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規訓或懲罰︰重審公案中的酷刑
作者:蔡娉婷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Ping-Ting Tsai
校院名稱:國立中央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康來新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0
主題關鍵詞:懲罰規訓公案酷刑Gong-Anpunishtorturedisciplin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5
本文以傅柯的權力論述為基礎,分析酷刑在不同階段、不同場合呈現的樣貌,並分析酷刑書寫產生的原因,在在受到傳統專制統治的壓抑及扭曲,鑄成獨特的民族性格,以及奇特的酷刑書寫現象。
論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為緒論,先展開問題意識,兼述研究動機與目的,文獻回顧以「公案本身的小說探討」、「文學研究的法律向度」、「小說研究的宗教觀照」三大前提檢討研究現況。第三節提出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進路,第四節提出問題意識,並說明章節安排與理論應用情形。
第二章「公案的論述基礎」,先檢視公案的論述基礎,從名詞義界到發展、流變,再討論公案的精神內涵,區分為儒法融攝、德主刑輔、懲惡揚善與人治社會四項。其次討論「公堂」這個充滿複雜意義的場所,從文化意義的角度剖析公堂空間的權力感知,分為人間世與幽冥界兩大分野,冥界又分為文字建構與圖畫想像兩大類。
第三章「哀鳴的身體」,為古今中外的酷刑論述考察源流,探討文本中酷刑之名稱,並從歷代法制史中考察酷刑中的法內與法外之刑,作為本文的法制論述基礎。其後以實際文本細讀來重審公案,抉發酷刑中有關身體的哀鳴之處。文本細讀時,咀嚼傅柯的規訓、懲罰與酷刑之間的辯證,作為切入思考的重點,並將三者性質作一番比較,制定出其性質之主從關係與文化背後的意義。傅柯《規訓與懲罰》書中並詳細討論了酷刑使用的原則及現象,可資參佐。酷刑的種類,按發生的原因和性質,區分為拷訊問刑(又分為人間與地獄兩類)、酷虐施刑、異聞用刑三項,透過受刑者在文本中透露的哀鳴聲,反思屈打是否成招,並分析文本中的酷刑敘事及文化意義。
第四章「壓抑的心理」,以導異為常的民族壓抑心理思維,提出榮格的「集體無意識」說明深植於民族性格中何以能吸納並接受「異」的現象,隱然有俄國形式主義「陌生化」的寫作策略,藉由激烈的懲戒手法,不但展現執法者的權力,亦藉由酷刑書寫發洩集體意識;另援用英國文化研究大師雷蒙‧威廉斯的「感覺結構」,說明晚清具有諷刺譴責的公案之群起效應。其次,從公案文本的酷刑實例中歸納發現酷刑書寫的密碼,以人間亂象、替罪羔羊、看客心態、因果流轉來解讀酷刑書寫現象,闡述執法者運用懲罰或酷刑時,不僅是對受刑者的懲處,也是對圍觀者的一種規訓與借鏡。另外並分析刑具使用的物質文化呈現,以及酷刑寫作的恐怖卅暴力美學,如何成為壓抑心理之下的一種變形審美觀念。
第五章,從規訓、懲罰與酷刑之間彼此的辯證關係中,可觀察出權力的運用非常關鍵,權力可使得身體內化為柔順馴服,身體可作為一種文化符碼,從身體承受的刑罰,來體現刑罰如何實現,執法者按職權不同而予以細分,如清官、酷吏、衙役、獄卒、劊子手等等,討論其濫用酷刑時,身體與權力卅身體與意志的交鋒。最後回歸到規訓體系之內,討論中國的獄訟體制走到清代末年,沈家本對於人性的終極關懷所作的努力。
第六章「結語」,就本文開頭之問題意識提出回應,並作總結與檢討,歸結本文大致研究結果,敘述研究內容的承先啟後意義,以及內容尚待發揮的空間,作為日後繼續努力的方向。
由文本對公案文本的細讀中,不難發現酷刑書寫現象帶有統治者的專制威逼的暴力手法,亦有民族性格中自私怯懦的一面,交織成一面複雜的人性與司法網絡,並由此引發一系列與規訓和懲罰相關的政治、法律、權力觀,見證中國傳統社會是如何通過酷刑對身體的瘋狂肆虐,達到對精神的普遍隱形暴力,而達到規訓人民的目的。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power theory of Foucault, to analyze the appearance of torture under each stage and place, and to analyze the reason why the torture writing developed, under the oppressive and distortion by traditional autocratic governance to make the unique character of people and the special torture writing phenomenon. This article will present four interpreted codes from the torture writing phenomenon of China complicated legal cases which are, “The presentation of Power and Torture”, “The Bearing of Crime and Injustice”, “The Humanity of Careless and Bloody”, “The Alert of Retribution and Sentence”. There are autocratic force from the ruler, the selfish and cowardice character from people, to interweave complicated humanity and law net, and to cause a series of thoughts of politics, law, and power of rules and punish, to prove that how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society to pass the crazy wanton cruelty to the body from the cruel torture, how accomplish the invisible violence to the mental, to reach the goal to rule and teach the people.
