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蔣介石臺灣時代的政治菁英(一九五O年~一九七五年)─以中國國民黨中常委及內閣成員為例
作者:李功勤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指導教授:雷家驥
彭懷恩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1
主題關鍵詞:蔣介石陳誠俞鴻鈞本土化蔣經國嚴家淦中常委內閣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6) 博士論文(2) 專書(1)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5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17
本文一共分為八章,除去第一章的導論和第八章的結論之外,第二章「日本統治與社會變遷」,是研究日治時期下的台灣,在社會及文化上的變遷,這一章分析目的,是提供研究中華民國流徙台灣一個重要的背景參考,使我們了解在日治台灣近五十一年(一八九五~一九四五年)的歲月中,台灣人民在歷經抗爭、收編、文化認同等方面複雜的反應,尤其在皇民化運動(一九三七~一九四五年)集體動員下意識型態及認同上的變遷,都關係到中華民國在台灣未來發展上所可能面對的複雜性與解決之道。
第三章「刺激與回應─本土化初展」,是討論一九四七年的二二八事件和國民政府在事件爆發後,重新調整治台的政策。二二八事件可說是大陸的國民政府真正開始重視台灣民意的轉捩點,從此改組省政府並且重用台籍菁英。至於陳誠在省主席任內開始推行的土地改革政策,可視為國民黨初步本土化的成功,使一九四九年流徙遷台的所謂「外來政權」,獲得本地農民的普遍支持;但另方面,二二八事件倖存的反抗菁英及地主階級,普遍對中華民國產生離心力,並成為日後反對勢力的重要力量。
第四章「黨的改造與黨務菁英」,研究國民黨改造及第七屆至第九屆一中全會的中常委結構分析。一九五○年的中央黨務改造委員會成立,代表兩個重要意義:第一,蔣介石在台灣黨務核心菁英的建立與培養,並且摒棄大陸時代的舊有派系及領導人士,以杜絕派系傾軋惡習,並能貫徹總裁之意志與命令,形成一條鞭式的權威領導;第二,本土化政策的持續,土地改革和地方自治的實施,本省籍黨員及地方政治菁英的吸收,都顯示國民黨在歷經二二八事件和政府遷台後,對本省籍政治菁英與人民利益的重視。在第八屆的全國代表大會(一九五七年),國民黨修正黨章增設副總裁一人,不但使陳誠繼汪兆銘之後成為國民黨黨史上第二位副總裁。成為蔣介石接班人的態勢也非常明顯。
第五章討論「蔣─陳」體制與內閣菁英的分析,由於陳誠在一九五四年三月二十四日當選為中華民國第二任副總統,一九五七年又被推選為中國國民黨副總裁,因此我們將這段時期稱為「蔣─陳」體制,但這並不意指兩人共治。在這一章中,一共分析了三屆內閣,包括陳誠兩次組閣和俞鴻鈞內閣。在這三屆的內閣閣員中,行政院長陳誠及俞鴻鈞都與蔣總統關係密切,技術菁英比例都頗高,顯示中華民國是舊政權的延續,純粹的革命菁英不多見。在陳誠實際負責財經政策的十五年之中,財經技術官僚得到蔣介石和陳誠充分授權及尊重,人才輩出,也逐漸創造了台灣的經濟奇蹟。內閣成員中除了技術菁英外,還包括軍事、政黨(地域)、知識菁英等類型,但尚未產生民選菁英。另方面,蔣經國的入閣是否更快速帶動本土化措施,以及他跟陳誠之間是否存在著權力衝突,都將在本章分析和討論。
第六章「過渡時期的內閣與黨務菁英」中,由於嚴家淦被視為是過渡時期的閣揆,蔣經國的接班已經很明朗。本屆內閣也局部改組過二次,有許多較為年輕的技術官僚擔任部會首長,但也有一些前內閣部會首長轉任不管部會政務委員。以其豐富的黨政經驗發揮輔弼之功效,而這也是歷屆內閣中不管部會政務委員最大的特性。在本章中,我們也將分析台籍菁英在內閣中變化的趨勢、「半山派」和「本土派」消長的趨勢及意義。
在本屆中常委(九屆二中全會至十屆三中全會)的三十一名成員中,我們也將繼續分析這些黨務菁英的特性,而台籍中常委人數的變化,「半山派」及「本土派」勢力的消長,同樣都是我們研究的重點。
第七章「蔣經國的行政與黨務菁英」中,由於蔣介石的健康迅速惡化,蔣經國逐漸掌握行政與黨務機器,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中日斷交等重大問題接踵而來,使蔣經國必須加速爭取內部人民的認同和支持,於是「本土化」工程全面展開。在內閣閣員中,台籍人士擴增為六位,其中只有連震東是屬於「半山」,其他五人皆為本土派。除了內閣之外,司法院及監察院副院長也由台籍人士出任,謝東閔成為第一位台籍省主席,打破以往由外省籍且出身軍方高階將領擔任的慣例。
在蔣經國組閣後所召開的國民黨第十屆四中及五中全會中,出身中央改造委員的仍有七人,其中蔣經國、谷正綱、張其昀、袁守謙等四人皆擁有二十年左右中常委資歷,可視為中常委核心菁英。本屆的台籍中常委有三位,台籍比例持續增加,顯示中央更加重視省籍問題。由於蔣氏父子在流徙台灣之初,就已經重視省籍因素和財經技術官僚的培養,才能使蔣經國的本土化工程有較穩固基礎得以順利展開,從而使得一個外來的流徙政權,有機會朝向穩定政權發展。
在第八章的結論中,我們針對中常委和內閣的平均年齡、籍貫、學歷與蔣介石個人的淵源等作了綜合分析,並針對各章中常委和內閣成員的特性來論證我們在文前所提出的流徙政權邁向穩定政權的一個發展模式,並在文末提出未來繼續研究的方向。
參考書目:
壹、史料
一、會議記錄及檔案
(一)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檔案
台灣警備總部,台灣二二八事變經過及處理,一九四七年三月~五月,(228-B,1─(1))
(二)國史館檔案
蔣中正總統檔案,軍事類,第○一○卷,○一三卷,○九七卷、○九八卷。
二二八事變─日記,一九四七年三月二十五日~四月二十五日。(228─C,4─(3))
(三)台灣高等法院檔案
台灣高等法院,二二八案卷─行政卷,一九四七年一月廿一日~六月二十八日。(高等法院,228─D,1─(1),1─(2))
台灣高等法院,二二八案卷─刑事卷,一九四七年四月三十日~一九四八年七月四日。(高等法院,228─D,1─(3))。
(四)國安局檔案
美國駐華使館檔案,「美國外交關係」一九四七年第八卷遠東中國之部第七章。
(五)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檔案
「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第一次會議記錄」,油印原件,黨史會藏,一九五O年八月六日。
「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第三十六次會議記錄」,一九五O年十月十二日,油印原件,黨史會藏。
「中國國民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陳誠施政報告」,黨史會藏,一九五二年十月十二日。
二、傳記、回憶錄
