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禮記》理想政治研究
作者:譚澎蘭
作者(外文):peng-lan Tan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汪志勇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2
主題關鍵詞:禮記理想政治德治禮治孝治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9
論及傳統儒家經世思想,其實踐理想的價值取向,固當由孔子的修己而修人,一路發展到安百姓的社會關懷。此一經世精神,由孟荀一脈遞衍,在《禮記》中得到系統化的規劃,建立了理論與實務並行的完整架構。本文試圖由《禮記》的政治思想中,歸納出《禮記》所談論的理想政治型態─德治、禮治與孝治,並由此理想化的政治模式中,體現儒家對政治的期許。
本論文內文分為七章:
第一章「緒論」,包括二部分。第一部分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的範圍與方法,以及各章研究重點的說明。第二部分進入本論文「《禮記》的理想政治」的社會背景分析,旨在說明不同的組織型態會產生不同的的政治思想。唯有當社會組織發展進化到以人文考量為政治運作核心的王權政治階段以後,才有可能提供予理想政治發展所需的環境與討論議題的空間。
第二章探討理想政治的思想系統基礎。本章分別從孔、孟、荀三位先秦儒家代表人物的人性論及天道觀,研探德治、禮治的價值根源與政治的本源。再由《禮記》的人性依據與天道觀念,探視其思想路徑與先秦儒者以及道家、陰陽家間的關係,從而建構出德治、禮治與孝治理想的人性根源及形上依據。
第三章探討理想政治觀念的形成。分別由德、禮、孝字觀念的演變,探視《禮記》思想中,依此三字為核心所發展出的德治、禮治與孝治理想的形成過程。
第四章:本章由理想政治的基本觀念與基礎,分別探討《禮記》德治、禮治與孝治理想的特徵,了解此種政治的理念及其特色,進而得知推動這些理想政治的重要條件及其所欲達成的目標。
第五章:《禮記》對理想政治型態的設計包括了恆久之至道的觀念性社會規劃,以及與時俱變的制度化具體方案。後者主要從〈王制〉、〈月令〉二篇探討《禮記》的施政綱領,以見《禮記》制度化的具體方案與理想。觀念性的社會規劃則由〈禮運篇〉大同小康理想,分別探視其理論要旨,並由大同與小康之治的設計,探視此一系統化政治理想的規劃及其實踐之方。
第六章旨在探究《禮記》架構理想政治的過程中,所可察舉出的幾項影響深遠而有價值的觀點。分別由五個面向探討,其一是以賢舉才的用人標準;其二是以民為本的施政考量;其三是反身而誠的文化教養;其四是上下相應的君臣關係;其五是取代宗法的以孝治國。這些觀點不但表彰了儒家政治思想的特色,對於後世政治思想,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七章為結論,首先針對本論文所研究的德治、禮治與孝治觀念中,整理出理想政治的最高目標,並由個人、社會與國家三個層次分別論述。最後則檢討《禮記》的理想政治本身所可開創的新局與所面臨的困境,以為現實社會提供可資參考的借鑑。
參考書目
壹、 專書:
一、 經類:
(一) 禮類:
《大戴禮記》 戴德《四部叢刊正編》 臺北.商務 民國六十八年
《大戴禮記解詁》 王聘珍 臺北.文史哲 民國七十五年四月
《五禮通考》 秦蕙田 臺北.聖環 民國八十三年五月
《周禮》 《十三經注疏本》 臺北.藝文 民國七十年一月
《儀禮》 《十三經注疏本》 臺北.藝文 民國七十年一月
《禮記》 《十三經注疏本》 臺北.藝文 民國七十年一月
《禮記集說》 陳澔 臺北.世界 民國六十八年九月
《禮記集解》 孫希旦 臺北.文史哲 民國六十一年十月
《續禮記集說》 杭世駿 臺北.明文 民國八十一年七月
《二十世紀中國禮學研究論集》陳其泰等編 北京.學苑 1998年6月
《三禮研究論集》 李曰剛等 臺北.黎明 民國八十年一月
《中國古禮研究》 鄒昌林 臺北.文津 民國八十一年九月
《中庸形上思想》 高柏園 臺北.東大 民國七十七年new window
