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
作者:李怡樺
作者(外文):LEE, YI-HUA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
指導教授:鄭崇趁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8
主題關鍵詞:校長空間領導學校組織文化學校創新經營效能the principals’ space leadershipschool organizational cultureeffectiveness of school innovation managemen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學校組織文化對學校創新經營效能之影響,針對校長空間領導、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進行現況、差異與相關分析,進而驗證三者間的結構方程模式。
首先蒐集、探討國內外相關文獻,作為研究的理論基礎,進而發展研究調查問卷。本研究以臺北市公立國民小學科任、導師、組長、兼主任為研究調查對象,所得資料以 SPSS 及 AMOS 統計套裝軟體進行處理,採用平均數、標準差、獨立樣本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分析與線性結構方程模式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
根據統計分析結果,獲致之主要結論如下:
一、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現況良好;促進社區互動、確立制度與規範、課程教學創新及行政管理創新,是未來努力方向。
二、不同性別之教育人員,對校長空間領導的現況認知程度有顯著差異,校園情境美感營造與數位科技系統升級待賡續落實。
三、不同服務年資的教育人員,對校長空間領導與學校組織文化的現況認知程度有顯著差異,邀請資深教師參與校務規畫提供經驗,周延校務決策,可助益校務發展。
四、不同職務的教育人員,對學校創新經營效能現況認知程度有顯著差異。透過全員參與,發揮集體智慧的效益與價值,是學校推動創新經營的重要工作。
五、不同學校規模教育人員,對校長空間領導、學校組織文化、學校創新經營效能的認知程度達顯著差異。完備學校的專業資源與提升創新行動力,是學校創新經營的優勢利基。
六、不同學校校齡教育人員,對學校組織文化、學校創新經營效能其認知程度達顯著差異。激勵百年老校的士氣與創新意識,是學校啟動創新之鎖鑰。
七、校長空間領導、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彼此達到中度正相關,三者為學校永續經營奠定良好基礎。
八、本研究之結構方程模式獲得支持,且學校組織文化具有中介效果。透過學校組織文化,可加乘發揮校長空間領導的教育效果,提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
根據研究結論,提出相關建議,俾供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教育人員及後續相關研究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the principals’ space leadership, school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effectiveness of school innovation management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pei City, aiming at the principals’ space leadership, school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effectiveness of school innovation management, their current situation, differences and correlations, furthermore, verifying the establishe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 among them.
The first step of this study was to gather and investigat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levant literature a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designing a questionnaire. This study recruited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 educators in Taipei City as the participant. By using SPSS and AMOS, the data was analyzed by mean, standard deviation,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one factor 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SEM.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the conclusions were as follows:
1.The educators of elementary schools interacted well about the principals’ space leadership, school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effectiveness of school innovation management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pei City. Promoting community interaction, establishing systems and norms, curriculum innovation and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innovation are the future efforts.
2.The educators’ perception of the principals’ space leadership, does caus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y different gender. The campus contextual aesthetics and digital technology system upgrades will be implemented.
3.The educators’ perception of the principals’ space leadership and school organizational culture, does caus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y different service period. Invite senior teachers to participate in school planning and provide experience, and make school decision-making, which can help school development.
4.The educators’ perception of the principals’ space leadership, does caus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y different position. Through the participation of all employees, the effectiveness and value of collective wisdom is an important task for schools to promote innovative management.
5.The educators’ perception of the principals’ space leadership, school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effectiveness of school innovation management , does caus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y different school scale. The professional resources of the school and the promotion of innovative action are the advantages of the school's innovative management.
6.The educators’ perception of school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effectiveness of school innovation management , does caus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y different school age. Encouraging the morale and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of century-old schools is the key to the school's initiation of innovation.
7.The principals’ space leadership, school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effectiveness of school innovation management achieved a moderate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each other and establish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school's sustainable management.
8.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 of this study obtained the great support; besides, school organizational culture has the effects of mediator. Through school organizational culture, we can exert the educational effect of the principals' space leadership and improve effectiveness of school innovation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of the present study, the related suggestions were offered to education authorities, school educators for further reference and future research.