中國名人傳記中心,《中華民國現代名人錄》,台北:中國名人傳記中心,一九九一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譯),《顧維鈞回憶錄》,冊十二,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三。
中華民國企業名人錄編纂委員會編,《中華民國企業名人錄》,台北市:哈佛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方知今,《陳誠大傳》,台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一九九五年。
王作榮,《壯志未酬》,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一九九九年三月。
王炳南:《中美會談九年回顧》,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一九八五年。
王駿著,俞國華口述,《財經巨擘─俞國華生涯行腳》,台北:商智出版事業公司,一九九九年。
丘念台,《嶺海微飆》,台北:中華日報社,一九九六年。
古瑞雲,《台中的風雷》,台北:人間出版社,一九九○年。
何定藩,《陳誠先生傳》,台北縣:反共出版社,一九六六年。
吳國楨(手稿)、黃卓群(口述)、劉永昌(整理),《吳國楨傳》,台北:自由時報企業公司,一九九五年。
吳新榮,《吳新榮回憶錄》,台北:前衛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李元平,《俞大維傳》,台中市:台灣日報社,一九九三年。
李宗仁,《李宗仁回憶錄》下冊,廣西:壯族自治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彙編,一九八O年。
李昂,《施明德前傳》,台北:前衛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李敖,《胡適評傳》,台北:遠景出版社,一九七九年。
李登輝,《台灣的主張》,台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一九九九年。
李筱峰,《臺灣革命僧林秋梧》,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一九九一年。
沈秀華、張文義,《噶瑪蘭二二八-宜蘭二二八口述歷史》,台北:自立報系,一九九二年。
沈劍虹,《使美八年紀要》,臺北:聯經出版社,一九八二年。
林蔭庭,《追隨半世紀─李煥與蔣經國先生》,台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一九九八年一版。
邱七七,《陳誠傳》,台北市:雨墨文化事業公司,一九九四年。
唐德剛,《李宗仁回憶錄》,台北:曉園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高明輝口述,范立達整理,《情治檔案─一個老調查員的自述》,台北:商周文化事業公司,一九九五年。
國史館,《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一~五輯,台北:國史館,一九八八年。
康綠島,《李國鼎口述歷史─話說台灣經驗》,台北:卓越世界文化公司,二OO一年二版。
張炎憲,《台灣近代名人誌》第一、二、四、五冊,台北:自立晚報社,一九八八年。
陳立夫,《成敗之鑑》,台北:中正書局,一九九四年。
陳誠,《台灣土地改革紀要》,台北:中華書局,一九六一年。
陳賢慶、陳賢杰編著,《民國軍政人物尋蹤》,江蘇:新華書店,一九九一年。
陸鏗,《陸鏗回憶與懺悔錄》,台北:時報文化公司,一九九七年。
陶涵 (Jay Taylor),《蔣經國傳》,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二○○○年。
傅正主編,《雷震全集》,第四、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三十五、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冊,台北:桂冠圖書公司,一九八九年。
彭孟緝,《臺灣省「二二八」事件回憶錄》,打字稿,未出版,影印本現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一九五三年。
彭明敏,《自由的滋味》,台北:前衛出版社,一九八八年。
彭明敏,《自由的滋味─彭明敏回憶錄》,林美惠譯,Irvine. Calif. Taiwan publishing co. 一九八四年。
斐弗 (Nathaniel Peffer)、韋幕廷 (Nartin Wilbur) 訪問整理,吳修垣譯,《從上海《市長到台灣省主席─吳國楨 (一九四六∼一九五三年) 口述回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九年。
黃武東,《黃武東回憶錄》,台北:前衛出版社,一九八八年。
黃玲珠,《黃紀男泣血夢迴路》,台北:獨家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黃順興,《走不完的路》,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一九八九年。
傳記文學,《民國百人傳》,第三冊第四冊,臺北:傳記文學社,一九七一年一月。
楊艾琍,《孫運璿傳》,台北:天下雜誌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楊肇嘉,《楊肇嘉回憶錄》(二),台北:三民書局,一九六八年。
葉石濤先生訪問記錄,《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台北:時報出版公司,一九九四。
葉明勳,《憶事懷人》,台北:躍昇文化公司,一九九二年。
董顯光,《蔣總統傳》(三),台北:中華出版社事業,一九六O年。
雷震,《雷震回憶錄:我的母親續篇》,香港:七十年代雜誌社,一九七八年。
漆高儒,《蔣經國評傳─我是台灣人》,台北:正中書局,一九九七年。
熊純生,《中華民國當代名人錄》,台北:中華書局,一九七八年。
劉紹唐,《民國人物小傳》,第一、二、三、四、五冊,臺北:傳記文學社,一九八二年年七月。
蔣渭川遺稿,《二二八事變始末記》,台北:家屬自印,一九九一年。
蔣經國,《風雨中的寧靜》,台北:幼獅文化公司,一九七三年。
賴暋,《賴名湯先生訪談錄》(上) ,台北:國史館,一九九九四年。
賴澤涵,《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一九九四年。
蘇新,《未歸的台共鬥魂》,台北:時教文化出版公司,一九九三年初版。
鐘逸人,《辛酸六十年》,台北:自由時代出版社,一九八八年。
三、報紙
《中央日報》,一九四九年三月~一九六O年七月。
《中國時報》,一九九○年三月~二○○一年二月。
《公論報》,一九四九年五月十九日。
《台灣新生報》,一九五八年三月~一九七一年四月。
《民族晚報》,一九七八年五月。
《民報》,一九四七年三月七日。
