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教育的著力點
作者:鄭崇趁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06
出版項:臺北:心理
集叢:教育願景系列;26
ISBN:9577028802
主題關鍵詞:教育講詞論文
學門:教育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9) 博士論文(2) 專書(1)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8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60
期刊論文
1.教育部(1999)。教育基本法。教育部公報,296,45-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教育部(2000)。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教育部公報,313,24-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教育部(2003)。教師法。教育部公報,338,34-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教育部(2004)。國民教育法。教育部公報,358,12-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郭為藩(197805)。論「自行應驗的預言」。臺灣教育,329,11-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詹惠雪(1993)。做時間的主人--淺談「時間管理」。空大學訊,121,12-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鄭崇趁(199106)。我國國民教育發展取向--探尋「第六次全國教育會議」軌跡之一。教師天地,52,53-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鄭崇趁(200011)。訓輔整合的前題與作法。學生輔導,71,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鄭崇趁(200009)。經營一個具有輔導文化的學校--教訓輔三合一方案的時代任務。學生輔導,70,4-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總統府(2005)。師資培育法。總統府公報,663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Elkind, D.、Kappan, P. D.(1995)。School and family in the postmodern world。Academic Search Premier,77,8-14。  new window
12.Scardamalia, C. B. M.、Cassells, C.、Hewitt, J.(1997)。Postmodernism, knowledge building, and elementary science。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97,329-340。  new window
13.Sugrue, C.。The cosmologies of Irish primary principals' identities: between the modem and the postmodern?。Journal o f Leadership in Education,5,189-210。  new window
14.鄭崇趁(20010900)。「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策略分析。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4,261+263-283+285-28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鄭崇趁(19900100)。如何延長十二年國民教育。臺灣教育,469,17-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林新發(19981200)。學習型組織與學習型學校。國民教育,39(2),11-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鄭崇趁(20000100)。教訓輔三合一的主要精神與實施策略。學生輔導,66,14-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鄭崇趁(20011100)。目標、願景與學校發展計畫。教育研究月刊,91,45-5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張玉成(2004)。新世紀優質教師應具備的能力及指標。臺英教育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臺北師範學院。56-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蔡培村(2000)。教訓輔三合一方案的理論基礎。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學術研討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主辦 8-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教育部統計處(2005)。中華民國教育統計。臺北:教育部統計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教育部(2000)。中華民國教育統計。教育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鄭崇趁(1999)。整合導向評估模式之運用--以「教育部輔導工作六年計畫」為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呂生源(2000)。國民小學行政組織再造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毓琳(2001)。知識管理在國民中學學校行政應用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張世賢(1982)。政策分析的導師:林布隆(C. E. Lindblom)。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內政部(2004)。中華民國出生人口統計。臺北:內政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淑俐(1993)。生涯計畫與時間管理。臺北:南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臺東社教館(1996)。優雅語言。臺東縣:臺東社教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余書麟(1979)。國民教育原理。臺北:臺北教育文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吳清山、林天祐、劉春榮、張明輝、蔡菁芝、魏利祝(2001)。「國民中小學學校組織再造」、「國民中小學學校教職人力規畫研究計畫」專案研究報告。臺北:臺北立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林清山(1997)。有效的學習方法。臺北:教育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教育部(1990)。延長國民教育初期計畫--國民中學畢業生自願就學高級中等學校方案。臺北:教育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教育部(1999)。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教學、輔導、訓導三合一整合實驗方案申請試辦手冊。臺北: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教育部(2001)。九十學年度多元入學方案。臺北:教育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教育部(2001)。學校組織再造說帖。臺北:教育部國民教育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教育部(2004)。挑戰2008國家發展計畫--E世代人才培育計畫。臺北:教育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教育部(2005)。實驗歷程專輯。臺北: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教育部國民教育司(1988)。九年國民教育實施二十年。臺北:教育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陳清平(1997)。職業原鄉論。臺北:臺北建國高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楊亮功(1972)。中西教育思想之演進與交流。臺北: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劉紀雯(1998)。暄嘩繁衍大哉問:後現代主義簡介。臺北縣:輔仁大學英文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鄭石岩(1999)。換個想法會更好。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Senge, P.。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 f learning organization。New York:Dubleday。  new window
20.McDaniel, H. B.(1957)。Guidance in the Modern School。The Dryden Press。  new window
21.Ray, P. H.、Anderson, S. R.(2001)。The cultural creatives: how 50 million people are changing the world。CA:Three Rivers Press。  new window
22.Senge, P.(2000)。Schools that learn: A fifth discipline field book for educators, parents, and everyone who cares about education。New York:Doubleday:Currency。  new window
23.鄭崇趁(1998)。教育計畫與評鑑。臺北:心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教育部(1992)。延長以職業教育為主的國民教育實施計畫成果彙編。臺北:教育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王如哲(2001)。知識管理的理論與運用--以教育領域及其革新為例。臺北:五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Adler, Mortimer J.(1982)。The paideia proposal: An educational manifesto。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new window
