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理一分殊」在宋代的詮釋模式研究
作者:梁巧燕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董金裕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1
主題關鍵詞:理一分殊詮釋模式程頤楊時李侗朱熹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3
「理一分殊」首見於北宋程頤在答覆其弟子楊時的書信中,程頤提出此命題以說明張載《西銘》大旨。之後,宋、明、清理學家乃至現代新儒家學者,皆曾對命題展開多方面的論述與運用。觀察理學家們紛紛在自己的理路下對命題予以詮釋及應用,其中似乎各有一既定的格局,裏頭也潛存著一種詮釋性的結構,它是理學家在有意無意之間形構而成的模式。而理學家彼此之間的詮釋模式又呈現相互模取、法式的趨向,背後也都深層地預設著某種理想性的思維,其意義皆在於如何達到道德價值的體證,以求個體生命的自我轉化提昇,尋索安身立命之處為主要目標。基於此,本文以儒家價值理念為中心,認為實踐「理一分殊」能體現儒家「合內外之道」、成就儒家「天人合一」的終極關懷,並在此預設下,對各代表性理學家之間的詮釋意涵進行尋同求異。
本文取宋代為研究範圍,就理學家對命題之詮釋所賦予的不同意義深入研析、歸列並予以建模。嘗試在整體性的思維下,經由文獻處理,從詮釋的整體精神內涵、詮釋的話語以及詮釋的理路三個層面,說明自程頤、楊時、李侗到朱熹對「理一分殊」命題的詮釋情形,梳理他們之間內在的理路關聯,觀察程頤後之學者是否在詮釋上有所繼承、轉化或新造。所謂繼承義,是指理學家對前儒在「理一分殊」命題之詮釋主張及意涵上的承接與延續,其中屬於理學家自己新鑄的見解並不多;轉化義,指理學家接續、吸收了前儒之原有的詮釋規模,並在既有的義理規模上進行轉換與變化,產生新的詮釋意涵;新造義,指理學家有別於前儒的詮釋,能在闡發中融注己思,開展出全新的詮釋規模。依此,本文指出,「理一分殊」在宋代的詮釋模式可歸列為四大模式:倫理義詮釋模式、工夫義詮釋模式、本體論詮釋模式,以及宇宙論詮釋模式。
本文以為,「模式」就是一種「法」,「法」又帶有「典範」的意味。意指在某種時間長度中所形成的一套自具格局的形式脈絡,它的形態或式樣可作為標準或參照,特別強調其中蘊涵著法式、仿效的精神意態。透過模式化,我們得以辨識體認具體事物或抽象義理所包容的豐富意義,更是對一理論脈絡進行探究的始點。因此,本文預期對宋代理學家之詮釋確立一基本的典型,以證成「理一分殊」該抽象命題在歷史的流動中所含具之豐富的意義與重要的詮釋發展。
一、古籍
1.《論語》,《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2.《孟子》,《十三經注疏本》。
3.《詩經》,《十三經注疏本》。
4.《爾雅》,《十三經注疏本》。
5.《周易》,《十三經注疏本》。
6.《禮記》,《十三經注疏本》。
7.《宋史》,百衲本二十四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8.《大正藏》(臺北:世樺出版社,1998年)。
9.《正統道藏》(北京:文物出版社影印本,1988年)。
10.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香港:中華書局,1971年)。
11.王安石:《箋註王荊文公詩》(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12.王畿:《王龍溪語錄》(臺北:廣文書局,1977年)。
13.王先謙:《荀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88年)。
14.王先謙:《莊子集解》(臺北:三民書局,1985年)。
15.王懋竑:《朱子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16.朱熹著,黎靖德編:《朱子語類》(湖南:岳麓書社,1997年)。
17.朱熹著,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2002年)。
18.朱熹:《朱子文集》(臺北:德富文教基金會出版,2000年)。
19.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
20.李侗:《李延平先生文集》,收於宋.鄧牧等撰,《伯牙琴外二種》(臺
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年)。
21.周敦頤:《周敦頤集》(湖南:岳麓書社,2002年)。
22.周敦頤:《周濂溪集》(臺北:灣臺商務印書館,1966年)。
23.姚鼐:《姚惜抱盡牘》(臺北:廣文書局,1994年)。
24.孫詒讓:《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
25.陳彭年重修:《宋本廣韻》(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26.張載:《張載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27.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
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28.程顥、程頤:《二程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29.楊時:《楊龜山先生全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年)。 
30.黃宗羲:《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31.黃宗羲:《明儒學案》,收入《黃宗羲全集》第七、八冊(浙江:浙江
古籍出版社,1987年)。 
32.黃震:《黃氏日抄》(京都:中文出版社,1979年)。
33.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34.劉宗周:《劉宗周全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6
年)。
35.魏禧:《魏叔子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36.羅從彥:《羅豫章先生文集》,收於宋.鄧牧等撰,《伯牙琴外二種》(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年)。

