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文化認知現象解讀台灣當代嚴肅音樂創作(1980-2005)
作者:林幗貞
作者(外文):Lin,Kuo-Chen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音樂學系
指導教授:許瑞坤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9
主題關鍵詞:台灣當代嚴肅音樂音樂與社會現象曾興魁潘皇龍柯芳隆金希文潘世姬當代音樂思潮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7) 博士論文(3) 專書(0)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40
台灣當代嚴肅音樂充滿了許多引發思慮之內涵要素,無論創作者之思想脈絡、技巧手法亦或敘述題材,彼此間實有相當數量之重疊抑或重複,而其重疊與非重疊區塊所構築出的聲響圖像,即塑造了台灣當代「時代的面目」。
本論文題目<從文化認知現象解讀台灣當代嚴肅音樂創作>,顧名思義,主要定位並非在於「寫史」、「立傳」或是音樂作品之「樂曲分析」,而是建構於文化認知角度,依據社會學及結構學等文化理論基礎,藉由1980年代歸國作曲家潘皇龍、曾興魁、柯芳隆、潘世姬與金希文之作品為例,解讀台灣自1980年代至2005年間,當代嚴肅音樂之創作內涵與整體現象。
本論文共分六章節,在第一章<緒論>當中,筆者就本論文之「研究動機」、「研究問題定位」、「研究方法與理論基礎」、「研究架構與章節編排」分四節探討之。第二章<台灣當代嚴肅音樂之時代劃分與名詞界定>,則為本研究背景相關之文獻探討,包含「1980-2005間台灣社會與文化現象回顧」、「『現代』與『當代』於藝術史上之劃分」及「台灣嚴肅音樂之『現代』至『當代』」。第三章以<跨時代之文化呈現>為題,大篇幅個別書寫五位作曲家創作語法建構之歷程,並試圖以個別命題方式,分別為五位作曲家之個人特質與寫作風格作初步定位。第四章則以 <書寫「台灣」的方式>為題,將五位作曲家1980年代迄今以「台灣」為主題包括「台灣當代紀實」、「台灣文化書寫」、「台灣女性書寫」之音樂紀實創作,作詳細之個別作品解構。第五章<同質/異質-解構台灣當代嚴肅音樂創作現象>,則連結文化與社會理論,探討五位作曲家作品呈現之時代性與其風格特質,更進而以文化認知研究理論綜合探討台灣當代嚴肅音樂創作之總體現象,並以此印證自1987年解嚴後,台灣當代嚴肅音樂在內涵中所展現有別於前之「時代精神」與「當代思潮」。
最終之結論,筆者以「給下一輪太平盛世之音樂形式備忘錄」(Some Memos for the Next Millennium) 為題,總述1980年代歸國作曲家之於台灣當代音樂發展史上定位與重要性,與在其所共創之時代精神影響下,「台灣當代新音樂」展現之創作價值與其影響下之音樂走向。
參考書目
一. 中文書目
(一) 專書著作
于潤洋。《現代西方音樂哲學導論》。中國: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方銘健。《藝術、音樂情感與意義》。台北:全音出版社,1997。

王子妙。《台灣音樂發展史》。臺南市:王子妙,2002。

王光祈。《中國音樂史》。台北:中華,1956。

王次炤。《音樂美學新論》。台北:萬象,1997。new window

王明珂。<過去、集體記憶與族群認同—台灣的族群經驗>。《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石元康。《從中國文化到現代性:典範轉移》。台北:東大,1998。new window