27.U. 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2001)。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of 2001。Washington, DC:U. 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ew window
28.林海清(2005)。知識經營與教育發展。臺北:高等教育。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Gardner, H.(1983)。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 theory in practice。New York:Basic Books。  new window
30.Liebowitz, Jay J.(1999)。Knowledge management handbook。CRC Press。  new window
31.教育部社教司(1998)。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200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臺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Appignanesi, Richard、Garratt, Chris、黃訓慶(1996)。後現代主義。臺北:立緒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Gardner, Howard、李心瑩(2000)。再建多元智慧:21世紀的發展前景與實際應用。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教育部(1993)。發展與改進國中技藝教育方案--邁向十年國教目標。臺北:教育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田耐青(1999)。多元智慧理論:學習可以是快樂、成功的。臺北:世紀領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Armstrong, Thomas、李平(1997)。經營多元智慧: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Lindblom, Charles E.(1980)。The policy-making process。Englewood Cliff, NJ:Prentice-Hall。  new window
40.Usher, B.、Edwards, R.(1994)。Postmodernism and education。London。  new window
41.陳木金(2002)。學校領導研究:從混沌理論研究彩繪學校經營的天空。臺北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鄭崇趁(1998)。教育與輔導的軌跡。臺北:心理。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林水波、張世賢(1984)。公共政策。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教育部(1998)。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教學、輔導、訓導三合一整合實驗方案。臺北: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賈馥茗(1983)。教育哲學。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張明輝(20020000)。學校經營與管理研究:前瞻、整合、學習與革新。臺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吳芝儀(20000000)。中輟學生的危機與轉機。嘉義市:濤石文化事業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秦夢群(1997)。教育行政:理論部分。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張明輝(19990000)。學校教育與行政革新研究。臺北:師大書苑。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Holland, John L.(1973)。Making vocational choice: A theory of careers。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new window
51.謝文全(2003)。教育行政學。臺北:高等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Senge, Peter M.、郭進隆(1994)。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天下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林明地(2002)。校長學:工作分析與角色研究取向。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單篇論文
1.Kochan, F. K.,Reed.C. J.,Twale,D. J.,Jones, V. C.(1990)。Restructuring a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Program: A Journey from Organization to Community(E D 427415)。  new window
2.Michaelis, R. B.(1998)。Restructuring in relation to the informal organization o f an elementary school(ED425503)。,San Diego, C A: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new window
其他
1.教育部(1997)。青少年輔導計畫,臺北:教育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玉峰(20041120)。後現代臺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鄭崇趁(20031110)。催生學生輔導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鄭崇趁(20030217)。學校組織再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鄭崇趁(20040405)。教育愛的傳承與實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鄭崇趁(20040517)。從「再生」出發,探尋學校組織再造的著力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鄭崇趁(20050110)。關照能與支持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鄭崇趁(20050214)。教育的競爭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王秀玲、林新發(2004)。臺灣小學教育改革政策:現況、內涵與評析。教育政策與教育革新。臺北市:心理。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杜正勝(2005)。創意臺灣,全球佈局--培育各盡其才新國民。2005全國教育博覽會部長專文。臺北:教育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清江(1991)。教育機會均等理想的實現。文化發展與教育改革。臺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寶山(1988)。美國人文主義教育改革計畫及課程方案之分析。迎接二十一世紀的教育改革。臺北:臺灣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明輝(2004)。從後現代觀點看學校校長的關鍵能力。現代教育論壇:從後現代看校長核心能力的轉變。臺北: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暨國立教育資料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教育部(1999)。教訓輔三合一發展脈絡。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專案說明簡報投影片資料。臺北:教育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教育部(2000)。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教學、輔導、訓導三合一整合實驗方案。教訓輔三合一的發展脈絡--投影片集。臺北: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教育部(2001)。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教學、訓導、輔導三合一整合實驗方案。教育部未來四年施政主軸及行動方案。臺北:教育部秘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木金(2004)。校長專業套裝知識解構與現場經驗知識的復活。現代教育論壇:從後現代看校長核心能力的轉變。臺北: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暨國立教育資料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鄭崇趁(1998)。教育機會均等的涵義及主要趨勢。教育與輔導的軌跡。臺北:心理。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鄭崇趁(2000)。學校推動「教訓輔三合一方案」工作要領。尊重與增能--邁向教訓輔三合一的境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Anderson, C. A.。The oretical considerations in educational planning。The World Year Book o f Education。London。  new window
13.鄭崇趁(2002)。整合發展--教訓輔三合一方案的管理哲學。九十一學年度師範院校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嘉義:國立嘉義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鄭崇趁(2001)。生命教育的目標與策略。生命教育論叢。台北:心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郭為藩(1982)。特殊教育工作者的信念。當代教育理論與實際。臺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鄭崇趁(19980000)。學習型組織理論對於教育行政的啟示。教育與輔導的軌跡。臺北:心理。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