《自立早報》,一九八九年七月三十日、三十一日。
《紐約時報》一九六○年六月四日。
《新生報》,一九四九年一月~一九六三年十二月。
《臺灣新生報》,一九四七年三月~一九四九年五月。
《興南新聞》,一九四三年二月十九日。
《聯合報》,一九七二年五月~二OO一年二月。
貳、專書中文論著
一、專書
E. A. Winkler, S. Greenhalgh,張苾蕪譯,《台灣政治經濟學諸論辯析》,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一九九四年。
Kerr, George H著,陳榮成翻譯,《被出賣的臺灣》,台北:前衛出版社,一九九一年三月。
Ruff, Howard J.,《絕處逢生》雷家驥、徐莊慧譯,台北:聯鳴出版社,一九八二年。
T. Gold等著,《臺灣政治經濟學者諸論辨析》,台北:人間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初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 (編),《胡適往來書信》下冊,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一九八三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處,《中國國民黨黨法規輯要》(上),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處,一九七八年。
中國國民黨黨史會,《中國國民黨黨章政綱集》,台北:中國國民黨黨史會,一九七六年。
尹家民,《蔣介石與十三太保》,北京:中共中央黨校,一九九三年。
毛家琦主編,《台灣三十年》,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八年。
王育德,《台灣:苦悶的歷史》,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一九九三年。
王春祝,彭懷真編,《中華民國內閣名人錄》,台北:洞察出版社,一九八六年。
王景弘,《採訪歷史:從華府檔案看台灣》,台北市:遠流出版社,二○○○年。
世界知識出版社,《中美關係資料彙編》,第一輯,台北:世界知識出版社,一九五七年。
古鴻廷,《中國近代史》,台北:三民書局,一九九一年。
古鴻廷,《台灣歷史與文化》,台北:稻鄉出版社,一九九九年。
古鴻廷,《台灣歷史與文化論文集》,台中:稻鄉出版社,二OOO年。
古鴻廷,《清代官制研究》,台北:國立編譯館,一九九九年。new window
古鴻廷,崔貴強編,《東南亞華人問題之研究》,台北:政大社資中心,一九八二年。
台灣總督府情報部,《臺灣總督府民政事務成績提要》,第二編,台北:成文書局,一九八五年。
基隆年鑑編輯委員會編,《基隆年鑑》,基隆:基隆市政府,一九四七年。
陳芳明編,《臺灣戰後史資料選──二二八事件專輯》,台北:二二八和平促進會,一九九一年三月。
陳芳明導讀、林德龍輯註,《二二八官方機密史料》,台北:自立報系,一九九二年。
民治出版社,《臺灣建設》,上冊,台北:民治書版社,一九五○年。
朱志宏,《公共政策概論》,臺北:三民書局,一九七九年初版。
朱浤源,《台灣光復初期歷史》,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科學研究所,一九九三年。
艾思明,《透視權力核心》,台北:風雲論壇社,一九八三年初版。
吳新榮,《吳新榮全集》,第六集,台北:遠景文化事業出版公司,一九八一年。
吳濁流,《無花果》,台北:前衛出版社,一九八八年。
呂芳上,《北伐時期國民革命軍的政治組織與政治工作(一九二四~一九二八)》,臺北市:國科會微縮小組,一九九七年。
呂芳上,《革命之再起:中國國民黨改組前對新思潮的回應(一九一四~一九二四)》,臺北市:中研院近史所,一九八九年。new window
呂芳上、卓遵宏、陳三井,《國民革命與台灣》,臺北市:近代中國出版,一九八O年。new window
李世傑,《特務打選戰》,台北:敦理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李功勤,《當代中國與兩岸關係》,台北:幼獅文化公司,一九九七年。
李敖,《雷震研究》,台北:李敖出版社,一九八八年。
李雲漢,《中國國民黨職名錄》,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一九九四年。
李筱峰,《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台北:自立報系,一九九O年。
李筱峰,《台灣民主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李筱峰,《臺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一九九三年。
李德安,〈農業專家徐慶鐘先生〉,《當代名人風範》,台北:金文圖書有限公司,一九八二年。
李德安,《當代名人風範》,臺北市:金文圖書有限公司,一九八二年。
李翼中,《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一九九二年五月。
杜聿明,《遼瀋戰役概述》,《文史資料選輯》,第二十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公司,一九八一年。
周一鴞,《陳儀生平及其被害內幕》,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周天固,《五年來的自由中國》,台北:幼獅出版社,一九五五年。
周婉窈,《臺灣史論文精選》,下冊,台北:玉山出版社,一九九六年。
易勞逸﹙Lloyd E. Eastman﹚,王建朗、王賢如譯,Seeds of Destruction/ Nationalist China in War and Revolution, 1935-1949,《蔣介石與蔣經國─毀滅的種子》,台北:李敖出版社,一九九O年初版。
林樹枝,《出土政治冤案》,第一集 ,台北:林樹枝自印,一九九二年。
胡煜嘉 (譯),《從國家社會的角度觀察─台灣奇蹟》,台北:洞察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茅家琦,《台灣三十年(一九四九~一九七九)》,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八年。
韋艾德(E.A. Winckler),《台灣政治經濟學諸論辯析》,台北:人間出版社,一九九四年。
風雲論壇編輯委員會,《總統府內幕》,台北:洞察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風雲論壇編輯委員會,《台灣未來領袖》,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一九八六年。
