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解構與重構--近二十年來臺灣歷史意識變化的主要趨勢
書刊名:漢學研究通訊
作者:王晴佳
作者(外文):Wang, Edward Q.
出版日期:2006
卷期:25:4=100
頁次:頁13-32
主題關鍵詞:當代臺灣歷史學史學歷史論述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 博士論文(2) 專書(2)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917
  • 點閱點閱:280
期刊論文
1.方志強(20010600)。「進步」的理念--二十世紀的挑戰。新史學,12(2),131-17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元朋(20030600)。荔枝的歷史。新史學,14(2),111-17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增貴(19961200)。漢代婦女的名字。新史學,7(4),33-9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潘光哲(20050300)。想像「現代化」--一九三0年代中國思想界的一個解剖。新史學,16(1),85-12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隆志(20011000)。學術論辯、科際對話與臺灣歷史社會研究--讀柯志明《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灣史研究,8(1),179-19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淑珍(20020600)。「經學式」、「科學式」與「理學式」的歷史詮釋學--近代中國/臺灣史學發展的三個面相。當代,60=178,32-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余英時(19921000)。歷史女神的新文化動向與亞洲傳統的再發現。九州學刊,5(2)=18,5-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周婉窈(19961200)。綃山傳奇--賀雙卿研究之檢討與展望。新史學,7(4),159-19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玉法(19940900)。臺海兩岸史學發展之異同(1949-1994)。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18,47-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邢義田(20040400)。變與不變--一個史語所歷史學徒的省思。當代,82=200,56-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柳立言(19911200)。淺談宋代婦女的守節與再嫁。新史學,2(4),37-7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邱澎生(20041200)。以法為名--訟師與幕友對明清法律秩序的衝擊。新史學,15(4),93-14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貞德(19991200)。從醫療史到身體文化的研究--從「健與美的歷史」研討會談起。新史學,10(4),117-12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張淑卿(19990800)。近年來臺灣地區的「臺灣婦女史」學位論文研究回顧(1991-1998)。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7,193-20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游鑑明(19961200)。近代中國女子體育觀初探。新史學,7(4),119-15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陳光興(20050300)。「亞洲」做為方法。臺灣社會研究季刊,57,139-2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李明輝(19900200)。歷史與目的--評陳忠信先生的〈新儒家「民主開出論」的檢討〉一文。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1),195-21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Elman, Benjamin A.(19920500)。中國文化史的新方向:一些有待討論的意見。臺灣社會研究,12,1-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王晴佳(2006)。文明比較、區域研究和全球化:第20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所見之史學研究新潮。山東社會科學,2006(1),27-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游鑑明(19960800)。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4,297-31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王心揚(19950900)。美國新社會史的興起及其走向。新史學,6(3),155-18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李貞德(19960600)。超越父系家族的藩籬--臺灣地區「中國婦女史研究」(1945-1995)。新史學,7(2),139-17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李建民(19961200)。「婦人媚道」考--傳統家庭的衝突與化解方術。新史學,7(4),1-3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王甫昌(20011200)。民族想像、族群意識與歷史--《認識臺灣》教科書爭議風波的內容與脈絡分析。臺灣史研究,8(2),145-20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陳光興(19920500)。在「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研究」之間。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2,85-11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林富士(19961200)。六朝時期民間社會所祀「女性人鬼」初探。新史學,7(4),95-11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林富士(20050900)。清代臺灣的巫覡與巫俗--以《臺灣文獻叢刊》為主要材料的初步探討。新史學,16(3),23-9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杜正勝(19971200)。醫療、社會與文化--另類醫療史的思考。新史學,8(4),143-17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周婉窈(19990600)。實學教育、鄉土愛與國家認同--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第三期「國語」教科書的分析。臺灣史研究,4(2),7-5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王汎森(20040900)。歷史研究的新視野:重讀「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古今論衡,11,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顧燕翎(19960800)。從移植到生根:婦女研究在臺灣(1985-1995)。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4,241-26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游鑑明(20010800)。千山我獨行﹖--廿世紀前半期中國有關女性獨身的言論。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9,121-123+125-18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游鑑明(20051200)。是補充歷史抑或改寫歷史?近廿五年來臺灣地區的近代中國與臺灣婦女史研究。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3,65-10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王振寰、錢永祥(19950800)。邁向新國家?民粹威權主義的形成與民主問題。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0,17-5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陳忠信(19881200)。新儒家「民主開出論」的檢討:認識論層次的批判。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4),101-1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王鴻泰(20051200)。迷路的詩--明代士人的習詩情緣與人生選擇。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50,1-5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杜正勝(19950300)。作為社會史的醫療史--並介紹「疾病、醫療與文化」研討小組的成果。新史學,6(1),113-15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杜正勝(19921200)。什麼是新社會史。