一、公案及相關小說文本
〔南宋〕洪邁︰《夷堅志》,台北︰明文書局,1982年4月。
〔明〕無名氏撰︰《包公案》,台北︰三民書局,1998年1月。
〔明〕吳承恩著,繆天華校訂︰《西遊記》,台北︰三民書局,1992年10月。
〔明〕施耐庵著︰《水滸傳》,台北︰三民書局,1991年9月。
〔明〕馮夢龍︰《三言》,湖南︰岳麓書社,2002年10月。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0年。
[明]臧晉叔編︰《元曲選》,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6月。
〔清〕浦琳著︰《清風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不著月份。
〔清〕劉鶚著、田素蘭校訂、繆天華校閱:《老殘遊記》,台北︰三民書局,1999年2月。
〔清〕石玉崑原著、張虹校注︰《三俠五義》,台北︰三民書局,1998年3月。
〔清〕石玉崑著︰《七俠五義》,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6年1月。
〔清〕李漁著︰《連城璧》,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紀昀著、嚴文儒注釋︰《新譯閱微草堂筆記》,台北︰三民書局,2006年6月。
〔清〕李伯元︰《活地獄》,《晚清小說大系》,台北︰廣雅出版社,1984年3月。
〔清〕李伯元︰《官場現形記》,《晚清小說大系》,台北︰廣雅出版社,1984年3月。
〔清〕吳趼人︰《九命奇冤》,《晚清小說大系》,台北︰廣雅出版社,1984年3月。
〔清〕吳趼人︰《廿年目睹之怪現狀》,《晚清小說大系》,台北︰廣雅出版社,1984年3月。
〔清〕西周生輯著︰《醒世姻緣傳》,濟南︰齊魯書社,1984年10月。
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2年不著月份。
魯迅︰《吶喊》,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89年10月。
魯迅︰《彷徨》,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89年10月。
魯迅︰《墳》,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89年10月。
魯迅︰《且介亭雜文》,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89年10月。
魯迅︰《南腔北調集》,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89年10月。
陳萬益等編︰《歷代短篇小說選》,台北︰大安出版社,1988年2月。
王夢鷗︰《唐人小說校釋》,台北︰正中書局,1998年11月。
吳組緗、端木蕻良、時萌主編︰《中國近代文學大系.小說集》 (1840~1919),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1月。
莫言︰《檀香刑》,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1月。
葉兆言︰《花煞》,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6月。
王季思︰《全元戲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2月。
李春祥︰《元代包公戲曲選註》,河南︰中州書畫社,1983年。
洪天富、葉廷芳譯,〔奧〕弗蘭茨.卡夫卡(Franz Kafka)著︰〈在流刑營〉,《卡夫卡全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
梁永安譯,詹姆斯.普魯涅(Jame''s Prunier)繪,〔美〕愛倫坡 (Poe, Edgar Allan)著︰《陷阱與鐘擺︰愛倫.坡短篇小說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4月。
王之光譯︰〔法〕薩德侯爵(Marquis De Sade)著,《索多瑪120天》,台北︰商周出版社,2004年7月。
鄭煥隆選編校注:《藍鼎元論潮文集》,深圳︰海天出版社,1993年7月。
黃永武編︰《敦煌寶藏》,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年8月。
二、古籍︰
(一)經︰
〔春秋〕左丘明著、杜預集解、竹添光鴻會箋︰《左傳會箋》,台北︰天工書局,1988年9月。
〔西漢〕董仲舒著、賴炎元註譯︰《春秋繁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11月。
〔西漢〕鄭玄注︰《周禮鄭注》,台北︰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不著出版年月。
〔南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台北︰中華書局,1986年11月。
(二) 史︰
〔西漢〕司馬遷著、瀧川龜太郎校注︰《史記會注考證》,台北︰洪氏出版社,1986年9月。
《二十五史.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
《二十五史.後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
《二十五史.魏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10月。
〔北宋〕王欽若等編︰《冊府元龜》,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12月。
(三) 子︰
〔春秋〕王弼︰《老子註》,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9月。
〔周〕韓非著、陳奇猷校注︰《韓非子集釋》,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5月。
〔漢〕孔鮒︰《孔叢子》,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3月。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台北︰華正書局,1985年6月。
(四) 集︰
〔西漢〕桓寬著,王利器校注︰《鹽鐵論》,天津︰古籍出版社,1983年。
〔唐〕來俊臣、萬國俊著︰《羅織經》,香港︰中華書局,2004年9月。
〔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箋校︰《白居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唐〕朱景玄撰︰《唐朝名畫錄》,收《古畫品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8月。
〔唐〕顏之推︰《還冤記》,收入《叢書集成新編》82文學類,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南宋〕耐得翁︰《都城紀勝》,《叢書集成續編》240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1年8月。
〔南宋〕吳自牧著,符均、張社國校注︰《夢粱錄》,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5月。
〔南宋〕羅燁︰《醉翁談錄》,台北︰世界書局,1965年3月。
〔宋〕竇儀等撰︰《宋刑統》,台北︰文海出版社,1964年8月。