《中庸誠的哲學》 吳怡 臺北.東大 民國七十三年三月new window
《古代生命禮儀中的生死觀》 林素英 臺北.文津 民國八十六年八月
《古代祭禮中之政教觀》 林素英 臺北.文津 民國八十六年九月
《古禮今談》 周師一田 臺北.萬卷樓 民國八十一年五月
《周官之成書及其反映的文化與時代新考》 金春峰 臺北.東大 民國八十二年十一月
《夏小正析論》 莊雅州 臺北.文史哲 民國七十四年五月new window
《談禮》 周師一田 臺北.萬卷樓 民國八十七年
《儒家的理想國─禮記》 周師一田 臺北.時報文化 民國八十七年七月
《禮的反思》 李雲光 作者自印本 民國八十一年七月
《禮記之天地鬼神觀探究》 方師俊吉 臺北.文史哲 民國七十四年三月
《禮記今註今譯》 王夢鷗 臺北.商務 民國七十三年一月
《禮記校證》 王夢鷗 臺北.藝文 民國六十五年十二月
《禮記漫談》 劉松來 臺北.頂淵 民國八十六年八月
《禮學新探》高師仲華 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中文系 1963年1月
(二) 其他經類
《十三經概論》 蔣伯潛 臺北.中新 民國六十六年四月
《四書章句集注》 朱熹 臺北.大安 民國八十三年十一月
《左傳》 《十三經注疏本》 臺北.藝文 民國七十年一月
《孝經》 《十三經注疏本》 臺北.藝文 民國七十年一月
《周易》 《十三經注疏本》 臺北.藝文 民國七十年一月
《尚書》 《十三經注疏本》 臺北.藝文 民國七十年一月
《孟子》 《十三經注疏本》 臺北.藝文 民國七十年一月
《春秋經傳集解》 杜預 臺北.新興 民國六十七年三月
《書經集註》 蔡沈 臺北.新陸 民國六十七年十一月
《詩經》 《十三經注疏本》 臺北.藝文 民國七十年一月
《詩集傳》 朱熹 臺北.中華 民國五十八年十一月
《揅經室集》 阮元 《叢書集成初編》 北京.中華 1991年
《論語》 《十三經注疏本》 臺北.藝文 民國七十年一月
《左傳會箋》 竹添光鴻 臺北.廣文 民國五十八年十月
《春秋左傳注》 楊伯峻 高雄.復文 民國八十年九月
《春秋左傳研究》 童書業 上海.人民 1980年10月
《尚書今註今譯》 屈萬里 臺北.聯經 民國七十三年七月
《孟子譯注》 楊伯峻 臺北.源流 民國七十二年九月
《詩經今注》 高亨 臺北.里仁 民國七十年十月
《詩經通釋》 王師靜芝 新莊.輔大文學院 民國六十六年十二月
《詩經詮釋》 屈萬里 臺北.聯經 民國七十二年二月new window
《群經述要》 高師仲華主編 臺北.黎明 民國六十八年十月
《論語譯注》 楊伯峻 臺北.源流 民國七十一年十月
(三) 小學類
《西清古鑑》 梁詩正 臺北.大通 民國七十二年五月
《說文解字注》許慎著/段玉裁注 臺北.黎明 民國六十五年十二月
《說文解字注箋》 徐灝箋 臺北.廣文 民國六十一年四月
《說文通訓定聲》 朱駿聲 臺北.藝文 民國六十年九月
《說文繫傳》 徐鍇 臺北.華文 民國六十年五月
《卜辭通纂》 郭沫若 不載出版社與年代
《卜辭通纂考釋二》 郭沫若 不載出版社與年代
《三代吉金文存》 羅振玉 臺北.文華 民國五十九年
《文始》 章太炎 臺北.中華 民國六十九年十一月
《甲骨文字研究》 郭沫若 大東 民國二十年五月
《甲骨文字集釋》 李孝定 臺北.中研院史語所 民國七十一年六月
《甲骨文選讀》 李圃編選 臺北.大通 民國七十一年八月
《甲骨金文與古史新探》 蔡運章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1996年10月
《金文詁林》 周法高 香港中文大學 1974年
《金文總集》 嚴一萍 臺北.藝文 民國七十二年十二月
《金文編金文續編》 容庚 臺北.洪氏 民國六十三年九月
《周代金文圖錄及釋文》 郭沫若 臺北.大通 民國六十年三月
《說文解字集注》 蔣人傑編 上海.古籍 1996年10月
《殷虛卜辭綜述》 陳夢家 臺北.大通 民國六十年五月
《殷墟粹編》 郭沫若 臺北.藝文 民國五十九年
《殷墟粹編考釋》未著錄作者出版社與年代(成大圖書館借印自臺大)
《殷墟書契前編》 羅振玉 臺北.藝文 民國四十八年