新史學,3(4),95-11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蒲慕州(19921200)。西方近年來的生活史研究。新史學,3(4),139-15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王振寰(19890300)。臺灣的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1),71-11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巫仁恕(20051200)。清代士大夫的旅遊活動與論述--以江南為討論中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50,235-28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錢永祥(2001)。青春歌聲裏的低調。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2,241-25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傅大為(2003)。我與「臺社」十年。臺灣文藝,10,50-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沈松僑(19910300)。現代化的回顧與展望--「中國現代化研討會」紀要。新史學,2(1),115-1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邱仲麟(2005)。天然冰與明清北京的社會生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50,55-11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陳元朋(2000)。身體與花紋-唐宋時期的紋身風尚初探。新史學,11,1-4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李貞德(2002)。漢唐之間醫方中的忌見婦人與女體維藥。新史學,13(4),1-3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杜正勝(1990)。發刊詞。新史學,1(1),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Bloch, Marc(1989)。年鑑史學論文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又寧、張玉法(1981)。中國婦女史論文集(第1輯)。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又寧、張玉法(1988)。中國婦女史論文集(第2輯)。臺北:臺灣商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鮑家麟(1988)。中國婦女史論文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鮑家麟(1991)。中國婦女史論文集續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鄭欽仁、薛化元、潘光哲、劉季倫(2004)。鄭欽仁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羅炳良(200011)。18世紀中國史學的理論成就。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浮田和民(1898)。史學通論。史學通論。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Lewis, Bernard(1975)。History: Remembered, Recovered, Invented。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5.王育德(1979)。苦悶的臺灣。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蕭友山(1946)。台湾解放運動の回顧。台北:三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國棟(2005)。臺灣的山海經驗。臺北:曹永和文教基金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鄭鴻生(2001)。青春之歌:追憶1970年代臺灣左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華。臺北: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矢內原忠雄(1934)。帝國主義下の台灣。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葉振輝(199505)。台灣開發史。臺北:臺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芳明(1988)。臺灣人的歷史與意識。高雄:台北:敦煌:敦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呂紹理(2005)。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柔縉(2005)。臺灣西方文明初體驗。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昭瑛(1999)。臺灣與傳統文化。臺北:臺灣書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郭紀舟(1999)。七O年代台灣左翼運動。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陳紹馨(1979)。臺灣的社會變遷與人口變遷。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戚嘉林(1998)。台灣史。台北:農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王晴佳(2002)。臺灣史學五十年(1950-2000) : 傳承、方法、趨向。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彭明輝(20020000)。臺灣史學的中國纏結。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洪三雄(1993)。烽火杜鵑城:七○年代臺大學生運動。臺北:自立晚報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陳芳明(1992)。探索臺灣史觀。臺北市: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曹永和(2000)。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傅大為(1992)。異時空裡的知識追逐--科學史與科學哲學論文集。台北:東大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若林正丈、吳密察(2004)。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臺北:播種者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曾健民(2005)。1945破曉時刻的台灣:八月十五日後激動的一百天。台北市: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若林正丈、吳密察(2000)。臺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臺北:播種者文化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呂紹理(1998)。水螺響起:日據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臺北:遠流出版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陳芳明(1988)。楊逵的文學生涯:先驅先覺的臺灣良心。臺北:前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杜維運(1988)。清代史學與史家。中華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杜正勝(1992)。古代社會與國家。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周婉窈(1998)。臺灣歷史圖說:史前至一九四五年。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林滿紅(20020000)。晚近史學與兩岸思維。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陳瑋芬(20050000)。近代日本漢學的「關鍵詞」研究:儒學及相關概念的嬗變。臺北:國立臺大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黃俊傑(20040000)。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杜正勝(2004)。新史學之路。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林富士(2000)。小歷史:歷史的邊陲。臺北:三民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曹永和(19790000)。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陳芳明(1998)。左翼臺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麥田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呂妙芬(20030000)。陽明學士人社群:歷史、思想與實踐。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柯志明(20010000)。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市: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史明(1980)。臺灣人四百年史。