〔南宋〕朱熹集注︰《楚辭集注》,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10月。
〔明〕李贄︰《焚書》,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4年5月。
〔明〕馮夢龍︰《增廣智囊補》,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年5月。
〔明〕方苞︰《方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5月。
〔明〕顧炎武︰《日知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6月。
〔清〕陳夢雷纂集、蔣廷錫等編︰《古今圖書集成.祥刑典》,上海︰商務印書,據清雍正間內府銅活字排印本縮影印,1919年。
〔清〕藍鼎元︰《東征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1997年6月。
〔清〕黃六鴻︰《福惠全書》,台北︰九思出版社,1978年10月。
〔清〕俞樾︰《右台仙館筆記》,台北︰廣文書局,1967年。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台北︰漢京文化事業,1984年4月。
〔清〕戴震︰《東原文集》,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12月。
〔清〕袁枚著,胡光斗箋釋︰《小倉山房尺牘》,台北︰廣文書局,1978年。
〔清〕李斗︰《揚州畫舫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清〕沈家本︰《沈寄簃先生遺書》,台北:文海出版社,1964年。
〔清〕———︰《行刑及行刑之制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11月。
〔清〕———︰《歷代刑法分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10月。
〔清〕———,鄧經元、駢宇騫點校︰《歷代刑法考.附寄簃文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7月。
〔清〕彭文勤等纂輯,賀龍驤校勘︰《道藏輯要》(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
賀長齡編︰《皇朝經世文編》,台北︰國風出版社,1963年7月。
三、中文專書︰(按姓氏筆畫排列)
(一)小說史︰
孟犁野︰《中國公案小說藝術發展史》,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
孟瑤︰《中國小說史》,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6年。
曹亦冰︰《俠義公案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陳平原︰《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第一卷》(1847-1916),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7月。
陳文新︰《中國筆記小說史》,台北︰志一出版社,1995年3月。
黃岩柏︰《中國公案小說史》,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
葉洪生、林保淳著︰《台灣武俠小說發展史》,台北︰遠流出版社,2005年。
(二)理論專著
王文融譯,〔法〕 熱奈特(Gérard Genette)著︰《敘事話語.新敘事話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11月。
王泰來等編譯︰《敘事美學》,四川︰重慶出版社,1987年12月。
方珊等譯,〔俄〕什克洛夫斯基(Viktor Shklovskij)等著︰《俄國形式主義文論選》,香港︰三聯書店,1989年3月。
朱立元、張德興等著︰《西方美學通史︰二十世紀美學》(上、下冊),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11月。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南︰大夏出版社,1988年12月。new window
李文彬譯,〔英〕佛斯特(E. M. Forstor)著︰《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1986年2月。
金元浦、周寧譯,〔德〕沃爾夫岡.伊瑟爾(Wolfgang Iser)著︰《閱讀活動——審美反應理論》,北京︰中國社科出版社,1997年7月。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9月。
張寅德編選︰《敘述學研究.文學作品分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5月。
曾祖蔭︰《中國古代文藝美學範疇》,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8月。new window
陳廼臣譯,〔美〕William Kenney著︰《小說的分析》,台北︰成文出版社,1977年6月。
陳慧、袁憲軍、吳偉仁譯,〔加〕諾思羅普.弗萊(Northrop Frye)著︰《批評的剖析》,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年11月。
徐岱︰《小說敘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9月。
胡經之、王岳川主編︰《文藝美學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4月。
浦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月。
羅鋼︰《敘事學導論》,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
劉昌元︰《西方美學導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1987年8月。new window
劉暉譯,〔法〕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著︰《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和結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3月。
(三)文學評論專著
王溢嘉︰《不安的魂魄》,台北︰野鵝出版社,1995年4月。
王維東、楊彩霞譯,〔美〕馬克夢著:《吝嗇鬼、潑婦、一夫多妻者——十八世紀中國小說中的性與男女關係》,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3月。
王德威︰《從劉鶚到王禎和︰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散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6年6月。
———︰《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10月。
———︰《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12月。
———︰《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説20家》,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8月。