《殷墟書契前編集釋》 葉玉森 臺北.藝文 民國五十五年十月
《殷墟書契續編》 羅振玉 臺北.藝文 民國六十一年
《殷墟書契續編研究下》 嚴一萍 臺北.藝文 民國六十七年十月
《積微居金文說》 楊樹達 北京.中華 1997年12月
二、 史類
《史記》 司馬遷 臺北.文馨 民國六十四年十月
《考信錄》 臺北.世界 民國六十八年十月
《汲冢周書》 孔晁註 《四部叢刊正編》 臺北.商務 民國六十八年
《宗法小記》 程瑤田 《續修四庫全書》 上海.古籍 1995年
《春秋大事表》 顧棟高 臺北.鼎文 民國六十三年十月
《國語》 韋昭注 臺北.漢京 民國七十二年十二月
《通典》 杜佑 北京.中華 1988年
《漢書補注》 王先謙 臺北.藝文 不載年代
《舊唐書》 劉煦 臺北.鼎文 民國八十一年五月
《戰國策》 高誘注 臺北.中華 70年
《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 顧頡剛 臺北.文史哲 民國七十八年十月
《中國上古史專題研究》 王仲孚 臺北.五南 民國八十五年十二月new window
《中國上古史新探》 潘英 臺北.明文 民國七十四年三月
《中國上古史稿─兩周編之一》 臺北.中研院史語所 民國七十四年
《中國古代史》 夏曾佑 臺北.商務 民國五十七年十月
《中國青銅時代》 張光直 臺北.聯經 民國七十二年四月new window
《中國青銅時代第二集》 張光直 臺北.聯經 民國七十九年十一月new window
《古史新探》 楊寬 北京.中華 1965年
《古史辨》 顧頡剛等 臺北.藍燈 民國七十六年
《史林雜識初編》 顧頡剛 不載出版 不著年代
《西周史》 許倬雲 臺北.聯經 民國七十三年十月
《求古編》 許倬雲 臺北.聯經 民國七十一年六月
《春秋史》 童書業 臺北.臺灣開明 民國六十四年十一月
《國語譯注辨析》 董立章 廣州.暨南大學 1993年5月
三、 子書與思想類
《白虎通》 班固 《叢書集成簡編》 臺北.商務 民國五十五年
《老子王弼注》 石田羊一郎刊誤 臺北.河洛 民國六十三年十月
《日知錄集釋》顧炎武著/黃汝誠集釋 《四部備要》臺北.中華 民國七十年
《呂氏春秋》 《四部備要》 臺北.中華 民國七十年
《春秋繁露》 董仲舒 《四部備要》 臺北.中華 民國七十年
《晏子春秋》 《四部備要》 臺北.中華 民國七十年
《荀子集解》 王先謙 臺北.藝文 民國六十六年二月
《淮南子》 劉安著/高誘注 《四部備要》臺北.中華 民國七十年
《莊子集釋》 郭慶藩編 臺北.萬卷樓 民國八十二年三月
《管子》 《四部備要》 臺北.中華 民國七十年
《墨子閒詁》 孫詒讓 臺北.世界 民國六十四年三月
《韓非子》 韓非 《二十二子》 臺北.先知 民國六十五年
《中西哲學思想中的天道與上帝》 李杜 臺北.聯經 民國六十七年十一月
《中國文化新論》 劉岱總主編 臺北.聯經 民國七十二年四月
《中國古代人學思想概要》 肖萬源、徐遠和主編 北京.東方 1994年
《中國古代崇祖敬天思想》 王祥齡 臺北.學生 民國八十一年二月
《中國政治思想史》 蕭公權 臺北.聯經 民國七十一年三月
《中國政治思想史》 薩孟武 臺北.三民 民國七十八年十月
《中國思想史》 馮友蘭 不載出版 不著年代
《中國思想史》 錢穆 臺北.學生 民國七十一年三月
《中國思想通史》 侯外廬 北京.人民 1957年3月
《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 段昌國等譯 臺北.聯經 民國七十四年十一月
《中國思想史論集》 徐復觀 臺北.學生 民國七十七年二月
《中國倫理思想史》 唐宇元 臺北.文津 民國八十五年八月
《中國哲學史》 勞思光 香港.友聯 1980年6月
《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 唐君毅 香港.新亞研究所 民國六十七年四月
《中國哲學發展史─秦漢》 任繼愈主編 北京.人民 1985年2月
《中國傳統價值觀詮釋學》 劉翔 上海.三聯 1996年2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一、二》 錢穆 臺北.東大 民國六十五年六月