朱天心。《小說家的政治周記》。台北:時報文化,1994。

《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台北:麥田,1998。

《古都》。台北:印刻,2002。

朱天文/吳念真。《悲情城市》。台北:三三書坊,1989。

朱天文。《花憶前身》。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

朱立元 主編。《西方美學名著提要》。台北:昭明出版社,2001。

朱元鴻。《我們活在不同的世界-社會學框做筆記》。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00。

朱光潛。《美學再出發》。台北:丹青出版社。

譯。《黑格爾.美學》。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 1996

宋光宇 編著。《台灣經驗(二)-社會文化篇 》。台北:東大發行,1994。

余集芝。《社會哲學導論》。台北:漢湘文化,2004。

呂錘寬。《北管牌子集成》。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1999。

《台灣傳統音樂概論.歌樂篇》。台北:五南,2007。

吳汝鈞。《胡塞爾現象學解析》。台北:商務,2001。new window

吳玲宜。《臺灣前輩音樂家群相》。台北:大呂出版,2004。new window

吳達芸 主編。《當代小說論評—閱讀與創作之間》。台北:春暉出版社,2003。

呂鈺秀。《台灣音樂史》。台北:五南,2003。

李九仙 編着。《西洋音樂史》。台北:中華民國音樂協會,1957。

李元貞。《女性詩學-台灣現代女詩人集體研究1951-2000》。台北:女書,2000。

李漢偉。《台灣小說的三種悲情》。台南:南市文化,1996。

杜正勝。《走過關鍵十年(1990-2000)》。台北:麥田人文,2000。

沈清松。《台灣精神與文化發展》。台北:臺灣商務,2001。new window

林安梧。《人文學方法論/詮釋的存有學探源》。台北:讀冊文化,2003。new window

林明輝。《中國音樂創作的新方向》。台北:復文圖書出版社,1992。

林東陽 等著。《國家認同論文集》。台北:稻鄉出版社,2001。
金希文。《尋求更寬廣的創作視野-從創作體驗到創作理念》。台北:金希文,2004。

金耀基 等著。《民主-轉型?台灣現象》。台北:桂冠,1998。

柯芳隆。《作品詮釋-鄉音鄉土情》。台北:樂韻出版社,2002。

洪謙德。《當代主義》。台北:揚智,2004。

施正鋒 主編。《台灣民族主義》。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new window

高宣揚。《後現代論》。台北:五南出版社,1999。new window

徐麗莎。《傳統與現代間:許常惠音樂論着研究》。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

崔光宙。《音樂學新稐》。台北:五南,1995。

張苙雪 等 主編。《90年代的台灣社會-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研究系列二》。台北:中央研究院,1997。

張秀琴 主編。《卡夫卡的寓言智慧 – 存在主義大師洞察人性的智慧》。台北:好讀出版,2002。

張炎憲 主編。《歷史文化與台灣》。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8。

張洪模 主編。《現代西方藝術美學文選 -- 音樂美學卷》。台北:洪葉文化,1993。

張家銘。《社會學理論的歷史反思》。台北:圓神,1987。

張國興。《台灣人教材》。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

趙元任。《趙元任音樂論文集》。北京 : 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4。

《語言問題》。臺北市 : 臺灣商務 , 1968。

莊萬壽。《台灣文化論/主體性之建構》。台北:玉山社出版,2003。

許常惠。《中國音樂往哪裡去》。台北:文星,1964。

《中國新音樂史話》。台北:百科,1982。

《台灣音樂史初稿》。台北:全音社出版,1991。

《西洋音樂研究》。台北:商務,1967。

《近代中國音樂史話》。台北:晨鐘,1970。

《音樂史論述稿(一)》。台北:全音社出版,1994。

《音樂史論述稿(二)》。台北:全音社出版,1996。

《尋找中國音樂的泉源》。台北:水牛出版社,1988。

《讓我們來欣賞現代音樂》。台北:全音,1999。

許常惠,呂錘寬,鄭榮興 著。《台灣傳統音樂之美》。台北:晨星,2002。

許銹禎。《台灣當代小說縱論-解嚴前後》。台北:五南,2001。

陳光興 主編。《文化研究在台灣》。台北:巨流,2000。

陳奇相。《歐洲後現代藝術》。台北:藝術家,2002。

陳秉璋,陳信木。《藝術社會學》。台北:巨流,1993。

陳恒/耿相新 主編。《古典傳統與價值創造》。台北:知書房,2004。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人文,2002。

