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國民小學校長創新領導、權力運用策略、 教師社群互動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作者:陳勇助
作者(外文):CHEN, YUNG-CHU
校院名稱:國立屏東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行政研究所
指導教授:黃靖文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8
主題關鍵詞:校長創新領導權力運用策略教師社群互動學校效能principals’ innovation leadershippower utilization strategiesteacher community interactionschool effectivenes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
  教育的成敗,攸關著整體國力的發展與提升,國民小學學校教育是培育人才的基本核心,校長為學校的領航者,如何讓國民小學校長以創新領導思維,透過權力運用策略的展現,以結合教師社群之互動力量,提升學校效能,確實是現今所有國民小學教育工作者重視的課題。
  本研究旨在瞭解高雄市公立國民小學校長創新領導、權力運用策略、教師社群互動與學校效能的現況,並針對不同背景變項在各變項上的差異情形加以探討;其次,分析四者之間的關係;最後本研究試圖對這些因素的影響進行驗證。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高雄市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為調查和分析的對象,編製「高雄市國民小學校長創新領導、權力運用策略、教師社群互動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調查問卷」進行調查,抽取高雄市64所公立國民小學682位國小教師為樣本,蒐集的資料以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Scheffe事後考驗法、Pearson 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與處理。
  本研究結果發現:校長創新領導對學校效能、權力運用策略、教師社群互動有正向且顯著的影響。權力運用策略和教師社群互動對學校效能有正向且顯著的影響。惟權力運用策略和教師社群互動在校長創新領導與學校效能之間未能產生中介角色。
  最後,依據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具體建議,俾供教育行政機關、國民小學及後續研究者之參考。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education is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 overall national strength. The elementary education is the basic core of cultivating talents. The principal is the leader of the school. How the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use innovative leadership thinking, demonstrate power strategies, and combine teacher community interaction to improve school effectiveness is indeed a topic that all elementary school educators pay attention to toda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status of principal innovation leadership, power utilization strategies, teacher community interaction,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of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in Kaohsiung City.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different effects of background variables on the four variables and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four variables. Finally, this study attempts to verify the impact of these factors.
  This study adopted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The samples were 682 teachers selected from 64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in Kaohsiung City.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in this study included: t-test, one-way ANOVA, Scheffe method, Pearson correlation, and th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rincipals’ innovation leadership has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 influences on school effectiveness, power utilization strategies, and teacher community interaction. Power utilization strategies and teacher community interaction hav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influences on school effectiveness. Power utilization strategies and teacher community interaction don’t play mediating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cipals’ innovation leadership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the end,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results to provide concrete advices for reference to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elementary schools, and follow-up researchers.
一、中文部分
丁文祺(2008)。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教師社群互動、教師專業實踐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丁導民(2008)。從組織學習觀點探討知識社群的知識分享模式。國防管理學報,29(1),53-72。
方麗娟(2011)。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與教師專業實踐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王宏彰(2012)。國民小學校長權力運用與學校組織氣候關係之研究─以處室主任政治行為與教師決策參與為中介變項(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王慧秋(2000)。桃園縣國民小學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甘育萍(2007)。國民小學校長營造教師社群行為與教師專業社群表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史美奐(2003)。國中教師創新教學專業能力之研究-以臺北市國民中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江文吉(2012)。校長靈性領導、教師領導、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江志正(2000)。國民小學團體動力、組織學習、學校發展策略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江岷欽(1993)。組織分析。台北市:五南。
江岷欽、林鍾沂(1999)。公共組織理論。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江澈(2007)。私立高級中學校長競值領導、教師專業承諾、組織創新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私立高中有效經營模式之建構(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江滿堂(2008)。國民小學校長多元領導型態、團體動力、學校組織文化特質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朱奉莉(1995)。企業文化、政治影響力與績效評估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呂生源(2000)。國民小學行政組織再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未出版,台北市。
何文純(2007)。國民小學社會資本與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何姿瑩(2007)。國民小學校長權力運用之研究—以領導卓越國小校長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宋鎮照(2000)。團體動力學。台北市:五南。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第五版)。台北市:五南。