風雲論壇編輯委員會,《透視安全挑戰》,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一九八四年。
風雲論壇編輯委員會,《透視接班動向》,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一九八四年。
風雲論壇編輯委員會,《透視總統班底》,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一九八五年。
風雲論壇編輯委員會,《透視黨中央》,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一九八六年。
風雲論壇編輯委員會,《透視權力核心》,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一九八三年。
風雲論壇編輯委員會,《蔣夫人與元老派》,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唐賢龍,《臺灣事變內幕記》,南京:中國新聞出版部,一九四七年。
孫家麒,《蔣經國建立台灣特務秘辛》,台北翻印:未註明出版社與出版年,但作者在一九六一年就已寫成。
秦孝儀,《中國國民黨九十年大事年表》,台北:中國國民黨黨史會,一九八四年初版。
秦孝儀主編,《光復臺灣之籌劃與受降接收》,台北:中國國民黨史會,一九九○年。
秦孝儀編,《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第六冊(下),台北:出版者不詳,一九四六年。
翁台生,《CIA在台活動秘辛》,台北:聯經出版公司,一九九一年。
馬之驌,《雷震與蔣介石》,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一九九三年。
馬起華,《台獨研究》,台北:中華民國公共秩序研究會,一九八八年。
國防部史政局編,《中日戰爭史略》,第一輯,台北:國防部史政局,一九六二年。
國防部史政局編,《戡亂簡史》,台北:國防部史政局,一九六二年。
張亞中,《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二OOO年。
張亞中,《兩岸主權論》,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一九九八年。new window
張亞中,《兩岸未來:歐盟經驗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二OOO年。
張亞中,《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一九九九年。
張亞中,《當代中國文化轉型與認同》,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一九九七年。
張忠棟,《胡適、雷震、殷海光》,台北:自立晚報文化部,一九九○年。
張忠棟,《胡適五論》,台北:允晨文化公司,一九九○年。
張炎憲、高淑媛、胡慧玲《基隆雨港二二八》,台北:自立報系,一九九四年。
張炎憲、高淑媛、胡慧玲《悲情車站二二八》,台北:自立報系,一九九三年。
張瑞成,《光復臺灣之籌畫與受降接收》,《中國現代史史料叢編》,第四集,台北:國民黨黨史會,一九九○年。
張瑞成編輯,《抗戰時期收復臺灣之重要言論》,台北:中國國民黨黨史會,一九九○年。
張讚合,《兩岸關係變遷史》,台北市:周知文化公司,一九九六年。new window
莊嘉農,《憤怒的臺灣》(台北:N.P., n.d.)。
許福明,《中國國民黨的改造 (一九五O~一九五二)》,台北:正中書局,一九八六年。
連橫,《臺灣通史》,台中:臺灣省文獻會,一九七六年。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一九七七年。
郭婉容,《中華民國建國史討論集》,第五冊,台北:中華民國建國史討論案編輯委員會印行,一九八一年。
陳南州,《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社會、政治倫理》,台北:永望圖書,一九九一年。
陳能治,《中國現代史論集》,第八輯,台北:聯經出版社,一九八○年。
陳雪奇、江峰,《軍統教父:毛人鳳》,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六年。
陳裕祥,《蔣夫人與元老派》,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初版。
陳誠,《如何實現耕者有其田》,台北:正中書局,一九五四年。
陳翠蓮,《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台北:時報文化公司,一九九五年。
陳銘城,《海外台獨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文化部,一九九二年。
陳鳴鐘,陳興唐主編,《臺灣和光復後五年省情》,上、下,南京:南京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陳儀,《臺灣問題言論集》,第一集,重慶:中國問題研究所,一九四三年。
彭懷恩,《中國政治文化的轉型》,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彭懷恩,《中華民國政府與政治》,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彭懷恩,《中華民國政治體系的分析》,台北:時報出版有限公司,一九八三年。
彭懷恩,《比較政治--當代各國政體導讀》,台北:洞察出版社,一九八六年。
彭懷恩,《台灣政治文化的剖析》,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彭懷恩,《台灣政治發展的反思》,風雲論壇出版社,二OOO年。
彭懷恩,《台灣政治變遷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一九八七年。
彭懷恩,《台灣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一九九O年。new window
彭懷恩,《政治學--比較的觀點》,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二OOO年。
彭懷恩,《朝向高層之路》,台北:洞察出版社,一九八六年。
彭懷恩,《精英民主理論評介》,台北:正中書局,一九八三年。
彭懷恩,《認識台灣--台灣政治變遷五十年》,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彭懷恩,《邁進二十一世紀的中華民國政府與政治》,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一九九八年。
費正清,《費正清論中國:中國新史》,台北:中正書局,一九九四年。
黃旭東,〈二二八事變思痛錄〉,《二二八真相》,台北:N. P., N. D.。