一、中文文獻
丁文祺(2008)。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教師社群互動、教師專業實踐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丁福慶(2004)。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王世璋(2006)。校長轉型領導、學校組織學習與學校組織創新關係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6,27-53。
王巧媛、余學敏、徐作蓉、謝勝隆(2005)。香港傑出學校獎勵計畫之介紹。臺北巿:臺北巿教師研習中心。
王振東(2004)。我國公立特殊教育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彰化市。
王娜玲(2009)。臺北市國小校長領導行為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0(1),119-156。
王慧婷(2011)。公立高級商業職業學校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及優質化執行成效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臺北市。
石碧玉(2010)。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組織文化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江文吉(2012)。校長靈性領導、教師領導、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市。
江志正(2000)。國民小學團體動力、組織學習、學校發展策略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江志軒(2011)。苗栗縣國民小學校長分布式領導、教師組織公民行為與教師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江滿堂(2008)。國民小學校長多元領導型態、團體動力、學校組織文化特質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市。
宋鎮照(1997)。社會學。臺北市:五南。
吳天方(2002)。學校組織文化的建構。教育研究月刊,104,80-86。
吳明清(1997)。學校再造的理念與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19,6-10。
吳明雅(2009)。臺北縣國民小學校長變革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臺北市。
吳明烈(2003)。組織學習與學習型學校。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怡靜(2016)。教育強國 芬蘭啟動新教改。天下雜誌,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6498
吳金香(2000)。學校組織行為與管理。臺北市:五南。
吳金能(2010)。與空間對話—建築空間簡論。美育,175,19-23。
吳昌期(2006)。國民小學校長變革領導、組織學習與組織文化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吳勁甫(2008)。競值架構應用在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吳勁甫(2009)。競值架構應用在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文化之衡量。教育研究與發展,5(3),37-71。
吳清山(1992)。學校效能。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1998)。學校效能研究。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2004a)。教育發展新思路。師友月刊,450,18-22。
吳清山(2004b)。學校創新經營理念與策略。教師天地,128,30-44。
吳清山(2005)。學校行政研究。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清山(2010)。學校效能研究(二版)。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2013)。空間領導。教育研究月刊,231,125-126。
吳清山、林天祐(2001)。學校文化。教育研究月刊,88,110。
吳清山、林天祐(2003a)。教育小辭書。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林天祐(2003b)。教育名詞:創新經營。教育資料與研究,53,134-135。
吳清山、賴協志(2006)。國民中小學學校創新經營成效、阻力與因應途徑之研究。教育研究,141,58-74。
吳清基(2005)。以優質學校指標追求卓越、優質、精緻、創新之教育願景。臺北巿:臺北巿教師研習中心。
吳煒增(2015)。臺北市國民小學校園空間美學營造、教師領導與學校特色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吳璧如(1990)。國民小學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吳靜吉、吳思華(1997-2000)。技術創造力特性與開發研究:各類創意領域之間的比較。國科會整合型計畫。
何俊青(2014)。偏鄉特色小學創新經營的個案研究與省思。教育研究月刊,238,79-92。
何宇龍(2017)。新北市高級中等學校校長知識領導、教師組織公民行為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李明堂(2006)。學校組織變革歷程及管理策略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市。
李冠瑩(2015)。新北市公立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與教師效能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李冠霖(2010)。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李羿岑(2010)。桃竹苗四縣市國民中學行政人員知識管理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新竹市。
李新鄉(2002)。探索學校組織的運轉手──學校文化的內涵與研究。教育研究月刊,95,31-42。
李應宗(2002)。組織文化與知識分享之研究──以臺北縣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余麗華(2006)。桃園縣高級中等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呂美娥(2007)。公立高級高業職業學校教職員知覺學校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臺北市。
呂柏毅(2016)。國立特殊教育學校組織文化及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人力資源暨公共關係學系,彰化縣。
沈裕清(2009)。國中校長策略領導、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研究所,臺北市。
沈敬嵐(2014)。國民中學營造多元文化教育的校園環境研究:以新北市一所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文勝(2006)。桃園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臺北市。
林明地(2003)。一位卓越國民小學校長的描繪。社教雙月刊,114,20-24。
