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國大陸經濟體制國際接軌與政治意識型態變遷
作者:馬祥祐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Ma, Xiang-Yu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政治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高輝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3
主題關鍵詞:經濟體制意識型態國際接軌漸進改革政經互動中國大陸economic institutionsideologypolitical ideologyinternationalizationgraduate transitionMainland China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7
90年代末,中國大陸內掀起一股「與國際接軌」的聲浪,當時大陸的輿論界、各行各業言必稱「接軌」,但使用者在運用這一字眼時,總是有意無意的避過政治層面,加以嚴格限縮在「經濟體制」範疇中。這就引起筆者研究興趣,因為不論是根據馬克斯經濟決定論的觀點,下層經濟結構決定上層建築的意識型態,或者是制度經濟學的觀點,經濟制度反映既存社會價值。中國大陸的經濟體制國際接軌作為,都必然與意識型態形成互動,但這個互動過程如何進行、內容為何?未來影響為何?學界目前並無討論,基於此,筆者展開了本論文的研究。
筆者研究後發現,大陸的漸進式經濟體制轉軌發展,是以市場經濟的根源--產權為改革中心點,逐漸深化改革並與國際接軌,而這個歷程可分成三個階段,分別是70年代末起,重點在於重建產權體系,80年代末起,重點則在建立活絡產權交易的體系─金融制度及資本市場的建立,90年代末起則重在建立良好的產權交易秩序─市場機制完善。而從這個發展脈絡,筆者更發現在經濟體制轉軌的同時,大陸的意識型態也在做配套的發展,分別是在80年代中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社會發展階段論與社會主義目的論的轉變)、90年代中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社會主義商品理論與所有制理論變革),以及2000年提出三個代表說(社會主義進程理論與共產黨本質論的變遷)。
基於上述研究發現,筆者建構出三階段的大陸經濟體制國際接軌與政治意識型態變遷的模型,第一階段為產權制度重建與社會發展階段論、社會主義目的論的互動變遷,第二階段為金融制度及資本市場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商品理論與所有制理論的互動變革,第三階段為市場機制完善與社會主義進程理論、共產黨本質論的互動變遷。透過三階段的經濟體制國際接軌,與配套的政治意識型態變遷,中國大陸不僅在經濟體制上與國際接軌,在政治意識型態更為國際接軌做了準備,因此遂有中國入世,這樣一個政經互動成功的成果出現。
為呈現上述的研究成果,筆者將本論文分成四篇,分別是第一篇導論,內容包括介紹研究動機、方法、範圍、限制,以及文獻回顧、研究概念界定及研究架構。第二篇為大陸經濟體制國際接軌,著重在探討大陸經濟體制如何與國際接軌,分別用三章的篇幅來深入探討,大陸以產權為中心的三階段經濟體制轉軌作為,首先在第三章70年代末起的體制改革重心-產權制度變革中,筆者將深入論述中國大陸如何透過農村土地、國企改革(公產權)及發展私營企業(私產權)三面向,來重建大陸的產權體系。第四章建立活絡產權交易機制─金融制度與資本市場的建立,則是著重在探討中國大陸如何透過重建銀行體系、資本市場來活絡產權的交易。第五章完善產權交易秩序─市場機制的完善,則著重在討論大陸如何透過政府職能轉變、市場一體化及市場秩序的重建,來完善市場機制。
第三篇為大陸政治意識型態變遷,則著重在於探討大陸意識型態在改革開放後的配套變動,筆者將內容分成三章討論,首先第六章70年代末起的意識型態變革-社會發展階段論與社會主義目的論的轉變,筆者將探討這兩個理論的變革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建構。第七章80年代末起的意識型態變革-社會主義商品理論與所有制理論變革中,筆者將討論這兩個理論的變革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提出與體制的建立。第八章90年代末起的意識型態變革-社會主義進程理論與共產黨本質論的變遷,筆者將探討這兩個理論與三個代表說的出臺。
第四篇經濟體制與意識型態互動,則是歸整前述的研究成果,於第九章經濟體制與意識型態的變遷互動中,建立三階段的大陸經濟體制國際接軌與政治意識型態變遷型模,除分析兩者的互動外,並說明這樣的變遷所帶來的中國入世效應。第十章研究發現與發展評估則對本研究做一結論,除歸整研究結果,也對大陸未來的發展做出推估。
一、中文部分
書籍:
Marsh, David and Gerry Stoker,陳菁雯等譯,政治學方法論(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1998年10月)。
Engel, Alln等著,張明貴譯,意識型態與現代政治(台北:桂冠,1990年)。
Perroux, F.著,張力球譯,增長極概念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南昌:經濟譯文,1990年)。
于光遠,談談社會主義公有制和按勞分配問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毛澤東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周恩來選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陳雲文選(1956-1985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劉少奇選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文選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毛澤東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
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
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毛澤東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