黃秀政,《「台灣民報」與近代台灣民族運動(一九二O~一九三二)》,彰化:現代潮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黃秀政,《台灣史志論叢》,台北:五南圖書,一九九九年。
黃秀政,《台灣史志論叢》,台北:五南圖書,一九九九年。
黃秀政,《台灣史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一九九二年。
黃秀政,《台灣割讓與乙未抗日運動》,台北:商務書局,一九九二年。new window
黃秀政,《台灣歷史文化研究專題》,台中:台灣省立台中圖書,一九九七年。
黃嘉樹,《國民黨在台灣》,台北:大森出版社,一九九四年。
楊敏華,《中華民國憲法論》,台北:長弘出版社,一九九○年初版。
楊碧川,《台灣現代史年表》,台北:一橋出版社,一九九六年。
楊鵬,《陳儀生平及其被害內幕》,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經濟研究社臺灣分社,《臺灣經濟輯要》,台北:經濟研究社,一九五四年。
經濟部工礦計劃聯繫組非洲及拉丁美洲資料中心,《臺灣土地改革論叢》,台北:經濟部工礦計劃聯繫組非洲及拉丁美洲資料中心編印,一九六三年。
葉榮鐘,《林獻堂先生紀念集》,第三集,台中:林獻堂先生紀念集編纂委員會,一九六O年。
葉榮鐘,《臺灣人物群像》,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一九九五年。
道合,《自由中國進步實況》,台北:作者自印,一九六○年。
雷伯爾,《臺灣目前之農村問題與其將來之展望》,台北:農復會,一九五三年。
雷家驥,《五胡種姓文化的變動及其在華統治:以鮮卑氐羌為對象》,台北: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一九九六年。
雷家驥、莊焜明編,《戰略家叢書》,台北:聯鳴書局,一九八O年。
雷家驥、陳文尚編,《台灣戰略評析》,台北:聯鳴書局,一九八O年。
雷家驥、陳文尚編,《亞洲戰略研究》,台北:聯鳴書局,一九八一年。
雷家驥、陳文尚編,《戰略理論研究》,台北:聯鳴書局,一九八一年。
雷家驥、陳文尚編,《戰略叢編》,台北:聯鳴書局,一九八O年。
臺灣行政長官公署,《臺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台北:長官公署統計室,一九四六年。
臺灣省文獻會編,《臺灣省通志》,卷五,台北:眾文圖書,一九七一年。
臺灣省文獻會編《臺灣抗日忠烈錄》,第一輯,台北:台灣文獻會,一九六五年。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編,《臺灣一年來之民政》,台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一九四六年。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編,《臺灣民政》,第一輯,台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一九四六年。
臺灣省參議會秘書處編印,《臺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一次大會特輯》,台北:臺灣省議會秘書處,一九四六年五月。
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臺灣省「二二八」事變記事》,台北:長官公署統計室,一九四七年。
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週年工作概況報告書》,台北: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一九四六年十月。
臺灣新民報編,《臺灣人士鑑》,台北:台灣新民報,一九三四年。
臺灣總督府,《臺灣事情》,台北:成文圖書,一九八五年。
臺灣總督府,《臺灣統治概要》,台北:成文圖書,一九七O年。
臺灣總督府台北師範學校,《台北師範學校創立三十週年紀念誌》,台北:一九二六年。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編‧領台以後治安狀況》下卷,台北:台灣總督府警務局,一九四二年。
齊光裕,《中華民國的憲政發展》,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一九九八年。
劉紹唐,《民國大事日誌》,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一九八八年。
劉脩如,《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台北:國立編譯館,一九七八年。
蔣勻田,《中國近代史轉戾點》,香港:友聯出版社,一九七六年。
蔣經國,《陳誠與中國》,台北:時代文化,一九六五年。
蔣夢麟,《新潮》,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一九六七年。
蔡宏進,《台灣農地改革對社會經濟影響的研究》,台北:嘉新水泥文化基金會,一九六五年。
談子民,《攻黨論》(上),臺北:正中書局,一九七七年。
鄭梓,《臺灣省參議會史研究──變遷時代裡的一個過渡型代議機構》,台北:華世出版社,一九八五年。
鄧元忠,《三民主義力行社》,台北:實踐出版社,一九八四年。
鄧元忠,《國民黨核心組織真相:力行社、復興社,暨所謂「藍衣社」的演變與成長》,台北:聯經公司,二OOO年。
鄧雪冰,《臺灣農村訪問記》,出版地點不詳,一九五四年。
興南新聞社編《臺灣人士鑑》,台北:興南新聞社,一九四三年。
賴澤涵,〈評介于子橋著《民國政黨政治》〉,《中國現代史論文選集》,第四輯,台北:聯經公司,一九八O年。
賴澤涵等著,《悲劇性的開端─臺灣二二八事變》,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初版一刷,一九九三年。new window
戴國煇,葉芸芸,《愛憎二二八》,台北:遠流出版公司,一九九二年。
薛元化主編,《台灣歷史年表》,終戰篇I、II ,台北:葉強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出版。
薛化元,《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台北:稻香出版社,一九九六年。
魏子凡,《蔣夫人與元老派》,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魏怡君,《台灣政治將士相》,台北:自立晚報系文化部出版部,一九八九年。
田弘茂著,李晴暉、丁連財譯,《大轉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一九八九年
陳明通,《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新自然主義公司,二OO一年二版。
