前瞻〉,《邊政公論》1(5,6): 64-76。
1948〈碧羅雪山之栗粟族〉,《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7: 327-409。
鳥居龍藏著,國立編譯館譯
1936《苗族調查報告》。上海:國立編譯館。
傅文約
1935〈廣西猺民婦女生活寫真〉,《中央日報》1935/12/11。
傅成鏞
1937〈美國「西藏通」駱約瑟博士會面記〉,《禹貢半月刊》6(12): 75-81。
傅斯年
1928〈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十七年度報告〉,收入國立中央研究院文書處編輯,《國立中央研究院十七年度總報告》,頁215-230。國立中央研究院總辦事處。
1928〈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1):3-10。
2004〈傅斯年致黎光明的信〉,收入黎光明、王元輝著,《川西民俗調查紀錄1929》,頁183-185。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
傅樂成
1963〈傅孟真先生的民族思想(上)〉,《傳記文學》2(5): 17-20, 5。
1963〈傅孟真先生的民族思想(下)〉,《傳記文學》2(6): 26-31。
單之薔
2004〈八大重合橫斷山〉,《中國國家地理》2004(7):38-51。
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纂
1993《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志》。北京:三聯書店。
曾俊侯君攝贈
1936〈貴州苗民四幅(「水溪苗民[女裝]」、「水溪苗民之二[男裝]」、「花苗[男裝]」、「花苗之二[女裝])〉,《新黔月刊》2(1):無頁碼。
曾昭掄
1941《緬邊日記》。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曾昭掄
1944〈悼雲逵〉,《邊政公論》3(9):7。
湧森
1933〈「猺山艷史」之我評〉,《申報•電影專刊》1933/09/07。
湯世傑
2007《靈息吹拂:文化解讀香格里拉從虛擬到現實》。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程季華主編
1963〈左翼電影運動影響下的天一公司及各小公司〉收入《中國電影發展史》,頁281-290。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程裕淇
2005[1945],《西康剪影》。收入《西藏史志》第二部12。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程綺瑾
2006〈策劃「香格里拉」〉,《南方週末》2006/04/27。
覃曉
1988〈「瑤王」李榮保事略〉,收入《廣西文史資料選輯28》,頁165-171。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出版。
費孝通
1999〈桂行通訊〉,收入《費孝通文集 第一卷1924~1937》,頁304-362。北京:群言出版社。
費俠莉(Charlotte Furth)
2006《丁文江:科學與中國新文化》。北京:新星出版社。
貴州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1990《貴州省志•商業志》。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雲南大學圖書館編
2005《清代滇黔民族圖譜》。昆明:雲南美術出版社。
雲南省文山縣志編纂委員會編纂
1999《文山縣志》。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雲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纂
1993《雲南省志•卷十四 商業志》。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雲南省西盟佤族自治縣志編纂委員會編纂
1997《西盟縣志》。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雲南省保山市志編纂委員會編
1993《保山市志》。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
雲南省紅河縣志編纂委員會編纂
1991《紅河縣志》。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雲南省梁河縣志編纂委員會編纂
1993《梁河縣志》。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雲南省麻栗坡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纂
2000《麻栗坡縣志》。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
雲南省瑞麗市志編纂委員會編
1996《瑞麗市志》。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
雲南省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志編纂委員會編
1999《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志》。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
雲南省臨滄佤族自治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纂