二、今近人著作
1.王力主編:《古代漢語》(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2.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1989年)。new window
3.牟宗三:《佛性與般若》(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new window
4.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5.牟宗三:《名家與荀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6.李滌生:《荀子集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7.呂澂:《中國佛學思想概論》(臺北:天華出版社,1988年)。
8.杜保瑞:《北宋儒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new window
9.杜保瑞:《南宋儒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new window
10.姚才剛:《終極信仰與多元價值的融通──劉述先新儒學思想研究》
(四川:巴蜀書社出版,2003年)。
11.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12.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年)。
13.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2004new window
年)。
14.翁惠美:《荀子論人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88年)。
15.張永儁:《二程學管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
16.陳谷嘉:《宋代理學倫理思想研究》(湖南:湖南大學出版,2006年)。
17.陳來:《朱熹哲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0年)。
18.陳來:《宋明理學》(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
19.陳俊民:《張載哲學與關學學派》(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new window
20.陳榮捷:《朱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new window
21.陳榮捷:《朱熹》(臺北:東大書局,2003年)。new window
22.陳榮捷:《朱子新探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new window
23.勞思光:《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87年)。
24.董金裕:《朱熹學術考論》(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25.董金裕:《宋儒風範》(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79年)。
26.黃俊傑、林維杰編:《東亞朱子學的同調與異趣》(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6年)。
27.曾春海:《朱熹哲學論叢》(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28.廖名春:《荀子的智慧》(臺北:漢藝色研文化出版,1997年)。
29.劉述先:《理想與現實的糾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
30.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new window
31.劉述先:《理一分殊》(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年)。
32.劉述先:《全球倫理與宗教對話》(臺北:立緒文化,2001年)。new window
33.劉述先:《理想與現實的糾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34.蒙培元:《理學範疇系統》(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
35.蒙培元:《中國心性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new window
36.蒙培元:《理學的演變》(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37.(瑞士)漢斯.昆(Hans Kung)著,周藝譯:《世界倫理構想》(香港:三聯書店,1996年)。
38.熊琬:《宋代理學與佛學之探討》(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new window
39.蔡仁厚:《宋明理學》北宋篇、南宋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40.蔡仁厚:《墨家哲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
41.蔣義斌:《宋代儒釋調和論及排佛論之演進》(臺北:灣臺商務印書館,1988年)。
42.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78年)。
43.錢穆:《朱子新學案》(臺北:三民書局,1982年)。
44.錢穆等著:《中國哲學思想論集》(宋明篇)(臺北:水牛出版社,1991
年)。

三、學位論文
1.王廣:《「理一分殊」理念下的朱熹哲學》(山東: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
2.沈享民:《朱熹理一分殊哲學之溯源與開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3.周芳敏:《王船山「體用相涵」思想之義蘊及其開展》(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4.林義勝:《楊龜山學術思想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年)。
5.侯潔之:《道南學脈觀中思想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6.張子立:《從逆覺體證到理一分殊新釋──試析現代新儒學的內在發new window
展》(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7.梁巧燕:《楊龜山思想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4年)。
8.陳佳銘:《朱子理氣論在儒家形上體系中的定位問題》(臺北:國立政new window
治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9.劉昌佳:《宋代理學「理一分殊」思想及方法論──以周張二程朱陸為論述中心》(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new window
10.權相佑:《朱熹理一分殊思想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論文,2003年)。

四、期刊論文
1.王輔羊:〈「分」與「份」──談兩個易混淆的字〉,《國文天地》19卷10期3月號,2004年。new window
2.洪漢鼎:〈從詮釋學看中國傳統哲學「理一而分殊」命題的意義變遷new window
〉,載於《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9卷第3期(臺北:中央研究院文
哲所,1999年)。
3.梁巧燕:〈吾道南矣──楊時對洛學的傳播活動研究〉,《慈濟通識教new window
育學刊》創刊號,2004年6月。
4.梁巧燕:〈孔子死亡觀中的「終極關懷」──以《論語》為討論中心
〉《慈濟技術學院學報》第11期,2008年。
5.康雲山:〈朱子《四書集註》與理一分殊概念的關係〉,《南師語教學
報》第3期,2005年4月。
6.陳贇:〈宋明儒學中理一分殊的觀念──以王船山為中心的闡釋〉,《孔孟學報》第97期,2001年9月。new window
7.曾春海:〈從「理一分殊」觀朱熹易學與環保哲學〉,《哲學與文化》
第316期,2000年9月。
8.黃俊傑:〈全球化時代朱子「理一分殊」說的新意義與新挑戰〉,收錄於《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集刊》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1月)。
9.葉惠蘭:〈張載西銘管窺〉,《孔孟月刊》22卷第8期。
10.楊儒賓:〈變化氣質、養氣與觀聖賢氣象〉,《漢學研究》第19卷第new window
1期,2001年6月。
11.劉述先:〈朱熹學精神的現代意義——「理一分殊」新解〉,《鵝湖月new window
刊》第308期,2001年2月。
12.劉述先:〈「理一分殊」的規約原則與道德倫理重建之方向〉,《哲學與new window
文化》第326期,2001年7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