二、期刊論文
陳明通,《威權政體下臺灣地方政治菁英的流動(一九四五~一九八六):省參議員及省議員流動的分析》,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一九九O年。new window
周婉窈,《日據時期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一九八一年。
周婉窈,〈從比較觀點看臺灣與韓國兩地的皇民化運動(一九三七~一九四五)〉,《臺灣史論文精選》,下冊,台北:玉山出版社,一九九六年。new window
林崇義,《中華民國憲法形成與發展之研究》,文大:政治所博士論文,一九九九年)。new window
社論,〈今日的司法〉,《自由中國》,十七卷一期。
青時宇,〈層峰的親信與助手─探討總統府內大事〉,《總統府內幕》,台北:洞察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胡煜嘉,〈從絢爛歸於平靜的國士─總統府國策顧問素描〉,《蔣夫人與元老派》,台北:風雲論壇社,一九八七年初版。
胡適致雷震函,〈從未夢想自己出來組織任何政黨〉,《雷震全集》,三十冊,台北:桂冠圖書公司,一九八九年。
胡適致雷震函,〈從未夢想自己出來組織任何政黨〉,《雷震全集》,三十冊,台北:桂冠圖書公司,一九八九年年。
范雅慧,《日治時期台灣酒專賣事業》,中央:歷史所博士論文,二OOO年。
孫蔓承,〈三十年內閣權力結構變遷大勢〉,彭懷真、王春祝等編,《中華民國內閣名人錄》,台北:洞察出版社,一九八六。
張文鴻,〈桂系部隊在粵桂邊境的覆滅〉,《文史資料選輯》,第五十輯。
張世賢,《晚清治台政策》,政大:政治所博士論文,一九七七年。new window
張佑宗,《文化變遷與民主鞏固:台灣民主化經驗的比較觀》,政大:政治所博士論文,一九九九年。new window
張治中,〈北平和談前的幾個片斷〉,《文史資料選輯》,第十三輯。
張淑雅,〈杜魯門與台灣〉,《歷史月刊》,二十三期,一九八九年。
張淑雅,〈美國對台政策轉變的考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十九期一九九○年。
程思遠,《蔣介石發表求和聲明的經過》,《文史資料選輯》,第六十六輯。
梁辛仁,〈我們對不起臺灣〉,《新聞天地》,二十二期,一九四七年。
許佩賢,《台灣近代學校的誕生-日本時代初等教育體系的成形》,台大:歷史所博士論文,二OO一年。
許思澄,〈提議徵召胡適先生為中華民國副總統〉,《自由中國》,十卷十期,一九五四年。
連震東,〈臺灣人的政治理想和對作官的觀念〉,《臺灣民聲報》,九十期合刊,一九四五年。
郭展禮,《中美實質外交關係發展之研究》,文大: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一九九三年。new window
郭婉容,〈中華民國的經濟發展〉,《中華民國建國史討論集》,第五冊,台北:中華民國建國史討論案編輯委員會印行,一九八一年。
陳永發,〈評介Mark Selden,《中共的延安經驗》〉,《中國現代史論文集》,第十輯,台北:聯經出版社,一九八○年。
陳明通,《台灣省議員研究》,台大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一九九一年。
陳俊華,《從新政改革看清廷挽救其政權之努力與成效(一九O一~一九一一)》,師大:歷史所博士論文,二OOO年。new window
陳能治〈北伐後的中國地方主義─一九二六~一九三七年的四川、廣西和山西〉,《中國現代史論集》,第八輯,台北:聯經出版社,一九八○年。
陳儀,〈日本統治臺灣經過(續)〉,《復興關月刊》,一卷二期,一九四五年。
陳儀,〈臺灣必須收復〉,《臺灣問題言論集》,第一集,重慶:中國問題研究所,一九四三年。
陳曉慧,《由上而下的革命:中國國民黨改造之研究(一九五O~一九五二)》,政大:歷史所博士論文,二OOO年。
傅立德,〈台灣防禦的關鍵人物─中華民國歷任國防部長〉,《中華民國內閣名人錄》,台北:洞察出版社,一九八六年。
彭懷恩,《中華民國的政治精英─行政院會議成員的分析,1950-1985》,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一九八六年。new window
費長彥,〈蔣經國系的誕生─蔣經國在大陸時期的政治班底〉,《透視總統班底》
,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一九八五年。
黃俊傑編,〈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工作報告〉,《史料彙編》,﹝1:3-4﹞,一九四八年十月一日至一九五○年二月十五日。
楊亮功,何漢文,〈關於臺灣二二八事件調查報告及善後辦法建議案〉,陳鳴鐘,陳興唐主編,《臺灣和光復後五年省情》,上、下,南京:南京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楊熙,《清代前期治台之撫民與理番政策的研究─康熙二十二年至道光二十二年》,政大:政治所博士論文,一九八一年。new window
楊繼偉,〈行憲以來正副總統與閣揆的權力關係〉,《台灣未來領袖》,台北:風雲論壇社,一九八六年。
葉振輝,《清季台灣開埠之研究》,台大:政治所博士論文,一九八五年。
葛永光,《中日韓政黨比較研究》,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一九八○年六月。
葛敬恩,〈接收臺灣紀略〉,《陳儀生平及其被害內幕》,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詹素娟,《族群,歷史與地域----噶瑪蘭人的歷史變遷(從史前到一九OO年) 》,師大:歷史所博士論文,一九九七年。
雷家驥,〈前後秦的文化、國體、政策與其興亡的關係〉,《中正大學學報》,第七卷第一期,一九九七年五月。
雷家驥,〈漢趙時期氐羌的東遷與返還建國〉,《中正大學學報》,第七卷第一期,一九九七年五月。
雷家驥,〈慕容燕的漢化適應與統治〉,《東吳歷史學報》,創刊號,一九九五年四月,頁一~七一。new window
管碧玲,〈民族主義與台灣政黨政治〉,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一九九四年七月。new window
潘光哲,《近代中國「民主想像」的興起(一八三七~一八九五)》,台大:歷史所博士論文,一九九九年。
蔡淵洯,《清代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一六八四─一八九五)》,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史研所博士論文,一九八○年。
鄭一禾,〈臺灣的秘密〉,《新聞天地》,第十八期,一九四六年十一月三十日,頁三。
鄭哲文,〈安靜的澎湖〉,《臺灣二二八事件親歷記》,(台灣正義出版社編印,一九四七年)。
鄧元忠,《民族復興運動在民國史中的意義》,台北:中華民國建國史討論會論文,一九八一年。