《王權與神權》 李向平 遼寧.遼寧教育 1991年9月
《心體與性體二》 牟宗三 臺北.正中 民國五十九年六月new window
《孔子思想研究論集一》 周林根 臺北.黎明 民國七十二年一月
《孔孟荀哲學》 吳康 臺北.商務 民國七十六年十月
《古代宗教與倫理》 陳來 上海.三聯 1996年3月
《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 陳鼓應 臺北.商務 民國六十一年一月
《西方近代思想史》 Baumer包默著/李日章譯 聯經 民國七十七年五月
《老莊思想論集》 王煜 臺北.聯經 民國六十八年十二月
《先秦之仁義禮說》 方穎嫻 臺北.文津 民國八十五年五月
《先秦政治思想史》 梁啟超 上海.上海書店 1990年12月
《先秦諸子的若干研究(附先秦諸子思想概要)》 杜國庠 不載出版與年代
《先秦儒學史概論》 王志躍 臺北.文津 民國八十三年十月
《《呂氏春秋》與《淮南子》思想研究》牟鍾鑒 山東.齊魯 1987年9月
《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李明輝主編 臺北.中研院文哲籌備處 民國八四年
《宗法天命與春秋思想初探》 陳錫勇 臺北.文史哲 民國八十一年八月
《周秦時代理想國探索》 姜建設 鄭州.中州古籍 1998年9月
《兩漢思想史》 徐復觀 臺北.學生 民國六十五年六月
《兩漢哲學》 周紹賢 臺北.文景 民國六十七年四月
《近世中國經世思想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研院近史所 民國七十三年四月
《思想與人物》 林毓生 臺北.聯經 民國七十二年八月
《政道與治道》 牟宗三 臺北.廣文 民國六十三年七月new window
《春秋戰國時代尚賢政治的理論與實際》 黃俊傑 問學 民國六十六年九月
《荀子思想研究》 周群振 臺北.文津 民國七十六年四月
《高明孔學論叢》 高師仲華 臺北.黎明 民國七十五年二月
《原始儒家考述》 吳龍輝 臺北.文津 民國八十四年五月
《拿捏分寸的思考:荀子古代思想新論》 蔣錦昌 臺北.唐山 民國八十五年九月
《莊老通辨》 錢穆 臺北.東大 民國八十年十二月
《經世思想與文學經世》 林保淳 臺北.文津 民國八十年十二月
《陰陽五行及其體系》 鄺芷人 臺北.文津 民國八十一年十二月new window
《董仲舒與西漢學術》李威熊 臺北.文史哲 民國六十七年六月
《歷史哲學》 牟宗三 臺北.學生 民國七十三年二月new window
《歷史與思想》 余英時 臺北.聯經 民國六十五年九月
《儒法思想論集》 王曉波 臺北.時報 民國七十二年
《儒家政治思想與民主人權》 徐復觀 臺北.學生 民國七十七年九月
《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結》 張德勝 臺北.巨流 民國七十八年九月
《儒家禮樂之道德思想》 林安梧 臺北.文津 民國七十七年十一月
《儒道天論發微》 傅佩榮 臺北.學生 民國七十四年十月
《儒學的危機與嬗變》 房德鄰 臺北.文津 民國八十一年一月
《儒學傳統與文化創新》 黃俊傑 臺北.東大 民國七十二年二月
《儒學與中國傳統社會之哲學省察─以「血緣性縱貫軸」為核心的理解與詮釋》 林安梧 臺北.幼獅 民國八十五年四月new window
《儒學發展的宏觀透視》 杜維明主編 臺北.正中 民國八十六年七月
四、 社會文化類
《人性與自我修養》 杜維明 臺北.聯經 民國八十一年六月new window
《人格心理學》 余昭 臺北.三民 民國七十年六月
《人類社會的形成和原始社會形態》 蔡俊生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1988年9月
《人觀、意義與社會》 黃應貴主編 臺北.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 民國八十二年四月
《士與中國文化》 余英時 上海.人民 1987年12月
《文化人類學》 林惠祥 臺北.商務 民國五十五年二月