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毛澤東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
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毛澤東選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
中共中央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毛澤東著作選讀上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史達林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
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列寧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
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
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
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中國工業發展報告(2000)(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0年)。
中國金融學會,中國金融年鑑1994(北京:中國金融年鑑編輯部,1994年)。
中國金融學會,中國金融年鑑1995(北京:中國金融年鑑編輯部,1995年)。
中國金融學會,中國金融年鑑1996(北京:中國金融年鑑編輯部,1996年)。
中國金融學會,中國金融年鑑2001(北京:中國金融年鑑編輯部,2001年)。
中國經濟年鑑編委會編,中國經濟年鑑2002(北京:中國經濟年鑑出版社,2002年)。
中國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鑑1985(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85年)。
中國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鑑1990(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0年)。
中國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鑑1991(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1年)。
中國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鑑1996(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6年)。
中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0(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0年)。
中國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鑑2002(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年)。
王文科,教育研究法,5版(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9年)。new window
王文科,教育研究法-教育研究的理論與實際,再版(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86年)。new window
王先進,中國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審計出版社,1991年)。
王順生等著,從八大到十五大(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王夢奎,中國經濟轉軌二十年(北京:外文出版社,1999年)。
王慶瑜,從危機理論看中共意識型態與市場經濟互動關係(台北: 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new window
任建新主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基本知識(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
江澤民,論「三個代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
何維達、謝湲、何昌編著,WTO與中國產業升級(北京:中國審計出版社,2000年)。
余永定、鄭秉文主編,中國“入世”研究報告:進入WTO的中國產業(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宋德福主編,中國政府管理及改革(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年)。
宋鎮照,發展政治經濟學-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5年)。
李亦園總校閱,社會科學概論,6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0年10月),頁18~19。
李英明,中國大陸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8年)。
李英明,文化意識型態的危機:蘇聯東歐中共的轉變(台北:時報文化,1992年)。new window
李時榮, 王利明著,經濟體制改革中的法律問題(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88年)。
李雙元主編,市場經濟與當代國際私法趨同化問題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4年)。
汪堯田、周民漢主編,世界貿易組織總論(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5年12月)。
柯武剛、史漫飛,制度經濟學-社會秩序與公共政策,1版2刷(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胡元梓、薛曉源主編,全球化與中國(台北:創世出版社,2001年)。
胡繩主編,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年)。
