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乙未割臺文學文獻研究
作者:王嘉弘
作者(外文):Wang,Chia-Hung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吳福助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9
主題關鍵詞:乙未割臺文學文獻臺灣傳統文學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0
乙未割臺為臺灣史上的重要事件,對於臺灣文學史的影響很大。本文「乙未割臺文學文獻研究」則是透過全面性的蒐羅臺灣地區諸多文獻,來探求乙未割臺文學作品文獻、乙未割臺文學評論文獻、乙未割臺文學歷史文獻與乙未割臺文學研究文獻四方面,企圖完成「乙未割臺文學文獻彙編」。在「乙未割臺文學文獻」彙編的架構下,同時透過文獻學方法與分辨乙未割臺、領臺戰役、甲午戰爭三方面應區分與重疊的觀念、定義,和歷史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來看出這批「乙未割臺文學文獻彙編」的意義與價值。
第一章是「緒論」,是定義何為「乙未割臺文學」,並說明本文「乙未割臺文學研究」如何以文學文獻學的方式,蒐羅、篩選相關「乙未割臺事件」所引發的文學作品。第二章為「乙未割臺文學文獻概述」,是將筆者所見相關「乙未割臺文學文獻」加以定義。當時1895年後,對乙未割臺事件所產生三種不同觀點下的同事件書寫作區別。「征臺戰役文學」是以日本來臺軍人、官員等所創作的文學作品與日本國內依此乙未征臺事件為題材的新文學小說等。阿英以國恥、反侵略文學來定義「甲午戰爭文學」,與筆者要以臺灣本位主義來思考定義「乙未割臺文學」,有所區別。第三章為「乙未割臺傳統文學內容類型」。作為重大臺灣文學主題的乙未割臺事件,其文學研究的素材亦是通過長期被史學界所運用來研究臺灣割讓事件的詩歌與散文,在其反映歷史事實的基礎上,抽離出相關的議題來分析其文學性、文學類型等項目來進行討論。
第四章為「乙未割臺文學相關歷史背景文獻發展」,是先從歷史學者對於「乙未割臺事件」相關定義,並從歷時性的觀察,來看從日治到戰後,乙未割臺相關的研究文獻形成、彙編到有系統的進入討論,歷史系的學者提供了「乙未割臺文學」多少相關的背景資料研究。第五章為「乙未割臺文學研究文獻的發展」,是延續第四章探討乙未割臺歷史研究史討論的模式,再以「乙未割臺文學」文學史料來作為觀察對象,從史料被編選、解讀到論文研究等,都可以看出「乙未割臺文學」文學史料具有高度被政治氛圍所操作的痕跡。
第六章為「乙未割臺文學文獻的相關議題討論」,乙未割臺文學文獻研究,從日治初期迄今,相關研究都著重在「詩文證史」作用。然而就文學文獻本身來討論,實際上仍有相當多的議題可以切入探討。如乙未割臺文學作品的情感歷經「激憤」、「勵志」、「哀傷」三期變化。或是以乙未割臺戰役為背景題材的晚清小說出現的「劉永福現象」、臺灣傳統詩文在日治初期大量出現的「鄭成功現象」,或是乙未抗日人物的形象轉變等。第七章為「結論」,是總結前述各章的重點,並試圖將未處理的「乙未割臺文學」議題作一勾勒,以對後來學者對此「乙未割臺文學」要進行研究時,能參考或是開拓的新議題。
一、方法論與文獻編纂參考
1.張君炎《中國文學文獻學》,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
2.潘樹廣《中國文學史料學》,安徽:黃山書社,1992年8月。
3.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1992年7月增訂版。
4.吳福助《臺灣漢語傳統文學書目》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5.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er)著、王志弘譯《文化理論詞彙》,臺北:巨流出版社,2003年。
6.胡萬川《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新竹:清大出版社,2004年。
7.劉兆佑《文獻學》,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
8.成功大學文學院臺灣文學系、中國文學系主編《異時空下的同文詩寫—臺灣古典詩與東亞各國的交錯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2008年11月。