《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 徐復觀 臺北.商務 民國七十三年四月
《中國文化史》 柳詒徵 上海書店 1990年12月
《中國文化源流探索》 徐山 上海.三民 1992年6月
《中國文明史》 地球出版社 臺北.地球 民國八十年十二月
《中國古代社會史》 李宗侗 臺北.文化大學 民國七十六年六月
《中國古代社會發展史論》 田昌五 山東.齊魯 1992年
《中國社會思想史》 楊懋春 臺北.幼獅 民國七十五年五月
《中國社會與宗教》 鄭志明 臺北.學生 民國七十五年七月
《中國傳統文化再檢討》 不載作者 臺北.谷風 民國七十六年九月
《中華文化通志─政德志》 葛荃 上海.人民 1998年10月
《中華文化通志─社會理想志》 陳谷嘉等 上海.人民 1998年10月
《古代社會與國家》 杜正勝 臺北.允晨 民國八十一年十月
《巫術、科學與宗教》 Bronislaw Malinowski馬凌諾斯基著/朱岑樓譯 臺北.協志工業 民國六十七年九月
《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 楊向奎 北京.人民 1997年11月
《宗教的本質》 Ludwig Feuerbach費爾巴哈著/王太慶譯 北京.人民 1999年8月
《周代禮俗研究》 常金倉 臺北.文津 民國八十二年二月
《周秦漢政治社會結構之研究》 徐復觀 臺北.學生 民國六十四年三月
《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 J. G. Frazer弗雷澤著/汪培基譯 臺北.桂冠 民國八十年二月
《政治學》 呂亞力 臺北.五南 民國七十四年十一月
《政治社會學》 陳秉璋 臺北.三民 民國七十三年三月
《思想與社會》 張東蓀 臺北.廬山 民國六十三年八月
《家族與社會─台灣與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念》 陳其南 臺北.聯經 民國八十四年三月
《當代文化人類學》 R. Keesing基辛著/張啟恭、于嘉雲譯 臺北.巨流 民國六十九年十二月
《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 余英時 臺北.時報 民國七十三年八月new window
《變動社會的政治秩序》 Samuel P. Huntington杭廷頓著/張岱云等譯 台北.時報 民國八十三年四月
五、 其他
《山海經》 《四部備要》 臺北.中華 民國七十年
《西京雜記》 葛洪 《四部叢刊初編》 臺北.商務 民國五十六年
《困學紀聞》 王應麟 臺北.商務 民國五十五年十月
《唐語林》 王讜 北京.中華 1987年七月
《東塾讀書記》 陳澧 《四部備要》 臺北.中華 民國七十年
《蔡中郎集》 蔡邕 臺北.中華 民國七十年
《王觀堂先生全集》(一、二、六) 王國維 臺北.文華 民國五十七年
《年報:1997龔鵬程年度學思報告》 龔鵬程 嘉義.南華管理學院 民國八十七年八月new window
《年報:1998龔鵬程年度學思報告》 龔鵬程 嘉義.南華管理學院 民國八十八年七月new window
《容肇祖集》 容肇祖 山東.齊魯 1989年9月
《飲冰室文集》(四) 梁啟超 臺北.中華 民國七十二年十二月
《傅斯年全集》(三) 傅斯年 臺北.聯經 民國六十九年九月
《聞一多全集》(二) 聞一多 臺北.里仁 民國八十五年二月
《錢賓四先生全集》(四十七) 錢穆 臺北.聯經
《韓昌黎集》 韓愈 臺北.河洛 民國六十四年三月
《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1987年版 David Miller、Vernon Bogdanor編/中國問題研究所百科全書編委會譯 1992年
《唐山社會科學簡明辭典 政治學》 方長梧主編 臺北.唐山 民國七十七年十一月
《政治學辭典》 林嘉誠、朱浤源編著 臺北.五南 民國七十九年四月
《觀念史大辭典Ⅰ》(政治與法律卷) P. P. Wiener懷納編纂 臺北.幼獅 民國七十六年十月
貳、 期刊論文