殷乃平,大陸金融體制轉變(台北:喜馬拉雅基金會,2000年)。
殷乃平,中國金融體制簡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馬立誠、凌志軍,交鋒(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8年)。
馬克偉,中國改革全書一土地制度改革卷(大連:大連出版社,1992年)。
馬洪、孫尚清,中國經濟結構問題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馬炳全,商品經濟下的土地使用制度(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0年)。
高輝,社會主義再認識-中共「初階論」之研究(台北:永業出版社,1999年)。
高輝,轉型中的中共社會主義(臺北:永業, 2002年)。
國家土地管理局編,中國土地管理總覽(第一輯)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2年)。
國家工商局,2000年中國私營企業發展基本情況(北京:國家工商局,2001年)。
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論僑務(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
康曉光,權力的轉移-轉型時期中國權力格局的變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張世祿、劉夫立、辛建鑫、金勇章,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問答(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年)。
張亞斌,中國所有制結構與產業結構的耦合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張卓元、黃範章、利廣安主編,20年經濟改革:回顧與展望,(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1998年)。
張卓元、張樂、李崢,「社會主義制度下價值規律的作用」,建國以來的政治經濟學重要問題爭論(1949--1980)(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1年)。
張卓元主編,論爭與發展:中國經濟理論50年(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張厚義、明立志主編,中國私營企業發展報告(1978∼1998)(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張厚義、明立志主編,中國私營企業發展報告NO3(2001)(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郭冬樂,中國所有制問題探索與實踐(北京市:中國物價出版社,1998年)。
陳志安、馮繼康,農村土地經營制度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4年10月)。
陳德昇著,中共國務院機構改革之研究-政府再造觀點(1978~1998)(台北:永業出版社,1999年)。
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景杉主編,中國共產黨大辭典(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1年)。
齊桂珍,中國所有制改革20年(鄭州:中國古籍出版社,1998年)。
魯凡之,中國經濟發展論(臺北:南方叢書出版社,1988年)。
龍永圖主編,入世與服務業市場開放(北京: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2000年)。
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
鍾倫納,應用社會科學研究法(台北:商務印書館,1993年)。
鍾興國、林忠、單文華,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貿易新體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羅志淵主編,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3冊)--政治學,5版(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
蘇東水主編,中國沿海經濟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年)。
期刊論文:
「中國資本市場的培育和發展政策研究」,經濟研究參考(北京),總1485期(2001年1月17日),頁9。
于立新,「當前我國邊境貿易的問題及調控對策」,經濟研究,1993年10期,北京,頁67~70。
于光遠,「關於社會主義制度下商品問題的討論」,經濟研究,1959年7期,北京,頁19~51。
何平、練岑、馬小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企業工資體制」,經濟研究,1993年10期,北京,頁60~65。
王思睿,「中國經濟增長與政治改革」,戰略與管理,2001年46期,北京,頁71~80。
王祥光,「共產黨豈能改名為社會黨」,中流, 2001年第4期,北京,頁2。
王慶瑜,「中國大陸建立市場經濟與意識形態變遷的互動探討」,共黨問題研究,28卷12期(2002年12月),台北,頁56~71。
王慶瑜,「從馬克思的意識型態觀看中共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共黨問題研究,19卷12期(1993年12月),台北,頁21~29。new window
朱毓朝,政治民主與經濟發展的關係-從一個發展理論的悖論談起,當代中國研究,2001年1期(總72期),美國,頁38~51。
江迅,「萬言書挑戰江理論體系」,亞洲週刊,2000年8月,香港,頁30~32。
吳芝圃,「由農業生產合作社到人民公社」,紅旗,1958年第8期,北京,頁5~11。
李雙元、余喜富,「法律趨同化:成因、內涵及在公法領域的表現」,法制與社會發展,1997年1期,北京,頁47~58。
李蘭田,「中國將告別多數國有企業」,多維週刊, 2001年2月2日,總第 36 期,香港。
沈以宏,「關於目前我國商品生產的兩個問題」,理論戰線,1959年1期,北京。
周叔蓮、吳敬璉、汪海波,「價值規律和企業自動調節」,經濟研究(光碟版)--社會主義經濟中價值規律問題討論專輯,1979年13期,北京。
周茂權,「點軸開發理論的淵源與發展」,經濟地理,第十二卷二期(1992年6月),長沙,頁50。