戴文鋒,《日治晚期的民俗議題與臺灣民俗學─以<<民俗臺灣>>為分析場域》,中正:歷史所博士論文,一九九八年。new window
戴萬欽,《甘迺迪政府對中蘇共分裂之認知與反應》,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博士論文,一九八九年。new window
薛化元 ,〈陽明山會談〉,《歷史月刊》,三十期,一九九○年。
薛化元,〈張君勵對『中國前途』看法之研究 (1949-1969)〉,《法政學報》,一期 ,一九九三年。
謝相慶,《選舉制度與選舉結果不比例性之比較研究》,政大:政治所博士論文,一九九四年。new window
魏子凡,〈參贊財經科技的三朝元老─李國鼎〉,《蔣夫人與元老派》,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羅浩,〈遷台以來四位副總統〉,《總統府內幕》,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鐘聲實,〈從國際組織法觀點分析聯大第二五七八號決議〉,《問題與研究》,三十五卷十一期,一九九六。
Chester Bowles, 蔣勻田譯,〈重新考慮「中國問題」〉,《自由中國》,二十三卷三期,一九六○年。
朱半耘,〈響應選舉胡適之先生為副總統〉,<自由中國>,十卷四期。
朱浤源,〈台灣新軍的搖籃:鳳山第四軍官訓練班〉,《台灣光復初期歷史》,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科學研究所,一九九三年。
江燦騰,《殖民統治與宗教同化的困境---日據時期台灣新佛教運動的頓挫與轉型》,台大:歷史所博士論文,二OOO年。new window
何鴻榮,《台灣行政體系國會聯絡機制之研究---以行政與立法互動關係為觀點》,台大:政治所博士論文,二OOO年。new window
吳戈卿,(追述蔣公行誼),《總統府內幕》,台北:洞察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推廣日語運動初探〉,《東海大學歷史學報》,七期,一九八五年。new window
吳淑美,〈中華民國歷任法務部長〉,彭懷真編,《中華民國內閣名人錄》,台北:洞察出版社,一九八六年。
吳學燕,《台灣地區的社會變遷與警政建設》,政大:三研所博士論文,一九八九年。new window
李元平,〈從人事秘辛看俞大維〉,《歷史月刊》,六十七期,一九九三年,頁七八~八六。
李培元,《政治商品化過程的國家角色》,政大:政治所博士論文,一九九五年。
李德安,〈愛國情殷的李國鼎〉,《當代名人風範》,臺北市:金文圖書公司,一九八二年。
李翼中,〈帽簷述事〉,收錄於中央研究院所編,《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一九九二年五月。
沈冬梅,〈楊繼曾老而彌堅〉,《財訊雜誌》,五十五期。
周一鴞,〈陳儀在臺灣〉,《陳儀生平及其被害內幕》,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改造半月刊〉,第四七、四八合刊本,一九五二年。
于百溪,〈陳儀治台的經濟措施〉,《陳儀生平及其被害內幕》,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今稀老人,〈嚴家淦的幽默〉,《中外雜誌》,台北:中外雜誌出版社,一九七七年。
毛漢光,〈三國政權的社會基礎〉,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四十六本第一分,頁一三一、一二八~一二九。new window
王益滔,〈光復前臺灣之土地制度與土地政策〉,《臺灣銀行季刊》,十五卷二期。new window
王國璋,〈中共如何取代我國在聯合國之席位〉,《問題與研究》,三十二卷五期,一九九三年,頁十一∼二三。new window
王鴻泰,《流動與互動--由明清間城市生活的特性探測公眾場》,台大:歷史所博士論文, 一九九八年。
蔣中正,〈革命復國的前途〉,張其昀主編,《蔣總統集》,第二冊,台北:國防研究院中華大典編輯委員會,一九六八年三版。
蔣中正,〈關於本黨改造之說明〉,《蔣總統思想言論集》,卷二,台北:蔣總統思想言論編輯委員會,一九六六年。
蔣介石,〈中央改造委員會宣誓就職訓詞〉,《總裁關於黨的改革之訓示》,台北:中央改造委員會文物供應社,一九五一年。
參、外文論著
一、日文
黃昭堂,《台湾民主国の研究―台湾独立運動史の一断章》,東京:東京大学出版社,一九七○年。
《太陽》,四卷二七期,明治二十八年─三十九年(一八九五─一九○六年)。
《臺灣新報》,一九四五年七月二十八日二版,〈作戦行動に協力六百七十万の結束〉。
《臺灣新報》,一九四五年二月二日一版,〈公報運動に軍も協力、中老年層の指導に留意〉。
《臺灣新報》,一九四五年六月十七日一版,〈島民の総かを発揮、聖戦完勝へ挺身せよ〉。
《臺灣新報》,一九四五年六月十八日一版,〈國民義勇隊編成方策〉。
《臺灣日日新報》,一九四二年一月九日,三版。〈台湾一家六百万家族、戦勝完遂に固き誓ひ〉
《臺灣日日新報》,一九四二年一月五日,四版。〈くまこう陷落万歳!きのみ全島旗の波〉
蒲田丈夫〈官選議員の撤廢を提倡する〉,《臺灣》第七卷第一號,昭和十一年一月一日。
間宮定吉,《臺灣改姓名の相談─改姓名に伴子名義書換書式》,台南:一九四一。
宮田節子,《朝鮮民衆と「皇民化」政策》,東京:未來社,一九八五年。
許世楷《日本統冶下の台湾―抵抗と弾圧》,東京:東京大学出版社,一九七二年。
向山寬夫,〈臺灣高等法院院長高野孟矩罷免事件〉,書斎の窓223号,東京:一九七三年。
向山寬夫,《台湾における日本統治て戦後内外情勢》,東京:昭和三十八年。
弘谷多喜夫,〈台湾の殖民地支配と天皇制〉,《歴史学研究》,第五四七號,東京:歴史学研究会,一九八五年。
溝口敏行,《舊日本殖民地經濟統計》,東京:東京經濟新報社,一九八八年。
持地六三郎,《臺灣殖民政策》,東京:一九一二年。
柴山愛藏《筆の跡を顧めて》,台北:讀賣新聞臺灣支局﹔一九三一年初版)。特種本島人の過去と現在。
柴山受藏編,《筆の跡を顧めて》,《讀賣新聞臺灣支局》,一九三一年。
若林正丈,〈臺灣總督府秘密文書「文化協會對策」〉,《臺灣現代史研究》創刊號,一九七八年四月。
若林正丈,《台灣》。
鶴見祐輔,《後藤新平》,第一卷。
鶴見祐輔著《後藤新平》第一卷,溝部英章《後藤新平論鬥爭的世界像”理性獨裁”》(一),(二),京都大學法學會〈法學論叢〉一○○卷二號﹔一○一卷二號﹔一九七六,十一﹔一九七七,七,五。
木村匡,〈二拾五年の回顧〉,《臺灣時報》,一九一九年九月號,東京:一九一九年出版。
臺灣日日新報社,《臺灣日日新報》,明治三十九年五月二十五日。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編《領台以後の冶安状況》(中巻)《臺灣社會運動史》,龍溪書舍,復刊本,十九。
臺灣總督府情報部,《時局下台湾に現在とその将来》,台北:一九四O年。
蔡式榖〈同化政策に就いて〉《臺灣青年》,第二卷第三號(一九二一、三、二六),頁十九─二五。
二、英文
