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論子平八字十神中傷官之研究
作者:許靖平
作者(外文):Ching-ping Hsu
校院名稱:華梵大學
系所名稱: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指導教授:黃俊威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6
主題關鍵詞:五行十神六親八字five elementsten godsfamily relationshipsbazi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3
摘 要
命理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歷史最為久遠、理論深奧、傳播最為廣泛的一支。自封建社會以來,中國傳統命理學以其對於歷代文化的綜合運用,對於人生要義的精妙解說引起了無數人的敬畏與關注。命理在先人面對疑難問題時,提供心靈的安定,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命理可說是探討人生的精妙要義。
中國命理文化最早起於面對大自然異相的無法準確預設時,透過龜筮占卜,來推論異相是吉是兇。中國傳統命理深入人心,已成華人民俗文化的一種。八字推命可說是聚集傳統中國文化的精華。雖然自古流傳的經典書籍或有訛誤,但不能否定的是,命理透過學理在趨吉避凶的預測上,有一定程度的準確性,故吸引本研究者接觸、研究八字推命。硏究命局中十神強弱性質,及其衍生對應五行、六親的影響程度,並硏究當十神強弱程度不一時,應由何種五行的十神、六親來剋制、洩秀,或是須要幫身。
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話雖如此,絕大多數人還是相信命裡該有的跑也跑不掉,命中欠缺的拼命追求亦是枉然。於是女性若對自身八字能有所了解,在人生中若到不如意事,也能以不同心態來面對。
關鍵詞:五行、十神、六親、八字
Abstract
Among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the widely circulated and theoretically profound Chinese numerology have a long history. Since the feudal society in ancient China,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numerology subtle explanations of the gist of life with its integrated application of history and culture has given rise to reverence and attention from many. Numerological principles offered spiritual stability when ancient Chinese people faced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that numerolog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an be the gist to explore life.
The culture of Chinese numerology originated from ancient Chinese people’s adoption of methods to divine by means of tortoise shells and the stalks of the milfoil to infer the good of back luck of unusual signs when they were unable to make accurate presupposition in face of unusual signs of nature. Traditional Chinese numerology which has taken firm root in the hearts and minds of people has become one of folk cultures for Chinese people. Bazi (four pillars of destiny) for fate-extrapolation embodies a congregation of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Despite some errors of classic books which have come down to us since ancient times, the undeniable fact consists in a certain level of accuracy of numerology through theories in terms of pursuing good luck and avoiding disaster that has attracted the researcher and brought the researcher into contact with it for further studying Four Pillars of Destiny for fate-extrapolation. This research also covers studies of the nature of strengths of the ten gods in one person’s destiny structure and the derived levels of influence on correspondence to five elements and family relationships as well as which elements from five elements of ten gods and family relations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of diverse degrees of strength should be adopted for restraint, talent release or helping yourself.
Despite the philosophy of taking your destiny into your own hands, most people still believe that What's meant for you will never pass you by and a strenuous pursuit of what’s missing in life will also be futile. If women can understand their bazi, they can take different mindsets to face ups and downs in their life.
Keyword: five elements, ten gods, family relationships, bazi
參考文獻
一、古籍
1.《黃帝內經》,(《四部叢刊初編》本,第357〜361冊,景上海涵芬館藏明翻北宋本。)
2.《孔子家語》,(《四部叢刊初編》中第309〜311冊。景江南圖書館藏明覆宋刊本,本書十卷。)