林子力,「經濟理論研究若干問題」,紅旗,1979年12期,北京,頁2~13。
邱宏輝,「中共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探討」,中共研究,27卷12期(1993年12月),台北,頁22~38。
邱宏輝,「二十年來中共的經濟體制變革」,中共研究,33卷3期(1999年3月),台北,頁32~52。
金鐘,「啟動漸變的潘岳報告」,開放,2001年7月,香港,頁27~28。
姜新立,「中共意識型態之演變與發展(上)」,中共研究,34卷4期(2000年4月),台北,頁77~86。
姜新立,「中共意識型態之演變與發展(下)」,中共研究, 34卷5期(2000年5月),台北,頁60~69。
孫冶方,「把計劃和統計放在價值規律的基礎上」,經濟研究, 1956年第6期,北京,頁30~38。
孫尚清、陳吉元、張耳,「社會主義經濟的計劃性與市場性相結合的幾個理論問題」,經濟研究, 1979年第5期,北京,頁56~67。
徐迅,「對『發展極』的發展」,經濟與社會發展, 1990年5月,廣西,頁16。
馬祥祐,「村民自治--大陸社會力的重生」,展望與探索,1卷5期(2003年5月),台北,頁8~23。
高滌陳、陶琲、杜愚,「關於商品競爭規律的探討」,經濟研究(光碟版)--社會主義經濟中價值規律問題討論專輯,1979年13期,北京。
國家計委宏觀經濟研究院課題組,經濟研究參考--「打破地方市場分割建立全國統一市場」專輯,2001年第27期,北京。
許滌新,「論農村人民公社化後的商品生產與價值規律」,經濟研究,1959年1期,北京。
曾育裕,「中國大陸憲法有關公有土地使用權法制改革之探討」,東吳大學法律學報,第11卷第2 期(1999年5月),台北,頁259~299。new window
當代中國研究編輯部,「第三波民主化與民主改革的經驗教訓」,當代中國研究,2001年1期(總72期),美國,頁5~15。
葉南客、唐仲勛,「區域發展研究理論的進程」,經濟地理季刊,第十卷四期(1990年12月),大陸。
趙洵,「變遷中的大陸農村社會主義土地制度」,中共研究,31卷2期(1997年2月),台北,頁58~64。
價值規律問題討論會秘書處,「社會主義經濟中價值規律討論會討論的情況和提出的問題」,經濟研究(光碟版)-社會主義經濟中價值規律問題討論專輯,1979年6月,北京。
劉成瑞等,「計劃與市場相結合是我國經濟管理改革的基本途徑」,經濟研究,1979年第7期,北京,頁37~46。
劉國光、趙人偉,「論社會主義經濟中計劃與市場的關係」,經濟研究,1979年第5期,北京,頁46~55。
潘岳,「對革命黨向執政黨轉變的思考」,開放, 2001年7月,香港,頁28~38頁。
鄭經青,「關於社會主義制度下價值規律問題的幾點意見」,經濟研究,1959年4期,北京。
鄧力群,「希望大家努力」,中流,2000年5月,北京。
鄧力群等,「鄧力群等致黨中央的一封信」,動向,2001年8月,香港,頁74~78。
應成旺,「試論社會生產按比率發展規律的特點與要求」,新建設,l957年第10期,北京,頁53~57。
薛暮橋,「再論計劃經濟與價值規律」,計劃經濟,1957年第2期,北京。
薛暮橋,「社會主義制度下商品生產和價值規律」,紅旗,1959年10期,北京,頁7~20。
謝昌生,「中共經濟發展對其意識形態之影響」,共黨問題研究,24卷3期(1998年3月),台北,頁27~37。new window
羅冰,「北戴河兩派爭議『三個代表』」,動向,2001年8月,香港,頁7~8。
蘇紹智、彭蘭瑞,「無產階級取得政權後的社會發展階段問題」,經濟研究,1979年5期,北京,頁14~19。
顧准,「試論社會主義下的商品生產和價值規律」,經濟研究,1957年第3期,北京,頁21~53。
報紙文章:
「人民日報評論員:始終代表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一論關鍵在黨」,人民日報(北京),2000年3月5日,4版。
「人民日報評論員:始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二論關鍵在黨」,人民日報(北京),2000年3月7日,1版。
「人民日報評論員: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論關鍵在黨」,人民日報(北京),2000年3月9日,1版。
「大陸民眾近九成憂心失業」,中央日報(台北),2001年5月3日,7版。
「工商總局公佈首季打假結果」,中國經濟時報(北京), 2001年5月18日,3版。
「中共收回重要地方人事權」,中央日報(台北),2001年8月5日,7版。
「中共坦承大陸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壓力增大 」,中央社台北電,2001年8月6日。
「中共將調降外銀設分行門檻」,經濟日報(台北),2001年9月28日,10版。
「中共轉型社會民主黨 兩派角力」,聯合報(台北),2000年10月3日,13版
「中國入世周年述評:先把自己變成“狼”」,人民日報(北京),2002年12月10日,1版。
「中國平均每天誕生809家私營企業」,國際金融報(上海),2001年06月11日,2版。
「中國建立失信約束懲罰機制迫在眉睫」,中新社北京電,2003年02月14日。
「中國將加強制度建設以促進市場一體化進程」,新華社北京電,2002年3月25日。
「內地大幅減少行政審批」,文匯報(香港),2001年10月2日,A2版。
「加入世貿兩年中國認真履諾」, 人民日報(北京),2003年12月10日,7版。
「去年國企下崗職工657萬人,比上年略有增加」,北京日報(北京) ,2001年4月27日,1版。
「只當『裁判員』,不當『 運動員』」,人民日報(北京),2001年08月10日,5版。
「外貿體制調整成效初現,前10月進出口總值6823億美元」,中華工商時報(北京),2003年12月11日,要聞版。
「打造中國最具競爭力經濟區,東北三省表態打破地方封鎖(特別關注)」,國際金融報(北京),2003年12月4日,1版。
「民營經濟已成市場化改革重要動力」,人民日報海外版(北京),2001年5月14日,5版。
「民營經濟發展突破軟約束」,中國經營報(北京), 2001年6月14日,總第1335期,2版。
「民營經濟遭遇三大瓶頸」,北京青年報(北京),2001年4月9日,22版。
「全國政協委員談加入世貿組織後政府職能轉變」,中國經濟時報(北京),2002年3月13日,兩會特刊。
「存款實名制:利好證券市場」,證券時報(深圳),2000年04月04日,6版。
「存款實名制霍然出鞘」,羊城晚報(廣東),2000年4月2日,2版。
「我國已履行加入世貿時法律服務市場開放承諾」,新華網北京電,2003年12月8日。
「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第三年的主要承諾」,北京日報(北京),2003年12月11日,經濟新聞版。
「制假售假何時罷休」調研報告,中國經濟時報(北京),2000年7月6日,企業週刊版。