陳郁秀 主編。《音樂台灣一百年論文集》。台北:白鷺鷥文教基金會,1997。new window

陳郁秀,孫芝君。《呂泉生的音樂人生》。台北:遠流,2005。

陳博治。《「2000年之夢」音樂速度的分析與探討》。台北:益聖,2001。

陳義芝 主編。《臺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1998。

陳碧娟。《臺灣新音樂史/西式新音樂在日據時代的產生與發展》。台北:樂韻,1995。new window

陳學明。《文化工業》。台北:揚智文化出版,1996。

彭聖錦. 等著。《台灣音樂館. 資深音樂家叢書:1-30》。台北:時報文化,2002-03。

彭懷真。《21世紀社會學》。台北:風雲論壇,2007。

黃均人 等譯。《音樂學導論》。台北:麗文,2000。

黃美英。《台灣文化斷層-線像評析》。台北:稻鄉,1990。

黃俊傑。《台灣意識與台灣文化》。台北:正中,2000。

黃肇松 等。《台灣:戰後50年》。台北:時報,1997。

黃錦樹。《謊言或真理的技藝》。台北:麥田,2003。

曾興魁。《根植於中國哲理與繪畫的音樂創作-創作歷程的自省》。未出版,1991。

路況。《後現代及其不滿》。台北:唐山,1990。

楊善華主編。《當代社會學理論》。台北:五南,2003。

楊照。《倉皇島嶼》。台北:遠流出版社,1996。

《那些人那些故事》。台北:聯合文學,2001。

《楊照精選集》。台北:九歌出版社,2002。

《在閱讀的密林中》。台北:印刻出版社,2003。

楊澤 主編。《狂飆八0/記錄一個集體發聲的年代》。台北:時報,1999。

楊麗仙。《台灣西洋音樂史綱》。台北:財團法人基督教橄欖文化式頁基金會,1986。

俞建章/葉舒麗。《符號:語言與藝術》。台北:久大文化,1990。
翟本瑞。《社會理論與比較文化》。台北:洪葉,1999。new window

劉紀蕙。《心的變異:現代性的精神形式》。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new window

劉靖之 主編。《中國新音樂史論集1946-1976》。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1990。new window

潘皇龍。《現代音樂的焦點》。台北:全音,1999。

蔡明雲。《世界級的臺灣音樂家 : 蕭泰然》。台北:玉山社,2006。

蔡相煇。《台灣社會文化史》。台北:空大,1998。

蔡錚雲。《另類哲學:現代社會的後現代文化》。台北:空大,1998。new window

盧漢超 主編。《台灣的現代化和文化認同》。美國:八方,2001。

薛宗明。《台灣音樂史綱》。高雄:高市國樂團,2000。

薛保瑕 等作。《臺灣當代藝術特紀》。台北:北市美術館,2005。

韓國鐄。《韓國鐄音樂文集1-4》。台北:中國音樂書房,1990-1999。

瞿海源,章英華主編。《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8。

顏綠芬。《不固定樂思》。台北:玉山社,2006。

《台灣當代音樂家》。台北:玉山社,2006。

《台灣的音樂》。台北:財團法人李登輝學校,2006。

顧燕翎。《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1996。new window



(二) 翻譯專書
Alexander, Jeffrey C./ Seidman, Steven.《文化與社會/當代論辯》(Culture and Society)。古佳豔 等 譯。臺北:立緒文化,1997。

Appignanesi, Richard/ Garratt, Chris.《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黃訓慶 譯。臺北:立緒文化,1996。

Attali, Jacques.《噪音:音樂的政治經濟學》(Bruit/essai sur l'economie politique de la musique)。宋素鳳,翁桂堂 譯。臺北:時報,1995。

Batthes, Roland.《神話學》(Mythologies)。許薔薔、許綺玲譯。台北:桂冠,1997。
Best, Steven/Kellner, Douglas.《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Postmodern theory/critical interrogations)。朱元鴻 等譯。台北:巨流,1994。