3.《荀子》,(《四部叢刊初編》本,景上海涵芬樓藏黎氏景宋刊本,本書二十卷。)
4.《莊子》,(《續古逸叢書》本,《南華真經》卷三6/24)。
5.(商)《殷虛書契‧前編》卷三,第18頁,第5塊。
6.(商)《鐵云藏龜》第123頁,第1塊。
7.〔漢〕鮒撰闕名撰釋文:《孔叢子》,(《四部叢刊初編》本,第318〜319冊。景杭州葉氏藏明翻宋本本書七卷咐釋文一卷。)
8.〔漢〕孔安國傳,〔唐〕陸德明音義:《尙書》。(《四部叢刊初編》本,第3~4冊。景烏程劉氏嘉業堂藏宋刊本本書一三卷。)
9.〔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尙書正義》。(《武英殿十三經注疏》本,本書拆成十冊。)
10.(漢)鄭玄注傳,(唐)陸德明音義,《纂圖互註禮記》。(《四部叢刊初編》中第20~24冊。景上海涵芬樓藏宋刊本 本書二十卷本。)
11.〔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武英殿十三經注疏》本,本書三十卷。)
12.〔漢〕劉安:《淮南子》,(《四部叢刊初編》本第425-428冊,景上海涵芬樓藏景鈔北宋本,本書二一卷。)
13.〔漢〕京房撰〔吳〕陸績注:《京氏易傳》,(《四部叢刊初編》本第43冊,景上海涵芬樓藏明天一閣刊本,本書三卷。)
14.〔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四部叢刊初編》本第50〜—51冊,景上海涵芬樓藏武英殿聚珍版本,卷九之三十八。)
15.〔漢〕司馬遷:《史記》,(《武英殿二十四史》本,本書拆成二十六冊,一三0卷)。
16.〔漢〕許慎(宋)徐鉉等奉敕校定:《說文解字》,(《四部叢刊初編》第66-69冊,景曰本岩崎氏靜嘉堂藏北宋干II本,本書一五卷。)
17.〔漢〕班固:《白虎通德論》,(《四部叢刊初編》本,子部,第431〜432冊,景江安傅氏雙鑑樓藏元刊本,本書十卷。)
18.(漢)班固,《白虎通義》。(《乾隆御覽四庫全書薈要》本卷上86/45。本書2卷,拆分成2冊。乾隆御覽四庫全書薈要予部。
19.(漢)司馬遷,《史記》。(《欽定四庫全書》史部。本書130卷,拆分成44冊。史部史記卷十一~卷十二。)
20.〔漢〕王充,《論衡》,(《四部叢刊初編》本第430-440冊,景上海涵芬樓藏明通津草堂刊本,本書三十卷。)
21.〔漢〕陳壽撰:《三國志》,(《武英殿二十四史》史部,正史類,本書拆成十四冊,魏志卷二十九。)
22.(漢)班固《漢書》,(《欽定四庫全書》浙江大學圖書館。)
23.(漢)高誘注,《呂氏春秋》。呂氏春秋二138/160(《四部叢刊初編》,中第420~424冊。景上海涵芬樓藏明刊本 本書二六卷。)
24.(漢)董仲舒,《春秋繁露》。(《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本書17卷,拆分成3冊。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子部‧儒家類)。
25.〔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武英殿十三經注疏》本,本書拆成三十冊。)
26.〔晉〕葛洪,《抱朴子》,(《四部叢刊初編》本,景江南圖書館藏明嘉靖乙丑魯藩刊本。)
27.(魏)王肅注,《孔子家語》孔子家語二102/183(《四部叢刊初編》,中第309冊~311冊。景江南圖書館藏明覆宋刊本。)
28.〔隋〕李百葯撰,《北齊書》,(上海,中華書局,1972年),卷四十九,補列傳第四十一。(《欽定四庫全書》本,史部一正史類,本書50卷,拆分成12冊。)
29.唐太宗文皇帝御撰,《晉書》,《欽定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本書130卷,拆分成51冊。)
30.〔唐〕李虛中,《李虛中命書》,(欽定四庫全書本,本書三卷。)
31.〔元〕滑壽撰:《難經本義》,(《搞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子部五醫家類,本書拆成兩冊,兩卷。)
32.〔清〕劉鶚撰:《鐵雲藏龜》,續休四庫全書本,九0六•史部•金石類,頁123,第1塊。
二、專書
1.沈朝合、謝翎合著(2012)。《八字命學母法:淵海子平絕窮之運用》。臺北:進源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南懷瑾、徐芹庭(1994年)。《周易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3.徐升(2004)。《淵海子平評註》。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4.徐樂吾(1984)。《命理一得》。香港:上海印書館。
5.徐樂吾(2005)。《子平真銓評註》。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6.徐樂吾(2006)。《子平粹言》。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7.徐樂吾(2006)。《滴天髓徵義》。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8.袁樹珊(2008)。《滴天髓闡微》。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9.張明嘉著(1992年)。《神秘的命運密碼》。上海:三聯書店。
10.陳素庵(1936)。《滴天髓輯要》。上海:乾乾書社。
11.湯行易(2008年)。《圖解易經中的數學:梅花易數》。陝西: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2.焦延壽(1999年)。《焦氏易林》。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3.鄒文耀(1996年)。《子平命學考證》。台中:瑞成出版社。
14.萬民英(2009年)。《三命通會》。台北••培琳出版社。
15.饒宗頤、曾憲通(1982年)。《雲夢秦簡日書硏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16.王蕙雯(2001)。國小教師算命態度、控制信念與管教信念之相關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17.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Catherine Kohler Riessman著。敘說分析。台北市:五南。
18.古永利(1994)。八字算命推論與實際生活經驗之比較分析。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19.白曉虹(譯)(1994/1987)。Chris Weedon著。話語、權力與抵抗。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Feminist practice and poststructuralist theory)。台北:桂冠。
20.朱岑樓(譯)(1978)。Bronislaw Malinowski著。巫術、科學與宗教(Magic, Science and Religion)。台北市:協志工業叢書。
21.余德慧(1987)。總結命與運。張老師月刊,119期,50-51。
22.宋文里(1992)。「迷信」與「空虛」關於大學生之超自然參與經驗之意義病理的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73,53-108。