———,宋偉杰譯︰《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8月。new window
———︰《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香港:三聯書店,2003年9月。
———︰《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10月。
朱萬曙︰《包公故事源流考》,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5年。
呂小蓬︰《古代小說公案文化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1月。
李漢秋、朱萬曙︰《包公系列小說》,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
吳淳邦︰《清代長篇小說諷刺研究》,北京︰北京大學,1995年12月。new window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6年12月。
———︰《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8月。
———︰《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
伍曉明譯,〔捷〕米列娜(Milena Dolezelová Velingerová)編︰《從傳統到現代─19至20世紀轉折時期的中國小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10月。
吳福助︰《史記解題》,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9年4月。
林明德編︰《晚清小說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3月。
胡士莹︰《話本小說概論》,台北︰丹青圖書公司,1983年5月。
胡適︰《胡適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1月。
胡適︰《中國章回小說考證》,台北︰里仁出版社,1982年1月。
胡衍南︰《人文薪傳︰當代知識推手群像》,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侯健︰《中國小說比較研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12月。
苗懷明︰《中國古代公案小說史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
馬幼垣︰《中國小說史集稿》,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7年3月。
張中︰《李伯元與官場現形記》,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
張中月編︰《元曲通融》,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
張國風︰《公案小說漫話》,台北︰遠流出版社,1990年9月。
張淑香︰《元雜劇中的愛情與社會》,台北︰大安出版社,1988年1月。
康來新︰《晚清小說理論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11月。new window
———︰《發跡變泰——宋人小說學論稿》,台北︰大安出版社,2000年11月。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台北︰久大出版社,1990年5月。
———︰《從文人之文到學者之文》,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6月。
陳文新、魯小俊、王同舟︰《明清章回小說流派研究》,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
陳幸蕙︰《愛與失望——《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研究》,台北︰駱駝出版社,1996年9月。
陳慶浩、澄波譯,〔法〕Georges Bataille︰《文學與惡》,台北︰國立編譯館,1997年7月。
黃岩柏︰《公案小說史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
黃洽︰《《聊齋誌異》與宗教文化》,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11月。
黃錦珠︰《明清時期小說觀念之轉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2月。
高桂惠︰《追蹤躡跡︰中國小說的文化闡釋》,台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9月。new window
高拜石︰《古春風樓瑣記》,台北︰民生報出版社,1981年9月。
〔俄〕高爾基︰《高爾基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8月。
郭玉雯︰《聊齋誌異的幻夢世界》,台北︰學生書局,1985年7月。
熊秉真編︰《讓證據說話》,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8月。
潘重規編︰《敦煌變文集新書》,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12月。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96年7月。
楊儒賓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3月。
龔斌︰《鬼神奇境︰中國傳統文化的鬼神世界》,瀋陽︰教育出版社,1990年。
劉苑如︰《身體.性別.階級︰六朝志怪的常異論述與小說美學》,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12月。new window
齊裕焜、陳惠琴︰《鏡與劍︰中國諷刺小說史略》,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9月。
劉燕萍︰《怪誕與諷刺——明清通俗小說詮釋》,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年7月。
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4年12月。
———︰《意志與命運》,台北︰大安出版社,2003年5月。
蕭金林︰《中國現代通俗小說選評.偵探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年2月。
錢鍾書︰《管錐編》,香港︰中華書局,1990年4月。
劉紀蕙︰《文學與藝術八論——互文.對位.文化詮釋》,台北︰三民書局,1994年10月。
劉紀蕙︰《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徵狀式閱讀》,台北︰立緒文化事業,2000年5月。
劉紀蕙︰《心的變異︰現代性的精神形式》,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9月。new window
劉紀蕙編︰《他者之域︰文化身分與再現策略》,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3月。