二、乙未割臺相關文學文獻總集、選集
1.賴子清《臺灣詩醇》臺北:青木印刷所,1935年6月9日。
2.丘念台編、鄒魯校訂《丘倉海先生念台詩集》,南京:獨立出版社,1947年3月。
3.彭國棟編輯《臺灣之民族詩選》,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6年1月。
4.彭國棟編纂《廣臺灣詩乘》,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6年4月。
5.葛建時編選《臺灣詩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6.黃仲崙選輯《臺灣正氣詩選》,臺北:正中書局,1978年。
7.陳香《臺灣十二家詩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8.邱秀堂編《鯤海粹編》,臺北:中華民國臺灣史蹟研究中心,1980年3月
9.連橫主編《臺灣詩薈》(連雅堂先生全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2年3月。
10.連雅堂《臺灣詩乘》,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
11.黃榮洛《臺灣客家傳統山歌詞》新竹:新竹文化局出版,1997年。
12.佚名《臺灣民主歌》,臺南:臺灣史博館籌備處,2002年。
13.柯靈主編《阿英全集》(四),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14.全臺詩編輯小組編撰《全臺詩》第1冊,臺南:臺灣文學館,2004年2月。
15.錢仲聯《清詩紀事》,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
16.吳福助主持「臺灣割讓、光復文學文獻比較研究(1/3)」,計劃編號NSC93-2411-H-029-011,執行期間為2004年8月1日至2005年7月31日。
17.臺灣文學館編著《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臺南:臺灣文學館,2006年10月。
18.林正三、李知灝、吳東晟等編選《臺灣近百年詩話輯》,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6年。

