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社區化警政制度運作模式之研究
作者:陳國恩
校院名稱:中央警察大學
系所名稱:犯罪防治研究所
指導教授:蔡德輝
黃富源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6
主題關鍵詞:社區警政社區化警政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1) 博士論文(6)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4
本研究以公共行政的觀點,採「實作先行」及「邊作邊修」的原則,選定嘉義市四個社區為研究場域,其中有二個社區正參與社區營造(觀察組),另二個社區尚未參與社區營造(對照組),藉由質化訪談(深度訪談法)及專家意見(德爾菲研究法),進一步修正、強化、建立一套「以犯罪預防為目的、提升社區能量為基礎」之社區化警政運作機制,以紮根的技巧,形成理論與模式。
社區警政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本研究稱之為「社區化警政」。研究發現,觀察組與對照組之間存有時間先後順序,對照組是社區警政的萌生(建構)期,社區缺乏意識、資源、人才,亟需公權力介入輔導;觀察組是社區警政的發展(整合)期,由「社區治安規劃師」進駐社區,進行社區治安檢測、諮詢;最後,建立一套「發掘問題、解決問題」的機制,由社區自主發展,營造出「在地化」的優質治安社區,邁向成熟(自主)期。所以,社區化警政運作模式的營造歷程,分為三個時期:「萌生(建構)期」、「發展(整合)期」、「成熟(自主)期」。
社區化警政運作模式的五大主軸概念,在推動執行上應該同時進行,但是,政府或社區在推動社區化警政運作模式時,除了瞭解參與營造的社區是屬於營造歷程的哪一個階段外,還必須仔細評估現有的人力、財力等各項資源,擬定該階段的優先執行順序。一、就「推廣社區化警政概念」而言,以「建立居民在地服務觀念」、「邀請社區意見領袖參與具體規劃」等二個概念因子較為重要。二、就「推動社區化警政措施」而言,以「組織社區守望相助隊」、「密切的警民關係」、「以解決民眾的切身治安問題為主」、「繪製社區治安斑點圖」等四個概念因子較為重要。三、就「整合運用社區既有資源」而言,以「開發規劃社區治安方案之人力資源」、「招募執行社區治安方案之人力資源」、「充分協調與運用私部門既有硬體設備」等三個概念因子較為重要。四、就「啟發凝聚社區意識」而言,以「共同引導民眾對社區治安的重視」、「共同參與社區治安策略擬定與犯罪預防宣導活動」、「公部門應重視社區民眾的感受與需求」等三個概念因子較為重要。五、就「持續培育社區治安人才」而言,以「發掘從事社區治安之人力資源」、「建立社區治安幹部的養成制度」等二個概念因子較為重要。
本研究所呈現出來的社區營造成果,僅能解釋為以公部門的角度來呈現出社區治安營造的成果。就社區化警政運作的營造歷程而言,仍然停留在「發展(整合)期」,如何邁向「成熟(自主)期」,正考驗著社區治安工作營造者。研究者深知影響治安的因素是相當複雜而多元的,社區治安營造工作是「治本」的工作,還必須貫徹執行「清源專案」、「改善治安強化作為」等各項工作,方能標本兼治。研究者根據質化訪談與實作經驗心得,提出社區治安營造過程中所遭遇的問題,包括:「社區人力資源」、「經費」、「政府效能」、「凝聚共識」、「培力過程」、「永續經營」等六大面向的問題。
研究者建議採用以日本為代表之「中央警察制度」為主,以美國為代表之「地方分權警察制度」為輔,先行修訂全國統一的警察法和警察組織法,以為社區警政訂定法源,然後推廣全國實施,並且引進科技設備,尊重傳統法制、積極研發創新和因地制宜的重要啟示。社區化警政運作模式強調「偵防並重」理念,我國在偵查方面有「刑事警察局」的組織設置,建議在制度上可仿照日本,成立推動社區警政工作的「生活安全局」。
研究者依社區化警政運作模式的營造歷程建議如下:一、萌生(建構)期建議從(一)培養社區治安營造人才、(二)開發與妥善運用各項經費、(三)提升警察為民服務作為等三方面進行強化。二、發展(整合)期建議從(一)建立「社區治安資源資料庫」、(二)推動社區「減害計畫」、(三)整合監視錄影系統、(四)建立政府部門的「橫向整合機制」、(五)持續推動「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六)建立「激勵士氣策略」等六方面進行強化。三、成熟(自主)期建議從(一)建立「社區安全標章制度」、(二)實施「防犯安全業認證制度」、(三)推廣訂定「社區公約」、(四)結合「學區」整編派出所轄區等四方面進行強化。
關鍵字:社區警政、社區化警政、社區治安規劃、德爾菲研究法。
一、中文部分
文建會(1998)。文化白皮書。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文建會(1999)。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方鳳玉、林廷隆、黃妙婉(2005)。嘉義市社區規劃師躍昇計畫結案報告書暨工作手冊。
王文科(2000)。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new window
江慶興(1998)。破窗理論與犯罪偵防-以美國紐約市警察局為例。警學叢刊第29卷第3期。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社區治安主管業務講習手冊(2005)。內政部。
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說明書第二版(2005)。行政院。
李美華等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出版社。
李宗勳(2005)。警察與社區風險治理。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
李天賞主編、楊弘任撰(2005)。社區如何動起來?以黑珍珠之鄉的社區總體營造為例。台灣的社區與組織。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瑞欽(1994)。社區意識的概念、測量與提振策略。社會發展學刊第一期。new window
林山田、林東茂、林燦璋(2002)。犯罪學。台北:三民書局。
孟維德(2005)。警察與犯罪控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new window