(四)社會、法律制度專著
刁筱華譯,〔美〕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著︰《疾病的隱喻》,台北︰大田出版社,2000年11月。
于奇智︰《傅科》,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年10月。
中國法制史學會編︰《中國法制現代化之回顧與前瞻》,台北︰台灣大學法學院出版,1993年6月。
中國大百科全書編輯︰《中國大百科全書.法學卷》,台北︰錦繡出版事業,1993年。
中南財經政治大學法律史研究所編︰《中西法律傳統》上下卷,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10月。
仁井田陞︰《補訂中國法制史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1981年1月。
王永寬︰《中國古代酷刑》,台北:雲龍出版社,1998年4月。
王志弘︰《流動、空間與社會︰1991-1997論文選》,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11月。
王志弘、張華蓀、王玥民譯,〔美〕愛德華.索雅(Soja)著︰《第三空間》,台北︰桂冠出版社,2004年4月。
王志亮︰《中國監獄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2月。
王伯琦︰《近代法律思潮與中國固有文化》,台北︰法務通訊出版社,1989年6月。new window
王亞南︰《中國官僚政治研究》,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7月。
朱師轍︰《商君書解詁定本》,香港︰中華書局,1974年7月。
金良年︰《酷刑與中國社會》,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
包振遠、馬季凡︰《中國歷代酷刑實錄》,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8年月。
余宗其︰《法律與文學的交叉地》,遼寧︰春風文藝出版社,1995年月。
———︰《中國文學與中國法律》,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
宋代官箴研讀會編︰《宋代社會與法律-《名公書判清明集》討論》。台北:東大圖書,2001年4月。
呂伯濤、孟向榮︰《中國古代告狀與判案》,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2月。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主編︰《看電影學法律》,台北︰元照出版社,2002年12月。
李文彬︰《中國古代監獄簡史》,北京︰西北政法學院科研處,1984年。
李古寅︰《中國古代刑具的故事》,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年1月。
李甲孚︰《中國監獄法制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6月。new window
李甲孚︰《監獄制度之比較研究》,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3年4月。
李喬︰《中國的師爺》,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12月。
——︰《清代官場百態》,台北︰雲龍出版社,1991年6月。
李光灿︰《評〈寄簃文存〉》,北京︰群眾出版社,1985年。
李光燦、張國華︰《中國法律思想通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
李貴連︰《沈家本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李勇︰《中國法律的艱辛歷程》,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李曉東譯,〔美〕布瑞安.伊恩斯(Brian Innes)著︰《人類酷刑史》,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1年5月。
李猛、李康譯,〔法〕皮埃爾.布迪厄、〔美〕華康德著︰《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2月。
祁曉玲譯,〔清〕汪龍莊、萬楓江著︰《中國官場學》,台北︰捷幼出版社,1993年5月。
林端︰《儒家倫理與法律文化——社會學觀點的探索》,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4年1月。new window
林乾︰《中國古代權力與法律》,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
帛書出版編輯社︰《雲夢秦簡研究》,台北︰帛書出版社,1986年7月。
吳福助︰《睡虎地秦簡論考》,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7月。
吳莉君譯,約翰.伯格(John Berger, 1926~)著︰《觀看的方式》,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10月。
沈弘編著︰《晚清映像︰西方人眼中的近代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6月。
邱天助︰《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出版社,2002年3月。new window
邱澎生、陳熙遠編︰《明清法律運作中的權力與文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9年4月。new window
邱興隆︰《關於懲罰的哲學:刑罰根據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12月。
邱興隆︰《刑罰理性評論:刑罰的正當性反思》,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
徐忠明︰《包公故事︰一個考察中國法律文化的視角》,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02年7月。
———︰《法學與文學之間》,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
———︰《思考與批評︰解讀中國法律文化》,北京︰法律,2002年10月。
———︰《情感、循吏與明清時期司法實踐》,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4月。
馬健君、廖炳惠主編︰《文學.法律.詮釋——全國比較文學會議論文選集》,台北︰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出版,1996年3月。
梁治平︰《法意與人情》,海天出版社,1992年。
———︰《尋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諧︰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
陶希聖︰《清代州縣衙門刑事審判制度及程序》,台北︰食貨出版社,1972年1月。
陶東風譯,〔美〕戴維.斯沃茨著︰《文化與權力︰布爾迪厄的社會學》,上海︰上海藝文出版社,2006年5月。
高思謙譯,〔古希臘〕亞里斯多德著︰《尼各馬科倫理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1月。