吳百祿、鄭彩鳳(2005)。學校領導的理念與省思。學校行政,40,1-16。
吳秉恩(2006)。組織行為學。台北市:華泰文化。
吳勁甫(2008)。競值架構應用在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學校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吳清山(1997)。學習型組織理論及其對教育革新的啟示。國教月刊,43,1-7。
吳清山(1998)。學校效能研究。台北市:五南。
吳清山(2004)。學校行政研究。臺北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吳清山(2005)。學校創新經營方案之建構。中等教育,56(3),4-26。
吳清山(2014)。教育概論。台北市:五南。
吳清山、林天祐(2002)。學校組織再造。教育研究月刊,96,115。
吳清山、林天祐(2003)。創新經營。教育資料與研究,53,134-135。
吳清基(1990)。精緻教育的理念。台北市:師大書苑。
吳清基(1999)。教育與行政。台北市:師大書苑。
吳慧蘭(2016)。新北市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李明來(2008)。國小校長領導風格、權力運用與教師組織變革支持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李建居(2013)。創新領導、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行銷策略之調節效果(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李重毅(2012)。校長分布式領導、教師專業社群運作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李貞儀(2011)。國民小學校長變革領導、教師組織信任、教師組織公民行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李健銘(2003)。國小校長課程領導行為及其權力運用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李瑞娥(2004)。國民學校終身學習文化、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學習型學校模型之建構(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濟慧(2001)。線上家教網:國中生數學學習社群(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麗珍(2011)。國小校長分散式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周淑卿(2001)。課程決定的賦權迷思-集中化與離中化的探討。教育研究集刊,7(47),91-106。
林月盛(2003)。國民中學教改壓力、組織衝突、權力運用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文勝(2006)。桃園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林玉卿(2003)。高雄及台南地區國中國文教師教學創新與研習活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志成 (2004)。教師會組織運作與學校文化。現代教育論壇,10,529-551。
林明地(1999)。學校革新成功的關鍵:永不滿足於現狀的學習動力。教育研究月刊,67,2-17。
林明地、楊振昇、江芳盛譯(2000)。教育組織行為。台北市:揚智。
林明地(2005)。校長領導、權力運用與關懷專業。教育研究月刊,132,59-69。
林忠仁(2010)。國民小學校長分佈領導、灰猩猩效應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林貞伃(2007)。國民中學教師教學反省、教學分享與教學創新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
林俊傑(2010)。國民中學校長多元型模領導、教師領導、學校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純宇(2013)。國民小學校長創新領導之個案研究─以一所Innoschool全國學校經營創新獎獲獎學校為例(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林梓鈴(2008)。桃竹苗四縣市國民小學校長領導權力運用方式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逸青(2003)。國中校長權力運用策略、衝突管理策略與學校效能之關係:微觀政治分析(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林貴芬(2017)。國民小學校長真誠領導、教師心理資本、學校信任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欽榮(2004)。組織理論與管理。台北市:揚智。
林雅騏(2015)。社群領導人之雁行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新發(2003)。郊區型國民中小學經營創新策略及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台北市: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林瑞昌(2006)。以專業社群概念內涵為核心的教師專業發展策略。熱情卓越新典範,67-76。台北市:台北教育大學。
周昌柏(2007)。國小全面品質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48,66-86。
紀智隆(1994)。國民小學校長領導權力運用與教師接受學校行政決定意願之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校,台南市。
洪小媚(2004)。在教育改革過程中教師專業自主與校長權力之扞格(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洪啟昌(2001)。臺北縣國民小學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洪經綸(2010)。校長溝通行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臺北縣小型國民小學為例校長溝通行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臺北縣小型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柯嚴賀(2007)。國民小學團體動力、組織價值、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柳雅梅譯(2006)。學校是專業的學習社群:專業發展的合作活動與策略。台北市:心理。
范熾文(2002)。國小校長領導行為、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組織績效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范慶鐘(2011)。國民小學校長多元架構領導、學校組織健康、教師專業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胡銘浚(2015)。國民小學校長教導型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學校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涂保民(2004)。從學習理論的觀點看資訊科技對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的影響。康寧學報,5,39-62。
涂富焜(2013)。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徐易男(2009)。國民小學公共關係、組織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倪靜貴(2007)。高級中學校長創新領導表現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孫志麟(2008)。學校本位教師評鑑的實踐與反思。教育實踐與研究,21(2),63-94。
孫俊傑、龔心怡(2010)。國民中學兼任行政職務教師情緒勞務、教師自我效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18,31-64。
孫德修(2002)。我國政府機關主管領導行為、向下影響策略與領導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秦夢群(2016)。教育領導理論與模式(第三版)。台北市:五南。
張仁家、林虹妙(2005)。高職學校創新經營的內涵與策略比較。發表於國立政治大學主辦,2005第3屆創新與創造力研討會。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
張君強(1999)。專業服務業知識管理之研究-以會計師事務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張明輝(2002)。學校經營與管理研究:前瞻、整合、學習與革新。臺北市:學富文化。
張明輝(2009)。學校經營與管理新興議題研究。台北市:學富。
張坤宏(2016)。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學校公共關係、組織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張奕華(1997)。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張奕華、顏弘欽(2012)。國民小學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之關聯性。學校行政,79,178-198。