蓬島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李建民(20050000)。生命史學:從醫療看中國歷史。臺北:三民。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2002)。臺灣史。五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李孝悌(20050000)。中國的城市生活。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杜正勝、王汎森(1998)。新學術之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紀念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余英時(1992)。序─海洋中國的尖端─臺灣。發現臺灣。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梁啟超(1980)。新史學。梁啟超史學論著三種。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李貞德(2002)。傑出女性、性別與歷史研究─從克莉斯汀琵珊的故事說起。性屬關係(下):性別與文化、再現。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康樂、彭明輝(2005)。史學方法與歷史解釋。史學方法與歷史解釋。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高明士(2004)。戰後臺灣的歷史學研究:1945-2000。戰後臺灣的歷史學研究:1945-2000。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田夫、黃寬重、鄧小南(2005)。臺灣學者中國史硏究論叢。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杜正勝(1989)。歷史的再生。歷史的再生。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杜正勝(2000)。走過關鍵的十年(1990-2000)。走過關鍵的十年(1990-2000)。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黃克武、張哲嘉(2000)。公與私:近代中國個體與整體之重建。公與私:近代中國個體與整體之重建。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熊秉真(2004)。情欲天地的知性探索(總序)。情欲明清:達情篇。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張壽安(2004)。王妞妞之死:綱常?自我?道光年間的一樁「婚問」。情欲明清:達情篇。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熊秉真(2004)。書寫異性譜系:明清士人筆下的母女聯繫。情欲明清:達情篇。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熊秉真(2004)。閨情婉約:明清仕女天地中的母與女。情欲明清-遂欲篇。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余安邦(2004)。報的規範與情的糾葛:清代筆記小說中的妻與妾。情欲明清-遂欲篇。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王鴻泰(2005)。俠少之遊-明清士人的城市交遊與尚俠風氣。中國的城市生活。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邱仲麟(2005)。水窩子-北京的供水業者與民生用水(1368-1937)。中國的城市生活。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巫仁恕(2005)。明代平民服飾的流行風尚與士大夫的反應。生活與文化。北京。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熊秉真(2005)。蟋蟀釋典:英雄不論出身低。生活與文化。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邱仲麟(2005)。誕日稱觴-明清社會的慶壽文化。生活與文化。北京。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王鴻泰(2005)。從消費的空見到空間的消費-明清城市中的酒樓與茶館。生活與文化。北京。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杜正勝(1996)。「疾病、醫療與文化研討小組」的緣起與立意。古典與現實之間。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李弘祺(2004)。The new and the multiple: Sung senses of the past。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68.李貞德、梁其姿(2005)。婦女與社會。婦女與社會。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劉靜貞(2005)。依違於私情與公義之間-孟姜女故事流轉探析。婦女與社會。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彭明輝(2002)。臺灣地區的歷史研究機構與歷史系課程(1945-2000)。臺灣史學的中國纏結。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黃寬重、劉增貴(2005)。臺灣史學研究重專題輕通論。家族與社會。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李貞德、梁其姿(2005)。導言。婦女與社會。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王仲孚(2005)。臺灣中學歷史敎育的大變動:歷史敎育論集二編。臺灣中學歷史敎育的大變動:歷史敎育論集二編。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王仲孚(2001)。為歷史留下見證:認識台灣教科書參考文件新編。為歷史留下見證:認識台灣教科書參考文件新編。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陳正茂(2003)。臺灣史綱。臺灣史綱。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比較史、比較歴史敎育硏究会(1991)。歴史敎育の国際化をもとめて。歴史敎育の国際化をもとめて。東京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高明士(2005)。東亞敎育史硏究:回顧與展。東亞敎育史硏究:回顧與展。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古偉瀛(2005)。東西交流史的新局:以基督宗敎為中心。東西交流史的新局:以基督宗敎為中心。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杜維明(1995)。文化中國與儒家傳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杜正勝(1999)。到「臺灣」之路,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孝悌。明清的城市文化與生活(總計畫)。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名揚(2004)。課程綱要:無意分割臺灣史與中國史,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錦弘(2004)。周樑楷:一切尊重老師,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黃克武(2004)。不褻不笑:明清諧謔世界中的身體與情欲。情欲明清--遂欲篇。臺北:麥田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趙彥寧(2001)。國族想像的權力邏輯:試論五〇年代流亡主體、公領域與現代性之間的可能關係。戴著草帽到處旅行:性/ 別、權力、國家。臺北:巨流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熙遠(2005)。中國夜未眠 : 明清時期的元宵、夜禁與狂歡。生活與文化。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健文(2005)。政治與權力。政治與權力。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盧建榮(2005)。新文化史的學術性格及其在臺灣的發展。新史學:新文化史。鄭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汎森(2004)。明代心學家的社會角色。晚明清初思想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Liu, Mei-Hui、Hung, Li-Ching、Vickers, Edward(2005)。Identity issues in Taiwan's history curriculum。History education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East Asia。New York:Routledge。  new window
8.Corcuff, Stéphane(2005)。History textbooks, identity politics, and ethnic introspection in Taiwan: The June 1997 Knowing Taiwan textbooks controversy and the question it raised on the various approaches to 'Han' identity。History education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East Asia。New York。  new window
9.杜正勝(2004)。一個新史觀的誕生。新史學之路。臺北:三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