1998《臨滄佤族自治縣志》。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
雲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志編纂委員會編纂
1996《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志》。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雲南省勐臘縣志編纂委員會編纂
1994《勐臘縣志》。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馮慕仙口述,覃曉記錄整理
1988〈跟隨爸爸上南寧的回憶〉,收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廣西文史資料選輯28》,頁172-173。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出版。
黃文山
1936〈民族學與中國民族研究〉,《民族學研究集刊》1:1-26。
黃克武主編
2003《畫中有話:近代中國的視覺表述與文化構圖》。臺北: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
黃和繩
1941〈西康旅行記〉,《責善半月刊》1(21):18-22。
黃芝岡
1942〈贊揚西康影展〉,《康導月刊》3(10,11): 91-93。
黃剛俠攝
1935〈瓊州島〉,《申報圖畫特刊》163:1 (1935.10.24)。
黃國璋
1936〈滇南之國防問題〉,《東方雜誌》33(4):31-40。
1946〈滇南之邊疆情勢及今後應注意之點〉,收入《雲南邊疆地理》,頁40-55。重慶:商務印書館。
黃梅青
1948〈海南島終年沒有衣服穿的貧苦黎民〉,《申報》1948/03/30。
黃雲煥
1991〈赴桂平瑤山工作報告〉,摘自1932年4月《廣西省政府公報》中黃雲煥報告,收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廣西文史資料選輯》32,頁206-212。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黃漪磋
1933〈猺山攝影記(一)〉,《申報•電影專刊》1933/09/01。
1933〈猺山攝影記(二)〉,《申報•電影專刊》1933/09/02。
1933〈猺山攝影記(三)〉,《申報•電影專刊》1933/09/04。
1933〈猺山攝影記(五)〉,《申報•電影專刊》1933/09/06。
黃奮生
1944《抗戰以來之邊疆》。重慶:史學書局發行。
黃舉安
1949〈滇西文化堡壘──麗江〉,《中央日報》1949/04/27。
黃麗娜
2008〈《新週刊》特別策劃的圖片專輯引發專場研討 肖像:寫在中國臉上的時代表情〉,《中國攝影報》2008/10/24。
黃驤譯
1973〈評:失去的地平線〉,《中央日報》1973/12/30。
奧古斯特•弗朗索瓦 等攝影
2000《歷史的凝眸:清末民初昆明社會風貌攝影紀實(1896-1925) 》。昆明:雲南美術出版社。
愛德格•斯諾 著;李希文等 譯
2002《馬幫旅行》。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愛蓮
1933〈評「荒島野人記」〉,《申報•電影專刊》1933/04/02。
新民
1935〈黎與猺〉,《申報月刊》4(1):131-135。
楊仲華
1931〈幾種捕風捉影的西康著作(續)〉,《蒙藏週報》65:11-13。
1931〈幾種捕風捉影的西康著作〉,《蒙藏週報》64: 11-13。
楊成志
1929〈民族調查冒險記〉,《良友》42:10-36。
1929〈楊成志君喬裝散民姑娘照片[插圖]〉,《民俗》81:無頁碼。
1929〈學術通信〉,《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週刊》6(70):21-24。
1929〈學術通訊(一)楊成志-顧頡剛〉,《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週刊》8(89,90):41-42。
1930《雲南民族調查報告》。[廣州]: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
1932〈西南民族的研究(西南民族自序)〉,《西南研究》1: 9-18a(1932)。
1934〈我對於雲南羅羅族研究的計畫〉,《禹貢半月刊》1(4): 24-29。
1937〈廣東北江 人的文化現象與體質型〉,《民俗》1(3):1-36。
楊希枚
1948〈邊疆行政與應用人類學〉,《邊政公論》7(3):57-60。
楊建��
1945〈中央大學楊建�琤�生來信〉,《邊疆服務》8:59。
楊庭碩、潘盛之編著
2004《百苗圖抄本匯編》。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楊森
1990《九十憶往》。臺北:龍文出版社。
楊森編著
1947《貴州邊胞風習寫真》。貴陽:貴州省政府邊胞文化研究會。
楊漢先講;李定一記
1946〈論解決苗夷問題-卅三年十月講於康邊學會〉,《邊鐸月刊》9: 8-12。
楊福泉
1991〈西方納西東巴文化研究述評〉,《雲南社會科學》1991(4): 55-61,29。
楊銜晉
1940〈西康東陲木里紀行〉,《旅行雜誌》14(11):15-21。
楊濤
2005〈1939攝影人走進西康——百張雅安老照片66年後重返雅安記〉,《雅安日報》2005/06/06。
殿生
1936〈卡瓦人〉,《東方雜誌》33 (18): 45-48。
祿國藩
1930〈雲南普洱祿道尹的一封信〉,收入楊成志著,《雲南民族調查報告》,頁8。[廣州]: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硏究所。

1938〈(書評)羌戎考察記〉,《西南邊疆》1:106-107。
葉淺予