陳麗紅、李臻譯,〔英〕凱倫.法林頓(Karen Farrington)著︰《刑罰的歷史》,廣州︰希望出版社,2004年3月。
陳登武︰《從人間世到幽冥界︰唐代的法制、社會與國家》,台北︰五南出版社,2006年3月。new window
陳耀成譯,〔美〕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著︰《旁觀他人之痛苦》,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3月。
楊玉奎︰《古代刑具史話》,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6月。
楊幼烱︰《近代中國立法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1966年9月。
楊惠君譯,〔美〕里察.波斯納(Richard A. Posner)著︰《法律與文學》,台北︰商周出版社,2002年2月。
周密︰《宋代刑法史》,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12月。
周慶華︰《身體權力學》,台北︰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5月。new window
郭建︰《衙門開幕》,台北︰實學社出版社,2003年8月。
——︰《五刑六典︰刑罰與法制》,長春︰長春出版社,2004年1月。
——︰《師爺當家︰明清官場幕後傳奇》,台北︰實學社出版社,2004年2月。
——︰《古代法官面面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
曾錚︰《清代官場奇聞》,北京︰華文出版社,1993年5月。
曾憲義、范忠信︰《中國法律思想史研究通覽》,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7月。
曾憲義、范忠信︰《中國法律思想史研究通覽》,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7月。
郭二民編譯,〔德〕卡爾.布魯諾.賴德爾著︰《死刑的文化史》,北京︰三聯書店,1992年12月。
黃仁宇︰《放寛歷史的視界》,台北︰允晨文化,1999年10月。
黃榮堅︰《刑罰的極限》,台北:元照出版公司,1998年12月。
黃鳳譯,〔義〕貝卡里亞著︰《論犯罪與刑罰》,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年1月。
黃伯恩︰《東觀餘論》,江蘇︰廣陵古籍出版社,1986年□月
黃彰健︰《明代律例彙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1979年3月。
黃源盛︰《中國傳統法制與思想》,台北:五南出版社,1998年10月。
馮川、蘇克等譯,〔瑞〕榮格著︰《心理學與文學》,台北︰久大出版社,1990年10月。
馮壽農譯,〔法〕勒內.吉拉爾(René Girard)著︰《替罪羊》,北京︰東方出版社,2002年1月。
馮克力編︰《老照片》,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1998年4月。
馮象︰《木腿正義》,北京︰北大出版社,2007年1月。
滋賀秀三等︰《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10月。
路大荒︰《蒲柳泉先生年譜》,收入《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1999年4月。
夏之乾︰《神判》,上海︰三聯書店,1990年8月。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1993年3月。new window
張晉藩︰《中國法制史》,台北︰五南出版社,1992年9月。
———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法治回眸》,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9月。
張國華、李貴連合編︰《沈家本年譜初編》,北京︰北京大學,1989年6月。
慈繼偉︰《正義的兩面》,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12月。
陸士諤︰《社會官場秘密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3年8月。
武樹臣︰《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辭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0月
武延平編︰《中外監獄法比較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4月。
那思陸︰《中國審判制度史》,台北︰正典出版文化公司,2004年。
胡幼慧︰《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出版社,2008年5月。
郭立誠︰《中國人的鬼神觀︰揭開禁忌、迷信的神秘面紗》,台北︰台視文化出版社,1992年。
程維榮︰《中國審判制度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
舒國瀅譯,〔德〕古斯塔夫.拉德布魯赫(Radbruch)著︰《法律智慧警句集》,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年10月。
蔡兆誠︰《法律電影院︰精闢解析18部經典法律電影》,台北︰五南出版社,2007年3月。
唐瑞禎︰《清代吏治掠微》,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
謝宗林譯,〔英〕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著︰《道德情感論》,台北︰五南出版社,2007年1月。
謝靜國︰《中國大陸消費社會的影像敘事》,台北︰秀威資訊,2006年2月。new window
薛梅卿︰《中國監獄史》,北京︰群眾出版社,1986年。
趙鳳喈︰《中國婦女在法律上之地位》,台北︰稻鄉出版社,1993年5月。
戴炎輝︰《中國法制史》,台北︰三民書局,1998年10月。
蘇力︰《法律與文學︰以中國傳統戲劇為材料》,台北:元照出版社,2006年9月。
熊秉真編︰《讓證據說話》,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8月。
————︰《睹物思人》,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7月。
盧建榮︰《鐵面急先鋒》,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8月。
蕭登福︰《漢魏六朝佛道兩教之天堂地獄說》,台北︰學生書局,1989年11月。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北京︰中華書局出版,2003年9月。new window
劉北成、楊遠嬰譯,〔法〕傅柯(Michel Foucault)著︰《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台北:桂冠圖書公司,2003年12月。
劉北成、楊遠嬰譯,〔法〕傅柯(Michel Foucault)著︰《瘋癲與文明》,香港:三聯書店,2002年2月。
劉佳林譯,〔德〕諾貝特.埃里亞斯著︰《論文明、權力與知識》,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7月。