施永昭(2002)。公民資格與公民參與之研究-以台北市政府警察局民力整合運用為例。桃園:中央警察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宗國譯(2000)。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陳明傳(2000)。社區警政的意義與發展。警察行政專題(二)。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new window
陳其南(1995)。社區總體營造與文化產業發展。南投:台灣手工業第55期。
陳其南(1997)。土地、理想與歷史的營造。1997全國社區總體營造博覽會記事。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陳錦煌(1996)。台灣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困難與可能。文訊月刊。
葉毓蘭、李政峰(2002)。以信賴為基礎的社區警政作為。警學叢刊第33卷第3期。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葉毓蘭(1996)。警政新取向-談社區警政的理論與實際。警學叢刊第27卷第3期。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葉毓蘭(1998)。警民共治,全民共享─社區警政的紐約經驗。中央警察大學行政系學刊第23期。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
葉毓蘭(1999)。以共識與同夥關係為基礎的新警政:台灣的社區警政模式。警學叢刊第30卷第1期。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初版。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富源(1984a)。日本警察的社區報紙。中警半月刊第421期。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
黃富源(1984b)。日本警察的防犯示範道路。中警半月刊第424期。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
黃富源(2003)。社區警察與犯罪防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報第4期。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黃富源(2005)。警民合作犯罪預防模式之理論與實務。2005年全民拼治安研討會論文集。
黃啟賓(1999)。社區警政警民合作效能之研究。桃園: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啟賓(2001)。論各國社區警政概況與可供我國借鏡之處。警學叢刊第31卷第5期。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黃啟賓(2001)。論各國社區警政概況與可供我國借鏡之處(下)。警學叢刊第31卷第6期。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許春金(2000)。犯罪學。台北:三民書局。
章光明、黃啟賓(2003)。現代警政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鄧煌發(1995)。犯罪預防。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
歐用生(1999)。質的研究。台北:三民書局。
潘淑滿(2004)。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廖嘉展(1995)。老鎮新生。台北:遠流出版社。
蔡德輝、楊士隆(2000)。少年犯罪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new window
蔡德輝、楊士隆(2004)。犯罪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蔡秀美、邱上嘉、陳亮全(2002)。嘉義市社區規劃師培訓計畫報告書。
謝文彥(2002)。親密關係殺人犯罪之研究。桃園: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論文。
謝文彥(2006)。街頭搶奪犯罪動機與決意歷程之研究。警學叢刊第三十六卷第五期。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二、日文部分
小野正博(1996)。地域警察の本質。警察學論集第47卷第11號。警察大學校編集。東京:立花書房。
石附弘(1995)。未來志向型の地域安全總合對策-「特別派遣隊」による「現場診斷」及び「安全對策提言」手法中心に。警察學論集第47卷第9號。警察大學校編集。東京:立花書房。
末綱隆(1993)。地域警察の刷新強化について―「地域警察刷新のための指針」の概要。警察學論集第46卷第1號。警察大學校編集。東京:立花書房。
伊藤 滋主編(1982)。都市と犯罪。東京都:東洋经済新報社。

河合潔(1995)。平成六年警察白書のあらまし(下)地域安全の確保と警察活動。警察學論集第47卷第9號。警察大學校編集。東京:立花書房。
河邊有二(1994)。米国におけるコミュニティ--ポリシングの狀況―ポートランド市警察及びサンディエゴ市警察における取り組みについて。警察學論集第47卷第11號。警察大學校編集。東京:立花書房。
宮崎清(1995)。以地域開發計畫類型分類為基礎考察內發性計畫之特質。「文化、產業」研討會暨社區總體營造中日交流展論文集。南投:台灣省手工業研究所。
高木辰夫(1994)。ハイテク交番システムの概要について。警察學論集第46卷第1號。警察大學校編集。東京:立花書房。
坪田真明(1995)。「生活安全センター」としての交番等の在り方―地域安全活動の拠点。警察學論集第48卷第11號。警察大學校編集。東京:立花書房。
島田尚武(1994)。「地域安全活動」とは?警察學論集第47卷第9號。警察大學校編集。東京:立花書房。
三、英文部分
Bayley, D.H.(1994).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community policing. In D.P. Rosenbaum(Ed.),The challenge of community policing. Thousand Oaks, CA:Sage Publications.