張盈霏(2006)。國民中學校長科技領導、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張淑珠(2007)。輔導員學習社群專業發展之研究—以彰化縣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輔導團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張國強(2009)。臺中縣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張瑞村(1998)。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校長領導行為、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張德銳(2000)。教育行政研究。台北市:五南。
張德銳、王淑珍(2010)。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在教學輔導教師制度中的發展與實踐。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1(1),61-90。
張韶蘭(2015)。互動行銷、價值共創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智慧資本之調節效果(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張慶勳(1996)。國小校長轉化、互易領導影響學校組織文化特性與組織效能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慶勳(2005)。教育研究方法:理論、研究與實際的融合。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學報,23,1-29。
張慶勳(2011)。校長領導與優質學校組織文化之型塑。教育研究,202,14-22。
連俊智(2011)。國民小學學校領導社群及其相關因素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教育部(2003)。創造力白皮書。2015年12月2日取自:https://depart.moe.edu.tw/ed2700/News_Content.aspx?n=610D3420E334D5EF&sms=B64EDFC9507A06FA&s=6AD1C070596F82A6/教育部創造力教育白皮書.pdf
郭進隆(譯)(1994)。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臺北市:天下。
許德便(2012)。國民中學校長服務領導、教師教學創新、社群互動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許嘉政(2010)。國民小學校長權力資源運用、學校權力文化與學校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許籐繼(2000)。學校組織權力重建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文彥(2007)。學校權力結構之研究:新制度論的觀點(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玉玫(2013)。國民小學校長多元架構領導、教師領導與 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陳怡君(2013)。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教師專業發展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陳美玉(2005)。師資生個人知識管理及其對專業學習與發展影響之研究。師大學報,50(2),181-202。
陳建志、謝秉蓉(2008)。國民小學知識管理缺口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17,83-110。
陳奕翔(2012)。國民小學校長權力運作策略、組織生命週期與組織架構類型對學校效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陳素貞(2011)。高雄市國民中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組織學習與教學效能關係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惠茹(2010)。國民小學校長服務領導行為與學習型組織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新北市。
陳瑞成(200)。國小校長創新領導實踐與反思之自傳研究─以兩個InnoSchool 全國學校經營創新獎方案為例(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陳燕慧(2001)。國民小學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曾文鑑(2010)。國民小學校長領導架構取向、教育人員組織認定與學校效能之關係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曾兆興(2012)。國小校長創新領導、教師創意教學與學校績效管理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黃宗顯(1999)。學校行政對話研究-組織中影響力行為的微觀探討。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黃宗顯(2008)。學校領導:新理論與實踐。台北市:五南。
黃宗顯、鄭明宗(2008)。「教育部校長領導卓越獎」中小學得獎校長之創新性領導作為及其啟示。當代教育研究,16(4),109-153。
黃坤政(2000)。教評會之實施對國小校長權力運用策略影響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黃坤謨(2008)。國民小學校長多元智能領導、教師工作投入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黃美芳(2008)。台南縣國民中學教師社群互動、自我導向學習與教學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秀霜(2013)。公立高中校長教學領導、教師社群互動、學校創新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彥超(2010)。校長與教師權力運用策略之微觀政治分析。教育行政論壇,2(1),119-145。
黃哲彬、洪湘婷(2005)。創新經管理與學校創新經營。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1,2-21。
詹子弘(2011)。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品質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台科技大學,台中市。
葛珍珍、康自立(2007)。臺灣地區高級職業學校學校效能之探討。大漢學報,22,113-133。
葉天賞(2001)。國民中學校長溝通行為與學校效能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葉惠文(2009)。國民中學校長領導權力運用、學校組織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中部地區六縣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楊昌明(2011)。國中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楊淙富(2012)。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楊智先(2007)。教師社群互動、工作希望感受與創新性轉化之關係:量化模式建構與典範案例分析(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楊國德(2000)。學習型組織的研究與創新。成人教育雙月刊,53,27-34。
廖勝能(2001)。學校組織創新氣氛與知識管理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台南市。
蔡文杰(2007)。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組織特性發展與學校效能展現關係之研究-以有機化組織觀點為例(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蔡美娟(201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社群互動、自我導向學習與工作投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蔡金柱(2013)。國民小學校長權力運作、學校組織變革、行政效能與競爭優勢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蔡培村(1985)。國民中小學校長的領導特質、權力基礎、學校組織結構及組織氣候與教師工作滿足關係之比較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蔡培村(1998)。學校經營與管理。高雄市:麗文。
蔡培村、武文瑛(2004)。領導學。高雄市:麗文。
蔡進雄(2000)。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學校文化與學校校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蔡進雄(2004)。揮別英雄式領導-論後英雄式領導在學校行政之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17,25-31。
蔣君儀(2005)。國民小學校長服務領導與學校文化表徵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鄭燕祥(2006)。教育模式轉變:效能保證。台北市:高等教育。
鄭彩鳳(2008)。學校行政研究:理論與實務。高雄市:麗文。
鄭進丁(1990)。國民小學校長運用權力策略、行政溝通與學校組織氣氛之關係(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鄭福妹 (2006)。偏遠地區小型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以臺北縣特色學校方案參與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劉明玉(2011)。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對個人-工作契合度之影響以工作壓力為干擾變數(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劉佩如(2014)。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創新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大學,台北市。
