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越南家庭孩子出生至小學階段的父職經驗
書刊名:幼兒教育研究
作者:魏佩君陳芳茹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Wei, Pei-junChen, Fang-ru
出版日期:2014
卷期:6
頁次:頁75-101
主題關鍵詞:父職經驗越南新住民家庭Lived experiences of fatherhoodsThe Vietnamese immigrant familie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625
  • 點閱點閱:202
期刊論文
1.徐綺穗(20000600)。父職及其與子女行為關係之研究。教育研究(高師),8,193-20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政見(20000200)。談父職角色。教師之友,41(1),54-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怡瑾(2002)。雙新家庭中男性參與親職主觀經驗之探究。台南師院學報,35,313-33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菀珍、黃富順(20061200)。我國外籍配偶學習需求與現況之研究。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7,75-10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Fagan, J.、Barnett, M.(2003)。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ernal gatekeeping, paternal competence,mothers' attitudes about the father role and father involvement。Journal of Family Issues,24(8),1020-1043。  new window
6.Doherty, W. J.、Kouneski, E. F.、Erickson, M. F.(1998)。Responsible Fathering: An Overview and Conceptual Framework。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60(2),277-292。  new window
7.王叢桂(20000600)。促進參與父職因素的探討。應用心理研究,6,131-17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夏曉鵑(19970400)。女性身體的貿易:臺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與族群關係分析。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2,72-8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賴爾柔、黃馨慧(19961200)。已婚男性參與家務分工之研究。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41,10-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王大維(20000900)。「父職參與」或「參與親職的父親」?。應用心理研究,7,12-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莫藜藜、王行(19960300)。已婚男性的家庭價值觀及其對家庭的需求之探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57-11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舒芸、余漢儀(19970400)。奶爸難為--雙薪家庭之父職角色初探。婦女與兩性學刊,8,115-14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高淑清(20011200)。在美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詮釋與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16,225-28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邱珍琬(20050300)。大學生知覺的父親形象。屏東師院學報,22,291-3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王宏仁(20010300)。社會階層化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1,99-12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田晶瑩、王宏仁(20060400)。男性氣魄與可「娶」的跨國婚姻:為何臺灣男子要與越南女子結婚?。臺灣東南亞學刊,3(1),3-3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夏曉鵑(200009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臺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9,45-9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王叢桂(1998)。父職的實踐及影響因素的研究--社會心理學角度的分析 (計畫編號:NSC87-2413-H031-0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徐敏容(2005)。育有青少年子女母親之父職期望、期望差距與其婚姻品質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錦賢(2006)。國小學童父親之父職角色期望及父職實踐差距與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思宇(2009)。新移民家庭幼小轉銜階段的父職參與(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旻陽(2005)。成為一個父親:父職的經驗與意涵(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胡瑞芬(2011)。跨國婚姻家庭男性對父職的認知與實踐(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鄭予靜(2004)。臺灣爸爸的父職經驗--分析台越跨文化家庭之親職互動(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秀蓁(2010)。新住民家庭父職角色之研究:以一位花蓮縣新住民家庭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林伶燕(2009)。外籍配偶家庭中父職參與之探討(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林昭玉(2011)。雙薪家庭國小學童父親的父職實踐(碩士論文)。元智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林翠玲(2006)。國小男性教師父職參與的探討--與其他職業類別做比較(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秋衛(2010)。越南籍與大陸籍新移民女性的社會網絡分析—以苗栗縣大湖鄉為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靜怡(2008)。跨文化家庭的父職參與對國小一年級學童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以台中縣市為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詹爵聰(2011)。東南亞外籍配偶家庭父職角色對子女學業表現之探究--以新北市林口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楊文景(2009)。新住民家庭父親父職經驗之研究(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鄭雅菁(2011)。新住民家庭之幼兒父親的父親職參與及親職壓力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賴麗珍(2005)。外籍新娘配偶的父職角色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陳雅雯(2006)。外籍配偶子女在國小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宜蘭縣蘇澳鎮某國小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陳維君(2007)。外籍配偶家庭父職教育需求之研究─以育有學齡兒童父親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吳黛宜(2003)。已婚男性父職態度與實踐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郭佳華(2001)。父親參與父職教育方案相關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王舒芸(1996)。現代奶爸難為乎?--雙工作家庭中父職角色之初探(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陳秀如(2001)。國小學生父親參與子女生活及學習相關活動之研究(碩士論文)。靜宜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鄭雅雯(2000)。南洋過台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婚姻與生活探究--以台南市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林震雯(1993)。雙生涯家庭父母親職角色與兒童性別角色態度的關係(碩士論文)。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王光宗(2004)。台南縣東南亞外籍母親在子女入學後母職經驗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陳美惠(2002)。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蔡奇璋(2004)。外籍配偶參與國小子女學習的障礙及其解決途徑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顧長永(2007)。越南:巨變的二十年。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Parke, R. D.(1996)。Fatherhood。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3.Duvall, E. M.(1957)。Family development。Philadelphia:Lippincott。  new window
4.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十八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麗文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詹棟梁(1988)。社會教育理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Bogdan, Robert C.、Biklen, Sari Knopp、李奉儒、高淑清、鄭瑞隆、林麗菊、吳芝儀、洪志成、蔡清田、黃光雄(2001)。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義:濤石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van Manen, Max、高淑清、連雅惠、林月琴(2004)。探究生活經驗:建立敏思行動教育學的科學。濤石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裘學賢(1993)。教育研究的現象學分析。教育學方法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Lamb, M. E.(1997)。Fathers and child development: An introductory overview and guide。The role of the father in child development。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Inc.。  new window
3.游家政(1993)。詮釋學與教育研究。教育學方法論。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高淑清(2002)。教育研究 (二) : 質性教育研究。新世紀的教育學概論 : 科技整合導向。臺北:學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