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儒學的生死學--以晚明儒學為文本
書刊名: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
作者:廖俊裕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iao, Chun-yu
出版日期:2004
卷期:4
頁次:頁225-249
主題關鍵詞:陽明後學劉蕺山本無生死生生不息良知了生死Liu Ji ShanThe school of Yang MingNo life and deathSheng-sheng-bu-xiLiang-zhi to solve the question of living and dyi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9) 博士論文(5)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7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159
  • 點閱點閱:124
1. 當代台灣盛行生死學議題:從楊國樞、傅偉勳、生死學研究所成立等現象說起。 2. 儒學不宜忽略此主流議題: (1)儒學現進入對話交流世代:劉述先、杜維明為例。 (2)儒學本身的經世性格 3. 儒學如何解決生死問題: (1) 先秦儒學重心不在此處:志在解決「禮壞樂崩」的「周文疲弊」社會。 (2) 受佛學刺激而生發的宋明理學可擔此任。 (3) 以晚明理學論述如何解決生死問題: 甲、 陽明龍場驛「惟生死一念尚覺未化」及其解決之道。 乙、 陽明後學「良知了生死」思潮:周海門與陶奭齡。 丙、 高攀龍投水遺言「心如太虛,本無生死」。 丁、 以上,從形式看,和禪解決生死方法相同,難以檢別儒釋,故當以宋明理學殿軍劉蕺山之「盡其道而生,盡其道而死,是謂無生死」為最終結穴。 4. 結論:以蕺山言,儒學重點不在解決生死問題,卻可解決生死問題。
1. The studies of living and dying are in vogue in Taiwan now. 2. The confucianist should not ignore the main stream. 3.How to solve the question of living and dying for Confucianism. 3.1 Confucianism before the Chou Dynasty can not answer the question. 3.2 Confucianism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can do it. 3.2.1Wang,Yang Ming. 3.2.2The school of Yang Ming. 3.2.3Gao,Pan Long. 3.2.4Liu,Ji Shan. 4.Conclusion.
期刊論文
1.賴賢宗(19931200)。論劉蕺山「心之性情」反對朱子「心統性情」之理論根據。鵝湖,19(6)=222,12-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賴賢宗(20010100)。朱子哲學論易體與心統性情的交涉及劉蕺山的心之性情說對此的批評。世界中國哲學學報,2,221+223-2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賴賢宗(19940100)。論劉蕺山「心之性情」反對朱子「心統性情」的理論根據。鵝湖,19(7)=223,34-3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汎森(19970600)。清初思想趨向與《劉子節要》--兼論清初蕺山學派的分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8(2),417-44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呂妙芬(19991200)。儒釋交融的聖人觀:從晚明儒家聖人與菩薩形象相似處及對生死議題的關注談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2,165-20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楊正顯(2000)。陶望齡與晚明思想(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廖俊裕(2003)。道德實踐與歷史性:關於蕺山學的討論(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錢穆(1990)。國學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馬瑞諾夫、吳四明(2002)。柏拉圖靈丹:日常問題的哲學指南。台北:方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楊祖漢、王邦雄(1998)。中國哲學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演培法師(2004)。六祖壇經講記。台北:中壢:佛陀教育基金會:圓光寺印經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酒井忠夫(1960)。中國善書的研究。東京:弘文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鄧豁渠(1998)。南詢錄。長沙:岳麓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龔鵬程(2000)。知識分子。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牟宗三(1989)。生命的學問。台北:台灣學生書局: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陽明、吳光、錢明、董瓶、姚延福(1995)。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容肇祖(1980)。明代思想史。臺北:開明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高攀龍、陳龍正(1986)。高子遺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陸九淵(1979)。象山先生全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陶奭齡。小柴桑喃喃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傅偉勳(1998)。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臺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黃宗羲(1987)。明儒學案。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錢穆(1985)。中國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時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程樹德、程俊英、蔣見元(1997)。論語集釋。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劉宗周、戴璉璋、吳光、鍾彩鈞(1997)。劉宗周全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唐君毅(1984)。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牟宗三(1985)。心體與性體。台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賴賢宗(20010000)。體用與心性:當代新儒家哲學新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朱熹(1999)。四書章句集注。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周汝登(1970)。東越證學錄。臺北: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唐大潮(2000)。明清之際道教「三教合一」思想論。宗教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劉述先(20010000)。全球倫理與宗教對話。臺北:立緖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程顥、程頤、王孝魚、吳廷棟(1983)。二程集。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牟宗三(1984)。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牟宗三(1983)。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之簡述及其所涵蘊之問題。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林安梧(1987)。傳習錄與陽明學。傳習錄。臺北:金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邵廷采(1995)。禮君傳。姚江書院志。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榮捷(1984)。西方對於儒學之研究。王陽明與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孫中曾(1998)。證人會、白馬會與劉宗周思想之發展。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來(1991)。心學傳統中的神秘主義問題。有無之境。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楊儒賓(19980000)。死生與義理--劉宗周與高攀龍的承諾。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