Chavis, D. & Newbrough, J.(1986).The meaning of "Community" in Community Psychology.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4:P335-340.
Frate, A.D., Zvekic, A.U. & Dijk, J.M.(1993).Understanding crime: Experiences of crime and crime control, U.N. Publication E. 93. III. N.2, Rome: United Nationals Interregional Crime and Justice Research Institute.
Frank, J., Smith, B.W. & Novak, K.J.(2005). Expolring the basis of citizens' attitudes toward the police. Police Quarterly, Vol. 8, No.2:P206-228.
Gerald, D.R.(2001).Community Policing - Origins, Elements, Implementation, Assessment. Edwin Mellen Press.
Gusfield, J.(1975).The Community:A Critical Response. New York, N.Y.:Harper Collins.
He, N., Zhao, J., & Lovrich, N.P.(2005). Community policing: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with panel data on program implementation in U.S. Citi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rime and Delinquency, Vol. 51 No.3:P259-317
Kenneth, J.P.& Ronald, W.G.(1996)Community Policing and Problem Solving.Strategies and Practices.Prentice Hall,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Lab, S.P.(2000).Crime prevention:Approaches, practices and evaluation.(4thed.) OH:Anderson.
Marshall, C.&Rossman, G.B.(1995).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2nded.).New Deilhi, London:Sage.
Moffatt, R.E.(1983)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 Management Perspective. Canadian Journal of Criminology 2.5(1):P19-31
Newman, O. (1972) Defensible Space: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Urban Design. 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
Pattavina, A., Byrne, J.M. & Garcia, L.(2006). An examination of citizen involvement in crime prevention in high-risk versus low-to moderate-risk neighborhood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rime and Delinquency, Vol. 52 No.2:P203-231
Putnam,R.D.(1993)Making Democracy Work. 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kolnick, J.H.,& Bayley, D.H.(1986)The new blue line. New York, NY:The Free Press.
Stephen, D.M.(1992).What Does Community Policing Mean for Daily Police Work?.National Institute of Justice Journal:P23-27
Tam, H.(1998)Communitarianism: A New Agenda for Politics and Citizenship.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Vito, G..F., Walsh, W.F. & Kunselman, J.K.(2005)Community policing: The middle manager’s perspective. Police Quarterly, Vol. 8, No.4:P259-317.
Walker,S.(1989)”Broken windows” and fractured history - The use and misuse of history in recent police patrol analysis. In Critical issues in policing contemporary readings, Dunham, R.G. & Aipert,G.P.Illinois:Waveland.
Warren, R.(1963).Community in America. Chicago,III:Rand McNally.
Wilson, L.J.(1995)Placing Community-Oriented Policing in the Broder Realm of Community Cooperation, The Police Chief, P127-128.
Wilson,J.Q. and Kelling, G.L.(1982) Broken Windows: The Police and Neighborhood safety. Atlantic Monthly vol.248.
Xu, Y., Fiedler, M.L. & Flaming, K.H.(2005) Discovering the impact of community policing: The broken windows thesis, collective efficacy, and citizens’ judgment.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rime and Delinquency, Vol. 42 No.2:P147-186.
四、報章、雜誌、電子報部分(按照日期先後順序)
自由電子新聞網,2000.12.18,新世紀的社區警政座談會,社區警政防護新世紀
任務。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1/new/jan/1/r-police1.htm
京都府警察網站,2006.2.18,重新整編的背景。
http://www.pref.kyoto.jp/fukei/site/keimu_s/koso/honbun.htm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