2006〈打箭爐日記(外一篇)〉,收入《葉淺予畫旅筆記》,頁2-63。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葉淺予
2006《葉淺予自傳:細敘滄桑記流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董一道 編繪
1914《古滇土人圖志》。[昆明]:崇文石印書館。
董兆孚 識
[1929],〈到邊地去(劇本)〉,《邊政月刊》1:1-18。(《中國少數民族舊期刊集成》94: 421-438)
董明
2002〈編讀往來〉,《中國攝影》2002(6):93。
董祖信
[2008],〈沈村佛耳岩崖道的變遷〉,收入政協四川省瀘定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工作委員會編,《瀘定文史•第十輯》,頁68-70。瀘定:中國政治協商會議四川省瀘定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工作委員會。
賈廷詩等訪問紀錄;郭廷以校閱
1984〈廣西各民族在歷史上的演變〉,收入《白崇禧先生訪問記錄(下冊)》,頁627-629。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路人
1947〈真的香格里拉──海南島浮掠〉,《中央日報週刊》1(6):6-7。
嘉謨
1933〈硬性影片與軟性影片〉,《現代電影》1(5):3。
1934〈最近國片一覽(由廿二年九月一日起)〉,《現代電影》7:2-39。
1934〈最近國片一覽〉,《現代電影》1(7):2。
廖公誠
1942〈西康三年環遊記〉,《康導月刊》3(10,11): 98-99。
聞一多
1993〈為彝族樂舞團演出題詞〉,收入《聞一多全集2•文藝評論•散文雜文》,頁246。[武漢市]:湖北人民出版社)。
蒙自縣志編纂委員會編
1995《蒙自縣志》。北京:中華書局。
蓋明生
2002《靈魂居住的地方》。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
褚民誼
1937〈京滇途中[美術圖景]〉,《旅行雜誌》11(9):無頁碼。
趙子明
1933〈看了「猺山艷史」以後〉,《申報•電影專刊》1933/09/07。
趙志研
2007〈孫明經與電影教育〉,《中國民族報》2007/12/28。
趙定明
1937〈西南夷族代表高玉柱女士晉京請願〉,《女子月刊》5(2):無頁碼。
趙寅松
2006〈跋〉,收入C.P.費茨杰拉德(費子智) 著;劉曉峰、汪暉 譯,《五華樓:關于雲南大理民家的研究》,頁259-260。北京:民族出版社。
趙德厚
1948〈不辭千里遊蒼洱〉,《旅行雜誌》22(8):1-11。
趙靜蓉
2005《抵達生命的底色:老照片現象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劉介
1935 [1928],《苗荒小紀》。上海,商務印書館(國難後第二版)。
1982〈我創辦廣西特種教育師資訓練所的經過〉,收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廣西文史資料14》,頁188-206。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出版。
劉心武
1985〈公共汽車詠歎調〉,《人民文學》1985(12):4-18。
劉半農
1983〈介紹黃種巡察團〉,收入《劉半農雜文二集》,頁234-237。上海:上海書店。
2000《半農談影》。北京:中國攝影出版社。
劉咸
1932〈國際人類學及史前考古學巴黎會議記〉,《科學》16(4):507-535。
1935〈國防建設與邊疆民族〉,《東方雜誌》32(9): 35-42。
劉敦楨
1982〈雲南西北部古建築調查日記-1938年11月24日~1939年1月25日〉,收入《劉敦楨文集》,頁177-213。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劉錫蕃
1934《嶺表紀蠻》。上海:商務印書館。
劍平
1937〈邊疆問題〉,《申報》1937/02/15。
影叢
2005〈孫明經其人〉,《中國攝影》2005(5): 53-54。
德木•旺久多吉 編
2008《慧眼照雪域:活佛父子鏡頭下的西藏(1925-2005)》。香港:香港中國旅遊出版社。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志編纂委員會編
1999《德宏州志•經濟卷(下冊)》。潞西:德宏民族出版社。
摩爾
1933〈蠻荒電影的意義〉,《申報•電影專刊》1933/09/12。
樓桐茂
1931〈中國西南各省科學調查之實況──中山大學五年來對于滇黔湘貴粵川康各地之科學調查的工作〉,《新亞細亞》2(6) :51-65。
樊建川
2003〈我與洛克老照片〉,《老照片》31:64-68。
歐陽飛鶯 口述;何曉東 整理
1997《我唱香格里拉:歐陽飛鶯回憶錄》。臺北:宇宙光。
潘乃谷
2003〈從一張少年時代的照片說起〉,《老照片》28: 105-109。
潘恩霖
1939〈序言〉,收入《西南攬勝》,無頁碼。上海:中國旅行社。
潘景衍
1942〈滇南邊區行紀〉,《邊疆研究通訊》1(2):6-9。
瘦鵑
1930〈送全國步行團諸君子〉,《申報》1930/02/20。
編者
1930〈寫在卷末〉,《新亞細亞》1(3):15-16。
編者
1931〈第二卷的本刊〉,《新亞細亞》1(6):1-2。
編者
1934〈中國民族學會之發起 附:中國民族學會簡章草案〉,《新社會科學季刊》1(2):276-277。
編者
1938〈西南專號書後〉,《旅行雜誌》12(11):109。
蔣齊生、舒宗僑、顧棣 編
1998《中國攝影史:1937-1949 》。北京:中國攝影出版社。
蔡元培
1995[1939],《蔡元培文集 卷十四日記(下)》。臺北:錦繡出版公司。
1997[1921],〈何謂文化〉,收入《蔡元培全集第四卷》,頁289-298。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蔡欽、楊丹