林明地(2004)。教育領導實際的創新與突破。教育研究月刊,119,117-122。
林和春(2014)。全方位推動學校創新經營。臺灣教育,687,2-8。
林孟慧(2009)。國民小學校長運用品牌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暨政策研究所,臺北市。
林俊傑(2010)。國民中學校長多元型模領導、教師領導、學校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林海清(2007)。創意校園的規劃與經營。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事業經營研究所、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創意校園規劃與經營,11-23。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林清江(1981)。教育社會學新論。臺北市:五南。
林淑美(2008)。地方稅資訊平臺對鄉(鎮、市)公所服務品質提昇之影響評估──以南投縣草屯鎮公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林逸青(2003)。國中校長權力運用策略、衝突管理策略與學校效能之關係:微觀政治分析(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林新發(2003)。郊區型國民中小學經營管理策略及實施成效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92WFA0B0048),未出版。
林新發(2009)。學校創新經營的理論基礎與實務運作。國民教育月刊,49(3),1-8。
林新發(2011)。論述組織類型與領導型式。國民教育,51(4),1-11。
林新發、王秀玲、仲秀蓮、顏如芳、汪宗明(2005)。國民小學校長正向思考、領導風格對學校效能影響之研究。兩岸四地教育改革的實踐與反思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澳門大學。
林新發、王秀玲、仲秀蓮、顏如芳、黃秋鑾、鄧珮秀(2007)。國民小學校長變革領導、學校文化對學校創新經營效能影響之研究──以臺灣北部地區三縣市為例。「華人社會的教育發展系列研討會─教師教育」光碟論文集,澳門大學。
林新發、王秀玲、仲秀蓮、黃秋鑾、顏如芳、鄧珮秀(2008)。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學習社群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以臺灣北部地區四縣市為例。「華人社會的教育發展系列研討會──課程與教學改進」研討會會議手冊,197-198,澳門大學。
林靖雅(2017)。高雄市國小校長變革領導、學校組織文化與競爭優勢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林靜詩(2016)。臺北市國民中學校長空間領導、學校組織變革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研究所,臺北市。
林麗芬(2004)。國民小學組織文化、人格特質與知識分享關係之研究:以臺中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周惠卿(2000)。創造力攸關之內外在環境特質與創造力投資策略之關係──學童與廠商跨領域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桃園市。
周德楨(2001)。教育人類學導論。臺北市:五南。
卓鴻賓(2004)。臺灣地區國民中小學組織文化與教師專業發展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彰化市。
邱怡和(2010)。競值途徑應用在國民中學校長領導行為、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市。
邱侶文(2015)。國民中學校長變革領導角色、校長策略領導能力、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邱浩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市:五南。
邵冰瑩(2017)。雲嘉地區國民中學學校組織文化與家長參與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正大學教育學系,嘉義市。
金玫珍(2016)。國民小學分布式領導、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市。
洪啟昌(2005)。教育行政機關組織文化、知識管理與組織學習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柯淑惠(2008)。臺北市國民中學組織文化與教師知識分享意願關係之研究-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柯嚴賀(2007)。國民小學團體動力組織價值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施翔云(2010)。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道德領導、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胡瓊文(1999)。學校組織成員屬性、組織文化與組織變革支持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涂信智(2010)。學校組織文化、轉換型領導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研究所,臺北市。
秦夢群(1998)。教育行政。臺北市:五南。
秦夢群(2008)。教育行政-實務部分。臺北市:五南
秦夢群(2011)。教育行政理論與模式。臺北市:五南。
秦夢群(2013)。教育領導理論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秦夢群、濮世緯(2006)。學校創新經營念與實施之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3),123-149。
孫瑞霙(2002)。政府體育行政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之研究競值架構下領導型態、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之研究:以臺灣地區技術學院為例(未出版博士論文)。臺北大學企管系,新北市。
高淑真(2008)。臺北縣國民小學校長領導取向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7)。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班級數。取自https://www.doe.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5DB8709D3AC93D4E&sms=69B4E6B26379EE4E&s=49621626715BE57C。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統計室 (2018)。臺北市性別統計項目。取自https://www.doe.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8C95AAF0E3E2D06E&sms=69B4E6B26379EE4E&s=AF161078E95EFCF0。
教育部(2002)。創造力教育白皮書:打造創造力國度。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0)。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臺北市:作者。2016 年 6 月 18 日,取自 http://www.naer.edu.tw/files/15-1000-12063,c1538-1.php?Lang=zh-tw