劉金玲(2013)。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協作領導與學校效能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劉春榮(1993)。國民小學組織結構、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盧偉斯(1996)。組織學習的原裡與實際-組織溝通觀點。人事月刊,23(4),24-43。
歐用生(1998)。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市:師大書苑。
歐陽岷(2010)。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賴永和(2011)。國民小學領導卓越校長的權力運用之個案研究—以荀子政治策略觀點探析(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師範大學,高雄市。
賴協志(2008)。高雄縣國小校長服務領導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駱奕穎(2011)。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教師學習社群與創新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蕭美萍(2011)。彰化縣國民小學校長服務領導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薛凱方(2005)。大學生學習社群互動與生活適應、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謝文全(2007)。教育行政學(三版)。台北市:高等教育。
謝月香(2012)。國民小學校長創新領導、教師知識管理與學校組織績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謝金青(1997)。國民小學學校效能評鑑指標與權重體系之建構(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濮世緯(2003)。國小校長轉型領導、學校文化取向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戴菊鄉(2014)。國民中學校長創新領導、教師工作壓力適應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簡嘉誠(2001)。領導風格型態、創造力人格特質搭配對組織承諾與創新績效影響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顏士程(2007)。國民小學組織變革、校長權力基礎運用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顏朱吟(2008)。大學校院行政人員工作價值觀、自我效能、經驗學習與工作競爭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顏秀如(2006)。國民中小學創新經營與競爭優勢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鐘巧如(2016)。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教師社群運作與學生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二、英文部分
Amabile,T. M. (1996). Creativity in context.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Amabele, T. M. (1997). Motivating creativity in organizations: On doing what you love and loving what you do.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40(1), 53.
Allen, J., Fairtlough, G., & Heinzen, B. (2002). The power of the tale. London: Wiley.
Alper, E. (2007). Increasing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s of Turkish academicians: Mediating role of trust in supervisor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justice and citizenship behaviors. 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 22(3), 257-270.
Bolman, L. G., & Deal, T. E. (1984). Modern approaches to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organization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Barnes, D. W. (200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type, corporate culture and hierarchical position and the use of power and influence tactics in project planning.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Idaho, United States -- Idaho. Retrieved November 16, 2008, from ProQuest Digital Dissertations database. (Publication No. AAT 3080256).
Bash, L., & Coulby, D. (1989). The education reform Act: Competition and control. London: Cassell.
Beck, L. G., & Murphy, J. (1994). Ethic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program: An expanding role. Calif: Corw i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lase, J. & Anderson, G. (1995). The Micro-politics of educational leadership: From control to empowerment. London: Readwood Books.
Bolman, L. G., & Deal, T. E. (2003). Reframing organization: Artistry, choice and leadership (3rd ).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Botha, R. J., & Makoelle, T. M. (2012). Exploring practices determining school effectiveness: A case study in selected South African secondary schoo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Sciences, 4(2), 79-90.
Bourdieu, P. (2001). Masculine domination, trans. Richard Nice.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ity Press.
Brian, T. G., Stanley, G. H., Achilles, A. A., & Christopher, L. S. (2009).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effectiveness: A study of values, attitudes, and organizational outcomes.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62(7), 673-685.
Burns, J. M. (1978). Leadership. New York: Harper & Row.
Burns, T., & Stalker, G. M. (1994). The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heng, Y. C. (1991). Leadership style of principals and organizational process in secondary school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29(2), 25-37.
Cheng, Y. C. (1994). Principal’s leadership as a critical factor for school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multi-levels of primary schools.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5(3), 299-317.
Cheng, Y. C. (1996).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based management: A mechanism for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 The Falmer Press.