82nd Congress Sional Record. 1st Session, A-29.
Almond, Gabriel A. and Powell, G. B.. Comparative politics: A Developmental Approach . Boston: Toronto, 1966.
Boorman H..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Republican China, vol. III.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0.
Cayrol, Roland and Perrineau, Pascal “Governing Elites in a Changing Industrial Society: The Case of France”, in Czudnowski, Moshe M. ed.. Does Who Governs Matters? (Illinois: North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82.
Chiu, Hungdah ed., China and the Taiwan Issue.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1979.
Chiu, Hungdah ed.. China and the Taiwan Issue OPCIT, Doucument 12.
Chiu, Hungdah. China and the Question of Taiwan.
Hsieh , S. C.. “Importance of Getting Rural Development into Sequence”, The World Economy, Vol.7, No.4, (Dec. 1984): 435-442.
Huntington, Samuel P..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8.
Iai, Hung-cho. “The Kuomintang and Modernization in Taiwan,” in Huntington and Moore.
Kerr, George H.. Formosa, Licensed Revolution and the Home Rule Movement, 1895-1945 .Honolulu: Hawaii University Press, 1974.
Lamley, H. J.. The Taiwan Literati and Early Japanese Rule, 1895-1915. 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unpublished).
Lee, Teng-hui and Chen, Yueh-eh. 1996 Taiwain Agriculture Statistics, 1901-1965. Taipei: JCRR.
March, James G. and Simon, Herbert A.. Organizations. New York, 1958.
Myers & Peattie, eds.. The Japanese Colonial Empire, 1895-1945. Princeton: 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Pang, Chien-Kuo. The State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The Taiwan Case .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at Brown University, PH. D. Dissertation, 1988.
President Nixon’s News Conference of Sept. 16, 1971, in public papers of the president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71 (Washington, D.C. : GPO, 1972), p.950.
Putnam, Robert D.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Political Elites.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all, 1976.
Shils, Edward. “The Political class in the Age of Mass Society: collectricistic Liberalism and society”, in Czudnowshi, Moshe M. (ed.) Does Who Governs Matter? .Dekalb: Northern Illinos University press,1982。
Simmons, The Strained Alliance.
State Dept. Bulletin, 24. Jan 29. 1951.
Tsurumi, E. Patricia, Japanese coloninal Education in Taiwan, 1895-1945.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chusetts, U. S. A. and London England, 1977.
UN doc. A ----L. Sept. 29, 1971。
UN doc. s-1466 (March 9, 1950)。
UN doc. S-1466 (March 9. 1950).
UN yearbook, 1948-1949.
UN yearbook,1948-1949,p. 295。
Wang, Kuo-chang. United Nations on Chinese Representation: An Analysis of General Assembly Roll-calls, 1950-1971. Taipei: Institute of American studies, 1984.
Wei,Yung. “Modernization on Taiwan”, Asian Survey (March, 1976)。
Yu , George T..Party Politics in Republican China: 1912-1924.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66.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