教育部(2013)。美感教育中長期計畫:第一期五年計畫。臺北市:作者。
陳木金(1999)。從學校組織文化塑造談如何增進學校領導效能。學校行政,3,14-29。
陳木金、吳春助(2011)。優質學校文化:卓越校長的觀察,教育研究月刊,202,36-52。
陳木金、溫子欣(2008)。活化校園建築創造空間領導。教育研究月刊, 174,61-74。
陳文慶(2008)。競值架構應用在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臺北市。
陳志揚(2016)。高雄市中等學校校長正向領導、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陳玥臻(2011)。兩所國民小學特色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嘉義市。
陳奎熹(1995)。學校組織與學校文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36,55-81。
陳建銘(2009)。國民小學校長策略領導、組織學習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陳炫佑(2013)。臺中市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與教師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陳家紋(2006)。公立高職組織文化與智慧資本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臺南市。
陳培文(1995)。中部地區高職(中)工業類科學校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彰化市。
陳聖謨(1995)。高級中學組織文化與教師教學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陳聖謨(2004)。從更新到革新──談學校創新經營的進化論。現代教育論壇:面對新世紀學校創新經營,88-96,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陳詩媛(2016)。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與學校內部行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陳新豐(2015)。教育測驗與學習評量。臺北市:五南。
陳德貴(2006)。我國高職工業類科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臺北市。
陳慧芬(1997)。國民小學組織文化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張本文(2015)。國小校長服務領導、教師領導、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競爭優勢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張明輝(2003)。學校經營與管理研究:前瞻、整合、學習、革新。臺北市:學富。
張明輝(2009)。學校經營與管理新興議題研究。臺北市:學富。
張明輝、顏秀如(2005)。學校創新經營的意涵與實施計畫。中等教育,56,28-52。
張奕華、顏弘欽、謝傳崇(2008)。新竹縣市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組織創新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57,69-89。
張清濱(1991)。學校效能與教育評鑑。師友,291,34-37。
張鈿富(2006)。學校行政與創新。臺北市:高等教育。
張德銳(1991)。校長在有效能學校應扮演的角色。現代教育,21,93-103。
張德銳(1995)。教育行政研究。臺北市:五南。
張新基(2008)。國民小學創新經營、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張慶勳(1996)。國小校長轉化、互易領導影響學校組織文化特性與組織效能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張慶勳(2000)。國小校長轉化、互易領導影響學校組織文化特性與組織效能之研究。高雄市:復文。
張慶勳(2006)。學校組織文化與領導。臺北市:五南。
張廖佳慧(2004)。大學校園空間營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許陣興(2011)。高級職業學校校長知識領導、學校文化對學校創新經營效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許婉玉(2016)。新北市國民小學空間領導、學校組織變革與教師創新教學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莊光復(2011)。台南市私立高中職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首府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南市。
莊明達(2012)。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品牌管理與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郭梨玉(2012)。桃園縣公立國小學校創新經營、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曹文娟(2011)。以空間規劃營造學習型學校之個案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
黃以喬(2013)。國民中學校長知識領導、學校組織動態能耐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黃志成(2017)。校園空間美學之教育論述與實踐—一位國小校長之自傳俗民誌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黃宗顯(2004)。平衡計分卡的基本觀念在學校創新經營上的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24,52-58。
黃宗顯(2008)。1996~2007 年學校文化研究的狀況與前瞻。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4,27-48。
黃昆輝(1986)。教育行政領導理論之分析。教育研究集刊,28,91-150。
黃芳銘(2007)。結構方程模式理論與應用(五版)。臺北市:五南。
黃恆獎、王仕茹、李文瑞(2010)。管理學。臺北市:華泰。
黃秋鑾(2009)。臺灣地區國民中學校長知識領導、學習社群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黃建翔(2012)。從教育績效責任觀點論學校創新經營。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29,39-47。
黃建翔(2014)。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資料導向決定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市立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臺北市。
黃建翔、吳清山(2012)。臺灣近十年學校創新經營研究之分析與展望:以期刊與學位論文為主。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8(3),1-30。
黃哲彬、洪湘婷(2005)。創新經營管理與學校創新經營。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1,2-21。