23.李岱穎(2000)。錯置的巴比倫星空:從性別透視占星流行文化。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24.李惠卿(2006)。文化、存在與心靈-以命理詢問者的心理現象為探析。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25.林文琪(譯)(2004)。Kathryn Woodward著。母職:身份、意涵與神話(Motherhood:Identities, meanings, and myths.)。同一與差異(Identity and difference)。台北:韋伯文化。
26.吳國誌(編)(1999)。五術漫談。台中市:如意堂。
27.洪欣辰(2005)。算命節目不算命?星座命理節目〈開運鑑定團〉之性別、偷窺與專家權威。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28.施寄青、陳燁(1997a)。玩命與革命。臺北市:張老師出版社。
29.施寄青、陳燁(1997b)。女人桃花緣。臺北市:張老師出版社。
30.施玲玲(2006)。尋訪亮光之旅:三位已婚女性算命歷程之探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31.唐與璿(2005)。命理節目接觸經驗與算命行為之關連性研究。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32.凌坤楨(1993)。算命行為之歷程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33.黃淑珍(1995)。個人及環境因素對高雄地區小學生家長算命態度的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34.陳伯璋(2000)。質性研究方法的理論與基礎。質的研究方法。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高雄市:麗文文化公司。
35.陳美蘭(1998)。「科學理性論」或「功能論」?大眾媒體的算命論述。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36.陳建榮(2004)。網路社會中的巫術文化-台灣網路算命之初探。崇右學報,10,263-280。
37.陳郁日(2006)。社會工作者將算命視為社會資源之初探。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38.曾俊溢(2008)。算命的心理因素與動機研究。中華大學應用數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39.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2。
40.游美惠(2005)。性別教育最前線-多元文化的觀點。臺北市:女書文化。
41.游淑珺(2010)。女界門風-台灣俗語中的女性。臺北市:前衛。
42.張苙雲(1998)。「逛醫師」的邏輯:求醫歷程的分析。台灣社會學刊,21,59-87。
43.張哲嘉(2003)。明清星命書中的女命。載於由游鑑明(主編),近代中國的婦女與社會(1600-1950)(頁25)。台北市: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
44.張娟芬(1999)。「人盯人」式的父權。載於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頁48)。台北市:女書文化。new window
45.張國偉(2002)。算命網站顧客信任感影響因素之研究。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46.郭 貞(2005)。影響網路算命行為因素與動機之探討:找尋網路算命行為之動力心理模式。新聞學研究,85,141-182。
47.郭慈芬(2004)。千禧年的算命風潮-星座命理節目之閱聽人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48.楊芳枝(2007)。流行文化裡的性別。載於黃淑玲、游美惠(主編),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頁101)。台北市:巨流。
49.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50.潘慧玲(編)(2004)。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台北:高等教育。
51.歐亞菁(2006)。非營利網路算命討論區形成之歷程分析。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52.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J. Clandinin, M. Connelly著。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臺北市:心理。
53.蔡翊楦(2003)。焦點解決短期諮商與占星學結合運用對當事人之影響。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54.劉泗翰(譯)(2003)。R.W.Connell著。性/別-多元時代的性別角力(Gender)(頁89-91)。台北市:書林。
55.蕭 蘋(2007)。性別與媒介。載於黃淑玲、游美惠(主編),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頁73)。台北市:巨流。
56.瞿海源(1993)。台灣與中國大陸宗教變遷的比較研究。載於林本炫(主編),宗教與社會變遷。台北:巨流。
57.瞿海源(1997)。台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台北市:桂冠。
58.瞿海源(1999)。術數流行與社會變遷。台灣社會學刊,22,1-45。
59.顏詩怡(2005)。女性抽煙行為的性別實作(doing gender)。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60.魏劭楷(2009)。網路算命的使用者的動機、滿足、信任與評估的初探性研究-以批踢踢實業坊命理研究院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61.蘇永明(2006)。傅柯的主體觀-自身的技藝。主體爭議與教育-以現代和後現代哲學為範圍。臺北市:心理。
62.羅世宏(等譯)(2004)。Barker, C.著。文化、意義與知識:文化研究的語言學轉向。載於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Culture Studies:Theory and Practic,2nded.) (頁100)。台北市:五南。
63.羅正心(1997)。算命技巧理的語言表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1,37-60。
64.呂家恂(2014) 。 八字看婚姻。台北市:旗林文化。
65.呂家恂(2014) 。八字與情慾。台北市:旗林文化。
66.張哲嘉(2003年)。明清星命書中的女命。
67.游鑑明主編,《無聲之聲(H):近代中國的婦女與社會(1600-1950)},治北,中央硏究院中國近代史硏究所,2003年),頁25-51。