Brooker, Peter. 《前衛藝術理論》(Theory of Avantgarde)。蔡佩君、徐明松 譯。臺北:時報文化,1998。

《文化理論詞彙》(A glossary of cultural theory)。王志弘、李根芳 譯。臺北:巨流,2003。

Calvino, Italo.《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Six Memos for the Next Millennium:Lezzioni Americane)。吳潛誠 譯。台北:時報,1996。

Chalumeau, Jean-Luc.《西方當代藝術史批評》(Histoire critique de l'art contemporain)。陳英德,張彌彌 合譯。台北:藝術家,2002。

Dreyfus, Hubert L./ Rabinow, Paul.《傅柯/超越結構主義與詮釋學》(Culture and Society)。錢俊 譯。臺北:桂冠,1997。

Goodman, Norman.《社會學導論》(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蘆嵐蘭 譯。台北:桂冠,1996。

Jameson, Fredric. 《後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Postmodernism, 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吳美真 譯。台北:時報文化,1998。

Levi, Albert William.《哲學與現代世界》(Philosophy and the Modern World)。譚振球 譯。臺北:志文,1981。

Levi-Strauss, Claude/Eribon, Didier.《李維史陀對話錄/思想的法則》(De Pres et de Loin)。陸俊傑 譯。臺北:正中,1994。

McClary ,Bart.《後殖民理論》(The Postcolonial theory:Contexts, Practices, and Politics)。彭淮棟 譯。台北:聯經,2004。

Moor-Gilbert ,Susan.《陰性終止/音樂學的女性主義批評》(Feminine Endings:Music, Gender, and Sexuality)。蘆嵐蘭 譯。台北:桂冠,1996。

Palmer, Richard E.《詮釋學》(Hermeneutics)。嚴平 譯。臺北:桂冠,1992。

Poggioii, Renato.《前衛藝術的理論》(Teoria dell'arte d'avanguardia)。張心龍 譯。臺北:遠流,1992。

Rosenberg, Harold.《「新」的傳統》(The Tradition of the New)。張馨濤 譯。台北:商周,2003。

Saidn, Edward w./ Barsamian, David.《文化與抵抗》(Culture and Resistance)。梁永安 譯。臺北:立緒文化,2004。

Shils, Edward.《知識分子與當權者》(The Intellectuals and the Power and other Essays )。傅鏗 等譯。臺北:桂冠文化,2004。

Wood ,Michael.《沉默之子/論當代小說》(Children of Silence:On Contemporary Fiction)。嚴韻 譯。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
(三) 學術期刊及報章雜誌
史惟亮。<多聲的世紀—二十世紀新音樂的發展>。《功學月刊》44期,(1963/4),58 - 63。

宏文。<評許常惠作品發表會>。《聯合報》,1960/6/30,6版。


李志傳。<「談台灣音樂的發展」-- 樂界50年的回憶>。《台北文獻》第19期(1971/6/30)。

李欣如。<聆聽金希文 屬於台灣的聲音>。《財經文化週刊》第262期(2006/10/31)。

林幗貞。<以鋼琴獨奏曲《迷宮˙逍遙遊XII》為例探討潘皇龍作品中鍵盤樂器之運用方式與寫作風格之獨創性>。師大《音樂研究》第11期。new window

<《青春之歌》-以金希文作品為例探討原住民音樂於當代音樂語法中之重製與再現>。中華民國〈臺灣〉民族音樂學會《臺灣音樂研究》第6期。

<由「雙鏡效應」論台灣當代嚴肅音樂創作現象>。《2007台灣音樂學論壇學術研討會》,2007,36-38。(2007/12/14-15)