黃國庭(2014)。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黃暐珉、周淑卿(2009)。美的轉化:校園空間裡的美感課程。研習資訊 ,26(4),11-18。
黃瓊香(2007)。桃園縣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湯志民(2006a)。政大附中創新經營的理念與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45,59-72。
湯志民(2006b)。學校建築與校園規畫(第三版)。臺北市:五南。
湯志民(2008a)。學校創新經營政大附中的理念、策略與環境。政大附中學報,1,1-55。
湯志民(2008b)。空間領導:理念與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74,18-38。
湯志民(2011)。學校建築與規劃:未來十年的新脈絡與新策略。教育行政研究,1(1),155-186。
湯志民(2014)。校園規劃新論。臺北市:五南。
湯志民、廖文靜(2014)。校園建築美學。教育研究月刊,237,53-70。
湯志民、蔡念芷(2015)。學校創新經營策略運用之探析-以新北市國小為例,教育學刊,45,1-42。
湯志民、施佩吟、魏琦(2013)。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101-2410-H-004-131)。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
湯志民、陳詩媛、簡宜珍(2016)。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組織學習與 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39(1),1-28。
梁慶銅(2008)。中部四縣市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文化與創新經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臺中市。
童鳳嬌、林志成(2013)。發展品德教育特色學校的挑戰與創新經營策略。中等教育,64(2),220-239。
彭添星(2010)。國民中學校長知識領導、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臺北市。
曾旭正(2008)。校園空間營造的教育思考。教育研究月刊,174,39-48。
曾怡寧(2004)。臺北縣市國民小學組織文化與教師教學態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曾雅慧(2011)。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與學校組織氣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曾振興(2008)。國民小學校長辦學績效管理系統建構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馮朝霖(2008)。空間領導、氣氛營造與美學領導。教育研究月刊,174, 49-60。
葉至誠(2005)。社會學是什麼。臺北市:揚智文化。
葉連祺(2010)。領導能力類型學之初步建構。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8(3),91-124。
溫子欣(2006)。領導特質論視角的再審視。學校行政,42,108-120。
溫子欣(2009)。成功校長領導行為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溫月美(2010)。校長領導風格、學校組織文化與組織創新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楊文堯(2017)。高職校長變革領導、教師組織承諾、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競爭優勢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楊國德(2002)。知識社會與組織學習。成人教育,65,10-18。
趙廣林(2011)。國民小學分享領導、教師領導與學校組織文化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臺北市。
廖述賢、吳啟娟、胡大謙、樂薏嵐(2008)。組織文化、知識取得、組織學習與組織創新關聯性之研究。人力資源管理學報,8(4),1-29。
維基百科(2017)。社會互動。取自http://www.twwiki.com/wiki/%E7%A4%BE%E6%9C%83%E4%BA%92%E5%8B%95
鄭文淵(2013)。國民中學校長空間領導、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鄭詩釧(2006)。國民中小學組織文化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鄭崇趁(1995)。教育計畫與評鑑。臺北市:心理。
鄭崇趁(2011)。教育經營學導論—理念、策略、實踐。臺北市:心理。
鄭崇趁(2013)。教育經營學:六說、七略、八要。臺北市:心理。
鄭崇趁(2015)。校長學:成人旺校九論。臺北市:心理。
鄭崇趁(2017)。知識教育學:智慧人・做創客。臺北市:心理。
鄭福妹(2006)。偏遠地區小型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以臺北縣特色學校方案參與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劉侑承(2013)。桃園縣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與學校效能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劉美娥(2008)。空間領導的實踐先驅──臺北市立新生國小(蔡坤良採訪)。教育研究月刊,174,10-17。
蔡政道(2010)。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組織文化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臺北市。
劉富明(2008)。桃園縣國民小學團隊組織運作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劉興欽(2010)。國民小學優質學校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蔡淑玲、張本文(2008)。組織學習與行政效能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56,54-79。
蔡菁芝(2003)。教育行政領導。載於林天祐(主編),教育行政學(頁 149-179)。臺北市:心理。
蔡進雄(2000)。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學校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蔡進雄(2013)。學校領導的新趨勢:從金字塔到鑽石。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30(3),73-80。
蔡富美、林梅琴(2007)。臺北市國民小學家長心目中理想校長條件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8,27-57。
蔡榮福(2003)。國民中學學校組織文化與組織變革支持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臺北市。
閻自安、李佳昕(2007)。創新團隊的建立對中小學學校創新經營的啟示。發表於2007 教育品質確保與創新學術研討會,屏東教育大學。
盧偉斯(1996)。組織學習的理論性探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臺北市。
謝文全(2010)。教育行政學(第三版)。臺北市:高等教育。
謝旻凱、蕭嘉惠(2010)。學校運動代表隊創新經營理念之探討。海峽兩岸體育研究學報,4(1),51-69。