三、相關乙未割臺文學傳統詩文集
1.俞明震《觚庵詩存》,線裝本,國家圖書館藏,1920年。
2.唐贊袞《臺陽見聞錄》,(臺灣文獻叢刊第30種),1958年。
3.王松《滄海遺民賸稿》(臺灣文獻叢刊第50種),1959年6月。
4.丘逢甲《嶺雲海日樓詩鈔》(臺灣文獻叢刊第70種),1960年8月。
5.林朝崧《無悶草堂詩存》,(臺灣文獻叢刊第72種),1960年。
6.連橫《劍花室詩集》,(臺灣文獻叢刊第94種),1960年。
7.李鶴田《哀臺灣箋釋》(臺灣文獻叢刊第100種),1961年1年。
8.許南英《窺園留草》(臺灣文獻叢刊第147種),1962年9年。
9.連橫《雅堂文集》,(臺灣文獻叢刊第208種),1964年。
10.易順鼎《魂南記》(臺灣文獻叢刊第212種),1965年8月。
11.施士洁《後蘇龕合集》,(臺灣文獻叢刊第215種),1965年。
12.洪攀桂,胥湍甫編輯《洪棄生先生遺書》,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13.錢振鍠《名山詩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
14.陳志堅《寄園吟草》,自印本,1973年。
15.謝道隆《小東山詩存》,自印本,1974年。
16.譚嗣同《譚嗣同全集》,臺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10月。
17.江山淵〈丘逢甲傳〉,《小說月報》,6卷3期,東京株式會社東豐書局影印,1979年10月。
18.江山淵〈徐驤傳〉,《小說月報》,9卷3期,東京株式會社東豐書局影印,1979年10月。
19.黃遵憲著、錢仲聯箋注《人境廬詩草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0.康有為《康有為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1.王松《友竹詩集》,臺北:龍文出版社(臺灣先賢詩文集第1輯),1992年。
22.林資修《南強詩集》,臺北:龍文出版社(臺灣先賢詩文集第1輯),1992年。
23.林資銓《仲衡詩集》,臺北:龍文出版社(臺灣先賢詩文集第1輯),1992年。
24.陳逢源《溪山煙雨樓詩存》,臺北:龍文出版社(臺灣先賢詩文集第1輯),1992年。
25.駱香林《駱香林全集》(上)、(中)、(下),臺北:龍文出版社(臺灣先賢詩文集第1輯),1992年。
26.鄭虛一《虛一詩集》,臺北:龍文出版社(臺灣先賢詩文集第2輯),1992年。
27.鄭如蘭《偏遠堂吟草》,臺北:龍文出版社(臺灣先賢詩文集第2輯),1992年。
28.鄭家珍《雪焦山館詩集》,臺北:龍文出版社(臺灣先賢詩文集第2輯),1992年。
29.傅錫祺《鶴亭詩集》(上)、(下),臺北:龍文出版社(臺灣先賢詩文集第2輯),1992年。
30.莊太岳《太岳詩草》(上)、(下),臺北:龍文出版社(臺灣先賢詩文集第2輯),1992年。
31.黃純青《晴園詩草》(上),臺北:龍文出版社(臺灣先賢詩文集第2輯),1992年。
32.謝汝銓《雪漁詩集》,臺北:龍文出版社(臺灣先賢詩文集第2輯),1992年。
33.吳德功《吳德功先生全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
34.呂興忠編《吳慶堂作品集》,彰化:磺溪文學第五輯,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7月。
35.黃鷗波《浮槎錄》,嘉義:嘉義市文化中心,1997年6月第1版。
36.賴和《賴和全集》,〈漢詩卷〉,臺北:前衛出版社,2000。
37.詹作舟《詹作舟全集》,彰化:自印本,2001年11月初版。
38.呂敦禮《厚菴遺草》,臺北:龍文出版社(臺灣先賢詩文集第3輯),2001年。。
39.施梅樵《梅樵詩集》,臺北:龍文出版社(臺灣先賢詩文集第3輯),2001年。
40.呂嶽《醉雪軒吟草》,臺北:龍文出版社(臺灣先賢詩文集第3輯),2001年。
41.吳質卿《吳質卿記臺南戰事》,北京:線裝書局,2003年。
42.詹雅能、黃美娥編校《聽見樹林頭的詩歌聲-謝森鴻、謝麟驥合集》,新竹:竹市文化局出版,2004年。
43.易順鼎著、王颷校點《琴志樓詩集》(中國近代文學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4月。
44.樊增祥著、涂曉馬、陳宇俊校點《樊樊山詩集》(中國近代文學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4月。
45.陳季同原著、錢南秀整理,《學賈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
46.陳宗賦《篇竹遺藝》,臺北:龍文出版社(臺灣先賢詩文集第4輯),2006年。
47.吳質卿《吳質卿記臺南日記》,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
48.林維朝原著、陳素雲主編《林維朝詩文集》,新店:國史館,2006年11月。
49.林維朝《怡園吟草》,見臺灣文學館全臺詩計畫報告成果。
50.陳鴻祥《墨香軒詩草》,見臺灣文學館全臺詩計畫報告成果。
51.王叔潛《培槐堂詩集》,見臺灣文學館全臺詩計畫報告成果。
52.賴世英《小隱山房遺稿》,見臺灣文學館全臺詩計畫報告成果。
53.賴惠川《悶紅墨屑》,見臺灣文學館全臺詩計畫報告成果。
54.賴惠川《續悶紅墨屑》,見臺灣文學館全臺詩計畫報告成果。
55.許天奎《鐵峰山房吟草》,見臺灣文學館全臺詩計畫報告成果。
56.施性湍《雪濤齋詩集》,見臺灣文學館全臺詩計畫報告成果。
57.朱啟南《漫與樓詩稿》,見臺灣文學館全臺詩計畫報告成果。
58.劉梅溪《劉梅溪乙未年稿》,見臺灣文學館全臺詩計畫報告成果。
59.呂喬南《蘭雪草堂詩稿》,見臺灣文學館全臺詩計畫報告成果。