〈二戴記解題〉 屈萬里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第三十二期 民國六十年
〈「大一統」觀念的來源及其內容〉 謝大寧 《國立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 第二期 民國八十八年三月
〈大同之道與大學之道〉 周繼旨 《孔子研究》 1992:2
〈大學表解〉 黎建寰 《國文學報》 第9期 民國八十七年八月new window
〈中國古代圖騰制度的範疇〉 衛惠林 《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第25期 民國57年
〈中國早期胎教思想試探〉 鄭玉光 《中國史研究》 1993:3
〈月令與西漢政治─從尹灣集簿中的「以春戶成戶」說起 邢義田 《新史學》 9:1 1999年3月new window
〈天神觀與道德思想〉 饒宗頤 《中研院史語所集刊》 49本1分 民國六十七年六月new window
〈友與兩周君臣關係的演變〉 查昌國 《先秦.秦漢史》 1999:1
〈古"禮"字新論〉 吳十洲 《中國社會科學研究生學報》 2000:6
〈老子的社會政治哲學新探〉 張金光 《文史哲》 1997:4
〈由孔孟荀三哲於禮的態度看時代演變〉 劉光義 《東方雜誌》 17:10 民國七十三年四月
〈西周"孝"義試探〉 查昌國 《中國史研究》 1993:2
〈西周孝觀念之評議〉 朱嵐 《孔孟月刊》 38:6new window
〈西周春秋重民輕神思潮與孔子的神鬼觀〉 陳學凱 《先秦.秦漢史》 1997:6
〈早期中國文化之發展與儒教〉 顧士敏 《孔孟月刊》 37:5new window
〈先秦孝道思想的形成、演變及其在歷史中的諸問題〉 徐復觀 《民主評論》 10:18
〈先秦冥界思想探述〉蕭登福《鵝湖月刊》138期 民國七十五年十二月new window
〈先秦禮樂文明與孔孟道德理想主義〉 楊海文 《孔孟月刊》 37:12 民國八十七年十月new window
〈弘道崇德:孔孟儒家的兩個終極倫理觀念〉 唐文明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0:2
〈周代家臣制述論〉 邵維國 《中國史研究》 1999:3
〈周初改制考〉 王暉 《中國史研究》 2000:2
〈《周禮》考證和《周禮》的現代啟示〉余英時《新史學》1:3 1990年9月new window
〈初論《老子》與禮學在思維譜系上的家族相似〉楊舉 《孔子研究》2000:2
〈東漢隆禮之勢的形成和鄭玄的崇尚禮學〉 馬育良 《孔子研究》 1998:3
〈尊銘文解釋〉 唐蘭 《文物》 1976:1
〈春秋時期禮的發展與社會觀念的變遷〉 晁福林 《北京師大學報》 1994:5
〈降服的文化結構意義─以《儀禮.喪服》為討論中心〉 林素英 《中國學術年刊》 第19期 民國八十七年三月new window
〈殷周金文中的"孝"和孔丘"孝道"的本質〉李裕民 《考古學報》1974:2
〈神道思想與理性主義〉 饒宗頤 《中研院史語所集刊》 49本3分 民國六十七年九月new window
〈商周文化比較研究論綱〉王暉《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7年6月
〈從儒家的宇宙觀看禮的內在根據〉 龔建平 《鵝湖月刊》 24:8 民國八十八年二月new window
〈從禮教與刑罰之辯看先秦諸子的詮釋系統〉顧史考 《臺大文史哲學報》第53期 民國八十九年十一月new window
〈從禮記論儒家社會哲學思想〉 鄔昆如 《哲學與文化》 15:3 民國七十七年三月new window
〈從選舉制度看西漢王朝以儒化法的政治實質〉 王保頂 《孔孟月刊》 37:7 民國八十八年三月new window
〈荀子"教化"論在大學生道德社會化中的價值〉 劉水艷 《河北大學學報》 2000:1
〈就左傳論春秋時期禮的價值取向與共同特徵〉 葉友琛 《福建師大學報》 1998:2
〈詩經及尚書中的孝道思想〉蕭欣義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 10:2 1979年