「官方媒體:『三個代表』是新世紀中?共產黨宣言」,中國新聞網(北京),2002年09月18日。
「承包法:農村土地制度第三次創新」,國際金融報(上海) ,2002年10月8日,4版。
「社會主義必定代替資本主義」,人民日報(北京),1990年12月17日,5版。
「股票交易實名制為監管加把勁」,東森電子報(台北),2001年8月16日,紫禁城版。
「建立資本市場誠信法則,中國證監會訂下10年時間表」,東森電子報(台北),2001年8月16日,紫禁城版。
「胡鞍鋼:科教興市 加快經濟轉型」,解放日報(上海),2003年04月16日,第2版。
「首家外資控股旅行社開業」,京華時報(北京),2003年12月2日,35版。
「假貨危害再認識」,市場報(北京),2001年1月12日,1版。
「國企將告別“局級廠長”」,北京青年報(北京),2001年4月20日,13版。
「國企將取消行政級別」,北京青年?(北京),2000年10月28日, 2版。
「國企業經營者多是組織任命的」,新華社(北京),2001年4月15日。
「國際慣例」,人民日報(北京),1980年2月9日,5版。
「無信,序從何來? -- ?委員呼籲建立“視信用?生命”的信用制度」,法制日報(北京), 2001年3月11,1版。
「越權設置處罰措施 寧波17個“紅頭文件”被叫停」,華東新聞(上海),2003年12月15日,2版。
「解決市場分割問題迫在眉睫」,證券時報(北京),2003年11月05日,1版。
「農村土地制度的變革之路──訪原中共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主任杜潤生」,經濟觀察報(北京),2002年10月7日,1版。
「農村土地承包的法律保障」,人民日報(北京),2002年08月30日,7版。
「緊密結合新的歷史條件加強黨的建設始終帶領全國人民促進生?力的發展」,人民日報(北京),2000年2月26日,1版。
「履行加入世貿承諾,制定修改法律法規,商業銀行法將修改」,新華社上海電,2003年11月24日。
「摩天的碑─記南京金陵飯店(上)」,人民日報(北京),1987年12月19日,2版。
「暫住證亂收費有禁不止」,京華時報(北京),2002年4月7日,3版。
「標準普爾:大陸企管規範急需改革」,經濟日報(台北),2001年5月5日,7版。
「選擇正確的長期發展戰略--關於『國際大循環』經濟發展戰略的構想」,經濟日報(北京),1988年1月5日,3版。
「?什?要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市場」,人民日報(北京),2003年11月19日,6版。
國家經貿委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研究組,「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不斷增強」,經濟日報(北京),2001年6月15日,2版。
趙紫陽,「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在中?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北京),1987年10月26日,1版。
二、網站資料
「2001年期貨市場綜述」,http://www.csrc.gov.cn/CSRCSite/futuremarket/fmsczs.htm,上網檢視日期:2003年4月16日。
「中國共產黨80年大事記·1984年」,人民網,http://past.people.com.cn/GB/shizheng/252/5580/5581/20010612/487216.html,上網檢視日期:2001年10月3日。
「打破地方封鎖,建立全國統一市場----在"建立全國統一市場”座談會上的講話(2003年10月13日)」,http://huanghai.mofcom.gov.cn/article/200310/20031000141279_1.xml,上網檢視日期:2003年12月19日。
「全國銀行界計畫實施“銀聯”工程」,http://203.93.50.157:8080/yejiedongtai/yinlian.htm,上網檢視日期:2002年1月18日。
「法律專家認為中國企業急需建立信用制度」,http://dailynews.sina.com.cn/c/237104.html,上網檢視日期:2002年1月18日。
「個人信用制度:漫長之路上海先行」,http://finance.sina.com.cn/news/2000-06-19/37200.html,上網檢視日期:2002年1月18日。
「智能卡在中國」,http://www.999smart.com/pages/brainpowerinChina.htm,上網檢視日期:2002年1月18日。
「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5301/5302/20010612/487059.html,上網檢視日期:2002年10月5日。
「實名制催生個人信用制度」,http://finance.sina.com.cn/view/market/2000-04-12/27961.html,上網檢視日期:2002年1月18日。
「論當前中國國企下崗工人問題」, http://members.nbci.com/econresearch/chinaindustrial.htm,上網檢視日期:2002年1月2日。
「鮑彤談共產黨吸收私人企業家(一)」,美國之音,http://www4.chinesenewsnet.com/cgi-bin/newsfetch.cgi?unidoc=big5&src=MainNews/Opinion/Fri_Aug_17_07_41_47_2001.html,上網檢視日期:2001年10月19日。
「魏海田:民營銀行在新建和改建的背後」,http://business.sohu.com/05/34/article211453405.shtml,上網檢視日期:2003年12月10日。
「嚴打盜版,各地音像城年內關閉」, http://news.xinhuanet.com/china/20010816/789095A.htm,上網檢視日期:2002年1月18日。
「黨政機構改革方案正式出臺」,http://www.unn.com.cn/GB/channel265/267/806/200108/17/95087.html,上網檢視日期:2002年1月19日。
三、英文文獻
Chen, Feng. Economic Transition and Political Legitimacy in Post-Mao China: Ideology and Reform. Albany. N. 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5.
