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舊瓶裝舊酒--論日治時期舊文人「新」文化視域的封建性
書刊名:臺灣古典文學研究集刊
作者:游勝冠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Yu, Sheng-kuan
出版日期:2009
卷期:1
頁次:頁253-255+257-288
主題關鍵詞:文明開化文化啟蒙現代意義封建性CivilizationCultural enlightenmentModern significanceFeudalit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13
  • 點閱點閱:84
期刊論文
1.張我軍(19241121)。糟糕的臺灣文學界。臺灣民報,2(24),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我軍(19240421)。致臺灣青年的一封信。臺灣民報,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917)。論愛國心及愛民心關係。臺灣時報,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賴和(1926)。敬復某老先生。臺灣民報,9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溫儒敏(2007)。新文學現實主義的流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施懿琳(2000)。從沈光文到賴和--臺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高雄市:春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美娥(20040000)。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臺北:麥田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Foucault, Michel(2005)。為何啟蒙。現代性基本讀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Foucault, Michel(2005)。什麼是批判?。啟蒙運動與現代性:18世紀與20世紀的對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賴和(1926)。讀臺日紙的「新舊文學之比較」,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周維金(1918)。涵養國民性之論說,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925)。社會之要求與對付,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周維金(1918)。涵養國民性之論說,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魏清德(1926)。旅閩雜感十三,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潤(1921)。思想界要穩健(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老生常談(1926)。對於所謂新詩文者(中),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898)。麗澤可占,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魏清德(1921)。東門官邸唱和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魏清德(1915)。鳥松閣雅集席上賦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黃美娥(2006)。差異/交混、對話/對譯:日治時期台灣傳統文人的身體經驗與新國民想像(1895-1937)。文化啟蒙與知識生產:跨領域的視野。臺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