謝佳蓉(2011)。國民中學學校教師會運作功能、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市。
謝瑋綸(2014)。高雄市國民中學學校組織文化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台南市。
謝傳崇(2007)。以平衡計分卡理念建構國民中小學創新經營效能指標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謝傳崇(2007)。國民中小學創新經營效能指標之研究-模糊德懷術與模糊階層分析程序法之應用。教育產業經營與管理學術研討會,元智大學。
謝傳崇、劉佳賢(2011)。國民中小學智慧資本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教育行政與評鑑學刊,11,63-88。
謝傳崇、蕭輝勳(2011)。國民中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中等教育,62(1),50-70。
謝傳崇、黃瑞真、謝宜君(2016)。國民中學校長翻轉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相關之研究。學校行政,104,135-159。
濮世緯(2003)。國小校長轉型領導、學校文化取向與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鍾巧如(2016)。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教師社群運作與學生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顏弘欽(2009)。國民小學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臺北市。
顏秀如、張明輝(2005)。學校創新經營的意涵與實施計畫。中等教育,56(3),28-52。
簡宜珍(2017)。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與學校組織創新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臺北市。
簡玲雅(2012)。雲林縣國小教師領導與學校文化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雲林縣。
蘇良瓊(2009)。屏東縣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市。
蘇冠華(2002)。組織創造力之障礙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二、英文部分
Akgün, A. E., Lynn, G. S., & Yilmaz, C. (2006). Learning process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teams and effects on product success: A sociocognitive perspective.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35(2), 210-224.
Amabile, T. M. (1997). Motivationg creativity in organizations: On doing what you and loving you do.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40(1), 39-58.
Amabile, T. M.(1988). A model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61(10), 123-167.
Amabile, T. M., Conti, R., Coon, H., Lazenby, J., & Herron, M. (1996). Assessing the work environment for creativ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9(5), 1154-1184.
Argyris, C., & Schön, D. A. (1978).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 theory of action perspective.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Atuahene-Gima, K., & Murray, J. Y. (2007). Exploratory and exploitative learning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A social capital perspective on new technology ventures in chin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15(2), 1-29.
Baer, M., & Frese, M. (2003). Innovation is not enough: Climates for initiative and psychological safety, process innovations, and firm performance.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4(1), 45-68.
Bagozzi, R., & Yi, Y. (1988). On the evalu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16(1), 74-94.
Bates, R., & Khasawneh, S. (2005).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culture, learning transfer climate and perceived innovation in Jordanian organiz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9(2), 96-109.
Berg, P. T., & Wilderom, C. P. M. (2004). Defining, measuring, and comparing organizational cultures. Applied Psychology, 53(4), 570-582.
Blazevic, V., & Lievens, A. (2004). Learning during the new financial service innovation process: Antecedents and performance effects.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57(4), 374-391.
Bolman, L.G., & Deal, T.E. (1997). Reframing organizations: Artistry, choice, and leadership (2nd.).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Bolman, L. G., & Deal, T. E. (2003). Reframing organizations: Artistry, choice, and leadership.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Bush, T. (2009). Leadership development and school improvement: Contemporary issues in leadership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Review, 61(4), 375-389.