劉宗為、黃煜文譯,〔美〕大衛.葛蘭(David Garland)著︰《懲罰與現代社會》,台北︰商周出版社,2006年5月。
劉朝莉譯,〔日〕大場正史著︰《西洋拷問刑罰史》,中和︰台灣實業文化出版社,2000年10月。
劉滌凡︰《唐前果報系統的建構與融合》,台北︰學生書局,1999年8月。new window
萬怡等譯,〔奧〕弗朗茨‧M‧烏克提茨(Franz M. Wuketits)著︰《惡為什麼這麼吸引我們?》,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年。
顧壽觀譯,〔法〕拉.梅特里著︰《人是機器》,北京︰商務出版社,1991年12月。
龔永慧譯,〔英〕Tim Dent著︰《物質文化》,台北︰書林出版社,2009年9月。
(五)辭典、彙編
大辭典編纂委員會︰《大辭典》,台北︰三民書局,1985年8月。
《中國大百科全書.法學卷》,北京︰新華書店,1986年3月。
朱一玄︰《聊齋誌異資料彙編》,河南︰古籍出版社,1992年。
馬幼垣等︰《中國古典小說研究資料彙編︰公案小說研究資料》,台北:天一出版社,1991年。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日本東京所見小說書目》,台北︰天一出版社,1974年10月。
羅敬之編著︰《蒲松齡及其聊齋志異》,台北︰國立編譯館主編,1986年2月。
魏紹昌輯︰《李伯元研究資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2月。
朱金鵬、朱荔譯,〔美〕M.H.艾布拉姆斯(M.H.Abrams)著︰《歐美文學術語辭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劉建基譯,〔英〕雷蒙.威廉士(Raymond Williams)著︰《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彙》,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3年10月。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12月。
孫遜、孫菊園編︰《中國古典小說美學資料匯粹》,台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1月。
(六)其他專著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美術全集︰寺觀壁畫》,台北︰錦繡出版社,1988年3月。
朱秋華︰《西方音樂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2年。
〔美〕唐能理(Neal Donnelly)著︰《中國地獄之旅》(A journey through Chinese hell),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0年9月。
四、學術論文︰
(一)學位論文︰
1. 「公案、法律、哲學、宗教」論文︰
見【附錄一】、【附錄二】、【附錄三】。
2. 其他類論文︰
康珮︰《《忠義水滸全書》的義理闡釋——從人性、權力與符號的角度分析》,中央大學中文所博論,2007年。
鄭淑娟,《晚清小說反映的清末政治文化》,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論,2001年。
鍾越娜︰《晚清譴責小說中的官吏造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論,1977年。
(二)單篇論文︰
于君方︰〈寶卷文學中的觀音與民間信仰〉,《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1993年4月。new window
田濤編譯,〔日〕仁井田陞︰〈大木文庫印象記——有關官箴、公牘與民眾之間關係的資料述略〉,《日本國大木幹一所藏中國法學古籍書目》,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年。
朱堅章︰〈泛談正義——生活中的公道〉,戴華、鄭曉時編︰《正義及其相關問題》,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1年10月。new window
李春祥︰〈附錄︰元代包公戲新探〉,《元代包公戲曲選註》,河南︰中州書畫社,1983年10月。
李俏梅譯,〔奧〕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論神秘和令人恐怖的東西〉,《論文學與藝術》,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5月。
江玉祥︰〈中國地獄「十殿」信仰的起源〉,《古代西南絲綢之路的研究》第2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5年。
林保淳︰〈中國古代公案小說概述〉,《中國古典小說賞析與研究》,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1993年8月。
余英時︰〈中國古代死後世界觀的演變〉,《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8月。new window
齊曉楓︰〈元代公案劇的基型結構〉,《文學評論》第四集(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75年。
張晉藩︰〈沈家本法律思想綜論〉,《張晉藩文選》,北京︰中華書局出版,2007年6月。
唐小兵︰〈暴力的辯證法〉,《再解讀︰大眾文藝與意識型態》,香港︰牛津出版社,1993年□月。
郝建︰〈美學的暴力與暴力美學——愛森斯坦的雜耍蒙太奇新論〉,北京︰《當代電影》,2005年5月。
楊聯陞著,段昌國譯︰〈報——中國社會關係的一個基礎〉,《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5月。
孫楷第︰〈包公案與包公案故事〉,《滄州後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8月。
鄭秦︰〈清代州縣審判試析〉,《清史論叢》第9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0月。
鄭振鐸︰〈元代「公案劇」產生的原因及其特質〉,《中國文學研究新編》,台北︰明倫出版社,1973年月。
鄭清茂譯,〔日〕吉川幸次郎著︰《元雜劇研究》,台北︰藝文印書館,1960年月。
蕭登福︰〈敦煌寫卷《佛說十王經》之探討——兼談佛、道兩教地獄十殿閻王及獄中諸神〉,《敦煌俗文學論叢》,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7月。
羅錦堂︰〈元代「公案劇」產生的原因及其特質〉,《錦堂論曲》,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77年3月。
劉紀蕙︰〈「現代性」的視覺詮釋︰ 陳界仁的歷史肢解與死亡鈍感〉,25屆中華民國全國比較文學會議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2001年5月19日-20日)new window
(三) 期刊論文︰
王爾敏︰〈清代公案小說的撰述風格〉,《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四期,1994年3月。new window
方孝謙︰〈評黃金麟著《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0期,2002年3月,頁627-631。