Clegg, S. R. (1989). Frameworks of Power.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
Davis, G, A., & Thomas, M. A. (1989). Effective schools and effective teachers. Boston: Allyn & Bacon.
Day, C., Harris, A., & Hadfield, M. (2001). Challenging the orthodoxy of effective school leadership.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adership in Education, 4(1), 39-56.
Dabney, M. S. J. (2008). Show me that you care: The presence of relational trust between a principal and teachers in an urban school.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master’s thesis). University of Ohio State, Columbus.
Daft, R. L., & Becker, S. W. (1978). The innovative organization. New York: Elsevier.
Damanpour, F. (1991).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 Meta-Analysis of Effects of Determinants and Moderator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4, 555-590.
Drucker, P. F. (1995). Managing in a time of great change. New York: Penguin.
Engestrom, Y. (1999). Activity theory and individual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Y. Engestrom, R. Miettinen & R. L. Punamaki (Eds.), Perspectives on activity theory, 19-38.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airholm, G. W., & Fairholm, B. C. (1994). Sixteen power tactics principals can use to improve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Nassp Bulletin.
French, W.L., & Bell, C.H. (1995).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Behavioral science interventions for organization improvement, 5th ed.,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Englewood Cliffs, NJ.
Gallivan, M. J. (2003). The influence of software developers’ creative style on their attitudes to assimilation of a software process innovation.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40, 443-465.
Garvin, D. A. (1993). Building a learning organiz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4(4), 78-91.
Gay, L. R. (1992). Educational research: 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New York: Merrill.
Greene, C. S., & Harich, K. R. (1996). The strategic relevance of innovation: A pedagogic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Business, 71, 257-263.
Hammer, M., (1990). Reengineering work: Don't automate, obliterat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04-112.
Hawki, C. L. (2005). Applying the elements of translation to understanding the politics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Benedictine University, U.S.A.
Hord, S. M. (2004).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n overview. In S. M. Hord(Eds.), Learning together, leading together: Changing school through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pp. 5-14).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Hull, F. , & Hage, J. (1982). Organization for innovation: Beyond Burns and Stalker’s organic type, Sociology, 16, 564-577.
Hersey P., & Natemeyer, W. (2002). Situational leadership, perception and the impact of power. Organizational Studies ,4(4), 418-428.
Hoy, W. K., & Miskel, C. G. (2005).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7th). New York: Random House.
Huysmans, J. (2006). The politics of insecurity. London: Routledge.
Kipnis, D., Schmidt, S. M., & Wilkinson, I. (1980). Intra-organizational influence tactics: Exploration in getting one’s way.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5, 440-452.
Kirton, M. J. (1976). Adaptors and innovators: A description and measur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1, 622-629.
Leithwood, K., & Riehl, C. (2003). What do we already know about successful school leadership?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Annual Conference, 21-25.
Lejeune, C., & Vas, A. (2009).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effectiveness in business schools: a test of the accreditation impact. The Journal of Management Development, 28(8), 728-741.
Leslie, G. (2002). The power of school culture. Leadership, 32(2), 32-35.
Lewis, J. (2002). Cultural studies: The basics. London : Sage.
Lukes, S. (2005). Power: A radical view. (2nd ed). New York : Palgrave Macmillan.
Nonaka, I., & Takeuchi, H. (1995). 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sland, J. S., Kolb, D. A., & Rubin, I. M. (200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 experiential approach.NJ: Prentice Hall.
Poter, A. M. S. (1986). School climate and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power strateg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Dakota, ND.
Rhodes, M. (1961). An analysis of creativity. The Phi Delta Kappan, 42, 305-310.
Robbins, S. P. (2003).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0th ed). NJ: Prentice-Hall.
Rowan, B. (1985). The assessment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M. J. Regina(ed.), Reaching for excellence an effective schools sourcebook. Washington: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Senge, P. M. (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York: Currency Doubleday.
Shipman, M. (1990). In search of learning. Oxford: Blackwell.
Sveiby, K. E. (2012). Challenging the innovation paradigm. Helsinki:Routledge.
Teddlie, C. (2005). Methodological Issues Related to Causal Studies of Leadership: A Mixed Methods Perspective from the USA. Educational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 Leadership, 33(2), 211-217.
Westheimer & Cuban, (1998). Among school teachers: Community autonomy and ideology in teachers' w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New York.
Woodman, R. W., & Schoenfeldt, L. F. (1990). An interactionist model of creative behavior.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24, 279-290.
Yukl, G. A. & Taber, T. (1983). The effective Use of Managerial Power. Personnel, March-April, 37-44.
Yukl, G. A. (2010).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7th ed). NJ: Prentice-Hall.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