四、乙未割臺與初期抗日歷史背景文獻
1.張俊仁《臺灣抗日忠烈錄》第一輯,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65年10月。
2.中國近代史叢書編寫組《中日甲午戰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
3.王國璠、邱勝安合著《三百年來臺灣作家與作品》,高雄:臺灣時報社,1977年8月。
4.連橫《臺灣通史》,臺北:眾文圖書公司,1979年。
5.陳碧笙《臺灣地方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82年8月。
6.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95年4月。
7.李筱峰、劉峰松《臺灣歷史閱覽》,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8年2月。
8.臺灣慣習記事編輯委員會編著《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臺中:臺灣省文獻會,1993年。
9.叢笑難《甲午戰爭百年祭》,北京:華夏出版社,1994年。
10.程玉凰《洪棄生及其作品考述》(臺灣史研究論叢4),臺北:國史館,1996年5月。
11.王曉波《臺胞抗日文獻選》,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1998年11月。
12.臺灣總督府警務廳編著《臺灣警察沿革志》中譯本,(中譯本更名為《臺灣抗日運動史》)。(王洛林總監譯),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0年8月。
13.臺灣憲兵隊編著《臺灣憲兵隊史》中譯本(王洛林總監譯),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1年6月。
14.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編《不能遺忘的名單—台灣抗日英雄榜》,臺北:海峽文藝出版社,2001年。
15.國家圖書館特藏組《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日據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2年12月。

五、乙未割臺事件研究專書、專文
1.黃秀政《臺灣割讓與乙未抗日運動》,臺北:臺灣商物印書館,1992。
2.黃秀政〈臺灣分館館藏武裝抗日運動史料及其利用〉,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推廣組《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建館78週年暨改隸中央20週年紀念館藏與臺灣史研究論文發表研討會彙編》,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4年4月。
3.黃秀政《臺灣史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增訂再版本。
4.許佩賢譯《攻臺戰紀—日清戰史臺灣篇》,臺北:遠流出版社,1995年。
5.鄭天凱《攻臺圖錄—臺灣史上最大的一場戰爭》,臺北:遠流出版社,1995年。
6.吳密察〈乙未之役的新史料—日本東洋文庫藏《臺島劫灰》〉,《東亞近代思想與社會—李永熾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臺北:月旦出版社,1999年11月。
7.黃昭堂日文原著、廖為智譯《臺灣民主國研究—臺灣獨立運動史的一斷章》臺北:前衛出版社,2006年1月。

六、戰後相關乙未時期文學研究的期刊論文
1.洪炎秋〈先父棄生先生的幾首淪陷紀事詩〉,《臺灣文化》,1948年8月1日。
2.廖漢臣〈乙未抗日在文壇上的反應〉,《文獻專刊》2卷3、4期合刊,1951年11月。
3.廖漢臣〈甲午之役在文壇上的反應〉,《臺灣文獻》7卷1期,1956年6月。
4.郭水潭〈日僑與漢詩〉,《臺北文物》,4卷4期,1956年2月。
5.賴探玄〈臺灣民主國詩話〉,《臺北文物》,6卷1期,1957年1月。
6.禮謙〈伊藤博文詠臺灣詩〉,《臺北文物》,10卷2期,1961年9月。
7.曾迺碩〈乙未割臺詩選〉,《臺灣文獻》10卷4期,1959年12月。
8.陳漢光〈乙未之戰與中國詩壇〉,《臺北文物》9卷1期,1960年3月。
9.李瑞騰〈海天孤憤—反映乙未割臺事件的詩之悲情〉,見《詩心與國魂》,臺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1982年7月。
10.龔顯宗〈乙未割臺與舊詩變貌〉,見《臺灣文學研究》,臺北:五南出版社,1995年4月。
11.李達軒〈秀色無限有雙峰—論易順鼎、易順豫兄弟的詞作〉,《中國韻文學刊》第1期,1997年。
12.李達軒〈近代湖南易氏人才群及其家庭影響〉,中國社科院,第71期,1998年1月。
13.林麗美〈乙未世代的離散書寫—兼論許南英與丘逢甲的差異〉,《島語》第3期,2003年12月。
14.李知灝〈吳德功的割臺經歷與心境轉變—以《瑞桃齋詩稿》乙未、丙申詩作為研究中心〉,《彰化文獻》,第6期,2005年3月。
15.程玉凰〈洪棄生《瀛海偕亡記》版本考校〉,《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第47卷,2006年7月。
16.陳佑慎〈抗日英雄的建構與記憶—試釋《劉大將軍平倭戰記》的史料意義〉,《臺灣風物》,56卷2期,2006年6月。
17.林翠鳳〈賴子清臺灣傳統漢詩總集五書析論〉,《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第48卷,2007年7月,頁219。
18.黃美娥《古典臺灣:文學史、詩社、作家論》,臺北:國立編譯館,2007年7月。
19.李知灝〈「被嫁接」的臺灣古典詩壇--《中華民國文藝史》中官方古典詩史觀的建構〉,《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五期,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07年10月,。
20.余美玲《日治時期臺灣遺民詩的多重視野》,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2月。