2002〈川滇藏共建中國香格里拉〉,《民族》2002(8):38。
蔡萌
2007〈學者的觀看〉,《中國攝影家》2007(4):5。
蔡濤
2007〈孫明經:影像知識分子的先驅〉,《中國攝影家》2007(4):28-47。
魯迅
1980[1924],〈論照相之類〉,收入《墳》,頁175-184。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魯明
2005〈種花留與後來人:回憶電影攝影教育前輩孫明經〉,《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5(1):100-104。
魯愚
1945〈閑話羌民〉,《邊疆服務》8:15。
黎光明、王元輝 著;王明珂編校、導讀
2004《川西民俗調查記錄1929》。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黎國彬
1947〈擺夷的人文地理〉,《邊疆人文》4:54-69。
黎錦揚
1942〈憶芒市土司方克光〉,《中央日報》1942/09/15。
黎錦揚原著;穆曉澄譯
2003《躍登百老匯:黎錦揚自傳》。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出版。
蕭亮中
2002〈真實的民族志影像〉,《中國攝影》2002(2):27-28。
蕭揚
2007〈DEEP中國探索發現攝影獎揭曉 圖片故事盤點今年熱門新聞〉,《北京青年報》2007/12/15。
蕭雲厂
1949〈湘西苗疆的風情〉,《旅行雜誌》23(4):39-43。
1949〈傜山十日〉,《旅行天地》1(2):4-8。
駱克原著;李舍予譯
1931〈羌海探秘記〉,《地學雜誌》19(2):249-264。
1931〈羌海探秘記(續)〉,《地學雜誌》19(3): 409-424。
1931〈羌海探秘記(續完)〉,《地學雜誌》19(4): 567-576。
勵志社攝
1948〈蔣主席與夷族觀光團全體團員合影〉,《申報》1948/04/20。
孺牛
1933〈電影的教訓〉,《申報•自由談》1933/09/11。
戴愛蓮
1986〈我的舞蹈生涯〉,收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文史資料選輯》編輯部編,《文史資料選輯》111,頁1-15。。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戴廣茂
2006[1942],〈我們十一個(代序)〉,收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川康科學考察團展覽會特刊》,頁1。收入《民國珍稀期刊 民國珍稀短刊斷刊 雲南卷 2》。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戴錦華
1999〈想像的懷舊〉,收入《隱形書寫──90年代中國文化研究》,頁106-128。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謝世忠
2002《臺灣原住民影像民族史:賽夏族》。臺北:南天書局。
2004[1990],〈芮氏民族史的性質及其方法理論建構法則——兼論中國地區族群的歷史過程研究〉,收入《國族論述:中國與北東南亞的場域》,頁209-242。臺北:臺灣大學出版。
2004[1999],〈類含與全述/典型與異型——芮氏中國民族誌的半世紀〉,收入《國族論述:中國與北東南亞的場域》,頁243-267。臺北:臺灣大學出版。
2007〈異、色、毒:北東南亞山地族群的觀光圖像〉,《民俗曲藝》157:11-64。
2008〈時空旅行過後的民族學資料—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所藏之海南島黎族物像〉,「亞細亞山間民俗與狩獵文化國際學術發表會」宣讀論文,2008年1月19日於韓國首爾。
2009〈「出土」與再現—臺大人類學系典藏之早期原住民人物攝影圖像舉例〉,「第二屆臺灣原住民族文化數位典藏研討會」宣讀論文,2009年6月25日於屏東瑪家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謝彬
1989〈回憶觀看電影《瑤山艷史》〉,收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金秀瑤族自治縣委員會編,《金秀文史資料4》,頁97-99。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金秀瑤族自治縣委員會出版。
謝懷珍、曾繁生
1992〈曾氏兄弟藝術社〉,收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貴陽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貴陽文史資料選輯》36,頁154-158。貴陽市: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貴州省貴陽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鍾靜聞
1928〈廣東軬仔山的猺民〉,《東方雜誌》25 (6):97-99。
豐子愷
1928〈美術的照相──給自己會照相的朋友們〉,《一般》2(3): 375-385。
豐克
2005〈孫明經的民國社會科學考察攝影〉,《中國攝影》2005(5): 64-65。
顏復禮、商承祖編
1929《廣西凌雲猺人調查報告》。[南京市]:國立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
魏大鳴、古振今
1935〈西康嗊噶雪山調查記(續)〉,《新亞細亞》9(1):99-112。
魏明德[(Benoit Vermander)]作;蔡玫芳譯
2005《從羊圈小村到地球村》。臺北:利氏文化。
魏治臻
1980〈一部研究納西族文字的詞典〉,《辭書研究》1980(1): 185-186。