〈試論先秦"德"的起源與流變〉 巴新生 《中國史研究》 1997:3
〈試論春秋時代宗法制與君主專制的關係〉 王蘭仲 《中國史研究》 1984:1
〈傳統孝道生發的文化根源探析〉 朱嵐 《孔孟月刊》 39:7new window
〈漢代政治與賈誼的禮治思想〉 馬育良 《孔子研究》 1993:4
〈儀禮喪服篇所表現的親屬結構〉 石磊 《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第3期 民國七十一年春季
〈論中國古代教化的實踐智慧〉 詹世友,栗玉仕 《南昌大學學報》 31:1 2000年1月
〈論左傳的德政思想〉 唐康 《遼寧商專學報》 1998:2
〈論春秋官制的演變〉 郝鐵川 《中國史研究》 1987:1
〈論殷代神權〉 晁福林 《中國社會科學》 1990:1
〈論荀學與孔孟哲學的根本區別〉趙吉惠《哲學與文化》26:7 1999年7月new window
〈論詩經中「孝」字的意涵〉譚澎蘭 《筧橋學報》第六期 民國八十八年九月
〈論魏晉的孝道觀念及其與政治、哲學、宗教的關係〉 林麗真 《文史哲學報》 第四十卷 民國八十二年六月new window
〈墨子書中的儒〉 周富美 《故宮圖書季刊》 3:4
〈儀禮士冠禮研究(一)─經學與文化人類學的綜合考察〉葉國良 八十三、八十四年度國科學研究論文
〈儒家大一統思想政治歷史文化功能試探〉 鄒昌林 《哲學與文化》 25:10 民國八十七年十月new window
〈儒家的教育思想傳統與未來教育〉 郭齊家 《山西師大學報》 26:4 1999年10月
〈戰國時代「壹」的觀念〉 李訓詳 《新史學》4:3 1993年9月new window
〈戰國時期的鬼神觀念及其社會影響〉晁福林 《中國史研究》 1998:2
〈學庸導讀〉 杜松柏 《孔孟月刊》 26:12new window
〈禮治的精義及其影響〉 徐進 《文史哲》 1997:1
〈禮記王制及其注疏摘謬〉 高師仲華 《聯合書院學報》第一期 1962年6月
〈禮記月令、王制鄭注「周制」、「殷制」觀念探析─兼論鄭玄經學立場問題〉 劉文強、簡文山 《中山人文學報》第七期 民國八十七年八月
〈禮記言禮的本源及其與人生政制的關係〉 李杜 《人生》 26:8 民國五十二年九月
〈《禮記.禮運》與儒家〉 張錦青 《鵝湖學誌》第十九期
〈禮運篇大同小康章闡義〉周師一田《國文天地》 15:1 民國八十八年六月
〈魏晉人對傳統禮制與道德之反省─從服喪論、同姓婚論與忠孝論談起〉林麗真《臺大中文學報》第四期 民國八十年六月new window
〈早期儒家禮學的主體精神〉 劉長林 《孔子誕辰2540周年紀念與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中國孔子基金會編 上海三聯 1992年5月
〈論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 樓宇烈 《國學研究》 第三卷 1995年12月new window
〈儒家大同說新探〉 趙靖 《孔子誕辰2540周年紀念與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參、 學位論文
《中國先秦人文理念體系之研究》黃人傑 臺北師大三研所博士論文 民國八十六年new window
《左傳禮意研究》 劉瑞箏 臺北師大國研所博士論文 民國八十六年new window
《孔子理想國之研究》 屠乃瑋 台大政研所碩士論文 民國七十五年
《先秦儒家政治理論研究》李宗定 成大中研所碩士論文 民國八十七年
《先秦禮樂的依據》 劉公展 文化哲研碩士論文 民國七十八年
《試論近代有關性字字源語意之討論及所牽動之觀念史研究》 周大任 中山中研所碩士論文 民國八十五年
《禮記中的人觀》 林文琪 文化中研所博士論文 民國八十七年
《禮記人文美學研究》 林素玟 臺北師大國研所博士論文 民國八十七年
《禮記的禮教觀點》 吳亦偉 臺北師大教研所碩士論文 民國八十四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