七、學位論文
1.翁佳音「臺灣武裝抗日之研究1895-1902」,臺北:臺大歷史所碩論,1985年。
2.廖振富「唐代詠史詩之特質及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論,1989年。
3.陳鳳華「周憲文與台灣史研究的開展(1957-1972)」,臺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論,1997年1月,。
4.洪博文「日治時期的文學作品所反映的臺灣民主國形象」,臺南: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論, 2000年5月。
5.藍建春「「臺灣文學史」觀念的歷史考察」,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系博論,2002年1月。
6.吳東晟「洪棄生《寄鶴齋詩話》研究」,臺南:成大中文所碩論,2004年6月。
7.王淳純「馬關割臺與乙未抗日之詩壇評議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論, 2005年1月。

八、方志、通志類
1.廖漢臣纂修《臺灣省通志稿•學藝志•文學篇》第三冊,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纂組,1959年6月。
2.南投縣文獻會編纂《南投縣革命志稿》,南投,1959年6月。
3.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纂《臺灣省通志》,臺北,1968年~1971年。
4.雲林縣文獻委員會編纂《雲林縣志稿‧革命志》,雲林,1977年4月。
5.嘉義縣文獻委員會編纂《嘉義縣志‧卷9‧革命志》,嘉義,1978年6月。
6.臺東縣文獻委員會編纂《臺東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

九、其它歷史、文學背景研究專書、論文
1.尹雪曼總編纂《中華民國文藝史》,臺北:正中書局,1976年臺1版。
2.李瑞騰編《抗戰文學概說》「抗戰文學資料叢書之二」,臺北:文訊月刊雜誌社,1987年7月。
3.徐珂輯錄《清稗類鈔選錄》(臺灣文獻叢刊214種),臺灣銀行研究室,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4.松永正義〈中國意識與臺灣意識〉,若林正丈編《中日會診臺灣—轉型期的政治》,臺北:故鄉出版社,1988年。
5.黃英哲〈許壽裳與臺灣(1946-1948)—兼論二二八前夕長官公署時代的文化政策〉,《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二二八民間研究小組,1991年。
6.劉登瀚《臺灣文學史》,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1年。
7.翁佳音等編纂《臺灣通史類著作題解與分析》,臺北:業強出版社,1992年。
8.許俊雅編《無語的春天—二二八小說選》,臺北:玉山社出版社,2003年。
9.朱雙一《閩臺文學的文化親緣》,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10.嚴秀峰編《臺灣先鋒》,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第1版,2004年5月。
11.曾健民編著《1945光復新聲—臺灣光復詩文集》,臺北:INK印刻出版公司,2005年。
12.林果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66-1975)—統治正當性的建立與轉變》,臺北:稻鄉出版社,2005年。