龐新民
[1930?]〈理科生物系第一次廣東北江猺山採集日程〉。傅斯年圖書館剪報黏存冊。
1932〈廣東北江猺山雜記〉,《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4): 471-514。
1935《兩廣猺山調查》。上海市:中華書局。
龐薰琹
1998《龐薰琹畫集》。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2005《就是這樣走過來的》。北京:三聯書店。
羅四鴒
2008〈想起了「縣政府的房子 比學校好,縣長就地免職」〉,《中國青年報》2008/06/03。
羅莘田
1943〈語言學在雲南〉,《邊政公論》2(9,10): 25-32。
1947〈五華樓〉,收入《蒼洱之間》,頁74-82。南京:獨立出版社。
羅超人
1942〈西康影展與莊學本〉,《康導月刊》3(10,11): 89。
譚旦冏
1960《中央博物院二十五年之經過》。臺北:中華叢編審委員會。
譚伯英原著;傅勤家譯
1969〈滇緬公路修築史〉,《春秋》10(2):6-11。
1969〈滇緬公路修築史〉,《春秋》10(6):39-42。
邊玲玲
1999〈讓香格里拉發現自己〉,《讀書》1999(12):130-135。
麗江地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纂
2000《麗江地區志•中卷》。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
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志編纂委員會編纂
2001《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志》。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嚴德一
2005[1950]《邊疆地理調查實錄》,收入《民國藏事史料彙編》。張羽新、張雙志編纂。北京:學苑出版社。
蘇姍•宋妲(Susan Sontag) 著;黃翰荻 譯
1997[1977]《論攝影》。臺北:唐山出版社。
騰衝縣志編纂委員會編
1995《騰衝縣志》。北京:中華書局。
覽遠
1936〈雲南西夷二十一土司代表高玉柱女士來京請願之影〉,《中央日報•中央畫刊》1936/10/11。
露西
1936〈西南沿邊民眾代表 高喻兩先生訪問記 他們的社會是十七八世紀的 騎馬放槍射箭沒有一個不會〉,《中央日報》1936/6/23。
顧彼得(Peter Goullart) 著;和鐒宇 譯
2004《彝人首領》。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
顧彼得(Peter Goullart)
2007《被遺忘的王國:麗江1941-1949》。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顧頡剛
1928〈「猺山調查專號」跋語〉,《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週刊》4(46,47):127-131。
1942〈莊學本先生西康攝影展覽會〉,《康導月刊》3(10,11): 84-85。
2007《顧頡剛日記•第四卷(1938-1942)》。臺北:聯經。
顧頡剛、余永梁 草擬
1929〈本所計劃書〉,《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週(年)報》6(62,63,64):13-20。
顧錚
2008〈中國攝影:特殊的歷史與特別的呈現〉,《書城》2008(6): 93-99。
鶴翹
1934〈中外大事述評•「偽國之國際宣傳熱」〉,《雲南省立昆華中學校刊》2:22-23。
龔伯洪
1992〈廣州清末民初的照相館〉,收入《粵海揮塵錄》,廣東省文史研究館編,頁120-121。上海:上海書店出版。

外文書目

飯山達雄編
1980《河北から雲南へ》。東京都:國書刊行會。
[no author]
1962 “Dr. Joseph Rock, Botanist, was 79”. New York Times, Dec. 7, 1962. p. 39.
Anderson, Benedict
1991[1983]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London: Verso.
Appadurai, Arjun
1996 Modernity at Larg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Globalization.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Aris, Michael ed.
1992 Lamas, Princes, and Brigands: Joseph Rock''s Photographs of the Tibetan Borderlands of China. New York: China Institute in America.
Baffie, Jean
1989 “Highland as Portrayed in Thai Pennyhorribles”, in Hill Tribes Today, John McKinnon & Bernard Vienne eds. pp.393-407. Bangkok: White Lotus.
Benjamin, Walter
1969 “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in Illumination. edited an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Hannah Arendt. p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