Calvert, G., Mobley, S., & Marshall, L. (1994). Grasping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Training, 31(6), 41-48.
Cameron, K. S., & Quinn, R. E. (1999). Diagnosing and changing organizational culture: Based on competing values framework.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Chance, E. W. (1991). Creating effective rural school district: A case stud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405320)
Cheng, Y. C. (1993). Profiles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effective schools.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4(2), 85-110.
Cameron, K., & Quinn R. (1999). Diagnosing and changing organizational culture.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
Deal, T. E., & Peterson, K. D. (1999). Shaping school culture: The heart of leadership.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Delobbe, N., Haccoun, R. R., & Vandenberghe, C. (2002). Measuring core dimensions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 review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a new instrument. Unpublished manuscript. Universute Catholique de Louvain, Belgium.
Fiol, C. M., & Lyles, M. A. (1985).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0(4), 803-813.
Fornell, C., & Larcker, D. (1981). 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8, 39-50.
Ford, C. M., & Gioia, D. A. (1995). “Creativity is a mystery.” In Cameron, M.F., & Dennis, A.G., Creative action in organizations. CA: Sage.
Garvin, D. A. (1988). Managing quality-the strategie and competitive edge (1 ed.).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Glickman, C. D. (1995).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 A developmental approach. Boston: Allyn and Bacon.
Goff, D. G. (2003). What do we know about good community college leaders: A study in leadership trait theory and behavioral leadership theory. (Report No. JC 030 281). Tampa, FL: Hillsborough Community College.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476456)
Greenberg, G., & Baron, R. (1997).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 Englewood Cliffs, N. J.:Prentice-Hill.
Gupta, A. K., Smith, K. G., & Shalley, C. E. (2006). The interplay between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49), 693-706.
Gurteen, D. (1998) . “Knowledge,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2(1) , 5–13.
Handy, C. (1988). Cultural forces in schools. In R. Glatter, M. Preedy, C. Riches, & M. Masterton. Understanding school management (p.107-116). Philadelphia : Open University Press.
Hanson, E. M. (2003).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Boston: Pearson Education.
Harris, T.E. (1984).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the role of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in the Modern World: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Business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Southeast Convention, 31st Hammond, L.A. (ERIC ED260397)
Hilliard, A., & Jackson, B. T. (2011). Current trends i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for student success plus facilities planning and design. Contemporary Issues in Education Research, 4(1), 1-8.
Hoy,W.K., & Miskel,C.G.(2005).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 Theory, Research, and Parctice. N.Y. :The McGraw-Hill Co.
Hofstede, G. (2001). Culture's consequences: Comparing values, behaviors,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across nations.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Hofstede, G., Neuijen, B., Ohayv, D. D., & Sanders, G. (1990). Measuring organizational cultures: 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tudy across twenty case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35(2), 286-316.
Huber, G. P. (1991).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The contributing process and the literatures. Organization Science, 2(1), 88-115.
Huysman, M. (2000). A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pproach to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Work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9(2), 133-145.
Jamieson, P., Fisher, K., Gilding, T., Taylor, P.G., &Trevitt, A. C. F. (2000).Place and space in the design of new learning environments.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 19(2) , 221-236.
Jöreskog, K.G., & Sörbom, D. (1989). Lisrel-7 user's reference guide. Mooresville, IN: Scientific Software.
Kao, J. J. (1991). Managing creativity.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 Hall.
Kenner, S. J. T. (2000). A case study of a high achieving middle school culture. Doctoral dissertation, Stephen F. Austin State University, Nacogdoches, Texas.
Kruger, V. (2001). Main school of TQM: The big five. The TQM Magazine, 13(3), 146-155.
Leithwood, K., Leonard, L., & Sharratt, L. (1998). Conditions fostering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n school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34(2), 243-276.
Leslie, D. C., & Malcom, M. (1992). Creating powerful brands-The strategic root to success in consumer, industrial and service markets. Oxford, Butterworth Heinemann.
Levine, D. U., & Lezotte, L. W. (1990). Unusually effective schools. Madison:National center for effective school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67016)
Li, C. R., Chu, C. P., & Lin, C. J. (2010). The contingent value of exploratory and exploitative learning for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39(7), 1186-1197.