<音樂˙政治˙戲-曾興魁之《超級衝突:319的聯想》>。師大《音樂研究》第13期。

張學謙。<從單數到複數的「國語」-多元化的台灣國語政策 >。《台灣社會轉型系列論壇:「從『國語政策』到『多元文化政策』學術研討會」》(2007/4/28)。

張澤民。<評許常惠作品發表會>。《聯合報》,1960/6/24,6版。

張錦鴻 等人。<中國樂壇60年>。《藝專學報》第10期(1971/6)。

曾興魁,<物化的哲學基礎與創作技巧>,《師大學報》28期,1983。new window

華生。<現代音樂發展的方向>。《聯合報》,1956/10/1,6版。

黃友棣。<現代音樂的創作與欣賞問題>。《音樂之友》第19期(1959)。

黃寶萍。<未見悲情,遑論昇華?--看北美館「二二八美展」>。《藝術家》第44卷4期(1997/4):309-311。

楊建章。<歷史性與藝術性的兩難:從 Carl Dahlhaus的「結構音樂史」論歷史書寫的永恆困境>。《臺大文史哲學報》第六十一期(2004/11):25-52。new window


劉靖之。<中國現代音樂的起源、發展和風格>。《民族音樂研究》,1990:257 -95。

潘皇龍。<音響意境音樂創作的理念>。《國立藝術學院藝術評論》第六期(1995):117-136。new window

戴柱臣。<略談「民族血液」與「時代精神」在音樂上的意義>。《功學月刊》第102期:4 - 7。
(四) 學術論文
沈曉雯。<台灣當代小說的神話學解讀>。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系碩士論文,2007。

余蕙慈。<呂泉生的音樂創作與其本土性與流傳性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吳美瑩。<論台灣作曲家音樂創作中的傳統文化洗禮-以郭芝苑、許常惠、馬水龍的作品為例>。國立藝術學院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吳嘉瑜。<史惟亮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林封良。<當你說「我們」的時候,你究竟是誰?-1945-1949思索主權的文化邏輯>。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林韻。<許常惠音樂作品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張斐雯。<西洋嚴肅音樂在台灣流傳概況研究(1949~1999年)>。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莊文達。<郭芝苑生平與作品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陳宏略。<蕭泰然《1947序曲》之研究與指揮詮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陳筱茵。<「島嶼邊緣」:1980、90年代之交台灣左翼的新實踐論述>。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陳曉瑛。<劉德義作品風格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陳禧華。<台灣近現代管弦樂作品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游素凰。<台灣近三十年┌現代音樂┐發展之探索(1945-1975)>。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黃伊清。<鋼琴音樂在台灣的發展與作品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楊麗仙。<七0年代鄉土文學論戰暨文學場域的變遷>。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

楊曉琪。<西洋音樂在台灣之沿革( 1624-1945)>。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蕭植穗。<「時代精神」到「民族精神」--從「時間」與「空間」的辯證論許常惠現代音樂運動的接受史(1950-1970)>。國立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蘇育代。<許常惠師年譜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蘇昭英。<文化論述與文化政策:戰後台灣文化政策轉型的邏輯>。國立藝術大學傳藝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new window
二. 英文書目
(一) 專書著作
Adorno, Theodor.《Quasi una Fantasia》Translated by Rodney Livingstone。New York: Verso, 1992.

Aiello, Rita, and John A. Sloboda. 《Musical Perceptions》。 New York: Oxford UP, 1994.

Brand, Juliane, Christopher Hailey, and Donald Harris, eds.《The Berg-Schoenberg Correspondence: Selected Letters》。Ontario: Penguin, 1987.

Brown, Calvin S.《Music and Literature》。Athens: Georgia UP, 1948.

Cage, John.《Empty Words》。Hanover: Wesleyan UP, 1973.

Copland, Aaron.《What to Listen for in Music》。New York: Signet, 1957.

Copland, Aaron.《Music and Imagination》。Cambridge: Harvard UP, 1980.

Daulhaus , Carl. 《Esthetics of Music》Translated by William W. Austin。Cambridge: Cambridge UP, 1982.

. < ‘New Music’ as historical category>.《Schoneberg and the New Music》.Puffett, Derrick & Clayton, Alfred tr..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p.1-13.

. <The musical work of art as a subject of sociology>.《Schoneberg and the New Music》.Puffett, Derrick & Clayton, Alfred tr.。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p.234-247.