石守謙︰〈有關地獄十王圖與其東傳日本的幾個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6本第3分冊,1985年9月。new window
李念祖、林詩梅︰〈法律人從文學中獲得什麼?〉,《律師雜誌》,第290期,2003年11月,頁2-4。
向陽︰〈蒙塵與出土:小論文學舊書再版重印現象〉,《文訊雜誌》221期,2004年3月,頁41-45。
沈幼平、黃麗卿譯,金介甫著︰〈中西推理小說的比較〉,《聯合文學》一卷第10期,1985年8月,頁96-97。
呂明修︰〈試析兩篇唐人公案小說——「崔碣」與「蘇無名」〉,《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1994年6月。
吳福助︰〈秦律「重刑主義」下的彈性法規探討〉,《東海中文學報》第13期,2001年7月。new window
林保淳︰〈中國古代的「清官」文化及其省思〉,《2005海峽兩岸明清研討會論文集》,2005年11月。new window
林美君︰〈從《太平廣記》〈精察類〉看「公案小說」的雛型〉,《國立台北商專學報》,1996年6月,頁283-301。new window
邱澎生︰〈物質文化與日常生活的辯證〉,《新史學》17卷4期,2006年12月。new window
苗懷明︰〈清代公案俠義小說與清代中後期大眾文化心理〉,《通俗文學評論》,1999年3月。
邵瓊慧︰〈傾聽文學的聲音〉,《律師雜誌》11月號,第325期,2006年10月,頁1-3。
邵瓊慧︰〈尋找卡夫卡——法律世界與文學心靈〉,《律師雜誌》,第290期,2003年11月,頁20-31。
徐忠明︰〈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視野中的清官司法〉,《中山大學學報•社科版》第3期,1998年3月,頁108-116。
侯旭東︰《東晉南北朝佛教天堂地獄觀念的傳播與影響——以游冥間傳聞為中心》,《佛學研究》,1999年。
黃永林︰〈中國「公案小說」與西方「偵探小說」的比較研究〉,《外國文學研究》,1994年第3期。
夏鑄九︰〈建築論述中空間概念之變遷——一個空間實踐的理論建構〉,《建築學報》第5期,1991年12月,頁1-20。new window
陳俊啟︰〈晚清小說的現代性追求︰以公案卅揁探卅推理小說為探討中心〉,《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學術研討會》,中研院文哲所,2004年11月18-19日。new window
陳俊啟︰〈從「街談巷語」到「文學之最上乘」——由文化研究觀點探討晚清小說觀念的演變〉,《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1年。
陳雀倩︰〈時間與暴力的對位︰格非、余華寫作中的歷史蜃影與集體敘事〉,《中外文學》第33卷,第12期,2005年5月。new window
陳新民︰〈亂世用重典?——談新加坡的鞭刑制度〉,國家政策論壇,第一卷第五期,2001年7月。
陳捷先︰〈中國古代官場貪瀆之風〉,《歷史月刊》,72期,83年1月。
黃清連︰〈兩唐書酷吏傳析論〉,《輔仁歷史學報》第五期,1993年12月。new window
黃錦珠︰〈論九尾龜的諷刺結構〉,《台北師院學報》第八期,1995年6月,頁171~174。
黃錦珠︰〈論吳沃堯的短篇小說〉,《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九期第一卷,1998年12月,頁117~143。
張麗卿︰〈曹雪芹《紅樓夢》中王熙鳳四個事件的古事今判〉,《月旦法學》,169期,2009年6月,頁109-127。new window
———︰〈法律與文學︰第一講 哈代「黛絲姑娘」 性犯罪被害人〉,《月旦法學教室》40期,2006年2月,頁62-71。
———︰〈法律與文學︰第二講 施耐庵及羅貫中的「水滸傳」武松殺人,饒不得也〉,《月旦法學教室》44期,2006年6月,頁83-94。
———︰〈法律與文學︰第三講 羅曼羅蘭「約翰克利斯朵夫」——正當防衛與聚眾鬥毆〉,《月旦法學教室》51期,2007年1月,頁75-85。
———︰〈法律與文學︰第四講 羅貫中《三國演義》王允與貂嬋的連環記——正犯後的正犯〉,《月旦法學教室》58期,2007年8月,頁88-96。
鄒文海:〈從冥律看我國的公道觀念〉,《東海學報》,1963年5月,頁109-125。new window
楊玉成︰〈劉辰翁︰閱讀專家〉,《國文學誌》第3期,1999年6月,頁199-248。new window
蔡娉婷︰〈《聊齋誌異》公案故事析論 〉《親民學報》第7期,2002年12月,頁185-193。new window
———︰〈論《九命奇冤》的敘事技巧〉,《親民學報》第8期,2003年10月,頁207-218。
———︰〈身體哀鳴︰《活地獄》中的晚清獄訟想像〉,《親民學報》第12期,2006年7月,頁91-102。
———︰〈藍鼎元《鹿洲公案》之自我表述〉,《親民學報》第13期,2007年7月,頁21-33。
蔡懋裳譯,〔日〕澤田瑞穗著︰〈玉歷鈔傳〉,《台灣風物》第26卷第1期,1976年3 月。
鄭仁華︰〈「前景化」概念的演變及其對文學文本解析的功用〉,《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卷2期,1999年12月。
賴慧敏、徐思泠︰〈情慾與刑罰:清前期犯姦案件的歷史解讀〉,《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六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年8月,頁37-72。
賴慧敏、朱慶薇︰〈婦女、家庭與社會:雍乾時期拐逃案的分析〉,《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八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8 月,頁1-40。new window
劉紀雯︰〈多重孤獨,多重空間:加勒比海─加拿大作家的多倫多空間想像〉,《中外文學》,25卷12期,1997年4月,頁133-158。new window
五、網路資源︰
《中國基本古籍庫》
中國古代立法與司法︰ http://hk.chiculture.net/1005/html/index.html
「明清城市文化與生活」計劃網站︰http://citylife.sinica.edu.tw/intro.htm
「明清城市文化與生活」論文︰http://citylife.sinica.edu.tw/harvard.htm
「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網站︰http://www.taedp.org.tw/index.php?load=read&id=234
傅正明︰〈檀香刑與文身刑〉,《文學評論.時代與文學專欄》http://huanghuagang.org/hhgMagazine/issue04/big5/7_1.html (點閱日期︰2009/09/27)
連俐俐譯,Claire Margat著︰〈面對恐怖的藝術(Les arts face terrorreur)〉,http://www.wretch.cc/blog/momotin&article_id=6679586 (點閱日期︰2009/12/7)
〔中廣新聞網〕〈俄亥俄死刑犯折騰2小時死不了,州長下令暫緩執行〉http://www.taedp.org.tw/index.php?load=read&id=506 (點閱日期︰2009/09/17)
〔法新社華盛頓〕〈電椅死刑變燒肉 美國行刑猶如謀殺〉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019/19/1t88m.html(點閱日期︰2009/10/1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