Lines, R. (2005). How social accounts and participation during change affect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Journal of Workplace Learning, 17(3/4), 157-178.
Lunenberg, F. C., & Ornstein, A. C. (2008).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Concepts and practices (5th ed.). Belmont, CA: Thomson Higher Education.
Madaus, G. F., Airasian, P. W., & Kellaghan, T. (1980). School effectiveness:A reassessment of the evidence.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March, J. G. (1991).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Organization Science, 2(1), 71-87.
McCharen, B., Song, J., & Marten, J. (2011). School innovation: The mutual impacts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creativity. Educational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 Leadrership, 39(6), 676-694.
McNamara, S. (2004). A caring school culture in a standards-based era.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ittsburgh, Pennsylvania.
Moore, D. P. (2002). School building day. School Planning & Management, 41(5), 12- 13.
Northhouse, P. G. (2016). Leade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7th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OECD(2011). Learning environments for the 21st century. Retrieved from http://dx.doi.org/10.1787/9789264112308-4-en.
Owens, R. G., & Valesky, T. C. (2007).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n education: adaptive leadership and school reform. Boston, MA: Pearson/Allyn and Bacon.
Peterson, K. D. (2005). School culture,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leadership. Chung Cheng Educational Studies, 4(5), 63-103.
Purkey, S., & Smith, M. (1983). Effective schools: A review.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3, 427-452.
Quinn, R. E., & McGrath, M. R. (1985). The transformation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s: A competing values perspective. In P. J. Frost (Ed.), Organizational culture (pp. 315 -334).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Sallis, E. (1993).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in education. London:Philadelphia.
Sanoff, H. (2001). School building assessment method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learinghouse for Educational Facilities.
Schein, E. H. (1992).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 San Francisco, CA:Jossey-Bass.
Schein, E. H. (2004).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Schoen, L. T., & Teddlie, C. (2008). A new model of school culture: A response to a call for conceptual clarity. Philadelphia, PA: Taylor and Francis, Ltd.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799345)
Senge ,P. M. (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York: Doubleday.
Sergiovanni, T. J. (2001). The principalship: A reflective practice perspective (4th.). San Francisco, CA: Allyn and Bacon.
Sethia, N.K., & Glinow, M.A.V. (1985). Arriving at four cultures by managing the reward system. In R. H. Kilmann, M. J. Saxton & R. Serpa(Eds.), Gaining control of the corporate culture(pp.405)San Francisco:Jossey Bass.
Shalley, C. E., Gilson L. L.,&Blum T. C.(2000). Matching creativity requirements and the work environment:Effects on satisfaction and intentions to leav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43(2) , 215-223.
Sirmon, D. G., Hitt, M. A., & Ireland, R. D. (2007). Managing firm resources in dynamic environments to create value: Looking inside the black box.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32(1), 273-292.
Stanfield, A. W. (2009). Defining effective leadership: lead in whatever you do. Oklahoma, CA: Tate Publishing & Enterprises, LLC.
Stata, R. (1989).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The key to management innovation.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34, 63-74.
Swieringa, J., & Wierdsma, A . (1992). Becoming a leaomg organization: Beyond the learning curve. Boston, MA: Addison-Wesley.
Tanner, C. K., & Lackney, J. A. (2006). Educational facilities planning: Leadership, architecture, and management.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Tobin, D. R. (1993). Re-educating the corporation: Foundations for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Essex Junction, VT: Oline Wight.
Wallach, E. J.(1983).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s:The cultural match.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37,28-36.
Watkins, K.,&Marsick,V. J. (1993). Sculpting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Lesson in the art and science of systemic change.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
West-Burnham, J. (2009). Rethink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 From improvement to transformation. London: Continuum.
Withum, F. S., III. (2006). Educational facilities planning: A systems model (Doctoral dissertation, Duqesne University, Pittsburgh). Retrieved from http://media.cefpi.org/EFP_SystemsModel.pdf
Woodman, R.W., Sawyeer, J.E.,&Griffin, R.W.(1993). Toward a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creativ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8(4), 293-321.
Zhao, J., & Patricia, O. (2009). School innovative management model and strategies: The perspective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ment, 26(3), 241-25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