Glass, Philip.《Music by Philip Glass.》。Ed. Robert T. Jones. New York: Harper &;Row, 1987.
Greth, H. & Mills, C.W. 《From Max Weber : Essays on Sociology》。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6。

Helmholtz, Hermann L. F.《On the Sensations of Tone: as a Physiological Basis for the Theory of Music》。New York: Dover, 1954.

Kivy, Peter.《Music Alone: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s on the Purely Musical Experience》。Ithaca: Cornell UP, 1990.

Hecker , Max.《Der Briefwechsel Zwischen Goethe und Zelter, 2 vols》。1913, 59。

Leppert, Richard.《Music and Image》。Cambridge: Cambridge UP, 1988。

Mitchell, Donald./Said, Edward W.《The language of modern music》。Pennsylvan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94。

Nattiez, Jean-Jacques.《Music and discourse/toward a semiology of music》。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0.

Mittler, Barbara. 《Dangerous Tunes: The Polities of Chinese Music in Hong Kong, Taiwan,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ince 1949》。Harrassowitz Verlag. Wiesbaden,1997。

. <Mirrors & Double Mirrors – The Politics of Identity in New Music from Hong Kong and Taiwan>. 《Chime》No.9.Autumn, 1996:4 - 44。

Rowell, Lewis Eugene.《Thinking About Music》。Amherst: U of Massachusetts P, 1984.

Schafer, R. Murray.《Patria and thee Theatre of Confluence》。Ontario: Arcana, 1991.

Seashore Carl E.《Psychology of Music》。 New York: Dover, 1967.

Shepherd, John.《Music as Social Text》。Cambridge: Polity, 1991.

Shyh-Ji, Chew.《Quartet For Violin, Viola, Cello, and Guitar》。University of Columbia,1988。

Smith, Stuart Saunders, and Thomas DeLio, eds.《Words and Spaces: An Anthology of Twentieth Century Musical Experiments in Language and Sonic Environments》。Lanham: UP of America, 1989.

Solie, Ruth A., ed.《Musicology and Difference: Gender and Sexuality in Music Scholarship》。Berkeley: U of California P, 1993.

Treitler, Leo.《Music and th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Cambridge: Harvard Up, 1989.

Zuckerkandl, Victor.《Sound and Symbol: Music and the External World》。Translated by Williard R. Trask. Princeton: Princeton UP, 1969.

三. 網路資料
Barbara Mittler: ' Hsu Tsang-houei ', Grove Music Online ed. L. Macy (Accessed 27 April 2007), http://www.grovemusic.com

Barbara Mittler: ' Pan Hwang-Long ', Grove Music Online ed. L. Macy (Accessed 27 April 2007), http://www.grovemusic.com

Barbara Mittler: ' Pan Shyh-Ji ', Grove Music Online ed. L. Macy (Accessed 27 April 2007), http://www.grovemusic.com

Carole Pegg, Helen Myers, Philip V. Bohlman, Martin Stokes: ' Ethnomusicology ', Grove Music Online ed. L. Macy (Accessed 27 April 2007), http://www.grovemusic.com

Gordon G. W. Chin.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87%91%E5%B8%8C%E6%96%87&variant=zh-tw

Fang-Lung Ko. http://www.music.ntnu.edu.tw/faculty/ke/index.htm

Hwang-Long Pan. http://music.tnua.edu.tw/~hlpan/

Hsu Tsang-Houei, Lu Yu-Hsiu, Han Kuo-Huang: ' Taiwan ', Grove Music Online ed. L. Macy (Accessed 27 April 2007), http://www.grovemusic.com

Leon Botstein: ' Modernism ', Grove Music Online ed. L. Macy (Accessed 27 May
2008), http://0-www.oxfordmusiconline.com.opac.lib.ntnu.edu.tw:80/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40625

John Shepherd: ' Postmodernism ', Grove Music Online ed. L. Macy (Accessed 27 May 2008), http://0-www.oxfordmusiconline.com.opac.lib.ntnu.edu.tw:80/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40721