Chen, Te-sheng. "The Interactions of The PRC''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hanges: The Impac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forms of Mainland China in a Changing Global Society (Taipei). April 25-27, 2002.
Chossudovsky, Michel. Towards Capitalist Restoration ?: Chinese Socialism after Mao.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86.
Dominguez, J. "Political Change: Central America,South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in M. Weiner and S. Huntington, ed. Understanding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 Analytic Study. Boston: Little Brown, 1987.
Eggertson, Thrainn. Economic Behavior and Institution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Friedman, Jeffery A. Debt, Development, and Democracy: Modern Political Economy and Latin America, 1965-1985.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1.
Huntington, Samuel P.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New He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8.
Landman 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Democracy: The View from Latin America." Political Studies, Vol.47, Issue4, (September 1999).
Lenin, Vladimir Illyich. Imperialism, The Highest Stage of Captialism: A Popular Outline, v.1. London: Lawrence & Wishart, 1948.
Lieberthal, Kenneth. Governing China, From Revolution through Reform. New York: W. W. Norton, 1995.
Mueller, Dennis C. Public Choi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North, Douglass C. 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 New York: W. W. Norton and Company, 1981.
Przeworski, A. and F. Limongi. "Modernization: Theories and Facts." World Politics, Vol.49, ( 1997 January), pp.15-183.
Rogowski, Ronald. "Trade and The Variety of Democratic Instituti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41:2(1987 Spring), pp. 203-223.
Schurmann, Herbert Franz. 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in Communist China. 2th ed.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8.
Shirk, Susan L. "The Politics of Industrial Reform." in Elizabeth Perry and Christine Wang, e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form in Post-Mao China.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pp.195-222.
Shirk, Susan L. The Political Logic of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 Berkeley, Cali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Talas, Barna. Gazdasagi es politikai reformkiserletek Kinaban ( Economic Reforms and Political Attempts in China, 1979-1989). Berlin;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1991.
Waldron, Arthur. "Will China Democratize? The End of Communism."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 9, No. 1, 1998, pp.41-47.
White, Gordon. Riding the Tiger: The Politics of Economics of Economics Reform in Post-Mao China.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Zhang, Wei-Wei. Ideology and Economic Reform under Deng Xiaoping, 1978~1993. London ; New York: Kegan Paul International ; New York:U.S. distributor,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6.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