68.鄭志明(2012) 。中華傳統數術文化第一集。新北市: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台灣民間學術中心。
69.社團法人中華易學教育研究院協會議(2014) 。易經命理諮商師基本訓練教材。高雄市:麗文文化。
三、期刊
1.張新智〈子平命學溯源-唐宋命學要籍考辨〉《弘光人文社會學報》〈第14期,民100.5〉,頁111-139。
2.曾紀圃〈五行命理--論八字的神煞及其意義〉《家庭月刊》〈第145期,民77.10〉,頁246-247◊
3.微言草堂(民75年9月)。〈子平命理論座〉,《世界電影》,213,頁126-127。
4.蕭容慧;李光真〈八字今注〉《光華》〈第15:11,民79.11〉,頁112-121。
5.戴寶村(民96年8月)。〈移民臺灣:臺灣移民歷史的考察〉,《台灣月刊雙月報電子報》。取自http://subtpg.tpg.gov.tw/web-life/taiwan/content9608.htm,瀏覽曰期:2014/04/13
6.瞿海源〈數術流行與社會變遷〉《台灣社會學刊》〈第22期,民88.10>,頁1-45。
四、學位論文
1.劉樂賢:《睡虎地秦簡日書硏究》,中國社科院博士論文,‘1994年。
2.張新智:《子平學之理論硏究》,台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博士論文,2002。
3.柯建宏:《論子平術中十二長生的生命關懷》,台灣:輔仁大學宗教系碩士論文,2009年。
4.謝菊英:《《三命通會》中「六十甲子納音取象」思想硏究》,台灣: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硏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5.古永利:《八字算命推論與實際生活經驗之比較分析》,高雄:高雄醫學行爲科學硏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6.施玲玲:《尋訪亮光之旅:三位已婚女性算命歷程之硏究》,嘉義:嘉義大學家庭硏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五、網路資料
1.王芳屏,從知識社會學看星命術知識之建構(五),國際道家學術總會,http://www.etaoist.org/taoist/index.php/2011-08-07-02-10-49/2011-08-07-04-22-00/2084-2012-10-30-17-08-53,瀏覽日期:2014/04/11。
2.神秘學,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zh-tw/%E7%A5%9E%E7%A7%98%E5%AD%A6,瀏覽曰期:2014/04/13。
3.中國主要土壤類型,中文百科在線,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zh=zh-tw&lid=70088,瀏覽曰期:2014/04/13。
4.白鶴鳴風水必修之《河圖》(上),http://www.hokming.com/fengshui-basic.htm,瀏覽中國華文教育網一漢語,何謂六親?http://big5.hwjyw.com/zyzx/jxsc/hy/200912/t20091231_35129.shtml,瀏覽日期:2014/04/15。
5.〔隋〕蕭吉,《五行大義》卷二,第四論相生,二論生死所,頁三。取自中國哲學電子書計劃,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34174&by_title=%E4%BA%94%E8%Al%8C%E5%A4%A7%E7%BE%A9&page=l,瀏覽日期:2014/04/16。

六、英 文 文 獻
1.Cortazzi, M.(2001). “Narrative Analysis in Ethnography”, in P. Atkinson, A. Coffey, S. Delamont, J. Lofland and L. Lofland (Eds.) Hankbook of Ethnography (pp.384-394). London: Sage.
2.Denzin, N.K. & Linclon, Y. S. (Eds.)(1998). The art and politics of interpretation. Collecting and interpreting qualitative materials. London: Sage.
3.Fenstermaker, S., West, C. & Zimmerman, D.H. (2002). Power Inequality and the Accomplishment Gender: An Ethnomethodological View, In West, C. & Zimmerman (Ed.), Doing Gender, Doing Difference: Inequality, Power,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New York: Routledge.
4.Gluck, S. B. & Patai, D.(1991). Women,s Words: The feminist practice of oral history. New York: Routledge.
5.Hall, S. (1997). The work of rspresentation. In S. Hall(Ed), Representation: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 London: Sage.
6.Olesen, v. (2005). Early Millennial Feminist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Denzin, N.K. & Linclon, Y.S. (Eds.), The Sag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ssearch (3rd ed.). London: Sage.
7.Palys, T. (1997). Sampling. Research decisions: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perspectives (2nd Ed.). Toronto: Harcout Brace & Company.
8.West. C. & Zimmerman, D. H. (2002). Doing Gender. In West, C. & Zimmerman(Ed.), Doing Gender, Doing difference: Inequality, Power,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New York: Routledge.
9.Zeilyn, D(2001), finding Meaming in the Text: the Process of Interpretation in Text-based Divination. Journal of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7(2): 225-24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