J. Peter Burkholder: ' Borrowing, §13: Art music after 1950 ', Grove Music Online ed. L. Macy (Accessed 27 May 2008), http://0-www.oxfordmusiconline.com.opac.lib.ntnu.edu.tw:80/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52918pg13

Netti, Bruno: ' improvisation ', Grove Music Online ed. L. Macy (Accessed 27 April 2007), http://www.grovemusic.com

Pan Shyh-Ji . http://music.tnua.edu.tw/music/teacher/pan%20shyh-ji%20.html

Tzeng, Shing-kwei . http://www.music.ntnu.edu.tw/faculty/Tzeng/index.htm

Vincent Duckles, Jann Pasler: ' Musicology ', Grove Music Online ed. L. Macy (Accessed 27 April 2007), http://www.grovemusic.com

四. 樂譜
金希文。《交響曲第三號-台灣》(1995)

《為大型室內樂團-台灣緬懷曲》(1996)

《關懷台灣系列組曲(II)》(2000-2002)


柯芳隆。《哭泣的美人魚》(1993)

《2000年之夢》(2000)

曾興魁。《五行生剋》(1982)

《大司命》(1984)

《天安門輓歌》(2005)

《詩經蓼莪》(2005)

《物化》(2005)

《超級衝突:319的聯想》(2005)

潘世姬。《母親˙黑夜˙秘密》(1998)

《秋路》(1998)

《給一位四十又九朵花的女人》(1999)

潘皇龍。《五行生剋八重奏》(1979-80)

《兒時情景》(1983-84)

《第三號絃樂四重奏》(1983)

《台灣風情畫》(1987)

《緣˙角色˙萬花筒》(1986-87)

《釋˙道˙儒》(1991)

《迷宮˙逍遙遊》(1998)

《普天樂》(2005-06)
五. 有聲資料(多為作曲家提供之錄音資料)
金希文。《交響曲第三號-台灣》(1995)

《為大型室內樂團-台灣緬懷曲》(1996)

《關懷台灣系列組曲(II)》(2000-2002)

柯芳隆。《哭泣的美人魚》(1993)

《2000年之夢》(2000)

曾興魁。《五行生剋》(1982)

《大司命》(1984)

《天安門輓歌》(2005)

《詩經蓼莪》(2005)

《超級衝突:319的聯想》(2005)

潘世姬。《母親˙黑夜˙秘密》(1998)

《秋路》(1998)

《給一位四十又九朵花的女人》(1999)

潘皇龍。《五行生剋八重奏》(1979-80)

《兒時情景》(1983-84)

《第三號絃樂四重奏》(1983)

《台灣風情畫》(1987)
《釋˙道˙儒》(1991)

《迷宮˙逍遙遊》(1998)

《普天樂》(2005-06)

筆者於博士班就讀期間發表之學術論文:

研討會論文

 以鋼琴獨奏曲《迷宮˙逍遙遊XII》為例探討潘皇龍作品中鍵盤樂器之運用方式與寫作風格之獨創性(2005台北國際研討會《台灣音樂創作與表演的未來與展望》,2005/10/31第二場)

 <青春之歌>-以金希文作品為例探討原住民音樂於當代音樂語法中之重製與再現(中華民國(臺灣)民族音樂學會 2007 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臺灣音樂的紀錄與再現,2007/9/23)

 由「雙鏡效應」論臺灣當代嚴肅音樂創作現象(2007 臺灣音樂學論壇 學術研討會,2007/12/15第一場)(審稿制)
期刊論文

 以鋼琴獨奏曲《迷宮˙逍遙遊XII》為例探討潘皇龍作品中鍵盤樂器之運用方式與寫作風格之獨創性-師大《音樂研究》第11期

 <青春之歌>-以金希文作品為例探討原住民音樂於當代音樂語法中之重製與再現-中華民國〈臺灣〉民族音樂學會《臺灣音樂研究》第6期

 音樂˙政治˙戲-曾興魁之《超級衝突:319的聯想》-師大《音樂研究》第13期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