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論語》中的「德/行」關係辯證及其衍申問題探討
書刊名:嘉大中文學報
作者:陳靜容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en, Ching-jung
出版日期:2021
卷期:14
頁次:頁211-237
主題關鍵詞:論語道德行為踐德心性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Moral and senseBehaviorXinXi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65
  • 點閱點閱:3
期刊論文
1.邱德修(20051200)。以禮解經初探--以《論語》為例。文與哲,7,71-9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儒賓(20010600)。變化氣質、養氣與觀聖賢氣象。漢學研究,19(1)=38,103-13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鄭志明(20060600)。牟宗三《圓善論》的生命關懷。揭諦,11,323-34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瑞全(20131000)。儒家論人與萬物暨動物之關係和責任。應用倫理評論,55,1-1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高曉峰、李雙根(2012)。心以成性:胡宏心性論結構探賾。長江師範學院學報,201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靜容(20170600)。《論語》中的「媒介」尋繹--人之「感」的重層交錯與道德建立。文與哲,30,1-2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來(2018)。早期儒家的德行論--以郭店楚簡《六德》《五行》為中心。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錢穆(1986)。四書釋義。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程顥、程頤(1982)。河南程氏遺書。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錢穆(2008)。論語新解。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趙明(2004)。先秦儒家政治哲學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Rest, James R.、呂維理(2004)。道德發展--研究與理論之進展。臺北:心理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杜維明(2008)。思想.文獻.歷史:思孟學派新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Hans-Georg, Gadamer、洪漢鼎(1993)。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幼烝(2004)。仁學解釋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梁啟雄(1988)。荀子簡釋。木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鄭玄、孔穎達(2001)。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何新(1986)。諸神的起源。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吉見俊哉、蘇碩斌(2009)。媒介文化論:給媒介學習者的15講。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朱熹(2005)。四書章句集注。臺北:鵝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許慎、段玉裁(2012)。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李澤厚(2002)。論語今讀。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杜維明(2002)。杜維明文集。武漢:武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趙岐、孫奭(2001)。孟子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黃光國(20050000)。儒家關係主義:文化反思與典範重建。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張亨(1997)。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吳冠宏(20000000)。聖賢典型的儒道義蘊試詮:以舜、甯武子、顏淵與黃憲為釋例。臺北:里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威廉•詹姆斯、蔡怡佳、劉宏信(2001)。宗教經驗之種種--人性的探討。臺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龐朴(20000000)。竹帛《五行》篇校注及研究。臺北:萬卷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唐君毅(1991)。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何晏、邢昺(2001)。論語注疏。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Williams, Raymond、劉建基(2003)。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彙。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何晏、皇侃(1983)。論語集解義疏。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王肅(2011)。孔子家語。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李琪明(2007)。倫理與生活:善惡的變與辨。五南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路德維希‧希‧米塞斯、夏道平(2014)。人的行為。上海社會科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黎靖德、王星賢、朱熹(1994)。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管仲、安井衡(1976)。管子纂詁。河洛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楊儒賓(2009)。孔顏樂處與曾點情趣。東亞論語學:中國篇。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Davidson, P.、Youniss, J.(1991)。Which comes first, morality or identity?。Handbook of moral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Vol.1): Theory。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new window
3.陳立勝(20170000)。「惻隱之心」與「疼痛鏡像神經元」--對以「識痛癢」論仁思想一系的現代解釋。中國哲學研究的身體維度。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東亞儒學研究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文宏(20170000)。論日本近現代哲學中的「感性論」傾向--以中村雄二郎的「共通感覺」為例。中國哲學研究的身體維度。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東亞儒學研究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