十、相關乙未割臺事件民間文學、民間歌謠
1.鳴雨廬主人〈東邊出有一粒星〉,《臺南文化》2卷3期,1952年9月24日。
2.吳萬水採集,何先〈士林土匪仔歌〉,《臺灣風物》4卷5期,1954年5月31日。
3.黃文星〈抗日經過苦哀詞〉,《臺東縣誌》,臺東縣文獻委員會,1963年。
4.梅陰生(伊能嘉矩)〈臺灣歸日本領有前後臺北附近流行之歌謠〉,《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第1卷下,第7號,臺中,臺灣省文獻會,1993年。
5.佚名〈姜紹祖抗日歌〉,選自黃榮洛《臺灣客家傳統山歌詞》,新竹縣竹北市,竹縣文化,1997年。
6.佚名《臺灣民主歌》,臺南:臺灣史博館籌備處,2002年。

十一、相關乙未割臺事件現代文學集
1.鍾肇政《臺灣人三部曲》,臺北中和:遠景出版社,1980年6月初版。
2.李喬《寒夜三部曲》,臺北中和:遠景出版社,1981年2月初版。
3.姚嘉文《黃虎印》(臺灣歷史小說集:臺灣七色記之四),臺北:自立晚報,1987年5月初版。
4.鍾肇政《鍾肇政全集》(第七冊),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1990年。
5.劉輝雄《島戀—臺灣史詩》,臺北:前衛出版社,1991年。
6.程虎《臺灣演義》(福建省圖書館藏),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7.林藜(黎澤霖)《瀛海斬鯨錄》,臺北永和:稻田出版社,1992年。
8.李喬《臺灣,我的母親》,臺北:草根出版社,1995年。
9.王家祥《關於拉馬達仙仙與拉荷阿雷》,臺北:玉山社出版社,1995年。
10.巫永福著、沈萌華《巫永福全集小說卷Ⅰ》,臺北:傳神福音文化事業有限公思,1995年。
11.羊恕《百年孤寂的臺灣民主國》,臺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
12.王家祥《山與海》,臺北:玉山社出版社,1997年。
13.洪明燦《八千里外弔民殘:甲午割臺始末記》,臺北:遠流出版社,1997年。
14.東方白《浪淘沙》,臺北:前衛出版社,2005年修訂新排版。
15.姚嘉文原著、施如芳編劇、林耀堂繪圖《黃虎印:歌仔戲新編劇本》,臺北:玉山社,2006年。
16.閻延文《青史青山》,臺北:問津堂書局,2006年4月。

十二、甲午戰爭文學晚清小說與其它文類文獻
1.佚名《繪圖劉永福鎮守臺灣》,上海:大成書局,出版時間不詳(藏於臺大楊雲萍書庫)。
2.洪興全《中東大戰演義》,楊家駱主編、劉雅農總校(世界文庫:四部刊要),臺北:世界書局,1958年5月。
3.枕流齋主人原著、孟吾居士修訂《劉大將軍臺戰實記》,臺北:廣文書局影印,1965年8月。
4.寰宇義民校編《劉大將軍平倭戰記》(沈雲從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續編第23集),臺北:文海出版社書局影印,1975年8月。
5.阿英編撰《甲午中日戰爭文學集》,臺北:廣雅出版社,1982年4月。
6.曾樸《孽海花》(晚清小說大系),臺北:廣雅出版社,1984年3月。
7.藜床舊主《劉大將軍百戰百勝圖說》,江蘇:中國江蘇科學院《明清小說研究》總23期,1992年1月。
8.許鴻翔〈中華民族的正氣歌—論馬關條約時期的愛國詩歌〉,大連海事大學編《海峽兩岸馬關條約百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7年。
9.佚名《劉大將軍臺戰實紀附地圖》(徐麗華主編,新華書局《中國少數民族古籍集成叢書》(漢文版第78冊)),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